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六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22講古代手工業的進步創新學案與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六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22講古代手工業的進步創新學案與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六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22講古代手工業的進步創新學案與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六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22講古代手工業的進步創新學案與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六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22講古代手工業的進步創新學案與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22講古代手工業的進步[課標要求]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相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考綱明示]手工業的發展。主干梳理認知拓展一官營手工業1.特點(1)由政府干脆經營。(2)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精致,主要生產軍用品和貴族奢侈品,不面對市場。(3)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技術的推廣及傳承具有封閉性。(4)“匠籍”制度使匠戶的勞動創建性受到嚴峻束縛。2.官營手工業及“匠戶”的演化西周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管理,壟斷經營春秋戰國壟斷地位被打破,起先形成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長期并存的局面漢武帝時期煮鹽、冶鐵、冶銅、鑄錢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收歸官辦,由政府壟斷。西漢政府在長安設立服務于皇室的“東西織室”,在齊郡設“三服官”(負責制作衣服,滿足皇室須要)唐代中國古代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專業人戶稱作“匠戶”,唐代出現工匠定期在官營手工業作坊內服役的制度。中唐以后,役匠漸漸削減,雇匠增多宋代雇匠居多,實行薪酬制元代實行“匠籍制”,工匠被編入特地的戶籍,由特地機構干脆管理,不得脫籍改業;工匠世代相襲,擔當正式的工役明中期后將匠戶制度改為輪班輪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時間匠戶可以自制成品進入市場銷售,成為半自由的手工業者;實行“班匠銀”(輸錢代役)代替“匠役制”清朝清順治二年(1645)廢除“匠籍制”,匠人獲得自由身份[易錯提示]官營手工業制度中國古代的官營手工業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干脆為滿足最高統治者皇帝、皇室成員、貴族以及封建政府的特別須要而設立的,如鑄錢、織造、陶瓷、營繕、造船、軍器、火藥等;另一部分是重要的國計民生物資,由于需求量大,經濟效益高,官府為取得這部分利益而實行官營,這既包括鹽、酒、茶等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鐵、金、銀、銅、鉛、錫等生產原料。3.表現(1)冶金①冶銅:原始社會晚期,中國人已駕馭了冶銅技術;eq\o(□,\s\up3(01))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旺盛時期。②冶鐵: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兩漢有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eq\o(□,\s\up3(02))東漢杜詩獨創了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③煉鋼:南北朝出現eq\o(□,\s\up3(03))灌鋼法。(2)制瓷①eq\o(□,\s\up3(04))商朝已燒制出原始瓷器。②eq\o(□,\s\up3(05))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燒出成熟的eq\o(□,\s\up3(06))白瓷。③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④宋朝出現了五大名窯。⑤明清時期eq\o(□,\s\up3(07))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爭奇斗艷。江西eq\o(□,\s\up3(08))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3)絲織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國已養蠶并有了eq\o(□,\s\up3(09))絲織品。②商朝有了eq\o(□,\s\up3(10))織機,西周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③唐朝絲織技術汲取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出現了緙絲技術。④宋朝時織錦汲取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⑤明清時期官府設在蘇杭等地的織造局生產的絲織品,技藝超過前代。二民間手工業1.種類:包括家庭手工業和民營手工業。(1)家庭手工業以紡織為主,主要用來交納賦稅和家庭消費,剩余部分作為商品出賣。(2)民營手工業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私人經營,面對市場。2.發展歷程(1)春秋戰國和秦漢時發展。(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遭遇摧殘。(3)隋唐時期得以復原和發展。(4)宋元接著發展,元朝時,eq\o(□,\s\up3(01))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5)明中葉以后,民營手工業甚至eq\o(□,\s\up3(02))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全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江南一些手工業部門起先出現“eq\o(□,\s\up3(03))資本主義萌芽”。(6)清朝時,資本主義萌芽接著發展。[問題探究1]民營手工業經營艱難的緣由有哪些?提示:(1)市場因素——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具有封閉性,對市場商品的需求不大。(2)官營壓制——官營手工業占據最有利可圖的行業,加之其規模大、技術精,對民營手工業產生了沖擊。(3)政策限制——手工業者社會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對之征收重稅。(4)社會動蕩——民間手工業力氣弱小,封建社會的動蕩往往對其沖擊巨大。[學問拓展]古代中國手工業發達,但未引起革命性變革的緣由(1)中國古代手工業與農業一樣,是以自給自足為目的,規模小,社會需求不大,缺乏革新工具的動力和社會基礎。這是根本緣由。(2)代表當時手工業最高水平的官營手工業局限于為帝王、貴族服務,技術的獨創革新不能服務于社會。(3)官營手工業對工匠的束縛和壓迫,使工匠缺乏改進技術的主動性;而私營手工業的小規模經營和世代嚴守技術隱私,使生產技術難以溝通提高。(4)統治者往往對民營手工業的發展加以限制,阻礙了生產的發展,不利于技術的進步。[問題探究2]為什么在明中葉以后,官營手工業漸漸被民營手工業超越?提示:(1)官營手工業自身的弊病:機構冗雜浩大,效率低下,管理模式陳舊,勞動者生產主動性受到壓抑,漸漸走向衰落。(2)民營手工業的優勢:主要生產民間消費品,產品在市場流通。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起先出現,實行雇傭制,勞動者主動性高。(3)勞動力:農夫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減弱,為民營手工業供應勞動力。[牛刀小試]試構建中國古代手工業思維導圖。參考:

三享譽世界1.西漢時期:中國絲綢通過“eq\o(□,\s\up3(01))絲綢之路”遠銷亞洲、歐洲,中國獲得了“絲國”的稱號。2.唐朝起,中國eq\o(□,\s\up3(02))瓷器大量輸出國外,遠達歐洲、非洲。3.明清時通過eq\o(□,\s\up3(03))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對外的銷量更大。西方國家稱中國為“瓷器大國”。互動探究分層突破史料精研微解重難微解古代三種手工業經營形態的特點一論百工,審時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備用,使雕琢文采不敢專造于家,工師之事也。——[戰國]荀況《荀子·王制》二明萬歷年間,僅蘇州絲織業中①受雇于私營機房的織工就有數千人,是官局的兩三倍。清初在蘇州復置官局,設機800張,織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機170張,機匠補充困難,而同一時期蘇州民機不少于3400張。“家杼軸而戶纂組,②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三五畝之宅,樹墻下以桑,③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盡心上》[史料解讀]從史料一中“論百工”“工師之事也”可知史料反映的是官營手工業中“工師”的職責;從史料二中“受雇”“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可看出明清時期民營手工業的發展;史料三反映了家庭手工業的作用。從三則史料中可分析出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各自所具有的特點。[精研探究]上述史料反映出我國古代三種手工業經營形態各有什么特點?試答:提示:史料一反映出官營手工業由官府限制,為官府服務。史料二中①反映出民營手工業在明中葉后超過官營手工業,發展快速;②反映出民營手工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史料三反映出家庭手工業是小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歸納總結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的特點類別經營形態產品與市場的關系勞動力地位官營手工業政府干脆經營,集中的大作坊軍用品和官府貴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場流通無償調用各類匠戶至明代前期占據主導地位,代表我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最高水平民營手工業民間私人經營民間消費的產品在市場流通私營主雇工明中葉后占據主導地位家庭手工業以家庭為單位,自主經營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剩余部分出售農夫自身農戶的副業要點突破深化拓展要點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點要點提綱史實闡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就從農業中分別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持續不斷地發展手工業技術先進古代中國手工業技術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很早就遠銷亞非歐國家。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多種經營模式長期共存主要有家庭手工業、官營手工業和民營手工業三種形式。官營手工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民營手工業到明中葉以后才漸漸超過官營手工業并占據主導地位續表要點提綱史實闡釋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分布相應變更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不少手工業生產部門、手工業制品的主要產地,從北方漸漸轉移到南方。在中國古代絲織業地區分布的變更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發展歷程曲折①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結合,手工業發展受農業生產的制約②明中葉后,民營手工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關系,但“重農抑商”政策制約了手工業的發展,始終沒有進入工場手工業時代[例](2024·河南南陽一中開學考)歷史學家王家范說:“它對市場經濟的破壞作用是雙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產品排斥于市場之外,依靠干脆勞役實行自給,同時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帶有深厚的政治財政色調,成為一種假性商品經濟。”對“它”的理解正確的是()A.經營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潤B.經營規模受到資金的限制C.主要為人民生產生活服務D.代表當時手工業最高水平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產品排斥于市場之外”“帶有深厚的政治財政色調”可知,這指的是官營手工業。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官營手工業的目的不是追求利潤,而是為政府貴族生產消費品,故A項錯誤;官營手工業的生產規模大,因為其生產不計成本,故B項錯誤;官營手工業主要是為官府以及皇室服務,故C項錯誤;官營手工業規模大、范圍廣,代表了當時手工業的最高水平,故D項正確。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24·全國卷Ⅰ,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縣一帶山谷中,密布著成百上千個采納新制鹽技術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來自“他州別縣”,以“傭身賃力”為生,受雇期間,若對工作條件或待遇不滿足,輒另謀高就。這反映出當時()A.民營手工業得到發展 B.手工業者社會地位高C.雇傭勞動已經普及 D.鹽業專賣制度解體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可知,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縣存在大量采納新技術的民營鹽井,且井主雇傭大量的工匠,這說明四川地區的民營制鹽業技術先進、生產關系進步,即民營手工業得到發展,故A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手工業者的社會地位凹凸,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個別地區、個別行業的現象,不能證明“雇傭勞動已經普及”,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制鹽,沒有涉及買賣,故D項錯誤。2.(2024·全國卷Ⅲ,25)《史記》記載,西漢前期,從事農牧業、采礦業、手工業和商業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而致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行勝數”。這反映了當時()A.義利觀發生根本變更B.朝廷注意提高工商業者地位C.經濟得到復原和發展D.地方豪強勢力限制了郡縣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可知,西漢前期,從事農牧業、采礦業、手工業和商業的人,憑借自身的努力和才智成為郡、縣、鄉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行勝數。這反映了西漢前期社會經濟的復原和發展,故C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人們對“義利”的看法,故A項錯誤;西漢前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故B項與史實不符;材料沒有體現地方豪強勢力對郡縣的限制,故D項錯誤。3.(2024·全國卷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農村的變更時說,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順而主令尊”,如今“驕惰成風,非酒食不能勸”“夏必加下點心,冬必與早粥”。這一變更反映了()A.市鎮經濟與手工業的發展B.政府主動推行重農政策C.社會沖突日益尖銳D.農業中人身依附關系強化答案A解析明末江南農村雇工驕惰成風,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們,與百年前勤勞聽從的雇工相比,其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更,這是因為此時商品經濟發展,社會上雇工需求量加大,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私人雇傭關系,與政府重農政策無關,解除B項;材料并沒有體現社會沖突的尖銳,解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農村中人身依附關系的弱化,解除D項。1.唐朝時已出現白瓷,邢窯白瓷名滿天下。據文獻記載:古代燒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攪動,吸走鐵屑,這樣燒制出的白瓷才不會有黑斑,這種方法開創了現代磁法選礦的先河。這表明()A.中國古代科技推動手工業發展B.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形成C.中國古代手工業水平享譽世界D.中國古代科技應用非常廣泛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可知,唐代白瓷燒制過程中,利用磁石吸走釉水中的鐵屑,提高了白瓷的質量,這反映出科技推動手工業發展,故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提到南方的青瓷,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中國古代手工業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故C項錯誤;材料只是敘述白瓷的燒制過程,不能體現中國古代科技的廣泛應用,故D項錯誤。2.(2024·四川樂山三模)由于從絲綢之路輸入的中國提花絲織品比較昂貴,古羅馬人便將成本較低的素織物拆開,取其絲線與當地的亞麻紗線交織,或以絲為原料重新紡制成紗線,織成適合市場需求的輕薄且半透亮的紡織品。對上述現象說明合理的是()A.中國絲織品暢銷世界各地B.絲路連接中外經濟文化圈C.羅馬的絲織技術超過中國D.傳統基督教文化崇尚廉儉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從絲綢之路輸入的中國提花絲織品比較昂貴,古羅馬人便……織成適合市場需求的輕薄且半透亮的紡織品”可知,絲路連接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故選B項。材料僅涉及中西方,尤其是中國與羅馬間的經貿文化聯系,解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羅馬人的因地制宜,不涉及兩地紡織技術的凹凸,解除C項;羅馬人織出適合市場需求的紡織品,主要由于中國提花絲織品比較昂貴,與傳統基督教文化無關,解除D項。3.明清時期(鴉片斗爭之前),中國在農耕文明軌道上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并分別出一些迥異于傳統經濟模式、帶有向工業文明演進趨向的變異,被稱為“近代的前夜”。這些“變異”的表現之一就是()A.私營手工業占據了主導地位B.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傭關系C.工商市鎮紛紛涌現D.白銀逐步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答案B解析傳統經濟模式指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迥異于傳統經濟模式的變異”指的是明清時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其標記就是“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傭關系出現,故選B項。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4·北京順義區二模)2024年12月,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流失海外一百多年的文物——西周青銅器“虎鎣(yíng)”正式入藏國家博物館。2024年1月,國博推出了“虎鎣:新時代·新命運”展覽。下列相關表述正確的有()①“虎鎣”的精致造型體現西周青銅鑄造技藝的成熟②“虎鎣”的雕工精湛是由獨具匠心的私營工匠制作③“虎鎣”流離海外是清政府被列強欺凌的真實寫照④“虎鎣”回來祖國是中華民族宏大復興的歷史見證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旺盛時期,圖片反映了西周青銅鑄造技術的超群,故①正確;夏、商、西周時期以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由官府壟斷而非私營,故②錯誤;③與材料“流失海外一百多年的文物”相符,故③正確;④與材料“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流失海外一百多年的文物”“正式入藏國家博物館”相符,故④正確,C項正確。2.(2024·福建福州二模)唐中后期,官府在雇傭工匠比較普遍的狀況下,仍規定“巧手供內”者不在“納資”的范圍之內。這一規定意在()A.抑制商業經濟的發展 B.壟斷手工業生產市場C.保證官府作坊的優勢 D.緩和尖銳的社會沖突答案C解析通過材料可知,在唐朝中后期,雇傭制現象比較普遍,但是仍舊規定官營手工業者不能用交納錢財的方式來免除徭役,以保證官營手工業內的技術人手,即首先要保證官府作坊的優勢地位,故選C項。歷代統治者都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但是材料論及的是限制官營手工業者現象,解除A項;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在古代中國,官營手工業的服務對象是政府,而不是市場,所以從未出現官營手工業壟斷手工業市場現象,解除B項;材料中官府的這一規定,事實上是限制了部分手工業者的人身自由,并且損害了他們的個人利益,不會緩和沖突,解除D項。3.(2024·湖北黃岡質檢)唐代,向中心入貢絲織品的巴蜀州郡有20多個,入貢的絲織品中僅“綾”這一類,就有宜州的“細綾”,遂州的“樗蒲綾”,彭州和漢州的“交梭綾”,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綾”“鳥頭綾”,閬州的“重蓮綾”。這說明巴蜀地區()A.絲織業形成地域特色B.絲織品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C.絲織業勞動分工細密D.絲織品地域發展水平不均衡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可知,巴蜀不同州郡進貢的“綾”品種不同,具有地域特色,故A項正確。入貢的絲織品是給中心政府用的,并不是民眾的主要衣料,故B項錯誤;材料未提及絲織品的生產過程,也未提及各地進貢的“綾”的質量差異,故C、D兩項錯誤。4.(2024·江西南昌高二期末)明清時期,江南“桑蠶之利,厚于稼穡,公私賴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卻在農戶蠶絲收獲之際,俗稱“蠶罷米”。這說明,當時江南地區()A.小農經濟已經起先瓦解 B.農耕技術呈現衰退趨勢C.農戶收入多賴家庭副業 D.地主剝削程度有所減輕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小農經濟起先瓦解是在鴉片斗爭后,故A項錯誤;材料表明蠶桑養殖獲得的利潤高于種地,故大多農戶發展蠶桑,沒有體現農耕技術衰退,故B項錯誤;材料“桑蠶之利,厚于稼穡,公私賴焉”以及地主在蠶絲收獲之際催收田租說明養蠶繅絲是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故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地主的剝削程度有所減輕,故D項錯誤。5.(2024·福建三明高二期末)漢賦《藍賦》記載:“余就醫偃師,道經陳留。此境人皆以種藍、染紺(織物染料作物)為業,藍田彌望,黍稷不植。”據此可推斷漢代陳留地區()A.農業地位的下降 B.民間紡織業漸成規模C.商品經濟的發達 D.農業專業化起先出現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此境人皆以種藍、染紺(織物染料作物)為業”可知,這一時期漢代陳留地區紡織業形成了肯定規模,故B項正確。A、C、D三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均解除。6.(2024·北京四中高二期末)日本所藏中國宋代提舉兩浙路市舶司“公憑”(官方文書)記載: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國”,隨船貨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絹十匹、白綾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該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貿活動不再受到官府的監管B.中日之間官民互惠貿易的旺盛C.“朝貢”貿易體制尚未發展起來D.“海上絲綢之路”商品外銷狀況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市舶司”體現了官府對海外貿易的監管,A項錯誤;“泉州客商李充”是私商,材料中沒有涉及官府的貿易狀況,故無法體現中日之間官民互惠貿易,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朝貢”貿易體制,且宋代之前就有“朝貢”貿易,C項錯誤;宋代“海上絲綢之路”旺盛,其交往對象也包含日本,材料體現的正是這種貿易,故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7.(2024·吉林長春外國語學校高二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傳統工藝具有非常重要的民生價值、學術價值和現代價值。下表是某校學生對中國傳統工藝的概況和當代學者對其認知的相關信息的統計。史料一從先秦到清末,比較系統地記載工藝的只有《考工記》和《天工開物》這兩部書,其余散見于正史、稗史、筆記、小說,多半很簡略,有的只是只言片語。史料二中國是世所公認的手工藝大國。中國的傳統工藝源遠流長,成就至為輝煌。史料三傳統工藝具有“三品四性”的本質特征,即:好用的品行、理性的品行、審美的品行,人性、特性、能動性和永恒性。史料四歷時二十載、成集出版于2024年的《中國傳統工藝全集》(以下簡稱《全集》),被認為是《考工記》和《天工開物》在當代的補編、續編的嘗試。史料五2004年,中國正式加入《愛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11年,我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摘編自華覺明《傳統工藝的現代價值》等結合所學中國史的學問,對上述史料進行重新組合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說明。(要求: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史料,看法詳細明確,說明須史論結合)答案(示例一)組合:史料一、史料二看法: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