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9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實力1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1.(2024·海南高考)歷史上,黃河輸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幾十年來,我國重點開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并在黃河上修建水庫,使下游年均來沙量大幅削減。治理前后黃河下游來沙量的變更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吧剿痔锖且粋€生命共同體”蘊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環與水平衡原理 B.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原理C.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 D.地理環境地域分異原理【解析】選C?!吧剿痔锖且粋€生命共同體”主要說明各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體現了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2.(2024·全國卷Ⅰ)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隊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島,考察中發覺,堪察加半島北部發育苔原,南部生長森林;東西向氣候區域差異顯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動物數量較少,但冬眠、雜食性且善捕魚的熊的數量較多;大量來自海洋的鮭魚溯河流而上,成為熊的重要食物。下圖示意堪察加半島的地形。(1)說明堪察加半島地形對氣候區域差異的影響。(2)分析堪察加半島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動物數量較少的緣由。【解析】第(1)題,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主要從地形對氣溫柔降水的影響兩大方面進行分析。山地海拔高,導致垂直方向上氣溫差異大;山地對季風的阻擋,導致迎風坡和背風坡降水的差異大。第(2)題,從該地的區域特征動身,結合大型野生動物須要生存空間、生存的自然條件和食物等特點進行分析。答案:(1)山脈大致呈南北向,阻擋季風,形成多雨區和雨影區;地形高差大,形成氣候垂直差異。(2)緯度高,植物生長緩慢,食物供應量少;環境空間差別大,相宜生存的空間小;冬季寒冷漫長,生存條件惡劣。瞄準方向提高效率【學問+方法突破】(勾選本題考查的學問和方法)題號考查的學問和方法1突破A.自然地理環境是統一演化過程B.地理要素的變更會“牽一發而動全身”C.一個地區的變更影響其他區域D.地理環境的差異性2.(1)突破A.等高線的判讀B.經緯網的判讀C.氣候類型判讀D.洋流性質判讀2.(2)突破A.一因多果B.一因一果C.多因多果D.多因一果答案:1.A2.(1)AB(2)D突破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分析方法(1)地理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是協調一樣的。地理環境的總體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氣候(特殊是氣候)確定并體現,一般分三步分析某區域的環境要素與總體特征。第一步,依據區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確定氣候類型和特征。其次步,概括出地理環境的總體特征。第三步,與環境總體特征相聯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圖為我國西北地區的環境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的關系圖。(2)地理環境某一要素的變更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況的變更,即“牽一發而動全身”。首先明確發生變更的要素(所牽的“一發”),然后逐一分析該要素變更引起的其他要素發生的變更,最終導致“全身”發生怎樣的變更。以濫伐森林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為例:(3)不同區域地理環境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區域的變更會影響到其他區域。首先明確這一區域發生的變更體現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這一區域與其他區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聯系,最終分析出其他區域發生的詳細變更。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對黃河下游地區的影響為例:風塵沉積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區干燥度,二者呈正相關。下圖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與西北地區的風塵沉積通量變更狀況。讀圖,完成1、2題。1.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國西北地區下列要素中可能增加的有 ()①流水作用 ②冰川作用 ③風力作用④地面蒸發 ⑤水汽輸送 ⑥地面徑流A.①④ B.②⑤ C.③④ D.③⑥2.青藏高原的隆起對西北地區地理環境的影響是 ()A.氣候的海洋性變強 B.植被覆蓋率增大C.氣溫的日、年較差減小 D.太陽能資源更豐富【解析】1選C,2選D。第1題,由圖示可以看出,青藏高原隆起后,西北地區的風塵沉積通量增加,可推斷風力作用增加,氣候變干,地面蒸發量增加;水汽輸送量削減,地面徑流削減,流水作用減弱。第2題,青藏高原的隆起,西北地區氣候變干,氣候的大陸性增加,海洋性減弱;植被覆蓋率削減;氣候的日、年較差增大;晴天增多,太陽輻射增加,太陽能資源更豐富?!炯庸逃柧殹克骺铺乩瓖u曾經與非洲的索馬里半島相連,島上有很多奇妙的動植物,下圖是索科特拉島位置圖。島上很多植物有瓶狀莖、多刺、硬葉等特點,反映了該島的氣候特征是 ()A.暖和潮濕 B.溫柔干燥C.高溫多雨 D.高溫干燥【解析】選D。島上很多植物有瓶狀莖、多刺、硬葉等特點,該島大量生存這種植物,反映出該島氣候干旱、燥熱等特征。實力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2024·全國卷Ⅲ)近年來,位于高緯的西伯利亞地區氣候發生了明顯變更,土地覆被也隨之變更,平地上的耕地明顯削減,凹地上的草地大量轉化為濕地,越年積雪(積雪期超過一年)面積削減。據此完成(1)~(3)題。(1)導致西伯利亞地區土地覆被變更的首要緣由是 ()A.氣溫上升 B.氣溫降低C.降水增多 D.降水削減(2)濕地面積增加主要是因為當地 ()A.洪水暴漲 B.退耕還濕C.地面沉降 D.凍土溶化(3)西伯利亞地區平地上削減的耕地主要轉化為 ()A.林地 B.濕地 C.草地 D.寒漠【解析】(1)選A,(2)選D,(3)選C。第(1)題,耕地削減,凹地轉變為濕地,越年積雪面積削減,是由于氣溫上升造成的。第(2)題,該地區位于高緯的西伯利亞地區,凍土廣布,因此濕地面積增加的主要緣由是凍土溶化造成的。降水和積雪在近年來變更不大,不會是洪水暴漲;耕地削減,與濕地變更無關;地面沉降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不會造成濕地面積增加。第(3)題,平地上的耕地明顯削減,凹地上的草地大量轉化為濕地,凹地原來主要是草地,因此該地區的地帶性植被為草地,故耕地主要轉化為草地。2.(2024·全國卷Ⅰ)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隨著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地中海不斷萎縮,里海從地中海分別。有學者探討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氣候轉暖,里海一度為淡水湖。當氣候進一步轉暖,里海北方的大陸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補給類型發生變更,里海演化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鹽度遠小于地中海的鹽度。下圖示意里海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1)板塊運動導致的山脈隆起變更了區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征,分析這些特征的變更對里海的影響。(2)指出黑海、地中海將來演化為湖泊的必要條件。【解析】第(1)題,這些特征的變更都是“山脈隆起”導致的,因此要抓住“山脈隆起”分析對里海的影響,對地貌的影響主要是隔斷了里海與地中海,使里海變為湖泊;對水文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山脈隆起使流域面積減小,水量較少,無法與地中海進行水體交換;對氣候特征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山脈阻擋西風,使得處于背風坡的里海流域降水削減,變得更加干旱。第(2)題,材料提示“隨著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地中海不斷萎縮,里海從地中海分別”,這句話說明白里海形成湖泊的必要條件為兩大板塊的北移,并且也說明白里海成為湖泊的過程: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導致山脈隆起和地中海萎縮,促使里海與海洋完全分別,成為湖泊。因此推斷,假如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接著北移,推動更多山脈隆起,加劇地中海萎縮,可能會促使黑海和地中海與里海一樣,演化為湖泊。答案:(1)山脈隆起,里海與海洋分別,形成湖泊(湖盆)。山脈隆起,導致里海匯水面積縮小,湖泊來水量削減,湖泊面積縮小。山脈隆起,阻擋潮濕氣流,導致干旱,推動湖泊向內陸湖演化。(2)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接著)北移(或板塊運動趨勢不變)。瞄準方向提高效率【學問+方法突破】(勾選本題考查的學問和方法)題號考查的學問和方法1.(1)突破1A.氣候要素B.全球變暖C.植被變更 D.土壤變更1.(2)突破2A.區域環境特征B.自然要素變更C.人類活動影響 D.看降水強度法1.(3)突破1A.氣溫影響植被B.水文影響植被C.降水影響土壤 D.植被影響土壤2.(1)突破1A.地質地貌的變更B.地貌對水文影響C.地貌對氣候影響 D.地貌對生物影響2.(2)突破2A.空間要素分布B.空間要素差異C.時間變更推導 D.時間分布差異答案:1.(1)B(2)AB(3)B2.(1)ABC(2)C突破1舉例說明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要素相互影響典例氣候與地貌氣候→地貌云貴高原的巖溶地貌形成于濕熱的氣候條件下;西北內陸的風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氣候條件下地貌→氣候橫斷山區山高谷深,氣候垂直變更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地理要素相互影響典例氣候與土壤氣候→土壤東北平原氣候冷濕,土壤有機質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東南丘陵地區氣候濕熱,有機質分解快,形成貧瘠的紅壤土壤→氣候凍土加劇氣候的寒冷地貌與水文地貌→水文剛果河的向心水系與盆地地形有關;北歐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積水而成的水文→地貌黃土高原的溝壑地形是流水侵蝕的結果;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等是河流積累作用而成氣候與水文氣候→水文我國北方河流大多有結冰期;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的河流水位變更小水文→氣候在湖泊、水庫四周,空氣濕度大,氣溫日較差小氣候與生物氣候→植物和動物赤道旁邊為雨林,動物耐熱;亞寒帶地區則為針葉林,動物耐寒植物→氣候森林茂密的地方,四周的氣候相對潮濕地貌與生物地貌→生物陰坡、陽坡植物不同,如馬尾松在陽坡,冷杉在陰坡生物→地貌生物對地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加快了巖石的風化過程,變更了地貌形態;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削減侵蝕的作用,愛護了原始地表形態突破2地理要素間的物質與能量交換構成地理環境的巖石、土壤、大氣、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并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不斷地進行能量交換與物質運動,推動地理環境的整體發展變更。水循環生物循環巖石圈物質循環環節蒸發(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卻凝固,風化、侵蝕、搬運、積累、固結成巖,變質作用,重熔再生物質循環簡圖能量太陽能(蒸發、水汽輸送)、重力能(降水、徑流)太陽能化學能熱能地球內部熱能、太陽能、重力能意義①使水體不斷更新,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②緩解不同緯度間熱量收支不平衡的沖突;③海陸間聯系的主要紐帶,不斷塑造地表形態①促進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的遷移運動,能量的流淌、轉化;②聯系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①形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②變更了地表形態,塑造了各種地貌景觀;③實現了地區之間、圈層之間的物質交換、能量傳輸(2024·廣州模擬)雅丹地貌是與盛行風向平行的長條形土墩、凹地溝槽間隔分布的地貌組合。柴達木盆地西北部是我國最大的雅丹地貌分布區,隨著氣候的演化,其中西部鴨湖地區發育了世界上唯一一處水上雅丹地貌(如下圖所示)。據此完成1、2題1.雅丹地貌最主要的成因是 ()A.物理風化 B.風力侵蝕C.風力積累 D.流水侵蝕2.水上雅丹地貌的出現反映了氣候 ()A.變干 B.變濕 C.變冷 D.變暖【解析】1選B,2選D。第1題,依據材料“雅丹地貌是與盛行風向平行的長條形土墩、凹地溝槽間隔分布的地貌組合?!闭f明其地貌的形成是受風力侵蝕作用的影響,且依據材料雅丹地貌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分析,降水稀有,以風力作用為主,流水作用較弱。第2題,西北地區降水稀有,河流湖泊的補給主要來自高山冰雪融水,圖示水上雅丹地貌說明湖泊水域面積增大,冰雪融水量增大,應為全球氣候變暖,使高山融雪量增大,湖泊水域面積增大。【加固訓練】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含氮化合物濃度增加,產生沉降,是新出現的令人擔憂的全球變更問題。一科研小組選擇受人類干擾較小的某地,試驗模擬大氣氮沉降初期對植被的影響。試驗地植被以灌木植物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數據為試驗地以2009年為基數,2010~2013年試驗中植被的變更值(測量時間為每年9月30日)。據此完成(1)~(3)題。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數量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草本植物11.18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1)試驗期間植被變更表現為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變更④植被分布變更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2)試驗期間大氣氮沉降導致灌木、草本兩類植物出現此消彼長競爭的是()A.植株數量 B.總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