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冀教新版高二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冀教新版高二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冀教新版高二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冀教新版高二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冀教新版高二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冀教新版高二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杜魯門總統及其幕僚,還有多數美國人相信,蘇聯篤定要牢牢控制中東歐,進而要在全世界范圍內發起進攻。美國政府由此制定了-套全球性的遏制戰略。”材料中“遏制戰略”的開端是()A.鐵幕演說B.杜魯門主義C.馬歇爾計劃D.建立北約2、余秋雨在《中國文化四十七講》中說:“中國人對于孔子的記憶;大多是他的一些話而不是他這個人。”下列言論中屬于孔子的有()

①“克己復禮;為仁”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③“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④“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3、表是宋代文獻中關于指南針的記載,這些史料可以用來實證()。文獻《萍州可談》作者朱彧記載內容。

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諸蕃志》

《夢梁錄》趙汝適。

吳自牧舟舶來往;唯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唯謹,毫厘之差,生死系唉。

風雨冥晦時,唯憑指南針而行,乃火長掌之,毫厘不敢誤差,蓋一舟人命所系也A.宋代人們發現了磁石指南的特性B.宋代統治者重視擴展海外貿易C.宋朝時商品經濟獲得較快的發展D.宋朝時科技的應用有了新突破4、“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材料體現出①重視農業生產②關注農民利益③抑制商業發展④力求社會穩定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5、對王安石變法的結局,某班同學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提出了以下觀點,最接近客觀事實的應是A.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宋神宗去世是導致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源C.王安石性格的偏執與變法失敗有聯系D.變法結局說明其改革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6、中世紀的西歐,羅馬天主教教廷只允許用拉丁文翻譯《圣經》,并且只有神職人員才可以詮釋《圣經》。宗教改革期間,馬丁?路德用德文翻譯《圣經》。他的這種行為在當時()A.動搖了上帝在人們心中地位B.打破了宗教對人們思想的禁錮C.推動了人們民主意識的覺醒D.肯定了人們信仰的獨立與平等7、據清人顧棟高考證:“魯在春秋實兼有九國之地,齊在春秋兼并十國之地,晉所滅十八國楚在春秋吞并諸國凡四十有二,宋在春秋兼并六國之地。”這種現象對中國發展進程的推動作用是()A.使中國實際上處于分裂的狀態B.加速了中國的封建化進程C.加速了國家向統一的方向發展D.促進了奴隸制經濟的發展8、下表反映了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的學校系統;它表明()

。層級中央郡國縣鄉聚官學太常→太學學校庠序私學精舍→書館A.完整的教育體系逐漸形成B.進入官學成為入仕唯一途徑C.儒學成為官方的統治思想D.官學壟斷教育局面開始打破9、某學者認為:“由于新航路的開辟,東西兩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匯合,加速了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沒有把世界連成整體的地理革命,也不可能出現推動否定舊傳統的思想解放運動。”下列有關新航路開辟的理解,不正確的是()A.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B.使人類進入到了工業文明時代C.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D.新航路的開辟引發了思想解放運動評卷人得分二、雙選題(共4題,共8分)10、美國中華會館主席張自豪說:“1997年有30萬港人移民出外,但在這十年間,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達30萬。”出現這種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中央政府的支持B.“一國兩制”的保障C.經濟全球化的深入D.投資環境的好轉11、根據下圖所示,其中關于羅馬法的說法錯誤的是()A.《十二銅表法》既是成文法的開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B.當公民法演變為萬民法時,羅馬成文法已比較完善,所以萬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C.從習慣法發展到成文法、從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與貴族的斗爭D.羅馬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煩瑣等特性,可能與其存在大量習慣法有很大關系12、美國中華會館主席張自豪說:“1997年有30萬港人移民出外,但在這十年間,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達30萬。”出現這種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中央政府的支持B.“一國兩制”的保障C.經濟全球化的深入D.投資環境的好轉13、根據下圖所示,其中關于羅馬法的說法錯誤的是()A.《十二銅表法》既是成文法的開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B.當公民法演變為萬民法時,羅馬成文法已比較完善,所以萬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C.從習慣法發展到成文法、從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與貴族的斗爭D.羅馬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煩瑣等特性,可能與其存在大量習慣法有很大關系評卷人得分三、填空題(共5題,共10分)14、“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權威,不管這種權威是什么樣的。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會形式和國家形式、一切傳統觀念,都被當做不合理的東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們”為西方近代思想發展過程中同一時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康德。15、秦朝建立的郡縣制,標志著貴族政治取代了官僚政治16、(判斷題:正確與錯誤分別用“A”和“B”表示)說到人生追求,我們也許會吟誦“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名句。上述語句依次運用的文學形式是唐詩、宋詞、楚辭。17、【題文】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在經濟、政治、法律、哲學、軍事、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等眾多領域內所形成的思想理論,對后世文化學術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中,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18、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______(判斷對錯)評卷人得分四、判斷題(共2題,共8分)19、1953年,中國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到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20、孔子創建太學,使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國家培養政治管理人才的官方學校。______(判斷對錯)評卷人得分五、單項填空(共3題,共15分)21、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的設想是:“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取消商品和貨幣”。蘇俄實施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馬克思的設想最大的不同是A.實施的條件B.所有制結構C.經濟管理模式D.產品分配方案22、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議遷都之事時,曰:“伊洛中區,均天下所據,陛下制御華夏,輯平九服,蒼生聞此,應當大慶。”材料表明北魏遷都洛陽的根本目的是A.接受漢族先進文化.B.加速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C.防止北方少數民族柔然的騷擾D.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23、《權利法案》規定:“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這表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A.具有保留國王的局限性B.使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C.確立了君主制政體D.使議會的權力超過了國王的權力評卷人得分六、綜合題(共4題,共32分)24、【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后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宋史·王安石傳》材料二荊公(王安石)當諸法草創將次就緒之時,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濫之弊耶?青苗法立意雖善,然以理勢度之,不能有利而無弊,其或初年行之頗得其人,故見效多而見病少歟?抑公之聰明猶有所蔽,未及盡察歟?雖然,如當時反對黨之詆其有弊而無利,此又殆必無之事。免役法厘革數千年之苛政,為中國歷史上訐一新紀元。當改革伊始,雖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權者耳,自余細民,則罔不食其賜也。——梁啟超《王安石傳》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萬言書的背景和基本主張。(5分)(2)據材料二,概括梁啟超對王安石變法的總體評價。(2分)(3)綜合以上材料,說明改革要取得成功應注意哪些因素?(3分)25、漫畫可以形象地再現歷史。觀察下列關于二戰時期的漫畫,回答問題。圖1:大象在天空中飛翔——《慕尼黑協定》換來的和平。圖2:笑里藏刀——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擁抱。圖3:自由女神將象征世界自由的火炬交給羅斯福和丘吉爾,寓意由英美兩國去傳承并維護世界自由。(1)圖1、2分別諷刺了什么外交政策和事件?兩幅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有何內在聯系?(4分)(2)圖3主要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現象?對二戰進程有何影響?(4分)26、【題文】許多人認為:文學反映鮮明的時代特色。請結合相關史實加以說明。27、【題文】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緒元年(1875年);按照計劃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學。其中最幼者10歲,最長者16歲,平均年齡12歲。在120名幼童中,絕大多數是從廣東;江浙等地選拔出來的。在120名學生中,專修法律的約占1/3,專修路礦工機等工科者約占2/3。

——張豈之等主編《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

【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有近30萬人到國外留學,分布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數之多,規模之大,為我國留學史上前所未有。目前,學成回國的留學人員已達10萬人。在不斷完善留學政策的基礎上,中央制定了“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指導方針,使出國留學工作走上正常的發展軌道。1996年,國家教委決定全面試行國家公費出國留學人員選派新辦法,選派管理體制改革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何沁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材料三】據統計:中國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學專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3名受獎者中21名是歸國學者。

——《百年接力留學潮》

請回答:

(1)19世紀70年代和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先后兩次組織留學教育,形成了中國近代以來第1次和第10次留學教育高潮。據材料一和材料二,結合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扼要分析出現以上留學高潮的原因。

(2)比較材料一和材料二;說明上述兩個時期留學規模不同的原因。

(3)結合材料三和有關史實,評價留學教育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產生的影響。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B【分析】依據材料;注意限定信息“開端”,結合所學可知,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國冷戰的開始,標志著美國霸權主義的開始,故B項正確.

ACD三項均不符合“開端”;應排除.

故選B.

本題考查杜魯門主義.需要掌握杜魯門主義的影響.解題時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注意限定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即可.

本題考查杜魯門主義的影響,考查學生抓住關鍵信息、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析】【答案】B2、A【分析】“克己復禮”是孔子關于“仁”和“禮”的細節解釋;故①正確;

“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是孟子的觀點,故②錯誤;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也是孔子的觀點;故③正確;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是荀子的唯物主義思想主張,故④錯誤。

故選:A。

本題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于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于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解析】A3、D【分析】題目提供的材料表明;宋朝時人們已非常重視在航海中運用指南針,這是中國把指南針用于航海事業的實證,其應用領域有了新的突破,故D正確;

戰國時期發現了磁石指南的特性;故A錯誤;

BC材料未體現;排除。

故選:D。

本題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題的關鍵是“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舟舶來往,唯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唯謹,毫厘之差,生死系唉”“風雨冥晦時,唯憑指南針而行,乃火長掌之,毫厘不敢誤差,蓋一舟人命所系也”。

本題難度中檔,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歷史“一度性”的特點決定了在史學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對研究對象,通過直接的觀察進行工作,而只能依據間接的材料,即史料來從事歷史研究。【解析】D4、B【分析】【解析】試題分析:從材料中,“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可知,中國古代重視農業生產;“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可見,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統治者的統治。②關注農民利益③抑制商業發展,材料中體現不出來。故此題應選B項考點: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解析】【答案】B5、C【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王安石變法的理解。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得知C項最接近客觀事實。例如王安石變法存在用人不當的問題。其它選項與歷史事實不相符合。所以選C。【解析】【答案】C6、D【分析】依據題干材料“羅馬天主教教廷只允許用拉丁文翻譯《圣經》;并且只有神職人員才可以詮釋《圣經》。宗教改革期間,馬丁?路德用德文翻譯《圣經》”可以看出馬丁?路德用德文翻譯《圣經》打破了教會的權威,肯定了人們信仰的獨立與平等,故D項正確。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不反對信仰上帝和宗教;故A項錯誤。

B項不是主要作用;應排除。

C項是啟蒙運動的影響;應排除。

故選:D。

本題考查馬丁路德宗教。需要掌握馬丁路德宗教的影響。解題的關鍵是對“羅馬天主教教廷只允許用拉丁文翻譯《圣經》;并且只有神職人員才可以詮釋《圣經》。宗教改革期間,馬丁?路德用德文翻譯《圣經》”的分析理解。

本題考查對馬丁路德宗教影響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析】D7、C【分析】依據題干材料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兼并戰爭使得諸侯數量減少,統一的傾向明顯,故C項正確。

A項是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描述;不是其推動作用,應排除。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故BD兩項錯誤。

故選:C。

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史實。需要掌握春秋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作用。解題的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與分析;結合春秋戰國時期時代特征解答即可。

本題考查對春秋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析】C8、A【分析】從表中可知;從中央到地方都設學校,有官學與私學,表明完整的教育體系逐漸形成,故A正確;

BCD材料未體現;排除。

故選:A。

本題考查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解題的關鍵是看懂表的內容。

本題難度中檔,考查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析】A9、B【分析】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知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各地開始連成一個整體,迎來了地理大發現,引發了思想解放,使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應該是在17世紀到18世紀,而新航路開辟是在15世紀到16世紀。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要求學生結合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來分析。

解答本題要搞清楚新航路開辟的特點和影響,學生要有一定的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的能力。【解析】B二、雙選題(共4題,共8分)10、B【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一國兩制的理解。由“1997年有30萬港人移民出外,但在這十年間,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達30萬。”得知出現這種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一國兩制”的保障。所以選B。【解析】【答案】B11、C【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羅馬法的理解。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得知從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羅馬版圖的擴大。不是平民與貴族的斗爭。其它是正確的。所以選C。【解析】【答案】C12、B【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一國兩制的理解。由“1997年有30萬港人移民出外,但在這十年間,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達30萬。”得知出現這種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一國兩制”的保障。所以選B。【解析】【答案】B13、C【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羅馬法的理解。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得知從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羅馬版圖的擴大。不是平民與貴族的斗爭。其它是正確的。所以選C。【解析】【答案】C三、填空題(共5題,共10分)14、略

【分析】【解析】試題分析: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核心,它否定了一切外在的權威,以理性為最高權威的代表,這一結論是由德國啟蒙思想家康德總結出來,本題說法正確。考點:啟蒙運動【解析】【答案】A15、略

【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記憶和理解的能力。郡縣制建立后,中央和地方的長官都有皇帝任命,官員都是流動的,不再是世襲的,也就是貴族政治的結束,所以表述正確。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官僚政治【解析】【答案】B16、略

【分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解讀史料判斷信息的能力。依據所學知識判斷,“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是唐詩、“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宋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楚辭。故本題正確。考點: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文學成就·文學體裁【解析】【答案】A17、略

【分析】【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思想,根據其思想的內涵構成我國2000多年文化政治道德思想基礎的是儒家的思想,提倡變革和嚴刑峻法的是法家思想,成為我國社會哲學思想基礎的是道家思想,依次填寫即可,只要熟練百家思想的核心即可。【解析】【答案】儒家思想、道家學說、法家思想18、A【分析】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漸發展為官方哲學,故材料表述正確。

故答案為A。

本題考查宋明理學;解題的關鍵是掌握朱熹的思想。

本題為基礎題,考查宋明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解析】A四、判斷題(共2題,共8分)19、B【分析】一五計劃的完成,開始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初步形成工業化基礎,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故題文說法錯誤。20、B【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太學”是西漢培養儒學人才的最高學府,故題干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B。

本題考查漢代儒家思想演變的相關知識。關鍵詞是“太學”。

本題考查學生知識再現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直接得出結論,難度偏低。【解析】B五、單項填空(共3題,共15分)21、D【分析】主要考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注意題干“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取消商品和貨幣”,而戰時共產主義在產品分配方案則是取消商品貿易,實行實物配給制。【解析】【答案】D22、D【分析】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由題干“伊洛中區,均天下所據”說明洛陽地理位置顯要,北魏遷都洛陽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區。【解析】【答案】D23、D【分析】主要考查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限制王權,確立君主立憲制。通過題干“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表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使議會的權力超過了國王的權力。【解析】【答案】D六、綜合題(共4題,共32分)24、略

【分析】【解析】試題分析:(1)背景分析,注意材料中的“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王安石認為其因在于“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因此,他主張“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2)梁啟超從利弊兩個方面對王安石變法予以了評價,較為客觀,其評價閱讀材料概括歸納即可(3)綜合以上材料,說明改革要取得成功要注意哪些因素,實際就是從變法中所取得的經驗教訓,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教訓是:改革要把握時機;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選用德才兼備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漸進;權衡政策的利弊;處理好動機與效果的關系。考點:王安石變法【解析】【答案】(1)背景:財力困窮;風俗衰壞;法度不彰。(3分)主張:法先王之政(意),實行變法;講究治財之道,理財以富國。(2分)(2)評價:在肯定變法的前提下;指出變法存在的缺陷。(2分)(3)因素:改革要把握時機;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選用德才兼備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漸進;權衡政策的利弊;處理好動機與效果的關系。(任意3點,3分)25、略

【分析】本題考查了二戰中主要大國政治立場的變化。第(1)問,需要認真理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