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行業農業氣象預警方案_第1頁
農業行業農業氣象預警方案_第2頁
農業行業農業氣象預警方案_第3頁
農業行業農業氣象預警方案_第4頁
農業行業農業氣象預警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行業農業氣象預警方案TOC\o"1-2"\h\u768第1章農業氣象預警概述 321821.1農業氣象預警的定義與作用 3127341.1.1定義 3285221.1.2作用 357271.2農業氣象預警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376211.2.1現狀 3323101.2.2發展趨勢 430375第2章農業氣象災害類型及影響 417812.1氣候變化對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 4215922.2常見農業氣象災害類型及其特點 4286012.3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522440第3章農業氣象預警體系構建 5254883.1農業氣象預警指標體系 5242983.1.1指標選取原則 543763.1.2預警指標分類 5188283.1.3預警指標權重賦值 6164223.2農業氣象預警模型與方法 655463.2.1預警模型選擇 6239593.2.2預警方法構建 638623.3農業氣象預警系統設計 6303933.3.1系統架構 6173113.3.2數據采集與處理 6104803.3.3預警模型集成 6201333.3.4預警產品與發布 6285413.3.5預警效果評估與優化 624123第四章農業氣象數據收集與處理 7185864.1農業氣象數據來源與分類 798304.1.1氣象觀測數據 7133734.1.2農業生產數據 7233484.1.3氣象災害數據 7251624.1.4氣候背景數據 7206804.1.5社會經濟數據 7212434.2農業氣象數據處理與存儲 762874.2.1數據處理 79554.2.2數據存儲 8279524.3農業氣象數據質量控制 8214634.3.1數據驗證 828144.3.2數據標準化 8265394.3.3數據更新 8166234.3.4數據安全 817970第5章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898355.1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識別 831105.1.1干旱風險識別 911375.1.2洪澇風險識別 9105145.1.3臺風風險識別 9135255.1.4低溫凍害風險識別 9322625.1.5高溫熱害風險識別 942785.2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法 9130005.2.1概率風險評估法 939315.2.2模糊綜合評估法 9321875.2.3災害損失評估法 92625.3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策略 9153135.3.1預警與監測 10280545.3.2防災減災措施 10249045.3.3政策與保險 1073935.3.4應急管理與救援 1020731第6章農業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 10161726.1預警信息發布流程與標準 10224146.1.1發布流程 1077346.1.2發布標準 10124886.2預警信息傳播途徑與效率 10173146.2.1傳播途徑 10288776.2.2傳播效率 11101976.3預警信息發布效果評估 1114359第7章農業氣象預警響應與處置 11216187.1農業氣象預警響應機制 1142007.1.1預警信息接收與傳遞 11377.1.2預警級別與響應措施 115137.1.3預警響應組織架構 1154707.2農業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措施 11112407.2.1災害監測與評估 11256267.2.2災害救援與恢復生產 12161307.2.3災害預防與減輕措施 12325157.3農業氣象預警與農業保險 12315567.3.1農業保險政策宣傳與推廣 1216347.3.2農業保險理賠與救助 1218817.3.3農業氣象預警與保險產品創新 1230641第8章農業氣象預警與農業生產適應性 12323528.1農業生產對氣象預警的響應 1238078.1.1農業生產對氣象災害預警的應對 12114418.1.2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適應 13282828.2氣象預警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13316998.2.1作物生長周期與氣象預警 13118668.2.2畜牧業生產與氣象預警 13202248.3提高農業生產適應性的措施 13114018.3.1加強農業氣象預警體系建設 13237898.3.2推廣農業氣象災害防范技術 1367748.3.3提高農民氣象素養 13145128.3.4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 13206628.3.5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142809第9章農業氣象預警案例分析 1415069.1常見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案例 14179179.1.1案例一:干旱災害預警 14105839.1.2案例二:暴雨洪澇災害預警 14127359.1.3案例三:霜凍災害預警 14268359.1.4案例四:冰雹災害預警 14234549.2案例分析與啟示 14246649.2.1預警發布及時性 1428939.2.2預警信息傳播與覆蓋 14116989.2.3預警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 14124559.2.4預警與防災減災措施相結合 1411662第10章農業氣象預警未來發展展望 15639110.1農業氣象預警技術創新 15564910.2農業氣象預警服務拓展 152859010.3農業氣象預警政策支持與保障 15第1章農業氣象預警概述1.1農業氣象預警的定義與作用1.1.1定義農業氣象預警,是指通過對農業生產過程中可能受到影響的天氣、氣候因素進行監測、分析和評估,提前發布可能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的預警信息,以指導農業生產者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或避免氣象災害損失的一種氣象服務。1.1.2作用農業氣象預警在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提高農業生產者對氣象災害的防范意識,增強防災減災能力。(2)指導農業生產者合理安排農事活動,避免或減少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3)為部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提高農業氣象災害應急管理的有效性。1.2農業氣象預警的現狀與發展趨勢1.2.1現狀我國農業氣象預警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農業氣象監測預警體系不斷完善,監測預警能力不斷提高。(2)農業氣象預警產品種類日益豐富,覆蓋范圍逐漸擴大。(3)農業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渠道更加多樣化,傳播效率顯著提高。(4)農業氣象預警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效果逐步顯現,為農業防災減災提供了有力支撐。1.2.2發展趨勢未來,我國農業氣象預警工作將朝著以下方向發展:(1)提高農業氣象預警的精細化水平,實現對農業生產的小范圍、個性化服務。(2)加強農業氣象預警與其他領域的融合,如遙感、大數據等,提高預警準確性和時效性。(3)推動農業氣象預警業務向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提高預警信息發布效率。(4)加強農業氣象預警隊伍建設,提高預警服務能力和水平。(5)拓展農業氣象預警服務領域,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氣象保障。第2章農業氣象災害類型及影響2.1氣候變化對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趨勢日益明顯,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農業氣象災害的風險程度不斷提高。氣候變暖導致氣溫升高,降水分布不均,極端天氣現象增多,進而影響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農產品質量。氣候變化對農業害蟲、病害的發生和傳播也具有顯著影響,加劇了農業氣象災害的嚴重性。2.2常見農業氣象災害類型及其特點(1)干旱:干旱是我國農業生產中最常見、影響范圍最廣的氣象災害。其主要特點為降水嚴重不足,土壤水分嚴重虧缺,導致農作物生長受阻,產量降低。(2)洪澇:洪澇災害多發生在降水集中、地勢低洼的地區。其特點為短時間內降水量大,排水不暢,導致農田被淹,農作物減產或絕收。(3)寒潮:寒潮是指強冷空氣南下,氣溫驟降的天氣過程。其主要特點是氣溫低、風力大,對冬春季節農業生產造成較大影響。(4)冰雹:冰雹災害多發生在對流天氣強烈的時段,具有發生時間短、破壞力強的特點。冰雹對農作物莖葉、果實造成機械損傷,影響產量和品質。(5)高溫熱害:高溫熱害是指高溫天氣對農作物生長產生的不良影響。其主要特點是氣溫持續偏高,導致作物生長受阻,產量降低。2.3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具有嚴重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影響作物生長:農業氣象災害導致作物生長環境惡化,影響作物正常生長,降低產量和品質。(2)造成農作物損失:干旱、洪澇、冰雹等災害可導致農作物受災、減產甚至絕收,給農民帶來經濟損失。(3)影響農產品市場供應:農業氣象災害導致的減產或絕收,會影響農產品市場供應,進而影響市場價格和消費者需求。(4)加劇農業生產風險:農業氣象災害的頻發和嚴重性,使得農業生產面臨更大的風險,對農業保險、農業信貸等產生較大壓力。(5)影響農村社會穩定:農業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導致農民生活水平下降,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第3章農業氣象預警體系構建3.1農業氣象預警指標體系3.1.1指標選取原則在構建農業氣象預警指標體系時,遵循科學性、全面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綜合考慮農業氣象災害的成因、影響范圍和程度,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預警指標。3.1.2預警指標分類根據農業氣象災害類型,將預警指標分為以下幾類:(1)氣溫類指標:包括平均氣溫、極端氣溫、氣溫日較差等;(2)降水類指標:包括降水量、降水日數、降水強度等;(3)濕度類指標:包括相對濕度、土壤濕度等;(4)風力類指標:包括平均風速、極大風速、風向等;(5)災害性天氣指標:如冰雹、暴雨、干旱、霜凍等。3.1.3預警指標權重賦值采用專家咨詢法、層次分析法等方法,結合歷史數據分析,為各類預警指標賦予合理的權重。3.2農業氣象預警模型與方法3.2.1預警模型選擇根據農業氣象預警的特點,選擇適宜的預警模型,如統計模型、動力模型、機器學習模型等。3.2.2預警方法構建(1)統計預警方法:利用歷史氣象數據,建立氣象災害與預警指標之間的統計關系,實現預警;(2)動力預警方法:通過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模擬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發展過程,進行預警;(3)機器學習預警方法: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如神經網絡、支持向量機等,挖掘氣象數據中的非線性關系,提高預警準確性。3.3農業氣象預警系統設計3.3.1系統架構農業氣象預警系統采用分層架構,包括數據層、模型層、服務層和應用層。3.3.2數據采集與處理收集氣象觀測數據、農業氣象災害歷史數據、土地利用數據等,進行數據清洗、質量控制、數據融合等處理,為預警提供數據支持。3.3.3預警模型集成結合多種預警模型,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模型集成,提高預警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3.3.4預警產品與發布根據預警模型結果,預警產品,包括文字、圖表、聲音等多種形式,通過短信、互聯網、廣播等渠道發布。3.3.5預警效果評估與優化定期對預警效果進行評估,分析預警失誤原因,不斷優化預警模型和方法,提高預警準確性和實用性。第四章農業氣象數據收集與處理4.1農業氣象數據來源與分類農業氣象數據是開展農業氣象預警的基礎,其來源廣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4.1.1氣象觀測數據包括地面氣象觀測數據、高空氣象探測數據、雷達和衛星遙感數據等。這些數據來源于國家氣象觀測站、區域自動氣象站以及農田小氣候觀測站等。4.1.2農業生產數據包括作物生長發育狀況、土壤水分、病蟲害發生情況等,這些數據來源于農業部門、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生產者。4.1.3氣象災害數據包括洪澇、干旱、低溫凍害、風雹等災害性天氣的發生、發展、影響范圍和損失情況,這些數據來源于氣象、農業、水利等部門。4.1.4氣候背景數據包括歷史氣候資料、氣候趨勢預測等,這些數據來源于氣象部門。4.1.5社會經濟數據包括農村人口、耕地面積、農業產值等,這些數據來源于統計部門。農業氣象數據可根據其性質和用途分為以下幾類:(1)描述性數據:如氣象觀測數據、農業生產數據等,用于描述氣象和農業狀況;(2)分析性數據:如氣象災害數據、氣候背景數據等,用于分析氣象災害風險和氣候變化趨勢;(3)決策支持數據:如社會經濟數據,用于為政策制定和農業氣象預警提供依據。4.2農業氣象數據處理與存儲4.2.1數據處理農業氣象數據處理主要包括數據清洗、數據整合、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等步驟。(1)數據清洗:對原始數據進行檢查、糾錯和補全,保證數據質量;(2)數據整合:將不同來源、格式和尺度的數據進行統一處理,形成結構化數據;(3)數據分析:運用統計學、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方法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提取有價值的信息;(4)數據挖掘:通過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挖掘農業氣象數據中的潛在規律和模式。4.2.2數據存儲農業氣象數據存儲采用數據庫管理系統(DBMS)進行,保證數據的安全、高效和便捷訪問。根據數據類型和用途,選擇合適的存儲方式,如關系型數據庫、非關系型數據庫、分布式文件系統等。4.3農業氣象數據質量控制為保證農業氣象數據的質量,需要對數據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4.3.1數據驗證對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一致性進行驗證,排除錯誤和異常數據。4.3.2數據標準化對數據進行規范化處理,統一數據格式、單位和尺度,便于數據交換和共享。4.3.3數據更新定期對數據進行更新,保證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4.3.4數據安全加強數據安全管理,防止數據泄露、篡改和丟失。通過以上措施,提高農業氣象數據的質量,為農業氣象預警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第5章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5.1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識別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識別是農業氣象預警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主要針對我國農業氣象災害的常見類型進行識別,包括干旱、洪澇、臺風、低溫凍害、高溫熱害等。通過對歷史災害數據的整理與分析,歸納各類災害發生的時空分布特征,為風險評估提供基礎數據。5.1.1干旱風險識別干旱是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本節從干旱發生的頻率、強度、影響范圍等方面進行風險識別,分析干旱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5.1.2洪澇風險識別洪澇是我國農業生產的另一大氣象災害。本節對洪澇災害的頻率、強度、影響范圍等進行識別,探討洪澇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5.1.3臺風風險識別臺風災害對我國沿海地區農業生產具有較大影響。本節從臺風頻率、強度、路徑等方面進行風險識別,分析臺風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征。5.1.4低溫凍害風險識別低溫凍害對冬春季節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本節針對低溫凍害發生的頻率、強度、影響范圍等進行風險識別,探討其時空分布規律。5.1.5高溫熱害風險識別高溫熱害對夏季農業生產帶來較大壓力。本節從高溫發生的頻率、強度、影響范圍等方面進行風險識別,分析高溫熱害的時空分布特征。5.2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法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對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程度進行量化評估。本節介紹以下評估方法:5.2.1概率風險評估法概率風險評估法通過分析歷史災害數據,計算各類災害發生的概率,并結合災害影響程度,對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進行評估。5.2.2模糊綜合評估法模糊綜合評估法將災害風險分為不同等級,通過構建評價矩陣、權重系數等,對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進行綜合評估。5.2.3災害損失評估法災害損失評估法以災害造成的實際損失為依據,對不同等級的災害風險進行評估。該方法重點關注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程度。5.3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策略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策略旨在降低災害風險,減輕災害損失。本節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管理策略:5.3.1預警與監測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與監測,提高預報準確率,為農業生產提供及時、有效的災害預警信息。5.3.2防災減災措施推廣農業防災減災技術,提高農業抗災能力,降低災害損失。5.3.3政策與保險完善農業氣象災害保險政策,鼓勵農民參與保險,提高農業生產的風險承受能力。5.3.4應急管理與救援建立健全農業氣象災害應急管理機制,提高應急救援能力,保證農業生產安全。第6章農業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6.1預警信息發布流程與標準6.1.1發布流程農業氣象預警信息的發布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預警監測、預警分析、預警審核、預警發布和預警反饋。通過氣象監測設備和技術收集相關氣象數據;對氣象數據進行分析,確定預警等級和影響范圍;由相關部門對預警信息進行審核,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接著,通過多種渠道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收集農民和相關部門的反饋,對預警效果進行評估。6.1.2發布標準預警信息的發布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預警等級的劃分,根據氣象災害的嚴重程度,將預警分為不同等級,如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二是預警內容,包括災害類型、發生時間、影響范圍、可能造成的損失等;三是預警時效,根據氣象災害的發展速度和影響程度,確定預警信息的有效時間。6.2預警信息傳播途徑與效率6.2.1傳播途徑預警信息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報紙等;二是新媒體,如互聯網、手機短信、微博、等;三是現場宣傳,包括農村廣播、宣傳車、海報等形式;四是部門和農業合作社等組織的人際傳播。6.2.2傳播效率為提高預警信息的傳播效率,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利用現代通信技術,提高信息傳播速度;二是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需求,制定個性化的傳播策略;三是加強部門間的合作與協調,保證預警信息傳播的無縫銜接;四是開展農業氣象科普宣傳,提高農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6.3預警信息發布效果評估預警信息發布效果評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預警信息的覆蓋率,即預警信息是否能夠及時傳達到受影響的農民;二是預警信息的準確性,即預警內容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三是預警信息的響應率,即農民在收到預警信息后采取防災減災措施的情況;四是預警信息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即預警信息對減少農業損失的作用。通過以上評估指標的監測和分析,不斷優化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工作,提高農業氣象預警的服務質量。第7章農業氣象預警響應與處置7.1農業氣象預警響應機制7.1.1預警信息接收與傳遞建立完善的農業氣象預警信息接收與傳遞機制,保證預警信息能夠迅速、準確地傳遞到相關部門和農業生產者。通過手機短信、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多種渠道發布預警信息,提高信息覆蓋率。7.1.2預警級別與響應措施根據農業氣象預警級別,制定相應的響應措施。預警級別分為四級: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分別對應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的農業氣象災害。各級別響應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強監測、指導農業生產、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救援力量等。7.1.3預警響應組織架構建立健全農業氣象預警響應組織架構,明確各部門職責,形成協同高效的預警響應體系。主要包括:農業部門、氣象部門、應急管理部門、保險公司等。7.2農業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措施7.2.1災害監測與評估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及時掌握災情動態。對受影響的農作物、設施農業等進行實地調查,評估災害損失,為災害應急處置提供依據。7.2.2災害救援與恢復生產根據災害情況,組織相關部門開展救援工作,保證受災地區生產生活秩序盡快恢復。主要包括:搶修農業基礎設施、調撥救災物資、指導農業生產自救等。7.2.3災害預防與減輕措施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預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減輕災害損失。如:調整種植結構、選用抗災品種、開展農業保險等。7.3農業氣象預警與農業保險7.3.1農業保險政策宣傳與推廣加大農業保險政策宣傳力度,提高農業生產者對農業保險的認識和參與度。通過政策引導、財政補貼等手段,鼓勵農業生產者投保農業保險,降低農業生產風險。7.3.2農業保險理賠與救助建立高效的農業保險理賠機制,簡化理賠流程,保證受災農業生產者能夠及時獲得保險賠償。同時加強與部門、社會組織的協同,為受災農業生產者提供救助。7.3.3農業氣象預警與保險產品創新結合農業氣象預警信息,開發針對性強、適應性好的農業保險產品,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保險保障。同時摸索農業氣象指數保險等新型保險產品,提高農業保險的風險防范能力。第8章農業氣象預警與農業生產適應性8.1農業生產對氣象預警的響應農業生產對氣象條件具有極高的依賴性,氣象預警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對農業生產具有重大意義。本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農業生產對氣象預警的響應。8.1.1農業生產對氣象災害預警的應對農業生產過程中,氣象災害預警能夠幫助農民及時了解災害性天氣信息,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降低災害風險。例如,在臺風、暴雨、干旱等氣象災害來臨前,通過調整農事活動、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減輕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8.1.2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氣象預警能夠幫助農民及時了解氣候變化趨勢,調整種植結構和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適應能力。8.2氣象預警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氣象預警在農業生產中具有廣泛的應用,以下列舉了幾個方面的應用實例。8.2.1作物生長周期與氣象預警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周期,氣象預警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例如,在關鍵生育期,針對低溫、高溫、干旱等氣象條件,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指導農民采取相應措施,保證作物生長順利進行。8.2.2畜牧業生產與氣象預警氣象預警對畜牧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預警信息,養殖戶可以及時了解氣候變化,提前做好飼料儲備、疫病防治等工作,降低氣象災害對畜牧業生產的影響。8.3提高農業生產適應性的措施為提高農業生產的適應性,減少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以下措施具有重要意義。8.3.1加強農業氣象預警體系建設提高農業氣象預警的準確性、時效性和覆蓋面,建立健全農業氣象預警體系,為農業生產提供有力保障。8.3.2推廣農業氣象災害防范技術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防范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提高農民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降低災害損失。8.3.3提高農民氣象素養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農民的氣象素養,使其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氣象預警信息,提高農業生產的適應性。8.3.4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促進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8.3.5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減輕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為農業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第9章農業氣象預警案例分析9.1常見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案例9.1.1案例一:干旱災害預警在某地區,根據氣象部門監測,當年春季降水量明顯偏少,土壤濕度持續下降,達到干旱預警標準。針對此情況,氣象部門及時發布干旱災害預警。9.1.2案例二:暴雨洪澇災害預警在另一地區,受強對流天氣影響,氣象部門預報未來幾小時將出現強降水,可能導致農田積水、洪澇災害。為此,氣象部門迅速發布暴雨洪澇災害預警。9.1.3案例三:霜凍災害預警在春季末期,某地區受冷空氣影響,氣溫驟降,預計將出現霜凍天氣。氣象部門提前發布霜凍災害預警,提醒農民做好防寒保暖措施。9.1.4案例四:冰雹災害預警在夏季,某地區常出現強對流天氣,導致冰雹災害。氣象部門通過雷達監測,發覺冰雹云團,及時發布冰雹災害預警,為農民搶收農作物爭取時間。9.2案例分析與啟示9.2.1預警發布及時性9.2.2預警信息傳播與覆蓋在上述案例中,預警信息的傳播和覆蓋程度直接影響到受災地區的防災減災效果。因此,要加強預警信息傳播渠道的建設,提高預警信息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保證農民能夠及時獲取預警信息。9.2.3預警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農業氣象預警要緊密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針對不同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抗災能力,制定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