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飲食文化的歷史發展和演變_第1頁
海南黎族飲食文化的歷史發展和演變_第2頁
海南黎族飲食文化的歷史發展和演變_第3頁
海南黎族飲食文化的歷史發展和演變_第4頁
海南黎族飲食文化的歷史發展和演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海南黎族飲食文化的歷史發展和演變摘要:飲食文化簡單來說就是吃什么,如何吃,在哪里吃來體現出不同族群的不同特點,體現出文化性。而作為在海南島生活了近幾千年的黎族,在海南島獨特的生態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具有自身獨特風格的飲食文化。本文將以歷史敘述的方式,深入研究海南黎族飲食文化在各個時期的發展以及演變的過程。通過梳理海南黎族從古至今各個時段的發展變化,貼近海南黎族的飲食生活,感受其獨特的飲食文化。本論文分為前言、正文和結語三個部分,正文共有五章:第一章主要講述原始時期海南黎族先民在艱難的飲食環境下,獲取食物和制造飲食工具;第二章則主要講述在秦漢至宋元時期海南黎族所形成的飲食文化;第三章則重點講述明清時期海南黎族飲食文化的進一步構成;第四,第五章則是從食物種類、烹飪方式、飲料以及嗜好品等方面介紹在民國和當代兩個時期海南黎族的飲食文化。關鍵詞:海南黎族;飲食;飲食文化;變化

目錄TOC\o"1-2"\h\u16104摘要: 118098關鍵詞: 32615Abstract: 429485前言 64394一、選題緣起及研究意義 64681二、研究現狀 63224第一章、原始社會海南黎族飲食文化 814296(一)原始、野蠻的生存環境 828156(二)原始、天然的食物構成 920631(三)就地取材的原始飲食工具 1021413第二章、秦漢至宋元時期的黎族飲食文化 1123565(一)稻米和薯芋為主要食糧 116028(二)“黎人無鹽”且飲食清淡 132720(三)簡單實用的飲食用具 145538(四)黎族釀酒工藝已具盛名 152319(五)喜食檳榔成俗 1628123第三章、明清時期的黎族飲食文化 1919694(一)集體、先進和原始并存的飲食方式 1926432(二)黎人性嗜酒好煙 204572第四章、民國時期海南黎族的飲食文化 231220(一)食物種類 23300868640(二)烹飪方式 2620669(三)飲料 2823354(四)嗜好品 307708第五章、當代海南黎族的飲食文化概述 3329787(一)食物種類 33795(二)烹飪方式 336097(三)飲料 3530339(四)嗜好品 359442結語 376036參考文獻 388782致謝 40前言(一)、選題緣起及研究意義作為在海南島生活了近幾千年的一大種族——黎族,在海南島獨特的生態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具有自身獨特風格的飲食文化。而本人作為黎族的一員,對于本民族的飲食感受頗深且極具興趣。經筆者查閱資料了解到,前人對于黎族的記載和研究的相關著作頗豐,對于黎族各個方面的研究具體且深入,但是對于黎族飲食文化的相關的研究著作卻是屈指可數,至今仍未有黎族飲食文化相關的專門著作的問世。這在研究黎族文化方面是一大缺憾,但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研究空間。本人通過對歷史學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自身的親身經歷,選擇梳理從原始時期至今黎族飲食文化的歷史發展和演變這一課題。海南黎族飲食文化是海南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工作中,為了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求,并通過對氣候的觀察與把握而逐漸形成的。本論文將結合歷史學、民族學以及歷史地理的相關知識,深入研究黎族飲食文化在各個時期的發展演變,考察分析黎族飲食與生態環境的相互適應。這有利于加強黎族文化在飲食方面的研究,同時能夠豐富中國飲食文化中各民族飲食文化的相關內容,這是本課題的理論意義所在。隨著海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海南黎族飲食文化作為其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對黎族飲食文化的深入研究對海南島的民俗旅游項目以及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提供一定的資料和決策參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因此,本論文旨在對海南黎族飲食文化的歷史發展和演變進行深入研究,以期探究其歷史變遷和演變規律,為海南旅游業的發展和文化傳承提供有益的參考。(二)研究現狀國內外研究現狀 飲食文化是黎學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近百年來一直有學者進行研究。相較于國內,國外學者對于海南黎族飲食文化的研究較少,主要研究者為日本學者。根據已有的資料分析來看,對于海南黎族飲食研究可以大致分為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后兩個大的階段。新中國成立前的黎族飲食研究根據筆者已收集到的資料來看,新中國成立前對黎族飲食進行研究的國外學者多以日本學者為主。1939年2月10日,日本軍隊攻占海南島,開始了對海南島長達近7年的侵占。其間,占領軍動用來自日本國內以及中國臺灣等地的多家高等學府、研究機構的龐大力量,對海南島的方方面面進行了頗為詳細的研究,留下了不少研究著述。這些研究,一方面為日軍制定占領政策提供了依據,另一方面也為我們今天研究海南歷史文化提供了可供參考、借鑒的資料。[日]岡田謙,尾高邦雄.黎族三峒調查[M].金山等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新中國成立后的黎族飲食研究在新中國成立后,關于黎族飲食研究的資料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著作和論文。其中,和黎族飲食相關的著作中包含了大量有關黎族飲食的原始資料和研究數據,主要是有調查報告、史料匯編以及圖片集等,對于這一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涉及到飲食的著作則是在關于海南或黎族歷史、文化方面的全面探討中,雖很少專門對黎族飲食展開深入研究,但其中涉及到黎族飲食的部分仍對研究黎族飲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在相關的研究論文方面,由于當時形勢的影響,文化習俗一類的問題很少有學者關注,大家對黎學研究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合畝制相關的問題上。在近幾年,一些研究黎族飲食的論文才開始出現,全國各類報刊雜志上發表的有關黎族飲食方面的論文僅有寥寥數篇,涉及到黎族飲食的多個方面。例如對黎族飲食文化的介紹及原因分析,再就是關于黎族飲食文化的發展、開發與推廣。這些論文為我們全面了解黎族飲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視角和資料。然而,我們仍需認識到在這些黎族飲食文化的相關研究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為了進一步推動黎族飲食研究,首要任務是對飲食進行細致、全面、深入的田野調查,以獲取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結合文獻資料進行綜合性研究,才能將目前的研究推向更高的層次。至今,幾十年來的黎族飲食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令人遺憾的是,至今尚未有一部集大成的黎族飲食專著問世。我們期待后續研究者能夠彌補這一缺憾,進一步提升黎族飲食研究的水準。黎族飲食研究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我們需要不斷深化、拓寬研究領域,以期待在未來取得更大的突破。

第一章、原始社會海南黎族飲食文化原始、野蠻的生存環境首先,海南島屬于熱帶海洋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常風較大、臺風頻繁。海南的地形地貌特點為四周環海且海島中間高四周低,山地和丘陵為全島地貌的核心,植被茂密且類型復雜,以熱帶原始森林最具代表性。受地勢原因導致海南島的水流均從中部山區或丘陵入海,成放射狀分布。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共有154條,河流資源豐富。在如此氣候和地形地貌的影響下,海南島的野生動物資源亦十分豐富。而黎族則主要分布在海南島中南部的廣大地區,少量分布在沿海地區。這意味著,在原始社會,黎族大多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盡管各種資源豐富異常,但也代表著生存危險指數極高。在極具野蠻和原始的生存環境中,由于物質條件的限制,他們的飲食文化非常簡單,主要依靠自然環境中的野果、野味等供給為主。在這種原始的生存環境下,黎族人們必須不斷探索和適應,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首先,黎族先民主要依靠采集野果和野菜為主要的食物來源。他們會在山林中采集到各種果實和根莖,如竹筍、野葛、野菜等等。這些野菜不僅能提供足夠的能量和營養,而且還具有豐富的藥用價值。同時,野果也是黎族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如野莓、野桑果等。這些野果不僅能滿足基本的能量需求,而且還具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對維持身體健康有很大的作用。其次,黎族先民也會捕獵野獸和野鳥,作為他們的主要蛋白質來源。在原始社會,饑餓和疾病是黎族先民最大的威脅之一,因此他們需要獲得足夠的蛋白質來維持身體健康。他們會使用簡單的工具,如弓箭、陷阱等,來捕獵野獸和野鳥。在他們的飲食中,野兔、野豬、野雞等都是比較常見的野味。此外,黎族先民還會采集一些特殊的食物,如蜜蜂的蜜、野生的蘑菇等。這些食物不僅能夠滿足身體的基本需求,而且還具有一些特殊的功效,如蜂蜜有潤肺、清熱、解毒等作用,野生的蘑菇也有很多藥用價值。當然,除了狩獵和采集,當時的黎族先民已經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也就是“刀耕火種”式的原始鋤耕作農業。這從考古出土的大量磨光石器以及器形較大的陶器殘片可得證明。海南島極好的氣候和土地條件為農業耕作提供了可能,甚至克服了土壤環境的限制,嘗試在山林中種植谷物。在《黎族簡史》中便有這樣一段描述:“黎族先民居住在靠近河流、港灣的山岡、臺地上,使用磨制鋒利、牢固地裝在木柄上的石斧、石錛等工具,在森林密布的地帶把樹林砍倒,用‘鉆木取火’的方法把枯干的枝葉燒光,待下雨后才播種。”《黎族簡史》編寫組編.黎族簡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17-18.《黎族簡史》編寫組編.黎族簡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17-18.總之,在原始社會下,黎族飲食文化非常簡單,主要是依靠自然環境中的野果、野味等供給為主。這種簡單的飲食文化不僅滿足了他們的基本生存需求,而且還為他們后來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奠定了基礎。原始、天然的食物構成在黎族人類文化發展的初期,人們的飲食主要由當時所生活的自然環境提供的野生動植物為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野生動物在20世紀后期,考古學家在三亞落筆洞遺址中發掘出了豐富的遺物,為我們揭示了落筆洞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獵取的動物種類非常豐富,包括一些小型爬行類、龜鱉類和鳥類,但主要的狩獵對象是哺乳動物。其中,我們看到了溫順的鹿、水牛、羚羊等偶蹄目動物,同時也獵取了兇猛的食肉動物,如華南虎、豹、豺、熊等較大型的獸類,甚至還有捕捉成功的大型長鼻目動物亞洲象。此外,他們還獵取了靈長目、奇蹄目、翼手目、齒目等動物,這表明黎族先民最初的食物來源主要是野生動物。在新中國成立后,海南島先后進行了四次考古調查,發現了距今一萬年前的工具。當時,人們使用石器工具和弓箭設置陷阱,用獵犬驅趕野獸進行圍獵,還使用了石矛和弓箭投射魚類。這些發現不僅豐富了我們對古代海南島人類生活方式的了解,也展示了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廖玉玲.淺析環北部灣地區古代黎族飲食結構[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4(01):1-4.由此可以分析出黎族先民在當時已具備一定的捕獵技術、狩獵技巧和策略。后來,捕獵也依然一直是黎族的主要生產方式以及獲取食物的主要來源。廖玉玲.淺析環北部灣地區古代黎族飲食結構[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4(01):1-4.野生植物除了野生動物,野生植物也是原始社會下黎族飲食種類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的野生植物生長在海南島內陸和山區,黎族人利用自然資源中的野生植物,食用部分植物的根、莖、葉、花和果實等。食用植物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也因為植物中的營養成分對人體有益。常見的食用野生植物有竹筍、野菜等。海鮮水產由于海南島四面環海,一部分生活在近海的黎族先民在原始社會時期就開始食用海鮮水產。海鮮水產資源豐富多樣,包括蝦、蟹、貝類、魚等。在海南島中央山地以及一些主要水系的支流,還有淡水魚類等水產資源。從有些已出土的大量的多種各式各樣的石制、陶制網墜,以及陵水縣新村港貝丘遺址中發現的大量斧足類、腹足類軟體動物遺殼和魚骨等的堆積,說明了當時黎族先民的捕撈技術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且顯示當時近海或河流的黎族先民以捕魚為主要的生產方式,魚類和軟體動物為主要食物。《黎族簡史》編寫組編.黎族簡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18.總之,在原始社會下,黎族飲食文化的發展和演變是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他們的飲食主要依靠野生動物、野生植物和海鮮水產等原始、天然資源,以適應當時的生存需求。(三)就地取材的原始飲食工具在原始社會下,黎族人民生活質樸,主要依靠自然資源維持生存。因此,他們的飲食文化初見于就地取材的原始飲食工具。這些工具是根據當地的食材和生活環境而發展的。20世紀50年代以后,據考古發現在海南全島以至現今的黎族聚居的中心地區,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陶器。陶器包括夾砂粗陶、泥質細陶和印紋硬陶三種陶系。還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飾繩紋、各種刻畫紋和藍紋的圜底釜、夾砂罐等;以及新石器晚期或更晚的素面、夾砂陶器,口沿外翻成圓條或半圓條狀的盆缽類等。陳光良.海南經濟史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2-8.從這些出土的大量陶器可知黎族先民已掌握了利用泥土制作簡單飲食用具的能力,這些陶罐、盆缽、圜底釜可能用以盛放食物以及烹飪食物。同時從出土的大量的石器和大量動物骸骨我們可以推測出黎族先民民使用陳光良.海南經濟史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2-8.此外,從考古出土的大量陶紡輪來看,當時的黎族婦女已掌握紡織技術以及極高的手工制作能力。黎族先民已學會使用當地的植物和動物原料制作飲食工具。例如,他們用竹子制成竹筷和竹碗等飲食工具;用動物皮革制成水袋、水囊等用來攜帶水源的工具;用草繩和藤蔓編織成小籃子和小袋子,用來裝載采摘的食材。總之,在原始社會下,黎族人民的飲食工具是基于當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活環境而開發的。這些飲食工具簡單粗獷,但功能強大,能夠滿足當時的生產和生活需要。

第二章、秦漢至宋元時期的黎族飲食文化(一)稻米和薯芋為主要食糧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受漢族封建經濟文化的影響日益擴大,極大地促進了黎族先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在崖州建立后,冼夫人體察到海南的落后和貧窮,積極為海南傳播較為先進的農耕技術和物質文明,促使當地出現了稻作農業并且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來源。《漢書?地理志》中有載:“儋耳、朱崖郡,‘男子耕農,種禾稻苧麻。’”(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山海經》中有記:“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谷,北海之渚中。”袁珂.山海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耗,稻屬,從禾毛聲,伊伊曰“‘飯之美者,玄山之禾,南海之耗’”(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袁珂.山海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漢)楊孚.異物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陳光良.海南經濟史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61-62.至唐代時期,海南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作物的熟制已經達到雙熟或三熟。在道光《瓊州府志?輿地》卷二引唐?徐堅的《初學記》中便有相關記載:“《廣志》曰:‘南方地氣暑熱,一歲田三熟,冬種春熟,春種夏熟,秋種冬熟。’今惟瓊郡則然。”但黎族地區的農業發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沿海地區,黎漢雜居的區域已經開始推行稻作農業,但偏遠的黎族地區仍處在較為原始的刀耕火種階段。唐朝李德裕的詩中便是這樣寫道:“五月畬田收火米”(唐)李德裕:《謫嶺南道中作》.,恰好描繪了當時崖州地區的生產狀況。吳永章.黎族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46-47.而在天寶年間,鑒真大師漂流到的島南的振洲(今三亞市),當地就已經是一年養蠶8次,收稻2次,“十月種田。正月月收粟”(唐)李德裕:《謫嶺南道中作》.吳永章.黎族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46-47.《群類叢書》第四輯,卷九六,《唐大和上東征傳》.《黎族簡史》編寫組編.黎族簡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46.在宋元時期,海南稻谷種植情況得到極大推動。究其原因是在宋元時期,占城稻引入了海南并得到了推廣。在明《正德瓊臺志》中這樣記載道:“冬種夏收曰小熟,夏種冬熟曰大熟。自宋播占禾種,夏種秋收今有三熟者”(明)唐胄纂.正德瓊臺志?卷七?風俗.影印本[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占稻有數種,性耐水。擇高田,五六月種,七八月收。有播種六十日熟者,謂之六十日,即宋真宗遣使取種占城,分布江淮諸處者。”(明)唐胄纂.正德瓊臺志?卷八?土產?谷之屬?稻.影印本[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另外,從蘇東坡“煮得占禾半是薯”(宋)蘇軾:《過黎君交居》,載《東坡詩集注》卷二十四.的詩句中,也可見“占禾”米飯已擺上農家的餐桌,從“頓頓食薯芋”到有“安南占”米(海南人習慣稱占城稻為“安南占”)摻和下鍋。再加上宋元時期海南的水利設施的修建有了起步,水田的灌溉有了保證,為水稻種植的推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根據文獻記載,這時的黎人也和當地漢人一樣耕種農田。如朱熹在《瓊州知樂亭記》中提到:“淳熙年間(1174~1189)年‘化外黎人聞風感慕,至有愿得供田稅比省民者’”((明)唐胄纂.正德瓊臺志?卷七?風俗.影印本[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明)唐胄纂.正德瓊臺志?卷八?土產?谷之屬?稻.影印本[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宋)蘇軾:《過黎君交居》,載《東坡詩集注》卷二十四.(宋)朱熹.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3?瓊州知樂亭記[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4098.(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篇?卷三〇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黎族簡史》編寫組編.黎族簡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55.除了稻米之外,薯芋也是這一時期黎人的主要食糧。黎人以薯為糧或可追溯到原始農業時期,在捕獵采集的過程中發現了薯蕷類植物可食且易獲得,因此便留意采摘并動手栽種。楊孚在《異物志》中便有記載:“甘薯似芋,亦有巨魁,剝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專食以當米谷。”(漢)楊孚.異物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晉朝人嵇含在《南方草木狀》中也載道:“甘薯蓋薯蕷之類,或芋之類……蒸鬻食之,味如薯蕷。性不甚冷。舊瓊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業稼穡,惟掘種甘薯。秋熟收之,蒸曛切如米粒,倉圌貯之以充糧糗,是名薯糧。”(漢)楊孚.異物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晉)嵇含.南方草木狀[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陳光良.海南經濟史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42-63.同樣在宋元時期,黎人的主要食糧依然也有薯芋的影子。黎人廣種雜糧,以補稻米之不足。在東坡先生的《聞子由瘦?儋耳至難得肉食》中有這樣一句詩,寫道:“土人頓頓食署芋,薦以薰鼠燒蝙蝠。”(宋)蘇軾:《聞子由瘦?儋耳至難得肉食》.這里的“土人”指的便是山區的黎人。而宋代趙汝適在《諸藩志》卷下中也描寫道:“海南……四郡凡十一縣,悉隸廣南西路,環拱黎母山,黎僚蟠踞其中,有生黎、熟黎之別。地多荒田,所種粳稌,不足于食,乃以(時諸切)芋雜米作粥糜以取飽,故俗以貿香為業。”(宋)蘇軾:《聞子由瘦?儋耳至難得肉食》.(宋)趙汝適.諸藩志[M].楊博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二五,《廣南西路昌化軍》,轉引李光詩:《失題》.總之,在秦漢至宋元時期,稻米的生產規模已經逐漸成熟,黎區的稻米種植也已成規模,成為了黎族的主要食糧,同時黎區還廣泛種植薯芋等雜糧,其相對易于種植和儲存的特點彌補了稻米生產的不足。因此,稻米和薯芋成為了黎族的主要食糧,且這樣的主食構成一直延續至民國時期。(二)“黎人無鹽”且飲食清淡海南島四面環海,海水又是制鹽的重要的開放資源。按理來說,鹽對于海南居民來說哪怕不是隨取隨用,但也是不會稀缺的。那么為何會出現“黎人無鹽”的情況呢?這主要是源于黎人生活環境的特殊性質,因為黎人主要生活在山區,沒有鹽田,無法生產食鹽,不像近海和鄰漢的黎人可以較易獲得食鹽,因此飲食中很少添加鹽分。并且至宋代時,黎人獲取鹽的渠道則是和漢人以物物交換的方式易得。因此可以說鹽對于這時的黎人來說是稀缺品。如在宋代蘇過的《斜川集》卷五的《論海南黎事書》中就有記載道:“黎人處不毛之地,鹽、酪、谷、帛、斤、斧器用,悉資之華人(漢族),特以沉香、吉貝易之耳。”(宋)蘇過撰;舒星校補;蔣宗許,舒大剛等注。蘇過詩文編年箋注?斜川集?卷五?論海南黎事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同時在宋代趙汝適在《諸藩志》卷下的《海南》中亦有載道:“((宋)蘇過撰;舒星校補;蔣宗許,舒大剛等注。蘇過詩文編年箋注?斜川集?卷五?論海南黎事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宋)趙汝適.諸藩志[M].楊博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由于氣候原因,黎人喜食粥水,黎人一般不吃干飯,普遍一日三餐都吃沖冷水的稀飯,或者把飯煮熟以后用適量冷水沖泡調成稀飯再吃。粥水一類的飲食更能在天氣炎熱的條件下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黎人以米湯代替水喝,既清涼解渴,又能充饑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節省食糧。再加上長期受原始生活方式的影響,黎族人飲食口味偏好原汁原味,故菜肴也以煮食為主要烹飪方式,調味料使用較少,因此形成了以清淡為主的飲食文化。(三)簡單實用的飲食用具黎人這樣簡單的烹飪方式也使得黎人的飲食用具較為簡單,主要分為陶制、木制、竹制、骨制四大類。陶制飲食用具陶器是這一時期黎族最常用的飲食用具之一。陶器具有耐高溫、易清洗、便于攜帶等優點,因此在黎族社會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如在《方輿勝覽》卷四三,“瓊州”條載:“崖州婦人,‘以為土釜,器用匏瓢’。”《宋史·蠻夷列傳三》卷四九五載:“黎峒,‘陶土為釜,器用瓠瓢’”。在制作陶器時,黎族人主要采用粘土燒制技術,制作出各種形狀的碗、盤、盆等器具。這些器具不僅可以用來盛放食物,還可以用來烹飪。在黎族的飲食文化中,陶器還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如祭祀、禮儀等場合都會使用陶器。木制飲食用具木制飲食用具在黎族飲食用具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木制器具多用于制作筷子、勺子等小件餐具,這些器具輕便易攜,使用起來也較為方便。同時黎族還利用椰殼作為飲食器具,如椰碗和椰勺等。竹制飲食用具竹制飲食用具在黎族中也非常常見。竹子作為一種天然材料,具有輕便、易加工、環保等優點,因此在黎族社會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僅是用作食用器具如竹筷、竹碗、竹杯等,甚至還可用作烹飪器具。據史料記載,宋代黎人便有使用“竹釜”的情況。據《萍州可談》卷二載:“瓊管夷人捕動物,‘入截竹中,炊熟,破竹而食’”(宋)陳師道,朱彧.后山談叢萍洲可談[M].北京:中華書局,2007.此俗與宋瑤俗同。據《桂海虞衡志·志器》“竹釜”條載:“瑤人所用。截大竹筒以當鐺鼎,食物熟而竹不熠,蓋物理自爾,非異也。”(宋(宋)陳師道,朱彧.后山談叢萍洲可談[M].北京:中華書局,2007.(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M].北京:中華書局,1991.王國全編.黎族風情[M].廣州:廣東省民族研究所,1985.40.吳永章.黎族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117-118.骨制飲食用具骨制飲食用具多為筷子、刀叉等餐具,這些器具輕便易攜,使用起來也較為方便。此外,骨制器具還可以用來制作一些簡單的炊具,如勺子、刀具等。除了以上四大類飲食用具外,在這一時期,還有一些其他材質的飲食用具也被黎族人所使用但并不普遍,如銅制、鐵制等。這些材質的器具多用于制作較為復雜的炊具和餐具,如鐵鍋是于唐代進入海南少數民族地區。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編.海南省志?民族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307.總的來說,這些飲食用具不僅滿足了黎族人民的生活需求,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特色。同時,這些飲食用具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編.海南省志?民族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307.總之,在秦漢至宋元時期,黎族飲食清淡且飲食用具較為簡陋。這種飲食文化的形成與黎族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關,是黎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黎族釀酒工藝已具盛名在“食”之問題得到一定保證后,黎族開始向“飲”這一方向探索鉆研,例如酒。但黎族在關于酒這方面直至宋代才對其有了詳細記載。在宋代,黎族的釀酒工藝已負盛名,其中著名的酒類包括椰酒、銀皮酒以及富有特色的安石榴酒。謫居海南的蘇軾對黎族獨特的釀酒方法非常欣賞,并在詩中贊譽:“椰酒醍醐白,銀皮琥珀紅。”(宋)蘇軾:《居儋錄》,《乙卯冬至儋人攜具見飲既罷有懷惠許兄弟》.黎族的釀酒工藝與漢族有所不同,他們不使用曲蘗,而是利用木皮草葉進行發酵。他們選擇一種名為嚴樹的樹木,取其皮葉,隨后將其清水浸泡,再以粳米為原料進行釀造。經過數日的發酵后,酒香四溢,能夠使人沉醉其中。其釀成的酒稱為嚴樹酒(安石榴酒的別稱)。這種釀酒方法既保留了黎族獨特的文化傳統,又展現了他們對釀酒工藝的精湛技藝。翻譯自(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六九,《嶺南道十三》。原文為:“有木曰嚴樹,取其皮葉持后,清水浸之,粳釀之,和數日成酒,香甚,能醉人。”《黎族簡史》編寫組編.黎族簡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57-58.而在以下史料中便是有關安石榴酒的記載。《太平寰宇記·嶺南道十三》卷一六九,“瓊州土產”條載:“瓊、崖州有酒樹似安石榴,其著花甕中,即成美酒,醉人。”(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卷一六九?嶺南道十三[M].南京:金陵書局,2000.;在《方輿勝覽·瓊州》卷四十三亦有載:“以安石榴釀酒。……以安石榴花著釜中,經旬即成酒,其味香美仍醉人。”(宋)蘇軾:《居儋錄》,《乙卯冬至儋人攜具見飲既罷有懷惠許兄弟》.翻譯自(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六九,《嶺南道十三》。原文為:“有木曰嚴樹,取其皮葉持后,清水浸之,粳釀之,和數日成酒,香甚,能醉人。”《黎族簡史》編寫組編.黎族簡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57-58.(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卷一六九?嶺南道十三[M].南京:金陵書局,2000.(宋)祝穆撰;(宋)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卷四十三?瓊州[M].北京:中華書局,2003.(宋)趙汝適.諸藩志[M].楊博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篇?卷一七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吳永章.黎族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115-117.黎族釀酒工藝已經具有了相當的盛名,成為了當時海南地區的特色之一。不僅黎族人自己喜歡喝,而且也被周邊的漢族人所喜愛。黎族酒也開始走向外部,成為了黎族的重要特產和對外部交流的重要品種。(五)喜食檳榔成俗這一時期黎人在“飲”和“食”兩個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從而開始轉向日常嗜好品的尋找。檳榔便是黎人找到的極為鐘愛的嗜好品,以至愛之如命。海南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物產豐饒。要說哪一種物產對海南的經濟乃至文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非檳榔莫屬。人們發現檳榔的果實可食,且具有“辟膻、消食、去蟲、除瘴。”的藥用功效,但由于檳榔“性不耐霜”,因此大部分多見于南方種植,而海南“地暖”,種植檳榔最宜。但是在唐宋以前,由于海南島生產力較為落后,且人口稀少,因此檳榔大多在居民的家前屋后種植,以便隨食隨用。但是到了宋代,由于大陸市場對檳榔的的熱切需求,致使海南檳榔開始廣泛種植。而關于海南檳榔的歷史記載也由此豐富了起來。據史料記載,至宋代時,檳榔已在海南黎區盛產。如《嶺外代答·花木門》卷八載:“檳榔生海南黎峒。”(宋)周去非.嶺外代答[M].楊武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諸蕃志·志物》卷下則載:“檳榔,產諸番國及海南四州,交趾亦有之。…春取之為軟檳榔,俗號檳榔,鮮極可口,夏秋采而干之,為米檳榔,漬之以鹽,為鹽檳榔,小而尖者為雞心檳榔,大而匾者為大腹子。惟海南最多、鮮檳榔、鹽檳榔皆出海南。”又說“(黎峒)漫山悉檳榔、椰子樹……”(宋)趙汝適.諸藩志[M].楊博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由此可見,在黎族聚居的山區,人們已經開始了有目的的檳榔種植,這些檳榔樹已經漫山遍野,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這說明,黎族地區也是檳榔的主產地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明清時代,黎族群眾在他們的聚居地開荒種植檳榔園的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在瓊中縣原和平公社斬對村的一塊石碑上,可以看到清朝嘉慶十二年(1807年)的記錄。這塊石碑上記載了當地黎人將檳榔園作為遺產繼承并立契樹碑的事情。原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廣東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原中國科學院廣東民族研究所編.黎族古代歷史資料(上、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840-841.記載有關碑文。這進一步證明了檳榔在黎族地區的種植規模和歷史地位。陳光良.海南經濟史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244-255.并且在宋代,檳榔的普及也帶動了相關產業和商業的發展。宋元時期,檳榔種植和加工逐漸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產業,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小的貢獻。檳榔作為黎、漢之間的交易物產,并且數量巨大,交易額驚人,促進了地區貿易的繁榮。據載:“(檳榔)歲過閩、廣者,不知其幾千百萬。”;又據載:“(瓊州)非檳榔之利,不能為此一州也。”(宋)周去非.嶺外代答[M].楊武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宋)趙汝適.諸藩志[M].楊博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原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廣東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原中國科學院廣東民族研究所編.黎族古代歷史資料(上、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840-841.記載有關碑文。陳光良.海南經濟史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244-255.(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二四?瓊州[M].北京:中華書局,1992.(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八?檳榔[M].楊武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宋)趙汝適.諸藩志,卷下,海南[M].楊博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吳永章.黎族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98.根據宋代的記載來看,黎人不僅廣泛種植檳榔用以交易售賣,還對其食用頗為喜愛。在宋代關于檳榔的記述明顯側重于其作為嗜好品的享用特征。可見當時的黎人已經習慣將檳榔當作一種嗜好品來咀嚼,甚至有“以檳榔為命”之說,這表明檳榔在黎人的生活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人們食檳榔的習慣已經深入骨髓,甚至在一段時間內,沒有檳榔,會覺得口舌無味,氣息污濁。翻譯自(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六,《食用門》。原文為:“食久,頃刻不可無之,無則口舌無味,氣乃穢濁”。由此可知黎人喜食檳榔,且已經成為習慣。黎人檳榔的食用方式頗為獨特,通常與萎葉(也稱荖葉)和貝殼灰一同咀嚼。初嚼時,味道甘甜而微帶辛辣,隨后臉頰發熱,仿佛飲了酒,抽了煙,也就是所謂的“兩頰紅潤增添嫵媚,誰知我是醉檳榔”(宋)蘇軾:《題姜秀郎幾間》。。從《嶺外代答》的記述中,便有關于食檳榔時的狀態以及檳榔食用方法的記述,周去非寫道:“自福建下四川與廣東、西路,皆食檳榔者。客至不設茶,惟以檳榔為禮。其法,斯而瓜分之,水調蜆灰一銖許于蔞葉上,裹檳榔咀嚼,先吐赤水一日,而后啖其余汁。少焉,面臉潮紅。無蜆灰處,只用石灰;無簍葉處,只用簍藤。”(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八?檳榔[M].楊武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翻譯自(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六,《食用門》。原文為:“食久,頃刻不可無之,無則口舌無味,氣乃穢濁”。(宋)蘇軾:《題姜秀郎幾間》。(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八?檳榔[M].楊武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宋)蘇軾:《食檳榔》。(清)屈大均.廣東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5.陳光良.海南經濟史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245-246.(明)唐胄等:《正德瓊臺志》。原文為:“海南人‘俗重此物,交接以為先容,婚姻以為定禮’”。

第三章、明清時期的黎族飲食文化集體、先進和原始并存的飲食方式明代黎族經濟,以農業為主。稻作農業已經有了長足發展。這時的黎區也已經是“耕種之法,力農之具,均與內地無異”轉引自《黎族簡史》103頁.;“力田歲皆兩熟,并植雜糧”(清)明誼修,張岳崧纂.道光瓊州府志·卷二〇·海黎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在土質水源條件較好的地區,則“依山澗為田,所獲較外間數倍,其米粒大色白,味頗香美”(清)張長慶.黎岐紀聞[M],昭代叢書已集廣編,道光十三年刊本.且“所產稻谷,足敷一年之食”,并且“崖陵一帶,尚有黎米出糶。”轉引自《黎族簡史》103頁.《黎族簡史》編寫組編.黎族簡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103-104.這時的土地大量開辟,并使之成為膏腴良田。轉引自《黎族簡史》103頁.(清)明誼修,張岳崧纂.道光瓊州府志·卷二〇·海黎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清)張長慶.黎岐紀聞[M],昭代叢書已集廣編,道光十三年刊本.轉引自《黎族簡史》103頁.《黎族簡史》編寫組編.黎族簡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103-104.明代關于黎族人民的飲食記載不多,大體沿襲宋制。其主要記載有吃大鍋飯的飲食習慣。據《天下郡國利病書·廣東》載:“‘黎歧’‘每食,以大缽貯飯,男女圍聚,用匙瓢食之’”(清)顧炎武撰;黃坤校點.天下郡國利病書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黎族人民“吃大鍋飯”是這種集體進餐的形式,多見于祭祀、集會等場合。這種飲食文化的發展,體現了黎族人民傳統的集體主義思想(清)顧炎武撰;黃坤校點.天下郡國利病書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在清代,鄰近漢區的黎民飲食逐漸與漢人無異,然而在偏僻地區,黎民的器用、飲食方法與習慣仍保持傳統特色較多。這些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黎民的食器較為簡樸。據康熙《陵水縣志·海黎志》記載:“生黎使用的食器多為土釜、瓠瓢,他們通常分食,不使用筷子,而是用椰瓢舀食。”翻譯自(清·康熙)《陵水縣志·海黎志翻譯自(清·康熙)《陵水縣志·海黎志》。原文為:“‘生黎’‘其器用土釜瓠瓢,每食大小羅坐,不用箸,以椰瓢舀食’”。翻譯自(清)張慶長:《黎岐紀聞》。原文為:“器用皆椰殼,或刳木為之,炊煮熟,以木勺就釜取食,或以手捻成團而食之,無外間碗箸。”。(清)明誼修,張岳崧纂.道光瓊州府志第4冊[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其次,有些黎人的飲食還停留在未講究烹飪之法的早期階段。據道光《瓊州府志·村峒》記載:“崖州生黎往往居住在山洞中,生吃食物。”翻譯自(清·道光翻譯自(清·道光)《瓊州府志·村峒》。原文為:“崖州‘生黎’‘穴居鮮食’”。翻譯自(清)張慶長:《黎岐紀聞》。原文為:“‘生黎’‘遇有事,則用牛犬雞豕等畜,亦不知烹宰法,取牲,用箭射死,不去毛,不剖腹,燎以山柴,就佩刀割食,頗有太古風’”。再者,黎人的作物栽培尚缺乏。根據《黎歧紀聞》的記載:“生黎不知種植,無外間菜蔬各種,唯取山中野菜用之。”(清)張長慶.黎岐紀聞[M],昭代叢書已集廣編,道光十三年刊本.(清)張長慶.黎岐紀聞[M],昭代叢書已集廣編,道光十三年刊本.總的來說,這些特點反映了當時黎民的生活狀況,以及在飲食方式上仍然保留了許多傳統特色。這些特點反映了當時黎族不同地區飲食方式差異,造成了先進和原始并存的局面。黎人性嗜酒好煙在明清時期,黎族飲食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演變。在這一時期,黎族人民對于美食和酒類以及煙的熱愛和追求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黎人好酒的習性由來已久,如宋代的范成大在其《桂海虞衡志》中寫道:“黎人嗜好極少,然亦不能絕無。最好者為米酒,載飲載歌,歡呼嘯傲,雖無佳肴,其樂無極。”(宋)范成大撰.桂海虞衡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1.;又如清張嶲《崖州志·卷十三·黎防志一·黎情》中描述道:“崖州生黎……性好酒,每釀用木皮草葉代曲蘗,熟以竹筒吸飲。”張嶲、邢定綸、趙以謙纂修,郭沫若點校.崖州志·卷十三·黎防志一·黎情[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宋)范成大撰.桂海虞衡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1.張嶲、邢定綸、趙以謙纂修,郭沫若點校.崖州志·卷十三·黎防志一·黎情[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清)屈大均.廣東新語·食語·卷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5.(清)張長慶.黎岐紀聞[M],昭代叢書已集廣編,道光十三年刊本.后世黎族人的酒飲種類經歷了顯著變革,現在他們更傾向于飲用糧食酒,而不是以前由植物花釀制的椒酒一類。調查材料顯示,陵水縣北光鄉的黎族人現在更傾向于釀制包括白酒和甜酒在內的各種糧食酒,這已經得到了實踐的證實。另一方面,保亭縣毛淋村的黎族人展示了他們自釀白酒的熟練技藝,他們每家都有大量的自制白酒,無論是在吃飯還是生產歸來時,他們都會飲酒。晚上,男女串門者也會圍在一起,享受著白酒或甜酒的醇香。以及利用糧食蒸餾而成交的蒸餾酒,也一直廣泛存在。這些現象表明,黎族的酒飲選擇已經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吳永章.黎族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410-413.吳永章.黎族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410-413.且黎人的飲酒方式較為特別,不用杯碗,而是直接就著盛酒的大酒器或是用以釀酒的器具(一般為陶罐),以竹筒吸之。此俗,后世并未消失。一些地區仍保留著以小竹管吸酒敬客的習慣。以管吸酒之法,在南方民族中廣為流行。名曰“咂酒”。早在宋代,瓊人已行此“蠻俗”,名曰“打甏”,即飲酒時不用杯碗,而用竹管吸,大家輪流吸酒,一邊飲酒一邊往酒壇中加水,直到酒壇沒有酒味為止。在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十,蠻俗門中便有相關記載:溪峒及邕、欽、瓊、廉村落間,不飲清酒,以小甕干醞為濃糟,而貯留之。每觴客,先布席于地,以糟甕置賓主間,別設水一盂,副之以杓;開甕,酌水入糟,插一竹管,管長二尺,中有關捩,狀如小魚,以銀為之,賓主共管吸飲,管中魚閉,則酒不升,故吸之太緩與太急,皆足以閉魚,酒不得而飲矣。主飲魚閉,取管埋之以授客,客復吸飲,再埋管以授主;飲將竭,再酌水攪糟更飲,至甚醨而止。其為壽也,不別設酒,主人妻子同壽客,其妻先酌水入甕,致詞,以管授客,飲已,男若女,迭酌水為壽;客之多飲壽酒也,實多飲水耳,名曰‘打甏’。南人謂甕為‘甏’。原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廣東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原中國科學院廣東民族研究所編.黎族古代歷史資料(上、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705.煙從漢區傳入,逐漸成為吸煙者的嗜好,不僅男性如此,女性也有此習慣。據《黎岐紀聞》記載:“惠州、潮州的人們進入黎區后,在坡地上種植煙草,與黎族人共同開發。婦女們尤其喜歡吸煙,幾乎無人不食。”翻譯自翻譯自(清)張慶長:《黎岐紀聞》。原文為:“惠、潮人入黎者,多于坡地種煙,黎人頗用之。女尤酷好,無不食者。”在后來的黎族人民常常在農忙或閑暇時分,聚在一起暢飲酒水、抽煙,分享生活瑣事,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在婚喪嫁娶等重要場合,更是少不了煙酒的身影,成為黎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黎族男子在勞作時,常常會點燃一支煙,邊吸邊勞作,這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常態。除了個人嗜好之外,黎族人民的嗜酒好煙也與當地生態環境密切相關。海南島氣候濕熱,適宜種植水稻、煙草和釀酒原料等作物。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為黎族人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他們能夠自給自足,同時也養成了他們飲酒吸煙的習慣。此外,黎族聚居區的傳統文化和信仰也對他們的嗜好產生了影響。一些儀式和祭祀活動中,酒和煙被廣泛應用于儀式中,這也使得黎族人民對酒和煙產生了更深的敬畏和依賴。綜上所述,明清時期的黎族人民性嗜酒好煙是這一時期黎族飲食文化的一大特點。這種嗜好不僅反映了黎族人民的飲食習俗和傳統文化,也與當地的生態環境和信仰密切相關。

第四章、民國時期海南黎族的飲食文化食物種類主食民國時期黎族的主食一般為米或薯類、玉米。正如《海南島志》中所言:“食物以米為大宗,薯芋山薯黍粟為輔。”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79.在民國時期,黎族人普遍種植稻米,他們所產的稻米以其卓越的質量和美妙的口感而聞名。這一特點在眾多文獻中得到了充分反映。例如《調查瓊崖實業報告書》就明確指出,說黎族地區所產之米“米質甚佳,粒大性黏,有如內地之糯米”彭程萬,殷汝驪.調查瓊崖實業報告書之“黎情調查報告書”部分[M].廣州:東雅印務有限公司,1920.;《瓊崖黎俗志略》中也提到了,黎族地區有著“稻分山稻、水稻兩種”的豐富多樣性,其中的稻質極佳,“顆粒有如江蘇無錫之大米”,煮熟后食之,口感又如內地糯米,細膩而滑潤。李實.瓊崖黎俗志略[J].國聞周報,1926,13(41).;《海南島之黎苗》一文更是詳細描述了黎族人的飲食習慣和其所種的優質稻米:“居住平原之黎人,日食以米為主,因其村地大部分為禾田,稻食尚屬發達,米質良好,勝于沿海漢人所種植者。”胡兒.海南島之黎苗[J].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79.彭程萬,殷汝驪.調查瓊崖實業報告書之“黎情調查報告書”部分[M].廣州:東雅印務有限公司,1920.李實.瓊崖黎俗志略[J].國聞周報,1926,13(41).胡兒.海南島之黎苗[J].旅行雜志,1944,18(4).王獻軍,程昭星.黎族現代史(1912-1949)[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9.433-434.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332.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47.陳植.海南島新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18.王獻軍,程昭星.黎族現代史(1912-1949)[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9.435.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283.副食(菜)而菜(這里的菜指的是除主食外餐桌上的其他菜品)則有肉類、蔬菜。肉類的選擇范圍在家中飼養的家禽和野生動物中表現多樣。黎族人常食用的是水牛、黃牛、豬、雞、鴨、鵝等家禽,它們普遍在餐桌上出現。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在日常飲食中,黎人極少吃肉,一般只會在招待賓客或是重大活動如婚喪嫁娶等才吃肉。如《海南島新志》中所載:“(黎人也食)豬。牛、雞等,非遇特別事故,決不屠宰。”陳植.海南島新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97.另外,在招待賓客時也會殺雞,但關于雞的宰殺是較為節約的,因為要利用雞骨頭來占卜。與常見的家禽不同,野生動物在黎族人的飲食文化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其中山豬、黃猄、山鹿等動物常常被捕獵并在餐桌上出現。黎族人尤其喜歡在海南茂密的森林中進行狩獵,這為他們提供了極好的狩獵場所。如《海南島志》中載:“陳植.海南島新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97.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00.王獻軍,程昭星.黎族現代史(1912-1949)[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9.435-436.根據民國時期的記錄,黎族地區的飲食中蔬菜的種類并不豐富。這正如《海南島志》所述:“蔬菜一類,黎苗均鮮有栽種之者,故其佐餐罕用之。”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48.然而,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調查中可以發現:“黎語中的‘蔬菜’和‘樹葉’是同一語調,由此可見黎族有‘蔬菜’這一概念還是不久前的事。”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48.中南民族學院本書編輯組.海南島黎族社會調查(上卷)[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92.民國時期海南黎族種植蔬菜分類表王獻軍,程昭星.黎族現代史(1912-1949)[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9.437.王獻軍,程昭星.黎族現代史(1912-1949)[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9.437.瓜類南瓜、西瓜、絲瓜、甜瓜、苦瓜、水瓜、冬瓜、大子瓜、蒲瓜、葫蘆瓜、木瓜、胡(黃)瓜等。菜類白菜、“割”(韭)菜、蔥、蒜、茄子、蘿卜、生姜、芋頭、辣椒、芥菜、肥菜、莧菜、黃芽白、骨菜、南瓜葉(花)等。豆類豆角、黑豆、白豆、紅豆、彭豆、八月豆、烏豆、狗仔豆、綠豆、青豆、木豆、豇豆、刀把(芭)豆等需要明確的是,此類蔬菜在黎族外圍地區(即與漢區接近或接壤的地區)有大量的種植。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黎族調查資料中顯示,這類蔬菜可能大部分名稱并非黎族本土詞匯,而是來源于漢語借詞。這意味著它們可能是從漢區移植過來的。中南民族學院本書編輯組.海南島黎族社會調查(上卷)[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92.然而,另一種情況則是那些在黎族地區常見的野菜。在民國時期,黎族聚居的地方通常有著相對豐富的資源和豐富多樣的自然環境,例如山林茂密的地區。在這些地方,野生蔬菜如雨后春筍般地生長出來,并成為黎族人民經常食用的食物來源。黎族人以其豐富而多樣化的知識體系和善于觀察生活的態度,學會了采集并利用這些豐富的野菜資源。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調查資料反映:“黎族食料中,屬于野生的占比重較大,在植物性食物方面,據我們調查,隨便哪一個地方的黎族都可以舉出二三十種以上的野生植物(葉和塊根)是他們經常采吃的。”中南民族學院本書編輯組.海南島黎族社會調查(上卷)中南民族學院本書編輯組.海南島黎族社會調查(上卷)[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92.中南民族學院本書編輯組.海南島黎族社會調查(上卷)[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92.[日]岡田謙,尾高邦雄.黎族三峒調查[M].金山等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20.烹飪方式民國時期黎族食材的烹飪大多都是在“三石灶”上完成的。“三石灶”是黎族地區古老的一種烹飪工具,主要由三塊石頭組成,因其外形酷似漢字“品”,也被稱為“石三腳”。這種灶具歷史悠久,不僅在近海各地,而且在靠近漢區的黎族人中也有不少人家在使用。盡管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黎族人開始使用漢式的密封灶,但三石灶在日常生活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使用密封灶的人家旁邊,往往會再設一個三石灶。對于一些家庭日常所吃的飯菜,人們依然會選擇傳統的三石灶來烹飪。在三石灶上烹飪,既能煮菜、湯或少量的稀飯,又能煮干飯。同時,有的人家也會把密封灶設在屋外,用于蒸酒、染布、煮狗肉和蛇肉等。而在婚喪大事時,許多人家也會使用密封灶上的大鐵鍋來煮飯。三石灶不僅具有烹飪功能,還兼具了烤火之用,在冬天里更是成為人們溫暖的陪伴。這一切都反映出黎漢兩種文化在飲食方面的交融。盡管現代社會在不斷進步,但這種古老而富有生活智慧的烹飪方式依然在黎族人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烹飪主食時多用陶具,甚至有專門的陶制蒸飯器。值得一提的是,黎族在煮食時一般都不用鍋蓋。在烹飪主食時,稻米一般被做成稀飯。稀飯類似于我們所知的粥(但是比較稀),基本上黎族人民三餐的主食都是稀飯。在《海南島志》中便有相關記載:“農家多食粥。每食必和冷水。此俗幾于全島如是。”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79.有時會是簡單的米粥,有時則會加入番薯、玉米,做成番薯飯或是玉米飯;有時也會加入蔬菜或是肉或少量鹽,類似于現在的蔬菜粥或是肉粥。有時也會制成干飯,但是不常做,只有在重大節日或是招待賓客時才會制作干飯。正如《海南島志》上記載:“黎人喜食粥而鮮食飯。”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79.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44.王獻軍,程昭星.黎族現代史(1912-1949)[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9.446.烹飪肉類和蔬菜時大多都是以水煮的方式進行烹煮。正如日本學者尾高邦雄所言,當時黎族人的“烹飪方法以水煮為主”[日]岡田謙,尾高邦雄著,金山等譯.海南島黎族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6[日]岡田謙,尾高邦雄著,金山等譯.海南島黎族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6.142.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45.李實.瓊崖黎俗志略[J].國聞周報,1926,3(41—42).在民國時期的黎族地區,飲食文化相對不發達,其中一項顯著特點就是調味品的稀缺。這個地區的人們主要依賴鹽、辣椒和油等少數幾種調味品。就如調查資料中所言:“我們發覺中心地區的黎族,除了一點鹽巴之外,沒有任何調味品,至于醬油、糖、醋等詞匯在黎語中都找不到。”中南民族學院本書編輯組.海南島黎族社會調查(上卷)[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中南民族學院本書編輯組.海南島黎族社會調查(上卷)[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93.王獻軍,程昭星.黎族現代史(1912-1949)[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9.438.有時也會利用火烤的方式烹飪食物,但大多都是烤制肉食。如在“中心地區的黎族還保留著最原始的‘火烤法’,他們不單把獵來的野獸連毛用木棍一齊穿放在火上烤,就是日常殺雞殺鴨,都用火燒去毛,把鮮魚放在火上烤熟,便認為是最美味的烹飪法。”;又如在保亭縣的通什鄉,人們“殺豬后,連毛用一根木棍從豬的肛門穿過豬口,兩人扛起來,在火上輾轉燒烤,燒完毛,再破肚取肉。”中南民族學院本書編輯組.海南島黎族社會調查(上卷)[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中南民族學院本書編輯組.海南島黎族社會調查(上卷)[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249.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44.還有一種方式便是對食材進行腌制。民國時期,黎族人已經普遍掌握了肉類食物的腌制方法。其中,腌制方法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將肉用鹽腌制成肉干或肉脯,如王興瑞所述:“農隙時,他們獵獲的鳥獸,會邀請親朋共享,若有些許剩余,便會制成干肉。”王興瑞.瓊崖黎人社會概觀[J].瓊農,1934,(9—11).;《海南島志》中也同樣記載道:“(黎人)農隙游獵,所獲鳥獸,則招致親朋會食,食不盡者,制為干肉。”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王興瑞.瓊崖黎人社會概觀[J].瓊農,1934,(9—11).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92.中南民族學院本書編輯組.海南島黎族社會調查(上卷)[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392.[日]岡田謙,尾高邦雄著,金山等譯.海南島黎族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6.143.飲料茶黎族地區的人們,向來少有飲茶的習慣。大多數黎族地區的民眾并不飲茶,正如尾高邦雄所說:“雖然海南島也產茶,但幾乎所有的黎族人都不喜歡喝茶。”[日]岡田謙,尾高邦雄著,金山等譯.海南島黎族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6.146.然而,黎族地區也有兩種飲用的茶,一種是《崖州志》中記載的鷓鴣茶:“生黎山,五月采之,芳馥異常。可消食。”(清)張嶲等:《崖州志》,61頁。[日]岡田謙,尾高邦雄著,金山等譯.海南島黎族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6.146.(清)張嶲等:《崖州志》,61頁。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338.李實.瓊崖黎俗志略[J].國聞周報,1926,3(41—42)“黎人飲料,昔以清水米泔。五六十年前,乃發明數種植物可為茶味者,一曰基解,葉圓細,略似內黎地之滿天星;一曰官片,為夏天辟暑良劑,狀如毛麝香;其一則尋常之龍眼葉,香氣頗抗;最近更發現一種細葉,可制生六安及香片之屬,黎人采集嫩葉,搓揉至和軟,漸結成餅,入竹器蓋藏,任其發霉變壞,久之有香氣透出,即成上香細茶,有加玫瑰花片者,則過濃,加茉莉則略同香片。故黎人近來亦知飲沸水、泡佳茶,樹蔭之下、石凳之上,一壺相對,脫盡山野之性,此又黎人飲食進化之一斑。此種細茶,山縫水次多有之,任雜蕪萊中,能導之整理,去蕪存卉,亦天然利路也。”石公.石公.廣東風土志·瓊崖,載于王獻軍、陳有濟選編《黎族現代歷史資料選編》(第二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7.王獻軍,程昭星.黎族現代史(1912-1949)[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9.443.酒到民國時期,黎族人對于酒的喜愛仍舊分毫不減。這一時期的黎族人飲酒量極大,甚至在早飯時便有飲酒的情況。如史圖博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黎族地區旅行時記載:“黎族飲極大量的酒,而且是在早飯時飲,他們還飲一種菜子汁與酵母和米粉等混合而成的很稠的灰白色的液汁,剛蒸出來的酒是透明的,易醉。三種米——水田產的米、旱地產的米、低洼地產的有黏性的米——都用來蒸酒。”[德]史圖博著,中國科學院廣東民族研究所譯.海南島民族志[M].海口:海南省民族學會內部印刷,2016.45.民國時期對黎族酒的稱謂頗為混亂,有很多種。《海南島志》上說,黎族有一種糯米酒頗為可口。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45.[德]史圖博著,中國科學院廣東民族研究所譯.海南島民族志[M].海口:海南省民族學會內部印刷,2016.45.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45.石公.廣東風土志·瓊崖,載于王獻軍、陳有濟選編《黎族現代歷史資料選編》(第二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7.339-367.K.T..瓊州苗黎記[J].社會月報,1935,1(7).嗜好品檳榔在飯后或閑暇時黎族人民大多會嚼食檳榔(有時在勞作時也要不時嚼上幾口)從當時去過黎族地區的旅行者口中可知,在有嚼食檳榔習俗的黎族人中,男女老幼皆有,而以婦女尤甚。陳獻榮在其《瓊崖》一書中記載:“檳榔這東西,瓊崖的黎婦女,也很視為重要的。她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在嘴里嚼著,一面嚼,一面涎沫流到下面胸襟上。因為她們慣吃的緣故,所以她們的牙齒都是咀黑,像蟲咬的一樣。聽說她們以黑牙齒為美觀,要是她們當中有一個是白牙齒的,大家都鄙棄她,說是壞人,甚至認她為妓女。從前聽說一個黎婦女,因不慣吃檳榔的緣故,竟被其夫所逐。其視檳榔之重要,便可知道了。”陳獻榮陳獻榮.瓊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302.嚼食檳榔時,如前文所述,一般配合蔞葉裹上螺灰一起吃。蔞葉也稱蒟醬,但在某些黎族地區則可以單獨嚼食。史圖博當年在黎族地區旅行時,就發現本地黎族地區的黎人有嚼食蒟醬的嗜好。同時,檳榔也分生檳榔和干檳榔。生檳榔是指直接從樹上摘下來的新鮮的幼果。生檳榔的吃法是用刀切成若干小片,每片檳榔配上一片薯葉、一撮螺灰,卷成一束后放進嘴里咀嚼;而干檳榔,則通常是將成熟的檳榔先放進鍋里煮熟,晾曬后用線穿成串吊著繼續晾干,以便保存下來長期食用,其吃法也同生檳榔的配料一樣,只是會在口感上有些許差別。檳榔初嚼時口水是黃的,味道有些苦辣,要邊嚼邊把苦辣水吐掉,不久就會嚼出又香又甜又辣的味道來,而且越嚼口水越紅,嘴唇也會被染得紅紅的。長期嚼食檳榔,就會像抽煙一樣上癮,終日離不開它。久而久之,牙齒也會變黑。檳榔的吃法,海南各個民族都基本一致,沒有太大的區別,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是這兩種吃法,沒有什么變化。煙煙草一物,原產于南美,至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年)傳入我國東南沿海一帶。至于海南島何時引入煙草在文獻中并未有準確記載。但在張慶長的《黎岐紀聞》中卻有關于海南黎區吸食煙草的記載:“惠潮人入黎者,多于坡地種煙,黎人頗用之,婦女尤酷好,無不用之。”(清)張慶長:《黎岐紀聞》。由此推測煙草大約是在19世紀上半葉進入海南島,并在黎區由惠潮移民種植,而后逐漸推廣。同時也由此可見,到了民國時期,黎族人嗜煙的習俗已經形成,且非常普及,不分男女老幼,尤以男子為甚。史圖博在《海南島民族志》中便有記載道:“黎族,煙抽得很多,一起床就手不離煙筒,最喜愛用海南島到處都能見到的、南中國人使用的那種很大的水煙筒。除此之外,還使用竹制的,長約40厘米,帶鐵制的煙咀的漢族小煙筒。”[德]史圖博著,中國科學院廣東民族研究所譯.海南島民族志[M].海口:海南省民族學會內部印刷,2016.153.同時在《海南島志》也記載:黎族人“尤嗜吸煙絲,幾無間男女老少”。(清)張慶長:《黎岐紀聞》。[德]史圖博著,中國科學院廣東民族研究所譯.海南島民族志[M].海口:海南省民族學會內部印刷,2016.153.陳銘樞總纂,曾蹇主編.海南島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45.左景烈.海南島采集記[J].中國植物學雜志,1934,(1—2).民國時期,黎族人吸食的煙葉的來源有兩種,一是自己種植,一是從漢商處購買,而又以后一種為主。從現有的史料來看,黎族地區種植煙葉,是在民國以前,且一度比海南島的漢族地區種植的還要多,但質量欠佳。民國時期,某些黎族地區的百姓吸煙,煙葉大多是自己家里的旱田里種的,如重合盆地的黎族人:“每年的11月左右,他們開始栽種煙葉,到第二年的2月份左右開始采收。他們將收獲的煙葉干燥后弄碎,制成煙絲。”[日]岡田謙,尾高邦雄著,金山等譯.海南島黎族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6.147.石公在談及定安的黎情時說道:“黎境所需,煙絲亦為消費之要件,向與鹽、布同重,今則已能自制。其習慣約分兩種,在極西接近五指山一帶,以濃辣勝,取煙草葉曝干,揉以野麥酥子榨出之清油,又以煙草根烤焦研末,和紅土火硝拌之,切成細絲,即最辣品,為辟瘴之要件;在毛錐以東,則減輕火硝,為次辣;亦有稱特制者,采取嫩葉陰干,撕盡葉脈,隨意搗碎,實旱煙管木斗中吸之,雖不香而饒有真味,如欲其微香而不辣,則加清油拌山花子粉,似鶴山凈油風味。即此推測,不能謂非黎人之天然進化。近年嶺門輸入生熟煙絲數量之銳減,即此原因。”石公.廣東風土志·瓊崖,載于王獻軍、陳有濟選編的《黎族現代歷史資料選編》(第二輯)[M].海南出版社,2017.至于黎漢之間煙草貿易的記載,就相當多了。如《海南島志》就記載說黎人的煙絲多購自漢人,《海南島之黎苗》一文中也寫道:“黎人尤嗜吸煙絲,幾于無論男婦老幼皆然。每歲以山貨貿易取漢人煙絲,所值甚巨。廉江煙商赴瓊崖推銷煙絲,蓋大半供給黎人吸食也。[日]岡田謙,尾高邦雄著,金山等譯.海南島黎族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6.147.石公.廣東風土志·瓊崖,載于王獻軍、陳有濟選編的《黎族現代歷史資料選編》(第二輯)[M].海南出版社,2017.胡兒.海南島之黎苗[J].旅行雜志,1944,18(4).總之,在民國時期,黎族飲食文化逐漸地融合了外來文化的元素,也更加多元化和混合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狀況,也體現了黎族人民在適應新環境、融合新文化的過程中所取得的進步和發展。

第五章、當代海南黎族的飲食文化概述(一)食物種類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仍舊延續民國時期的飲食習慣,以米為主食,以稀飯為多。輔以玉米、番薯、木薯、南瓜等雜糧。在日常生活中飲食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米飯、山欄米飯、竹筒飯、紅薯飯、南瓜飯、玉米飯、山薯飯和山果飯、黃姜飯等。黎語稱“稀飯”為“塔南”(tha'nom)。“吃飯”一詞語各方言中有不同的叫法有“啦塔”(la2tha’)、“啰塔”(lo2tha2)、“喇塔”(li’thas)、“刊塔”(khan’tha)、“德塔”(tei'tha2)等稱呼。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編.海南省志?民族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297-300.在菜食方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蔬菜種植在黎族社會逐漸普及,人們逐漸掌握了種植技術。家種的蔬菜種類繁多,包括南瓜、葫蘆瓜、冬瓜、木瓜、黃瓜、豆角、西紅柿、韭菜、蘿卜、茄子、小白菜、空心菜等,同時還有黎族村民最喜愛的南瓜葉和地瓜藤以及雷公根。同時,飼養的家禽家畜也十分豐富,包括牛、羊、豬、雞、鴨、鵝等。在某些地區,還出現了專門的飼養專業戶,他們將家禽家畜帶到市場上出售,參與商品流通。然而,肉食的主要來源仍以自家飼養的家禽為主,或是通過市集購買肉類。偶爾,黎族男子會在閑暇時上山設置捕獵工具,捕捉山鼠或田鼠,或在河里摸魚撈蝦,而黎族婦女有時則在田間捕捉青蛙或可食昆蟲,甚至摸田螺等。盡管如此,黎族人民仍保留著一些捕獵采集的傳統。然而,這一情況主要出現在居住在山村的黎族人中。對于與漢區相鄰的黎族人來說,他們的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已逐漸與漢族趨同。總的來說,盡管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習俗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其獨特的傳統色彩,但在飲食方面,他們的選擇已經更多地與主流社會趨同。(二)烹飪方式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黎族人民仍然保留著一種古老的烹飪方式,那就是利用三角灶煮食。這種傳統方式至今仍然在許多黎族居民中流傳,他們仍然使用柴燒的方式進行烹飪。黎族的烹飪工具非常富有民族特色,主要包括陶鍋、鐵鍋、鋁鍋等炊具。除此之外,還有皮鍋、南瓜鍋、椰子鍋等富有特色的炊具。煮飯時,黎族人民會使用木鏟和骨鏟攪拌鍋中的米飯,而舀稀飯和湯則會用到椰殼勺和野果殼勺。此外,黎族人民還會使用陶缸、陶罐等器具來裝水,以及竹筒、木桶、葫蘆瓜等器具來挑水。陶鍋是黎族家庭煮飯做菜的主要炊具,大小不等,鍋蓋陶制或獨木刨挖制成。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1990年期間,黎族家庭普遍使用鋁鍋。至于銅鍋煮飯,黎族群眾甚少使用。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編.海南省志?民族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307.烹飪方式已與漢區相同,但部分黎族仍保留著清水煮食的方式,起碼至今為止,在筆者生活的黎族村莊里(樂東黎族自治縣),一些年長的老者仍舊喜歡或保持著這樣的烹飪方式。黎人很少制作炒炸食物,清水煮食是其一大特色。在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下,黎族的飲食方式有所改變,各個村莊的黎族群眾都已普遍學會漢族菜肴的制作方法和技術,炒、炸、煎、煮、燜、燉、烤一應俱全。而對于肉類的加工則以燒和燜煮為主。如調查資料中顯示:“福關村黎族群眾在宰殺捕獲的獵物或家禽家畜時,多數采取先用火燒去毛,然后水煮的方法。從肉類的加工來看,主要還是以燒和煮為主。燒,就是要提前用火烤一下豬肉,功效一是可以去毛,二是增加豬肉的香氣。燒過之后還需要用水煮,有時也就是進入到“悶”的過程。在燒的過程中最為講究的就是對火候的掌握,這是最難的。不同的肉類火烤的時間不等,不過基本上都不會太久,大致在一兩分鐘。而“悶”的過程是借助動物肉里自己的油水來使肉變熟。過程有點像蒸煮,不過最終“悶”出的肉香味十足。”張躍,周大鳴主編.黎族——海南五指山市福關村調查[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364.還有另一大特色便是腌酸食。如“肉茶”、“魚茶”、“南煞(南殺)”、酸菜等。肉茶和魚茶黎語統稱為“樣”(ri:?')。“肉茶”叫“祥盎”((ri:?'a:k'),魚茶叫“祥察”(ri:?'da')。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編.海南省志?民族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304-305.“魚茶”這是一種黎族常用的傳統飲食制作方法,將生魚拌以煮熟的米飯或炒熟的米粉,加進適量食鹽,攪拌均勻,然后用壇子密封起來,經過7天的發酵后即可食用。此后,隨需隨取,味道略帶酸甜,外地人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這種獨特的口味。“魚茶”有干、濕兩種形式。濕魚茶是將生魚拌以熟米飯制成的,而拌以炒熟的米粉則是另一種形式。魚茶的優劣通常取決于使用的魚品種,最好的“魚茶”當屬石鯪魚制作的。這一制作方法同樣適用于腌制其他河鮮,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飲食方式。在黎族的飲食中,魚茶甚至被視為招待貴客的佳肴,至今仍然是餐桌上的美味。除了魚茶之外,黎族還有一種特色食品“南煞(南殺)”。南殺的制作原料可以是螃蟹或動物骨頭。捉到螃蟹后,將其內臟清理干凈,放置于罐子里密封,經過2~3個月的發酵后即可煮食。或者,可以將動物骨頭洗凈,和一些野菜如鴨舌菜莖一起放入陶罐中密封,1~2個月后取出煮食。據說在煮食過程中,“南殺”會散發出濃郁的香氣。入口時口感極佳,是黎族地道的佳肴。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編.海南省志?民族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304-305.張躍,周大鳴主編.黎族——海南五指山市福關村調查[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367-368.(三)飲料在當代日常生活中,酒和茶是黎族社會兩大主要的飲料種類。對于嗜酒如命的黎族人來說,酒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黎語稱作“并”,杞方言稱為“比盎”,在節日、嫁娶、喪葬、入新屋、生育、社交和舉行各種宗教活動等,都要擺席設宴飲酒。平時迎賓會客也是以酒相待。黎族人熱情好客,敬酒對歌常通宵達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酒文化。酒的種類有:山欄酒、玉米酒、番薯酒、木薯酒、甘蔗酒、芭蕉酒、南瓜酒以及山果酒等,后來出現了蒸餾白米酒、瓶裝米酒等。其中,山欄酒是黎族社會傳統的酒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糯米酒。盡管到了現在,黎族人仍舊喜歡自己釀酒自己喝,甚少飲其他種類的酒,如啤酒,紅酒等。茶相對來講在當代黎族社會中并不普遍存在,哪怕是在現在,黎族人喝茶的現象仍舊是占少數。而五指山區的黎族人一直保持著喝茶的習慣。五指山地區的黎族一般喜歡喝水滿茶、苦丁茶,同時沿海地區的黎族人喜歡喝鷓鴣茶,也稱赤鴣茶。赤鴣茶摻白糖,香味極濃,且浸泡多次仍不褪色。此茶還有降溫的作用,據說喝后不容易醉酒,促眠。(四)嗜好品吸水煙筒和嚼檳榔的習慣至今都一直存在著,并且在黎族社會中,煙絲、水煙筒是黎族男子社交必備的物品。而檳榔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