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語文模擬題分類匯編:專題6 文言文閱讀(學生版+解析版)_第1頁
2021年高考語文模擬題分類匯編:專題6 文言文閱讀(學生版+解析版)_第2頁
2021年高考語文模擬題分類匯編:專題6 文言文閱讀(學生版+解析版)_第3頁
2021年高考語文模擬題分類匯編:專題6 文言文閱讀(學生版+解析版)_第4頁
2021年高考語文模擬題分類匯編:專題6 文言文閱讀(學生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6文言文閱讀

(2021?山東濟寧市?高三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弟袤,字林叔,滎陽開封人也。袤少孤,性清正。時濟陰魏諷為相國掾,名重當世,袤同郡任覽與結

交。蓑以諷奸雄,終必為禍,勸覽遠之。及諷敗,論者稱焉。魏武帝初封諸子為侯,精選賓友,袤與徐干

俱為臨淄侯文學。司空王朗辟為掾,袤舉高陽許允、扶風魯芝、東菜王基,朗皆命之,后咸至大位,有重

名。出為黎陽令,吏民悅服。太守班下屬城,特見版異,為諸縣之最。轉濟陰太守,下車舉棗孝悌,敬禮

賢能,興立序岳開博后進。會廣平太守塊,宣帝謂袤曰:“賢叔大匠垂稱于陽平、魏郡,百姓蒙惠化,且

王子雍、魯子家繼踵此郡。使世不乏賢,故復相屈。”袤在廣平,以德化為先,善作條教,郡中愛之。冊丘

俗作壬.,景帝自出征之,百官尊舉于城東.袤痍病不任會”帝謂E一日:“唯不見鄭光祿為根肅以語袤,

袤自恭追帝。帝笑曰:“故知侯生必來也遂與袤共載,目:“計將何先?”袤日:“昔與儉俱為臺郎,特

所知悉。其人好謀而不達事情自昔建勛幽州志望無限文欽勇而無算令太軍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銳而不能固深

溝高壘必挫其氣此亞夫之長也”帝稱善。高貴鄉公議立明堂辟雍,精選博士,袤舉劉毅、劉宜、程成、庾

峻,后并至公輔大位。景元初,疾病失明,屢乞骸骨,不許。拜光祿大夫。五等初建,封密陵伯。及武帝

踐昨,進爵為侯。雖喧疾十余年,而時賢并相舉薦。泰始中,詔曰:“光祿密陵侯袤,履行純正,宜簽三階

之曜,補袞取之闕。今以袤為司空。”天子臨軒,遣五官中郎將國坦就第拜授。裹前后辭讓,遣息稱上送印

綬,至于十數。久之見許,以侯就第拜儀同三司。九年薨,時年八十五,謚日元。

(《晉書?列傳第十四》)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其人好謀而不達事情/自昔建勛/幽州志望無限/文欽勇而無算/今大軍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銳而不能

固/深溝高壘以挫其氣/此亞夫之長也/

B.其人好謀而不達事情/自昔建勛/幽州志望無限/文欽勇而無算/今大軍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銳而不能

固深溝高壘/以挫其氣/此亞夫之長也/

C.其人好謀而不達事情/自昔建勛幽州/志望無限/文欽勇而無算/今大軍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銳而不能

固/深溝高壘以挫其氣/此亞夫之長也/

D.其人好謀而不達事情/自昔建勛幽州/志望無限/文欽勇而無算/今大軍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銳而不能

固深溝高壘/以挫其氣/此亞夫之長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旌表,指由官府為忠孝節義的人立牌坊或賜匾額,用以表彰德行的一種方式。

B.庠序,指古代的學校,在殷商時期稱“序”,在周代稱“庠”,后來泛指學校。

C.祖送,我國古代送行餞別時的一種儀式,一般指臨行之前在道路上祭祀祖先。

D.博士,古代曾經是通曉史事、掌管書籍文典的官職,與今天的學位名稱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鄭袤德才兼備,仕途平順。他擔任過黎陽令、濟陰太守、廣平太守等官職,先后被封為密陵伯、密陵侯,

高壽而終,贈謚號為“元

B.鄭袤施政有方,廣受肯定。在黎陽,從官吏到百姓都對他心悅誠服,政績考核為各縣之首;在濟陰,他

重視教化,禮賢興教。

C.鄭袤為人賢德,深受器重。宣帝看重他賢士的身份,讓他接任廣平太守;景帝出征平叛,親自向他問計,

他的建議受到贊賞。

D.鄭袤為人謙讓,進退有度。皇帝下詔任命鄭袤擔任司空一職,他親自交還印綬,堅決辭讓達十多次,但

最終還是接受了皇上的封賞。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帝謂王肅曰:“唯不見鄭光祿為恨。”肅以語袤,袤自輿追帝。

(2)及武帝踐昨,進爵為侯。雖寢疾十余年,而時賢并相舉薦。

5.后人評價鄭袤有“識人之明”,文中有哪些表現?請簡要概括。

(2021?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王鎮惡,北海劇人也。祖猛。鎮惡以五月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繼疏宗。猛日:“此非常兒。昔孟嘗

重惡月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故名。年十三,因故寓食沌池人李方家。方善遇之,謂方曰:“若

遭英雄主,要取萬戶侯,當厚相報。”方曰:“君丞相孫,人材如此,何患不富貴,至時愿見用為本縣令足

武帝謀討劉毅,鎮惡曰:“公若有事囪楚,請給百舸為前驅。”及西討,轉鎮惡參軍事,使率龍援將軍

蒯恩百舸前發。鎮惡受命,便晝夜兼行,揚聲劉兗州<泣)上。毅謂為信,不知見襲。鎮惡去江陵城二十里,

舍船步上,蒯恩軍在前,鎮惡次之,舸留一二人,對舸岸上豎旗安鼓。語所留人日:“計我將至城,便長嚴,

令如后有大軍狀。”又分隊在后.令燒江津船。鎮惡徑前襲城,津戍及百姓皆言劉落實上,晏然不疑。將至

城,逢毅要將朱顯之馳前問藩所在,軍人答云“在后及至軍后不見落又望見江津船艦被燒而鼓聲甚盛知

非藩上便躍馬告毅令閉城門。鎮惡亦馳進得入城,便因風放火,燒大城南門及東門。又遭人以詔及赦并武

帝手韋凡三函示毅,毅皆燒不視。金城內亦未信帝自來。及短兵接戰,鎮惡星人與毅下將或是父兄子弟中

表親親,E斗E.語,知武帝在后,人情離懈。初,毅常所乘馬在城外不得入,倉卒無馬,便就子肅取馬,

肅不與。朱顯之謂曰:“人取汝父而惜馬,汝走欲何之?”奪馬以授毅,從大城東門出奔牛牧佛寺自縊。鎮

惡身被五箭,手所執槊于手中破折。江陵平后二十日,大軍方至,以功封漢壽縣子。

及武帝北伐,為鎮西諾議,行龍馥將軍,領前鋒。鎮惡入賊境,戰無不捷。后進次漁池,造故人李方

家。升堂見母,厚加酬春,即授方沌池令。方軌徑據潼關,將士乏食,乃親到弘農督人租。百姓競送義粟,

軍食復振。

(節選自《南史?列傳第六》,有刪改)

(注)劉兗州:劉藩,為劉毅堂弟,時任兗州刺史。

6.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嘗君,即田文,戰國四公子之一。其余三位分別是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與春申君黃歇。

B.有事,此指軍事,即用兵。其意思跟“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相同,是古代漢語中一種含蓄委婉的說法。

C.劉兗州,稱謂的一種,即稱官地。此處指兗州刺史劉藩。同樣的稱謂還有賈長沙、柳柳州、韓昌黎等。

D.潼關,古關隘名。在杜甫的古體詩“三吏三別”和張養浩的散曲《山坡羊》等作品中均有提及。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鎮惡惡月出生,限遭家人棄養。他因出生在被認為是惡月的五月而遭家人忌恨嫌棄,想把他過繼給遠

親,遭到其祖父反對。

B.王鎮惡知恩圖報,任李方為混池令。他年少時曾寄食于李方家并受到優待,鎮惡重權在握后履行前諾,

厚加酬賞李方。

c.王鎮惡長于謀略,助武帝平定劉毅。他??路偽稱是劉藩西上,令劉毅放松警惕,并遣人燒毀停在渡口的

劉毅船艦以斷其退路。

D.王鎮惡身先士卒,廖戰中勇猛盡顯。與劉毅江陵一戰中他身中五箭,手中所執的長矛也被對方射中,斷

損在其手中。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語所留人曰:“計我將至城,便長嚴,令如后有大軍狀」

(2)后進次混池,造故人李方家。升堂見母,厚加酬費,即授方澤池令。

(2021?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孫權率眾圍合肥。時大軍征荊州,遇疾疫,唯遣將軍張喜

單將千騎,過領汝南兵以解圍。濟乃密白刺史,偽得喜書,云步騎四萬已到零婁①。權信之,遽燒國走,城

用得全。拜濟丹陽太守。民有誣告濟為謀叛主率者,太祖聞之,日:“蔣濟寧有此事!有此事,吾為不知人

也。此必愚民樂亂,妄引之耳。”序為丞相主簿西曹屬。關羽國樊、襄陽。太祖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

濟說太祖日:“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愿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后,許割江南以封權,則

樊圍自解。”太祖如其言,權聞之,即引兵西襲公安、江陵,羽遂見禽。

文帝踐昨,古為東中郎將。帝問日:常卿所聞見天下風教何如?”濟對日:“未有他善,但見亡國之語

耳。”帝忿然作色而問其故,濟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遷為中護軍。時中書監、令號為專任,濟

上疏日:“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詔曰:“夫骨皎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濟

才兼文武,服勤盡節,每軍國大事,現有奏議,忠誠奮發,吾甚壯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內務宮室,怨

曠者多,而年谷饑儉。濟上疏日:“陛下方當恢弘前緒,光大遺業,誠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須農隙,

不奪其時。夫欲大興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螟休②之。”詔曰:“微護軍,吾弗聞斯言也。”

齊王即位,遷太尉。是時,曹爽專政,丁謐、鄧熊等輕改法度。濟以隨太傅司馬宣王③屯洛水浮橋,誅

曹爽等,進封都鄉侯,邑七百戶。濟上疏日:“太得奮獨斷之策陛下明其思節社稷之福也夫封寵慶賀必加有

功今論謀則臣不先知語戰則非臣所率。”國辭,不許。是歲薨,謚日景侯。

(選自《三國志》)

注:①萼婁(ydl6u)今河南商城縣東北部、固始縣南部,安徽霍邱縣部分地區。(yu)休,亦作“

休”,亦作“^咻”。優恤,撫慰。③司馬宣王:即司馬魅。

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征辟”是漢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形式。“征”一般是皇帝親自征聘人才,“坤”則大多數是由中央高官或

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薦人才。

B.“出”在古代一般是指京官外調,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到“予出官二年

C.“社二古代指土地之神;“稷”,指谷神,即農業之神。“社稷”后來成為國家的象征。

D.“謚號”,分為官謚和私謚兩大類,官謚指臣子死后,朝廷賜予的寓含善意評價或表揚性質的稱號。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人誣告蔣濟是謀叛主要策劃人,太祖聽說后,并不相信這件事,并認為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擾

亂,道聽途說。

B.關羽帶兵圍攻樊城和襄陽時,太祖認為漢獻帝在許都,離關羽的軍隊比較近,想要遷都。蔣濟加以勸阻,

并趁機獻上利用孫權攻打關羽的計謀。

C.蔣濟文武兼備,勤勞奮發,被明帝贊為“骨鰻之臣二他敢直言進諫,雖多次觸怒人主,但始終都為人

主所器重。

D.蔣濟因為跟隨太傅司馬懿誅殺曹爽等人有功,被皇帝加封為都鄉侯,邑七百戶,但他堅決推辭,皇帝沒

有答應。

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太祖如其言,權聞之,即引兵西襲公安、江陵,羽遂見禽。

(2)陛下方當恢弘前緒,光大遺業,誠未得高枕而治也。

(2021?重慶高三其他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張載,字子厚,長安人。少喜談兵,至欲結客取;兆西之地。年二十一,以書謁范仲淹,一見知其遠器,

乃警之日: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因勸讀《中庸》。載讀其書,猶以為未足,又訪諸釋、老,累年

究極其說,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嘗坐虎皮講《鄉》京師,聽從者甚眾,一夕,二程①至,與論《易》,

次日語人日:比見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輩可師之。撤坐輟講,與二程語道學之要,渙然自

信日: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盡棄異學,淳如也。

舉進士,為祈州司法參軍、云巖令。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每月寺,具酒食,召鄉人高年會縣庭,親

為勸酬。使人知養老人長之義,因問民疾苦,及告所以訓戒子弟。

聯寧初,御史中丞呂公著言其有古學,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謀之,召見問政道,對曰:“為政

不法三代者,終茍道也。”帝悅,以為崇文院校書。

移疾屏居南山下,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直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

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敝衣蔬食與諸生進學每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工道學必如圣

人而后已以為知人而不知天求為賢人而不求為圣人此秦漢以來學者大蔽也

因呂大防之薦,詔知太常禮院。與有司議禮不合,復以疾歸,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裹,旦而卒。貧

無以會,門人共買棺奉其喪還,翰林學士許將等言其恬于進取,乞加贈恤。詔踢館職半年。

最學古力行,為關中士人宗師,世稱為橫渠先生。著書《西銘》曰:“乾稱父而坤母,予茲藐海,乃混

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程頻嘗言:''《西銘》擴前圣所未發,

與孟子性善養氣之論同功,自孟子后蓋未之見

嘉定十三年,賜謚日明公。淳祐元年封鄙伯,多個孔子廟庭。

(選自《宋史?張載傳》,有刪節)

(注)①二程:即程頤、程潁,他們兄弟二人都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

1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敝衣蔬食/與諸生講學/每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學必如圣人/而后己以為知人/而不知天/求為賢人

/而不求為圣人/此秦漢以來學者大蔽也/

B.敝衣蔬食/與諸生講學/每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學必如圣人而后己/以為知人而不知天/求為賢人

而不求為圣人/此秦漢以來學者大蔽也/

C.敝衣蔬食與諸生/講學每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學必如圣人而后已/以為知人而不知天/求為賢人

而不求為圣人/此秦漢以來學者大蔽也/

D.敝衣蔬食/與諸生講學/每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學必如圣人/而后已以為知人/而不知天求/為賢

人而不求為圣人/此秦漢以來學者大蔽也/

1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易》,“六經”之一,廣大精微,包羅萬象,是傳播儒家思想的著作中最古老、最深邃的經典。

B.吉,文中指“朔H”,即農歷每月初一,還有吉祥、吉利或古代祭祀鬼神的禮儀等意。

C.帽,本義是不拘形式或不限定財物種類的資助,文中指拿錢財幫助別人辦理喪事。

D.從祀,即配享,宗廟祭祀中常設的、次于主祭祀對象但與其密切關聯的祭祀對象。

1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載天資聰明,為人謙虛好學。他年輕時投書拜謁范仲淹,范認為他能成大器,勉勵他讀《中庸》,多

鉆研儒學;他和二程談論《易》后,讓聽講之人拜二程為師。

B.張載以民為本,引導民俗向善。在作云巖縣令時,處理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每月吉日召集鄉里老

人到縣衙聚會,親自勸酒招待,倡導社會良好風尚。

C.張我潛心苦讀,教導學生。他稱病隱居南山,整日端坐房中,俯讀仰思,有心得就記下來,有時半夜坐

起來,點上蠟燭書寫,告訴弟子學習要以圣人的標準為要求。

D.張載學古力行,開宗立說。他學習古道并身體力行,在其著述中他認為天地充塞身體,百姓是同胞,萬

物是朋友,和孟子的性善養氣說接近,被關中士人奉為宗師。

1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使人知養老事長之義,因問民疾苦,及告所以訓戒子弟。

(2)貧無以斂,門人共買棺奉其喪還,翰林學士許將等言其恬于進取,乞加贈恤。

16.張載學古力行,其“學古”在文中具體表現是什么?

(2021?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張廷尉釋之者,堵陽人也,字李。事孝文帝,十歲不得調,無所知名。釋之日:“久宦減仲之產,不遂

欲自免歸。中郎將袁盎知其賢,惜其去,乃請徒釋之補謁者。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

高論,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釋之言秦漢之間事.秦所以失而漢所以興者久之。文帝稱善,乃拜■釋之為謁者

仆射。釋之從行,登虎圈。上問上林尉諸禽獸簿,十余問,尉左右視,盡不能對。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

所問禽獸薄甚悉,欲以觀其能口對響應無窮者。乃詔釋之丹嗇夫為上林令。釋之日:“夫絳侯、東陽侯稱為

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教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栽!且秦以任7年冬和更爭以亟疾苛察相高,

然其敝徒文具耳,無惻隱之實。以故不聞其過,陵遲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

臣恐無下隨風靡靡,爭為口辯而無其實。且下之化上疾于景響,舉錯不可不審也。”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

不下司馬門,于是釋之追止太子、梁王無得入殿門。遂動不下公門不敬,奏之。薄太后聞之,文帝兔赳謝

日:“教兒子不謹。”薄太后乃使使承詔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上行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出,棗

粵馬驚。于是使崎捕,屬之廷尉。釋之治問。廷尉奏當,一人色野,當罰金。文帝怒,釋之日:“法者天子

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旦左其時上僅圣誅之則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工左

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指其手足唯陛下察之。”后文帝崩,景帝立。釋之事景帝歲余,久之,

卒。

(節選自《史記?張釋之傳》)

1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己/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唯陛下察之

B.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己/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唯陛下察之

C.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唯陛下察之

D.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已/今既下廷尉/延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唯陛下察之

1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拜,指按照一定的禮節授予官職,表示授予官職的詞語還有辟、薦、舉、授等。

B.刀筆之吏,指主辦文書的小吏,含貶義。占時記事用竹簡,有誤則用刀削去重寫。

C.乘輿,原指車子,特指天子和諸侯所靈坐的車子,也用作皇帝和諸侯的代稱。

D.犯辟,古代罪名,指沖犯皇帝的車駕。牌也指帝王出行時清道,禁止行人過往。

1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釋之頗有才華,贏得皇帝青睞。起初他久宦而不能得到升遷,就想要辭職,但因有德行和才能而被中

郎將袁盎推薦,在朝堂上議論秦漢之事獲皇帝夸贊。

B.張釋之思慮周全,頗有為政智慧。他跟從皇帝登臨虎圈,嗇夫善于答對,代替上林尉回答皇帝的問話,

皇帝想提拔嗇夫,他認為不妥,請皇帝慎重做決定。

C.張釋之剛正不阿,敢于彈劾太子。太子與梁王乘車入朝時,到了司馬門沒有按照規定下車,他沒能阻止

太子、梁王進宮,就以不敬之罪彈劾他們。

D.張釋之照章辦事,堅持依法量刑。皇可出巡,有人突然從橋下跑出,使皇帝所乘坐車駕的馬受驚,皇帝

想嚴懲那個人,他卻堅持按照法律條文只處以罰金。

2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論,令今可施行也。”

(2)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21.張釋之為什么認為不應該提拔嗇夫?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

(2021?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楊繼宗,字承芳,陽城人。天順初中古,授型幫主事。成化初,用王糊薦,擢嘉興知府。以一仆自隨,

署齋蕭然。性剛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時時集父老問疾苦,為祛除之。大興社學。民間子弟八歲不就學者,

罰其父兄。遇學官以賓禮。師儒競勸,文教大興。御史孔儒清軍,里老多撻死。繼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

者,詣府報名。“儒怒。繼宗入見日:“為治有體。公但剔奸弊,勸懲官吏。若比戶稽核,則有司事,非憲

體也。”儒不能難,而心甚銜之。瀕行,突入府署,發篋視之,敝衣數襲而已,儒慚而去。于亨過者,繼宗

遺以菱芙、歷書。中官索錢,繼宗即發牒取庫金,目:“金具在,與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人覲,汪

直欲見之,不可。憲宗問直:“朝覲官孰廉?”直對日:“大下不愛錢者,惟楊繼宗一人耳。”九載秩滿,超

遷浙:按察使。數與中官張慶忤。慶兄敏在司禮,每于帝前毀繼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錢之楊繼宗乎?”

敏惶恐,遺書慶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聞母喪,立出,止驛亭下,盡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攜一

仆、書數卷而還。繼宗力持風節,而居心慈厚。為浙江按察時,倉官十余人坐缺糧系獄,至鬻子女以償。

繼宗欲寬之而無由。二目送月俸至分量之則溢原數較他司亦然因溢倉吏缺糧之由將具實以聞眾懼之于繼宗

愿揭傳代償由是十人者獲釋。嘗監多不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當大魁天下,吾為朝廷得人賀耳。”

及拆卷,王華、李旻也,后果相繼為狀元。人服其鑒。

(節選自《明史?楊繼宗傳》,有刪改)

2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則溢原數/較他司亦然/因悟倉吏缺糧之/由將具實以聞/眾懼/請于繼宗/愿捐俸代

償/

B.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則溢原數/較他司亦然/因悟倉吏缺糧之由/將具實以聞/眾懼/請于繼宗/愿捐俸

代償/

C.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則溢/原數較他司亦然/因悟倉吏缺糧之由/將具實以聞/眾懼請于繼宗/愿捐俸代

償/

D.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則溢原數/較他司亦然/因悟倉吏缺糧之由/將具實/以聞眾懼/請于繼宗/愿捐俸

代償/

2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進士,科舉時代經過殿試考取的人叫進士,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進士及第的前三名分別叫狀

元、榜眼、探花。

B.刑部是封建時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國家的法律、刑獄等事務,長官為刑部尚書。其他五部為吏部、禮

部、兵部、戶部、工部。

C.中官,即宦官,通稱太監,是古代被閹割后再在宮廷內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員的男性官員,宦官本為內

廷官,不能干預朝政,但歷史上也有宦官專權的事實。

D.鄉試是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州府舉行的選拔人才的考試,因在秋天的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鄉試考中

的叫舉人。

2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繼宗尊師重教,成效突出。任嘉興知府時,他大力興辦地方學校,要求年滿八歲的孩子都要入學,對

學官以禮相待,形成了教師文人學者競相勸勉、文化教育繁榮興盛的局面。

B.楊繼宗為民說話,得罪權貴。御史孔儒清查軍隊,卻把多位里老杖死,楊繼宗張貼告示調查此事,惹怒

孔儒,楊繼宗又當面指責孔儒越職行事,讓孔儒非常惱恨。

C.楊繼宗為官清廉,抵制腐敗。任嘉興知府時,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簡樸,不愛金錢,宦官路過他那里,向

他要錢,他只送了普通物品,要金子則要求對方出示印券,巧妙地拒絕了宦官。

D.楊繼宗慈眼識才,很有遠見。他監考鄉試時,發現兩份優秀試卷,非常鄭重和高興地說這兩位考生將是

天下的一流人才,后來,這兩位考生相繼考中狀元,人們佩服他有眼光。

2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瀕行,突入府署,發篋視之,敝衣數襲而已,儒慚而去。

(2)數與中官張慶忤。慶兄敏在司禮,每于帝前毀繼宗。

26.明憲宗詢問朝中官員誰最廉潔時,為什么汪直說“天下不愛錢的,只有楊繼宗一個人”呢?請簡要說

明。

(2021?萍鄉市湘東中學高三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法單克寧本名習顯,其先金源縣人。克寧資質渾厚,寡言笑,善騎■射,有勇略,通女直、契丹字。左

丞相布尹,克寧母舅。熙宗問希尹表或中誰可侍衛者,希尹奏曰:“習顯可用。”以為符寶祗候。大定初,

從右副元師完顏謀衍討契丹窩斡。元帥謀衍利鹵掠,駐師白源。世宗訝其持久,遣問之。謀衍曰:“賊騎壯,

我騎弱,此少駐所以完養馬力也。不然,非益萬騎不可勝。”克寧奮然而言曰吾馬固不少但帥不得人耳其意

常利虜掠賊至則用避賊去則緩隨之故賊常欲善牧而我爭拾其蹂踐之余此吾我所必崩也今誠能更置良帥,雖

不益兵,可以有功,不然,騎雖十倍,未見其利也。朝廷知其議,召還謀衍,以平章政事仆散忠義兼右副

元帥。師將發,賊聲言乞降。克寧日:“賊初困蹙,且無降意,所以揚言者,是欲緩吾師期也。不若攻其未

備,賊若推包1,則其降必速。如其不降,乘其怠而急擊之,可一戰而定也。”忠義以為然,乃與克寧出中路,

遂敗賊兵于羅不魯之地。

克寧為相,持正守大體。世宗嘗日:“習顯在樞密,未嘗有過舉。”謂克寧曰:“宰相之職,進賢為上。”

克寧謝日:“臣愚幸得備位宰輔,但不能明于知人,以此為恨耳懇求軟件。上日:“汝立功立事,乃登相

位,朝廷是賴,年雖及,未可去也。”十二月乙亥,世宗不豫。甲申,克寧率宰執人問起居。上曰:“朕疾

殆矣謂克寧日:''皇太孫年雖弱兔,生而明達,卿等竭力輔之。”二十九年正月癸巳,世宗期于福安殿。

是日,克寧等宣遺詔,立皇太孫為皇帝,是為章宗。徙封為東平郡王。詔克字朝啰犁,朝日設坐殿上。克

寧固辭,詔近臣勉諭。明昌二年,克寧屬疾,章宗往視之。克寧頓首謝日:“臣無似,嘗蒙先帝任使,陛下

即位,屬以上相,今臣老病,將先犬馬填溝壑,無以輔明主綏四方。陛下念巨鴦怯,親枉車駕臨幸,死有

余罪矣。”是歲二月,薨,遺表,其大概言:“人君往往重君子而反疏之,輕,:、人而終昵之。愿陛下慎終如

始,安不忘危,而言不及私。”詔有司護喪事,歸葬于萊州,承日忠烈。

(節選自《金史?徒單克寧傳》,有刪改)

27.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克寧奮然而言曰/吾馬固不少/但帥不得人耳/其意常利虜掠賊/至則引避/賊去則緩隨/之故賊常得善牧/

而我常拾其蹂踐之余/此吾馬所以弱也

B.克寧奮然而言曰/吾馬固不少/但帥不得人耳/其意常利虜掠/賊至則引避/賊去則緩隨之/故賊常得善牧/

而我常拾其蹂踐之余/此吾馬所以弱也

C.克寧奮然而言曰/吾馬固不少但帥不得人耳/其意常利虜掠賊/至則引避/賊去則緩隨之/故賊常得善牧/而

我常拾其蹂踐之余/此吾馬所以弱也

D.克寧奮然而言F1/吾馬固不少/但帥不得人耳/其意常利虜掠/賊至則引避/賊去則緩隨/之故賊常得善牧/

而我常拾其蹂踐/之余此吾馬所以弱也

28.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致仕”,意為交還官職,即辭官。古代的官員因為年齡或別的原因辭官不做,把官職交還給皇帝,”致

事”,,致政”,,乞骸骨”等也指的是這意思。

B.“崩”,天子死,也叫“駕崩”或“山陵崩”。唐制凡三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自六品至平民稱死,

或者叫“亡

C.“朔望”,朔日與望日。“朔”,農歷每月最后一天;“望”,農歷每月十五。潮汐隨朔望而有所變異。

D.“謚”即謚號,為中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

德修養而給予的帶有褒貶評定性質的稱號。

2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徒單克寧博學多才,智勇雙全。他擅長騎馬射箭,通曉女真、契丹文字,深得任左丞相的舅舅希尹的賞

識。

B.徒單克寧敢于直言,深謀遠慮。在元帥謀衍為了私利延誤戰機時,他敢于直言,分析形勢,最終以弱勝

強,打敗敵人。

C.徒單克寧位高權重,深受重用。他任丞相時公正而守大體,積極舉薦人才,輔佐世宗、章宗,深得兩

位國君的重用。

D.徒單克寧鞠躬盡瘁,一心為國。他臨死之前留下了遺表,認為國君往往重君子反而疏遠,輕小人而最終

親呢。希望陛下始終如一,安不忘危,不涉及私事。

3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克寧曰:“賊初困蹙,且無降意,所以揚言者,是欲緩吾師期也」

(2)臣無似,嘗蒙先帝任使,陛下即位,屬以上相,今臣老病,將先犬馬填溝壑,無以輔明主綏四方。

(2021?深州長江中學高三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楊倫期,弘農華陰人,漢太尉震之后也。自云門戶承籍,平棗英比,有以其門地比王前者,猶恚恨,

而時人以其晚過江,婚宦失類,每排抑之,恒慷慨切齒,欲因事際以逞其志。

倫期少仕軍府。國蜃中,領眾屯成固。苻堅將竇沖率眾攻平陽太守張元熙于皇天塢,倫將擊走之。倫

期自湖城入潼關,累戰皆捷,斬獲千計,降九百余家,歸于洛陽,進號龍.腰將軍。

初,桓玄未奉承,欲自為雍州,乃以住期為廣州。時,都恢為廣州。恢懼玄之來,問于眾,咸曰:“佟

期來者,誰不戮力!若桓玄來,恐難與為敵。”既知儉期代己,乃謀于南陽木宰閭丘羨,稱兵距守。住期慮

事不濟,乃聲言玄來入沔,而倫期為前驅。恢眾信之,無復固志。恢軍散詩降,倫期入府斬閭丘羨,放恢

還都,撫將士,恤百姓,塔修城池,簡練甲卒,甚得人情。

一期、仲堪與桓玄素不穆,儉期展欲相攻,仲堪每抑止之。玄以是告執政,求廣其所統。住期內懷忿

懼,欲與仲堪襲玄。仲堪雖外結性期,內疑其心,苦止之;俊期勢不獨舉,乃解兵。

隆安三年,桓玄遂舉兵討倫期,先攻仲堪。初,仲堪得玄書,急召徑期。倫期日:“江陵無食,當何以

待敵?可來見就,共守襄陽。”件堪自以保境全軍,無緣棄城逆走,憂倫期不赴,乃紿之曰:“比來收集,

已有儲矣。”倫期信之,乃率眾赴焉。既至,仲堪唯以飯餉其軍。倫期大怒日:“今茲敗矣!”乃不見仲堪。

覽玄荏塞口儉期及率其麾下數十艦徑向玄船俄而回擊郭拴殆獲錢合亥諸案至全期退走余念盡談里馬奔襄怛a

玄追軍至,住期與兄廣俱死之。

(選自《晉書?列傳第五十四章》)

31.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時玄在零口/侄期乃率其麾下/數十艦徑向玄船/俄而回擊郭鋒/殆獲錠/會玄諸軍至/侄期退走/余眾盡沒

單/馬奔襄陽

B.時玄在零口/侄期乃率其麾下數十艦/徑向玄船/俄而回擊郭鋒/殆獲錠/會玄諸軍至/侄期退走/余眾盡沒/

單馬奔襄陽

C.時玄在零口/佳期乃率其麾下/數十艦徑向玄船/俄而回擊郭徐/殆獲徐會玄/諸軍至/儉期退走/余眾盡沒/

單馬奔襄陽

D.時玄在零口/侄期乃率其麾下數十艦/徑向玄船/俄而回擊郭鈴/殆獲鈴會玄/諸軍至/侄期退走/余眾盡沒

單/馬奔襄陽

3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江表,“江”指長江,“表”即外之意。長江以南地區即長江以外,故稱為“江表二

B.咸康,是年號紀年法。除此,古代還有天干地支紀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等。

C.詔,帝王文書命令。它與“敕”“諭”“表”“疏”等文書性質一致,文體完全相同。

D.太守,為一郡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官史。

3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侄期擅長作戰,取得巨大戰果。咸康年間,他從湖城一路打到了潼關,斬獲敵人以千計,捕獲俘虜九

百多家,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B.楊佳期巧施計謀,破除敵人士。他利用那恢害怕桓玄的心理,大造輿論,說自己只是桓玄的前驅,令其

士氣大跌,實現了自己愿望。

C.楊儉期善于治政,采取多項措施。他擊敗都恢后就撫慰將土,救濟百姓,修繕城池,選練士卒,將雍州

地區治理得井井有條,很得人心。

D.楊侄期十分直率,全然不顧掩飾。當得知同一陣線的殷仲堪欺騙他時,他不僅大怒,直接說要大敗了,

還不見殷仲堪,毫不掩飾其情緒。

3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苻堅將竇沖率眾攻平陽太守張元熙于皇天塢,侄期擊走之。

(2)倫期、仲堪與桓玄素不穆,侄期屢欲相攻,仲堪每抑止之。

35.在結盟這件事上,楊倫期、殷仲堪各自是怎樣做的?請簡要說明。

(2021?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吳道南,字會甫,崇仁人。萬歷十七年毛古冬第。接編修,進左中允。直講李口,太子偶旁矚,道南

即輟手拱俟,太子為改容。歷左諭德少詹事。擢左哥右侍郎,署部事。歷城、高苑牛產犢,皆兩首兩鼻,

道南請盡蠲山東諸稅,召還內臣,又因災異言貂塔斂怨,乞下詔罪己,與天下更新。皆不報。尋請追謚建

文朝忠臣。

道南遇事有操執,明達政體。朝鮮貢使請市火藥,道南執不于。土一番貢玉,道南亦請勿納。遼東議

開科試士,道南以巖遍當重武,格不行。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與方從哲并命。三辭而不允,

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謝乃蒞任。帝不視朝久,皆先蒞任。道南至,不獲見,不敢入直。同

官從哲為言,帝令先視事,道南疏謝。迨帝因“梃擊”之變,召見群臣慈寧宮,道南始得而謝,自是不獲

再見。

織造中官劉成死,遣其黨呂貴往護,貴嗾奸民留己督造。中旨許之,命苴敕。道南偕從哲爭,且詢疏

所從進,請永杜內降,弗聽。鄱陽故無商稅,中官為稅使,置關湖口征課。道南極言傍湖舟無所泊,多覆

沒,請罷關勿征,亦不納。

道南輔大政不為詭隨,頗有時望。歲丙辰,偕禮部尚書劉楚先典會試。吳江舉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

李文子,目不知書,而跖禮部吏,與同里趙鳴陽聯號舍。其首場七篇,自坊刻外,皆鳴陽篦也。榜發,同

和與嗚陽皆中試,都下為之大嘩。道南等亟檢舉,乃詔令復試。同和競日構一文。下吏,戍煙瘴,鳴陽亦

除名。

先是,湯賓尹科場事,實道南發之,其黨側目。御史李嵩、周師旦遂連支論道南,而給事中劉文炳攻

尤力。道南不能堪,言:“臺諫劾閣臣,職也,然未有肆口謾罵者。臣辱國已甚,請立罷黜。“帝雅重道南,

謫文婚外仔,奉卷等俸。御史韓浚、朱增救文場,復詆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門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猶勉留會

繼用處至及賜道黑費造彳工人初歸居三壬至。

(選自《明史?卷第二百一十七》,有刪改)

3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道南益求去杜門/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猶勉留/會繼母訃至/乃賜道里費/遣行人護/歸居二年卒

B.道南益求去/杜門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猶勉留/會繼母訃至/乃賜道里費/遣行人護歸/居二年卒

C.道南益求/去杜門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猶勉留/會繼母訃/至乃賜道里費/遣行人護歸/居二年卒

D.道南益求去/杜門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猶勉留會/繼母訃至/乃賜道里費/遣行人/護歸居二年卒

37.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進士及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

中選,一甲叫進士及第。

B.東宮是中國古代宮殿指稱,因方位得名。后專指居住東宮的儲君,即太子。

C.授、進、歷、擢、署、拜在文中都是和官職有關的詞語,其中進、擢指提升官職,署是代理官職。

D.禮部,中國古代官署,長官為禮部尚書,管理全國學校事務、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3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吳道南在東宮給太子講學時,太子有時不專心,他就設法讓太子集中精神聽講。

B.吳道南趁著歷城、高苑發生怪異的事情,建議召回宦官,并乞求皇帝降下罪己詔,和天下人一起除舊布

新。

C.吳道南敢于宜諫,但他在朝廷任職,卻只被皇上召見一次,一生都沒有得到重用。

D.吳道南因為揭發湯賓尹科場事,受到了御史李嵩、周師旦等人的攻擊,但依舊得到皇帝的鼓勵和挽留。

3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道南遇事有操執,明達政體。朝鮮貢使請市火藥,道南執不予。

(2)臺諫劾閣臣,職也,然未有肆口謾罵者。臣辱國己甚,請立罷黜。

40.吳道南一生憂國憂民,提出了很多建議。請概括出三條吳道南提出(或參與提出)卻沒有被皇帝采納

的建議。(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2021?河南高三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人。周顯德初,永興軍節度劉詞辟為從事,詞卒,道棗薦普于朝。木祖凌與諳天

之覽獲孤亙余當弄更疊疑有無差翥啟木袒迅袍之獲全適置叁淮南子陰補渭旭笑蔓判宣太祖北征至陳橋,被

酒臥帳中,眾軍推戴,普與太宗排閩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眾軍搽甲露刃,喧擁麾下。及堂禪,以佐命

功,拽右諫議大夫,乾德二年,范質等三相同日罷。中書無宰相署敕,普以為言,上日:“卿但進敕,朕為

卿署之可乎?”普日:“此有司職爾,非帝王事也。”太祖數微行過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

大雪向夜。久之,聞叩門聲,普亟出,帝立風雪中,普惶懼迎拜。帝曰:“已約晉王矣。”已而太宗至。因

與普計下太原。普日:“太原當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則我獨當之,不如姑俟削平諸國,則彈丸黑子之地,

將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試卿爾。”普嘗遣,親吏詣市屋材,吏因之竊貨大木,同稱普市貨鬻

都下。權三司使趙觀廉得之以聞。太祖大怒,將下制逐普,賴王溥奏解之。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

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

家人發篋視之,則《像帶》二十篇也。有群臣當遷官,太祖素惡其人,不與。普堅以為請,太祖怒曰:“朕

固不為遷官,卿若之何?”普日:“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

豈得以喜怒專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隨之。太祖入宮,普立于宮門,久之不去,竟得俞允。淳化三年春,

以老衰久病,令留守通判劉昌言奉表求”單。七月卒,年七十一。

(節選自《宋史?趙普傳》)

4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太祖嘗與語/奇之/時獲盜百余/當棄市/普疑有無辜者啟太祖/訊鞫之/獲全活者/眾淮南平/調補渭州軍事

判官/

B.太祖嘗與語奇之/時獲盜百/余當棄市/普疑有無辜者/啟太祖訊鞠之/獲全活者/眾準南平/調補渭州軍事

判官/

C.太祖嘗與語奇之/時獲盜百余/當棄市/普疑有無辜者/啟太祖訊鞫之/獲全活者眾/準南平/調補渭州軍事

判官/

D.太祖嘗與語/奇之/時獲盜百/余當棄市/普疑有無辜者啟太祖/訊鞫之/獲全活者眾/淮南平/調補渭州軍事

判官/

4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表,是古代奏章文體中的重要形式,遺表專指古代大臣臨終前所寫的章表,于卒后上奏。

B.受禪,原是我國上古時期推舉部落首領的一種方式,后來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

C.《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與《孟子》《大學》《春秋》合稱“四書”。

D.致政,指官吏將執政的權柄歸還給君主,即辭官退休,與“致仕”“致事”表意相似。

4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普堅持原則,做事謹慎。宰相被免,他認為簽署敕令是中書省的職責,皇帝也不能替代;太祖多次穿

便裝去功臣家中,趙普擔心皇帝到訪,退朝也穿著官服。

B.趙普熟悉形勢,眼光長遠。太祖和弟弟太宗曾與趙晉相約商議攻取太原的事,趙普從太原的地理形勢入

手分析,和太祖的想法不謀而合。

C.趙普虛心好學,成效顯著。他早年學習為官之道,但學識不深,太祖常勸說他讀書,他晚年專注于《論

語》,每次回家都關門苦讀,等到處理政務時便得心應手。

D.趙普不畏龍顏據理力爭。太祖因個人喜好執意不給應當升官的大臣升職,趙普堅持為其請求,并以國家

設立刑罰獎賞的初衷闡述道理,最終得到認可。

4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普與太宗排闊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眾軍橫甲露刃,喧擁麾下。

(2)普嘗遣親吏詣市屋材,吏因之竊貨大木,冒稱普市貨鬻都下。

(2021?遼寧遼陽市?高三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李大師字君威,幼而爽悟。好學,無所不疑,善綴文。備知前代故事,若指諸掌;商較當世人物,皆

得其精。學厚.州將賀蘭寬召補主薄。寬當時位望,又與大師年事不侔,初見,言未及終,便改容加敬,

曰:“名下故無虛士。今者非以相勞,自望坐嘯有托耳。”每于私室接遇,恒盡忘年之歡。俄而以資調補左

翊衛率,尋除箕州司戶參軍。尊帝初,改州為郡,仍除信都司戶書佐。及大業幕年,王涂弛麥,居官者率

多侵漁,皆致泗屋:大師獨守清戒,無所營求,家產益致窘迫。郡丞鞠孝棱益相嘆服,日:“后于歲寒,此

言于公得之。”十年,遷渤海郡主簿。及竇建德據有山東,被召為尚書生平信郎。武德三年,被遣使京師,

因送同安公主,遂求和好。使畢,還至絳州,而建德違約,又助世充抗王師十武牢。高祖大怒,命所在拘

留其便。世充、建德尋平,遂以譴徙配會州。大理腕至金膽及為《羈思賦)以見其事侍中楊恭仁時鎮涼州

見賦異之召至河西深相禮熏旦與游處大師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

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二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并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

將擬《吳越春秋》,編年以備南北。至是無事,而恭仁家富于書籍,得恣意披覽。宋、齊、梁、魏四代有書,

自余竟無所得。居二年,恭仁入為吏部尚書,大師復還會州。武德九年,會救,歸至京師。尚書右仆射封

德彝、中書令房玄齡并與大師親通,勸留大去,日:“時屬惟新,人思自效,方事屏退,恐失行藏[注]之道

大師曰:“昔本花在上,下有箕山之節,雖以不才,請慕其義。”于是俶裝東歸。家本多書,因編緝前所修

書。貞觀二年五月,終于鄭州滎陽縣野舍,時年五十九。既所撰未畢,以為沒齒之恨焉。所制文筆詩賦,

播迂及遭火,多致失落。

(節選自《北史?李大師傳》)

[注]行藏,指對于出仕和退隙的處世態度。

4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大師既至會州/乃為《羈思賦》以見其事/侍中楊恭仁時鎮涼州/見賦異之/召至河西/深相禮重/日與游處

/

B.大師既至會州/乃為《羈思賦》以見其事/侍中楊恭仁時鎮涼州/見賦異之/召至河西/深相禮重日/與游處

/

C.大師既至會州/乃為《羈思賦》/以見其事侍中楊恭仁/時鎮涼州/見賦異之/召至河西/深相禮重日/與游

處/

D.大師既至會州/乃為《羈思賦》/以見其事侍中楊恭仁/時鎮涼州/見賦異之/召至河西/深相禮重/日與游

處/

4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因此時身體尚未強壯,稱弱冠。

B.煬,隋朝第二個皇帝的謚號,表達了對其生前德政的褒揚。

C.禮部,古代官署名,常掌管國家的典苴制度、祭祀、學校等事。

D.唐堯,上古時期的部落聯盟首領《史記》記載了他的生平事跡。

4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大師才華出眾。備受器重。李大師從小好學,無所不讀,擅長寫文章;州將賀蘭寬頗有名望,與李大

師交談后改變容儀更加敬重,每每在內室里接待,當作忘年之交。

B.李大師清廉自持,令人嘆服。大業末包,政治腐敗。當官的大多侵吞百姓財產都成了富戶,李大師獨守

清戒,不謀求私利,家產日益窘迫,受到了郡丞鞠孝棱的稱頌。

C.李大師仕途困頓,羈留會州。李大師受竇建德派遣出使京城,而竇建德幫助王世充抵抗朝廷軍隊,李大

師被高祖下令拘留,在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后,被發配到會州。

D.李大師志于著述,退隱歸鄉。李大師對南人和北人記載本國歷史不完備、不真實的狀況不滿;拒絕朋友

們的挽留,回到家鄉,仿效《吳越春秋)以編年體編輯南北歷史。

4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備知前代故事,若指諸掌;商較當世人物,皆得其精。

(2)時屬惟新,人思自效,方事屏退,恐失行藏之道。

49.李大師為什么“俶裝東歸”?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

專題6文言文閱讀

(2021?山東濟寧市?高三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在袤,字林叔,滎陽開封人也。袤少孤,性清正。時濟陰魏諷為相國掾,名重當世,袤同郡任覽與結

交。袤以諷奸雄,終必為禍,勸覽遠之。及諷敗,論者稱焉。魏武帝初封諸子為侯,精選賓友,袤與徐干

俱為臨淄侯文學。司空王朗辟為掾,袤舉高陽許允、扶風魯芝、東菜王基,朗皆命之,后成至大位,有重

名。出為黎陽令,吏民悅服。太守班下屬城,特見甄異,為諸縣之最。轉濟陰太守,下車牽棗孝悌,敬禮

賢能,興立厚生,開誘后進。會廣平太守缺,宣帝謂袤曰:“賢叔大匠垂稱亍陽平、魏郡,百姓蒙惠化,

且王子雍、魯子家繼踵此郡。使世不乏賢,故復相屈。”袤在廣平,以德化為先,善作條教,郡中愛之。

冊丘儉作亂,景帝自出征之,百官科舉于城東,袤疾病不任會。帝謂王肅日:“唯不見鄭光祿為恨。”肅

以語袤,袤自輿追帝。帝笑曰:“故知侯生必來也。“遂與袤共載,曰:“計將何先?”袤日:“昔與儉

俱為臺郎,特所知悉。其人好謀而不達事情自昔建勛幽州志望無限文欽勇而無算令太軍出其不意江淮之卒

銳而不能固深溝高壘以挫其氣此亞夫之長也”帝稱善。高貴鄉公議立明堂辟雍,精選博士,袤舉劉毅、劉

定、程成、庾峻,后并至公輔大位。景元初,疾病失明,屢乞骸骨,不許。拜光祿大夫。五等初建,封密

陵伯。及武帝踐作,進爵為侯。雖寢疾十余年,而時賢并相舉薦。泰始中.詔日:“光祿密陵侯袤,履行

純正,宜登三階之曜,補袞職之闕。今以袤為司空。”天子臨軒,遣五官中郎將國坦就第拜授。袤前后辭

讓,遣息稱上送印綬,至于十數。久之見許,以侯就第拜儀同三司。九年薨,時年八十五,謚日元。

(《晉書.列傳第十四》)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其人好謀而不達事情/自昔建勛/幽州志望無限/文欽勇而無算/今大軍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銳而不能

固/深溝高壘以挫其氣/此亞夫之長也/

B.其人好謀而不達事情/自昔建勛/幽州志望無限/文欽勇而無算/今大軍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銳而不能

固深溝高壘/以挫其氣/此亞夫之長也/

C.其人好謀而不達事情/自昔建勛幽州/志望無限/文欽勇而無算/今大軍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銳而不能

固/深溝高壘以挫其氣/此亞夫之長也/

D.其人好謀而不達事情/自昔建勛幽州/志望無限/文欽勇而無算/今大軍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銳而不能

固深溝高壘/以挫其氣/此亞夫之長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旌表,指由官府為忠孝節義的人立牌坊或賜匾額,用以表彰德行的一種方式。

B.庠序,指古代的學校,在殷商時期稱“序”,在周代稱“庠”,后來泛指學校。

C.祖送,我國古代送行餞別時的一種儀式,一般指臨行之前在道路上祭祀祖先。

D.博士,古代曾經是通曉史事、掌管書籍文典的官職,與今天的學位名稱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鄭袤德才兼備,仕途平順。他擔任過黎陽令、濟陰太守、廣平太守等官職,先后被封為密陵伯、密陵侯,

高壽而終,贈謚號為“元”.

B.鄭袤施政有方,廣受肯定。在黎陽,從官吏到百姓都對他心悅誠服,政績考核為各縣之首;在濟陰,他

重視教化,禮賢興教。

C.鄭袤為人賢德,深受器重。宣帝看重他賢士的身份,讓他接任廣平太守;景帝出征平叛,親自向他問計,

他的建議受到贊賞。

D.鄭袤為人謙讓,進退有度。皇帝下詔任命鄭袤擔任司空一職,他親自交還印綬,堅決辭讓達十多次,但

最終還是接受了皇上的封賞。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帝謂王肅日:“唯不見鄭光祿為恨。”肅以語袤,袤自輿追帝。

(2)及武帝踐昨,進爵為侯。雖寢疾十余年,而時賢并相舉薦。

5.后人評價鄭袤有“識人之明”,文中有哪些表現?請簡要概括。

【答案】

1.C

2.C

3.D

4.(1)景帝對王肅說:“只是沒見到鄭袤感到很遺憾。”王肅把景帝的話告訴了鄭袤,鄭袤親自駕車追趕

上景帝。

(2)等到晉武帝登基,鄭袤晉升爵位為侯。雖然他臥病十多年,但當時的賢士都爭相推薦他。

5.①鄭袤認為魏諷必敗,勸告任覽遠離魏諷;②鄭袤前后多次薦舉賢才,他薦舉的人后來大多都官至高位,

名望很高。

【分析】

1.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句意為:他這個人喜歡謀事但卻不能通達事理,自從過去在幽州建立功勛,他的欲望便無限膨脹。他屬下

大將文欽有勇無謀。如果我們的軍隊出其不意,江淮的兵士有銳氣但并不穩固,我軍可深挖溝濠、加高壁

壘來挫敗敵人的銳氣,這就是當年大將周亞夫所擅長的方法。

“志望無限”,主謂結構,句意完整,單獨成句,前后斷開,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