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16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備考策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1.在學習本講時要用現代化(近代化)史觀,從新的角度審視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重大事件,如洋務運動、民族工業產生。2.復習本講時注意將近代經濟放置在世界歷史背景下,分析這一大時段的西方經濟發展情況,并進行中西對比,找出中西方的差距,并分析原因。3.自然經濟的解體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是本講的易錯易混點,學生在備考時需多加注意。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1.在學習本講時要用現代化(近代化)史觀,從新的角度審視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2.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矛盾等角度出發,分析、評論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局匾枷颉恳?、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二、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一.自然經濟開始逐漸解體(19世紀中期)1.原因:(1)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憑借侵略特權,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2)國內社會經濟特別是商品經濟的發展。(3)自然經濟自身的局限性。2.表現:主要在東南沿海地區。表現:農業與家庭手工業分離(“耕”“織”分離);傳統手工業部門遭到沉重打擊(“紡”“織”分離);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農產品進一步商品化,且日益服務于國際市場的需要。3.影響:(1)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為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2)推動了中國商業和金融業的發展,經營對華貿易的洋行大量增加,買辦和買辦化的商人開始出現,貿易中心由廣州轉移到上海;(3)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二.洋務運動與洋務企業的創辦(19世紀60-90年代)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2.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的科技,維護清朝統治。指導思想:“中體西用”,“自強”“求富”。3.內容:興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籌劃海防,創建三支海軍;創辦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4.結果: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5.影響:推動了中國早期近代化(表現?經濟、軍事、教育、思想、外交等)?!練v史解釋】洋務運動的特點(1)從目的看:從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到應對邊患,維護封建統治。(2)從過程看:由重工業到輕工業,由軍需到民用,由國營到民營的發展過程。(3)從投資形式看:由官辦、官督商辦到商辦,經歷了從一元到多元的轉變。(4)從內容看:由經濟領域逐漸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領域滲透,教育近代化啟動。但政治體制近代化尚未提上日程。(5)從結局看:由于內外因素,洋務運動并未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甲午戰爭的失敗證明了洋務運動的失敗。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1.背景:中國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外商企業的刺激;洋務運動的誘導。2.表現: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出現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3.影響:中國產生了早期的資產階級和早期的維新思想;促使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甲午中日戰爭后至辛亥革命前)1.背景: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限制;實業救國思潮興起;收回利權運動的推動。2.表現:民間出現辦廠熱潮,由沿海向內地擴展。3.影響:中國革命的發生。[一語點撥]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地位?!練v史解釋】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變動的特點(1)由單一的經濟形式(自然經濟)變為多種經濟形式并存(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等)。(2)由以手工生產為主變為多種生產方式并存,近代機器大生產方式產生并擴展。(3)生產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由工場發展為工廠。(4)生產部門和流通方式發生變化;輕工業發展,重工業起步;商品流通方式多樣化。(5)買辦階層、民族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產業工人等新興社會階層出現?!靖拍铌U釋】實業救國實業救國,就是以發展實業作為救國救民主要手段的一種經濟思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種資產階級思想。主要以張謇等為代表,主張以發展實業的方式建立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并依靠這種體系來抵制外國資本的侵略,實現國家的獨立、富強,表達了中國近代民族資產階級上層意圖通過發展實業來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具有愛國的進步意義。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這只是一種空想?!疽c突破】1.全面認識近代自然經濟的解體(1)原因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是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②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是自然經濟解體的前提條件。③中國資本主義機器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以及航運、鐵路等交通事業的發展,加強了城鄉經濟的聯系,也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④自然經濟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體的內部根源。(2)特點①動力:主要來自外國資本主義傾銷商品、掠奪原料。②速度:國內發展不平衡,東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遠比內地發展迅速。③結果:在自然經濟解體的過程中,一直沒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經濟體制。(3)影響①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準備了自由勞動力、資金和市場,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確立的前提條件。②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商品化程度,從根本上沖擊著根深蒂固的封建專制制度。③為西方列強對華進行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創造了條件,使中國逐漸淪為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2.官辦洋務企業的民營化趨勢(1)甲午戰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這個結論是說洋務運動“富國強兵”的目的沒有實現,不是說洋務企業隨著戰敗而破產。(2)官辦軍工企業因編練新軍的需要仍有發展。軍工企業改革經營管理方式,轉而生產民用產品,逐漸走向市場。(3)民用工業的發展則沒有間斷。洋務派創辦的紡織工廠幾乎全部轉為民辦。1913年,張謇任農林工商總長時提出,凡是農林、工商部所屬的官辦企業,全部停辦或招商頂辦。3.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進程所起的作用(1)經濟上①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及管理經驗。②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③洋務派興辦的民用工業,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為中國經濟近代化邁出了第一步。(2)政治上:洋務運動使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使中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長起來。(3)外交上:洋務運動使中國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的設立,加強了清朝與外國的聯系。(4)軍事上:洋務運動創建了近代海軍,開始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程。(5)教育上:洋務運動設立新式學堂,培養翻譯、科技、軍事方面的人才,還派遣留學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緢D示巧記】1.列強經濟侵略與自然經濟解體的關系2.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典例】1.(2021·天津和平區·高三一模)史載:康熙年間,蘇州府的吳江縣棉花的種植面積已經超過糧食的種植面積;松江府所屬的太倉州海門廳、通州等地區,農民種糧者不過十之二三,而種植棉花的已達十之七八;直隸保定一帶農村的農民見植棉獲利大,往往將種麥子的土地改種棉花。這一現象反映了A.重農抑商政策的廢弛B.農業的商品化趨勢加強C.個體小農經濟的破產D.工商業市鎮經濟繁榮【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農民見植棉獲利大,往往將種麥子的土地改種棉花”來看,種植棉花獲利大,因而農戶開始大范圍種植棉花,這反映在農業生產領域商品化趨勢強化。故答案為B項。A項重農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會的政策,沒有廢除,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種植棉花的農戶逐漸增多,并不能反映出小農經濟衰敗,排除;D項材料未反映工商業市鎮的繁榮,排除。2.(2021·浙江金華市·高三二模)下表為1843年與1858年中國進口棉花及棉紡織品稅率比較表,該表反映出當時中國貨物單位1843年稅率%1858年稅率%棉花擔6.545.72印花匹14.254.98袈裟布匹10.684.98棉紗匹6.944.86①關稅自主權遭到破壞②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走向解體③列強加快了對華資本輸出④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與發展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858年中國進口棉花及棉紡織品稅率與1843年相比,均呈下降趨勢,結合所學可知,這主要是因為鴉片戰爭后,1842年《南京條約》中“協定關稅”的條款,破壞了中國關稅自主權,所以①符合題意;中國進口棉花及棉紡織品稅率下降,有利于外國棉花及棉紡織品輸入中國,這沖擊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使得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步走向解體,所以②符合題意,故A項正確;此時列強進行的是商品輸出,所以③不符合題意;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發展,這與材料時間不符,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B、C、D項錯誤。3.(2021·河南高三一模)在1845-1855年的10年中,英國輸華的棉紗,增加僅11%,棉布則減少30%以上。從1856年到1867年,棉紗的全國進口最仍不過360萬磅,棉布不過420萬匹,和戰前的1838年比較,棉布進口略有上升,棉紗進口則反而減少了25萬磅。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中國A.土布質優價廉深受歡迎 B.近代棉紡織業發展迅速C.閉關鎖國政策影響猶存 D.傳統小農經濟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英國輸華的棉紗,增加僅11%……棉紗的全國進口最仍不過360萬磅,棉布不過420萬匹”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鴉片戰爭后英國商品在中國滯銷的現象,其根源在于中國自然經濟的抵制作用,即反映了這時期中國傳統小農經濟根深蒂固,D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鴉片戰爭后英國商品在中國滯銷的現象,反映了當時中國傳統小農經濟根深蒂固,而不是土布質優價廉深受歡迎,A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抵制了外國棉紗棉布在中國銷售,不能體現這時期中國近代棉紡織業發展迅速,并且不符合史實,B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后中國閉關鎖國政策已經被打破,因此材料所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小農經濟的抵制作用,而不是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C項錯誤。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一.民族資本主義出現“短暫春天”(1912-1919年,民國初年)1.原因(1)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2)南京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北洋軍閥政府較為寬松的經濟政策,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得以繼續發展。(3)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4)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和利潤的刺激;海外華僑大規模投資國內工商業。(5)歐洲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2.表現:①面粉業和紡織業發展最快。②化工、皮革和卷煙也有相當發展。3.結局:一戰結束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迅速蕭條。4.影響: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②民族工業的發展使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迅速壯大,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二.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蕭條(1919-1927年,一戰后)1.原因:①一戰后列強卷土重來,加緊了對華的資本輸出和商品傾銷。②軍閥之間戰爭不斷,政局運動。2.表現:紡織業、面粉業受到沉重打擊,其他行業艱難發展。3.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挫。4.認識:帝國主義是阻礙中國民族資本發展的根本因素,不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國民經濟就不可能正常發展。三.民族資本主義較快發展(1927-1936年,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原因:①全國的基本統一。②國民政府推行新的經濟政策,如扶植民間輕工業,統一貨幣,關稅自主,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等。2.表現:①民族工業得到較快的發展,中國工業產值達到近代以來的最高水平。②但急劇膨脹的官僚資本和美日等國侵略的加劇成為其發展的巨大障礙。3.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強的經濟侵略,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四.民族資本主義日益萎縮(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戰時期)1.原因:日本侵略者的掠奪;戰爭的破壞;國民政府的戰時體制和官僚資本的壓榨。2.表現:(1)淪陷區:日本采取“軍管理”“委托經營”掠奪勞動力,吞并中國民族企業。(2)國統區:國民政府實行戰時體制,官僚資本膨脹,民族資本日益萎縮。(3)抗戰時期的工業內遷促進了西南、西北地區民族工業的發展,改變了民族工業的布局。3.影響:東南沿海的工業內遷對抗戰的勝利和后方工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五.民族資本主義陷入絕境(1945-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1.原因:國民政府增加苛捐雜稅,濫發紙幣,導致急劇的通貨膨脹;官僚資本的壓迫;1946年,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獨占中國市場。2.表現: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工廠、礦山、店鋪紛紛倒閉。3.影響:使民族資產階級認清國民黨政權的反動面目,開始與其決裂。[一語點撥]民族工業艱難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練v史解釋】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特點、地位和作用(1)特點:①從產生與發展上看,先天不足(資本、技術、人才),后天畸形。②從誕生環境上看,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③從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內地很少。④從結構上看,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紡織、食品等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⑤從地位上看,民族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⑥從發展歷程上看,具有曲折發展的特點。(2)地位:①近代中國進步性、革命性的經濟成分,代表著先進的生產關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②但始終未能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形式。(3)作用:①從經濟上看,民族工業是一種新的革命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②從政治上看,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③從思想上看,一方面,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另一方面,不斷沖擊瓦解并最終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④從發展趨勢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地區分布不盡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4)啟示:①國家獨立是民族經濟振興的基本前提;②善于抓住有利的國際環境是振興民族經濟的重要策略;③優化投資環境,減少壟斷經營;④保證充足資金,以科技為先導;⑤要有穩定的社會環境,堅持改革開放,更新觀念;⑥資產階級救國方案在近代中國行不通,必須堅持中共的領導等。【要點突破】1.影響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1)不利因素①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爭和革命不斷,政局長期動蕩。②民族工業自身力量薄弱。③受到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發展艱難。(2)推動因素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給中國帶來深重災難的同時,也瓦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②受時代潮流的沖擊,出于鞏固統治的需要,當政者大多鼓勵興辦實業。③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特別是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的推動。④實業家擁有實業救國的思想和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2.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1)從產生與發展看,先天不足(資本、技術、人才),后天畸形。(2)從誕生環境看,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深受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3)從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內地很少。(4)從經濟結構看,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紡織、食品等輕工業,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5)從地位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6)從發展歷程看,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制,具有曲折發展的特點。3.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意義(1)經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革命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2)政治: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提供了社會基礎,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3)思想: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沖擊瓦解、最終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圖示巧記】1.近代中國主要的經濟形態及其相互關系2.民族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典例】1.(2021·全國高三專題練習)如表為19世紀40—90年代中國工業投資變化。據此可知,19世紀后半期中國如表年代工業部門投資中心19世紀40—60年代船舶修造業廣州、香港、上海19世紀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出口加工業(包括絲、蔗糖、牛皮、棉花等)漢口、九江、福州19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期絲出口加工業、軍事工業、制糖工業、公用事業(煤氣、供水等)上海、天津、香港、南京、福州、武漢A.工業部門結構齊全 B.洋務事業遇到了嚴重挫折C.工業布局得到調整 D.工業投資根植于社會環境【答案】D【解析】19世紀40—90年代中國工業投資變化情況反映出鴉片戰爭后,基于外商、洋務和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中國工業投資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的船舶修造業、出口加工和公共事業中,說明工業投資根植于社會環境,D項正確;工業部門結構齊全與投資主要在輕工業部門不符,A項錯誤;洋務事業遇到了嚴重“挫折”、工業布局得到“調整”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來,BC兩項錯誤。2.(2021·湖南長沙市·長郡中學高三競賽)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廣東、鎮江以及漢口等地出現“附股洋商”、“寄名洋商”以及“華洋合股”等形式創辦的企業。這反映A.外國在華開辦工廠合法化 B.近代民族工業興起C.外國加緊對華資本輸出 D.洋務運動卓有成效【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上海等地出現“附股洋商”、“寄名洋商”以及“華洋合股”等多種形式的中外聯辦企業,體現了洋務運動推動下,中國企業吸納外資,興辦工商企業卓有成效,D項符合題意。外國在華開辦工廠合法化和加緊對華資本輸出是在19世紀末《馬關條約》簽訂后,AC兩項不符合題目時間?!案焦裳笊獭?、“寄名洋商”以及“華洋合股”等企業不是完全意義的民族企業,B項錯誤。3.(2021·全國高三一模)讀留美幼童產生地區人數統計表(見下表)地區廣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人數83228421對表格反映的內容認識正確的是A.東南沿海地區比較開放 B.洋務運動興起于沿海地區C.開中國近代教育之先河 D.清文化重心南移趨勢明顯【答案】A【解析】從表格數據來看,來自東南沿海地區的留美幼童較多。在當時人們對外國和出國留學存在錯誤認識的情況下,東南沿海地區留美幼童較多反映出這一地區比較開放。故答案為A項。B、D項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洋務運動創辦新式學堂,開中國近代教育之先河,排除C項。1.(2021·全國高三二模)1847年,英國發現從中國進口的“謊言茶”達10萬磅?!渡陥蟆吩?872年報道華茶“牌不對貨,貨不對價”。張之洞斥之為:“僥幸蒙混,制造粗率,煙熏水濕,氣味不佳,兼以劣茶攙雜?!边@些記載折射出鴉片戰爭后A.世界市場對中國產品曾有巨大需求B.民族資產階級反侵略斗爭加劇C.清朝在中英貿易中處于逆差的地位D.洋務官員與外國列強有所勾結2.(2021·安徽合肥市·合肥一中高三其他模擬)洋務企業經費由官款撥充,制造出來的產品,由政府調撥軍隊使用,并不以商品形式進入市場,企業經營的目的,也不是著眼于賺取利潤。在經營管理方面,仍沿用封建衙門的那套方式,官場腐敗的種種陋習,被照舊移用到企業內部。這表明A.清朝急需變革政治制度 B.清朝統治危機日益嚴重C.洋務企業并非近代企業 D.洋務企業封建色彩濃厚3.(2021·北京房山區·高三二模)下列一組圖片反映的歷史主題是
A.上海地區近代工業的出現 B.中國經濟在近代的新變化C.中國民族工業產生與發展 D.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4.(2021·重慶市綦江中學高三其他模擬)下表為鴉片戰爭前某一時段,中國主要國產商品流通數額(單位:萬兩)對此表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糧棉等生活用品占據市場主體 B.商品流通主要依賴于海外市場C.農產品商品化瓦解了小農經濟 D.絲茶貿易受到國際資本的操縱5.(2021·福建漳州市·高三三模)19世紀60年代,華商通過“詭寄洋商名下”,騙捐取利,導致“官私利權兩窘”,因此有政府官員認為應明定章程,允許內地商人購造輪船,“既可免隱射之弊,亦可輔轉運之窮。”這A.促進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 B.有利于中國航運業近代化轉型C.體現“中體西用”指導思想 D.加深中國經濟半殖民地化程度6.(2021·廣東茂名市·高三二模)下面是漢陽鐵廠出資培養的部分工程師一覽表。這表明,漢陽鐵廠姓名留學情況任職情況吳建1902—1908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鋼鐵冶金專業;1908年獲冶金碩士學位1909—1913年任漢陽鐵廠工程師;1912—1923年任漢陽鐵廠廠長盧成章1907—1911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冶金專業1912—1915年任漢陽鐵廠制鋼股股長郭承恩1910—1915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機械專業;1913年獲工程學士學位1915—1923年任漢陽鐵廠制鋼股股長;1923年任大冶鐵廠副廠長楊卓1911—1914年,美國里海大學采礦專業1914年任漢陽鐵廠制鋼股副股長陳宏經1911—1914年,美國里海大學采礦專業1914年任漢陽鐵廠軋鋼廠工程師A.實現了民用企業的"求富"口號B.擺脫了封建化的企業管理模式C.凸顯了洋務企業培養人才的作用D.企業性質具有半殖民地化的特征7.(2021·廣西高三二模)分析下表,中國國內工業經濟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是1920年-1936年國內工業統計資料時間電力工業煤炭工業生鐵鋼1920年772百萬千瓦14.2百萬公噸436815噸30000噸1936年1724百萬千瓦26.2百萬公噸958683噸556347噸增長率9.4%7%9%40%A.政府鼓勵發展工商業 B.列強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C.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 D.“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開展8.(2021·貴州高三一模)如圖是1878-1930年間“實業”一詞的使用頻率圖,其中19世紀末20世紀初該詞使用頻率明顯增加。這一現象反映了實業使用頻率(1878~1930年)A.重農抑商政策被放棄 B.實業救國思想成為主流C.洋務運動刺激的結果 D.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9.(2021·福建莆田市·莆田八中高一月考)1935年前后,國民政府加強了對四川、云貴等地區的主要工業資源的調查和開發,陸續將東部沿海地區的軍工企業西遷,并且停辦、調整了一些軍工企業,改善設備,統一制式,增加生產。國民政府的上述舉措意在A.調整原有的工業布局 B.擴大軍備以進攻蘇區C.為抗日戰爭奠定基礎 D.改善企業的經營環境10.(2021·重慶市北新巴蜀中學校高三二模)光緒七年(1S1年),廣東南海知縣即以"各省制辦及其,均系由官設局,奏明辦理,平民不得私擅購置",以及機器繅絲廣"男女混雜,易生瓜李之嫌""奪人之生業"為由,查封各處繅絲廠。這反映了A.官督商辦企業的封建性 B.民族資產階級的妥協性C.政府對經濟的嚴格管控 D.封建勢力束縛近代企業11.(2021·山東高三其他模擬)圖1、圖2、圖3是中國近代三個歷史時期(1860—1894年,1901—1914年,1937—1945年)中國境內新建近代工業的空間分布示意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備注:核密度呈現的是被分析對象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的集聚程度)——據劉靜等《中國近代城市工業時空演變分析》分別提取圖1、圖2、圖3的近代工業分布信息,并據此說明與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1.(2021·湖南高考真題)據如表可知,當時中國1867年和1894年部分進口商品統計表1867年1894年數量貨值(海關兩)數量貨值(海關兩)鐵113,441(擔)264,5031,185,411(擔)2,467,590錫33,502(擔)582,14697,008(擔)2,046,897火柴79,263(籮)71,3846,615,327(籮)1,638,931煤113,430(噸)992,649486,295(噸)3,21,343糖186,176(擔)754,6091,823,890(擔)9,507,153A.對外貿易由出超轉變為入超 B.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C.民族工業出現了較快的發展 D.海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2.(2021·湖南高考真題)20世紀初,武漢三鎮“占長江沿岸最樞要之地,商況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諸港”,漢口更是“舟楫之輻輳,貨物之聚散,其盛不亞于上海,其余則尚未能比類也”。武漢的這一狀況A.表明其航運發展水平超過上海B.說明商業貿易中心向腹地轉移C.為長江沿岸工業重新布局奠定基礎D.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創造條件3.(2021·廣東高考真題)鴉片戰爭后的半個世紀里,洋紗輸入最多的是產棉稀少的華南、西南地區,而江南地區輸入洋紗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區土布店收購土布時聲明“摻和洋紗,概不收買”。這說明當時A.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沿海超過內地B.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易中心C.洋紗排擠土紗進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4.(2021·全國高考真題)1931年~1934年中國鋼鐵業情況表單位:噸,根據如表可知,當時年份鐵砂產量鐵砂及生鐵輸出量鋼鐵消費量鋼鐵輸入量19311840279831652804000557625193218392127584414040004306551933190346699252169400052567319342135031864107770000617726A.中國民族工業失去發展空間 B.民族企業規模日益萎縮C.國民政府實業政策無甚成效 D.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落后5.(2020·江蘇高考真題)自19世紀中葉洋紗大量進口后,農家不再自己紡紗,逐漸購人洋紗織布。手工織布不但沒有在機織棉布面前立即敗退,反而得到一度的興盛和繁榮,日益從農家分離出來而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行業。到1894年,手工織布工場已相當普遍。這主要反映了()A.傳統的小農經濟根深蒂固 B.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初步發展C.進口機織棉布在中國滯銷 D.傳統手工業專業化程度提高6.(2021·浙江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中國大約有216個機器廠礦和小火輪公司。其中洋務派軍事企業19個,經費約5000萬余兩,雇用工人1萬余;洋務派民用企業共約27個,經費2964萬元,工人25500-29500人;私人資本企業170個,投資額879萬兩,工人6萬多。這一時期以民族工業興起為重要表現的經濟結構轉換對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經濟結構中,新因素雖微乎其微,但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原動力。-摘編自許滌新《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等材料二“通州之設紗廠,為張謇投身實業之始。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中日事定,前部督張屬蘇、鎮、通紳士,招商集股,設機廠,造土貨,謇亦承之?!薄盃钤k廠”是令人驚異的,但卻決不是偶然的,它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1899年,該新型紗廠的誕生,也標志著張塞開始從傳統的士人群體轉向一個中國前所未有的新的社會群體-資產階級。---摘引自楊立強《張謇存稿》等(1)根據材料一,指出經濟結構中出現的“新因素”,概述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寫出“新型紗廠”的名稱,概括促成“狀元辦廠”的歷史動因。、1.(2021·浙江高三二模)《辛丑條約》規定,為幫助賠款實現,以關余、鹽余(關稅和鹽稅收入在償抵外債后的剩余部分)和常關收入三項稅收作為擔保,同意把現行關稅由18提高到5,對迄今為止的免稅商品征稅。下列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中國收回了一部分關稅自主權B.對民族工業發展有一定積極作用C.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經濟命脈D.資本輸出成為列強侵華主要途徑2.(2021·天津南開區·南開中學高三其他模擬)《南京條約》簽訂后,英國大量商品涌入通商口岸。自1846年起英國對華棉布棉紗輸出量開始急劇下降,從1855年起英國輸入中國的棉布棉紗總值重新上升。重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中國土布退出沿海城市市場 B.英國大幅度降低紡織品的價格C.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已經解體 D.市民對機制產品品質的喜愛3.(2021·四川廣元市·高三三模)1874年,李鴻章在《籌議海防折》中提出,歷代備邊多在西北,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列強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中國遇到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和強敵。這反映了A.清政府認識到大變局的本質 B.清邊防開始從陸地轉向海洋C.其經世致用和革新圖強意識 D.李鴻章應對變局的正確方法4.(2021·上海徐匯區·高三一模)有同學搜集到下列三張建筑照片。它們能反映的主題是A.近代上海工業歷程 B.近代上海市政發展C.近代上海中外交融 D.近代上海都市變化5.(2021·陜西西安市·高三二模)1862年,總理衙門設立京師同文館,招收八旗少年入館學習。初設英文館,不久增設俄文館、法文館,1872年增設德文館,1895年后又增設日文館。同文館設館語種的增加,從側面反映出A.清政府主動適應世界局勢 B.統治集團內部開始分化C.列強在華擴張不斷地加劇 D.西方民主思想逐漸普及6.(2021·山西臨汾市·高三二模)19世紀末,湖廣總督張之洞為"自強、求富",在武漢大興實業,以漢陽鐵廠為中心建立一系列工廠,如下圖所示。據此可知清末A.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B.經濟近代化有一定成效C.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D.湖北的重工業全國領先7.(2021·山東濰坊市·高三三模)1876年,丁寶楨由山東巡撫調任四川總督,鑒于"各勇營亦皆習用洋槍,均須購自上海洋行,價值既貴,而道路轉運,費亦不貲,并恐不免有受洋行欺騙之事",奏準自設槍炮廠以供川軍之用,1877年在成都設四川機器局。丁寶楨此舉A.有利于近代工業的自強自立 B.使政府擺脫了對洋行的依賴C.順應了實業救國的時代潮流 D.增強了近代工業市場競爭力8.(2021·青海西寧市·高三二模)江南制造總局采用機器生產的無煙火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整體而言,其軍備生產品質并不好,且生產成本高于直接購買,出現了“造槍不如買槍”“造船不如買船”的局面。主要原因在于A.外國資本主義企業的壓制B.西方國家享有協定關稅等特權C.洋務派崇尚西方技術產品D.洋務企業缺乏科技人才與管理9.(2021·遼寧撫順市·高三二模)1896年,漢陽鐵廠改組之際,張之洞說:“環顧四方,官不通商情,商不顧大局,或知洋務而不明中國政體;或易為洋人所欺;或任事銳而鮮閱歷;皆不足任此事。”據此可推知,張之洞改組漢陽鐵廠傾向于A.“官督商辦” B.“官辦” C.“中外合辦” D.“商辦”10.(2021·江西鷹潭市·高三二模)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門戶進一步敞開,外國商品的輸入激增,其中棉紗成為向中國輸入棉紡織品的主要部分。1868年進口棉紗5.4萬擔,1894年達到116.2萬擔,增長了20倍。這表明A.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B.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空前加深C.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D.中國近代工業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11.(2021·廣東高三其他模擬)據統計,到1860年止,外國在華設立的船舶、印刷、食品、制藥等企業共有30余家,主要設在上海、香港、廣州廈門、澳門等地。此外,外商還投資于航運業、保險業和銀行業等。這些企業客觀上A.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發展 B.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C.便利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D.催生了中國的近代企業12.(2021·河北滄州市·高三三模)如表所示為19世紀60~70年代上海幾家主要外國輪船公司中的華商股情況。由此可知,當時輪船公司名稱總投資華資華資占總投資的百分比(%)旗昌輪船公司1000000元700000元70.0公正輪船公司170000兩150000兩88.3北海輪船公司194000兩129400兩66.7A.民間出現了投資辦廠的高潮B.中國新的社會階層得到發展C.列強對華資本輸出日益萎縮D.洋務運動抵制了列強經濟侵略13.(2021·湖北高三其他模擬)1869年12月18日,《上海新報》報道稱:“華商富民若在上海興辦船廠,可買西人做成的各種機器。”該報道從一個側面證明當時中國A.已有私人投資近代企業的傾向 B.已經興起實業救國的思潮C.傳媒界意識到洋務運動的缺陷 D.向西方學習成為時代主流14.(2021·湖南高三二模)1883年《字林滬報》載:“自春徂冬,凡開礦公司如長樂、鶴峰、池州、金州、荊門、承德、徐州等處,一經準招商集股,無不爭先恐后,數十萬巨款,一旦可齊。”這從側面說明了當時()A.實業興辦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B.政府的經濟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C.采礦業的發展有充足的社會資金 D.礦業市場挽回了一部分民族利權15.(2021·江西高三其他模擬)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經濟剝削中最穩當的方式,當時的地租額是很高的,一般是占其地價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達到三分之一,這就是說,投資土地的利潤一般是10%左右甚至達到30%.上述狀況表明A.土地稅仍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B.重農抑商政策更加強化C.近代工業資本原始積累處境艱難 D.君主專制制度日益腐朽16.(2021·遼寧高三一模)近代棉紡織業產生時,只要因為隨機而來的洋匠人手不足,就不得不"停機待匠";且辦廠要同衙門各個關口打交道,“通一語,須錢也;行一牘,須錢也;求一見,亦須錢也”。材料旨在說明近代棉紡織業A.在夾縫中產生和發展 B.一直依賴于外國技術和資本C.是洋務運動的副產品 D.已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17.(2021·陜西寶雞市·高三一模)19世紀70年代,中國通商口岸出現了一個令人矚目的矛盾現象。一方面,中國民族企業常感資金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華商資本附股于外商企業,股票市場活躍。這說明A.列強加緊對華資本輸出 B.中國資本市場逐漸成熟C.洋務運動企業成就斐然 D.國內營商環境亟待改善18.(2021·全國高三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為了自強,對西方技術開始系統引進,隨后,采礦、冶金、交通、紡織、通訊等方面的企業陸續開辦。1863年,容閎赴美采購機器,所購百余種機器成為江南制造總局的主要設備,雇洋匠制造艦船,又用這些工作母機生產出槍炮、機車、農機等;1872年,僑商陳啟源回國,創辦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臺灣基隆煤礦,1876年由官府正式辦礦,用機器開采并聘請英國礦師翟薩指導勘探;1882年,英國商人開辦的“上海電光公司”開始發電,隨后,上海租界工商局以6.61萬兩白銀買進了新申電氣公司的全套設備,興建了裴倫路發電廠;1892年,著名愛國華僑實業家張弼士投資300萬兩白銀創辦的“張裕釀酒公司”,是中國第一個工業化生產葡萄酒的廠家;青島四方車輛廠由德國人創辦于1900年,是與膠濟鐵路同步建造的一個工廠,是青島市歷史最悠久的工廠,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半個世紀里,工廠主要從事鐵路機車、客車以及貨車的修理和組裝。——據姜探寰、韓學勤:《中、日、俄近代技術引進的比較研究》等1950年至1959年間,中國合計進口415項成套設備,其中304項來自蘇聯,另外108項來自東歐國家。在1953年中蘇兩國簽訂的協定中就明確規定,對于由蘇聯援建的企業,蘇聯供應的設備約為各技術設計中所規定的設備之價值的50%到70%,其余的設備則由中國工業自己制造,到1957年機械設備的自給率已達到60%以上。作為蘇聯援建項目之一的北京電子管廠在即將投產時,由于蘇聯不能如約供貨和西方對重要物資的封鎖甚至面臨著因缺乏核心原材料(鎳材)而根本不能開工的困境,以鍍鎳鐵等材料進行替代的“國產化”辦法確保了電子管廠的如期投產。——據王丹莉:《新中國技術引進的歷史檢視》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技術引進的方式并簡析其意義。(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晚清相比20世紀50年代技術引進的特征并加以評價。19.(2021·安徽六安市·六安一中高三其他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大革命以前,法國就已經從英國進口了蒸汽機和珍妮紡紗機。大革命爆發以來,法國政局長期動蕩,工業革命進展有限。1830年七月革命后,工業革命的環境有所改善,但整體來看,法國經濟中仍然是小生產占絕對優勢,機器為大工業的貢獻除了軍工以外并不很多。資產階級大多將資金投入到信貸業務上,甚至貸出國外,坐食利息。第二帝國時期,拿破侖三世鼓勵建立大公司,降低工業稅,疏通運河,大力興建鐵路,興修水利。以至于在其統治的20年時間里,煤產量增長2倍,生鐵近2倍,鋼近3倍,鋼軌近5倍。在農業上,化肥,脫粒機,收割機的使用也普遍起來,農業人口開始低于域市人口。重工業機器制造業發展起來?!幾圆涛牧帧督▏抡摗凡牧隙袊漠a業革命,發端于洋務運動。比之于西歐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后進行的產業革命,中國是在缺乏產業革命條件下出現的產業革命跡象。經歷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太平天國的沖擊,為挽救統治危機,洋務派引進一些西方的先進技術,創辦了一些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也創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發展的設施,但因洋務派以“中體西用”為宗旨,不論是官府出資興辦的軍事工業還是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的民用工業,都難以掙脫君主專制傳統的羈絆。結果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進步,零零碎碎的。是零買的,不是批發的”?!幾躁愋衤础督袊鐣男玛惔x》(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末法國工業的發展態勢,并簡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近代前期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20.(2021·新疆高三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鴉片戰爭后,外國商船“資本既大,又不患風流盜賊,貨客無不樂從”,使中國的木帆船航運業受到了致命打擊。外國航運業以各種手段在中國攫取巨額利潤的同時,還通過多條途徑大量吸收華人資金。李鴻章在《試辦招商輪船折》中說:“江浙沙船日少,海運米石日增,本屆沙船不敷,諸形棘手,應請以商局輪船分裝海運米石,以補沙船之不足,將來雖米數愈增,亦可無缺船之患”。1872年經同治帝批準后,李鴻章主持籌建上海輪船招商局。至此,中國水上交通進入輪船運輸的新紀元,外國輪運勢力壟斷中國航運業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幾詣⒀嗑遁喆猩叹值膭摿⒓捌湓谥袊分械姆e極作用》材料二殖產興業的全面展開,對海運業提出更高要求。明治政府確定了在政府監督保護下發展民有民營的海運政策,決定扶持組織嚴密、制度健全的三菱公司。1875年,政府將購入的;幾十艘輪船,全部無償交付三菱使用,并從該年起,連續15年發給三菱每年25萬元的補助金。同時,政府以年息2分、15年還清的優越條件,向三菱貸款81萬元。1876年,當三菱與英國輪船公司競爭處境危艱之時,明治政府頒布《搭乘外國輪船規則》:嚴格使用外國輪船的批準手續,并征收手續費。作為回報,不論政府何時征用,三菱公司須無條件地盡所有船只應征。——摘編自楊棟梁《試論日本明治初期的海運政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李鴻章籌建上海輪船招商局的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治政府為扶持三菱公司采取的措施,并指出上海輪船招商局和三菱公司的共同作用。1.A【解析】從材料看到,19世紀中后期,出口華茶存在大量假冒偽劣商品,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世界市場對中國茶葉需求巨大,因此A項說法正確;B項說法無法從材料折射出來,因此B項說法錯誤;C項“逆差”說法與材料主旨無關,且鴉片戰爭后相當一段時期內中英正常貿易中國仍處于順差,因此C項錯誤;D項說法不符合材料意思,因此D項說法錯誤。2.D【解析】材料說的是,洋務企業在經費來源、產品銷售及經營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濃厚的封建色彩,故選D;材料只說了洋務企業的弊端,沒有涉及政府政治改革和統治危機的內容,排除A、B;洋務企業使用機器生產,是近代企業,排除C。3.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促使中國近代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中國近代企業、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所以B正確;材料中企業分布地區包括上海、天津和湖北,A項說法片面,所以A錯誤;C項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C錯誤;洋務企業不屬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所以D錯誤。4.A【解析】從表格中的“品名”及所占據的比重可以看出,糧食、棉花等生活用品占據市場比重最高,故A項正確;鴉片戰爭前,中國推行閉關鎖國政策,海外市場不是主要市場,排除B;小農經濟瓦解是在鴉片戰爭后,排除C;材料不能得出受國際操縱,排除D。5.B【解析】據題意可知,由于華商假借外商的名義開設企業以騙捐取利,導致國家財政利益受損。因此有政府官員主張放寬對內地商人的限制,因此這一做法有利于促進中國航運業的近代化轉型,故選B;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快速發展是在一戰期間,排除A;放寬對內地商人的限制不代表是“中體西用”的思想,排除C;外國的經濟侵略加深了中國經濟半殖民化的程度,排除D。6.C【解析】材料顯示的是漢陽鐵廠培養的部分留學生學成歸來的任職情況,體現了洋務企業培養人才的作用,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漢陽鐵廠的生產目的以及經營結果,無從得出實現了"求富"口號的結論,故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說明漢陽鐵廠內部具體管理模式,不能得出其擺脫了封建化的企業管理模式,且不符合史實,故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漢陽鐵廠具有半殖民地性質,故排除D項。7.A【解析】1920年到1936年,中國國內工業經濟增長率在7%以上,最高的鋼產量增長率達到40%,這得益于北洋政府、國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勵發展工商業的措施,A正確;B項是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到1920年,一戰已經結束,排除;從1920年到1936年中國國內工業經濟增長有反帝愛國運動推動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是在1927年國民政府統治時期開展的,本題時間在1920年到1936年,排除D項。8.D【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實業”一詞的使用頻率明顯增加,并達到峰值。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政府放松民間設廠限制,“實業救國”思潮興起,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快速發展,故選D;圖示信息無法體現政府對農業、商業的政策情況,故排除A;實業救國思想在甲午戰爭后興盛一時,并未成為社會主流思想,故排除B;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主要因為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限制,而非洋務運動刺激的直接結果,故排除C。9.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在日本不斷擴大侵華戰爭的背景下,國民政府加強開發西部,西遷東部軍工,增加軍工生產等,意在為抗日戰爭奠定物質基礎,C項正確;在民族矛盾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國民政府調整工業布局是具體做法,不是主要目的,A項錯誤;1935年中共中央和紅軍已經戰略轉移,國民政府開發西部等做法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進攻蘇區,B項錯誤;改善企業的經營環境并非民族矛盾上升時期國民政府加強軍工生產的主要目的,D項錯誤。10.D【解析】知縣代表了封建地主階級,平民設廠和機器繅絲廠代表了近代民族企業。一方面,知縣不允許民間設廠;另一方面,用封建觀念查封繅絲廠,體現了對近代企業的限制,故選D;機器繅絲廠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不是官督商辦的形式,A錯誤;題干中沒有民族資產階級的應對措施,B錯誤;政府對經濟的嚴格管控沒有體現1881年的時空性和本題的主旨,且太過于空泛,C錯誤。11.圖1:新建工業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內陸及東北地區。這與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工業大量內遷、日本加強對淪陷區的經濟掠奪,并力圖將我國東北地區打造為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基地等狀況相吻合。據此判定圖1為1937-1945年。圖2:新建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長江沿線等沿海、沿江區域,并向內地擴展,總體發展迅速。這與20世紀初列強加強對華資本輸出,以及清末新政鼓勵發展近代工業、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的經濟政策、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推動、一戰爆發后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等因素影響下,近代民族工業快速發展的狀況相吻合。(以上因素至少答出其中兩條)據此判定圖2為1901—1914年。圖3:新建工業集中分布在華北、東南沿海和長江沿線區域,內陸各地散布,整體數量不多。這與19世紀60年代后伴隨長江沿線一些城市被迫開埠新式工業逐漸向這一區域擴散,民族工業在一些沿海通商口岸城市逐漸興起,洋務運動期間各地陸續創辦一批近代工業企業等狀況相吻合。(以上因素至少答出其中兩條)據此判定圖3為1860—1894年。【解析】根據圖1可知,新建工業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內陸及東北地區。這與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工業大量內遷、日本加強對淪陷區的經濟掠奪,并力圖將我國東北地區打造為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基地等狀況相吻合,據此判定圖1為1937-1945年;根據圖2可知,新建工業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長江沿線等沿海、沿江區域,并向內地擴展,總體發展迅速。這與20世紀初列強加強對華資本輸出,以及清末新政鼓勵發展近代工業、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的經濟政策、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推動、一戰爆發后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等因素影響下,近代民族工業快速發展的狀況相吻合,據此判定圖2為1901—1914年;根據圖3可知,新建工業集中分布在華北、東南沿海和長江沿線區域,內陸各地散布,整體數量不多。這與19世紀60年代后伴隨長江沿線一些城市被迫開埠新式工業逐漸向這一區域擴散,民族工業在一些沿海通商口岸城市逐漸興起,洋務運動期間各地陸續創辦一批近代工業企業等狀況相吻合,據此判定圖3為1860—1894年。1.D【解析】從1867到1894年,材料所列的進口貨物數量大幅度上升,說明這一時期,外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海關并不能有效維護本國利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列強逐漸把持中國海關,因此出現題干所列現象,說明海關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正確;題干只有進口數據,沒有出口數據,無法得出入超結論,排除A;B是甲午戰后的史實,排除;甲午戰后民族工業發展較快,排除C。2.D【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初,武漢三鎮尤其漢口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工商業較發達,結合史實武漢工業基礎較好,資本主義發展較好,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創造了條件,故D正確;根據材料“漢口……其盛不亞于上海”只能看出漢口商業發達,并不能得出航運業發展水平超過上海,故A錯誤;材料不涉及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故B錯誤;20世紀初,長江沿岸沒有重新布局工業,故C錯誤。3.C【解析】洋紗(英國紗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進口于印度、美國,經過長途販運,原料成本較高,而江南地區就地取材,“土紗”雖然沒有機器生產的優勢,但得益于“地利”,對洋紗形成優勢,C正確;材料顯示,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在內地的某些地區并不輸于沿海,A排除;材料沒有反映“上海尚未成為對外貿易中心”,所以B錯誤;材料沒有涉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D排除。4.D【解析】根據材料1931年-1934年,中國鐵砂產量逐年增加,鐵砂及生鐵輸出量整體呈增長趨勢,鋼鐵消費量總體趨勢呈下降趨勢,鋼鐵輸入量呈上升趨勢,綜合表格信息可知中國出口鐵砂和生鐵較多,對鐵的加工能力不足,鋼鐵進口多,重工業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故可知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落后,故D正確;材料只涉及鋼鐵行業,并不能代表民族工業,故A錯誤;通過材料無法判斷民族企業的規模,故B錯誤;材料與實業政策無關,故C錯誤。5.D【解析】鴉片戰爭后,洋紗首先涌入中國市場,使中國家庭棉紡織業的“紡”與“織”分離,簡化了手工織布業的生產程序,客觀上使手工織布業的專業化生產程度有所提高,促進了手工織布業的發展,故選擇D項;“紡”“織”分離,表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開始解體,排除A項;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初步發展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且手工織布工場沒有使用機器生產,不屬于近代民族工業,排除B項;手工織布只是“一度的興盛和繁榮”,且進口機織棉布的銷售情況材料沒有反映,排除C項。6.(1)新因素:民族工業。影響:產生了新的生產方式;產生了資產階級,壯大了工人階級隊伍;為民主革命提供了基礎;進一步改變中國的經濟結構;給中國社會帶來新氣息。(2)名稱:大生紗廠。動因: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加劇,進一步破壞了自然經濟,也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某些客觀條件;清政府諭令各省設廠;嚴重的民族危機刺激,“實業救國”呼聲高漲?!窘馕觥浚?)因素:根據材料“新因素雖微乎其微,但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原動力”可以判斷出是民族工業。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族工業誕生的影響可從生產方式變革、階級關系變動、經濟結構變化及推動民主革命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2)名稱:根據材料“1899年,該新型紗廠的誕生”可知這是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的大生紗廠。動因:結合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原因進行作答即可。1.C【解析】根據“為幫助賠款實現,以關余、鹽余(關稅和鹽稅收入在償抵外債后的剩余部分)和常關收入三項稅收作為擔保”可得出列強試圖通過“稅收作為擔?!钡姆绞秸瓶刂袊慕洕},故C正確;材料沒有體現關稅主權的回收,排除A;這不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排除B;材料涉及的不是資本輸出,排除D。2.B【解析】根據“自1846年起英國對華棉布棉紗輸出量開始急劇下降”可得出是因為中國自然經濟的阻礙。而“從1855年起英國輸入中國的棉布棉紗總值重新上升。”主要是英國降價,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故B項正確;AC項太絕對,排除AC;兩個階段所涉及的都是機制的產品,因此D項不能成為重新上升的原因,排除D。3.C【解析】材料體現的是李鴻章通過試圖通過變法改革來應對前年的變局及強敵入侵,說明的是其經世致用和革新圖強意識,C正確;清政府并未認識到自身落后的本質,A排除;李鴻章的個人奏章不能代表清政府的政策走向,B排除;李鴻章也并未找到應對變局的正確辦法,屬于維護封建統治的措施,D排除。故選C。4.A【解析】材料中的江南制造總局、阜豐面粉廠和輪船招商局均屬于近代化的企業,采用的是機器生產,反映的是近代上海工業歷程,A正確;BC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A。5.C【解析】同文館隸屬于總理衙門,主要是服務于總理衙門涉外事務翻譯,根據不同時期語種的不斷增加,說明列強在華擴張不斷加劇,C正確;同文館語種增加是被動而非主動,排除A;B與同文館語種增加無關,排除B;D錯在“普及”,排除。6.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末,湖廣總督張之洞為"自強、求富",在武漢大興實業,以漢陽鐵廠為中心建立一系列工廠,這屬于當時洋務運動的重要成果。結合所學可知,這些工廠大都引進西方的機器設備進行生產,說明中國經濟近代化的發展有一定成效,故B項正確;張之洞身為湖廣總督,其創辦的企業是官辦或官督商辦企業,不是民間企業,故A項錯誤;列強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是在一戰期間,故C項錯誤;僅武漢出現一批工廠不能說明湖北的重工業全國領先,故D項錯誤。7.A【解析】材料反映了1877丁寶楨組建四川機器局,生產槍炮以供軍需。結合所學可知,四川機器局是洋務運動所創辦的軍事工業,其有利于近代工業的自強自立,故選A;政府并沒有對洋行依賴,故排除B;實業救國思潮與材料時間不符,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洋務企業創辦的軍事工業,其產品不對外,所以與近代工業市場競爭力無關,故排除D。8.D【解析】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軍事企業缺乏近代企業管理理念,更為重要的是缺乏人才,致使產品性能、成本與國外同類產品比較呈現劣勢,故D項正確。材料不足證明“外國資本主義的壓制”,故A項錯誤;協定關稅特權不是導致材料現象的主要原因,故B項錯誤;江南制造總局產品性能不佳、成本高昂造成軍隊不愿意購買、使用的困境,并非是崇尚西方技術產品,故C項錯誤?!军c睛】洋務運動失敗不是因為因為引入外國的技術導致,主要原因是管理以及體制等問題導致。9.A【解析】根據“官不通商情”,可知張之洞認為要“商辦”,再根據“商不顧大局,或知洋務而不明中國政體”可知,張之洞又要“官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信報箱委托加工合同
- 文化藝術品交易及拍賣合同
- 危險品車輛運輸合同
- 擠塑板購銷合同十
- 養老協議和養老合同
- 外架工程勞務分包合同
- 店鋪買賣合同與店鋪買賣合同
- 國際貨物運輸保險合同
- 定向就業協議合同
- 幼兒園保育員聘用合同
- 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原理與工藝第3版田麗課后參考答案
- 種子學完整分
- 聽力篩查疾病演示課件
- 激光切割操作管理制度
- 保潔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標)
- 軟件工程師生涯人物訪談報告
- 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物的多樣性》測試卷
- JGJ103-2008 塑料門窗工程技術規程
- 邀請招標招標文件范本
- 國標-汽車筒式減振器尺寸系列及技術條件
- 硬件設計評審Checklist(含器件原理圖堆疊布局PCB-checklis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