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稅負對制造業經營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13000字(論文)_第1頁
《我國稅負對制造業經營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13000字(論文)_第2頁
《我國稅負對制造業經營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13000字(論文)_第3頁
《我國稅負對制造業經營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13000字(論文)_第4頁
《我國稅負對制造業經營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130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國稅負對制造業經營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目錄\l"_Toc71738328"摘要 摘要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和產業主體,是富民強國之本。制造業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一直是我國三大產業中稅收比例最多的行業。2010年我國制造業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并保持至今。2019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約為269175億元,名義增長5.2%,折合39019.60億美元。仍然是我國GDP實際增長拉動最大的行業,拉動經濟增長1.6個百分點。本文從制造業上市公司出發,探究企業內部的經營績效與稅收負擔的相關問題,同時尋找能夠降低制造業稅收負擔的途徑來切實降低企業的稅負,也會根據相應的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來激發制造業的行業活力,促進我國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關鍵詞:稅收負擔;經營績效;制造業1引言1.1研究背景及意義1.1.1研究背景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物質根基和主體,該行業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在我國三大產業的稅收中占比最多,在實現經濟增長、就業崗位的增加、全球化進程等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勢頭猛進。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從2010年起我國制造業已超越美國,躍居制造業第一大國。2019年我國制造業增值約為26917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5.2%,折合39019.60億美元。仍然是我國實際拉動GDP增長最多的行業,拉動經濟增長1.6%。但隨著全球范圍內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國制造業面臨的發展局勢并不是很樂觀。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制造業相比,我國制造業的廉價成本優勢處于逐步喪失中,與發達國家的成本相差也不斷減少。在眾多不利發展因素之中,稅收負擔是很重要的一項。稅負問題一直以來都關乎國計民生,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制造業的稅負問題值得研討。本文從制造業上市公司出發,探求企業內部的經營績效與稅收負擔的相干問題,同時尋找可能降低制造業稅收負擔的途徑來實際的降低企業的稅負,也會依據相應的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來激起制造業的行業活力,促進我國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1.1.2研究意義從稅收負擔的角度出發,通過構建實證模型來探究稅收負擔對制造業經營績效的影響,豐富目前關于制造業行業稅負的研究內容。為制造業企業調節關鍵指標來提高經營績效,擴大自身的競爭力提供相關根據,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1.2國內外研究現狀1.2.1國外研究現狀Siegfried(1974)是國外較早開始研究企業稅收負擔的學者,他通過計算美國國內多個行業的企業數據發現:不同行業的企業實際稅率不同,且普遍低于法定稅率。Siegfried將稅收優惠政策和稅費抵減兩項內容聯合在一起進行研究,計算出整個納稅年度里采礦業和生產業的實際稅負為39%,與當時的法定稅率比較顯著偏低。[1]對于財政補貼的直接效應,國外的學者都有相關的實證分析。Bergstrom(2000)通過瑞典的制造業的研究,認為企業業績的提高和其享受的補貼不是正比關系。企業接受了巨額的政府補助,即使減少研發投入,也會收獲較滿意的利潤,而政府補助的財務造假將會較大程度上削減企業投資技術研發,導致補助資金的低效或無效,對企業績效毫無幫助。[2]而Duch(2009)將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擁有財政補貼和不享有財政補貼的企業的績效進行比較,顯著結果是財政補貼直接增加了其財務績效,得出企業業績的提高和所擁有的投資補貼是正相關關系。[3]1.2.2國內研究現狀(1)關于稅負對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國內學者大多運用實證分析方式探究稅負與企業經營績效間的關系,大多數學者認為稅收負擔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間是負相關。杜丹霞(2017)表示稅收負擔與經營績效間有一定的關系,如果企業稅負過重,就會導致企業實際的效益偏低,進而影響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4]秦魯南和張建儒(2018)從營業稅改增值稅的有關稅收政策改革出發,對茶企經營績效變化的原因和相干經營政策改革作出具體分析,得出營業稅改為增值稅的政策變更,對于茶企經營績效的影響很深遠。[5]黃順春、胡曉潔和程彥婕(2018)選取PSM法,對稅率水平不一致的制造業行業凈資產與收益率之差進行比較,研究稅負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得出制造業稅負對經營績效有著明顯消極影響的結論。[6]而有一部分學者認為稅負對企業的經營績效影響微小,張利霞(2019)認為企業績效與資產負債率和流通股比呈正相關,大股東持股比增加將會降低企業績效,長期負債率與企業績效間的聯系不甚明顯。[7]唐克敏(2020)運用模型分析法,認為對央企控制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關聯較大的指標有,規模體量、流動資產、無形資產、、可分配利潤等,而有些指標與稅負并無相關性。[8]陳為和姜蕾(2020)發現政府補貼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經營績效的提升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而減少稅收負擔的實施效果不如政府補貼。[9]張洪(2020)運用政府補貼和高管工資的交乘項模型,去探究使用薪資激勵的相關企業的不同性與企業經營績效的關聯,認為政府補貼政策對企業的經營績效來說,有一定的積極影響,薪資激勵和政府補貼的利用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這也影響企業的績效更低。[10](2)關于企業稅收負擔對企業經營的影響研究張繼彤和朱佳玲(2018)使用面板模型進行實證分析,認為稅收激勵政策對于企業創新有著積極的激勵作用。建議依據產業特征調整我國行業稅負,從而使相關產業更好地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11]王萬珺和賈甜甜(2019)研究了企業實際稅負對企業經營行為的影響,發現稅率對生產和盈利指標的影響對私企來說更嚴重,企業將會通過把控相關經營指標來降低稅負對其經營的影響。[12]蔣薇(2019)經過鉆研發現結構性減稅可以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優化財稅體制構造,推進企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有助于產業結構升級。[13](3)關于制造業企業稅收負擔現狀的研究國內學者均認為制造業稅負對其行業發展有明顯影響。王靜茹(2017)使用上海及深圳的A股的上市公司財務數據作為樣本,提出假設,選取指標然后構建模型,對與我國制造業稅負相關的指標作回歸分析,認為制造業通常伴隨著稅收負擔。[14]龔爽(2019)運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對制造業上市公司進行年度的稅負分析、行業稅負差異分析和區域稅負差異分析,并對各估計模型分別進行了多元線性回歸,認為制造業除了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外,綜合的稅收負擔較重也是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15]袁育婷和楊水清(2019)表示可以使用提高直接稅的占比、健全稅法體系以及減少行管成本等方法,減少制造業的稅收負擔。[16]馬宏志(2020)使用面板數據模型來探究制造業企業有關稅負,發現制造業企業內部的總稅負和其經營績效間顯現較大程度的負相關。即流轉稅稅收負擔對于經營績效來說也有著消極作用。[17]1.2.3研究評述綜上所述,雖然國內外學者進行稅負研究選取的指標各不相同,但是結果均表明稅收負擔對制造業經營績效有一定的影響,且采用實證分析方法的更多。本文也將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出發,研究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稅收負擔對經營績效的影響,并得出結論。1.3研究方法(1)文獻研究法使用大量相關研究指標與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稅務年鑒及國泰安經濟金融數據庫。另外參考與借鑒了國內外有關稅收負擔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和制造業稅收負擔的相關文獻和研究,對其內容進行分析整理,為論文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撐。(2)比較分析法通過比較制造業和其他行業的稅負區別和制造業近幾年的稅收負擔變化,一方面了解制造業稅收負擔現狀,發現其行業稅收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進行制造業的稅收負擔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建議。(3)實證研究法本文采用2009—2018年制造業公司相關財務數據,使用Stata15.0軟件進行分析。首先使用統計描述分析,對相關變量進行描述性分析;再建立相關計量模型,探究稅收負擔對制造業經營情況的影響。最后得出結論并提出科學的建議。2相關理論分析2.1制造業的特征與分類2.1.1制造業的行業特征(1)制造業的核心宗旨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現今發達國家的制造業企業會根據用戶滿意程度去衡量產品質量;信息及制造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計算機輔助技術的發展,單件產品生產技術趨于成熟,企業與客戶的信息交流增多,用以滿足客戶的各種需求,例如有些客戶要求產品延長保修期。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成為制造業的主流,如今的制造業生產的產品越來越能體現出消費者自身的真實需求。(2)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人力資源以往制造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未來變幻莫測的市場及先進的制造技術環境下,企業必須雇用高素質的員工,并賦予此類員工一定的自主權,充分激發主體的能動性,不斷提升企業各方面的競爭力。(3)21世紀的制造業全球化制造業的全球化不僅僅是經營的國際化,還有供、產、銷所有流程的全球化。勞動成本優勢及稅收減免的福利政策在全球化的沖擊下逐漸失去優勢。21世紀制造業的全球化,影響了知識產品經營的分工。大中小各型企業加入全球化進程,也為制造業企業打造出特有的競爭優勢,同時為未來知識經濟轉換為產品打下了基礎。(4)制造業企業有各自的本土特征世界各個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不盡相同,消費者的需求也有著不同區域和文化的特點,所以制造業在策略選擇和市場定位等地方均具有地區性特點。2.1.2制造業分類不同分類標準可以將制造業分為不同的類型。按照要素的密集度分類標準,制造業可分為三大類,要素密集度指的是生產產品時勞動力成本、資本成本和知識成本等生產要素占總生產要素的比例。依據這個比例劃分制造業,分類結果如表2.1所示表2.1按要素密集度分類制造業制造業分類特征勞動密集型勞動成本在產品生產投入中的全部生產要素里占比很大,產品的生產并不特別依賴技術、資本及設備。資本密集型資本成本在產品成本中占比很大。此類制造業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但投資回報較慢,比較依賴先進技術還有設備。技術密集型企業把先進技術作為企業的主導,需要先進的生產設備與生產技術。這種企業的特點是企業的勞動生產效率高、能耗小。中國證監會行業將制造業分為31個大類,代碼為C,分類情況如表2.2所示。表2.2證監會制造業分類(2016年版)代碼類別代碼類別C13農副食品加工業C29橡膠和塑料制品業C14食品制造業C30非金屬礦物制品業C15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C31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C16煙草制品業C32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C17紡織業C33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C18紡織服裝、服飾業C34通用設備制造業C19皮革、毛皮、羽毛及制鞋業C35專用設備制造業C20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C36汽車制造業C21家具制造業C37運輸設備制造業C22造紙及紙制品業C38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C23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C39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C24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制造業C40儀器儀表制造業C25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C41其他制造業C26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C42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C27醫藥制造業C43金屬制品、機械設備修理業C28化學纖維制造業2.2稅收負擔相關理論2.2.1稅收負擔相關指標(1)宏觀稅負衡量指標宏觀稅負是指一國整體的稅負水平,它的重中之重是稅收政策,我們常規所使用的的相關官方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負擔率、國民生產總值負擔率、國民收入負擔三個指標?,F今世界上廣泛運用的是國內生產總值(GDP)負擔率還有國民生產總值(GNP)負擔率,兩者公式表現為:(2)中觀稅負衡量指標中觀稅負表示為特定稅種、行業和地區的稅負率。計算公式如下:行業稅收負擔率=該行業應該繳納的稅款/該行業同期的國內生產總值×100%(2.1)(3)微觀稅負衡量指標微觀的稅負可分為綜合稅負、流轉稅稅負、所得稅稅負三種。計算公式為:總體稅收負擔率指的是一個時期內企業實際繳納的總稅款和同期企業的總利潤之比,體現出國家運用稅收的方法介入企業的收入及分配,還有企業給國家稅收提供了一定的貢獻。表現出的計算公式為:所得稅稅收負擔率指的是一個時期內企業總所得稅額與同期利潤總額之比,對當期收入在國家與企業間如何分配有所體現。計算公式為:流轉稅稅收負擔率指的是某時期企業上繳的流轉稅總額與同期銷售收入之比,我國流轉稅主要有增值稅、消費稅等,計算公式如下:制造業稅收大多是流轉稅,在探究稅負的時候,需要結合流轉稅的轉移狀況進行判斷。企業承擔了自身的所得稅,繳納流轉稅是企業所承稅負的主要部分。通過對企業所交流轉稅進行多方分析,可以知道企業稅負在這些所有的行業里面的變化情況。2.2.2稅收負擔的轉嫁與歸宿原理稅收負擔轉嫁的經濟本質是所有人將所持有的國民收入進行的再次分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體現出稅負的轉嫁,也就是說企業通過調整產品價格包括直接和間接的調價方式,把企業的實際稅負轉移出去,從而減少企業稅負的過程。稅收負擔轉嫁的結果即原本的納稅人不一定是最終實際承擔稅收負擔的人,在此過程中,稅收的轉嫁進行了無數次。對納稅人進行征稅,其稅負有三種歸宿:①納稅人將所有稅款轉嫁到其他負稅人身上;②稅負不能有轉嫁操作,納稅人自身承受;③只轉嫁部分稅負,剩余的由納稅人自身承擔。制造業最重要的稅種是增值稅和所得稅,商品課稅比較容易轉嫁,它的大部分都可以轉嫁給消費者,所得課稅一般都不可以轉嫁,需由企業承擔。2.3企業績效的界定與指標選取2.3.1企業績效界定企業績效是一個經濟術語,盈利能力、經營狀況、綜合競爭力還有經營者的后續發展力等都被認定是企業績效主要表現。(1)經營績效:是企業進行經營活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還是企業實現經濟價值或效益的一種方式,重點是滿足企業利益的相關者對于企業效益的要求。表2.3經營績效指標指標盈利能力總資產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償債能力速動比率、現金流動負債、流動比率營運能力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成長能力凈利潤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非財務指標總產值、工業增加值(2)綠色績效表2.5綠色績效衡量指標指標環??刂浦笜宋廴疚餃p排量與排放總量環保管理指標建設項目環評環保工作指標敏感區域的改造情況(3)社會責任績效表2.6社會責任績效衡量指標指標消費者層面評價指標發生退貨以及返修比率、售后服務的滿意程度政府層面評價指標社會捐贈率、銷售利稅率、員工層面評價指標職工工資增長率、福利費使用率、醫療期工資支付率投資者層面評價指標企業形象、企業品牌價值2.3.2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選取本文選取總資產收益率來衡量經營績效,此項指標表現的是企業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關系著企業的舉債問題,也映射著企業的經營與盈利能力。2.4稅負影響制造業經營績效的理論分析不同的稅率對制造業企業計算最終利潤的作用比較直接,稅收負擔的多少也會對企業經營績效產生一定影響,也與企業未來的發展相關。在實際稅收時,因為政策的不一致,從而對企業征收的稅率也有所不同,現今我國國內大部分制造業的稅收負擔的主體是企業流轉稅與所得稅,研究稅收負擔水平與制造業經營績效間的關系可著重于流轉稅和所得稅。2.4.1流轉稅對制造業企業經營績效影響的分析流轉稅是把納稅人生產和流通環節產生的流轉額與不是在商品交易過程中發生的營業額作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我國制造業基本上沒有涉及“營改增”,所以在流轉稅中增值稅所占比例一直較大。作為一種間接稅種,流轉稅可以經過商品價格的調整來降低稅負,從而轉嫁給投資者承擔。企業的流轉稅是將銷售額或者營業額作為課稅對象的稅種,一般來說企業流轉稅稅額的多少與企業營業收入成正比,企業的營業收入越高流轉稅征收額也就越高。因此企業進行成本核算時,把流轉稅征收額和其余各項稅收計入企業的經營成本中,企業的經營利潤會相應的減少,所以過高的流轉稅征收額會加重企業的經營負擔。2.4.2所得稅對制造業企業經營績效影響的分析所得稅是一種直接稅,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除去成本之外獲取的收益需要納稅的稅種。制造業企業的所得稅稅收負擔影響著其企業績效,根據其相關收益對企業所得納稅,于是企業的所得稅稅負率和凈利潤還有銷售凈利率間均為負相關關系。以會計的角度看,企業當期繳納的所得稅等于直接把企業利潤總額扣除一部分,繳納越多的所得稅,對企業的負面影響越大,企業凈利潤因此降低,會讓企業經營過程中各項數據指標均有所降低,還會導致企業現金流的減少,可能會影響企業的投資項目正常進行,造成研發資金的短缺。因此制造業企業繳納過多的所得稅,是一種沉重的負擔。3我國制造業稅負現狀分析3.1我國制造業稅負現狀3.1.1我國制造業整體稅負狀況表3.1收集了2009—2018十年間全國稅收總額、第二產業稅收總額、四大行業稅收總額、第二產業稅收總額占全國稅收總額之比及制造業稅收總額占第二產業稅收總額之比。表3.1制造業整體稅負狀況統計單位:億元全國稅收總額第二產業全年稅收總額第二產業全年稅收總額/全國稅收總額(%)制造業全年稅收總額采礦業全年稅收總額建筑業全年稅收總額水電供應業全年稅收總額制造業全年稅收總額/第二產業全年稅收總額(%)2009631043341652.952449836402922235573.312010773944061552.482951148263801247772.662011957294979752.023566165284863274671.6120121107645483649.513868269315994322970.5420131199605420845.193961038186961381873.0720141295416001546.334251556187807407470.8420151360226147745.204492238638344434873.0720161405046085443.314496129058637435173.8820171557396815343.765177549177686377475.9720181699597326843.765475756948951386774.73數據來源:《中國稅務年鑒2010-2019》、《中國統計年鑒2010-2019》從上表可看出我國在2009年制造業稅收占全國總稅收比值為52.95%,此后十年間占比不斷下降,到2018年已下滑近十個百分點至43.76%。2011年往前,第二產業的稅額在全國稅收總額的52%左右,在我國三大龍頭產業中占比最為突出,為國家財政收入貢獻頗多。自2012年始,我國對產業布局進行調整,助力第三產業進步,致使第二產業的稅收總額占比減少,與此同時第三產業的稅收占比不斷增加,但第二產業占全國稅收總額在43%以上,實力與重要性可見一斑。在第二產業的四大行業中,制造業行業占國家財政收入份額較大,制造業稅收總額占這幾種產業稅收總額的比值保持在70%之上,由此可見制造業的地位之重,當之無愧的國民產業的中流砥柱。3.1.2我國制造業分稅種稅收狀況制造業所涉及的稅種較多,在此僅選取部分稅種進行分析,現將制造業幾個稅種的稅收狀況歸整如下表。表3.2制造業部分稅種稅收負擔水平統計表單位:億元年份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所得稅總稅額2009110364566922486244982010119615684126365629511201113123651415149833566120121454873641714973386822013153957691170497039610201416295833118056524251520151692795201865729449222016170648904103604444961201720241890811713551775201820788930210817654757數據來源:《中國稅務年鑒2010-2019》表3.3制造業部分稅種稅負占比情況統計表年份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所得稅200945.05%18.64%0.38%10.15%201040.53%19.26%0.43%12.39%201136.80%18.27%0.42%13.97%201237.61%19.04%0.44%12.86%201338.87%19.42%0.43%12.55%201438.33%19.59%0.42%13.29%201537.68%21.19%0.41%12.75%201637.95%19.80%0.23%13.44%201739.09%17.20%0.02%13.78%201837.96%16.99%0.02%14.93%數據來源:《中國稅務年鑒2010-2019》由表3.2和表3.3可看出增值稅在制造業稅收中占比最高,2008年占比達到49.05%,直到2009年我國正式實施消費型增值稅的征收,增值稅的占比稍有下降,但其主體地位仍然沒有改變。2009—2015年間消費稅占比逐年增大,但增幅較小。所得稅占總稅額之比除2009年比較低之外,基本平穩。2009年受金融危機波及,呈下降趨勢。2016年5月起,“營改增”試點范圍擴大到每個行業,新增不動產中的增值稅均允抵扣,因此各行各業的稅負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導致2016年營業稅總額占稅收總額的比例只有2015年的50%,緊接2017與2018兩年占比不足掛齒,營業稅逐漸成為歷史。3.2我國制造業稅負對比分析3.2.1橫向對比分析橫向對比分析即把制造業稅負與其他不同行業的稅負進行比較,從而得到相關的研究結果。這里對金融業、房地產業、采礦業、建筑業等多個代表性行業進行研究,剖析這些行業的稅負特點,探究我國制造業整體稅收負擔水平。表3.4部分行業稅負水平分析單位:%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制造業22.2522.6423.6823.9821.7821.7322.1920.9821.5320.33金融業34.5229.6524.9335.8428.7430.5631.8929.2326.0725.62建筑業12.3514.2614.4016.8917.0217.417.8917.3813.914.48采礦業21.7623.0523.9825.5922.7223.9920.2219.9123.3920.98房地產業21.9130.0927.2442.0730.2429.7330.5128.9131.6929.89信息技術業15.4112.7414.1916.3314.313.7512.3711.9211.8212.63交通運輸業6.179.229.649.169.188.878.48.358.298.78住宿和餐飲業7.188.128.078.378.237.346.594.953.963.93農林牧漁業0.160.190.180.230.290.360.310.380.290.26數據來源:《中國稅務年鑒2010-2019》、《中國統計年鑒2010-2019》通過對不同行業稅負水平的整理,從表中可看出房地產行業的稅負最重,第二是金融業,信息技術產業由于國家政策扶持,其稅收負擔相對較低。采礦業與制造業的稅負水平幾乎相當,而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和住宿和餐飲業的稅負水平顯然低于前者。農林牧漁業與表中收錄的其他行業相比稅負水平最低,因其國民經濟基礎行業的地位,所享受的稅收優惠及免稅政策最多。3.2.2縱向對比分析圖3.1和圖3.2展示的是我國2009至2018年間全國稅收總額和制造業稅收總額的總體變化趨勢。在十年間兩者波動趨勢大致相同,2010至2014年間全國稅收總額增長的百分比一直大于制造業稅收總額所占百分比。2013至2016年間全國稅收與制造業稅收的增長速度都比較緩慢,2016年到達最低值,正是《中國制造2025》全面實施的新階段。2017年制造業的稅收增長率明顯高于全國稅收增長率,眾多高端制造業的稅收總額增長勢頭強勁。圖3.1財政稅收與制造業稅收數額對比圖3.2財政稅收與制造業稅收增長比圖3.32009-2018年制造業稅負水平計算2009至2018年我國制造業稅收負擔水平變化,由圖3.3可以發現這十年間制造業稅負水平是先升后降的,2012年是最高程度也是這十年的分界線。2008至2012年間制造業稅收負擔不斷上升,2013年制造業稅負明顯有所減少,與2013年第三產業占比超越第二產業有所聯系。2013年以后制造業的稅收負擔整體上趨于減少。是因為近年來我國改善稅制和稅收結構,以及稅收法律不斷完善的原因,各種措施降低了企業稅收成本。4我國稅負對制造業經營績效影響的實證分析4.1模型構建4.1.1研究假設政府稅收活動所產生的收入各種經濟效應,對各類型行業的經濟活動和行為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企業多繳納一份稅款,其經營外成本也會相對增加,不同的稅收政策也會改變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從而影響的企業收入水平。簡要的說,繳稅會降低企業凈利潤。因此提出假設1:假設1:制造業的整體稅負水平越高,其經營績效越低。流轉稅是一種用商品或勞務的營業收入作為計稅依據的稅,它跟隨企業營業收入的變化而變化,流轉稅的稅負很大程度上將轉嫁給消費者,其一般在企業所得稅稅前已經支出,通常不會壓制企業的經營績效。因此做出第二個假設:假設2:制造業企業的流轉稅稅收負擔越高,其經營績效越高。所得稅作為一種直接稅,避免了間接稅的轉嫁稅及避稅等,征收所得稅對企業的凈利潤有直接影響,進而關系到企業高管做出相關抉擇來調整資本布局,因為稅收的增加或者是減少,不僅會影響到企業的收入,還會影響到股權人的權益,進一步改變企業的資本結構。由此可見征稅所造成的負面效應更明顯。進而提出假設3:假設3:制造業企業的所得稅稅收負擔越低,企業的經營績效越高。4.1.2樣本選擇及數據來源本文選取樣本來自制造業上市公司,其相關財務數據比較真實可靠,有利于體現整個制造業的真實水平。運用上市公司年度財務報表中的數據可以計算出稅負與其經營績效的相關性,確保統計樣本的有效性和代表性。采用來源于國泰安經濟金融數據庫的制造業上市公司自2009到2018年的財務數據為樣本數據,為確保數據的可操作性,本文使用下列原則進行樣本數據的篩選:(1)選擇2009-2018年間持續經營的深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2)過濾掉數據披露異常的上市公司;(3)過濾掉ST、*ST上市公司;(4)過濾掉2009-2018年期間利潤總額是負值的上市公司。最終選定156家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作本次研究的有效樣本。4.1.3變量選取及說明本文以總體稅負率、所得稅稅負率和流轉稅稅負率入手,建立三個回歸模型,確保企業經營績效不受其他沒有被選擇的變量影響,分別用制造業企業的稅負衡量指標和經營績效衡量指標作為被解釋變量,以此兩個變量為基礎來明確企業獲得的經營績效受到不同的企業稅負的影響程度。(1)選擇被解釋變量常見量度企業經營績效的指標是總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能夠顯示出企業對資產的利用率,兩者是正相關關系,同時也能表現出企業在努力的增收減本。(2)選擇解釋變量本文選用總體稅負率、所得稅稅負率和流轉稅稅負率作為解釋變量,度量企業稅負,獲得相應的數值結果,全方位立體的了解企業稅負狀況對經營績效的影響水平。(3)選取控制變量企業最終的經營績效會受到多方的因素影響,除了稅負水平這一因素外,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影響。確保準確測算出制造業企業經營績效被稅負所影響的程度,本文選擇資產負債率、相對營業收入及相對營業成本作為控制變量。圖4.1變量說明4.1.4回歸模型構建定義相關變量之后,為證實上文提出的三個假設,借鑒其他相關實證文獻的基礎上,按照所研究的內容,本文構建以下回歸模型:模型1:ROAij=α0+α1OTRij+α2DRij+α3OIij+α4OCij+εij(4.1)模型2:ROAij=β0+β1TTEij+β2DRij+β3OIij+β4OCij+εij(4.2)模型3:ROAij=γ0+γ1ETRij+γ2DRij+γ3OIij+γ4OCij+εij(4.3)以上三個模型中,i表示第i家制造業上市公司,j表示年份,ε為隨機擾動項,αi、βi、γi表示待估參數。4.2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各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4.1,表中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等指標用以觀察變量數值的變化,標準差可以用來觀察數據的離散性趨勢程度。由表4.1可知,相對營業收入、相對營業成本兩項指標的標準差和其他指標相比較大,顯示出企業的收入和成本在這10年內有較大的浮動。其他指標的標準差都比1小,顯示出這些指標的數據都相對平穩。DR均值為0.358,展示出企業的償債能力比較強,運營風險低??傮w稅負率的均值是0.219,與行業水平基本持平,所得稅稅負率均值高于流轉稅稅率。同時觀察到企業的總資產收益率均值是0.084,提升空間很大。表4.1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變量樣本量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標準差ROA17160.0121.3280.0840.724OTR17160.0421.460.2190.116TTR17160.0022.0140.0280.097ETR17160.0180.9310.1590.078DR17160.0200.7530.3580.175OI17160.00217.0151.3044.121OC17160.01568.4270.9244.2674.3模型估計與檢驗(1)單位根檢驗對所研究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從圖4.2中明顯看出最終檢驗P值都小于0.05,數據較平穩,這表明實證分析結果是比較可信的。圖4.2單位根檢驗(2)模型判斷通過單位根檢驗之后,采取F與Hausman檢驗確定混合回歸模型的使用。檢驗結果見表4.2、表4.3和表4.4,三個模型的F檢驗的P值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內,則不采用混合回歸模型。Hausman檢驗的P值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內,則運用固定效應模型。表4.2模型1F檢驗及Hausman檢驗項目名稱F檢驗Hausman檢驗F統計值F(4,1558)=358.280Prob>F=0.0000Chi—Sq統計量檢驗結論Chi2(3)=543.120Pro>chi2=0.0000拒絕混合OLS模型拒絕隨機效應模型模型選擇固定效應表4.3模型2F檢驗及Hausman檢驗項目名稱F檢驗Hausman檢驗F統計值F(4,1544)=152.380Prob>F=0.0000Chi—Sq統計量檢驗結論Chi2(3)=478.32Pro>chi2=0.0000拒絕混合OLS模型拒絕隨機效應模型模型選擇固定效應表4.4模型3F檢驗及Hausman檢驗項目名稱F檢驗Hausman檢驗F統計值F(4,1558)=234.320Prob>F=0.0000Chi—Sq統計量檢驗結論Chi2(3)=582.600Pro>chi2=0.0000拒絕混合OLS模型拒絕隨機效應模型模型選擇固定效應4.4回歸結果及分析4.4.1總體稅負率與經營績效的回歸分析將156家制造業企業的樣本數據帶入到模型1當中,回歸分析結果整理成表4.5。調整后的R方為0.378,當置信水平是1%時F最顯著,顯示出模型1是合格的,可解釋力度較強,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受解釋變量及控制變量的影響很大。探究表4.5中其他數據得出以下結論:①制造業上市公司總體稅負率與總資產收益率顯示出負相關的關系,回歸系數是負值。OTR對企業經營績效有著消極影響,其稅收負擔每上升百分之一,將導致經營績效下降0.227個百分點,驗證假設1的成立。②相對營業收入與經營績效之間是正相關關系,相對營業成本和經營績效呈反向變動,2個指標均經過1%的顯著性檢驗。顯示企業能夠利用增加每一份資產的營業收入的方法,降低資產的單位營業成本,進而增加經營績效。③資產負債率和總資產收益率是正相關的關系。DR系數是0.096,在1%的水平下顯著,顯示出優秀的資本構造可以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過分拓展企業資產規模可能會降低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將對企業績效起著消極作用。表4.5模型1回歸結果變量系數標準差T統計值P值OTR—0.227***0.008—25.1200.000DR0.096***0.00714.6300.000OI0.048***0.003—17.2600.000OC—0.054***0.00318.060.000α9.386***0.32629.190.000R方0.423調整后R方0.378F統計值28.260注釋:表中*,**,***分別表示回歸系數在10%,5%及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檢驗4.4.2流轉稅稅負率與經營績效的回歸分析構建模型2用來分析流轉稅稅負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將相關回歸結果整理為表4.6,從表中數據可以發現,模型2中的調整后R方的數值為0.239,并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顯示出模型2解釋力較強。還可知DR、OI及OC均在1%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在此不多贅述。著重分析TTR,流轉稅稅負率的系數-0.017,t檢驗未通過,P值是0.057,顯示出流轉稅的稅收負擔對于企業經營績效來說有所影響,但是影響較小,所以拒絕原假設,假設2不成立。表4.6模型2回歸結果變量系數標準差T統計值P值TTR—0.017***0.008—1.6700.057DR0.053***0.0114.6400.008OI0.028***0.00212.6700.000OC—0.034***0.003—12.3800.000α—0.110***0.2874.1200.630R方0.275調整后R方0.226F統計值13.16注釋:表中*,**,***分別表示回歸系數在10%,5%及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檢驗4.4.3所得稅稅負率與經營績效的回歸分析通過構建模型3來分析所得稅的稅負對于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整理結果為表4.7。模型3調整后的R方為0.418,當置信水平為1%時F最為顯著,表明模型3可證明性強。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與制造業經營績效均有明顯的相關性。由模型3的回歸結果得出:①ETR越高,則經營績效越低,所得稅稅負率對企業經營績效有抑制作用。每當所得稅稅負率升高百分之一,ROA會減少0.181個百分點,所得稅稅負率較小的變化能夠較大的影響到企業的經營績效。由此認為所得稅稅負率對制造業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非常顯著。主要原因是企業所得稅是一種直接稅,不能轉嫁給消費者。進而驗證了假設3。②相對營業收入提高1個百分點,企業經營績效會提高0.056個百分點。而相對營業成本有所提升,制造業企業的經營績效就會減少,所以相對營業收入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更大。正相關關系存在與DR和企業經營績效之間。資產負債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企業經營績效將提高0.095個百分點,足夠說明優越的資本結構對制造業企業的提高經營績效是有利影響。DR作為一個適度性指標,無論數值過大或過小均不利于企業成長,從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程度來說,DR的作用要大于OI。表4.7模型3回歸分析變量系數標準差T統計值P值ETR—0.181***0.012—15.2200.000DR0.095***0.00714.0000.000OI0.056***0.00318.5200.000OC—0.058***0.004—17.6700.000α7.064***0.32921.6500.000R方0.477調整后R方0.418F統計值16.125結論及政策建議5.1結論本文首先顯示出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發展現狀,對制造業的稅負水平采取對比分析的形式,而后運用描述性統計的方法研究我國制造業的稅負水平,最后選取我國深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自2009到2018年的相關財務數據,以實證分析的形式,探求制造業企業的稅負水平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得到如下四個結論:(1)制造業稅收負擔整體較重。2008—2018年我國總體稅負率在19%左右,但是制造業稅負率卻是高于宏觀稅負率在22%左右,把制造業和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中的代表性產業進行行業間稅負水平的對比分析,明顯可看出制造業整體稅收負擔在這些行業中處于偏高地位。(2)制造業企業的稅負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是消極的。其回歸分析結果證實:當顯著性水平在1%之下時,企業的總體稅負率越高,其經營績效越低,ROA的回歸系數也很大。這些數值表明了在制造業當中,稅收負擔對企業呈現優秀的績效是不利的,稅收負擔的改變嚴重抑制了制造業的經營績效。(3)制造業企業流轉稅負率和經營績效間有著明顯的負相關關系,但t統計量的P值不是非常顯著,顯示著流轉稅的稅收負擔對于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較小。主要是因為流轉稅可以轉嫁給消費者,稅負實際承擔者不好確定,所以數據顯示流轉稅的稅收負擔對制造業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較小。(4)制造業企業所得稅稅收負擔和企業經營績效間的負相關關系比較顯著。經過回歸分析得出:顯著性水平小于1%時,制造業所得稅稅負率與經營績效明確具有負相關關系。從各個回歸系數的大小可以看出來總體稅負率對制造業企業的經營績效影響最大,主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