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湖南省邵陽市武岡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地理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當地時間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組織哈馬斯宣布對以色列采取軍事行動,以色列宣布進入“戰爭狀態”,巴以沖突再起。中東是世界上跨境水沖突最嚴重的區域。下圖為約旦河流域周邊的區域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推測下列地區跨國水沖突最嚴重的是()A.約旦河的上游地區 B.黎巴嫩的北部地區C.以色列地中海沿岸 D.死海南部沿岸地區2.嚴重的水爭端對該地區未來最可能的影響是()A.淡水資源的總量嚴重減少 B.死海的年蒸發總量不斷增加C.石油資源開發嚴重受阻 D.死海湖面縮小并有可能枯竭【答案】1.A2.D【解析】【1題詳析】約旦河的上游地區是以色列、敘利亞、約旦、巴勒斯坦的交界處,該地區降水少,地表徑流缺乏,對約旦河的淡水資源爭奪明顯,A正確;圖中顯示黎巴嫩北部和以色列地中海沿岸沒有跨國境的河流,無跨國水沖突事件,B、C錯誤;死海南部雖為以色列和約旦交界處,但死海為咸水湖,無法提供淡水資源,水沖突不嚴重,D錯誤。故選A。【2題詳析】只要自然環境不發生巨大變化,不管各國如何爭水,當地淡水資源的總量是不會有大變化的,A錯誤;死海水的蒸發量和水爭端沒有關系,而且水爭端會導致入湖水量會大幅減少,死海的蒸發量不是增多而是減少,B錯誤;爭水與石油資源開發的直接關聯不大,C錯誤;由于約旦河是死海的主要補給來源,此地是世界上爭水最嚴重地區,上游爭水嚴重,入湖水量會大幅減少,如果持續下去會產生死海湖面縮小并有可能枯竭的問題,D正確。故選D。杭州2022年第19屆亞運會延遲到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舉辦。杭州亞運會場館建設秉承“綠色、智能、節儉、文明”辦賽理念,確保滿足賽事要求,助推城市建設,展現城市形象,服務市民群眾。下圖為某學者提出的亞運會場館分布與城市空間關系三種模式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下列關于三種場館分布模式描述正確的是()A.分散式布局分散且新建場館多 B.內置集群式主要分布主城區外圍C.對城市土地開發帶動作用相同 D.拓展集群式有利于城市外圍發展4.杭州并未選擇內置集群模式場館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主城區用地成本較高 B.主城區外圍基礎設施落后C.主城區交通通達性好 D.主城區外圍環境污染嚴重【答案】3.D4.A【解析】【3題詳析】讀圖可知,分散式布局分散,新建場館少,排除A;內置集群式主要集中分布于城市主城區內,排除B;拓展集群式位于主城區外圍,且集中分布,有助于帶動主城區外圍的土地開發,對城市土地開發帶動作用最強,但帶動作用不同,D正確,排除C。故選D。【4題詳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內置集群模式分布于主城區內,主城區經濟發達,用地成本較高,會影響場館的建設規模,故選擇內置集群模式場館分布的亞運城市較少,A正確;杭州主城區外圍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交通通達度較好,外圍地區環境質量較好,排除BCD。故選A。在細質紅層砂巖構造裂隙的基礎上,經外力作用,巖體會形成鼓包,其上巖粒間的膠結物經過反復的吸水和脫水,會進一步在鼓包表面形成龜裂紋(圖)。這種龜裂地貌景觀多見于裸露的陡坡上。某研學小組在江西省的一處國家地質公園發現,該地山體西北高、東南低,北側多陡坡,巖性以紅色砂巖為主,發育有典型的龜裂地貌景觀;由于外營力的不同,該地各坡向的龜裂地貌發育存在差異。完成下面小題。5.在龜裂地貌演化的初期,鼓包表面的龜裂紋將()A.加寬加深 B.加寬變淺 C.變窄變淺 D.穩定不變6.該地龜裂地貌景觀發育最明顯的坡向是()A.西北坡 B.西南坡 C.東北坡 D.東南坡【答案】5.A6.A【解析】【5題詳析】由材料可知,在細質紅層砂巖構造裂隙的基礎上,經外力作用,巖體會形成鼓包,其上巖粒間的膠結物經過反復的吸水和脫水,巖粒間的膠結物破碎脫離,鼓包表面的龜裂紋將加寬加深,A正確BCD錯誤。故選A。【6題詳析】由材料可知,該地山體北側多陡坡,巖性以紅色砂巖為主,而龜裂地貌景觀多見于裸露的陡坡上,而且山體西北高、東南低,說明西北坡的坡度更陡峭,植被覆蓋率更低,因此該地龜裂地貌景觀發育最明顯的坡向是西北坡,A正確BCD錯誤。故選A。涎流冰是寒冷地區特有的水文地質現象,是指居間不凍層地下水從地表裂縫溢流后,受低溫影響凍結而成的積冰體。居間不凍層是永久凍土上方冬季也不會凍結的含水層。西伯利亞東部某地是涎流冰多發區,下圖示意該地水文地質剖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根據圖文材料推斷,涎流冰多出現在()A.高緯度地區的平原 B.高緯度地區的山前斜地C.高海拔地區的平地 D.高海拔地區的陡峻坡地8.關于地表積雪對涎流冰形成的作用,描述正確的是()A.暖季積雪融化下滲,為涎流冰提供水源B冷季積雪覆蓋較厚,涎流冰不易形成C.暖季積雪較少,利于不凍層吸收太陽輻射D.冷季氣溫較低,不凍層難以維系9.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導致涎流冰面積擴大,其原因主要是全球變暖使得()A.氣溫升高,碳酸巖鹽強風化帶擴大 B.降水增加,不凍層地下水量增加C.氣溫升高,居間不凍層的范圍擴大 D.降水增加,地表積雪覆蓋量增加【答案】7.B8.A9.C【解析】【7題詳析】根據材料可知,涎流冰是寒冷地區特有的水文地質現象,故主要分布在高緯度或者高海拔地區;結合圖示可知,涎流冰是在邊坡底部,地下水順流而出,因氣溫較低而結冰的現象,故多出現在山前斜地或山谷,B正確;平原和平地,缺少邊坡,不易形成涎流冰,AC錯誤;陡峻坡地上水流速度快,不易結冰,D錯誤。故選B。【8題詳析】暖季,地表積雪融化,下滲補給地下水,為涎流冰的形成提供水源,A正確;不凍層吸收太陽輻射會使溫度升高,不利于涎流冰形成,C錯誤;冷季氣溫低,積雪厚,積雪保溫作用利于居間不凍層維持,BD錯誤。故選A。【9題詳析】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年均溫升高,加劇了多年凍土融化,釋放出更多的地下水,為次年涎流冰提供充足的水源,有利于涎流冰面積的擴大,C正確;氣溫升高,有利于碳酸鹽巖的風化,改變地下儲水條件,但巖石風化速度慢,不是涎流冰擴大的最主要影響因素,A錯誤;全球變暖,導致降水不穩定,降水量不一定增加,BD錯誤。故選C。L縣地處青藏高原向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山區面積達95.5%,轄103個村(含6個居委會),以納西族為主體多民族聚居。2015年該縣戶籍人口為23.78萬人,常住人口為22.91萬人,下圖示意L縣自西向東不同區域人口流動狀況。完成下面小題。10.甲、乙、丙、丁四個縣域功能區分別是()A主城近郊區、偏遠山區、主城遠郊區、主城區B.主城近郊區、主城區、主城遠郊區、偏遠山區C.主城遠郊區、偏遠山區、主城近郊區、主城區D.主城遠郊區、主城區、主城近郊區、偏遠山區11.L縣村域人口流動活躍度東部顯著高于西部,可能是因為東部()A.旅游業較發達 B.經濟發展水平較高C.教育醫療設施好 D.農業收入有限【答案】10.B11.D【解析】【10題詳析】結合圖示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從人口流動強度(有正有負)來看,乙為凈流入且流入數值較大,丁為凈流出且流出數值較大,根據人口流動主要影響因素是經濟發展水平、就業機會,推知乙是主城區,東部地區丁是偏遠山區;甲與乙有相似特征,但甲人口流動強度基本穩定,丙與丁有相似特征,但丙流出相對較少,推知甲是主城近郊區,丙是主城遠郊區。故選B。【11題詳析】據上題判斷可知,東部地區主要是偏遠山區,自然災害多,耕地面積小,農業收入有限,經濟水平低,人口流出多,流入少,人口流動活躍度較大,D正確;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距城市遠,旅游業不發達,教育醫療設施較落后,ABC錯誤。故選D。含章湖(40°40'40°43'N,122°2'~122°9'E)位于遼寧省盤錦市的遼東灣新區內。含章湖臨近岸坡的冰(岸冰)對岸邊堤壩產生巨大破壞作用。研究發現,岸坡傾角、方位角可通過影響岸坡獲得的太陽輻射量影響岸冰破壞作用,會導致冰—岸不連接現象。下圖為含章湖岸坡角度示意圖。其中β為傾斜面的傾角,γ為傾斜面的方位角,規定方位角在正南方向為零度,向西為正向東為負。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能正確表示含章湖冰—岸不連接現象的熱量傳遞過程是()A.太陽輻射—大氣—岸坡—水體 B.太陽輻射—水體—大氣—岸坡C.太陽輻射—岸坡—水體 D.太陽輻射—水體—岸坡13.含章湖湖冰—岸不連接現象最明顯的岸坡方位角和岸坡傾角分別為()A.0°,30° B.-90°,45° C.0°,60° D.90°,90°【答案】12.C13.C【解析】【12題詳析】結合材料,通過影響岸坡獲得的太陽輻射量影響岸冰破壞作用,會導致冰—岸不連接現象。岸坡通過一定的方位和傾角吸收太陽輻射,從而使地面升溫;岸坡與岸冰位置相連,地表升溫,從而使得岸冰位置溫度上升,冰塊融化,導致冰—岸不連接現象。所以表示含章湖冰—岸不連接現象的熱量傳遞過程是太陽輻射—岸坡—水體,C正確。故選C。【13題詳析】含章湖位于遼寧,湖冰—岸不連接現象最明顯時應為岸坡吸收太陽輻射最多的時候。含章湖位于北半球,岸坡朝向正南,吸收太陽輻射最多,結合材料,岸坡方位角應為0°,BD錯誤。含章湖位于40°N附近,冬季湖泊結冰時太陽直射南半球,當地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在30°左右,所以當岸坡傾角為60°時,與太陽光線大致垂直,吸收更多太陽輻射,湖冰—岸不連接現象明顯,A錯誤,C正確。故選C。在氣候暖濕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總體呈快速擴張趨勢,部分湖泊發生水系重組(鄰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匯流關系)。左圖示意青藏高原某內流區重組后的水系。右圖示意該內流區水系重組前后甲乙丙湖的湖泊水位變化(與2000年的水位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4.湖泊及其水位變化對應正確的是()A.甲湖—①、乙湖—③、丙湖—② B.甲湖—②、乙湖—③、丙湖—①C.甲湖—①、乙湖—②、丙湖—③ D.甲湖—②、乙湖—①、丙湖—③15.關于水系重組前后甲乙丙三湖的說法,正確的是()A.重組前甲湖湖水匯入乙湖 B.重組前乙湖湖水匯入丙湖C.重組后甲湖流域面積擴大 D.重組后乙湖湖盆容積縮小16.隨著氣候暖濕化,該區域湖泊鹽度變化最不明顯的是()A.甲湖 B.乙湖 C.丙湖 D.不好確定【答案】14.A15.B16.B【解析】【14題詳析】根據材料信息“在氣候暖濕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總體呈快速擴張趨勢,部分湖泊發生水系重組(鄰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匯流關系)”可知,湖泊水位上升,但是水位增加不同,形成水系重組,結合圖中湖泊之間水流流向可知,甲湖湖水流向乙湖,甲湖湖泊水位增加較多,形成外溢,因此甲湖對應為①,乙湖湖水又流向丙湖,因此丙湖湖水水位上漲且與甲湖變化趨勢類似,因此丙湖對應為②;乙湖位于甲湖和丙湖之間,起到調節作用,湖泊變化較小,因此乙湖對應為③,結合選項可知,A正確,BCD錯誤;故選A。【15題詳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該水系重組主要原因在于氣候暖濕化,重組后甲湖流向乙湖,主要原因在于甲湖海拔較高,氣候暖濕化后,甲湖補給增多,湖泊水位上升,形成外溢,甲湖流域面積不會發生明顯變化,C錯誤;根據圖中信息可知,乙湖水位變化較小,湖盆容積變化小,D錯誤;根據圖中信息可知,甲湖和丙湖水位變化趨勢相近,因此重組后甲湖變化較大,影響丙湖水位,重組前后乙湖對丙湖影響相差不大,因此重組前乙湖流向丙湖,甲湖未流向乙湖,A錯誤,B正確;故選B。【16題詳析】根據圖中信息可知,甲湖和丙湖水位明顯上升,水量增加,鹽度降低,乙湖重組前后均有湖水流出,鹽度不會發生明顯變化,B正確,ACD錯誤;故選B。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7月29日20時至8月2日7時,受臺風“杜蘇芮”殘余勢力影響,京津冀地區發生極端暴雨事件,北京市氣象局稱其為“140年以來最大降雨量”。這次暴雨洪水的極端性體現在:一是降雨強度大;二是持續時間長;三是洪水來勢很猛;四是災情非常嚴重。北京市門頭溝區是這次極端暴雨的重災區。下圖為北京市門頭溝區等高線圖。(1)描述門頭溝的地形特征。(2)推測門頭溝此次極端暴雨產生的原因。(3)指出甲、乙兩處澇災更嚴重的是____,并說明理由。【答案】(1)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勢西高東低(北部、西部、南部為山地);地勢起伏大,溝谷眾多。(2)臺風勢力強,帶來充足水汽,降雨強度大;地處迎風坡,臺風帶來大量的暖濕氣流爬升易形成地形雨;門頭溝西部地勢高,為山地,大量暖濕水汽受阻擋停留時間長。(3)乙理由:乙地位于河流下游,上游溝谷眾多,匯水區域大;山區地勢起伏大,匯水速度快;下游地勢低平,排水不暢;乙地城鎮集中,人口多。【解析】【小問1詳析】圖示地區等高線密集且數值大,山地海拔較高且地勢起伏較大,溝谷眾多,說明該區域以山地為主;西部地區等高線數值大,東部地區等高線數值小,說明地勢西高東低。【小問2詳析】受臺風“杜蘇芮”殘余勢力影響,臺風勢力強,帶來充足水汽,降雨強度大;該地地形有一定起伏,利于水汽充分抬升,臺風帶來大量的暖濕氣流爬升易形成地形雨;西部地勢高,高大的山地阻擋水汽,大量暖濕水汽受阻擋停留時間長。【小問3詳析】洪澇災害的成因與地形有關,乙地上游溝谷眾多,山區地勢起伏大,山區匯水速度快,匯水區域廣,匯入干流水量大;乙地地處河流下游,地勢平坦,水流速度緩慢,泄洪不暢;另外乙地城鎮集中,人口多,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嚴重。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喀納斯湖位于新疆阿爾泰山附近,距阿爾泰山主峰(友誼峰)約60km。友誼峰區主要由淺海—海相變質碎屑巖和侵入的花崗巖等組成。阿爾泰山喀納斯流域冰川廣布,冰蝕作用強烈,冰川地貌隨處可見。喀納斯湖兩側崖巖林立,斷層痕跡清晰,是第四紀冰川和構造斷陷共同作用的結果。下圖為喀納斯湖形成過程(a-b-c三個階段)示意圖。(1)簡析喀納斯流域冰蝕作用強的原因。(2)簡述喀納斯湖的形成過程。【答案】(1)緯度較高,降雪量大,冰川多;山地地形,坡度較大,冰川作用力強。(2)該地區在內力作用下,形成斷裂帶;斷裂帶巖石破碎,易被侵蝕;在多次冰川侵蝕作用下﹐形成湖盆;冰川堆積物累積,堵塞河道,冰川融水匯入而形成湖泊。【解析】【小問1詳析】該地緯度較高,受山地阻擋作用顯著,多地形雨,降雪量大,因此該地區冰川廣布;該區域為山地地形,地勢起伏大,坡度較大,冰蝕物受重力作用影響易被搬運,最終侵蝕面裸露并接受下一次侵蝕,冰川作用力強。【小問2詳析】由材料和圖片信息可知,該地區內力作用劇烈,在內力作用下,形成斷裂帶;由于巖層發生斷裂,斷裂帶巖石破碎,易受外力的風化、侵蝕;該地區冰川廣布,冰蝕作用強烈,在多次冰川侵蝕作用下,地表下陷逐漸形成喀納斯盆地;由于冰川堆積物長期累積,堵塞河道,再加上長期的冰川融水匯入,最終形成喀納斯湖。【『點石成金』】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圖為美國圣胡安河某處河床在一次暴雨洪水泛濫過程中河床變化示意圖。該地氣候干旱,上游植被覆蓋率較低,流量季節變化較大,河床有深厚的沉積物層。P為此次暴雨洪水泛濫過程中河床最大深度。(1)說明此處河床物質組成特征,并推測最后時段河床a、b兩側不對稱的原因。(2)從降水強度和植被覆蓋角度分析洪水對P值大小的影響。(3)從流水作用角度分析三個時段河床的變化過程。【答案】(1)河床底部沒有堅硬的基巖,河床沉積物較松軟。a側可能為凸岸,a側沉積物硬度較大,a側為河流左岸。(2)降水強度大,河水流量峰值大,水位越高;河水流速越快,流水侵蝕作用強,河床較深,P值越大。上游植被覆蓋率低,涵養水源作用弱;河水流量峰值大,水位高,P值增大。(3)Ⅰ時段,河水流量變大,帶來大量泥沙,以流水沉積作用為主,河床抬升。Ⅱ時段,河水流量進一步變大,流速加快,以流水侵蝕作用為,河床加深。Ⅲ時段,河水流量變小,含沙量較大,流速減慢,以流水沉積作用為主,河床抬升。【解析】【小問1詳析】讀圖可知,此處河床底部沒有堅硬的基巖,而是沉積物,物質較松軟。讀圖可知,最后時段a側沉積物較多,可能的原因有a側為河流凸岸,流速較慢,沉積物沉積較多,或者a側為河流左岸(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偏,左岸為堆積岸),以沉積為主,沉積物較多,也可能是a側沉積物硬度較大,不容易被侵蝕,剩余較多。【小問2詳析】降水角度:降水強度大時,河流補給量大,水量大,河流水位高,P越大;河流流速越快,流水侵蝕作用越強,河床越深,P越大。植被角度:植被覆蓋率越低,涵養水源的能力越弱,河流流量峰值越大,水位越高,P越大。【小問3詳析】Ⅰ時段:河流徑流量變大,攜沙能力強,帶來大量泥沙,在該河段以流水沉積作用為主,泥沙堆積,河床抬升。Ⅱ階段:河流徑流量進一步增大,河流流速加快,外力作用轉變為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下切侵蝕,河床加深。Ⅲ時段:河流徑流量變小,流速減慢,泥沙在該河段堆積,河床再一次抬升。20.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隴南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區、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會區域,扼陜甘川三省要沖,隴南市境內高山森林密布,丘陵河谷交錯,氣候宜人,水、能源礦產等資源豐富,但水土流失嚴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隴南市山區的發展長期高度依賴自然資源,曾經是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區的核心部分。近年來,隴南市通過產業扶貧等多元幫扶措施實現了脫貧,但當前區域內脫貧戶的生計存在一定的脆弱性,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可持續生計仍面臨巨大挑戰。下圖示意隴南市多元幫扶措施對農戶生計策略選擇的影響機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