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頒發《工程測量規范》的通知(78)建發設字第271號(78)冶基字第1574號根據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73)建革設字第239號通知的要求,由冶金部會同全國有關單位編制的《工程測量規范》,已經有關部門會審。現批準《工程測量規范》TJ26-78為全國通用勘察規范,自一九七九年六月一日起試行。本規范只規定了工程測量的一般技術要求,對于各地區、各行業的特殊要求,請各省、市、自治區和國務院各有關部,根據本規范的規定,結合本地區和本行業的具體情況,制定補充規定,并報送國家建委備案,抄送冶金部。本規范由冶金部管理,其具體解釋等工作,由陜西省冶金勘察設計院負責。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冶金工業部一九七八年七月六日主要符號Bmin--地面攝影基線的最小值DCG--短程光電測距儀DCH--短程紅外測距儀DCZ--中程光電測距儀DC×30--相位式遠程激光測距儀e--象片偏心值ex--象片橫向雙倍偏心值ey--象片縱向雙倍偏心值ΔF--比例尺改正機件fK--航攝儀焦距f′K--象片改正焦距fi--投影器主距fx--象片x方向的改正焦距fy--象片y方向的改正焦距fB--附合導線或閉合導線環的方位角閉合差H--相對航高h--高差J1,J2,J3--分別為經緯儀的型號K--測圖放大倍數k--變換光束系數L--線路長度Lx--航攝儀x方向框標的間距Ly--航攝儀y方向框標的間距lx--象片上x方向框標的間距ly--象片上y方向框標的間距M--測圖比例尺的分母md--儀器測距中誤差mh--高差中誤差mK--航攝比例尺分母mq--測圖儀上、下視差中誤差mα--方位角的中誤差mβ--測角中誤差N--附合導線或閉合導線環的個數n--測站數、三角形個數、邊數ΔPi--左、右視差較Q--分帶投影帶距r--象片上象底點與最遠糾正點間的距離S--基線上,邊長s1,s2,s3--分別為水準儀的型號T--邊長相對中誤差分母W--閉合差Wf,Wh.Wj,Wi--分別為方位角條件、固定角條件、極條件、基線條件的自由項限值xn--象片底點橫座標值Ymax--地面攝影縱距最大值yn--象片底點縱座標值Z--投影器物鏡中心至承影面的距離α--垂直角,象片傾角β--航向改正機件γ1,γ2--第一、第二補充改正機件δ--求距角正弦對數的一秒表差δk--往返測的高差較差θ--旁向改正機件ψ--象片橫向傾角ω--象片縱向傾角第一章總則第1條工程測量必須深入實際,精心測繪,及時、準確地提供工程建設測繪資料。其成果、成圖的精度和內容,應滿足各個設計要求,并兼顧一般的施工需要,盡量做到一圖多用。第2條本規范適用于城市、工礦企業勘察設計階段的測繪工作。其內容包括控制測量、1∶500~1∶5000比例尺地形測量和線路測量。對測圖面積大于50平方公里的1∶5000比例尺地形圖,在滿足工程建設對測量精度要求的條件下,應盡量按照國家測繪總局頒發的現行有關規范作業。本規范未規定事項,應按現行的有關標準規范執行第3條測量工程開始前,應了解設計用圖的要求,進行現場踏勘,認真搜集和利用已有資料,制定合理的技術方案。測量工程進行中,應加強內外業的質量檢查。測量工程結束后,應做好資料整理和技術報告(或說明)書的編寫工作。第4條對于測繪儀器、工具,必須做到及時檢查校正,加強維護、定期檢修,使其經常保持良好狀態。第二章平面控制測量第一節一般規定第5條平面控制網的布設,應從當前需要出發,適當考慮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全理。平面控制網等級的劃分,依次為二、三、四等三角,一、二級小三角或一、二級導線,以及作為測圖用的圖概三角和圖根導線。各等級三角和導線,均可作為測區首級控制。第6條平面控制座標系統的選擇,一般采用高斯正形投影,按3°分帶計算平面直角座標。其中央子午線為:72°、75°……135°。當其控制網長度變形每公里大于5厘米(主要工廠區為2.5厘米)影響工程建設精度要求時,可采用獨立座標系統。小測區亦可用磁北定向,或采用建筑座標系統。對于在已有平面控制網的地區進行測量時,應盡量沿用原有的座標系統。(Ⅰ)三角網(鎖)的主要技術要求和布設第7條三角網(鎖)的主要技術要求,應遵守表1的規定。三角網(鎖)的主要技術要求表1等
級平均
邊長(公里)測角中
誤差
(")起始邊邊長相對中誤差最弱邊邊長相對中誤
差測
回
數三角形最大閉合差(")J0J1J2二等9±11/2500001/120000912±3.5三等4.5±1.81/150000(首級)
1/120000(加密)1/70006±7四等2±2.51/100000(首級)1/70000(加密)1/4000064±9一級
小三角1±51/400001/2000062±15二級
小三角0.5±101/200001/1000021±30注:①若四等三角及一、二級小三角為加密網時,其相鄰點相對點位中誤差或相對于高級點的點位中誤差,不應超過±5厘米。②當測區測圖的最大比例尺為1∶1000時,一、二級小三角的邊長可適當放長,但最長不應超過上表規定的2倍;若為加密網時,則其相應的點位中誤差不應超過±10厘米。③J1、J2、J6分別為經緯儀的型號。第8條三角網(鎖)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各等級的首級控制網,應布設為近似等邊三角形的網(鎖)。其三角形內角,不應小于30°;如受在形限制時,個別角亦不應小于25°。二、加密的控制網,一般采用插網、線形網或插點形式。插網可越級布設。三、四等三角及一、二級小三角的布設,可采用線形鎖。線形鎖的布設,宜近于直伸;當大基線長度與本鎖上一級網所規定的平均邊長之比小于1時,其傳距角不宜小于30°,若為1~1.5倍之間時,其傳距角不宜小于40°。狹長測區,布設一條線形鎖時,按傳距角計算的圖形強度之總和值,應小于60(對數第六位為單位)。第9條三角網(鎖)的起始邊長,應盡量采用電磁波測距儀測定。當三角網(鎖)的起始邊邊長采用基線網擴大時,其圖形一般為近似正菱形;擴大比為宜超過1∶3。基線測量的精度,一般不低于同等級三角網(鎖)起始邊邊長精度的2倍;水平角觀測的測回數,可為同等級三角點測回數的1.5倍。第10條各等級三角網(鎖),均可采用相應精度的電磁波測距導線代替。(Ⅱ)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第11條一、二級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遵守表2的規定表2一二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等級附合導線長度(公里)相對閉合差平均邊長(米)測角中誤差
(")邊長丈量較差相對誤
差測回數方位角閉合差(")J0J2一二2.41.21/100001/5000200100±6±121/200001/100004221±12√N
±24√n注:①n為測站數。②當測區測圖的最大比例尺為1∶1000時,二級導線的附合長度,可適當放長,但最長不應超過表2規定的2倍。③當附合導線長度,短于規定長度的1/3時,其導線絕對閉合差,不應大于13厘米。第12條導線應量布設成直伸形狀,相鄰邊長不宜相差太大。附合導線長度超過規定時,宜布設成結點網形。結點與結點、結點與高級點間的附合導線長度,不應大于表2規定長度的0.7倍。導線用作首級控制時,宜布設環形網。第13條三角副點傳算網,一般設兩條基線,基線所對的角,不應小于30°;方位角應由兩個方向傳遞;基線應按一級導級增加一次單向丈量,水平觀測的測回數,應為一級導線測回數的1.5倍。(Ⅲ)圖根控制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第14條圖根控制測量,一般采用圖根三角、圖根導線或交會點,在高級點下進行加密,一般不超過2次附合。圖根導線在個別困難地區,可附合3次。難以作閉合導線的狹長測區,可布設自由導線,但應加強檢查。第15條圖根三角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遵守表3的規定。圖根控制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表3邊
長(米)測角中
誤差(")鎖的三
角形個數測回數
J三角形最
大閉合差
(")方位角閉合差(")不大于測圖最大視距的1.7倍±20≤131±60±40√n注:①圖根三角在小測區作首級控制時,起始邊邊長相對中誤差,不應大于1/10000。②線形鎖應適當布設檢查邊,其較差的相對誤差,不應大于1/1500;用重合點檢查時,其點位較差不應大于圖上0.2毫米。第16條圖根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遵守表4的規定。表4圖根導線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附合導線長度
(米)相對
閉合差邊
長測角中誤差(")測回數
J方位角閉合差
(")1.0M1/2000不大于測圖最大視距的1.5倍±201±40√n注:①M為測圖比例尺的分母。②困難地區,附合導線相對閉合差,不應大于1/1000。③當1∶500、1∶1000比例尺測圖時,附合導線長度可放長至1.5M,但其相對閉合差不應大于1/3000;當附合導線長度短于1/3M時,其絕對閉合差不應大于圖上0.4毫米。④用于測定細部座標的圖根導線,其絕對閉合差不應大于25厘米;當附合導線長度短于200米其絕對閉合差,不應大于13厘米。第二節選點、造標、埋石第17條選點工作應在實地調查已有控制點和方案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對已有點位應盡量利用,同時應使所選點位構成良好的圖形。第18條控制點位的選定,應符合下列要求:一、相鄰點之間應通視良好,標石能長期保存;二、覘標高度合理,作業安全;三、便于加密、擴展和尋找;四、圖根點應選在視野開闊,便于測圖的位置。第19條二、三等三角點應建造覘標,四等三角點可視需要而定。覘標可因地制宜地選用鋼標、木標或混凝土標等。所建覘標,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標形端正,標架穩固;二、標柱中心、儀器臺中心,應盡量與標石中心位于同一鉛垂線上,其偏差不應大于10厘米;三、櫓柱應離觀測視線10厘米以上。第20條二、三等三角點,應埋設柱石和盤石,兩層標石中心最大偏差不應超過3毫米;四等三角點,一、二級小三角點,一、二級導線點,一般只埋設柱石;圖根點可視需要埋設適當數量的永久樁或半永樁。其標志、標石的埋設規格可按附錄一的要求。二、三、四等三角點應繪制點志記,并辦理托管手續。其它埋石點可視需要而定。第三節水平角觀測第21條水平角觀測所用的經緯儀,應符合下列技術要求:一、縱軸晃動角,應小于照準部上水準器格值的1~1.5倍;二、當儀器高為1.5米時,光學對點器的對中誤差,不應大于1毫米;三、光學觀測微器行差:J1型儀器不應小于1″,J2型儀器不應大于2″,J6型儀器不應大于0.1′。第22條水平角觀測前或觀測后,應測定歸心元素。角度元素應量至15′,長度元素應量至毫米。投影示誤三角形的邊長,不應大于5毫米,對于照準圓筒投影的示誤三角形邊長,不應大于10毫米。第23條水平角觀測過程中,氣泡中心位置偏離整置中心不宜超過1格。四等三角點以上的水平角觀測,當觀測方向的垂直超過±3°時,宜在測回間重新整置氣泡位置。第24條分組觀測時,應包括兩個共同方向(其中一個為共同零方向),其兩組觀測角值之差,不應大于本等級測角中誤差的2倍。第25條水平角觀測一般采用方向觀測法。當方向數不多于3個時,可不歸零。一、二級小三角及圖根三角多于3個方向時亦可歸零。各測回間的度盤位置和測微器位置,應按測回數均勻變換。第26條水平角觀測觀測法的技術要求,不應超過表5的規定。表5水平角觀測觀測法的技術要求等
級經緯儀型
號光學測微器兩次重合讀數之差(”)半測回
歸零差
(”)一測回中兩倍照準差(2C)變動范圍(”)同一方向值各測回
較
差
(”)二、三、四等三角四等三角及以上一級小三角及以下J1J2J2J1368121891318691224注:當觀測方向的垂直角超過±3°時,該方向的2C較差,可按相鄰測回進行比較。第27條水平角觀測誤差不符合表5要求時,應在原來度盤位置上進行重測,并應遵守下列規定:一、2C較差或各測回較差超限時,應重測超限方向,并聯測零方向。二、歸零差或零方向的2C較差超限時,該測回應重測。三、若一測回中重測方向數超過本站方向數的1/3時(重測的不完整測回不計入重測測回數),該站應重測。第28條首級控制網定向時,方位角傳遞一般聯測兩個已知方向。其水平角觀測應按首級網的有關規定執行。第29條水平角觀測結束后,其測角中誤差應按下列公式計算:一、三角網測角中誤差:式中W--三角形閉合差;n--三角形的個數;二、導線(網)測角中誤差:式中fβ--附合導線或閉合導線環的方位角閉合差;n--計算fβ時的測站數;N--附合導線或閉合導線環的個數。第四節距離測量第30條三角網的基線或起始邊、導線邊的距離測量,應根據精度要求和設備條件,可選用因瓦基線尺、普通鋼尺、橫基尺、電磁波測距儀等進行。距離測量所使用的儀器、工具應經過檢驗和檢定。(Ⅰ)因式基線尺量距、普通鋼尺量距第31條采用因瓦基線尺丈量基線的技術要求,應遵守表6的規定。因瓦基線尺丈量基線的技術要求表6等級基本技術要求作
業
技
術
規
定相對中誤差作業尺數丈量總次數定線最
大偏差(毫米)尺段高
差較差
(毫米)讀
定
次
數估
讀
(毫米)溫度讀至(℃)同尺各次或同段各尺的較差(毫米)成果取用
(毫米)經各項改正后各次或各尺全長較差(毫米)三四1/3500001/2000002~42~34~64202533330.10.10.50.50.30.30.10.15√S8√S注:S為基線長(公里)。第32條普通鋼尺量距的技術要求,應遵守表7的規定。表7普通鋼尺量距的技術要求等級作業尺數丈量總次數定線最大偏差(毫米)尺段高差較差(毫米)讀
定
次
數估讀(毫米)溫度
讀至
(℃同尺各次或同段各尺的較差(毫米)丈量方法一級小三角起始邊2450530.60.52懸空二級小三角起始邊
一級導線1~22501030.50.52圖根三角起始邊
二級導線1~2701020.50.53圖根導線11注:①檢定鋼尺時,其丈量的相對中誤差不應大于1/100000。②當采取措施,嚴格操作,也可用普通鋼尺丈量一級小三角的基線。③圖根導線邊長丈量時,當坡度小于2%、溫度不超過鋼尺檢定溫度的±10℃、尺長改正不大于1/10000時,可不進行改正。(Ⅱ)2米橫基尺視差法測距第33條2米橫基尺視差法測距的技術要求,應遵守表8的規定。2米橫基尺視差法測距的技術要求表8等
級測
圖比例尺單個視差圖
測距長度(米)視差角測角
中誤差(")測角方法及限差一級導線50±1測角中誤差為±1"時,以J2型儀器,應在同一豎盤位置觀測6次,其角值較差不得超過5"測菜中誤差為±2時,以J型儀器,應按復測法4倍角一測回測定,倍角的較差不得超過24"二級導線1:50070±11:100090±1圖根導線1:50069±290±11:100075±2120±11:200090±2150±1注:①當導線邊長大于上表規定時,應分段測量。②2米橫基尺尺長檢定中誤差,不應超過±0.04毫米;加常數檢定中誤差,不應超過±0.2毫米。J2型儀器測微器的行差大于1″時,應加行差改正。(Ⅲ)電磁波測距第34條采用電磁波測距儀邊時,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測線離地面或障礙物宜在1.3米以上,注意選擇有利地形,盡量避開干擾因素;二、在兩端點量測的氣象數據,對于整個測線應有較好的代表性;三、在儀器最佳測程范圍內應盡量選長邊。第35條電磁波測距儀及輔助工具的檢定精度要求,不應低于表9的規定電磁波測距儀及輔助工具的檢定精度要求表9儀器型號基準頻率儀
器
常
數氣象工具溫度(℃)氣壓
(毫米泵柱)干濕短程紅外測距儀(DCH)1.5×10-61/2md0.51.01.0短程光電測距儀(DCG)1.0×10-60.20.50.5中程光電測距儀(DCZ)
相位式遠程激光測距儀
(DC×30)0.5×10-60.20.20.5注:①md為儀器測距的中誤差。②儀器常數檢定結果與原采用的常數值較差超過md時,應采用新檢定值,否則應采用原值。第36條以光波為載波的測距儀,宜在成象清晰,回光穩定的情況下進行作業,雨、雪及大氣透明度很差的天氣不宜作業。第37條測站(主臺)、鏡站(副臺)儀器對中誤差不應大于2毫米。因基座面不水平而引起對中偏差的儀器,應加置平改正。第38條電磁波測距儀測邊時,氣象數據測定的要求,應遵守表10的規定。氣象數據測定的要求表10等
級最
小
讀
數測定的時間間
隔氣
象數據的
取
用溫度(℃)氣
壓(毫米泵柱)干濕二、三、四等
三角起始邊一級小三角及
以下起始邊0.20.50.51.0(或不測)0.51.0每測回或每
邊人次的始未
每人次或
每邊的始未測邊兩端平均測邊兩端平均或一端的數據注:一、二級導線邊測定的時間間隔,可適當放寬。第39條各類型電磁波測距儀測距的技術要求,應遵守表11的規定。各類型電磁波測距儀測距的技術要求表11等級儀
器
類
型總測
回數人次時間段測回中數較差(厘米)二等三
角起始邊相位式遠程激光測距儀(DC×30)中程光電測距儀(DCZ)611~25.0三、四等三角起始邊相位式遠程激光測距儀(DC×30)中程光電測距儀(DCZ)3114.5短程光電測距儀(DCG)48~722~31~2人次互差7.0一、二級小三角起始邊短程光電測距儀(DCG)24~481~21人次互差7.0短程紅外測距儀(DCH)2~411~22.0一、二級
導線邊短程紅外測距儀(DCH)1~2112.0注:①總測回數的含義:DCH一測回由照準的目標1次,讀數2次組成;第二測回應重新照準目標。DCG應觀測暗點由正、反,正、反,旋轉度盤4次讀數組成;每暗點一般6測回測定。DCZ、DC×30應精測頻率,內外光路4個相位讀數組成。②2個時間段觀測時,宜選擇不同氣候,上、下午和白天、黃昏時分別觀測。③測定邊長的相對中誤差,應進行內部符合評定,其結果應符合本規范第二章第一節表1、表2的要求。DCH可不進行內部符合評定。④人次、時間段、互差限值,不應大于儀器測距中誤差的2倍。⑤在干擾因素較大地區測距,宜往返進行。⑥三、四等三角起始邊,采用短程測距儀時,可分段觀測。⑦觀測數據的取舍必須是整測回、同時段、同人次。⑧當觀測數據出現分群時,應增加測回數。增加的測回數,不應少于總測回數的0.5倍。第40條電磁波的測距邊,采用三角高程測定高差時,其兩端點的高差要求,不應超過表12規定。兩端點的高差要求表12等級測距邊兩端的高差(h)(米)測距邊的相應傾角二等三角起始邊三等三角起始邊四等三角起始邊一、二級小三角起始邊≤0.02S≤0.03S≤0.05S≤0.125S1°08′1°43′2°52′7°10′注:S為測距邊長度(米)。第41條電磁波測距邊,以三角高程測定的高差,進行傾斜改正時,其往返觀測的高差較差(δh),不應超過下列規定:第42條測距的結果,應進行儀器常數、氣候、傾斜、周期誤差、頻率、測站歸心等改正。第五節內業計算第43條計算前應復查外業資料,核對起算數據。第44條二、三、四等三角網的計算,應按最小二乘法原理采用條件觀測平差(插網、線形網、線形鎖計算時可不考慮定向角觀測值)或間接觀測平差。控制面積小于100平方公里的獨立網,可不進行方向、距離的改化。一級小三角及以下各級控制網,可采用簡化方法平差。第45條三角網條件方程式自由項的限值,應按下列公式計算:一、極條件自由項的限值二、基線條件自由項的限值三、方位角條件自由項的限值四、固定角條件自由項的限值上列式中m″β--相應等級規定的測角中誤差;δ--求距角正弦對數的一秒表差;m1gs1m1gs2--起始邊長度的對數中誤差;m″αm″α2--為已知方位角的中誤差;n--推算路線所經過的測站數;m″g--固定角的測角中誤差。第46條內業計算中數字取位的要求,應遵守表13的規定。表13內業計算中數字取位的要求等
級觀測方向值(″)各項改正數(″)采用的對(函)數邊長及座標(米)方位角
(″)二等三角三、四等三角一、二級小三角一、二級導線圖根0.010.116或100.010.116或108位7位7伴或6位5位0.0010.0010.0010.010.010.116或10第47條三角網平差后,應計算測角(或方向)中誤差、最弱邊邊長相對中誤差或點位中誤差。基線(或起始邊)應計算全長相對中誤差。第48條采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平差時,對數據及輸入紙帶,應進行仔細核對。其計算結束后,應對打印成果進行校驗。第三章高程控制測量第一節一般規定第49條測區高程一般采用1956年黃海高程系統。對于在已有高程控制網的地區進行測量時,可沿用原高程系統。小測區聯測有困難時,亦可用假定高程。第50條高程控制網等級的劃分,依次為二、三、四等水準及圖根水準。各等級水準均可作為測區的首級高程控制。高程控制網的布設,首級網應布設成環形網;加密時宜布設附合路線中結點網。當地形起伏較大,直接水準測量有困難時可用三角高程作為測圖的高程控制。第二節水準測量第51條水準網的主要技術要求,應遵守表14的規定。表14水準網的主要技術要求等級每公里高差中誤差(毫米)附合路線長度(公里)水準儀的型號水
準
尺觀測次數往返較差、附合
或環線閉、合并與已知點
聯測的附合或
環線的平地
(毫米)山地
(毫米)二±2S1因瓦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4√L三±650S3雙面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往一次±12√L±4√nS1因瓦四±1016S3雙面往返各一次往一次±20√L±6√N圖根±205S10往返各一次往一次±40√L±12√N注:①結點間或結點與高級結點附合路線的長度,不應大于表中規定的0.7倍。②計算往返較差時,L為水準點間的路線長度(公里),計算附合或環線閉合差時,L為附合或環線的路線長度(公里)。第52條水準測量所使用的儀器及標尺,應符合下列技術要求:一、水準儀視準軸與水準管軸的夾角:S1型不應超過±15″;S3型不應超過±20″;S10型不應超過±30″。二、標尺上的米間隔平均長與名義長之差,對于因瓦水準尺,不應超過±0.15毫米;對于雙面水準尺,不應超過±0.5毫米。第53條水準點應選在土質堅硬、便于長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點。墻腳水準點,應選設于永久性建筑物上,點位應便于尋找、保存和引測。水準點間的距離,一般為1~3公里。工廠區宜小1公里。一個測區至少應設立3個水準點。第54條二、三、四等水準點。應埋設水準標石,也可利用固定地物。其標志、標石的埋設規格,可按附錄二的要求。第55條二、三、四等水準點,應繪制點志記,必要時設置指示樁,并辦理托管手續。第56條水準測理的觀測,應在標石穩定后進行。其水準觀測的技術要求,應遵守表15的規定。水準觀測的技術要求表15等級水準儀的型號視線
長度(米)前合
視距差(米)前合視距
累積差
(米)視線離地面最低高度(米)基本分劃、輔助分劃(黑紅面)讀數差(毫米)基本分劃、輔助分劃(黑紅面)所測高差之差(毫米)二S150130.50.50.7三S275360.32.03.0S11.01.5四S2805100.23.05.0圖根S10100注:①當成象顯著清晰、穩定時,視線長度可按表中規定放長20%。②二等水準視線長度小于20米時,其視線高度不應低于0.3米。③當進行三、四等水準觀測,采用單面標尺變動儀器高度時,所測兩高差之差,應與黑紅面所測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第57條兩次觀測高差較差超限時應重測,重測后應選用兩次合格的結果。如重測結果與原測結果分別比較,其較差均不超過限值時,則由三次結果取平均數。第58條水準測量內業計算,應遵守下列規定:一、平差前,應按下列計算每公里高差中誤差式中W--閉合差(毫米);L--計算各W時,相應的路線長度(公里);N--附合路線或閉合路線環的個數。對于二等水準,必要時進行正高改正。二、各等水準網的計算,應按最小二乘法原理,采用條件觀測平差或間接觀測平差,并計算每公里高差中誤差。圖根水準可簡單配賦。三、內業計算最后成果的取位:二等水準應至0.1毫米,三、四等水準應取至毫米,圖根可取至厘米。第三節三角高程測量第59條三角高程測量,一般劃分為兩個等級。一級一般起迄于直接水準聯測的高程點上,邊數不應超過7個。二級附合在一級路線點上時,邊數不應超過10個。當直接起迄于水準聯測的高程點上,按二級三角高程要求,一次布設時,邊數不應超過15個。邊數超過上述規定時,路線應布設成結點網。三角高程路線的各邊上,均應對向觀測。儀器和照準覘標高,應用鋼尺準確量至0.5厘米。第60條一、二級三角高程測量的技術要求,應遵守表16的規定。三角高程測量的技術要求表16等級邊
長(公里)經緯儀
測回數型
號較
差對向觀測
高差較差(米)附合或環
線閉合差(米)指標差
垂直角(″)
(″)
一二小于0.5小于0.5J2J6中絲法2三絲法1中絲法115
150.02S0.04S±0.07√n±0.1Hd√n注:①S為邊長(百米);n為邊數;Hd為等高線的間距。②計算對向觀測高差較差時,應考慮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響。第61條一、二級三角高程測量內業計算時,垂直角的角值取位;一級應取至1″,二級應取至0.1″或10″,用六位函數計算,高程應取至厘米。第四章地形測量第一節一般規定第62條地形圖的比例尺,應按工程性質、設計階段和規模大小進行選擇。1∶5000比例尺地形圖,一般適用于規劃設計;1∶200比例尺地形圖,一般適用于初步設計;1∶1000、1∶500比例尺地形圖,一般適用于施工圖設計。對于精度要求較低的專用地形圖,可按小一級比例尺地形圖的規定進行測繪或利用小一級比例尺地形圖放大。第63條地形圖的等高距,一般按表17的數值選用。地形圖的等高距表17地形傾斜角比
例
尺1:5001:10001:20001:50006°以下6°~15°15°以上0.50.510.511122255第64條地形圖圖式,應按國家測繪總局制定的現行圖式表示。第65條地形測量地區類型的劃分,依據精度要求,用圖性質和作業方法的不同,劃分為:一般地區、城市建筑區、工廠區和水下地形測量。地形圖的精度:應以地物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位置、高程中誤差進行衡量。第66條地形圖圖上地物點位置的中誤差和等高線的高程中誤差,不應超過表18的規定。圖上地物點位置的中誤差和等高線的高程中誤差表18地區類別圖上地物點的位置中誤差
等高線的高程中誤差
(毫米)
(等高距)一般地區城市建筑區主地地物次要地物6°以下5°~15°15°以上±0.6±0.4±0.8±0.61/31/21注:①主要地物指重要的,外廊明顯規整的地物。②一般地區的1∶500比例尺地形測圖,次要地物點的位置中誤差,可放寬至±1.0毫米。③隱藏或測量困難地區,可按表中要求放寬至1.5倍。第67條工廠區細部座標點的位置中誤差和細部高程點的高程中誤差,不應超過表19的規定。細部座標點的位置中誤差和細部高程點的高程中誤差(厘米)表19地物名稱細部座標點細部高程點主地建筑物、構筑物一般建筑物、構筑物±5±7±2±3第68條地形原圖紙,一般選用厚度為0.07~0.10毫米、伸縮率小于0.4‰的聚脂薄膜。第69條地形圖的分幅,一般采用矩形或正方形。圖幅的編號,一般采用圖幅西南角的座標。小測區亦可采用順序編號。第70條圖廓格網線和控制點的展點誤差,不應大于0.2毫米,圖廓格網的對角線和圖根點間長度誤差,不應大于0.3毫米。第71條每幅圖應測出圖廓5毫米,圖幅的接邊誤差,不應大于本規范第66條規定的22倍,小于規定的誤差,可平均配賦。第72條地形圖應經過內業檢查、實地的全面巡視及實測檢查,實測檢查量一般為測圖工作量的10%。當采用與測圖相同的方法實測檢查時,檢查較差的限值應為本規范第66條、第106條規定的22倍,較差接近限值的應占少數。第二節一般地區地形測量(Ⅰ)測繪方法與技術要求第73條地形測圖可選用大平板儀測繪法、經緯儀(水準儀)小平板聯合測繪法、經緯儀量角器測繪(測記)法、攝影測量和激光地形儀等方法。第74條地形測圖所用的儀器和工具,應符合下列要求:一、視距常數值,應在100±0.1(米)以內;二、垂直度盤指標差,不應超過±2′;三、比例尺尺長誤差,不應超過±0.2毫米;四、量角器半徑不應小于10厘米,其偏心差不應大于0.2毫米。第75條當圖根點密度不足時,可在解析點上做少量圖解交會點或視距支點,1∶5000比例尺地形測圖可連續做兩個支點。圖解交會點必須有一個多余方向作校核,交會角應在30°~150°之間。視距支點邊長,一般不應大于相應比例尺地形點最大視距長度的2/3,距離用直返覘視距法測定,其較差一般不應大于邊長的1/150。1∶500、1∶1000比例尺地形測圖,施測主要地物點的支點實量距離。圖解交會點、視距支點的高程,應以垂直角一測回測定,由兩個方向或直返覘推算之高差較差:在平地不應大于1/5等高距,在山地不應大于1/3等高距。第76條地形測圖時儀器的設置及測站上的檢查,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儀器對中偏差,不應大于圖上0.05毫米;二、以較遠一點標定方向,另一點進行檢核:平板儀測繪時檢核方向線的偏差,不應大于圖上0.3毫米;經緯儀測繪時可測其角度加以檢核。每站測圖過程中,應隨時檢查后視方向,平板儀測繪時偏差不應大于圖上0.3毫米,經緯儀歸零差不應大于4′。三、檢查另一測站高程,其較差不應大于1/5等高距。第77條地形點間距和視距長度的要求,不應超過表20的規定。地形點間距和視距長度的要求表20比例尺地形點間距(米)視距長度(米)備
注主要地物次要地物及地形點1:5001:10001:20001:500015305010060100180300100150250350等高距為0.5米時,高程可注至厘米,其余均注至分米注:垂直角超過±10°時,視距長度應適當縮短;平坦地區成象清晰時,視距長度可放寬20%。(Ⅱ)測繪內容及取舍第78條各類建筑物、構筑物及其主要附屬設施均應進行測繪。房屋外廓,一般以墻角為準。臨時性的可不測。1∶500、1∶1000比例尺工廠區專用地形圖的廠房,應加注車間名稱或分類編號。居民區可視比例尺大小或用圖需要,適當加以綜合。第79條獨立地物能依比例尺顯示的,應實測外廓,填繪符號;不能依比例尺顯示的,應準確表示其定位點和定位線。第80條管線轉角均應實測。線路密集時或居民區的低壓電線、通訊線,可視用圖需要擇需要測繪。管線直線部分的支架、線桿和附屬設施密集時,視不同比例尺可適當取舍。多種線路在同一桿柱上時,應表示主要的。第81條縣以上境界應繪出。人民公社、國營農場境界,應按需要測繪。兩級境界重合時,應繪高級境符號;地類界與線狀地物重合時,應繪線狀地物符號。第82條道路及其附屬物,應按實際形狀測繪。1∶2000、1∶5000比例尺地形圖,可適當舍去車站范圍內的附屬設施(如信號等)。人行小道可擇要測繪。鐵路應測注軌面高程,在曲線段應測注內軌面高程;涵洞應測注洞底高程;公路路面材料應視需要注記。第83條水系及其附屬物,一般實際形狀測繪。水面高程及施測日期應視需要測注。水渠注應測注渠底高程;堤、壩應測注頂部高程;水井應測注井臺高程,并按需要注記井臺至水面的深度。河溝、水渠在地形圖上的寬度小于1毫米時,可以單線表示。第84條地貌應以等高線表示為主,明顯的特征地貌(如崩巖、雨裂待),應以符號表示。一般每隔四根等高線應繪一根計曲線,并應在計曲線的適宜處注記高程,其字頭指向高處。在山頂、鞍部、凹地和斜坡不明顯處的等高線上,應加繪示坡線。山頂、鞍部、凹地、山脊、谷底及傾斜變換點處,必須測注高程點。露巖、獨立巖、土堆、沖溝、坑穴、陡坎等,應分別注記高程或比高。各種天然形成的斜坡、陡坎,其比高小于1/2等高距時,一般可不表示。第85條植被的測繪應按其經濟價值和面積大小適當取舍。梯田坎的坡寬在地形圖上大于2毫米時,應實測坡腳;小于2毫米時,可量注比高。當田坎密集時,兩坎間距在地形圖上小于5毫米(1∶500比例尺地形圖上小于10毫米)或坎高小于1/2等高距時,可適當取舍。水田應測出代表性高程,田埂寬在地形圖上小于1毫米時,可以單線表示。第86條居民地、廠礦、機關、學校、山嶺、河流和道路等,應按現有的名稱注記。第三節城市建筑區地形測量第87條城市建筑區1∶500比例尺地形測圖,一般采用小平板與水準儀聯合測繪法。主要地物點的距離,應實地丈量,丈量距離不應大于50米。其它比例尺的地形測圖,可按一般地區的地形測量方法進行。施測街道外廓時,還可采用支距法、線交會法等。在庭院內部可采用幾何作圖法。第88條各種比例尺的地形測圖,其視距長度的要求,不應大于表21的規定。視距長度的要求(米)表21類
別比
例
尺1:5001:10001:2000主要地物點次要地物點及地形點7080120150200第89條主要工廠、機關、學校等單位的出入口及樓角、庭院、名勝古跡等,應測注高程點。主要道路中心在地形圖上每隔10厘米處和交叉、轉折、起伏變換處,應測注高程點。各種地下管線,應測出井位,并適當測注高程點。其它高程點的間距,在地形圖上一般為5厘米。高程應注記至厘米。第90條1∶500和1∶1000比例尺地形圖,房屋、街巷應實測分清。1∶2000比例尺地形圖,小于1米寬的街巷,可適當取舍。街區或建筑物凹凸部分,在地形圖上小于0.4毫米時,可用直線連接。其它內容的測繪及取舍,應符合本章第二節的要求。第91條中小城鎮的測繪,可按本章第二節一般地區地形測量的要求進行。街區和建筑物的取舍,可按本規范第90條要求適當放寬。第92條主要地物點的檢查,一般采用實地丈量兩點間距離與圖解的距離進行比較,其較差不應大于本規范第66條主要地物點位置中誤差的2倍,接近限值的應占少數。第93條地形圖及時進行修測。修測時可利用鄰近控制點或原地形圖主要地物點施測。若變動較大或周圍地物關系控制不足時,應先補圖根控制,再進行修測。其修測方法、精度與原測地形圖要求相同。當利用原地形圖主要地物點施測時,應校核后使用。其修測地物的精度要求,可按本規范第66條規定放寬至1.4倍。修測時的測站高程,可利用原地形圖上3個固定高程點引測,其較差不應超過1/5等高距,并取用平均數。第四節工廠區細部測量第94條工廠區細部座標測量,一般采用極座標解析法。測角可用普通經緯儀半測回測定;距離采用鋼尺丈量。一般不超過一個尺段。細部高程可用水準儀或經緯儀望遠鏡置平施測。未測細部座標與細部高程的其它建筑物、構筑物,以及不測細部座標與細部高程的工廠區,可按本章第二節要求測繪,其精度應符合本規范第66條表18中的一般地區的要求。第95條細部座標和細部高程測量的內容,應與設計、建設單位共同商定,并可按表22的要求進行測繪。細部座標和細部高程測量的內容表22類
別細部座標細部高程附
注建筑物及
構筑物矩形主
要
角
主要廠房墻角和室內地坪注出主要尺寸圓形中
心基礎面或地面注明接地處半徑地下管線起、終、轉、交叉點(皆測管中心或管溝中心)主要井位中心
地面、井臺、上水管頂、下水管底、地溝底或地溝蓋
經委托單位或用探管儀明開挖后施測架空管線
起、終、轉、交點的支架中心
主要支架的基礎面或地面
注明通過鐵路公路的凈空高電力線
鐵塔中心、桿柱的起、終、轉點
鐵塔基礎面或地面、桿柱地面
注明通過鐵路公路的凈空高鐵路
車檔、岔心、交點、進廠房點中心
車檔、岔心、直線每50米,曲線每20~30米測一點軌面(曲線測內軌)
心要時測算曲線元素公路
干線的交叉點、盡頭(皆以中心線準)
變坡處、直線每隔50米測一點注:①建筑物、構筑物凹凸部分的取舍,應符合本規范第90條的要求廠房門寬能通行汽車、火車的,應測繪位置。②生活區內的大型建筑物,應單獨測定座標;排列整齊的宿舍,可測其外圍四角的座標。其它可不測座標。第96條細部座標點的計算,應取五位函數,座標及高程成果均至厘米。座標展點的誤差,不應大于圖上0.3毫米。第97條兩相鄰細部座標點間反算距離與實地丈量距離的較差,不應大于表23的規定。兩相鄰細部座標點間反算距離與實地丈量距離的較差表23項
目較
差(厘米)主在建筑物、構筑物一般建筑物、構筑物7+S/200010+S/2000注:S為兩相鄰細部點間的距離(厘米)。第98條建筑物、構筑物的細部座標,一般按分類編號,編制細部座標直接注記于圖上。工廠區一般只繪制綜合圖,如有特殊要求時,可繪制分類圖。第五節水下地形測量第99條水下地形測量的精度要求,應遵守下列規定:水深范圍
(米)作
業
儀
器
和
工
具測點深度中誤差(米)0~41~1010~20超出20宜用測深桿測深儀或測深錘(流速小于1米/秒)測深儀或測深錘(流速小于0.米/秒)
測深儀或測深錘(靜水水域)±0.10±0.15±0.20水深的1.5~2.0%一、測點位置對鄰近圖根點位置中誤差,在圖上不應超過±1.5毫米。在1∶500比例尺測圖、大面積平坦水域和水深超出20米的水域,可放寬至±2.0毫米。二、測點深度的中誤差,不應大于表24的要求。第100條水下地形測量開始前,必須了解測區水域內的礁石、沉船、水流和灘險等情況。工作中應注意安全。當風浪引起測深儀記錄紙上回聲線波形起伏:在內陸水域大于0.3米、海域大于0.4米時,宜暫停測深工作。用測深桿、測深錘作業,遇有大風水面波動較大讀數不便時,宜停止水上作業。第101條水尺的設置,應能反映全測區內水面的瞬時變化。水尺零點高程或水面高程,應以不低于圖根水準測量的精度進行聯測。當采用的基準面與陸上高程不一致時,應求出相互關系。第102條采用測深儀工作時,應遵守下列規定:一、工作電壓與額定電壓之差,直流電源不應超過10%;交流電源不應超過5%。二、實際轉速不應超出規定轉速的1%,超出時應加改正。三、電壓與轉速調整后,應在深、淺水處作停泊與航行檢查。如有誤差,應繪制誤差曲線圖予以改正。四、每次測前、測后的均應測定電壓、轉速,并用其它測深儀具檢查水深讀數。第103條測深定位的方法,應根據測區情況、測圖比例尺及設備條件,可選用經緯儀平板儀前方交會法、六分儀后方交會法、斷面索法、單角交會法、激光地形儀極座標等。交會定位時,將會角宜在30°~150°之間。第104條水下地形測量與陸上地形測量應互相銜接。其測點一般按橫斷面布設,斷面方向盡量與岸線(或主流方向)相垂直;斷面的間距,一般為地形圖上2厘米;測點的間距,一般為地形上1厘米;當地形變化顯著和用圖要求不同時,可適當加密或放寬。水下地形測量的測站點,不應低于圖根點的精度。在作業中應經常檢查后視方向,其偏差:經緯儀不應大于2′,平板不應大于圖0.2毫米。第105條水下地形測量內業繪圖的要求應遵守下列規定:一、測點的內業展繪,應根據外業定位的方法、測圖比例尺、測區大小及測點距測站的遠近選用輻射線格網法、圓弧格網法、三桿分度儀法、量角器法、重疊法、解析法等。二、測點的水深(或高程),應注記至分米。第106條水下地形測量等深線的高程中誤差,不應大于表25的規定。表25等深線的高程中誤差比例尺等深距
(米)等深線的高程中誤差(等深距)6°以下6°~15°以下15°以上~30°30°以下1:5000.51/21.01/31/211:10000.51/21.01/31/211續表比例尺等深距
(米)等深線的高程中誤差(等深距)6°以下6°~15°以下15°以上~30°30°以下1:20001.01/22.01/2111/21:50002.01/35.01/2111/2注:對于作業困難、水深大于20米或工程要求不高時,其等深線的高程中誤差,可按表中規定放寬至2倍。第五章攝影測量第一節一般規定第107條用攝影測量的方法測圖時,圖上地物點的位置中誤差和等高線的高程中誤差,不應超過表26的規定。圖上地物點的位置中誤差和等高線的高程中誤差表26地形傾角圖上地物點的位置中誤差(毫米)等高線的高程中誤差(等高距)6°以下6°~15°
15°以上±0.6±0.8±0.82/312/32/311/21/211/21/21注:①等高距應按本規范第63條表17的規定。②表中1∶500比例尺測圖的規定,僅適用于地面攝影測量。③隱藏地區可按表中規定放寬至1.5倍。第108條攝影測量作業前,必須對儀器進行檢校。其內容包括機械精度(平行性、垂直性、水平性、密合性),光學性能(影象和測標清晰、消除象差),各元素的零位置和一些常數的確定。第109條攝影位置的測繪內容和取舍,除按本規范第四章第二節的規定外,還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測繪地物時其性質、數量依調繪片為準,位置、形狀以立體模型為主;二、高程注記點,每方格(100平方厘米)不應少于5個;三、當計曲線的間距小于6毫米(立體量測儀描繪片小于3毫米)時或在等傾斜地段,可只測計曲線;四、測繪林區地貌時,應進行樹高改正;五、象對測圖的范圍,不應超出定向點連線外1厘米。第110條模型間、描繪片間等高線接邊誤差,不應大于本規范第107條規定的2倍。圖幅接邊誤差,不應大于本規范條107條規定的22倍。第111條攝影漏洞的補測要求,應按本規范第四章有關規定執行。第二節航空攝影測量(Ⅰ)航空攝影第112條航攝比例尺(1m/K),不宜小于附錄三的要求。第113條航攝及航攝的資料,應符合下列要求:一、航攝象片的傾角,不宜大于3°,個別最大不應超過5°;航偏角不應大于9°;航線彎曲不應大于5%;象片航向重疊,不應小于15%。二、航攝底片必須影象清晰、框標齊全、無絕對漏洞、陰影范圍小、無云影、色調均勻、藥膜面無斑點污損;蒙翳應小于0.3;最大黑度應為1.4±0.4;反差應為0.9±0.3(干版片和象片質量指標,可按上述要求適當放寬,但應能顯示細小影紋)。三、航攝底片的不均勻收縮,不應大于1/2000。其壓平誤差用立體座標儀檢查時,圖解計算的上下視差與觀測的上下視差之差,不應大于0.04毫米。四、干版藥膜面的不平度,以數學平均值計算,不宜大于0.04毫米,個別最大不應超過0.08毫米;縮小不宜大于0.01毫米,個別最大不應超過0.03毫米。第114條象片焦距改正符合下列要求:一、全能法測圖和分工法測圖時,應取航線首末2片量測象片框標間距,當2片各方向相應量測值較差小于0.1毫米,可取中數;當較差大于0.1毫米,應在航線中間加測1片取中數。角析法空中三角測量(電算加密)時,宜片片量測、片片改正象點值(焦距不改)。二、象片改正焦距應按下列計算:式中f′K--象片改正焦距,取至0.01毫米;fx--象片x方向的改正焦距(取至0.01毫米),fy--象片y方向的改正焦距(取至0.01毫米),fK--航攝儀鑒定焦距,取用至0.001毫米;LX1、LX2--航攝儀上、下x方向框標的間距,取用至0.01毫米;LY1、LY2--航攝儀左、右y方向框標的間距,取用至0.01毫米;lX1、lX2--象片上、下x框標的間距,取用至0.01毫米;lY1、lY2--象片上、下y框標的間距,取用至0.01毫米;三、X、Y主距分別安置的測圖儀,象片改正焦距應為fX和fY。(Ⅱ)外控點選擇刺與聯測第115條全野外控制測圖外控點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全能法和分工法測圖時,每個象對應本布設4個平高控制點和1個高程檢查點(全能法可不布設)。平高控制點應位于航向和旁向6(或5)片重疊內,離方位線不應小于3.5厘米,距象片邊緣不應小于1厘米,當旁向重疊過大或過小時,上下航線應分別刺點;當旁向重疊過小時,上下兩點間不得漏空1厘米。高程檢查點,應位于模型中央較高或較低處,左右偏離不應大于1厘米。變換光束測圖時,中間宜增設平高檢查點。二、象片圖測圖的每張象片(或隔開),應布設4個平高糾正點(位于象片四角)和一個平面檢查點(位于主點附近)。第116條解析法空中三角測量(電算加密)航線網外控點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每個航線網段,應布設3對平高點,每對平高點的間隔,最大不應超過7條基線,每對平高點應位于航向、旁向6(或5)片重疊內,距方位線不應小于3.5厘米,每個航線網段中央的1對平高點偏離中線,不應超過1條基線。二、采用區域網電算加密時,應沿四周及中央布點,其中四角必須布設平高點。第117條外控點的選刺,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刺點目標應為影象清晰易認,便于聯測的線狀地物交點。其辨認精度,在1∶5000比例尺測圖時,象片上應小于0.03毫米;1∶1000、1∶2000比例尺測圖時,象片上應小于0.05毫米。地物稀少地區,可刺在線狀地物的端點或影象清晰、象片在不大于0.3毫米的點狀地物中心。二、高程控制點,應選刺在高程變化不大的地方,避免刺在地形坡度變化急劇的斜坡處。當點位刺在有比高處時,應量注比高。三、刺點孔徑,不應大于象片上0.15毫米。三角點、圖根點及水準點應盡量準確刺出。四、平高點和高程點的刺點,必須實地檢查。刺點象片(控制片)的背面和正面,應按附錄四的要求裝飾。五、外控點建立攝影標志時,攝影標志應設在開闊的地點、對障礙物的天頂角應大于45°。其形狀和尺寸,可按附錄五的規定采用。第118條外控點的聯測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在四等三角點下,可連續擴展3次,其測回數和測角中誤差要求,應遵守規范第7條、第11條的規定。網鎖及導線的平均邊長,應按象片控制點的密度而定。當采用角(或邊)交會時,應有多余觀測,交會角應在20°~160°之間。二、高程可按本規范第三章第二節和第三節中的有關要求進行。但圖根水準附合路線的長度可放寬至15公里,圖根水準可連續擴展3次。三、外控點對鄰近三角點的平面位置中誤差,不應超過圖上±0.15毫米。對鄰近水準點的高程的中誤差,不應大于1/5等高距。(Ⅲ)象片調繪第119條象片調繪應符合下列要求:一、象片上無法判讀和判讀不清的地物及地貌元素(如名稱、性質、數量、界線等)均必須進行實地調繪,而清晰、易辨的輪廓,應以室內判讀為準。攝影后增添的地物應進行實地測繪。二、二、調繪宜用放大象片進行,根據測繪范圍在隔號象片上劃定調繪面積,其接邊線不應與線狀地物重合,并避免分割建筑物。三、圖式符號按國家測繪總局制定的現行地形圖的式表示,但整飾可簡化。四、調繪片應進行接邊和檢查。(Ⅳ)解析法空中三角點測量(電算加密)第120條加密點對鄰近外控點的平面位置中誤差,當地形坡度在15°及以下時,不應超過象片上±0.09毫米;當坡形坡度在15°以上時,不應超過象片上±0.12毫米。加密點的高程中誤差,不應大于表27的規定。加密點的高程中誤差表27地形傾角測
圖
比
例
尺1:1000
1:2000
1:5000焦
距2101002101002101000°~15°15°以上H/2300H/2100H/1900H/1700H/2100H/1900H/1700H/1500H/1700H/1600H/1400H/1300注:H為相對航高。第121條加密點的選刺,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每片應正確刺出象主點和框標定向輔助點的位置。二、全能法和分工法的加密點,除每個象對應選刺兩個高程檢查點(盡量選高差大的點)外,其它要求應遵守本規范第115條的規定。當加密點距方位線小于7厘米時,應另外選刺相對定向點。主點的連接點,應在其附近1厘米處選刺,困難時可為1.5厘米。三、加密點不應超過外控點連線外1厘米。四、加密點和外控點等,在同一航線網段只刺一孔,孔徑不應大于0.12毫米,刺點誤差,不應大于0.1毫米。第122條電算加密單人觀測時,兩次所測象點座標X較差和Y較差,應小于0.05毫米;左右視差(p)和上下視差(q)的較差,應小于0.03毫米。兩個觀測時,當象點座標X較差和Y較差小于0.06毫米及左右視差(p)和上下視差(q)的較差,小于0.04毫米時,應取中數或選用其中一組數據。第123條電算加密的限差,應符合下列要求:一、相對定向后各定向點的上下視差的殘差,不應大于0.02毫米,個別最大超過0.04毫米。當fK=210時,模型連接點的平面連接差,應小于0.10mK(毫米),高程連接差應小于0.10%·H(米);當fK=100時,模型連接點的平面連接差應小于0.12mK(毫米),高程連接差,應小于0.15%·H(米)。二、航線網大地定向后,大地定向點的平面和高程剩余差,不應大于加密點中誤差的0.5倍,多余外控點不符值,不應大于加密點中誤差的1.2倍。三、單航線電算加密時,排除系統誤差后,相鄰航線的公共加密點平面和高程較差,不應大于加密點中誤差的2倍。四、單航線電算加密時,測圖用的象片外方位元素,應分別后交取得,角元素取至分,線元素取至0.1米。(Ⅴ)全能法測圖第124條全能法測圖內定向,應符合下列要求:一、透明正片(或負片)的框標對中誤差,不應超過±0.1毫米。多倍儀在下景深承影面上的歸心差,不應大于0.2毫米。二、投影器主距(ft)安置值取至0.01毫米或最小刻劃值。第125條相對定向上下視差的殘差,必須進行配賦,應使主點為最小,3、5點同號;4、6點反向同號。其值在模型上;Ⅰ級儀器不應超過0.02Zi/fK毫米(Zi為投影器物鏡中心至模型定向點的高度)。第126條大地定向應符合下列要求:大地定向點的平面對點誤差,Ⅰ、Ⅱ級儀器不應大于(0.1K+0.1)毫米;多倍儀不應大于(0.15K+0.1)毫米(K為測圖放大倍數),當計算值小于0.3毫米時,對點誤差可取0.3毫米。大地定向點的高程不符值,Ⅰ、Ⅱ級儀器不應大于0.04%·H,多倍儀不應大于0.09%·H。寬角、特寬角測圖時,平面對點誤差和高程不符值,可放寬至1.5倍。第127條變換光束測圖時,應符合下列要求:一、象片要橫縱向雙倍偏心值,應按下式計算:承影面上橫縱向雙倍偏心值應乘以(-Z/ft)。式中ex、ey--分別為橫縱向雙倍偏心值,取至0.1毫米;k--變換光束系數,ψ、ω--象片橫向、縱向傾角的電算值。二、不加偏心變換光速測圖的象片傾角限值,應按下式計算:式中α--象片傾角(分);Δh--象對內最大高差(米);mq--測圖儀上、下視差的中誤差,Ⅰ、Ⅱ級儀器取用0.03毫米;多倍儀取用0.05毫米。三、變換光束的精密立體測圖儀測圖,相對定向后,兩次偏心值之差,應小于0.2k毫米(承影面上為0.2Z/f′t毫米)模型置平后,當ψ、ω讀數變動超過5′時,應重新計算偏心值,反復進行相對定向和大地定向。四、采用縮放象幅而不改變光束測圖時,縮放象片必須保證負片、鏡頭和承影面三面平行;縮放象片的主點應為航攝負片的主點在承影面上的構象,不得用縮放象片框標連線交點作為主點。(Ⅵ)分工法測圖第128條分工法測圖時,象對內地形點與起始高程面(點)的最大高差,不宜超過±H/8。第129條分工法測圖的定向,應符合下列要求:一、立體量測儀和X-2視差測圖儀的改正機件安置值,應按附錄六計算(全野外控制的測圖,應后交外方位元素值),角元素取至1,線元素取至0.01毫米;安置第一補充改正機件(r1)和第二補充改正機件(r2)時必須立體照準起始面(點)。二、定向點的左、右視差較(ΔPT),應按附錄六計算,取至0.01毫米。三、定向點上左、右視差較(ΔPT)的不符值,不應大于0.03毫米,檢查點不應大于0.05毫米;困難地區的定向點上,不應大于0.04毫米,檢查點不應大于0.06毫米。X-2視差測圖儀的平面對點誤差,不應大于(0.15K+0.1)毫米。四、定向時立體量測儀航向改正機件(β)的安置值,可改動±10,旁向改正機件(θ),可改動8′,比例尺改正機件(ΔF),可改動±0.3毫米,X-2機旁向改正機件(θ),可改動±12′。五、地形點的左右視差較(ΔPi)兩次讀數,其較差不大于0.03毫米時,取用中數。其高差計算至0.1毫。第130條分帶投影轉繪,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描繪片測繪面積內高差大于帶距時,地物、地貌應進行分帶投影轉繪。帶距按下式計算:式中Q--分帶投影的帶距,取等高距的整倍數;r--象片上象底點與最遠糾正點間的距離。二、投影對點誤差,不應大于(0.15K+0.1)毫米,當小于0.3毫米時,可取用0.3毫米。相鄰帶接邊誤差,不應超過1.0毫米,相鄰片接邊誤差,不應超過1.2毫米。地物、地貌分別轉繪時,其套合差,不應大于0.9毫米。三、當α大于3°或K大于6倍時,應進行象片偏心改正,象片偏心值(e)可按下式計算:式中e--象片偏心值,取至0.1毫米;xn、yn--象片底點橫縱座標值。四、由一帶轉繪至另一帶時,應還原底點,投影器高度變動值(ΔZ)的計算,應取至0.01毫米(投影器物筑中心至起始帶的高度,應量至1.0毫米)。五、加樹高描繪的等高線,應加上樹高進行投影轉繪,跨帶的地物錯位太大時,應進行1/2帶或更小帶的投影。(Ⅶ)象片圖測圖第131條象片圖測放大倍數不宜大于4倍。其象片測繪面積內的地形高差,應小于0.00001fKM(米),否則應采用分帶糾正,但不宜超過3帶。第132條象片糾正應符合下列要求:一、糾正點的對點誤差不應大于(0.1K+0.1)毫米。當計算值小于0.3毫米時,對點誤差可取用0.3毫米。二、傾角過大或傾斜地形的象片糾正對點超限時,離心改正最大不應超過10毫米。三、糾正曬象墊板厚度,應按下式計算:式中t--墊板厚度,取至0.1毫米;Z--投影器物鏡中心至承影面的距離,取至毫米;Σl--攝影處理后格網象片各這及對角線長度的總和,取至0.1毫米;ΣL--格網板各邊及對角線長度的總和,取至0.1毫米。第133條象片圖鑲嵌,地物錯開不應大于1.0毫米,明顯刺點的控制點和糾正點的套合誤差,不應大于0.5毫米,相鄰圖幅地物接邊誤差,不宜大于1.2毫米,個別最大不應超過1.6毫米。第134條微分糾正儀作象片圖時,測標跟蹤切地誤差,不應大于H/1500。第135條用地面數字模型法(電算樁點法),代替外業量測地物地貌特征點高程時,各項誤差,應符合全能法測圖Ⅰ、Ⅱ級儀器的要求。第136條象片圖制作影象地圖時,影象必須層次豐富、色調均勻;以10級光楔計,最大黑度應為8~9,最小黑度應為0.5~1.0,印刷影象地圖,宜采用150線左右網目版。第三節地面攝影測量(Ⅰ)地面攝影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第137條地面攝影測量攝影縱距的最大值,應根據地面攝影測量測圖儀的性能確定。其值不應超過表28的規定。攝影縱距的最大值(米)表20測圖比例尺攝
影
焦
距200毫米100毫米機
桌
比1:41:21:21:11:5001:10001:20001:5000800160032004008001600400035070014001753507001750第138條攝影基線的最小值(Bmin)與攝影縱距的最大值(Ymax)的關系應為:1∶2000和1∶5000比例尺測圖時,Bin可為115Ymax~120Ymax。第139條攝影底片的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底片乳劑的分解力,不應小于50條/毫米;二、影象清晰、黑度適中、反差正常;三、底片左右重疊不應小于70%,不應大于90%;四、底片不平度的誤差,應符合本規范第113條的要求。第140條攝站點、象片點的聯測,應符合本規范第118條的要求。不作為攝站用的象片控制點,在四等三角點下,可連續擴展4次。(Ⅱ)外業第141條攝影站和攝影基線,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攝影基線端點間應通視良好,攝影站周圍應無攝影障礙;二、相鄰象對重疊不應小于5%;三、兩攝站點的高差,最大不超過Bmin/5;四、攝影基線的長度,應按本規范第138條的規定和根據等偏攝影時,等偏角不宜大于31.5°,最大不應超過40°;五、攝影基線的長度相對中誤差,不應大于1/2000;基線端點攝站的高差中誤差,不應超過±0.04S米(S為基線邊長,以百米為單位);儀器高量至厘米。第142條象片控制點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每一象對的重疊范圍內,至少應有3個象片控制點,其中1個近點,2個遠點,遠點應位于象對左右邊緣;二、已知攝影站座標和光軸方位角時,可不布設近點;三、當個別補漏象對縱距Y較短,而采用光軸定向時,象片控制點數可適當減少;四、象片控制點的標志,可人工豎立桿狀標志或利用天然標志,標志大小,應以象片影象不小于0.05毫米為宜。第143條攝影與沖洗,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測區開始攝影前,應在現場進行試拍;二、測區開始攝影前,應對攝影經緯儀進行作業檢校,K和ω水準管氣泡,在任何方向最大偏離不得大于1/2格;望遠鏡視準軸與攝影光軸完全一致,同時水平度盤讀數應為零度;三、避免逆光攝影,被攝地形沒有陰影或云霧;四、在曝光瞬間,K和ω水準管氣泡最大偏離,不得大于1/2格,基線方向不應偏離正確瞄準位置;五、攝影后底片應及時進行沖洗,并檢查質量。不能用立體觀察的負片,應重新攝影,重攝時應攝影1個象對并重新測定定向角、基線長度和高差。第144條象片調繪,應按本規范第119條的有關內容進行。調繪時應作必要的略圖和說明。不能辨認的地物和隱藏空間(如線狀地物、坑穴等),應及時補測。成圖后應到現場作必要的檢查。(Ⅲ)內業第145條部分象片控制點,可進行室內加密。象片控制點對鄰近三角點的平面中誤差,不應超過地形圖上±0.4毫米,高程中誤差,不應大于1/4等高距;第146條定向工作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底片框標的對中誤差,不應大于0.1毫米;二、主距安置誤差,不應大于0.01毫米;三、交向傾角()螺絲,應居于零位置,基線分量(bx、by、bz)的安置誤差,不應大于0.01毫米。等傾攝影時,應安置by和bz的改正數;四、大地定向時,平面對點誤差,不應大于地形圖上0.5毫米,高程不符值不應大于1/4等高距。第六章線路測量第一節一般規定第147條鐵路、公路、架空索道、架空送電線路、各種自流和壓力管線的線路測量,應實行勘測、設計、施工(建設)單位的三結合,選定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線路。第148條線路的測量,一般分為踏勘選線和定測兩個階段。踏勘選線階段是協同設計部門進行現場踏勘,確定線路方案,必要時應進行草測或實測帶狀地形圖。定測階段是在主體方案確定后,按選定的線路或根據設計座標等數據在實地定一、測角、量距、設置曲線及斷面測量等。當地形簡單、方案選定的情況下,亦可一次進行測量。第149條線路測圖的比例尺,一般按表29選用線路測圖的比例尺表29線路名稱帶狀地形圖縱斷面圖橫斷面圖
(水平、垂直)水平垂直鐵路1:1000
1:20001:1000
1:20001:100
1:2001:100
1:200公路1:2000
1:50001:2000
1:50001:200
1:5001:100
1:200架空索道1:2000
1:50001:2000
1:50001:200
1:500自流管線1:1000
1:20001:1000
1:20001:100
1:200壓力管線1:2000
1:50001:2000
1:50001:200
1:500架空送電線路1:2000
1:50001:200
1:500第150條線路的起點、終點、轉角點和方向點,應根據需要,分別埋設永久樁或半永久樁。第151條帶狀地形圖,可本規范第62條對于精度要求較低的專用地形圖的規定測繪。沿線的站場、泵房、變電所和橋涵等設施的地形測圖,其面積及比例尺可與設計部門確定。第152條導線的距離,應根據精度的要求,可分別采用鋼尺、激光地形儀和經緯儀視距法等進行測量。導線的水平角觀測,一般采用J6型儀器,按方向法一測回測定。第153條在城市、工廠區,其導線及高程測量的精度,不應低于本規范第二章第一節中的圖根控制測量和第三章第二節中有關圖根水準測量的要求。第154條線路測量如布設自由導線時,應加強校核。當設計需要時,應進行座標和高程聯測。當水準測量的路線,另一端無已知點閉合時,應作往返或同向兩次觀測。第155條線路測量與已有道路、管、線交叉時,應測量設計需要的交叉角及交叉點的高程或凈空高。第156條線路測量縱橫斷面點間的距離和高程,均可采用視距法測量。第二節鐵路、公路測量第157條鐵路、公路的導線及高程測量精度,不應低于表30的規定。鐵路、公路的導線及高程測量精度表30第158條線路直線段上的中樁間距,應根據地形變化確定,一般不大于50米。曲線測設,一般采用偏角法或切線支距法。曲線段上中樁間距,應按曲線半徑大小選定,一般為10米的整倍數。曲線測設的精度要求,不應低于表31的規定。當線路不設中樁時,縱斷面點間的距離及高程可用視距法測量。曲線測設的精度要求表31第159條橫斷面測量的密度、寬度應根據地形變化及設計需要確定。第三節架空索道測量第160條架空索道測量的導線相對閉合差,不應大于1/1000;方位角閉合差不應超過±40″n。方向偏離直線,不應超過180架空索道測量±30″。第161條架空索道的起點、終點、轉角點、方向點的高程可采用圖根水準測量,其技術要求,應按本規范第三章第二節中的有關規定進行。在測量困難地區亦可采用成三角高程測量,垂直角宜采用J6型儀器一測回測定。在組成三角高程線的各邊上,均應對向觀測。第四節自流和壓力管線測量第162條自流管線測量的導線閉合差,不應大于1/1000;方位角閉合差,不應超過±40″n。導線的高程親自合差,不應超過±40L(毫米)。第163條壓力管線測量的技術要求,應遵守下列規定:一、用視距法測量時,視距長度一般不超過350米。采用正倒鏡對向觀測,兩次則距的相對較差,不應超過1/150。二、視距高程應采用J6型儀器對向觀測,垂直角以一測回測定,對向觀測的高差較差(),可按下式計算:式中S--邊長(百米);α--垂直角(角),α小于3°時,按3°計算。當視距導線點的高程與水準點閉合時,其高程的閉合差(W),不應超過下列的規定:三、對距離及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教學工作參考總結高三語文教師期末個人參考總結
- 篷布遮陽篷在商業建筑的裝飾效果考核試卷
- 五年級下冊各單元好詞好句盤點
- 5-16一般同步時序電路的設計1-原始狀態轉移表的建立
- 北京市西城區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22024?2025學年學高一下學期階段測試一(3月) 數學試題(含解析)
- 晉城職業技術學院《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風景園林專業導論課》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省長春市汽開區達標名校2025屆重點高中聯盟領軍考試4月初三化學試題(文)試題含解析
- 天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與就業指導》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醫藥學院《現代公司理論與實務》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小學生金融知識普及課件
- 七年級下冊《青春之光》課件
- 集體備課培訓講座
- 上海市閔行區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二模地理試題(含答案)
- 2025-2030中國橡膠粉改性瀝青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危廢處置方案
- 2025年化學檢驗工職業技能競賽參考試題庫(共500題)
- 兒童暴發性心肌炎診治專家建議(2025)解讀課件
- 農村合作社農業產品供應合同
- 中國鍍錫銅絲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2024-2030)
- GB/T 320-2025工業用合成鹽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