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PEST-SWOT分析》開題報告10000字_第1頁
《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PEST-SWOT分析》開題報告10000字_第2頁
《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PEST-SWOT分析》開題報告10000字_第3頁
《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PEST-SWOT分析》開題報告10000字_第4頁
《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PEST-SWOT分析》開題報告10000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PEST-SWOT分析開題報告TOC\o"1-2"\h\u16368一、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25962(一)選題背景 15577(二)研究意義 229110二、文獻綜述 326756(一)關于文旅融合的研究 312104(二)關于景區發展的研究 514498(三)關于傳統文化IP賦能的研究 69747(四)關于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研究 76643(五)研究述評 816294三、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 826824四、擬采用的研究方法 91057五、研究可能的創新點 1032134六、論文寫作大綱(大綱內標題要根據學位論文要求設置) 10163761緒論 10312142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11247303文旅融合背景下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現狀分析 11260134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PEST-SWOT分析 1219055文旅融合背景下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路徑 13152456結論與展望 133552參考文獻 1322689七、參考文獻 13一、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一)選題背景當今社會正在進入一個以交融為特征的新時代,無論是文化,抑或是經濟和政治都在相互交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三大要素根據各自的比例構成、地位、作用、相互交叉組合,其中文化己經滲入到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創新出“文化+”等各種不同的新業態。文化+旅游的業態也在這一背景下誕生。多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采取多種措施推進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成效和良好的社會效益。在新形勢新背景下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是文化和旅游部門的共同使命。2009年,原國家文化部、旅游局聯合出臺了《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拉開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創新發展序幕。2018年,中央印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完成文化和旅游機構改革重組,實現了我國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重大跨越。2019年,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建設30個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2020年,應對新冠疫情,國家發改委、中宣部、教育部等23個部門在《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中要求培育文化和旅游新業態。2021年,隨著中央定調“共同富裕”時代的到來,對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文旅融合成為點亮共富路徑的嶄新模式。這些政策和文件為文旅融合提供了指導建議,加快了文旅融合的進程,也為我國景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當前,消費者前往景區進行旅游逐漸從以往對物質的追求轉變為精神體驗,更注重景區所富含的故事內容帶來的情感上的歸屬與共鳴。因此,旅游運營商在發展景區或者加強旅游產品開發的過程中,需要注重發掘景區蘊含的文化資源,把傳統文化要素賦能于景區發展上,可以以獨特的魅力幫助景區吸引更多的游客。事實上,各景區在競爭的過程中,已由單純的景點競爭,轉向附著于景區文化IP內涵的競爭。由此可見,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是旅游景區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和源泉,通過將傳統文化IP與景區發展相融合,不僅有效提升了受眾對傳統文化IP內涵的認識,同時也實現了傳統文化IP的價值增值以及景區的發展。當前,很多景區已經意識到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重要價值,在發展景區的過程中紛紛加強了對傳統文化IP的賦能,但在具體賦能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導致景區的發展不容樂觀。鑒于此,本文將對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當前的實際,提出針對性的改善對策。(二)研究意義本文的研究意義如下:(1)理論意義。針對傳統文化IP的賦能研究學界處于剛起步的探索狀態,因此在理論研究方面具有可研究的空間和研究的價值。其次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對景區發展的研究一直伴隨著對傳統文化的利用,引入文旅融合背景來分析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是一個比較嶄新的視角,當前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還不多,相關的研究有待進一步豐富和細化,本文將利用旅游市場理論、旅游行為理論、文旅融合理論等對這一課題進行研究,不僅可以豐富有關傳統文化IP的賦能研究,也可以對文旅融合的理論進行延伸利用,有一定的理論意義。(2)實踐意義。近些年一些傳統文化IP敦煌、故宮等都通過IP化發展造成了市場消費的轟動,在傳統文化傳播傳承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根據傳統文化IP市場的消費占有率來看,IP市場依然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市場需要更多傳統文化IP的進入,研究如何有效的賦能傳統文化IP,可以促進傳統文化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的提升。同時,本研究以傳統文化IP為研究中心從IP的生成期、流通期、消費期來分析其對景區發展的賦能策略,從內容塑造、媒介傳播、受眾轉化3個環節提出適合的賦能策略,可以為我國景區更好地利用傳統文化IP提供一點參考指導策略,促進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因而還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二、文獻綜述(一)關于文旅融合的研究從實踐發展的角度來看,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起步較早,一直以來,文化和旅游都存在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關系。從文旅融合理論研究的角度來看,主要內容包括融合的概念、模式、動力機制及產品、路徑等方面。近年來隨著文旅融合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探索逐步成為學術界的熱點。一是關于文旅融合的概念。通過梳理文獻發現國外的文化旅游研究要比國內開展得早一些,最早是由美國學者Rosenberg(1963)從技術角度分析提出產業融合思想,他提出相同的生產技術使不同產業之間聯系變得緊密,從而萌發了最初的產業融合理論。在國內“文化旅游”最早由魏小安(提出,但并未具體定義。Howard(2009)以歐洲地區為研究對象,認為打造一個地區的文化旅游品牌,有助于塑造當地良好的對外形象,更能成為一個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A.M.OgabohAgba(2010)通過研究克羅斯河州旅游業的發展及其對當地文化的影響,來提出相關建議用以推動文化產業對旅游業的促進作用。徐虹、王京傳(2011)指出,關于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交織滲透,其本質是兩者之間的要素融合,要素與要素之間的競爭關系首先表現出來,然后再逐漸轉變為協調發展。程錦、陸林、朱付彪(2011)的研究則認為旅游產業的融合過程,是先產生于和它存在著某種關系的其他產業或行業內部的,再經過融合而產生出新的產業業態,這是一種旅游業發展的創新形式。劉淑秀(2012)強調了文旅融合在鄉村旅游開發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對文旅融合內涵加以拓展延伸。二是關于文旅融合的動力機制。楊穎(2008)指出旅行中的體驗性、閑暇具有的消費和生產二重性以及對經濟效益的需求,是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主要動力。趙琳昕、杜釗(2012)通過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研究,認為我國旅游業整體競爭力的評價激勵機制,要構建在動態發展的技術和管理的創新基石上,要全面考察產業發展的競爭能力指數以及環境要素的直接影響程度。AlvinHungChihYU(2012)首先確定游客參加藝術節的動機,再以各類動機將游客劃分為不同群體,合理的動機分類對于更好地規劃、管理和營銷有重要意義。袁驊笙(2013)基于系統動力學的思想,研究不同產業之間融合發展機制,鎖定關鍵因素和核心環節用以促成產業融合。李鋒、陳太政、辛欣(2013)認為我國旅游業的融合己作為當前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動力來源,將技術、服務、資金和科研人才等因素的融入作為我國旅游業融合的主要考量指標。蔣昕、傅才武(2020)以寧波的“一人一藝”鄉村行動計劃為研究對象,分析提出文化動力、空間動力、經濟動力為鄉村文旅融合內生發展提供了多維度的動力機制,鄉村文化成長機制的建立與運行,可帶動鄉村文旅融合發展。孟令輝(2021)認為文旅融合發展的機制主要應集中在政策和規劃引領、挖掘文旅資源、加強宣傳推介及培養專業人才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創新。三是關于文旅融合的模式。石柳清(2015)對我國西安市曲江新區文化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的現狀與過程開展了深入研究,并針對當地提出了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模式,主要有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導向,建立有效的招商引資機制和挖掘利用優質的歷史文化資源。朱曉輝(2016)在研究中提出了節慶旅游品牌、文旅區域合奏發展、文旅企業發展、文旅與文創互動、文化和生態深度融合五種文旅融合模式。AbabnehM(2017)認為旅游活動形式的提高、新的消費方式的增長以及旅游產品生產方式的變化,都加速了創意旅游的形成,文化創意的融入可以解決游客在傳統旅游中遇到的問題。王建芹、李剛(2020)在研究中提出文旅融合可以選擇的模式主要有文化+旅游、旅游+文化、文旅+其他三種模式。四是關于文旅融合的路徑。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國外學者相對較早,Besculides(2002)在文章中以西班牙當地居民為例,從了解游客認可度和滿意度等方面著手,從而得出結論發展一個地區的文化旅游,首先應遵循當地民眾的文化風俗及信仰。Jamieson(2003)認為政府應該根據不同類別、不同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打造出結構更完整、種類更豐富的文旅產品體系。羅明義(2009)提出創新體制和機制,加大開發建設,突出產品特色,培訓專業人才,大力宣傳營銷,是不斷提升文化旅游品質的重要途徑。趙華、于靜(2015)通過對鄉村旅游的研究,提出了環境優化、文化挖掘和產業升級三種融合路徑。胡海勝、胡晶(2020)以江西省為例,提出文化和旅游應從樹立融合理念、優化融合布局、創新融合業態、培育融合主體、夯實融合基礎五個路徑出發實現深度融合。張杭州(2020)在研究特色小鎮的文旅融合發展中提出,其路徑的選擇要基于區域特色和文化資源的創新運用。(二)關于景區發展的研究西方國家很早就開始發展旅游業,在理論以及應用層面積累了不少的經驗,都可以將其拿來實施參考和學習。關于景區發展的技術與實例研究上,目前針對此環節的探索比較廣泛,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比如Lindsey(1999)對城市綠道對于城市景區旅游發展的影響實施了研究,并對其管理給予了意見;Korstanje(2009)對景區產業的開發,實施了研究并制定了發展以及管理的措施;Liu(2016)系統地使用各種分析方法,對旅游景區的戰略制定,品牌的梳理和銷售以及創新等方面實施了研究;Bulai(2016)對于伊瑪目布哈里陵墓景區的發展特點實施了調研,并對其發展策略實施了剖析,Antonson(2014)則針對兩個歐洲國家的旅游發展策略以及規劃進行對比,從二者的區別中尋找促進旅游發展的合理辦法。Paven等學者(2015)提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有很多制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的保護開發、文化特色的保留開發、社區居民的參與意愿等,同時提出政府的適當干預、非政府組織的介入經營,對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環境資源利用保護,產生積極的影響。Lenao等(2015)提出可持續發展策略需要結合地方現實,游客和當地居民之間的討論,可以認清可持續發展的復雜性,實現環境保護、經濟建設和社會矛盾的平衡與協調。HashemiN(2017)認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以政府主導,通過引入當地居民和社會第三方的參與達成公私合作,進而實現對環境資源、區域文化特色的保護性發展模式,更加有利于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旅游行業飛速的成長,最近這四十年,國內很多的專家通過不懈的探索,獲得了許多的理論成果,對于國內的旅游產業成長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韓靜怡(2015)提出,隨著民眾生活品質的快速提升,對于生活水準的追求也逐步的增強,對旅游景區的水準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因此旅游景區對于配套設施建設以及管理、品牌的樹立,競爭實力的提升也要相應的加大工作力度。趙勇等人(2018)對不同的景區采用針對性的分析方法編制的對應的發展策略。馬彥等人(2018)從各種層面入手對于景區環境在旅游中所產生的影響實施細致的剖析,指出應當針對景區環境加大策略的設計以及使用力度。劉書越等人(2019)提出,應當對景區的運營管控加大策略的分析力度,建立個性化的特色景區。彭燕等(2021)通過對江西省旅游風情小鎮發展策略進行研究,通過實地考察與調查問卷,提出市場化運營管理、打牢特色產業基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根植地域文化特色等策略,使得小鎮旅游可持續發展。(三)關于傳統文化IP賦能的研究IP(IntellectualProperty)是“知識產權”的英文縮寫。從字面意義來看,知識產權是指人們通過自己的知識創造出來的歸屬自身的有價值的東西,它也具有自己法律上的意義。文化產業相關研究中的IP一般指的是“版權”,又稱著作權商標、專利、設計權等。筆者針對現有“文化IP”和“傳統文化IP”文獻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內容進行了一定的梳理。一是關于傳統文化IP概念研究上,這需要追溯到知識產權的概念,我國學者對文化IP的概念是伴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變化的研究,不斷賦予新的本土化的解讀,直到2018年4月提出了文化產業提出了“新文創”升級,對IP的概念進一步優化,強調了IP必須具備文化價值其主要側重我國的傳統文化。隨后在2018年9月發布的《2018中國文化IP產業發展報告》中IP有了一個全新闡釋:“特指一種辨識度高、有受眾基礎、滲透能力強、變現周期長的文化符號,它表示文化產品之間的聯結與融合,這樣的文化符號被稱為文化IP。對于傳統文化IP學界并沒有具體的概念探討,但在2019中國文化IP發展高峰論壇中強調了優秀的傳統文化IP應具有源生力、設計力、創變力的特點。二是關于傳統文化IP在構成要素方面,目前學界和業界對于文化IP的構成要素基本達成共識,即內容(創意)和粉絲(用戶群)。傳統文化IP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有一定的原創內容,不局限于文本、影視等,也包括形象和其他一系列衍生品所代表的文化符號,粉絲在這里指熱衷于IP,樂于為IP相關產品消費的人群,他們也代表了IP的流量大小。學者向勇和白曉晴(2017)基于文化產業新常態下IP的生產特征,對文化IP的要素進行了更細節的區分,認為明星IP包含五項基本要素:價值觀、形象、故事、多元演繹和商業變現,其中故事、形象和價值觀是IP的內容基石,而多元演繹、商業變現則是強化粉絲效應的關鍵。三是關于傳統文化IP價值方面,尹鴻(2015)從影響力和商業價值兩個方面對文化IP進行了闡述,其中影響力指在社會上的知名度高,并且有大量的忠誠用戶,商業價值則指創意可以被不斷地豐富和再創造,受眾可以通過信息接觸轉化為消費行為,傳統文化IP本身就擁有很大的受眾群體,具有相當的商業價值。馮月季、李菁(2019)認為應在文化自覺視域下進行中國傳統文化IP的價值建構,分別從文化記憶、文化認同、文化反思三個方面探討中國傳統文化IP的價值建構。四是關于傳統文化IP產業開發方面,我國部分學者針對傳統文化IP的開發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成果。于方(2019)從傳統造物思想的研究人手,以文化邏輯、行為邏輯、物理邏輯的轉化方式為線索,探尋傳統文化融于IP衍生造物的創新轉化開發方法。王青、梁媛媛等多位學者都對文化IP的產業鏈開發進行了總結,IP文化整條鏈包含了上、中、下這三個部分。其中王青(2020)針對傳統古典文化IP為例認為位于上游的中國古典文學即傳統文化的本源,是IP開發的基礎;中游主要包括影視、游戲、音樂等內容,其特征是文化形式的多樣性和傳播的多樣性;而文創產品則處于下游位置,是上游和中游共同衍生而來的,是基于物質和體驗的創新性產品。五是關于傳統文化IP在傳播相關策略方面的研究上,現有研究大多從傳播學、營銷學、廣告學等視角進行分析,學者張融(2018)研究分析了傳統文化IP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傳播策略,認為傳播傳統文化IP需要做到市場細分精準把握受眾需求,面向年輕受眾重視社群運營,打造精品內容結合新科技,創新傳播形式挖掘傳統文化的情感價值訴求,平衡傳統文化IP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進而提升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萬童蛟從符號傳播學的視角,提出文化IP是以“人”為中心的IP,通過對迪士尼和故宮這兩個國內外的超級IP的分析,他認為作為“意義載體”的文化品牌,是通過情感寄托和體驗交換與消費者進行交流,通過貼近現實的娛樂化呈現,最終形成一種雙重消費屬性,即物質上的消費和精神上的消費,在消費者群體中進行意義的傳播。(四)關于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研究當前,學術界關于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地研究成果較少,僅有的研究成果如下:繆芳(2021)基于鄉村地區文化開發存在的問題及旅游IP的特性,分析了鄉村文化振興和旅游IP建設的耦合性,提出了鄉村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動鄉村旅游IP開發的路徑,包括核心價值觀決定內容、IP開發的系統化全產業鏈思維、注重內容、重視鄉村文化的場景化表達等對策。朱顏(2021)指出,部分傳統文化IP的賦能存在內容價值與品質性的缺乏、多媒介間的敘事協作混亂、受眾轉化的持續性較短等問題。并針對賦能現狀與問題探討了傳統文化IP的賦能實質,即傳統文化IP當下需要源生力、傳播力、繼承力的賦能。李建軍,王玉靜(2021)從文化IP賦能角度,通過案例分析及文獻研究等研究方法,探究了旅游文創產品開發,提出準確定位IP載體、創新文化IP內容;注重產品系統開發、貼合受眾心理需求等對策。周麗婷、歐陽枉琳(2022)從文化旅游裝置、文化消費和文化旅游者維度分析廣西德天瀑布景區夜游IP的實質經驗,指出當前夜游項目存在的不足,然后從全產業鏈視角提出景區夜游IP的拓展思路,包括:前端IP需要充分落實文化解碼和定位競爭優勢,中端IP需要注重形象標識和文化場景構建,后端IP應從建設營銷矩陣、發揮粉絲效應方面加以推行。(五)研究述評綜上所述,學術界有關文旅融合、景區發展的研究在不斷增多,相關的研究成果也較為成熟,其中關于文旅融合的研究有文旅融合的概念、文旅融合的動力機制、文旅融合的模式、文旅融合的路徑等。學術界關于傳統文化IP賦能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加,比如傳統文化IP概念、構成要素、價值、產業開發、傳播相關策略等,但是缺乏對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研究。關于IP賦能這個詞在國外并不流行,這方面的研究國內更多,但與本研究有關的研究成果還有待進一步豐富。三、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本文的研究內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緒論,主要闡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內容、框架和方法,并指出本研究的創新之處所在;第二部分是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先對文旅融合、傳統文化IP、賦能的概念進行界定,并闡述本研究的相關理論,并分析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機制,為研究奠定理論基礎;第三部分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現狀分析,先介紹現狀,然后分析賦能的過程,接著指出賦能存在的問題;第四部分是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PEST-SWOT分析,利用PEST-SWOT分析法來分析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外部環境。第五部分是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路徑,分別從前端IP、中端IP、后端IP三個方面提出針對性的改善對策。最后一部分是結論,主要對本文的觀點進行總結性概述,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處,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緒論選題緒論選題背景和意義、國內外研究綜述、研究內容、框架和方法、創新點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相關概念的界定相關理論基礎文旅融合背景下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現狀分析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現狀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過程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存在的問題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PEST-SWOT分析政治環境分析經濟環境分析社會環境分析技術環境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路徑從前端IP、中端IP、后端IP三個方面提出改善對策結論與展望結論與展望文獻研究法規范分析法PEST-SWOT分析法總結歸納圖1本文的技術路線圖四、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如下:(1)文獻研究法。論文在撰寫過程中,在網絡數據資料庫、圖書館以及互聯網中查閱相關參考文獻和資料,在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相關概念理論、研究方法、景區發展現狀、傳統文化IP賦能等進行分析,掌握大量基礎材料。同時對于當地文旅行業相關的政策、規劃等開展學習,并對政府工作報告和調研、統計數據等進行收集,結合實際總結提煉后形成自己的觀點。(2)規范分析法。為更好了解文旅融合背景下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基本情況,采取了從現狀、問題到對策的研究思路,先分析現狀,然后指出存在的問題,接著結合當前的實際,提出針對性的改善對策。(3)PEST-SWOT分析法。在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外部環境時,結合使用了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指出每種外部環境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等,方便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路徑。五、研究可能的創新點本文的創新點有如下兩種:一是研究角度的創新。當前學術界關于傳統文化IP賦能的研究并不多,關于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相關的研究成果有待進一步豐富,本文主要分析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現狀,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從前端IP、中端IP、后端IP三個方面提出針對性的改善對策,相比現有的研究有一定的創新之處。二是研究方法的創新,在研究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外部環境上,本文采取了PEST-SWOT分析法,通過結合使用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可以更好地分析當前發展的外部環境情況,這樣提出的對策也更符合當前的實際。六、論文寫作大綱(大綱內標題要根據學位論文要求設置)本文的寫作提綱如下:1緒論1.1研究背景1.2研究意義1.2.1理論意義1.2.2現實意義1.3國內外研究現狀1.3.1國外研究現狀1.3.2國內研究現狀1.4研究內容和框架1.4.1研究內容1.4.2研究框架1.5研究方法1.5.1文獻研究法1.5.2案例分析法1.5.3實地調查法1.6創新之處2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2.1相關概念2.1.1文旅融合2.1.2傳統文化IP2.1.3賦能2.2理論基礎2.2.1旅游市場理論2.2.2旅游行為理論2.2.3文旅融合理論2.2.4可持續發展理論2.3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機制分析2.3.1傳統文化IP原生力的賦能2.3.2傳統文化IP傳播力的賦能2.3.3傳統文化IP繼承力的賦能3文旅融合背景下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現狀分析3.1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現狀3.1.1賦能形式多樣,呈現跨媒介趨向3.1.2賦能效果不一,呈現兩極化發展3.2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過程3.2.1傳統文化IP生成期3.2.2傳統文化IP流通期3.2.3傳統文化IP消費期3.3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存在的問題3.3.1優質傳統文化不足,同質化程度較高3.3.2傳統文化創新性不足,較難激發文化消費3.3.3缺乏傳統文化IP引爆點,媒體營銷不充分3.3.4傳統文化IP與景區特點不夠契合4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PEST-SWOT分析4.1政治環境分析4.1.1政治環境的優勢4.1.2政環境的劣勢4.1.3政治環境中的機遇4.1.4政治環境的威脅4.2經濟環境分析4.2.1經濟環境的優勢4.2.2經濟環境的劣勢4.2.3經濟環境的機遇4.2.4經濟環境的威脅4.3社會環境分析4.3.1社會環境的優勢4.3.2社會環境的劣勢4.3.3社會環境的機遇4.3.4社會環境的威脅4.4技術環境分析4.4.1技術環境的優勢4.4.2技術環境的劣勢4.4.3技術環境的機遇4.4.4技術環境的威脅5文旅融合背景下傳統文化IP賦能景區發展的路徑5.1前端IP:深度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確定最佳定位5.1.1充分落實文化解碼,提煉景區核心價值5.1.2精準定位景區優勢,確定目標客群畫像5.2中端IP:創設創意標識,構建沉浸式場景5.2.1設計核心形象標識,貫穿景區旅游要素5.2.2豐富景區體驗業態,塑造沉浸式文化場景5.3后端IP:粉絲培育轉化,創新賦能運營5.3.1打造媒體營銷矩陣,逐步塑造景區品牌5.3.2激發粉絲經濟效應,實現價值轉化變現6結論與展望6.1結論6.2展望參考文獻七、參考文獻RosenbergN.TechnologicalChangeIntheMachineToolIndustry:1840-1910[J].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1963(23):414-416.OgabohAgbaAM,IkohMU,BasseyAO,etal.TourismindustryimpactonEfik'sculture,Nigeria[J].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eTourism&HospitalityResearch,2010,4(4):355-365.徐虹,王京傳.京、津、冀區域文化旅游協作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協作的視角[C]//2011京津冀區域協作論壇論文集.2011.程錦,陸林,朱付彪.旅游產業融合研究進展及啟示[J].旅游學刊,2011,26(04):13-19.劉淑秀.文旅融合打造縣域旅游發展的全域模式[N].大眾日報,2012-06-11(12)楊穎.產業融合:旅游業發展趨勢的新視角[J].旅游科學,2008,22(04):6-10趙琳昕,杜釗.產業融合下旅游業競爭力識別及評價思路研究—以四川省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為例[J].中國商貿,2012,(06z):2.Yu,Ahc.&LY.Yen.SegmentingArtFestivalVisitorsbyMotivations[J].AnnalsoftheAlexandraIoanCuzaUniversity—Economics,2012,59(1):213-226.袁驊笙.動力系統理論視野下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機制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20):2.陳太政,陳準,王吉祥,等.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河南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3(3):5.蔣昕,傅才武.公共文化服務促進鄉村文旅融合內生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以寧波“一人一藝”鄉村計劃為例[J].江漢論壇,2020(2):8.孟令輝.創新文旅融合發展機制研究——以濰坊市寒亭區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21,000(002):131-132.石柳清.曲江新區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探討[J].新西部:下旬·理論,2015.朱曉輝.貴州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文化鏈接[J].貴州民族研究,2014,35(7):4.AbabnehM.CreativeTourism[J].JournalofTourism&Hospitality,2017,06(02).王建芹,李剛.文旅融合:邏輯,模式,路徑[J].四川戲劇,2020(10):4.AntoniaBesculides,MarthaEleeandPeterJMcCormick.Residents'perceptionoftheculturalbenefitsof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29(2):303-319.Jamieson.Strategicuseof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thetourismindustry[J].TourismManagement,2003(5):409-421羅明義,LuoMingyi.論文化與旅游產業的互動發展[J].經濟問題探索,2009(9):1-5.趙華,于靜.新常態下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經濟問題,2015(4):6.胡海勝,胡晶.江西省文旅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0,11(20):3.張杭州.新時代背景下特色小鎮文旅融合發展路徑與機制[J].湖北農機化,2020(13):2.LindseyG.Useofurbangreenways:insightsfromIndianapoli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9,45(2-3):145-157KorstanjeM.RealEstateandDestinationDevelopmentinTourism:SuccessfulStrategiesandInstrumen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9,36(4):753-754.LiuCS,ChouS.Tourismstrategydevelopmentandfacilitationofintegrativeprocessesamongbrandequity,marketingandmotivation[J].TourismManagement,2016,54:298-308.BulaiM,EvaM,RosuL.Analysisoftourismfeaturesanddevelopmentstrategyformemorialcomplex"ImamA1BukhariMausoleum",Samarkandregion,Uzbekistan[J].Tekh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