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濕地保護規劃
(2022—2030年)
安徽省林業局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
第一章發展現狀
安徽省位于我國的中東部,地處長江中下游,東鄰江蘇、浙江,
西接湖北、河南,南與江西接壤,北和山東為鄰。全省南北長約570
公里,東西寬約450公里,總面積14.01萬平方公里,長江、淮河橫
貫其中,劃出平原、丘陵、山地相間排列的格局。安徽省境內地貌類
型多樣,生態環境復雜,河流縱橫,湖泊密布,是我國濕地資源最為
豐富的省份之一,境內濕地包括沼澤地、灌叢沼澤、內陸灘涂、河流
水面、湖泊水面、水庫水面、坑塘水面(不含養殖水面,下同)、溝
渠等。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顯示,安徽省濕地總面積為
160.37萬公頃,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2.85%。
1.1濕地面積與分布
1.1.1濕地面積
安徽省濕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2017—2020年開展的第三次
全國國土調查,摸清了安徽省濕地等地類的面積及分布。調查結果顯
示,安徽省現有沼澤地0.02萬公頃,約占濕地總面積的0.01%;內陸
灘涂4.74萬公頃,約占濕地總面積的2.96%;灌叢沼澤0.01萬公頃,
不足濕地總面積的0.01%;河流水面29.62萬公頃,約占濕地總面積
的18.47%;湖泊水面33.66萬公頃,約占濕地總面積的20.99%;坑
塘水面51.41萬公頃(不含養殖坑塘8.14萬公頃),約占濕地總面積
1
的32.06%;溝渠29.50萬公頃,約占濕地總面積的18.39%;水庫水
面11.41萬公頃,約占濕地總面積的7.11%。
表1-1安徽省濕地概況表
面積
濕地占濕地總面積的比例
(萬公頃)
灌叢沼澤0.010.01%
內陸灘涂4.742.96%
沼澤地0.020.01%
河流水面29.6218.47%
湖泊水面33.6620.99%
坑塘水面51.4132.06%
溝渠29.5018.39%
水庫水面11.417.11%
合計160.37100%
圖1-1安徽省濕地資源分布比例圖
1.1.2濕地分布
安徽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其中長江、淮河位居全
國七大水系之列,新安江水系屬于東南諸河片的錢塘江水系。
長江安徽段屬于長江下游,在安徽省境內長約416公里,兩側有
皖河、秋浦河、青弋江、水陽江、滁河等較大的一級支流19個;淮
河橫貫安徽省北部,長約418公里,兩岸支流眾多,成不對稱的羽毛
2
狀水系,有史河、淠河、西淝河、潁河、澮河、渦河等一級支流;新
安江發源于安徽省休寧縣,為錢塘江的正源,主要支流有率水和橫江,
安徽省境內干流長242公里。
由長江、淮河和新安江的一級支流再延伸出眾多支流,組成了遍
及全省的水系網。
根據國土空間規劃,按照“三區四帶”國家生態保護修復格局,
安徽省屬于長江重點生態區。長江是我國水資源最為豐富的河流,安
徽省的濕地資源分布極具地域特點。
安徽省河流水面主要分布在長江和淮河兩個一級流域。河網密度
最高的為青弋江和水陽江以及沿江河流、巢滁皖及沿江流域和淮河的
王蚌區間北岸流域,主要涉及安慶、池州、蕪湖、馬鞍山、宣城、合
肥、六安、阜陽、淮南等市。各個流域中,河流水面面積最大的區域
為青弋江和水陽江及沿江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長江沿線的安慶、池
州、蕪湖、馬鞍山、銅陵等城市。
湖泊水面絕大多數集中于沿江和沿淮或其支流上,尤其是長江沿
岸和支流。長江水系北有巢湖、黃大湖、龍感湖、泊湖、菜子湖、武
昌湖、破罡湖、白蕩湖、楓沙湖、黃陂湖、竹絲湖等;南有升金湖、
石臼湖、南漪湖、龍窩湖、固城湖等。淮河水系北有焦崗湖、四方湖、
沱湖、天井湖、香澗湖、八里河等;南有城東西湖、瓦埠湖、女山湖、
高郵湖、高塘湖等,其中城東西湖、瓦埠湖為淮河中游的重要蓄洪區。
灌叢沼澤、內陸灘涂和沼澤地主要分布在各河湖水面沿岸區域,
大多為季節性分布,濕地植物資源豐富,為濕地動物尤其是鳥類的重
要棲息地。
3
坑塘水面多分布于農村田間屋后,主要用于景觀、灌溉、農村生
活飲用水源等。多數坑塘水面為農戶自修自用,缺少統一管理,存在
斑塊面積小、分布散、臨時性等特點。
溝渠指人工修建,南方寬度≥1.0米,北方寬度≥2.0米多用于引、
排、灌的渠道,同時包括除農田水利用地以外的人工修建的溝渠(干
渠),這一濕地類型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水庫水面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1.2保護成效
1.2.1濕地保護法規制度相繼出臺
2016年1月1日實施的《安徽省濕地保護條例》使安徽省濕地
管理步入法治化軌道。
2017年9月16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安徽省濕地保護修復
制度實施方案》,為增強濕地保護修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提
供了制度支撐。
2017年印發的《安徽省濕地名錄管理辦法》,加大了安徽省濕地
保護力度,規范了濕地認定及其名錄管理工作。
2021年印發的《安徽省級濕地自然公園管理辦法》為全國首個
自然公園管理辦法。
2021年印發的《安徽省重要濕地保護修復績效評價辦法(試行)》,
探索建立省級重要濕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2022年建立了由省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召集人、14個省直部門組
4
成的“安徽省濕地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有效加強了全省濕地保護
工作的組織和協調。
1.2.2濕地保護網絡體系不斷完善
截至2022年底,安徽省共有國際重要濕地1處、省級重要濕地
52處、一般濕地名錄517處,省級以上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8處、
濕地公園57處,濕地保護小區609處。全省濕地保護率達51.8%。
目前,安徽省已初步建成以重要濕地為主體,濕地自然保護區、
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小區和其他保護形式相結合的,規模適度、布局
合理、類型多樣的濕地保護網絡體系。
表1-2安徽省第一批52處重要濕地名錄
序號重要濕地名稱市級行政區保護類型
1巢湖合肥市重要濕地
2*安徽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池州市自然保護區
3安徽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銅陵市、蕪湖市、池州市自然保護區
4安徽太湖花亭湖國家濕地公園安慶市濕地公園
5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宣城市、蕪湖市自然保護區
6安徽黃山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黃山市濕地公園
7安徽阜陽王家壩國家濕地公園阜陽市濕地公園
8安徽桐城嬉子湖國家濕地公園安慶市濕地公園
9安徽廬陽董鋪國家濕地公園合肥市濕地公園
10安徽六安淠河國家濕地公園六安市濕地公園
11安徽淮南焦崗湖國家濕地公園淮南市濕地公園
12安徽潁上迪溝國家濕地公園阜陽市濕地公園
13安徽池州平天湖國家濕地公園池州市濕地公園
14安徽安慶菜子湖國家濕地公園安慶市濕地公園
15安徽肥西三河國家濕地公園合肥市濕地公園
16安徽石臺秋浦河源國家濕地公園池州市濕地公園
17安徽巢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合肥市濕地公園
18安徽泗縣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宿州市、蚌埠市濕地公園
19安徽利辛西淝河國家濕地公園亳州市濕地公園
20安徽渦陽道源國家濕地公園亳州市濕地公園
21安徽潁州西湖國家濕地公園阜陽市濕地公園
22安徽蚌埠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蚌埠市濕地公園
23安徽太和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阜陽市濕地公園
5
序號重要濕地名稱市級行政區保護類型
24安徽肥東管灣國家濕地公園合肥市濕地公園
25安徽休寧橫江國家濕地公園黃山市濕地公園
26安徽潁泉泉水灣國家濕地公園阜陽市濕地公園
27安徽界首兩灣國家濕地公園阜陽市濕地公園
28安徽來安池杉湖國家濕地公園滁州市濕地公園
29安徽蕭縣黃河故道省級自然保護區宿州市自然保護區
30安徽碭山黃河故道自然保護區宿州市自然保護區
31安徽宿松華陽河湖群省級自然保護區安慶市自然保護區
32安徽安慶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安慶市、銅陵市、蕪湖市自然保護區
33安徽明光女山湖省級自然保護區滁州市自然保護區
34安徽潁上八里河省級自然保護區阜陽市自然保護區
35安徽霍邱東西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六安市自然保護區
36安徽潁州西湖省級自然保護區阜陽市自然保護區
37安徽當涂石臼湖省級自然保護區馬鞍山市自然保護區
38安徽潁東東湖省級濕地公園阜陽市濕地公園
39安徽五河沱湖省級自然保護區蚌埠市自然保護區
40安徽潘集區泥河省級濕地公園淮南市濕地公園
41安徽泗縣沱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宿州市自然保護區
42安徽貴池十八索省級自然保護區池州市自然保護區
43安徽貴池杏花村省級濕地公園池州市濕地公園
44安徽淮北中湖國家濕地公園淮北市濕地公園
45安徽臨泉泉鞍洲省級濕地公園阜陽市濕地公園
46安徽鳳臺鳳凰湖省級濕地公園淮南市濕地公園
47安徽南陵奎湖省級濕地公園蕪湖市濕地公園
48安徽濉溪鳳棲湖省級濕地公園淮北市濕地公園
49安徽含山大漁灘省級濕地公園馬鞍山市濕地公園
50安徽宣城宛陵湖省級濕地公園宣城市濕地公園
51安徽廣德桐汭省級濕地公園宣城市濕地公園
52安徽界首蓮浦湖省級濕地公園阜陽市濕地公園
備注:*代表國際重要濕地
表1-3安徽省57處省級以上濕地公園名錄
序號名稱級別所在市
1安徽黃山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黃山市
2安徽潁上迪溝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阜陽市
3安徽蚌埠三汊河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蚌埠市
4安徽泗縣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宿州市、蚌埠市
5安徽淮南焦崗湖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淮南市
6安徽太和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阜陽市
7安徽太湖花亭湖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安慶市
8安徽潁州西湖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阜陽市
9安徽石臺秋浦河源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池州市
10安徽六安淠河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六安市
11安徽渦陽道源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亳州市
12安徽池州平天湖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池州市
13安徽安慶菜子湖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安慶市
6
序號名稱級別所在市
14安徽桐城嬉子湖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安慶市
15安徽界首兩灣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阜陽市
16安徽利辛西淝河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亳州市
17安徽肥西三河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合肥市
18安徽休寧橫江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黃山市
19安徽阜南王家壩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阜陽市
20安徽廬陽董鋪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合肥市
21安徽肥東管灣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合肥市
22安徽淮北中湖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淮北市
23安徽潁泉泉水灣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阜陽市
24安徽巢湖半島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合肥市
25安徽蒙城北淝河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亳州市
26安徽潛山潛水河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安慶市
27安徽巢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合肥市
28安徽懷寧觀音湖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安慶市
29安徽來安池杉湖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滁州市
30安徽含山大漁灘省級濕地公園省級馬鞍山市
31安徽南陵奎湖省級濕地公園省級蕪湖市
32安徽潁東東湖省級濕地公園省級阜陽市
33安徽鳳臺鳳凰湖省級濕地公園省級淮南市
34安徽潘集區泥河省級濕地公園省級淮南市
35安徽界首蓮浦湖省級濕地公園省級阜陽市
36安徽臨泉泉鞍洲省級濕地公園省級阜陽市
37安徽宣城宛陵湖省級濕地公園省級宣城市
38安徽廣德桐汭省級濕地公園省級宣城市
39安徽貴池杏花村省級濕地公園省級池州市
40安徽濉溪鳳棲湖省級濕地公園省級淮北市
41安徽肥東龍棲地省級濕地公園省級合肥市
42安徽太和茨河灣省級濕地公園省級阜陽市
43安徽利辛闞澤省級濕地公園省級亳州市
44安徽巢湖柘皋河省級濕地公園省級合肥市
45安徽巢湖槐林省級濕地公園省級合肥市
46安徽懷遠濱淮省級濕地公園省級蚌埠市
47安徽阜南谷河省級濕地公園省級阜陽市
48安徽臨泉鷺鳥洲省級濕地公園省級阜陽市
49安徽宿州仙湖省級濕地公園省級宿州市
50安徽蕪湖東草湖省級濕地公園省級蕪湖市
51安徽寧國西津河省級濕地公園省級宣城市
52安徽屯溪三江省級濕地公園省級黃山市
53安徽宣城官塘湖省級濕地公園省級宣城市
54安徽宿松釣魚臺省級濕地公園省級安慶市
55安徽蕪湖外龍窩湖省級濕地自然公園省級蕪湖市
56安徽安慶新洲省級濕地自然公園省級安慶市
57安徽渦陽包河省級濕地自然公園省級亳州市
7
表1-4安徽省18處省級以上濕地自然保護區名錄
序號名稱級別所在市
1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宣城市、蕪湖市
2安徽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池州市
3安徽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銅陵市、蕪湖市、池州市
4安徽安慶沿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安慶市、銅陵市、蕪湖市
5安徽宿松華陽河湖群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安慶市
6安徽貴池十八索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池州市
7安徽潁上八里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阜陽市
8安徽霍邱東西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六安市
9安徽當涂石臼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馬鞍山市
10安徽明光女山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滁州市
11安徽泗縣沱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宿州市
12安徽蕭縣黃河故道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宿州市
13安徽碭山黃河故道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宿州市
14安徽潁州西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阜陽市
15安徽五河沱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蚌埠市
16安徽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安慶市、池州市
17安徽金寨西河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六安市
18安徽黃山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黃山市
1.2.3濕地生態修復成效更加顯著
安徽省大力推進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全省通過實施圍網拆除、植
被修復、退耕還濕、水系貫通、駁岸治理、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修
復濕地生態系統,改善濕地生態功能。2016年以來,全省圍網拆除
約1000萬米,修復受損濕地面積1萬余公頃;在升金湖國際重要濕
地開展了濕地保護生態補償;根據生態濕地功能定位,穩步開展生態
濕地蓄洪區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同時根據微地形狀況,提出了適應季
節性水位變化、成活率高和耐水淹的植物名錄,形成了濕地植物配置
正面清單。
合肥市圍繞生境、水系、水質、水量等濕地保護的核心問題,以
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等39條入湖河流、灘涂濕地為重點,實施
8
環巢湖十大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肥東十八聯圩和玉帶河、肥西三河、
包河湖濱和派河口、巢湖半島和槐林及柘皋河、廬江馬尾河和棲鳳洲),
總面積近100平方公里,總投資58億元。目前環巢湖十大濕地全面
建成,修復濕地面積6.5萬畝,據評估測算,其日均凈化水量能達到
120萬噸。
2022年,合肥市成功創建國際濕地城市。
1.2.4濕地保護監管力度持續加強
安徽省各濕地保護地正逐步建立生態預警系統。其中,安慶沿江、
貴池十八索等濕地自然保護區通過管理有效性跟蹤工具和生態系統
健康指數評價系統,從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異質性、退化程度、水
污染、水補給、生物多樣性、目標物種保護、濕地侵占、社區發展、
管理能力等方面,開展濕地健康狀況評估;蚌埠三汊河、泗縣石龍湖、
六安淠河等國家濕地公園通過建立視頻監控系統和野外巡護等措施,
及時查處破壞、侵占濕地行為,及時救助受傷的野生動物;合肥、安
慶等10個國家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多年來堅持監測防控信息日
報、周報工作制度,做到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處置;在每年
11月至翌年3月的候鳥越冬期,安慶市菜子湖濕地生態保護協會20
名水鳥巡護員分8條巡護路線進行24小時巡查;安徽省正逐步建立
天地空一體化巡護體系,嚴厲打擊濕地侵占、濕地圍墾等破壞濕地的
行為,將濕地資源保護管理等相關工作納入林長制考核范圍,壓實地
方政府濕地保護主體責任。
9
1.2.5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度提高
安徽省地貌復雜多樣,氣候溫和濕潤,系南北動物區過渡帶,孕
育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截至目前,全省已知脊椎動物44目125
科730種,約占全國種數的26%,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42種,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113種,代表性物種有安徽麝、黑麂、東方白
鸛等。全省現有維管束植物225科1232屬3645種,占全國種數的
13.1%,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9種(類),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
物60種(類),代表性物種有紅豆杉、銀縷梅、大別山五針松等。
安徽省擁有“大別山”和“黃山—懷玉山”2處中國生物多樣性
保護優先區域,其不斷完善全省濕地保護網絡體系,有效保護了大鯢、
揚子鱷、紅豆杉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以及濕地生態系統。長江江豚
數量保持穩定,揚子鱷野外穩定種群數量已超過1000條。
安徽省范圍內,中華秋沙鴨、青頭潛鴨棲息于武昌湖、黃陂湖、
淠河、花亭湖、潛水河等濕地,卷羽鵜鶘、東方白鸛、黑臉琵鷺、黃
胸鹀出現在巢湖濕地,震旦鴉雀現身蚌埠三汊河和泗縣石龍湖國家濕
地公園。
2019年水鳥同步調查顯示,全省水鳥總數首次超過20萬只。其
中升金湖國際重要濕地的越冬水鳥數量超過6.37萬只,創歷史紀錄
新高。安徽濕地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東方白鸛、青頭潛鴨和安徽
省二級保護鳥類鴻雁、豆雁、灰雁、普通秋沙鴨等的數量與以往相比
均有所增加。丹頂鶴數年后再現石臼湖。
2021年水鳥調查顯示,全省越冬水鳥總數量達30萬只。
10
2022年水鳥調查顯示,全省越冬水鳥總數量達68萬只。
1.2.6濕地保護科技支撐持續增強
近年來,安徽省陸續開展濕地生態價值評估、濕地承載力、濕地
生態修復等系列課題研究,其中,《安徽省濕地保護修復技術集成與
應用示范》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先后頒布了《濕地植被修復技術規
程》(DB34/T2831-2017)、《省級濕地公園建設規范》(DB34/T
3035-2017)、《省級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生態監測技術規程》(DB34/T
3422-2019)、《濕地生態狀況評估技術規范》(DB34/T3420-2019)和
《濕地生態承載力評價技術規范》(DB34/T3544-20194)5項省級技
術標準。
這些課題研究和技術標準為安徽省濕地保護修復工作的規范化、
科學化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1.2.7濕地碳匯交易探索推進實施
2020年9月22日,中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提出2030
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安徽省積極推動濕地“雙
碳”目標。2021年“安徽濕地日”主題定為“濕地與碳匯”,引導社
會公眾了解濕地碳匯功能,積極參與濕地碳匯行動。目前,安徽省已
開展濕地碳匯調查研究,成立了濕地碳匯研究課題組,開展了石臼湖、
升金湖、武昌湖濕地碳匯評估,舉行了“互聯網+濕地”義務認購活
動,用實際行動助力“雙碳”目標。
11
1.2.8濕地保護科普宣教深入人心
安徽省在每年的“世界濕地日”、“安徽濕地日”、“愛鳥周”、“野
生動物宣傳月”期間,通過電視、電臺、報刊等新聞媒體及座談會、
展覽、咨詢、宣傳欄、攝影比賽、繪畫比賽、組織觀鳥等多種形式,
大力宣傳濕地的功能效益和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倡導人與自然和諧
共生。特別是一年一個主題的“安徽濕地日”已成為安徽省濕地保護
宣傳品牌活動。
近年來,安徽省相繼出版了《中國濕地資源·安徽卷》、《安徽濕
地保護修復實踐與探索》、《安徽省濕地保護條例釋義》和《濕地保護
知識讀本·學生版》等書籍,創辦了《濕地文學》;制作了“濕地公
益廣告”、“濕地生態巡護員”、“保護修復濕地生態建設綠色生機江淮”
系列宣傳片;成立了安徽省濕地保護協會;積極引導公眾關注濕地,
增強了全社會的濕地保護意識。
1.3機遇與挑戰
1.3.1發展機遇
1.3.1.1政策紅利釋放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相繼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生態
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16〕31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
印發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6〕89號)、《全國
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等一
12
系列有關生態修復保護的政策文件和重大規劃。政策紅利的釋放正有
力助推安徽省濕地保護修復工作。
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對濕地保護修復
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明確提
出,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
和修復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建立生態產
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
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安徽省濕地保護工作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
遵循和行動指南。
1.3.1.2濕地立法出臺護航濕地保護修復
近年來,安徽省經濟持續呈現中高速發展態勢,地區發展不均衡。
社會經濟發展和濕地保護之間的交集如何處理,始終是困擾濕地保護
工作的重要難題。
2016年1月1日《安徽省濕地保護條例》施行;2022年6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施行。
全國濕地立法不僅是我國踐行“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執政”
的重要體現,更為濕地保護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中華人
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明確提出了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分級管理、調
查監測評價、監督檢查、目標責任制等制度,該法的出臺扭轉了以往
濕地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矛盾困局中的弱勢局面,填補了我國生態系
統立法的空白。
13
1.3.1.3綠色發展態勢增強濕地保護動力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
質量發展是安徽省“十四五”乃至今后較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主題。“十
四五”時期,全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的戰略方向、推動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
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要在綠色低碳發展中讓高質量發
展的底色更加鮮明。要求以更高站位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以更大力度
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以更實舉措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這一目標對
生態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表明,濕地在固碳、降
碳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宏觀戰略和安徽省
堅持綠色發展的目標持續強化了濕地保護與修復的動力。
1.3.2面臨挑戰
1.3.2.1功能退化現象依舊存在
泥沙淤積和沼澤化加速了濕地萎縮進程;工農業生產、交通建設、
筑壩建閘等,造成濕地生境破碎、水系紊亂、水位抬高、生物入侵等
一系列問題,對水禽棲息、植被恢復、候鳥遷徙和魚類洄游構成了嚴
重威脅;環境污染、過度放牧和養殖等,導致濕地生產力的嚴重下降
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1.3.2.2濕地侵占填埋時有發生
目前,安徽省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
方式,對面積較大的濕地進行了有效保護。但許多小微濕地由于保護
14
管理主體不明確,侵占、填埋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淮北平原一些河
流灘涂濕地違規種植養殖現象時有發生,致使省內小微濕地退廢、消
失等現象日趨嚴重,受保護程度明顯不足。
1.3.2.3極端氣候頻發影響生態
隨著全球極端天氣頻發,河湖的水文狀況也受到直接影響,長江
中下游湖泊普遍存在枯水期提前、枯水位明顯下降的問題。2022年,
長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較常年同期偏低4.85~6.13米,創有
實測記錄以來同期(歷史上8月17日)最低。河湖枯水位下降、水
面面積縮小從長久看必將對濕地生態系統造成重創,提升全省生態系
統質量尤其是濕地生態系統質量、水環境質量的需求迫在眉睫。
1.3.2.4部門共識合力尚待強化
不同部門濕地保護與利用理念共識不夠,如在發揮濕地生物多樣
性保護、防洪抗旱、養殖種植、交通航運、生態旅游、水力、光伏發
電等功能時,不同部門關注的重點不同,采取的工程措施未能形成疊
加效應,影響了濕地生態功能的整體性發揮。
1.3.2.5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健全
目前安徽省僅升金湖重要濕地已開展中央財政濕地生態效益補
償,補償對象僅限于因水鳥保護造成農作物損失的農戶,補償覆蓋面
小、對象單一,省級層面和市級層面財政尚未建立濕地生態保護補償
制度,影響了地方政府和社區群眾對濕地保護修復工作的積極性。
15
1.3.2.6水位調控機制存在空缺
建立濕地水位調控機制是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
續性的重要舉措。《安徽省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第十七款規
定:“統籌協調濕地區域或流域內水資源平衡、保障濕地保護的生態
用水需求。依據不同利用方式對濕地水位的需求差異,采取季節性的
水位調控方式,建立濕地生態補水、水位調控機制”。目前,該項制
度還尚未建立。
1.3.2.7濕地保護利用模式單一
安徽省濕地保護利用除來安池杉湖、巢湖湖濱等少數濕地公園發
展市場化運營模式外,多數投資運營主體由政府負責,投資回報率較
低,社會資本引入少,導致建設投入資金后續乏力,運營管理困難。
16
第二章總體要求
2.1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習近平
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
治理,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
以及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
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
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濕地保護工作的重
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安徽的重要講話精神,結合安徽省濕地資源的
特點和生態環境現狀,以推進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實施重
要濕地建設和重大保護修復工程為抓手,全面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
和國濕地保護法》,落實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制度、健全濕地分級管理
體系、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打通濕地生態價值實現路徑,為奮力
譜寫現代化美好安徽新篇章貢獻濕地力量。
2.2基本原則
2.2.1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在濕地保護和利用過程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完善濕地
17
保護制度,健全濕地保護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撐機制,保障濕地生態功
能和永續利用,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
2.2.2堅持保護優先、科學修復
實行最嚴格的濕地保護制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對現有的濕地
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生態過程進行有效保護。以自然恢復為主、
人工干預為輔,科學修復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
2.2.3堅持合理布局、系統治理
充分考慮安徽濕地的主要特點和濕地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全面
規劃,合理布局,確定主攻方向,采取不同的保護和修復措施,做到
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系統修復,并且做到分步實施,有序開展。
2.2.4堅持統籌協調、科學施策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考慮濕地生態系統各
要素與農田、城市等人工生態系統的協同性,注重上游下游、岸上岸
下、河湖濕地國土空間的整體性、系統性,體現綜合治理,突出整體
效益,科學施策,提升濕地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
2.2.5堅持聚焦重點、引領帶動
以重要濕地為抓手,優先支持國家“三區四帶”重要濕地,實施
濕地保護修復工程,發揮省內示范帶動作用,引領地方同步實施,最
大程度發揮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18
2.3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2022—2030年。
其中,2022—2025為第一階段,2026—2030為第二階段。
2.4規劃目標
2.4.1落實濕地總量管控目標
確定全省濕地保有量總量,逐級分解落實。
至2025年,安徽省濕地保有量總體穩定,科學修復退化濕地,
使得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質量穩步提升。
至2030年,濕地面積持續穩定,安徽省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新
格局初步建立,濕地保護法規制度體系有序運轉,濕地生態系統綜合
服務功能持續增強。
2.4.2完善濕地保護網絡體系
細化落實濕地分級管理體系,強化國家重要濕地和省級重要濕地
的邊界管理,建立較為完善的全省濕地保護網絡;全面保護安徽省長
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流域重要的天然濕地,濕地生態功能得以修復
和持續發揮;濕地保護法制化水平持續提升。
至2025年,安徽省濕地保護率達到55%。
至2030年,安徽省濕地保護率達到57%。
19
2.4.3推進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進一步強化濕地修復工作,對各類濕地采取針對性措施,治污、
修復、恢復、保護,最后達到受損濕地生態功能持續發揮的目的。
明確濕地修復責任主體按照“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實施恢復
和重建。能夠確認責任主體的,由其自行開展濕地修復或委托具備修
復能力的第三方機構進行修復。對公共利益造成生態破壞的、因重大
自然災害受損的濕地,經科學論證確需恢復的,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
承擔修復責任。
2.4.4健全濕地生態保護相關機制
細化安徽省濕地生態保護補償的范圍及標準,對重要濕地、濕地
類型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予以生態效益補償。明確生態保護補償的
基本原則、權責關系、補償范圍、補償方式、監測評估等內容。積極
推動補償機制運行,拓寬補償資金來源。統籌協調濕地區域或流域內
水資源平衡,保障濕地保護的生態用水需求。
2.4.5推動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推動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理念、新路徑、新模式,完善符
合安徽省濕地資源特點和省情的濕地合理利用政策,對濕地利用活動
進行分類指導,允許開展符合濕地保護要求的生態旅游、生態農業、
生態教育、自然體驗等活動。鼓勵因地制宜開展小微濕地等項目,建
立不同濕地合理利用示范模式。拓展用的路徑、轉變用的方式、提升
20
用的水平、完善用的機制、拓寬用的資金等,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
廣的濕地資源利用案例。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推動濕地生
態產品價值實現。
2.4.6強化全省濕地監測監管能力
加強重要濕地、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資源本底調查,摸清
資源現狀、利用現狀、存在問題以及周邊經濟發展狀況等情況,定期
開展全省重要濕地動態監測,加強一般濕地監測,發布全省重要濕地
動態狀況白皮書,建立濕地用途管制機制,全面提升和強化安徽省濕
地監測監管能力水平。
2.4.7提升濕地科普宣傳教育水平
持續營造安徽省濕地科普宣教氛圍,引導廣大公眾更廣泛地參與
濕地保護事業。在以往濕地宣教工作基礎上,探索開展自然教育等多
元化宣教方式,結合濕地公園等重點區域的相關規劃和實際需求,科
學設置科普宣教場所、豐富濕地科普形式、完善相關設施設備,全方
位提升全省濕地科普宣教和管理能力,促進全省重點濕地區域內生態
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效實現。
2.4.8加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
進一步提升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加快建設美麗安徽,履行
《生物多樣性公約》,結合以大別山、黃山—懷玉山(安徽境內)兩
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為重點的全省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
21
與評估工作,在全省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范圍內,強化生物多樣性保
護工作、優化就地保護措施、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改善生態環境質
量,實行統一管理、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尤其要重點保護濕地類型
自然保護地內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使得安徽省野生動物
棲息地空間不斷拓展,種群數量不斷增加。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
綠色發展,加快推動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22
第三章空間布局
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參照全省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國土空間生態
修復規劃確定的“一心兩屏四廊多點”生態安全格局,結合《全國濕
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統籌安徽省濕地分布特征和保護現
狀,將全省濕地劃分為“長江流域濕地區”、“淮河流域濕地區”、“新
安江流域濕地區”三個區域布局濕地保護修復任務。
3.1長江流域濕地區
3.1.1區域現狀
安徽省境內長江干流長416公里,流域面積6.67萬平方公里。
長江流域濕地區位于長江中下游,主要涉及的河流有長江、皖河、長
河、華陽河、潛水、皖水、滁河、樅陽河、南淝河、秋浦河、大通河、
青弋江等36條;主要湖泊有龍感湖、大官湖、武昌湖、泊湖、白蕩
湖、黃陂湖、巢湖、升金湖、南漪湖、石臼湖、菜子湖、十八索等
12處;主要水庫涉及董鋪水庫、太平湖、花涼亭、龍河口、港口灣、
黃栗樹等8處。該濕地區濕地類型最為豐富,面積居全省首位。該區
是鶴類、鸛類、雁鴨類、鷗類、鷸類等許多珍稀水禽的重要越冬地、
繁殖地和停歇補食地。其中,升金湖濕地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
23
3.1.2主要問題
該區湖泊水系眾多,是重要的重點保護或瀕危候鳥的棲息地,生
物多樣性保護任務較重。
受圍湖造田、城鎮開發建設等人為活動影響,以及長江干支流徑
流量減少的原因,沿江部分河湖濕地面積萎縮,水系溝通受阻,洪水
調蓄能力有所降低,野生動物棲息地和水生生物生境愈加破碎化;部
分河流、湖泊和庫塘等水污染狀況有所加劇,濕地生態功能減弱。
3.1.3發展定位
通過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突出位置,加強長江珍稀瀕危
物種資源尤其是遷徙水鳥棲息地保護,修復重要水生生物關鍵棲息地,
健全水生生物資源及棲息地監測體系。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復
綠補綠、水域岸線保護、濕地保護修復等措施,聯合滬蘇浙,統籌加
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推進長三角地區生態環境共保聯治、
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3.1.4主攻方向
對長江流域濕地區,應以推進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整治和自然恢復
為主攻方向,協調好上游下游、岸上岸下、乃至于山上山下的關系,
加強濕地生態系統整體性保護。
實施長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保護與修復
并舉。
24
(1)對現有生態環境較好的濕地要加強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保
護,尤其是對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水禽棲息地建設;對因人為原因導
致濕地面積縮減或水系阻隔的,要依法懲處并及時開展濕地修復,通
過退耕還林、還湖、還澤、還灘、還草及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該濕地
區生態環境,增強濕地水源涵養功能,充分發揮該區濕地以調蓄為主
的生態功能。
(2)對水污染導致的濕地生境惡化和生態功能退化的濕地要查
明原因,阻斷污染源,加強治理,通過水質凈化、植被修復等技術手
段逐步恢復濕地的原有結構和功能;同時,開展有害生物及外來入侵
物種防治。
(3)加強重要濕地建設,深入做好社區共管共建,協調經濟發
展與濕地資源功能效益發揮間的矛盾,綜合考量,實現濕地資源的可
持續利用。
3.2淮河流域濕地區
3.2.1區域現狀
安徽省境內淮河干流河道長418公里,流域面積6.72萬平方公
里。淮河流域濕地區位于淮河中游,主要涉及的河流有淮河、潁河、
渦河、史河、灃河、北淝河、池河等34條。主要湖泊有八里河、沱
湖、天井湖、東西湖、瓦埠湖、女山湖、天河湖等13處。主要水庫
有佛子嶺、磨子潭、響洪甸、梅山和白蓮崖等5處。
淮河流域濕地區內濕地類別豐富,其中,黃淮故道上的鹽堿濕地
25
和煤礦塌陷區濕地均為該區特有。該區地勢平坦低洼,湖泊水系和濕
地分布較多,是中國和亞洲許多珍稀水禽的重要越冬地、繁殖地和停
歇覓食地,如鶴類、鸛類、雁鴨類、鷗類、鸻類、鷸類等。
3.2.2主要問題
該區地勢平坦低洼,洪澇災害風險較大,濕地面積減少導致調節
徑流功能下降,泥沙淤積和沼澤化又降低了湖泊的蓄洪能力,沿淮湖
泊洼地洪水調蓄能力有待提高;淮河流域濕地區人口稠密,存在著過
度開發利用濕地資源的現象,受圍湖造田、城鄉建設、煤炭開采等人
為活動影響,淮河沿線部分濕地生態系統受損退化,局部地區濕地破
碎化程度增加;圍湖造田、煤炭開采致使采煤沉陷區進一步擴大、水
土流失和城市化導致天然濕地環境退化加劇,造成淮河及流域水質污
染等問題。
3.2.3發展定位
把淮河流域水環境改善和提升區域調蓄洪水功能擺在首位,重點
加強沿淮湖泊、一級支流、行蓄洪區和采煤沉陷區等地的濕地生態保
護。通過維持濕地生態過程、修復提升濕地生態功能和價值,提高區
域防洪能力和流域整體環境,進而推進安徽淮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和
高質量發展。
3.2.4主攻方向
該區應以增強淮河流域生態系統穩定性為主攻方向。
26
(1)針對沿淮蓄滯洪區重要河湖濕地的修復應嚴格保護濕地面
積,控制濕地資源開發,減緩人為因素導致的濕地退化;逐步改善河
湖連通性,并修復破碎化的濕地格局。
(2)針對濕地資源過度利用的問題,應加強淮河水資源管理及
中游地區的濕地保護,尤其注重強化河口灘涂退化濕地的治理、保護
和修復,維護生物多樣性;加強淮北地區和沿淮湖泊的水資源和水禽
賴以生存的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提升以重要濕地為重點的濕地資源監
測監管能力,探索濕地合理利用的高效模式。
(3)針對采煤沉陷區擴大、城市化進程加快和農業面源污染等
原因造成的水污染問題,應與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共同施
策。針對淮南、阜陽、蚌埠等市采煤沉陷區域,應采取自然恢復和輔
助工程修復結合的修復策略,綜合采用蓄水利用、水系連通、水土保
持、含水層保護、林草植被恢復等措施,改善沉陷區生態環境。同時
控制過度開發,杜絕污染源,加強濕地植被修復,強化濕地水土保持
和水質凈化的生態功能。
3.3新安江流域濕地區
3.3.1區域現狀
新安江干流總長359公里,其源頭位于安徽省休寧縣,省境干流
長242公里。新安江流域濕地區位于富春江上游,主要水系有新安江、
橫江、練江、豐樂水庫等7條,屬山區濕地,具有典型山區河流特征,
盆地與谷地交錯鑲嵌,河流皆源短、坡陡、流急。該區野生動植物資
27
源豐富,為安徽省重要的動植物種質基因庫,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較為
完好,既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水源地,又是我國現階段亟需保護的水
生態區域。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源涵養等生態功能發揮方面起著
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安江是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區,安徽省和黃山
市以試點為契機,啟動新安江綜合治理工程,實施生態補償機制試點
項目。十年來新安江上游流域總體水質為優,跨省斷面水質達到地表
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以上,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干凈水、
占千島湖年均入庫水量近70%。
3.3.2主要問題
受農業生產、城鄉建設、水利活動等影響,新安江及其支流部分
地區存在河床淤積,生態流量降低,水土流失、水系阻斷、水庫水面
和坑塘水面濕地退化等問題;生態保護修復空間與利用空間矛盾較大,
部分野生動物棲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梯建設工程合同范本
- 恒大土建合同范本
- 出售空中商鋪合同范本
- 玩具委托設計合同范本
- 花崗巖界樁采購合同范本
- 房屋過戶合同范本模板
- 充電樁充電合同范本
- 奧迪賣車合同范本
- 家具定向合同范本
- 2025建筑工程監理合同示范文本(GF)
- 《Python程序設計基礎教程(微課版)》全套教學課件
- 牧場物語-礦石鎮的伙伴們-完全攻略
- 汽車營銷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295題)
- 腎病綜合征的實驗室檢查
- 2024年河北省邢臺市中考一模理綜物理試題(解析版)
- DL∕T 1753-2017 配網設備檢修試驗規程
- 深基坑專項方案論證流程
- 《創業基礎》課件-第五章 創業計劃
- 列寧人物課件
- 數據庫技術與應用-課程標準
- 《巍巍井岡山》參考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