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毛遂自薦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科舉考試圖科舉看榜圖課程目錄課程標準重難點

020103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古代官員的選拔古代官員考核古代官員的監察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演變的原因(一)西周至春秋:材料1: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統;天子之子為天子,公之子為公,卿之子為卿,大夫之子為大夫。1、選拔標準:3、影響:世官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祿制世官制即貴族世代為官的制度,就其所任而言,世官制并不等于世職,并不局限于某家族擔任某一固定官職。世卿世祿制是爵位和祿田的世襲制度,父死子繼,世代相襲。積極:保證了貴族世代效忠王朝,穩定了統治,在當時有進步意義。一、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2、特點:官位世襲,貴族壟斷血緣消極:重血緣、輕才能,形成貴族政治,不利于調動其積極性,不利于長遠發展(貴族世代壟斷高官形成貴族政治)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戰國策·燕策二》選練舉賢,任官使能。——《史記·趙世家》有軍功者,各以率上受爵。——《史記·商君列傳》1、途徑:薦舉、軍功;2、標準:才能、軍功3、影響: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二)春秋戰國:薦舉與軍功爵制商鞅一、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戰國時期各國選官的途徑和標準是什么?思考

“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一: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韓非子》

“以法為教”人們學習知識的內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即秦律;“以吏為師”人們要學習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員學習;韓非李斯3.目的:統制輿論,鉗制思想,維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三)秦朝:1.途徑:向官員學習律令而為官。2.標準:法律(守法)4.影響:①摒棄諸子學說,專任法家思想,文化專制;提升法律的社會地位“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制度燔詩書而明法令一、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秦始皇材料1:元光元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舉賢良,自董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此后,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制。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材料2: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晉書·段灼傳》(四)漢朝:(補充:積功勞為官和征辟)察舉制一、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1、標準:2、分類(內容)3、方式:4、作用:品德(孝廉)才能;(東漢)門第聲望常科定時察孝廉

舉茂才特科不定時賢良方正

賢良文學

明經

先考察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考察→推舉→考核→任用)選拔官員走向制度化,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擴大統治基礎根據材料結合所學,談談你對察舉制的認識思考材料一:漢代察舉制“四科取士”為:“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漢書·百官志注》材料二:東漢順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舉六名孝廉的名額,當權的貴族勛戚爭相請托,結果真正名士入選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門人選的。材料三:鄧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長官48人,其余官職不可勝數。弘農楊氏四世為三公,汝南袁氏則四世五公。材料四: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晉書·段灼傳》積極:注重品行才學,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局限:容易任人唯親,滋生腐敗局限:選官權被世家大族操縱,威脅中央集權局限:察舉制本身腐敗重重,后期難以選拔真正的人才(五)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內容:(1)設置中正:(2)品評人物:(3)按品授官: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擔任評定士人資品,寫出評語“狀”吏部授官材料2: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二者茍然,則蓽門篷戶,安得不有陸沉者哉!——《晉書·段灼傳》家世、道德和才能→只看家世2、標準:3、評價:積極: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消極:后期門閥士族壟斷用人權,阻礙了社會階層的流動,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材料1:魏氏承顛覆之運,起喪亂之后,人士流移,考詳無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時選用之本耳。——《晉書》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一、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如何評價九品中正制?思考材料:隨著門閥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開皇年間被隋文帝廢除,改為主要通過察舉選拔官員。隋唐時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階級強烈要求加入政權,分享政治權力,唐代統治者也在治國方針上確立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的原則。——鄧嗣禹《中國科舉制度起源考》(六)隋唐至明清:科舉制一、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1、背景:2、發展歷程:①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積極要求參政;②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③九品中正制無法適應社會發展要求。(1)隋唐:創立與發展①確立過程分科考試隋文帝唐太宗增加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科舉提高科舉地位隋煬帝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武則天擴大科舉人數始創武舉和殿試(六)隋唐至明清:科舉制一、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1)隋唐:創立與發展②考試科目材料:唐制,取士之科…舉選不由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于州縣。

——《新唐書·選舉志》隋唐科舉制度有何特點?思考①“投牒自進”,士人可自由報考,以考試結果決定去留②

公開考試,有具體科目和具體程式③

擇優錄取,公平公正。(六)隋唐至明清:科舉制一、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2)兩宋:發展與完善材料2:有學者統計,在唐朝290年中,科舉共取進士6603人;在兩宋316年中,完全依靠考試成績的進士達43000人。——任世江《宋朝的特點及完善科舉制》已糊名彌封鎖院制度謄錄制度拆去糊名彌封材料1: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朝代東晉隋唐北宋比例4.0%17.2%24.5%46.1%①“取士不問家世”,擴大錄取范圍,增加錄取名額。②嚴格考試程序,防止作弊現象,使科舉制更加公平公正。(六)隋唐至明清:科舉制(3)元:元代科舉時斷時續一、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4)明清:科舉制由盛到衰(僵化)1905廢除①形式:②生源:③內容:科舉考試分為院試、鄉試、會試與殿試四級主要是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學生等從四書五經中命題隨著時間推移,其考試形式也日益走向僵化,因循守舊,漏洞百出,特別是明清后實行的八股文制度,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士子們的實際能力,束縛了人們的個性和才能的發展,最終敗壞了學風,腐蝕了心靈。由禮部主持,于鄉試次年春天舉行,考中者成為貢士考試程序鄉試省試殿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考中者稱為舉人在會試后舉行,由皇帝主持,通過者成為進士考試程序更加嚴格細化考試內容文體限定八股文形式句式、聲調、字數均有限制,不允許自由發揮內容限定四書五經考試形式內容更加僵化根據材料,分析科舉制的進步之處與局限性?思考材料1: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由政府擇優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

——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汪洙《神童詩》材料3:貞觀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門,見進士于榜下綴行而出,喜謂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矣!”

——王定保《唐摭言》材料4:(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

——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材料5:“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

——顧炎武①打破門閥士族的特權壟斷,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②促進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推動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③以才學為考試標準,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④對西方文官制度產生深遠影響①八股取士禁錮人們思想,抑制了科學的發展;②使讀書功利化,促成官本位思想總結歸納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遷及其趨勢朝代制度標準方式特點演變趨勢先秦①選拔標準:②選拔方式:③選拔原則:④選官基礎:⑤選官權力:漢代魏晉南北朝

隋唐明清軍功與爵位官制密切相連世官制舉薦與軍功爵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八股取士血緣才能軍功品行才能門第出身才學世襲品評授官考試與分封制、宗法制相結合以才能和品德為依據與當時門閥政治密切相關沖破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與君主專制強化相關家世門第到學識才能舉薦血緣世襲到公開考試逐漸走向制度化日益擴大,官員素質不斷提高由地方到中央趨勢: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完善,選官日趨科學、公正、客觀實質: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反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縣郡中央上計制縣將戶數增減、農田墾植、社會安定狀況等,(地方行政長官)匯集到郡國再由郡國匯編,制成計簿上報中央,成為“上計”以上計考核的結果作為官員的賞罰依據參與審核計簿,防止造假御史(每年年終

)(一)秦漢(二)魏晉南北朝大多流于形式二、中國古代的考核制度考核:也稱考績、考課,是中國古代政府對官員履行職責情況進行考察、核實并評定優劣等級的一項人事管理制度。(三)隋唐宋考核日趨嚴格1.考核機構: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隋書·儒林傳》2.考核方式:尚書省吏部四善隋朝:每年考核,地方官匯報或皇帝遣使到地方巡查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考核官員,依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宋朝:制訂了嚴格的官員考核標準(兩院三科)宋代考核制度稱為“磨勘”,由審官院考核京官,考課院考核地方官。南宋在御史臺設考課司,共掌考核,標準:“四善四最”。(四)明清考核制度嚴密升遷降調依據考察外省文官考察京官四格:守、才、政、年四個方面(操守、才干、政務、年齡)八法:官員不合格的八個方面(貪、酷、不謹、罷軟無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考滿考察明朝考核清朝考課京察大計內容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初考再考通考京察外察結果稱職平常不稱職考核標準四格八法清朝吸收了明朝后期考核制度松散、官吏貪墨成風的教訓,在考核標準上偏重于懲辦腐朽。考核機構中央政府對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總結歸納古代官員考核制度的發展趨勢朝代考核制度考核標準發展趨勢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朝清朝上計制土地人口、財政收入、治安情況流于形式吏部考核品德、才能制定了嚴格的考核制度政績考滿和考察政績、貪酷和不作為京察和大計才能、操守、政務①考核日趨嚴格、細化,②官員考核制度漸趨完善;③品德與政績并重;④獎懲結合;⑤中央和地方分別考核。三、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1.秦漢秦朝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監御史漢朝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

設立:漢武帝設十三州刺史,位卑權重,代皇帝巡行郡國(代表中央);依據朝廷規定的監察法規糾舉豪強和郡國守、相不法行為(分區監察、定期巡視)材料:刺史級別不高,官秩(級別)不過六百石,約等于中下等縣令。但他位卑權重,可代表中央,監察二千石的地方高官、豪強勢力,甚至諸侯王。

——樊樹志《國史概要》影響①前期有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和控制,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②后期逐漸演變為割據勢力,嚴重威脅中央集權,導致國家分裂“典正法度

舉劾非法”秦朝政府組織漢朝十三州刺史2.隋唐三、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中央:地方:隋唐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材料: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岳,震懾州縣,誠曠職耳。——《舊唐書·韋思謙傳》

唐代十道圖對地方有巨大的威懾作用加強中央集權3.宋朝三、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中央:地方:御史臺,長官為御史大夫,臺諫合一劃分路作為監察區,設四監司、通判

“臺”是御史臺,“諫”是諫官。在前代,臺諫職事不同,御史主糾彈百官,諫官主諫正皇帝,分職很嚴。而到宋代,御史擁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開臺諫合一之端,為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一大發展。御史擁有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3.元朝三、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中央:地方:設御史臺設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