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素失衡與疾病課件_第1頁
營養素失衡與疾病課件_第2頁
營養素失衡與疾病課件_第3頁
營養素失衡與疾病課件_第4頁
營養素失衡與疾病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營養

疾病

2024/12/131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一個虛弱的站不起來的饑民爬進一個緊急避難所他完全是一副活著的骨頭

2024/12/132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母親那皺巴巴的乳房已經萎縮了,沒有能力去哺育自己的孩子。她的肚子已經開始出現嚴重的水腫,堅持不了幾天,那冷峻的目光看得我們無法躲避。

2024/12/133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迷失在萬尸叢中站在尸體縱橫的荒野,小姑娘的眼睛驚恐不安。對死亡的恐懼占據了她的整個思想2024/12/134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024/12/135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024/12/136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024/12/137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024/12/138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024/12/139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024/12/1310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營養素失衡與疾病

營養性疾病是指因營養素供給不足、過多或比例失調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總稱。主要包括:營養缺乏病營養過多癥(或中毒)營養代謝障礙性疾病以營養為主要病因的一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等2024/12/1311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營養素失衡與疾病

有的與營養有直接因果關系有的雖與營養沒有直接因果關系,但有明顯的相關性心血管疾病肥胖癥糖尿病腫瘤等2024/12/1312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營養素失衡與疾病由于營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漸進性的,甚至是潛在性的,因此營養性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都需要一個較長過程,往往易被忽視。隨著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飲食結構發生變化,營養性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愈來愈明顯,許多疾病的營養因素更加明確。如何防制營養性疾病就成為保護人類健康的重要內容。

2024/12/1313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一)營養缺乏或不足營養缺乏可直接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病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腳氣病壞血病營養性貧血等引起營養缺乏病的原因常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2024/12/1314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1.原發性營養缺乏是指單純攝入不足,既可以是個別營養素攝入不足,也可以是幾種營養素同時攝入不足。造成營養素攝入不足的常見的原因一是戰爭、災荒、貧困等社會經濟因素引起的食物短缺;二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偏食、忌食或挑食等使某些食物攝入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營養缺乏;三是不合理的烹調加工,造成食物中營養素破壞和損失,雖攝入食物數量不少,但某些營養素卻不足。2024/12/1315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繼發性營養缺乏由于機體內外各種因素影響而引起營養缺乏或不足,主要是疾病、藥物、生理變化等原因引起的消化、吸收、利用障礙或需要量增加等。2024/12/1316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繼發性營養缺乏原因昏迷、精神失常、口腔疾患及腸胃疾病引起的食物攝入困難或障礙。消化道疾病或胃腸手術等引起的營養素吸收障礙。肝臟疾病引起的營養素利用障礙。某些藥物(如抗驚厥藥、新霉素等)所致的吸收、利用障礙。長期發熱、甲狀腺功能亢進、腫瘤等引起營養素消耗增加。生長發育、妊娠、哺乳或環境因素引起的機體需要量增加。2024/12/1317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二)營養過剩或比例失調維生素A、D及某些必需微量元素攝入過多可致中毒。熱能、脂肪等攝入過多可致肥胖、高血脂癥、動脈粥樣硬化等。高鹽和低纖維素膳食可引起高血壓。2024/12/1318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二)營養過?;虮壤д{大量研究表明、營養過剩不僅是人群中某些慢性疾病發病率增高的因素,而且還和某些腫瘤,如結腸癌、乳腺癌、胃癌等有明顯關系。造成營養過?;虮壤д{的主要原因是:

1.膳食結構不合理2.不良的飲食行為和習慣2024/12/1319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1.膳食結構不合理膳食中動物性食物比重過大,植物性食物比重過小,精制食物多,蔬菜、水果少,這是導致營養過剩和營養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如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膳食中肉類、蛋、奶、黃油等動物性食物幾乎達膳食總量的50%,因而出現了高熱能、高脂肪和高蛋白質的三高膳食,造成熱能、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等攝入過剩。2024/12/1320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不良的飲食行為和習慣進食高鹽飲食、大吃大喝、暴飲暴食、追求飲食享受以及優質食物集中消費等。不良飲食習慣和行為是造成營養過剩的重要原因。有人調查一桌中式酒席,人均蛋白質達90g以上,脂肪7Og以上。2024/12/1321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營養有關疾病的預防營養有關疾病的發生與社會經濟、文化教育、飲食習慣、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食品生產供應狀況、食物品種及加工貯運烹調銷售以及營養知識普及教育等都有密切關系。2024/12/1322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營養有關疾病的預防引起營養有關疾病的原因,一種是供給不足,一種是攝入過多。前者是當今世界主要問題。營養素供給不足除了食物生產供應上的問題外,更多的由于食品在貯運加工烹調中的丟失,其中一些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如碘、硒、鋅、鐵等,由于地殼分布的不均勻性,這些所謂“微營養”問題有明顯的地區性。2024/12/1323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預防營養性疾病掌握營養知識,指導食品消費

營養知識的掌握對改善營養十分重要,重點應了解營養與健康、營養與疾病的關系。根據營養素的特點,在食品的貯藏、加工烹調各環節中盡量減少營養素的損失。加強購買食品的營養學意識,參考食物INQ表。INQ即營養質量指數,是1979年由HansenRG等人推薦的評價食物營養質量的簡明實用指標,主要供給未曾系統學習過營養學的一般公眾選擇食物時應用,是一種普及營養知識、指導營養實踐的工具。2024/12/1324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預防營養性疾病

糾正偏食、挑食習慣,飲食適當,科學安排好一日三餐、特別要解決好早餐問題。針對不同生理時期特點,有針對性地調整飲食。提倡吃標準米、標準面粉,適當增加粗糧供應,合理補充大豆制品。2024/12/1325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營養調查及評價營養調查及評價包括三方面內容。

1.膳食調查是調查每日膳食中可攝取的各種營養素是否能滿足要求。調查一般應每季度一次,避免由于食物季節性供應差別造成誤差,至少一年也要調查兩次(如春季和秋季)。

膳食調查方法有查賬法、詢問法、稱量法和化學分析法四種。一般多采用查賬法(或用變通查賬法)+稱量法或(+化學分析法)。2024/12/1326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1.膳食調查不論采用哪種調查方法,膳食調查都必須建立基本數據資料,調查期內各種食物的消耗量。根據上述數據計算出每日各種食物的攝入數量,再查食物成分表,換算出每日熱能和各種營養素的攝入量。與推薦供給量進行比較分析和評價。調查時間查賬法至少一個月,稱量法、詢問法與化學分析法可采用5~7天。

進行膳食調查同時,應了解食品來源、貯存條件,加工烹調方法,供綜合評價時參考。2024/12/1327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體格檢查除了一般常規體格檢查之外,還應進行營養缺乏病體征檢查。

標準體重可按身高厘米數減100計算(男子身高在165cm以下者應減105),在標準體重土10%為正常,士(10~20)%為消瘦或超重,大于士20%為極消瘦或肥胖。

皮褶厚度亦為常用指標,但尚無統一標準,各學者的調查資料可供參考。FAO/WHO推薦的測量部位有臍旁、肩胛下和三頭肌2024/12/1328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024/12/1329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024/12/1330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024/12/1331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3.實驗室檢查通過生理生化和各種營養素負荷試驗,進一步了解體內營養素水平,及時發現營養素缺乏的亞臨床表現。2024/12/1332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血清蛋白如果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長期低于正常值,可以說明體蛋白不足。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reAlb)運鐵蛋白(transferrin,TFN)視黃醇結合蛋白(retinolbindingprotein,RBP)主要都在肝臟合成。這幾種血清蛋白濃度降低,可以認為是臟器蛋白缺乏、生化合成減低的緣故。2024/12/1333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1)白蛋白albuminAlb白蛋白是調查時常用的指標。調查發現血清白蛋白水平低,往往與膳食蛋白的攝入量不足有關。Alb評價標準:>35g/L正常28~34g/L輕度缺乏21~27g/L中度缺乏<21g/L嚴重缺乏當白質蛋白濃度低于28g/L時,會出現水腫。白蛋白測定樣品易采集,方法簡易。但白蛋白體庫大(4~5g/L)、生物半壽期(20d)長,早期缺乏時不易測出。2024/12/1334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運鐵蛋白transferrinTFN運鐵蛋白是輸送鐵的蛋白。和白蛋白比較,運鐵蛋白體庫較小、生物半壽期(8~10日)較短,故能及時地反映臟器蛋白急劇的變化。在高蛋白膳治療時,血漿中濃度上升快,是判斷治療效果的良好指標。TFN評價標準:2500~3000mg/L正常1500~2000mg/L輕度缺乏1000~1500mg/L中度缺乏<1000mg/L嚴重缺乏(用放射免疫法測定)運鐵蛋白的濃度又受鐵的影響。當蛋白質和鐵的攝取量都低時,其血漿濃度出現代償性增高,在評價時應注意。2024/12/1335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3)前白蛋prealbuminPreAlb前白蛋白的主要功能是運輸甲狀腺素。它的體庫很小,生物半壽期1.9天。PreAlb評價標準:157~296mg/L為正常100~150mg/L輕度缺乏50~100mg/L中度缺乏<50mg/L嚴重缺乏在任何急需合成蛋白質的情況下,如創傷、急性感染,血清前白蛋白都迅速下降。因而從測試資料判斷是否有蛋白質營養不良必須慎重。2024/12/1336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4)視黃醇結合蛋白retinolbindingproteinRBP視黃醇結合蛋白是運輸維生素A醇的特殊蛋白。從腎小球濾過,在腎臟代謝,生物半壽期10h。是評價蛋白質營養不良急性變化的敏感指標。RBP評價標準:2~76mg/L為正常此指標高度敏感,甚至在很小的應激情況下,也有變化,因而臨床很少應用。腎臟有病變時,血清RBP濃度升高。2024/12/1337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血清總蛋白、球蛋白也用作評價指標我國正常成年人血清:總蛋白的正常值是65~80g/L白蛋白/球蛋白的比是1.5~2.5:1但這兩項指標特異性差,尤其是球蛋白,在有感染和寄生蟲病時都增高。應該看到,血清蛋白濃度不僅與蛋白質攝取和合成有關,也受分解、血管內外運行、滲出和細胞外液增加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評價時必須綜合分析,避免過于簡單地下結論。2024/12/1338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024/12/1339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營養調查及評價綜合上述三方面資料進行全面分析和評階。營養調查可以提示以下幾個問題,并為制訂具體預防措施提供資料和依據。

(1)了解營養素供給是否達到推薦供給量水平。

(2)食物組成來源、生產、貯運、加工烹調以及供應分配狀況。

(3)飲食習慣和就餐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4)健康狀況和營養水平,生長發育狀況。2024/12/1340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營養調查及評價

(5)營養缺乏或過剩狀況,種類,發展趨勢和原因。

(6)營養方面應重視的一些問題,如動物性食品、脂肪是否攝入過多,精白米面消耗量是否過多,是否長期食用方便、快餐食品和強化食品。

(7)發現營養性地方病。

(8)第二代發育趨勢和原因分析。2024/12/1341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中國學生營養日

1990年4月國家教委和中國營養學會將每年5月20日定為“中國學生營養日”。十幾年過去了,現已跨入二十一世紀,我國學生營養、健康狀況又如何呢?2024/12/1342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請看以下資料:

1998年浙江省對數萬名中小學生的調查表明,營養不良人數占25%左右。1999年10月,上海市調查表明,營養不良人數占24%,其中女生達28%。1999年12月,武漢市對12至16歲的女生進行調查,發現營養不良人數占41.8%,其中中度和重度營養不良達31.6%。2024/12/1343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千萬不要忘記由此可見,由于營養失調,學生體質的下降已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究其原因是多種不良因素綜合所致,但根本原因在于人們營養知識的缺乏。2024/12/1344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能量營養素失衡對健康的危害2024/12/1345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蛋白質攝入不足對健康的危害1.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2.大腦發育受到影響3.影響抗體的制造4.低蛋白質飲食是胃癌的危險因素2024/12/1346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蛋白質攝入過多對健康的影響

1.加重了腎臟的負荷2.對腦造成危害

3.對心臟造成危害(攝入較多的動物脂肪和膽固醇)4.易引發癌癥

5.造成含硫氨基酸攝入過多,可加速骨骼中鈣質的丟失,易產生骨質疏松(osteoporosis)。

6.增加肝臟的負擔

7.使體內嘌呤積存引起痛風性關節炎

8.對腦卒中和血壓的影響2024/12/1347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脂類不足對健康的危害1.影響雌激素的合成2.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3.影響皮膚的光澤和彈性2024/12/1348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脂類過多對健康的危害1.肝臟的損害2.引起肥胖3.促進鉛的吸收4.冠心病的危險因素5.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2024/12/1349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碳水化合物不足對健康的危害1.谷類攝入不足造成B族維生素的缺乏2.主食不足造成動物脂肪代謝不完全3.水果不能提供充足的碳水化合物4.代謝紊亂5.膳食纖維缺乏可致多種疾病2024/12/1350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碳水化合物過剩對健康的危害1.造成兒童營養攝入不足2.促進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3.對血脂的影響4.增加糖尿病的發生率5.引起齲齒和牙周病的發生2024/12/1351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

protein-energymalnutrition,PEM常見于兒童和嬰幼兒,嚴重時可影響生長發育及智力發育,病兒由于抵抗力低下,易受感染,死亡率高。成人發病較少。2024/12/1352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protein-energymalnutrition,PEM原發性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是由于長期蛋白質、熱能攝入不足,常見于缺乏喂養知識,喂食過少,不添加輔助食品,母乳不足,早產兒先天不足。成人可見哺乳期婦女長期食物供給不足者。繼發性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多由于慢性胃炎、腸炎、消化不良、腹瀉等原因使營養素消化吸收障礙;或由于長期發燒、慢性消耗性疾病而營養素未能及時補充;或長期患有妨礙進食或食欲不振的疾病等。2024/12/1353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protein-energymalnutrition,PEM營養消瘦癥(nutritionalmarasmus)惡性營養不良(Kwashiorkor)混合型營養不良(marasmickwashiorkor)根據缺乏程度分為輕、中、重三度;根據發病過程又分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

2024/12/1354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nutritionalmarasmus由于能量嚴重不足所致,消瘦為其特征。兒童明顯矮小,消瘦,嚴重者為“皮包骨”(skinandbones),皮下脂肪消失,皮膚干燥松馳,多皺紋,失去彈性和光澤;頭發纖細松稀,干燥易脫落,失去固有光澤;雙頰凹陷(因脂肪墊消失)呈猴腮狀,體弱無力,頹靡不振,舐手指,脈緩,血壓和體溫低,對冷氣候敏感,易哭鬧,內臟器官萎縮,淋巴節易捫到。2024/12/1355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nutritionalmarasmus成人突出表現為消瘦無力,常并發干眼癥(維生素A缺乏癥),腹瀉,厭食,嘔吐,脫水等。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常為死亡原因。

尸檢可見周身組織器官萎縮,未見水腫和脂肪肝的發生。2024/12/1356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Marasmus2024/12/1357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Marasmus2024/12/1358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Marasmus2024/12/1359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雙頰凹陷呈猴腮狀2024/12/1360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皮包骨”(skinandbones)2024/12/1361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皮下脂肪消失,皮膚干燥松馳2024/12/1362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頭發纖細松稀,干燥易脫落2024/12/1363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Kwashiorkor急性嚴重蛋白質缺乏所致,周身水腫為其特征。兒童身高可正常,體內脂肪未見減少,肌肉松弛,兩腮似滿月(moon-face),眼瞼腫脹,身體低垂部水腫,皮膚明亮,其他部位皮膚干燥萎縮,角化脫屑或有不對稱性大片融合色素沉著,頭發脆弱易斷和脫落,常有圓禿,指甲脆弱有橫溝,周身軟弱無力,表情淡漠,有時痛苦易受激惹,嚴重病例呆板無表情,無食欲,肝腫大,常有腹瀉或大量水樣便,有腹水,常伴有維生素A和B復合體的缺乏癥狀。

2024/12/1364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Kwashiorkor成人嚴重蛋白質缺乏時,亦表現出明顯的水腫癥狀。支氣管炎合并肺水腫、敗血癥、胃腸炎及電解質紊亂等常為死因。尸檢可見周身水腫,內臟及肌肉萎縮,嚴重脂肪肝,骨紅髓萎縮等。

2024/12/1365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Kwashiorkor2024/12/1366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Kwashiorkor2024/12/1367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身體低垂部水腫2024/12/1368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不對稱性大片融合色素沉著2024/12/1369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moon-face2024/12/1370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marasmickwashiorkor單純性蛋白質或能量營養不良的極少見,多數病例為蛋白質和能量同時缺乏,表現為混合型的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狀。

2024/12/1371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血清生化檢驗血清總蛋白、白蛋白明顯降低,尿中羥脯氨基酸排出量明顯下降,尿中肌酐排出量減少,出現電解質紊亂等。2024/12/1372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024/12/1373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024/12/1374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肥胖癥由于攝入量過多或機體生理生化機能改變而引起體內積聚過多的脂肪,造成體重過度增加,從而發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叫做肥胖癥。2024/12/1375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肥胖癥臨床表現主要為脂肪沉著于軀體,沉積部位男女性間不同,女性多沉積于四肢、腹部、臀部和腰部,而男性多沉積于頸部、腹部和腰部。此外表現為肌肉無力,體力較差,耐久力差,動作遲緩,缺乏活力,以及心理精神方面的異常。2024/12/1376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肥胖癥的危害肥胖癥者高血壓患病率增高,心肌功能受損。并可引起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肥胖可引起腎臟損害,腎功能低下。胰島功能異常而易并發糖尿病。痛風。肥胖者多伴有多汗癥,皮膚出現汗斑,皮膚瘙癢、濕疹、皮膚炎癥等。肥胖婦女常伴有月經異常,卵巢功能不全、不育癥,易患妊娠高血壓綜合征。2024/12/1377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肥胖——通氣不足綜合征Pickwickian綜合征:為嚴重肥胖者的一種臨床癥候群。2024/12/1378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肥胖是多見于生活條件較好的人群中的營養失調性疾病。2024/12/1379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歐美一些經濟發達國家,肥胖已成為突出的社會衛生問題。美國兒童肥胖約為6%~15%,青年肥胖20%~30%,成年可達20%~50%。德國的飲食過量現象也十分普遍,約55%的婦女和47%的男子過重或肥胖。2024/12/1380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024/12/1381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人民由于食物供給不足,基本不存在肥胖問題。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經濟發展,人們膳食不斷改善,尤其是近些年來,動物性食物消費量不斷上升,膳食中油脂比重增高,一部分人群中出現了營養過剩,肥胖病人也逐年增加。1992年調查,城市居民體重過重者為9.8%,農村為6.9%,近年來更高。尤其是肥胖兒童的出現和數量增加,預示著對肥胖問題應引起重視。2024/12/1382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024/12/1383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一)肥胖的判斷肥胖是指機體脂肪過度積聚與脂肪組織過量增加超出了生理適應范圍。人體出生時體脂含量約為12%,到6個月時可增至25%,然后逐漸下降至正常范圍。成年男子體脂含量為體重的15%~18%,女子為20%~25%,當男子體脂超過25%,女子超過30%,即為肥胖。由于準確測定人體脂肪或脂肪組織的量比較困難,故常根據體重、體重指數及皮褶厚度等來判斷。

2024/12/1384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1.體重和體重指數鑒于體脂的積聚和脂肪組織的增容常導致體重增加。故可根據體重來判斷肥胖。但須考慮種族、年齡、性別及體格類型等的差異。我國尚無統一標準,多用標準體重(或理想體重)和體重指數(BMI)來估計。2024/12/1385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體重成人體重在標準體重的120%~129%為輕度肥胖130%~149%為中度肥胖150%以上者為重度肥胖。2024/12/1386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嬰幼兒體重1~6月正常體重(kg)=月齡×0.6+出生體重7~12月正常體重(kg)=月齡×O.5+出生體重l歲以上正常體重(kg)=年齡×2+32024/12/1387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嬰幼兒體重亦可根據實測體重,當體重超過當地(或全國平均值)同齡同身高的平均體重加2個標準差時,即視為肥胖。2024/12/1388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體重指數BMIBMI=體重(kg)/身高(m2)20~24.9為正常25~29.9為輕度肥胖30~40為中度肥胖>40為重度肥胖。2024/12/1389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皮褶厚度皮下脂肪厚度常用皮褶厚表示。由于人體不同部位皮下脂肪分布不同,一般用幾個部位之和表示。

體脂含量還可用下列回歸方程式計算:

F%=0.91137S1+0.17871S2+0.15381S3-3.60146

S1——三頭肌皮褶厚度

S2——肩胛下皮褶厚度

S3—一腹部皮褶厚度2024/12/1390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3.上臂圍、上臂肌圍(armmusclecircumference,AMC)

上臂圍(AC)為上臂中點處的圍長AMC=AC-3.14×TSF(cm)上臂中點處的圍長(AC)三頭肌部皮褶厚度(TSF)其標準值為男25.3cm女23.2cm2024/12/1391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二)肥胖發生的原因肥胖的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長期飲食過度、能量攝入過剩或能量消耗過少致使機體能量入超是肥胖的直接原因。與遺傳、內分泌、代謝及精神因素等也有密切關系。2024/12/1392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1.飲食因素能量是可貯存的,當機體能量攝入超過機體的能量消耗時,過多的能量可轉化為脂肪貯存。動物實驗證明,能量攝入過剩,剩余的能量就以脂肪形式在體內積聚。流行病學資料表明,體重過重的人攝入的總脂肪和飽和脂肪高于體重正常的個體。2024/12/1393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造成能量攝入過多的主要原因飲食過度膳食結構不合理近些年來,我國一些城市和經濟較發達地區,居民膳食中動物性食物和脂肪增長過快,造成許多人熱能攝入過剩。據1990年七省一市居民收入與熱能攝入量調查結果,高收入人群熱能攝入量已達RDA的120%,故肥胖病人逐年增加。精神、情緒方面的原因也可使部分人過度進食。某些不良的飲食習慣等。2024/12/13946.營養素失衡與疾病12.體力活動因素體力活動是影響機體脂肪消耗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減少體內脂肪積聚。青年時期體力活動量較大,一般不易發生肥胖,中年后體力活動逐年減少,這是肥胖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成年人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能量消耗減少,而不是攝入量增加。對肥胖人群的調查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