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解證《黃帝內經》成書年代解析_第1頁
《內經》解證《黃帝內經》成書年代解析_第2頁
《內經》解證《黃帝內經》成書年代解析_第3頁
《內經》解證《黃帝內經》成書年代解析_第4頁
《內經》解證《黃帝內經》成書年代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經》解證《黃帝內經》成書年代解析《內經》解證:對《黃帝內經》的解析與實證。張維波: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博導,學科帶頭人。《黃帝內經》成書年代解析張維波1,高也陶2,李宏彥1摘要:《漢書·藝文志》記載了醫經七家,其中的《黃帝內經》18卷并非今本《靈樞》和《素問》。今本《靈樞》和《素問》構成的《黃帝內經》可能完成于東漢時期,蔡倫造紙術的發明和毫針制造技術的成熟是其形成的前提條件。《黃帝內經》有2次大的集成,第1次有扁鵲、秦太醫令等醫家的參加,以戰國時期的語言編著學術理論為主,奠定了該書的基本框架;第2次編簒是東漢朝廷的第2次校書活動(100-110),主要是文字整理和進一步的集成,將醫經七家包括扁鵲醫學等內容合成為《靈樞》《素問》,并增加了緒論性質的《九針十二原》篇的新內容。關鍵詞:黃帝內經;成書年代;造紙術;毫針;醫經七家史學界對《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有各種觀點,多數學者認為成書于西漢[1-3],也有學者認為《黃帝內經》的主體內容完成于戰國末期

[4,5],還有學者認為《靈樞》和《素問》是在東漢的第2次皇家校書時才形成的[6-7]。那么《黃帝內經》究竟形成于何時?到底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它的誕生?作為中國醫學理論的奠基著作,對其成書年代的判斷和成書緣由的分析,是準確認識《黃帝內經》學術思想的重要途徑。《黃帝內經》在《靈樞》和《素問》形成之前的集成《黃帝內經》的書名首見于《漢書·藝文志》(以下簡稱《漢志》)。《漢志》記載了醫經七家,內有《黃帝內經》18卷。晉代皇甫謐(215-282)首先提出《靈樞》和《素問》就是醫經七家之一的《黃帝內經》,并成為后世的主流觀點。《靈樞》(《九卷》)、《素問》兩書名最早見于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196),但書中并未說它們就是《黃帝內經》,而且隨著《靈樞》和《素問》兩書名的出現,醫經七家的所有書目驟然消失,其與《漢志》的成書時間僅相隔一百余年,這是為什么?針對該疑問,俞世偉認為,《靈樞》和《素問》是東漢時期對醫經七家的改篡而形成的[6]。俞氏認為古代以竹簡和縑帛作為文字的載體,前者用“篇”為單位,后者用“卷”為單位,二者都是圖書的一級計量單位,是平行關系,可以互用,因此,《漢志》中的《黃帝內經》18卷很可能只有18篇,它與其他六家醫經被重新編簒,共同組成了傳世本162篇《黃帝內經》[7],曹東義等也提出了類似的猜測[8]。黃龍祥的《經脈理論還原與重構大綱》指出,傳世本《黃帝內經》中至少有15篇為扁鵲醫學的內容

[9]391-399,有力地支持了俞氏的推論。如果此觀點成立,那代表《黃帝內經》實際內容的醫經七家是在什么時間和地點集結的?據多方考察,醫經七家的集結年代和地點很可能是戰國末期的秦國首都咸陽。《靈樞》有4篇用商代和先秦的尺度記載了古人的解剖數據,說明其形成早于秦朝[10]。秦國本多名醫,如《左傳》記載的醫和與醫緩。《漢志·方技略》論醫:“太古有岐伯、俞拊”[11],俞拊的故鄉靠近古蜀國魚鳧[12],秦滅古蜀國(前316)后,可將俞拊為代表的醫學理論據為己有;僅6年之后,扁鵲在秦國被秦太醫令所刺(前310),其所攜醫書很可能留于秦國,此時秦國已擁有了俞拊氏醫學、扁鵲醫學和秦國自己的醫學,成為醫學理論(醫經)資料的最大擁有者,并有可能進行了一定的整理和編寫,因為秦太醫令是醫生出身,又是秦國的最高醫療主管,有動機和條件進行此項工作,而97歲高齡的扁鵲能夠不遠千里來到秦國,很可能是受秦太醫令邀請進行醫書編寫活動,《黃帝內經》中大量使用戰國時期特別是秦國的用語[13]可佐證此觀點。但秦一統僅短短15年,就因農民起義被推翻,其資料因戰亂而失散,淳于意從他老師公乘陽慶手里得到的《黃帝脈書》和《扁鵲脈書》(前176)有可能就是秦遺留醫書的一部分。由于漢朝在秦朝之后迅速統一了中國,這批書陸續被漢室皇家所收集,并被編于《漢志》中。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原為醫經七家的《黃帝內經》內容,變成了傳世本《靈樞》和《素問》呢?造紙術與《靈樞》《素問》的形成根據俞氏的考證,從《漢志》到《傷寒雜病論》的104年間,有2次由朝廷發起的校書活動。據《后漢書·蔡倫傳》記載,第1次校書(108)的范圍只是“漢家法”,直到第2次校書(110-120),才涉及到醫書,其主要負責人是劉珍。《后漢書·劉珍》載:“劉珍字秋孫......永初中,為褐者仆射,鄧太后詔使與校書劉駒鮽、馬融及五經博士,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14]763其中“百家藝術”就包括了醫術,而這2次校書活動是緊接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后的。元興元年(105),蔡倫向漢和帝獻紙,標志著輕薄柔韌的“蔡倫紙”的誕生,那么,蔡倫造紙與醫經七家合成傳世本《靈樞》《素問》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后漢書·蔡倫傳》寫道:“自古書契多編以行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14]726可見,在蔡倫發明紙之前,竹簡和縑帛是文字的主要載體,此前形成的醫經七家所撰醫書應該是用竹簡或縑帛寫成的。錢存信考證指出,在紙廣泛使用之前,竹簡和縑帛是共存的[15],竹簡沉重且體積大,一卷書難以承載很多文字,而縑帛貴,西漢桓寬在《鹽鐵論》中講,當時1匹帛大約值720斤大米。因為載體的原因,醫經七家每部書籍的文字容量十分有限。西漢時期仍用簡帛寫書的另一個實證來自2012年發現的成都老官山漢墓,在出土的文物中,有1具經穴鬢漆人像,其上有經脈樣的縱行細線和類似穴位的圓點,說明此時的經脈與穴位開始融合,但其經脈的形式與《黃帝內經》中的描述差別較大[16],同時還出土了920支醫簡,這便提供了1個時間節點,即在經脈與穴位開始融合但尚未成熟的階段,還在使用竹簡載體著書。在老官山竹簡的內容中,還保留有“敝昔(扁鵲?)曰”的稱謂以及大量使用砭石治療的描述

[17],該漢墓據考證形成于在漢景、武帝時期(前188-前156),說明此時使用金屬制的九針進行治療還未盛行,醫簡中的主人公也不是“黃帝”,《黃帝內經》的形成應在其后。《靈樞》和《素問》的字數分別為7.8萬和10.9萬,總計約20萬字,字數如此之多的書籍若撰寫在簡帛上,所占體積一定很大,閱讀和攜帶都非常不便,而蔡倫造紙的輕薄,使字數較多的《靈樞》和《素問》的誕生成為可能。由于蔡倫造出了又輕又薄的紙,以其為載體的書籍容量大增,故朝廷產生了將醫經七家的醫書合并統編,成為指導醫生并便于閱讀的官方教材(《靈樞·九針十二原》:“必明為之法……易用難忘。”[18]5),并分為兩部(《靈樞·九針十二原》:“別其表里。”

[18]5),先寫比較基礎的、與針灸關系更為密切的《靈樞》(《靈樞·九針十二原》:“先立針經”,為里。[18]5),再寫治病養生、天人合一理論內容較多的《素問》(為表),用這2部書代替原來寫在簡帛上的7部175卷醫書,并根據內容,在紙介質上重新劃分成了卷和篇(“異其篇章”[18]5),形成了有“部、卷、篇”3級書目的《靈樞》和《素問》。另外,古人在著書時喜歡假托古圣賢之名,黃帝之名曾在西漢初年被道教人士大量使用,形成了黃老之學。東漢劉珍等歸納黃帝、扁鵲和白氏等醫經為一家時,將各書中的問答角色統一改為黃帝、岐伯等人的問答,是符合當時習俗的,幸而改動之前的對話人物如“襄公問扁鵲曰”,被王叔和的《脈經》、謝士泰的《刪繁方》及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輾轉保留[9]386-391,而對話的內容卻復見于《靈樞》《素問》,為此次編篡活動的人物調整提供了重要依據。微針制造技術促成了《靈樞》的誕生《靈樞》帶有緒論性質的篇首——《九針十二原》道出了該書的寫作動機,“黃帝問于岐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于后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篇章,別其表里,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

[18]5該書是由“養萬民,收租稅”的皇家組織編寫的,由于皇家的財政由租稅支撐,如果百姓多病,也影響到皇家的收入,故撰寫一部能夠指導整個醫療行業,讓百姓少生病、多干活、多交租的醫書,成為編簒《黃帝內經》的一個合理動機。同時,此篇“緒論”還道出了微針的發明是《靈樞》誕生的直接原因,“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

[18]5。針具的發展經歷了砭石、銅針和鐵針3個階段[19]。在扁鵲時代,針灸的治療以砭石為主,其針體較粗,針法比較簡單,多為瀉血療法。微針的補法(手法、留針等)是扁鵲醫學之后,甚至可能是醫經七家之后才出現的醫療技術。在黃龍祥確認的《黃帝內經》收錄的扁鵲醫籍中,看不到任何細致的針灸手法的描述。談及針刺,僅有刺血脈的瀉法,如:“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鹖冠子·世賢第十六》[9]57)。在倉公淳于意(前215-前140)行醫的記載中,已經有了經脈、絡脈和腧穴的概念,然而所用的器械和療法仍然是鑱石和砭灸,即:“當論俞所居,及氣當上下出入邪逆順,以宜鑱石,定砭灸處”(《史記·扁鵲倉公列傳》)[20]。由于用砭石刺破血管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危險,因此導致的醫療事故當不在少數,《黃帝內經》的作者才有了用微針替代砭石(“無用砭石”)的想法。用微針代替砭石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能磨制精細砭具的石料不足。扁鵲來自山東一帶,那里正是產砭石的地方[21],但作為全國性使用的醫療工具,山東的砭石原料顯然不夠,而漢代鐵制針具的制造工藝則日趨完善。南朝梁官吏王僧儒(465-522)在回答全元起詢問砭石時說:“季世復無佳石(砭石),故以鐵代之耳。”(《南史·王僧儒傳》)[22]此話出自劉珍校書之后二百多年,證明鐵針在南朝(季世)已全面替代石針,與《九針十二原》中“無用砭石”的目標相呼應。金屬的出現,為制作更細、更堅固的針具奠定了基礎。1985年,廣西馬頭鄉西周古墓中出土了2枚青銅針,通長27mm,其中手柄長22mm,針身長5mm,粗1mm,由于有較長的手柄,推測是用于淺刺[23],不是用于長時間留針。銅對人體有毒,其柔韌性遠低于鋼鐵制針,若制成細長的針,則較易折斷。《九針十二原》所描述的“九針”中部分針體如“長針”的長度用漢尺換算可達10余cm,如此長的針只可能是由鋼鐵材料制成的[24]。西漢中期發明了百煉鋼或鑄鐵脫碳鋼的冶煉技術,其韌性比生熟鐵要好很多,是制造長針和毫針的理想材料。從最初的技術發明到應用于醫療器械的制作需要一段時間,特別是精細化的鑄形技術,而發明造紙術的蔡倫恰好具備了這一條件。《后漢書·蔡倫傳》中記載,蔡倫在漢和帝期間任尚方令,主管皇庭制造業,在永元九年(97),“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后世法。”蔡倫負責給皇室制造陪葬的兵器,這些陪葬物一般造得比實物小,而九針的形狀與兵器十分相似[25]。九針中最重要的當屬毫針,因為它可以實施針刺的補法,補法的創立使運用補瀉調節人體陰陽平衡成為可能,在這樣的科技背景下,朝廷看到了推廣微針技術治愈疾病的可行性,故認為系統撰寫一部指導微針調通經脈的書籍成為當務之急。毫針的特點是可以“微以久留,正氣因之”,是一種典型的補法,該法需要將很細的針長時間地插在組織中,對針具的要求極高,因此推測它是隨著冶煉技術的進步最晚誕生的,故被放在《靈樞》的最開始,給予重點介紹,并在后世迅速得到了普及。“微針”一詞僅見于《九針十二原》,《靈樞》其他篇未見使用,也說明《九針十二原》的寫作晚于《靈樞》其他篇,即《靈樞》一書是先有了主體內容,由編簒者整理時增加了《九針十二原》篇作為“緒論”而成。劉珍等第2次校書中的“正文字”可能還包括對《黃帝內經》語言方式的修改,以適應當時的習慣。蔣重母等通過對《素問》疑問句和常用詞匯使用方式的考證,發現與漢代的語言風格相同,故認為《素問》形成于兩漢[26,27];而李今庸對《黃帝內經》中一些重要名詞進行考證,發現與戰國后期特別是秦人的習慣相同,故認為《黃帝內經》形成于戰國晚期的秦國[13]。筆者將《黃帝內經》的形成分為戰國晚期和東漢2個階段,調和了上述矛盾。《黃帝內經》在第2次編簒之后,又幾經整理。其中《素問》在王冰次注后,又由宋代官方校勘印刷,形成傳世的宋本《素問》。《靈樞》曾一度失傳,1092年由高麗國傳回后,經史崧校勘,形成了傳世的史崧本《靈樞》。期間,又增添了部分篇章,如“經脈篇”“運氣七篇”等,最終形成了今本《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形成的整個過程見圖。附圖.《黃帝內經》成書年代時序圖結語綜上所述,筆者認為,①《黃帝內經》的基本內容已經存在于醫經七家中,其集成可能是由秦太醫令主持,有扁鵲等名醫參加完成,地點就在秦國的都城咸陽。②以《靈樞》《素問》兩部形式構成的《黃帝內經》可能完成于東漢皇室第2次校書活動(110-120),其物質前提條件是蔡倫造紙術(105)的發明,以及九針特別是毫針制造技術的成熟。③《黃帝內經》的第1次集成因有扁鵲、秦太醫令等醫家的參加,其內容以學術為主,主要使用戰國時期的語言寫成,奠定了《黃帝內經》的基本框架;第2次編簒主要是文字整理和進一步集成,將醫經的七部書包括扁鵲醫學等內容合成為《靈樞》《素問》兩大部,并增加了緒論性質的《九針十二原》篇等新內容。志謝感謝為本文提供寶貴線索的“中醫多學科沙龍”和“九針”兩個微信群中的專家及提供古文獻資料的郁文韜博士。文章來源

|

中華醫史雜志參考文獻:[1]張登本.《黃帝內經》成書的西漢文化背景[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3,14(06):2-11.[2]夏小軍,謝君國,張士卿.《黃帝內經》成書年代考[J].甘肅中醫,2009,22(05):4-5.[3]吳文鼎.《黃帝內經》與“黃老學派”——《內經》成書年代別考[J].上海中醫藥雜志,1982,(09):36-38.[4]達美君,張寧.《黃帝內經》成書年代述考[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4,23(07):34-36.[5]馮文林.

情景語境下的黃帝內經成書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6,12(08):1013-1014.[6]俞世偉.《黃帝內經》與《靈樞》、《素問》關系考析[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3,12(03):58-60.[7]俞世偉.《靈樞》成書新識:《黃帝內經》等醫經合編成《靈樞》的考證[J].中醫文獻雜志,1994,(04):21-23.[8]曹東義,王生茂,郭雙庚,等.《素問》《靈樞》熱病成就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8,25(04):1-4.[9]黃龍祥.經脈理論還原與重構大綱[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10]高也陶.《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新議[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21(02):27-30.[11]

班固.漢書藝文志[M].

顏師古.第2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12]吳麗莉,潘亞敏,高也陶.上古名醫僦貸季和俞跗與《黃帝內經》思想源頭[J].醫學與哲學,2016,37(12A):83-87.[13]

李今庸.《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和成書地點考[J].河南中醫,198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