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理工大附中高二(上)10月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1頁
2024年北京理工大附中高二(上)10月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2頁
2024年北京理工大附中高二(上)10月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3頁
2024年北京理工大附中高二(上)10月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4頁
2024年北京理工大附中高二(上)10月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北京理工大附中高二10月月考語文2024.10一、本大題共4小題,共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先秦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陰陽、名六家屬第一流的大學派。漢以后,法、陰陽、名三家,其基本思想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墨家中絕;唯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互相競爭,互相吸收,形成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條縱貫始終的基本發展線索。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兩極,形成鮮明的對立和有效的互補。兩者由于處處相反,因而能夠相輔相成,給予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以深刻的影響。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強烈關切并有著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仁,舍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的羈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的奮斗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和諧寧靜的社會。其人生態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或隱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顯的出世傾向。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儒道兩家的氣象不同,大儒的氣象似乎可以用“剛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親和、彬彬有禮、忠貞弘毅、情理俱得、從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權行經等等,凡事皆能觀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時、合情,可謂為曲踐乎仁義,足以代表儒家的態度。古者有儒風、儒士、儒雅、儒吏、儒將等稱謂,皆寓道德學問有根底、風度溫文爾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氣象似可用“涵虛脫俗”四字表示,就是內斂不露、少私寡欲、清靜自守、質樸無華、超然自得、高舉遠慕、留戀山水等,富于詩意,富于山林隱逸和瀟灑超脫的風味。我們也發現注重歸真返璞,羨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機,保持人的真性情,厭惡人世的繁文縟節、權詐智巧,是老莊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學等稱謂,皆寓不同凡俗、領悟至材料二儒、道兩家主張雖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與“和諧”這一點上卻是完全一致的。儒家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都是開放性的,不是封閉的思想體系,它們隨著歷史的前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漢代,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起初,確曾因我國囿于“夷夏之辨”一度顯得孑立。但經過一番與儒、道的碰撞、辯駁、演變、磨合,外來的佛教漸漸中國化,到了隋唐,就逐漸實現了儒、道與佛的融合,三所以能達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這兩個中華原創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堅強的可,而那種把“國學”只看作孔孟創立的儒家學說一家獨踞的認識,是有重大偏頗的。缺了老子創立的道家思想的補充,儒家難撐國學這臺戲。儒、道兩家,還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國學”真正發揚光大。材料三等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來源,也規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具化的傾向。儒、道兩家雖然對社會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諧社會與美好人生。儒、道兩家在“人本”的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一,也為容納和吸收外來的佛教準備了思想文化條件。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儒、道成為縱貫中國傳統文化始終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為雙方主張長期共存,形成既對立又互補相輔相成的關系。B.法、陰陽、名三家滅絕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們本身卻不吸收儒、道的思想。CD.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并不順利,經歷了從被孤立到逐漸與儒、道融合的漫長時間。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2分)A致。B.在生命與理想不可兼得之時,儒家的殺身成仁之舉,顯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禍全生更有利于國家的長遠發展。C清修隱者,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D.殷周之際出現的人道主義思潮是諸子百家思想的源頭,奠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項是(2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B.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C.夫尚賢者,政之本也。D.兵貴勝,不貴久。46分)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一)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5—9題。(一)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①..——《史記·孔子世家》(二)①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誦,弦歌不衰。乃召子路吾道非乎,奚為至于此?”②..矣,奚居之窮也?”③不餓死首陽;汝以智者為必用..也,則王子比干不見剖心;汝以忠者為必報也,則關龍逢不見刑;汝以諫者為必聽也,則伍子胥不見殺。.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晉重耳之有霸④心,生于曹衛;越王勾踐之有霸心,生于會稽。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庸知其終始乎?”——《孔氏家語》時期的先賢名士。④重耳:春秋五霸之晉文公。5.下列關于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和用法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B.C.D.6.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用法和含義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A.①今者久留陳蔡之間②為善者天報之以福..B.①孔子用于楚②且芝蘭生于深林..C.①乃召子路而問焉②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D.①汝以仁者為必信也②皆以美于徐公..7.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那我們陳、蔡兩國掌政的大夫就危險了。B.吾道非乎,奚為至于此?難道我走的不是去楚國的道路,為什么會到達這里呢?C.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想來老師的仁德還不夠吧?人們還不信任我們。D.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君子修養身心培養道德,不能因為窮困而改變節操。85分)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9.請就材料二第③段,簡要概述孔子是如何解答子路疑惑的?(6分)(二)根據要求,完成第108分)10.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12分)(2)如果用“學習”話題來統率上面各句,這些文字論及了關于“學習”的哪些方面?請作簡要概括,6分)三、本大題共1小題,共20分。.在橫線處填寫原句。(1)______(2)知者不惑,______(3______,______(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5)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______,______(6)______(7)此時相望不相聞,______(8)______(9)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______為“______。(13____________,______”認為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四、本大題共1小題,共40分。12.作文要求:議論文觀點明確,論據恰當充實,論證合理;記敘文立意積極健康,人物形象鮮明,故事設計合理,感情真摯自然。不少于8001,記敘文選擇2)參考答案一1.B2D3B4.①儒道兩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對立鮮明,又相融互補;②儒道兩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能使自身不斷豐富發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諧社會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二5.D6.D7.B8.所以說身處于下位如果無所憂慮的人,思慮就不會長遠;安身處世如果總想安逸的人,志向就不會遠大。9.2分)然后用生長深林的芝蘭作比,2分)最后用晉君、越王稱霸為例論證了君子不因窮困而改節操的2分)從而有利論證了“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的觀點。(二)10.2分)評分參考:每一種理解,21分;句意通達,1分。(22分)答案示例:評分參考:寫對兩個方面,得1分;寫對三個方面,即可得2分。意思對即可。4分)參考答案:略評分參考:選點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