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616-2022 橋梁工程信息模型應用技術規范_第1頁
DB36T 1616-2022 橋梁工程信息模型應用技術規范_第2頁
DB36T 1616-2022 橋梁工程信息模型應用技術規范_第3頁
DB36T 1616-2022 橋梁工程信息模型應用技術規范_第4頁
DB36T 1616-2022 橋梁工程信息模型應用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3.040CCSP28DB36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bridgeengineeringinformationmodelapp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IDB36/T1616—2022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基本規定 35橋梁工程信息模型的應用階段 36可行性研究階段BIM應用 47初步設計階段BIM應用 48施工圖設計階段BIM應用 59施工準備階段BIM應用 710施工階段BIM應用 811運維階段BIM應用 12不同形式橋梁的BIM應用 DB36/T1616—2022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編寫。本文件由江西省交通運輸廳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江西省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江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西省交通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西交信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交通咨詢有限公司、江西方興科技有限公司、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江西建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城建道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海濤、李柏殿、李剛、許兵、糜江、張小英、林天發、曾明輝、尹夏明、肖光電、王建軍、彭愛紅、張小明、王偉、陳國、顏慶華、劉泳、葉劍勇、沈陽、曾武、劉安、張建、孫秀和、劉洋、臧紅雨、董銳、鮑凱、徐友、王凌峰、馬仁凱、金斌、傅清丁、張慧敏、伍偉斌、馬俊、熊煒、李桂林、周天圖、堯逸民、崔聰聰、鄧子千、徐文峰、林淦峰、陳廣輝、吳忠、熊偉峰、戴程琳、劉振丘、邵志超、劉超群、詹紹偉、劉禮輝、廖煥旺、王韶翔、邢文、聶望興、陶正文、楊明、李夏、張仁杰、潘飛、朱善美、錢正剛、章冬保、魏建華、李振宇、王繼成、張璟、潘世亮、韓彥鋒、楊慶帥、劉佳、吳俊恒、朱卓魁、黃旭、賈利利、陶莉萍、呂國棟、段江龍、熊林旺、王寶鑫、余強艷、馮杰、董文震、徐克鋒、熊晨航、李學權、王小京、張錢成、蔣煒、劉勁勇。1DB36/T1616—2022橋梁工程信息模型應用技術規范本文件規定了橋梁工程信息模型應用的應用原則、信息安全、橋梁工程信息模型應用的應用階段、可行性研究階段BIM應用、初步設計階段BIM應用、施工圖設計階段BIM應用、施工準備階段BIM應用、施工階段BIM應用、維階段BIM應用、不同形式橋梁的BIM應用的技術要求。本文件適用于江西省新建、改建、擴建和大修的橋梁全生命周期(可行性研究、設計、施工、運維)BIM技術應用。橋梁工程中涉及的橋梁工程信息模型數據的建立、傳遞和解讀,特別是各專業之間的協同,工程參與各方的協作,以及管控、交付等亦可按照此規范參照執行。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51235-2017建筑信息模型施工應用標準GB/T51269-2017建筑信息模型分類和編碼標準GB/T51301-2018建筑工程設計信息模型交付標準GB/T51447-2021建筑信息模型存儲標準JTG/T2420-2021公路工程信息模型應用統一標準JTG/T2421-2021公路工程設計信息模型應用標準JTG/T2422-2021公路工程施工信息模型應用標準CJJ99城市橋梁養護技術標準JTG5120公路橋涵養護規范DB36/T1137橋梁工程BIM技術應用指南3術語和定義DB36/T1137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簡稱BIM,是以建筑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基礎,管理三維建筑模型,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是一個從規劃、設計、施工到管理各階段統一協調的過程,是把使用標準的理念轉換成相應數據的操作軟件。2DB36/T1616—20223.2橋梁工程信息模型bridgeengineeringinformationmodel以三維圖形和數據庫信息集成技術為基礎,創建并利用幾何數據和非幾何數據對橋梁工程項目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模型。[來源:DB36/T1137-2019,2.1]3.3幾何數據geometricdata模型內部幾何形態和外部空間位置數據的集合。[來源:DB36/T1137-2019,2.2,有修改]3.4非幾何數據non-geometricdata除幾何數據之外所有數據的集合。[來源:DB36/T1137-2019,2.3,有修改]3.5橋梁工程信息模型構件componentofbridgeengineeringinformationmodel橋梁工程的各類設施、設備等物理實體集合。[來源:DB36/T1137-2019,2.4,有修改]3.6橋梁工程信息模型應用applicationofbridgeengineeringinformationmodel在橋梁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各階段內,對模型信息進行提取、檢查、分析、更改等應用的過程。3.7全生命周期lifecycle橋梁工程從設計、施工到運維等階段的總稱。3.8協同collaboration基于橋梁工程信息模型進行信息共享、交互、協調工作的過程。3.9碰撞檢測collisiondetection檢測橋梁信息模型包含的各類構件或設施是否滿足空間關系的過程。3DB36/T1616—20224基本規定4.1應用原則橋梁工程信息模型應用應符合DB36/T1137的有關規定。4.2信息安全橋梁工程信息模型在各階段應用時,應保障信息安全。5橋梁工程信息模型的應用階段橋梁工程信息模型的應用階段包括可行性研究階段、初步設計階段、施工圖設計階段、施工準備階段、施工實施階段以及運維階段。橋梁工程信息模型的應用應符合表1的要求。表1橋梁信息模型應用的不同階段1□□√——————2√√√√√——3√□√√√——4√√√——————5————√——————6√√√——————7√□√——√——8√□□——√——9□□□——————√√□——————√√□√√——√√□————————————□□————————√√————————□√——————√□√————————□□————————□□————————□□——√√√□□——————√□□——————√□□——————————√————————————□——————————□——————————□4DB36/T1616—2022表1橋梁信息模型應用的不同階段(續)——————————□——————————□——————————□6可行性研究階段BIM應用6.1可行性研究階段BIM應用原則6.1.1宜利用BIM技術輔助工程方案論證,方案內容應包含橋梁的橋位、橋長、跨徑、橋寬、橋面標高、坡度等布置內容。6.1.2應充分利用BIM技術三維可視化特征輔助橋梁方案設計,設計內容宜包含使用要求、造型美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養護等。6.2可行性研究階段BIM應用內容6.2.1方案比選分析宜利用BIM技術輔助橋梁方案比選分析,比選分析應包含橋梁結構類型、跨徑布置、分孔方式、橫斷面布置、性能分析、防洪論證分析、通航論證分析、橋型施工方法可實施性分析等信息。6.2.2規劃管理應利用BIM技術創建橋梁工程信息模型及環境信息模型,搭建三維可視化場景,進行設計方案審查、規劃控制,實現整個規劃的動態管理。7初步設計階段BIM應用7.1初步設計階段BIM應用原則7.1.1橋梁工程信息模型應繼承可行性研究階段精度,擴展模型精度滿足初步設計階段應7.1.2宜利用BIM技術進行橋梁方案比較,確定橋梁的推薦方案,方案內容應包含跨徑布置、橋孔布設、橋位處地質、施工條件、材料供應、施工工期、水文計算結果及工程造價等。7.1.3應利用初步設計階段的橋梁工程信息模型,配合結構專業建模進行核查設計。7.2初步設計階段BIM應用內容7.2.1橋梁方案比選應利用BIM技術進行橋梁方案比選,方案應包含橋梁結構類型、跨徑布置、分孔方式及橫斷面布置、結構形式、跨度、橋梁高度以及場地地質條件等。5DB36/T1616—20227.2.2地質模型宜利用鉆探、地質構造、地形等數據建立地質模型。地質模型應滿足與橋梁BIM模型融合的要求,具備高精度、小體量、全屬性的特點。7.2.3橋梁BIM模型各專業初步設計橋梁BIM模型精度宜滿足LOD200及以上等級。7.2.4場地現狀仿真場地現狀仿真內容應包含場地現狀模型、性能分析模型及應用報告。7.2.5景觀效果分析宜利用BIM模型模擬橋梁工程方案及周邊環境,分析橋梁工程方案、設施與周邊環境結合的景觀效果。7.2.6征地拆遷分析宜利用BIM模型中集成用地規劃、構造物產權單位、建設年代、建筑面積、城市人口分布等信息,利用BIM數據集成與管理平臺分析設計方案需要拆遷的構造物的數量、面積、產權單位和拆遷成本等。7.2.7地質適宜性分析宜利用BIM技術,集成橋梁工程方案模型和三維地質模型,分析設計方案中線路穿越的地層、地下水和不良地質情況,提高方案分析和方案調整的效率。7.2.8噪音影響分析宜利用BIM技術和噪音影響分析軟件輸出的數據,在三維場景中展示噪音影響范圍,統計分析橋梁工程運行噪音影響區域內的建筑等信息。7.2.9虛擬仿真漫游虛擬仿真漫游應展示橋梁工程真實尺寸的可視化模型,可視化成果宜包含效果圖、場景漫游、交互式實時漫游虛擬現實系統、對應的展示視頻文件等可視化成果。8施工圖設計階段BIM應用8.1施工圖設計階段BIM應用原則8.1.1利用BIM技術充分進行橋梁方案比較,確定橋梁的推薦方案。8.1.2橋梁方案的選擇應遵循“技術先進、安全可靠、適用耐久、經濟合理”的原則,兼顧美觀與周圍景觀協調。8.1.3橋梁結構類型的選擇宜綜合跨徑布置、橋孔布設等統籌考慮,并結合橋位處的場地地形地質、自然條件等基礎資料,施工條件、材料供應、施工工期、水文計算結果及工程造價等因素綜合考慮。8.1.4利用BIM技術根據各種橋梁結構的特點,充分考慮交通運輸條件、防洪通航要求、場地地質、水文環境等因素,優化橋梁總體設計。6DB36/T1616—20228.1.5大橋橋位在服從路線走向的前提下,作為路線控制點進行綜合考慮,中小橋位置服從路線布設要求。8.2施工圖設計階段BIM應用內容8.2.1橋梁優化設計宜利用BIM技術進行橋梁方案比選和優化,生成橋梁復雜部位的三維可視圖、剖面圖指導設計。8.2.2地質模型宜在初步設計階段繼承、擴展、補充地質模型信息,地質模型宜包含圍巖等級、支持地質模型的任意剖切面、二維剖面圖的輸出等。8.2.3橋梁BIM模型BIM專業設計模型應提供經分析優化后的各專業BIM施工圖模型,模型的交付內容及深度不宜低于LOD300等級。8.2.4施工圖設計階段橋梁結構的平面、立面、剖面檢查宜利用BIM技術檢查橋梁結構的構件在平面、立面、剖面位置是否一致,以消除設計中出現圖紙不統一、空間不合理的錯誤。8.2.5碰撞檢查與管線綜合8.2.5.1施工圖階段碰撞檢查與管線綜合過程中,宜基于BIM模型的協作工作方式,根據最終BIM模型所反映的三維情況,調整二維圖紙。8.2.5.2施工準備階段BIM管線綜合應在設計階段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并加入相關專業深化的模型,對有矛盾的部位進行優化和調整。設計單位應根據最終深化BIM模型所反映的三維情況,調整二維圖紙。8.2.5.3檢查過程中,如發現某一系統普遍存在影響合理,應提交設計單位做全系統設計復查。8.2.5.4碰撞檢查與管線綜合步驟如下。a)搭建模型,根據設計圖紙,基于土建施工圖設計階段交付模型,搭建模型;b)校驗模型,校驗模型的完整性、準確性;c)碰撞檢查,利用模擬軟件對橋梁工程信息模型進行碰撞檢查,生成碰撞報告;d)提交碰撞報告,將碰撞檢查報告提交給建設單位,報告需包含碰撞點位置,碰撞對象等;e)生成優化平面圖紙,根據優化模型,生成綜合優化平面圖紙,并將最終成果交付給建設單位;f)碰撞檢查與管線綜合的成果。碰撞檢查與管線綜合的成果宜包括橋梁工程項目的碰撞檢查模型、碰撞檢查報告、管線優化平面圖紙等。8.2.6工程量計算及復核工程量計算及復核步驟如下:a)數據收集;b)調整橋梁工程信息模型的幾何數據和非幾何數據;7DB36/T1616—2022c)校驗模型的完整性、準確性;d)生成BIM工程量清單。8.2.7基于BIM的結構分析基于橋梁BIM的結構分析包括如下內容:a)將BIM模型向結構分析模型進行轉換;b)利用結構分析模型開展抗震、抗風、抗火等結構性能分析和設計;c)將結構計算的結果存儲在BIM模型或基于BIM的管理系統平臺中。8.2.8虛擬仿真漫游提交基于BIM設計模型的表示真實尺寸的可視化展示模型,及其創建的效果圖、場景漫游、交互式實時漫游虛擬現實系統、對應的展示視頻文件等可視化成果。8.2.9管線搬遷與道路翻交模擬8.2.9.1管線搬遷與道路翻交模擬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a)施工圍擋建模。根據管線搬遷方案建立各施工階段施工圍擋模型;b)管線建模。根據地下管線成果探測圖、報告以及管線搬遷方案平面圖、斷面圖建立現有管線和各施工階段的管線模型;c)道路現狀和各階段建模。根據道路翻交方案,創建道路現狀模型與各階段道路翻交模型。模型能夠體現各階段道路布局變化及周邊環境變化;d)周邊環境建模。根據管線搬遷地區周邊地塊平面圖、地形圖創建地表模型、橋梁工程項目周邊建構筑物的相關圖紙創建周邊建構筑物模型;e)校驗模型。校驗模型的完整性、準確性及拆分合理性等。f)生成管線搬遷與道路翻交模型。8.2.9.2實施施工圍擋建模、管線建模、道路現狀和各階段建模及周邊環境建模,經檢驗合格后生成管線搬遷與道路翻交模型。生成管線搬遷與道路翻交模擬視頻,反映各階段管線搬遷內容、道路翻交方案、施工圍擋范圍、管線與周邊建構筑物位置的關系及道路翻交方案隨進度計劃變化的狀況。9施工準備階段BIM應用9.1施工準備階段BIM應用原則宜利用BIM技術進行圖紙會審、施工深化設計及模型優化、施工工程量管理、大型設備運輸路徑檢查、施工方案模擬。9.2施工準備階段BIM應用內容9.2.1圖紙會審應利用BIM模型作為會審的溝通平臺,進行設計、施工數據檢測及問題協調;利用三維模型進行碰撞檢測、核查設計問題及施工可行性。9.2.2施工深化及模型優化9.2.2.1施工深化應利用BIM模型對施工合理性、可行性進行甄別。8DB36/T1616—20229.2.2.2施工深化過程應定期更新施工作業模型、設計協調文件、管理文件,進行模型優化,深化施工圖及節點圖等相關信息。9.2.3施工工程量管理9.2.3.1宜利用軟件獲取施工作業模型中的工程量信息,從模型中獲取的工程量信息應滿足合同約定的計量、計價規范要求。9.2.3.2建設單位可利用施工作業模型實現動態成本的監控與管理,并實現目標成本與結算工作前置。9.2.3.3施工單位應根據優化的動態模型實時獲取成本信息,動態合理地配置施工過程中所需的資源。9.2.4大型設備運輸路徑檢查9.2.4.1大型設備運輸路徑檢查應校驗模型的完整性、準確性,再進行路徑檢查。9.2.4.2大型設備運輸路徑檢查成果宜包括橋梁工程項目的運輸路徑檢查模型、運輸路徑模擬視頻等。9.2.5施工方案模擬9.2.5.1施工方案模擬宜利用模型對施工場地臨建設施、便道等方案進行模擬和比選。9.2.5.2對重難點施工工藝方案進行模擬,選擇最優施工方案,生成模擬演示視頻并提交施工部門審核。9.2.5.3施工方案模擬成果宜包括施工模擬演示文件,施工方案比選報告。10施工階段BIM應用10.1施工階段BIM應用原則宜利用BIM技術創建虛擬現場,結合GIS、物聯網、移動互聯等技術開展標準化管理、進度管理、安全風險管理、質量管理、重要部位和環節條件驗收、成本管理等方面的應用。10.2施工階段BIM應用內容10.2.1標準化管理10.2.1應利用BIM技術對場地布置方案、施工工藝、施工流程、質量安全事故等進行模擬,開展施工交底、實施、管理及考核等標準化管理活動。10.2.2標準化管理模型宜包含臨建、安全防護設施、施工機械設備、質量控制樣板、質量通病等內容。10.2.3建立施工階段橋梁工程信息模型構件的分類和編碼標準、橋梁構件的命名規則標準、橋梁BIM管理系統數據接口技術標準等相關標準。10.2.2施工BIM+GIS管理系統平臺搭建10.2.2.1施工BIM+GIS管理系統的建設應以基于地形、地質及路橋構造物模型為重點,實現橋梁施工管理。10.2.2.2宜利用施工BIM+GIS管理系統平臺實現征地拆遷管理、進度管理、質量管理、安全管理、場地管理等。9DB36/T1616—202210.2.3進度管理10.2.3.1應利用BIM數據集成與管理平臺進行進度信息上報、分析和預警管理,將二維施工進度計劃與模型進行整合,以三維的形式直觀地反映在人的視線中。10.2.3.2主要工作內容:a)收集進度數據,包括計劃進度數據、實際進度數據等;b)結合工程項目施工進度計劃的文件和資料,將模型與進度計劃文件整合,使各施工時間、施工工作安排、現場施工工序完整統一,形成可以表現整個項目施工情況的施工進度計劃模擬演示文件;施工進度計劃模擬演示文件應能夠表示施工計劃過程中的整個工程進度安排、活動順序、相互關系、施工資源、措施等信息;c)根據可視的施工計劃文件,及時發現計劃中需待完善的區域,整合各相關單位的意見和建議,對施工計劃模擬進行優化、調整,形成合理、可行的整體項目施工計劃方案;d)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利用施工進度計劃模擬演示文件指導施工中各具體工作,輔助施工管理,進行實際進度與項目計劃間的對比分析,如有偏差,分析并解決項目中存在的潛在問題,對施工計劃進行及時調整更新,在要求時間范圍內完成施工目標。10.2.4質量管理10.2.4.1應以深化設計模型為基礎建立質量管理模型,利用移動互聯、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將質量管理事件錄入BIM數據集成與管理平臺,建立工程質量信息與模型的關聯關系,實現工程質量問題追溯和統計分析,輔助質量管理決策。10.2.4.2通過現場施工情況與模型的比對,能夠提高質量檢查的效率與準確性,進而實現項目質量可控的目標。10.2.4.3主要工作內容:a)數據采集,包括質量表格、現場照片等;b)修改施工質量方案;c)利用建筑信息模型的可視化功能準確、清晰地向施工人員展示及傳遞設計意圖。同時,通過施工過程模擬,幫助施工人員理解、熟悉施工工藝和流程,避免由于理解偏差造成施工質量問題;d)利用現場圖像、視頻、音頻等資料,把出現的質量問題關聯到建筑信息模型的相應構件與設備上,記錄問題出現的部位或工序,分析原因,制定解決措施;e)匯總收集累計在模型中的質量問題,總結對類似問題的預判和處理經驗,為日后工程項目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提供依據。10.2.5安全風險管理10.2.5.1應以深化設計模型為基礎,根據施工安全風險管理體系增加風險監測點模型和風險工程等信息,建立安全風險管理模型,利用BIM數據集成與管理平臺建立環境模型與安全風險監測數據的關聯關系,實現對施工安全風險的可視化動態管理。10.2.5.2應通過現場施工情況與模型的比對,提高檢查的效率與準確性,有效控制危險源,進而實現項目安全可控的目標。10.2.5.3主要工作內容:a)數據采集;b)施工安全方案修改、完善施工作業模型,生成施工安全設施配置模型;DB36/T1616—2022c)利用建筑信息模型的可視化功能準確、清晰地向施工人員展示及傳遞設計意圖。同時,應通過施工過程模擬,幫助施工人員理解、熟悉施工工藝和流程,并識別危險源,避免由于理解偏差造成施工安全問題;d)根據現場施工安全管理情況的變化情況,實時更新施工安全設施配置模型;e)現場圖像、視頻、音頻等資料,把出現的安全風險問題關聯到建筑信息模型的相應構件與設備上,記錄問題出現的部位或工序,分析原因,制定解決措施;f)匯總收集累計在模型中的質量與安全問題,總結對類似問題的預判和處理經驗,為日后工程項目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提供依據。10.2.6裝配式橋梁施工與管理宜利用BIM技術建立橋梁預制構件模型,將模型發送至預制工廠進行預制,并利用BIM管理系統平臺進行裝配式施工管理。10.2.7重要部位和環節的驗收管理10.2.7.1單位工程預驗收、單位工程驗收、項目工程驗收和竣工驗收前,應在施工過程模型中添加或關聯驗收所需工程資料。10.2.7.2單位工程預驗收、單位工程驗收、項目工程驗收和竣工驗收時,應利用模型快速查詢和提取工程驗收所需資料,通過對比工程實測數據來校核工程實體,提高驗收工作效率。10.2.7.3宜根據橋梁工程重要部位和環節施工前條件驗收的具體實施辦法和要求,利用BIM數據集成與管理平臺查詢施工過程模型的重要部位和環節的驗收信息,快速獲得驗收所需準備工作及各項工作完成情況,提高條件驗收工作溝通和實施的效率。10.2.8BIM+GIS+IOT智慧工地系統應用可結合物聯網監控監測設備搭建施工BIM+GIS+IOT智慧工地系統平臺,進行智慧工地系統的應用。10.2.9工程量及物料管理10.2.9.1應以深化設計模型為基礎,根據清單規范和消耗量定額要求創建成本管理模型,通過計算合同預算成本,結合進度定期進行三算對比、糾偏、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工作。10.2.9.2可根據實際進度和質量驗收情況,統計已完工程量信息、推送相關數據、輸出報表等,輔助驗工計價工作。10.2.9.3主要工作內容:a)數據收集;b)將項目信息、構件信息、進度表、報表等設備與材料信息添加進施工作業模型中,使建筑信息模型建立可以實現設備與材料管理和施工進度協同,并當可追溯大型設備及構件的物流與安裝信息;c)根據工程進度,在模型中實時輸入輸出相關信息,輸入信息應包括工程設計變更信息、施工進度變更信息等。輸出信息應包括所需的設備與材料信息表、已完工程消耗的設備與材料信息、下個階段工程施工所需的設備與材料信息等;10.2.9.4主要工作成果:a)施工設備與材料的物流信息;b)基于施工作業面的設備與材料表。建筑信息模型可按階段性、區域性、專業類別等方面輸出不同作業面的設備與材料表。DB36/T1616—202210.2.10竣工資料電子交付10.2.10.1竣工資料電子交付主要應用于施工階段。在橋梁工程竣工驗收時,將竣工驗收信息及項目實際情況添加到施工作業模型中,以保證模型與工程實體數據一致,隨后形成竣工模型,以滿足交付及運營基本要求。10.2.10.2主要工作內容:a)數據收集,包括構建幾何信息、材質信息、廠家信息以及施工安裝信息等;b)完整收集施工作業模型及施工過程中修改變更資料;c)施工單位技術人員應在準備竣工驗收資料時,根據修改變更資料更新施工作業模型,使其能準確表達竣工工程實體,以形成竣工模型。10.2.10.3主要工作成果:竣工模型及圖文檔資料。11運維階段BIM應用11.1運維階段BIM應用原則為滿足設施維護實際工作的需要,可根據BIM理念建設一套以“現代化、國際化、專業化、信息化”為準則、實現設施運維管養業務工作移動化、可視化、自動化、系統化的信息管理系統,以實現運維管養業務的信息化流程達到快速高效開展業務的要求,使巡查、方案確定、維護施工、大中修項目、質量安全管理、材料供給、驗收歸檔等業務實現高效協同。11.2運維階段BIM應用內容11.2.1運維管理方案策劃11.2.1.1利用BIM技術實現信息傳遞實現移動化和自動推送,自動產生業務記錄和分析統計報表,達到整個業務管理工作可視化,實現項目數據的高效管理。11.2.1.2通過BIM模型實現項目整體實物的數字管理,將工程各構件和分部的設計施工圖紙與模型對應位置掛接,將工程管養產生的巡查、檢測、維修施工等動態數據自動掛接所發生的對應位置,將各種監測的數據進行對應位置的自動掛接,能夠在點擊具體部位時即可看到這些資料數據,達到工程實物的可視化。11.2.1.3可利用3D—GIS地理信息系統與BIM、移動終端系統相結合,可實現工程地理位置空間分析和統計的管理,形成立體的工程整體管理系統,同時,通過系統平臺實現整個項目的管養業務移動化、自動化、系統化,實現病害、事件的準確定位,對外業人員、設備進行軌跡跟蹤定位管理。利用各類傳感器、視頻的監控自動化,提升決策層管理及時性及局勢管理的控制力,確保項目在管理過程中對內對外形成高效高質量的形象。11.2.2運維模型的構建11.2.2.1運維階段模型構建可以利用施工階段的竣工模型,也可以重新建模。11.2.2.2通過系統搭建完成橋梁構件結構樹,將前梁構件逐級精確分層。11.2.2.3通過系統定義橋梁構件編碼,實現編碼與圖檔的關聯關系從而實現構件與圖檔的關聯。根據橋梁實際情況,同時為滿足業務用戶的實際需求,制定橋梁的構件編碼原則,后期建立BIM時,根據編碼原則對所有構件進行編碼,確保在系統中,各構件有唯一識別碼,用以關聯其圖紙、病害信息、維修信息等。11.2.3運維BIM+GIS管理系統平臺搭建DB36/T1616—202211.2.3.1運維管理系統應符合安全、穩定、可適應、可移植、可擴展及易維護等基本原則。11.2.3.2系統的建設以全面管理橋梁工程數據為重心,結合國內外先進的橋梁管理成熟方案,采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實現全面的綜合信息化管理。11.2.3.3道路橋梁基本信息管理模塊應包括:橋梁基礎信息管理模塊、橋梁跨(上部結構)信息管理模塊、橋梁臺(下部結構)信息管理模塊、橋梁墩(下部結構)信息管理模塊及橋梁附屬信息管理模塊等。11.2.4運維BIM+GIS+IOT智慧監測系統應用可結合物聯網監控監測設備搭建運維BIM+GIS+IOT智慧監測系統,進行智慧監測系統的應用。11.2.5資產管理11.2.5.1運維管理平臺在資產管理模塊的應用設置宜滿足下列要求:a)橋梁信息模型的資產信息可被完整提取,并導入運維管理平臺;b)運維管理平臺宜根據橋梁信息模型對橋梁項目的資產信息開展統計、分析、編輯和發布等工作;c)建立數據庫用于儲存橋梁項目的資產信息,包括資產類別、名稱、位置、采購信息、維護周期等,在運維管理平臺中通過設備編碼與設備模型實現關聯。11.2.5.2資產管理與統計需準備的數據資料宜符合下列要求:a)橋梁信息模型中資產管理與統計的設施設備相關信息宜包含資產類別、名稱、位置、采購信息、維護期等;b)橋梁信息模型宜包含完整的參數信息,并可無損轉換為數據庫格式文件。11.2.5.3資產管理與統計的工作流程宜符合下列要求:a)運維管理平臺宜通過編碼等方式提取橋梁信息模型和業務系統的資產信息;b)宜采用運維管理平臺對橋梁項目的資產信息進行統一梳理和分類;c)在運維管理平臺中,宜將整理的橋梁項目資產信息進行編輯、展示和輸出;d)資產管理與統計流程可參考圖1。圖1資產管理與統計流程圖11.2.5.4資產管理與統計的成果宜包括橋梁項目的資產統計、分類、分析、發布等信息。11.2.6設施設備管理11.2.6.1運維管理平臺在設施設備管理模塊的應用設置宜滿足下列要求:a)橋梁信息模型中設備信息可被完整提取,并導入運維管理平臺;DB36/T1616—2022b)運維管理平臺宜根據橋梁信息模型對橋梁項目的設施設備參數進行實施維護、可視化展示和監控;c)建立數據庫用于儲存橋梁項目設備信息,包括監控信息、實時狀態信息、原始采集信息等,在運維管理平臺中通過設備編碼與設備模型實現關聯。11.2.6.2設備集成與監控需準備的數據資料宜符合下列要求:a)橋梁信息模型中各項設備信息宜包含設備位置、設備(和系統)類別、名稱、管理和維護參數等;b)橋梁信息模型宜包含完整的參數信息,并可無損轉換為數據庫格式文件。11.2.6.3設備集成與監控的工作流程宜符合下列要求:a)根據系統分類,將設備信息輸入至運維管理平臺,宜包含運維、養護所需的信息;b)運維管理平臺宜設備當前監控參數和原始采集信息進行對比分析,預測設備運行狀態;c)運維管理平臺宜對設備(和系統)進行實施調取、監控、編輯等工作;d)運維管理平臺宜針對設備的養護、保養、替換等需求設置自動提醒功能;e)設備集成與監控的成果宜包括橋梁項目設備(系統和單體)的三維可視化、運行狀態監控、自動提醒等信息。11.2.7應急管理11.2.7.1運維管理平臺在應急管理模塊的應用設置宜滿足下列要求:a)橋梁信息模型中應急事件處置涉及的設施設備屬性信息可被完整提取,并導入運維管理平臺;b)運維管理平臺宜根據橋梁信息模型實施應急突發事件處置模擬,準備各類事件應急預案;c)建立數據庫用于儲存橋梁項目的應急事件處置信息,包括應急設備位置、應急指導信息、應急預案、監測數據等,在運維管理平臺中通過設備編碼與設備模型實現關聯。11.2.7.2應急事件處置需準備的數據資料宜符合下列要求:a)橋梁信息模型中應急處置的設施設備相關信息宜包含橋梁監測系統(探頭、公共信息指示系統、橋梁監測系統等)終端點位、系統關聯信息等;b)橋梁信息模型宜包含完整的參數信息,并可無損轉換為數據庫格式文件。11.2.7.3應急事件處置的工作流程宜符合下列要求:a)將橋梁信息模型數據導入運維管理平臺,并將點位、系統關聯信息與橋梁信息模型的構件關聯;b)模擬各類突發事件,制定不同應急預案。將各種應急預案,以多媒體形式輸出為圖片或視頻,作為培訓資料;c)通過通信和視頻調度系統處理,將應急指導信息發布至公眾信息顯示系統,并向系統廣播終端和用戶移動設備推送批量信息;d)在橋梁項目中,定期進行模擬演練和相關點位核查;e)結合橋梁信息模型,統計、分析常規監測數據和應急事件。11.2.7.4應急事件處置的成果宜包括應急系統各項設備的點位、狀態、參數等信息,以及應急方案等。11.2.8巡檢管理運維管理平臺在巡檢管理模塊的應用設置宜滿足巡查養護模塊:巡查計劃、巡查日志記DB36/T1616—2022錄、巡檢任務實施及記錄等要求。11.2.9病害管理運維管理平臺在養護病害模塊的應用設置宜滿足下列要求:a)病害管理,包括病害問題列表、病害問題統計,病害定位;b)病害的協同管理,包括病害問題的提出,病害的處理,病害問題處理的驗收。11.2.10養護管理11.2.10.1運維管理平臺在養護管理模塊的應用設置宜滿足下列要求:a)運維管理平臺設置和參數運用宜按照JTG5120、CJJ99的規定執行;b)工程信息模型中橋梁養護所需構件信息可被完整提取,并導入運維管理平臺;c)運維管理平臺宜根據工程信息模型制訂橋梁設計養護工作方案;d)建立數據庫用于儲存橋梁項目的設備養護信息,包括養護周期、養護時間、人工耗費等,在運維管理平臺中通過設備編碼與設備模型實現關聯。11.2.10.2養護管理需準備的數據資料宜符合下列要求:a)橋梁模型中養護構件的相關信息宜包含墩柱、橋臺、基礎、梁、上下部結構、材料、人行道、標志和標線、照明和信號燈、交通服務設施等;b)橋梁信息模型宜包含完整的參數信息,并可無損轉換為數據庫格式文件。11.2.10.3養護管理的工作流程宜符合下列要求:a)將橋梁構件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