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3.140CCSP67DB36Guidlinesforconstructionofgreenport—Waterway—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IDB36/T1834.1—2023前言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總體要求 35勘察管理 45.1基本原則 45.2基本要求 46港口工程設計 56.1一般規定 56.2總平面 56.3陸域形成與鋪砌 66.4水工建筑物 66.5裝卸工藝 66.6供電、照明 76.7給水、排水 86.8空調、通風 86.9環境保護 96.10信息化 97航道工程設計 97.1一般規定 97.2疏浚工程 7.3護岸工程 7.4航標工程 8水上服務區設計 8.1一般規定 8.2功能設計 DB36/T1834.1—202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則起《綠色水運建設指南港口航道》分為兩部分:——第1部分:勘察設計;——第2部分:工程實施。本文件為本文件為DB36/T1834—2023的第1部分。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江西省交通運輸廳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江西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江西省港航設計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岢、徐俊杰、陳孝建、趙紅。DB36/T1834.1—2023為貫徹落實國家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相關政策,落實綠色交通發展理念,指導和規范港口航道項目開展綠色設計、施工,引導港口航道建設向標準化、綠色化、低碳化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交通運輸部關于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航運發展的指導39號)、《交通運輸部關于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交規劃發〔2020〕75號)等政策文件和相關法律規定,制定本文件?!毒G色水運建設指南港口航道》共分為兩部分:——第1部分:勘察設計。目的在于結合江西地方港口航道項目建設特點,對綠色港口航道勘察、設計要求進行指引與規范。——第2部分:工程實施。目的在于引導建設過程遵循“資源節約、節能減碳、污染防治、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原則,以推動綠色港口航道建設水平提升。1DB36/T1834.1—2023綠色水運建設指南港口航道第1部分:勘察設計本文件規定了江西省內河港口、航道及水上服務區工程綠色勘察設計的一般技術要求。本文件適用于江西省內河(含鄱陽湖區)集裝箱與散雜貨港口、航道及水上服務區的綠色建設,客運與油氣化工碼頭、通航建筑物不在本文件適用范圍之內。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8978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12348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T189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GB20052三相配電變壓器能效限值值及節能評價值GB/T39198一般固體廢物分類與代碼GB50019工業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T50087工業企業噪聲控制設計規范GB50555民用建筑節水設計標準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JTS166河港總體設計規范JTS181航道工程設計規范JTS/T162內河水上服務區總體設計規范JTS149水運工程環境保護設計規范JTS155碼頭岸電設施建設技術規范JTS/T105-4綠色港口等級評價指南JTS/T225內河航道綠色建設技術指南JT/T1199.3綠色交通設施評估技術要求第3部分:綠色航道JGJ/T229民用建筑綠色設計規范T/CMAS001綠色勘查指南DB36/852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水污染物排放標準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2DB36/T1834.1—2023綠色港口greenport在生產營運和服務過程中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積極履行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綜合采取節約資源和能源、保護環境和生態、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和管理措施,把港口發展和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有機結合,實現人與環境、港口與社會和諧統一、協調發展的港口。[來源:JT/T105-4-2013,2.0.1,有修改]3.2綠色航道greenchannel在航道全生命周期內,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開展技術經濟論證及環境影響分析,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和養護管理,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控制資源占用、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保護生態環境,注重品質建設與運行效率的提高,與資源環境、生態、社會和諧發展的航道。[來源:JT/T1199.3-2018,3.1]3.3綠色勘察greeninvestigation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科學管理和先進技術為手段,通過運用先進的勘察手段、方法、設備和工藝,實施勘察全過程環境影響最小化控制,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擾動,并對受擾動生態環境進行修復的勘察方式。[來源:T/CMAS0001-2018,3.1]3.4綠色設計greendesign著眼于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關系,在設計過程的每一個決策中都充分考慮到環境效益,將環境性能作為設計的目標和出發點,力求使工程項目具有技術先進性、良好的環境協調性以及合理的經濟性的一種系統設計方法。3.5甩掛運輸dropandpulltransportation汽車列車按預定的計劃在各裝卸作業點甩下并掛上指定的掛車繼續運行的一種組織方式。3.6駝背運輸humptransportation一種公路和鐵路聯合的運輸方式,貨運汽車或集裝箱底盤車直接開上火車車皮運輸,到目的地再從車皮上開下的運輸方式。3.7能量回饋energyfeedback采用先進的IGBT器件和相幅控制算法,提高變頻器的減速制動能力,將電機在制動過程中產生并輸入到變頻器的能量回饋到電網,從而在滿足變頻器有效制動的同時實現再生電能回收利用的技術。3.8金鹵燈metalhalogenlump3DB36/T1834.1—2023一種壽命長、光效高、顯色性好的新型節能光源,以金屬鹵化物作為發光材料,受高溫電弧激發發3.9地源熱泵空調ground-sourceheatpumpairconditioning利用地表淺層水源或土壤吸收的太陽能和地熱能而形成的低溫低位熱能,采用立埋的埋管方式,以水作為冷熱量載體,水在埋于土壤中的換熱管道內與熱泵機組間循環流動,實現機組與大地土壤之間的熱量交換的新型空調。3.10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highmolecularweightpolyethylene一種綜合性能優異的熱塑性工程塑料,具有優異的耐磨性和抗沖擊性能,相對密度小,但強度較高,且化學性質穩定,兼具耐溶劑、耐酸堿、耐老化等特點。3.11GPS同步閃控制GPSsynchronousflashcontrol將GPS模塊安裝在普通航標燈的控制電路中,借此利用GPS系統的授時功能,當航標燈收到衛星信號時,燈內的控制信號按照衛星的規定時間閃爍。當配備GPS模塊的航標燈器都按照衛星的標準時間閃爍時,通過對航標燈光節奏的調整形成同步閃爍鏈,構成更清晰的航道界線,使航標燈光更加醒目。該技術具有不限制信號傳播距離、抗干擾能力強、同步誤差較小的優點,且能夠改善傳統航標燈與背景燈難以區別,影響航行者視覺辨識的問題,提高船舶航行效率,降低事故發生概率。3.12航標遙測遙控系統navigationmarktelemetryandremotecontrolsystem一種智能化航標遠程管理平臺,可以集GPS系統、無線通信技術、電子海圖于一體。該平臺的主要功能是快速、精準定位航標設備故障并及時恢復,以達到減少航標運行維護管理費用的目的。4總體要求4.1綠色設計應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港口、航道工程規劃、建設和運營的全過程,并不斷深化其發展內涵,拓展和豐富建設內容。4.2綠色設計應統籌考慮建設全壽命周期內,滿足生產功能和節能減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體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4.3綠色港口、航道規劃階段應重點研究集約利用通道岸線資源、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用地效率、促進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推廣應用節能環保先進技術等。4.4綠色港口規劃布局和港址選擇應考慮綜合交通運輸結構的優化,便于組織多式聯運、江海直達、滾裝運輸、甩掛運輸和駝背運輸等先進運輸方式。4.5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階段應進行綠色設計策劃,明確項目定位和目標,制定綠色設計方案并進行經濟技術分析;施工圖設計文件應注明對綠色設施施工與營運管理的技術要求。4.6綠色設計應體現均衡、集成的理念,在設計過程中,總平面、給水排水、動力照明、空調通風、建筑、綠化環保等各專業應緊密配合。4.7在設計理念、方法、技術應用等方面應積極推行綠色設計創新。4DB36/T1834.1—20234.8綠色設計應強化方案技術論證,嚴格控制設計變更,設計變更不應降低工程綠色性能,重大變更應對其是否影響工程綠色性能進行論證。4.9綠色港口、綠色航道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可分別依據JTS/T105-4和JT/T1199.3第3部分執行。5勘察管理5.1基本原則5.1.1地質勘察全過程中應堅持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5.1.2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設備和方法開展地質勘察工作,有效減少勘察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程度、范圍及持續時間。5.1.3針對勘察任務特點和勘區植被覆蓋情況、自然修復能力等自然地理環境條件,采用適當的勘察手段、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措施,因地制宜實施綠色勘察工作。5.2基本要求5.2.1勘察設計1)應將綠色勘察要求編入其中,明確項目綠色勘察工作的具體內容、技術標準要求和保障措施。5.2.2勘察設計前,應對施工區環境影響因素、危險源等進行調查識別,并對勘察活動可能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及程度進行預判和分析。5.2.3勘察設計中,應對勘察活動各環節的綠色勘察工作作出明確的業務技術安排,并制定有效的技術及管理措施。5.2.4實施勘察前,應將綠色勘察工作的組織管理、預防控制和恢復治理的技術措施方案進行分解和落實。5.3綠色勘察設計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a)編制依據與要求;b)勘區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現狀及評價;c)作業場地建設;d)安全文明措施;e)環境保護措施;f)環境恢復措施。上述內容可以單獨成章,也可以融入到勘察設計的相關章節中。5.4勘察作業場地應根據自然條件及安全文明、環境保護等管理要求進行規劃布置,盡可能減少土地占用和樹木與植被的破壞。5.5勘察施工技術工藝應先進合理,切合勘察技術要求,施工效率高、質量優、節能減排、安全環保。鼓勵采用地質雷達法、管波探測法、跨孔CT法等新型物探方法。5.6鉆探施工主要設備及配套技術應處于國內先進水平。施工設備應具備安拆快捷、便于搬運,機械化、智能化程度高,施工操作安全簡便、勞動強度低、生產效率高,工程質量好、節能環保等特點。應優先采用模塊化、輕便化、小型化、集成度高的鉆探施工及配套設備。5.7勘察實施后,應按照勘察設計中綠色勘察內容要求,開展環境恢復工作。對已恢復的場地、道路和堤防應按照與施工前統一視角、統一參照物拍攝照片、視頻等資料留存,并在勘察報告中進行綠色勘察總結。綠色勘察總結內容應包括:a)綠色勘察設計執行情況,完成的綠色勘察實物工作量等;注:是指為順利實施勘察進行的事前策劃工作,勘察設計成果包括巖土勘察5DB36/T1834.1—2023b)項目實施過程中在工程布置、勘察手段選用、環境保護措施及項目實施后生態環境修復、管理等方面的綠色地質勘察工作內容;c)綠色勘察效果及經驗;d)綠色勘察問題及建議;e)綠色勘察相關附圖、附表及事前事后的相關影像資料。上述內容可以單獨成章,也可以融入到勘察報告的相關章節中。5.8勘察主體應對綠色勘察工作進行初步驗收。已完成的綠色勘察工作可根據實際情況與野外地質工作驗收同步進行。后期恢復治理工作可與勘察成果驗收同步進行。合格后提交項目管理部門驗收。6港口工程設計6.1一般規定6.1.1綠色港口設計應以低碳循環、資源節約、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為重點。6.1.2新建港口建設規模的確定應以集約、專業、均衡為原則,根據運量需求科學確定港口岸線開發規模與開發強度,集約利用岸線資源,提高單位岸線通過能力。6.1.3改建或擴建工程應重視現有港口的技術改造,充分利用港口的既有資源,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6.1.4件雜、集裝箱港口應滿足以下要求:——具備靠港船舶岸電供應能力;——具備或可依托的靠港船舶污染物接收能力;——具有或可依托的船用低硫燃油供應能力;——具有或可依托的船(車)用液化天然氣供應能力;——具備生產及生活污水預處理或處理能力,或城市(廠區)污水管網接入港區;——配備固體廢物分類收集貯存設施,或具有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理措施;——制定環境應急預案和防治船舶污染環境應急預案;——配備防治污染環境的應急設備和器材。6.1.5專業散貨港口除滿足第6.1.4條規定外,尚應滿足以下要求:——堆場采用諸如封閉、半封閉等構筑物或圍墻、防風抑塵網、防護林、噴淋設施等防風抑塵措施;——裝卸船采取密閉、水霧、干霧、噴淋等抑塵措施;——裝卸車采取密閉、濕法(水霧、干霧或噴淋)或干法等抑塵措施;——輸運系統采取密閉、干霧或干法等抑塵措施。6.1.6港作車、船應優先采用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甲醇祡油、氫氣等清潔燃料動力或純電動力系統。6.1.7港口輔助生產建筑物節能措施應滿足JGJ/T229要求。6.2總平面6.2.1港口平面布置應提高場地空間的利用效率,港口生產功能設置和布局應與港外集疏運道路、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相協調。6.2.2大型綜合性港口宜考慮布置(或預留)鐵路支線進港和裝卸車區域,鐵路選線應盡量避免與港內道路的交叉干擾。裝卸場寬度應根據鐵路股道數和調車作業方式確定,且不宜小于50m。6.2.3港口平面布置應考慮風、雨和水流等環境因素的影響,粉塵和廢氣排放設施或功能區應布置在港區常風向的下風向,廢液可能泄露點應布置在港區的下游岸段,便于污染物的擴散。基于此原則,有以下規定:——對于綜合性港口,散貨泊位應布置在港區常風向的下風側,石油化工泊位應布置在港區的下游6DB36/T1834.1—2023岸段,并考慮水流流向的影響。——散貨堆場、篩分間、熏蒸場地、混凝土攪拌站等應布置在港區下風向,并盡可能遠離生活區。6.2.4港口陸域布置宜隨坡就勢,根據自然場地條件和功能區布置合理確定場地標高,利于雨水自然匯流和收集。6.2.5碼頭岸線后方河岸裸露岸坡應進行綠色生態防護。6.2.6分期建設項目總平面布置應統籌規劃、一次設計,合理配置生產配套設施,既保證項目初期投產需要,又避免后期重復建設。6.2.7應合理組織港內交通,實現人、貨分流。港內道路宜單向環形布置,減少車流平面交叉。6.3陸域形成與鋪砌6.3.1港口陸域應合理確定場地標高,避免深挖高填。當場地自然高差較大時,宜采用分級階梯式,各級場地的高程和寬度應根據地形、港內運輸和裝卸工藝等因素綜合確定。6.3.2通常情況下,陸域形成應以土方平衡為原則,盡可能減少外借土方或棄方。6.3.3場地棄土應妥善處置,避免造成環境的二次污染。除表土和腐殖質土外,宜在翻曬或摻混改良后回填利用。6.3.4場地清表壤土宜用于港口綠化種植或邊坡綠化,嚴禁隨意堆棄,造成水土流失。6.3.5大型輔助生產區鋪面結構宜結合場地綠化景觀進行雨水滲流的入滲、滯蓄、消納和凈化利用的設計。生產輔助區鋪面型式人行道宜采用透水磚,停車場宜采用植草磚。6.3.6陸域場地周界邊坡應進行綠色防護,避免水土流失。土質邊坡支護方式可采用拱形骨架、三維網墊、土工格室或植生袋護坡;巖質邊坡可采用掛網噴播混植生或種植藤木植物的方法綠化。6.4水工建筑物6.4.1水工建筑物設計應積極推行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造技術,建立健全港口工程設計標準化體系。6.4.2水工結構混凝土中宜添加引氣減水劑、抗蝕增強劑等外加劑,改善混凝土澆筑品質,提高結構耐久性。6.4.3碼頭面層結構混凝土中宜摻入適量的高分子纖維或敷設鋼筋網片,提高混凝土阻裂抗滲性能。6.4.4碼頭預制構件宜選用高強度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C35),主要受力構件應優先采用預應力結構。6.4.5水工結構設計過程中應注重積累可重復利用及標準化的部品構件,按照標準化、模塊化原則實現碼頭主體、設備和構件之間的模數協調統一。6.5裝卸工藝6.5.1港口工藝設備配置應提高其兼容性,宜采用全場設備資源調度工藝。6.5.2岸邊集裝箱起重機、集裝箱門式起重機、橋式抓斗卸船機等大型起重設備宜采用能量回饋技術。6.5.3岸邊集裝箱起重機、門座式起重機、龍門起重機、橋式抓斗卸船機等起重設備宜采用變頻調速或直流驅動技術。6.5.4長距離帶式輸送機、斗輪機、堆料機等宜采用變頻驅動技術。6.5.5多級帶式輸送機應采用順料流方向啟動、順料流方向停車的工作方式。6.5.6散貨封閉料棚宜采用鋼圍護結構,經論證后也可采用氣膜等新型結構。6.5.7防風抑塵網的設置可參照以下規定:——防風抑塵網的設置形式主要受工程所在地風向、風頻分布以及堆場范圍形狀等因素的影響。通常在堆場所在地常風向的上風向設置防風板,下風向設置抑塵板。——防風抑塵網宜在堆場四周環圍設置,網高一般為物料堆高的1.1~1.5倍,與堆垛之間的距離7DB36/T1834.1—2023可取0.5~3.0倍網高,防風板開孔率取30%~40%。6.5.8散貨作業粉塵污染防治措施應符合JTS149的有關規定。6.5.9港口工藝設計和設備選型應符合GB/T50087的有關規定。噪聲排放應符合GB12348的有關規定,對超過噪聲排放標準的設備和區域應采取降噪、隔聲的措施。6.5.10港作機械和運輸裝備應優先使用電能、天然氣、氫氣等清潔能源,并配備足夠的充電、加氣等配套設施。6.5.11港作機械應積極推行遠程操控、無人駕駛、機器人等智能化技術,改善人工作業環境、提高作業效率。6.5.12綜合型港口設計前期宜進行交通物流系統仿真,預演港口生產狀況,識別交通瓶頸,提出改進策略,合理確定港口交通組織和設備資源配置。6.6供電、照明6.6.1港口供電在方案設計階段應制定合理的供配電系統、智能化系統方案,并合理采用節能技術和設備。6.6.2港口供電應結合自然條件和能源需求,鼓勵應用光伏發電、風光互補供電、太陽能供熱供電和空氣源熱泵供熱等新能源技術,提升港口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比例。6.6.3具備條件時,港口宜充分利用倉庫、散貨料棚和綜合樓等大型建筑屋面安裝分布式光伏系統,建立光伏電站進行輔助供電。6.6.4大力推廣靠港船舶使用岸電。新建碼頭應同步規劃、設計、建設船舶岸基供電設施,改擴建項目當條件具備時,也應增設船舶岸電設施。6.6.5碼頭船舶岸電系統設計應遵守以下規定:——碼頭岸電設施應布置在碼頭前沿,宜采用暗裝方式,且不受水位變化影響。——一般情況下,每個泊位布置一套岸電系統,條件受限時也可采取1拖N(N≤3)的方式。岸基電源供電容量應綜合考慮泊位允許靠泊船舶單臺最大發點機組額定容量、泊位利用情況和船舶用電需求,并適當留有余量?!a頭岸電系統設計應符合JTS155的相關規定。6.6.6港口變配電所應靠近負荷中心布置,且便于進出線和設備運輸。區域集中負荷可考慮設置箱式變電站供電。碼頭前方變電所宜靠近前沿裝卸機械,單個變電所供電范圍最大不宜超過300m。6.6.7變電所內部變壓器的容量和臺數應充分考慮由于港口季節性生產量變化造成負荷變化時能夠靈活投切變壓器,實現經濟運行,減少由于輕載運行造成的不必要電能損耗。同時,變電所設計過程中還應結合港口用電設施未來發展的趨勢,考慮配電裝置的預留,使變電所配置能滿足港口未來一段時間內用電負荷變化的需要。6.6.8變壓器應選擇低損耗、低噪聲的節能產品,并達到GB20052中規定的目標能效限定值及節能評價值的要求。6.6.9配電變壓器應選用[D,ynll]結線組別的變壓器。6.6.10港口供配電系統應采取措施降低無功損耗,防止諧波,提高電能質量。6.6.11提高港口用電設備的功率因數、減少無功損耗,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設備自然功率因素;——采用人工補償無功功率。6.6.12對電路諧波進行抑制,降低諧波導致的電能損耗,可采取以下措施:——安裝有源濾波或無源濾波設施降低諧波發生量;——設備選型時應盡可能選擇諧波電流量較小的設備;——盡量選擇新型的動態無功補償裝置,提高諧波抑制效果;8DB36/T1834.1—2023——改善供電系統中所存在的三相不平衡狀態,從線路、負荷、電壓等方面抑制諧波的發生;——在裝卸設備上安裝諧波抑制裝置,確保大型裝卸設備所發生的諧波電流處于國家標準范圍內。6.6.13港口管理用房內宜設置港口設備能源管理系統,對主要用電設備進行能耗監測、統計、分析和管理。6.6.14港口照明系統節能設計可采取以下措施:——采用效率高、壽命長、安全和性能穩定的照明電氣產品(電光源、燈用電器附件、燈具、配線器材以及調光控制器和控光器件),如陶瓷金鹵燈、LEP照明、LED照明等新型節能燈具;——在自然采光的區域為照明系統配置定時或光電控制設施,合理控制燈光亮度,在保證使用的前提下實現節能降耗;——進行遠程照明控制管理,實時采集照明設施的運行狀態和路燈狀態,實現單燈和燈組調光控制。6.7給水、排水6.7.1大型港口雨、污水宜采取物理化學處理、生物處理、膜分離等技術處理達標后實現中水回用。6.7.2生產廢水、生活污水及清潔雨水應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統。6.7.3生產廢水、生活污水具備外排條件時,污水水質應滿足相應的接管水質標準,不具備時,應自建污水處理系統。6.7.4污水處理后排入自然水體時,出水水質應滿足GB8978標準和受納水體的水環境質量控制要求。港口位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2)內應滿足DB36/852標準。6.7.5綠化用水、車輛沖洗用水、道路澆灑用水、沖廁用水等不與人體接觸的生活用水宜采用雨水或中水等非傳統水源,且應達到GB/T18920規定的水質標準。6.7.6港口可配備雨水、再生水、江水等水源的收集和儲存設施,兼作港區消防水源。6.7.7煤炭、鐵礦石散貨堆場宜采用粉塵實時監測與抑塵噴灑水聯動的智能噴灑水系統。6.7.8港口用水設備設施應采用節水器具,節水器具選用應符合GB50555要求。6.7.9港口給水管網避免漏損可采取下列措施:——給水系統中使用的管材管件必須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的要求,管道和管件的工作壓力不得大于產品標準的允許工作壓力;——選用高性能的閥門;——合理設計給水系統,避免供水壓力過高或壓力驟變;——選擇適宜的管道敷設及基礎處理方式。6.7.10港口綠化灌溉宜采用噴灌、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方式。6.8空調、通風6.8.1港口生產及輔助生產建筑物應采取防止有害物質對室內外環境造成污染的綜合預防和治理措施。6.8.2建筑物通風宜采用自然通風,當自然通風不能滿足衛生要求,或者建筑散發大量余熱、余濕、油煙、有害氣體等時,應采用機械通風。6.8.3港口生產及輔助生產建筑物通風系統新風機組、通風機宜選用變頻調速風機。6.8.4港口生產及輔助生產建筑物空調系統經論證后可采用地源熱泵空調。6.8.5港口生產及輔助生產建筑物室內空調與通風系統設計應符合GB50736、GB50019和JGJ/T229的有關規定。注:鄙陽湖生態經濟區包括南昌、景德鎮、鷹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撫州、宜春、上饒、吉安的部分縣(市、),9DB36/T1834.1—20236.9環境保護6.9.1港口應具備船舶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和固體廢棄物的接收能力,或依托鄰近污染物接收站專用碼頭接收船舶污水和固體廢棄物。6.9.2港口應具備一般生產廢水、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或含油污水、有毒(或腐蝕性)廢水的初級處理能力,并與城市公共轉運、處置設施銜接順暢。6.9.3港口下列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應進行收集和處理,并根據其產生量、所含有害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和處理前后的濃度確定處理規模和處理方法:——船舶含油壓艙水、艙底油污水、機修車間和流動機械沖洗的污水;——煤和礦石堆場的徑流雨水、碼頭面、帶式輸送機、廊道和轉運站沖洗水,翻車機房地下室和坑道集水等含煤和含礦廢水;——集裝箱洗箱污水和破損危險品集裝箱的雨污水;——散裝化肥碼頭面、堆場和裝卸機械沖洗水;——港口生活污水等。6.9.4干散貨港口應實施堆場噴淋、干霧抑塵、除塵器、封閉輸運等降塵措施。大型煤炭、礦石碼頭堆場應建設防風抑塵網或實現封閉儲存。6.9.5港口應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水域應急預案,并按照JTS149規定配備必要的防治污染設備和器材。6.9.6港口環保工程設計應滿足JTS166和JTS149相關要求,并遵守以下規定:——港口產生的固體廢物應按照GB/T39198分類收集貯存或無害化處置,有毒、有害及危險廢物應設置暫存間單獨貯存,并交由有相關資質單位處置;——對交通干道的噪聲,宜采取設置聲屏障或降噪路面等措施;——宜種植落葉喬木為停車場、人行道和廣場等提供遮陽;——優化港口景觀布置,實施綠化工程,港內綠化面積占可綠化面積比例應不低于90%;——場地綠化應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和場地種植條件、易養護的鄉土植物。6.10信息化6.10.1大型港口應建設物流信息系統,實現智能化生產作業,優化生產調度,提升作業和物流效率,降低港口生產單位綜合能源消耗。6.10.2大型港口應通過用能設備、計量儀表和通訊網絡建立能源監控系統平臺,收集生產過程中大量分散的用電、用油等能耗數據,進行實時監測、自動匯總、靈活報表、動態分析,實現能耗的智能管理,進一步提升港口用能效率。6.10.3大型港口應鼓勵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系統仿真與預演、設備智能診斷與評估、裝卸機械視覺與自主控制、綠色能源管理系統等先進技術,建設現代智慧港口。7航道工程設計7.1一般規定7.1.1航道工程應優先采用生態影響較小的航道整治技術與施工工藝,積極推廣生態友好型新材料、新結構在航道工程中的應用。7.1.2航道設計應根據環境影響評價的要求對工程區生態結構實施區域開展補充性生態環境調查,提出工程河段綠色建設要求。7.1.3航道工程平面布置應統籌考慮航道整治效果和流域生態保護。DB36/T1834.1—20237.1.4航道工程應保持河流縱向連通、水岸橫向交換和垂向透水,保持毗鄰水域水體交換功能。7.1.5綠色航道設計應符合JTS/T225的相關規定。7.2疏浚工程7.2.1疏浚設計應考慮生態要求,減少施工對水生生物的影響。7.2.2疏浚不應過度改變河道水流流態和泥沙運動規律,不應引起河勢顯著變化。7.2.3疏浚土宜進行綜合利用,可用于陸域回填、生態護坡、圍堰工程等,品質良好的疏浚土可用作工程建筑材料。7.2.4同一河段工程項目間疏浚土可進行統籌調配,相互實現土方平衡。7.2.5拋泥區、儲泥坑、棄渣區選址應避開環境敏感區,并應取得主管部門的批準。7.3護岸工程7.3.1護岸工程應隨坡就勢,保持平順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家庭保姆雇傭合同(30篇)
- 小學生的暑假學習計劃(8篇)
- 以雪為主題的活動方案(17篇)
- 房屋買賣居間合同(29篇)
- 《混凝土行業市場分析》課件
- 搬運工集體勞動合同書(3篇)
- 堅定理想信念演講稿(20篇)
- 家教家風教育活動總結500字(17篇)
- 《壓力容器制造與安裝教程》課件
- 職場女白領的說話秘笈(4篇)
- DB43-T 3020-2024 不動產登記業務規范
- 2024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環境檢測與監測賽項)考試題庫(含答案)
- 蘇科版(2024)八年級下冊物理期末復習重要知識點考點提綱
- 2024木托盤賣買合同協議書范本
- 《習作:漫畫的啟示》學習任務群教學課件-課例1
- 嗜酸性肉芽腫性血管炎新視野
- 2023-2024全國初中物理競賽試題-杠桿(解析版)
- (正式版)SHT 3551-2024 石油化工儀表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 中考復習平行四邊形專題
- 國家開放大學《Python語言基礎》形考任務4參考答案
- 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