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馬鈴薯培土覆苗栽培技術規程 編制說明_第1頁
74 馬鈴薯培土覆苗栽培技術規程 編制說明_第2頁
74 馬鈴薯培土覆苗栽培技術規程 編制說明_第3頁
74 馬鈴薯培土覆苗栽培技術規程 編制說明_第4頁
74 馬鈴薯培土覆苗栽培技術規程 編制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省地方標準《馬鈴薯培土覆苗栽培技術規程》編制說明編制單位:山西農業大學二〇二四年十月山西省地方標準《馬鈴薯培土覆苗栽培技術規程》編制說明一、工作簡況1任務來源按照山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2023年度省級地方標準復審結論公告(山西省地方標準公告2024年第4號),《馬鈴薯培土覆苗栽培技術規程》DB14/T1499-2017被列入山西省地方標準修訂項目計劃,本標準由山西省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XS/TC19)歸口。2起草單位和主要起草人起草任務由山西農業大學承擔。協作單位有太原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大同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中心。主要起草人信息見下表。主要起草人信息姓名性別職務/職稱工作單位任務分工段永紅女副教授山西農業大學總體安排彭鎖堂男副教授山西農業大學主要編寫郭鑫男助研太原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要編寫郭秀卿女高級實驗師山西農業大學主要編寫崔福柱男副教授山西農業大學參與編寫喬月靜女副教授山西農業大學參與編寫吳玉香女教授山西農業大學參與編寫梅超男副研究員山西農業大學征求意見宋倩娜女助研山西農業大學征求意見李榮峰男助研大同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中心資料收集田玲女助研大同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中心資料收集楊欣女研究生山西農業大學規程排版二、修訂標準的必要性和意義馬鈴薯屬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產量高、營養豐富、適應性強,宜糧宜菜,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食品加工原料與飼料。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已成為僅次于小麥、玉米、稻谷的第四大糧食作物。馬鈴薯種植面積隨著需求一直穩步提高,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氣候、溫度、土壤條件與馬鈴薯生長的生物學特性相吻合,是我國馬鈴薯的主產省。山西省所產馬鈴薯淀粉含量高,薯塊大,形狀規整,表皮光潔,商品性好,頗具生產優勢。馬鈴薯干物質含量一般介于22%~24%之間,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5個百分點,是全國公認的適合馬鈴薯生長的優勢產區。馬鈴薯產業已成為山西薯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經濟來源。為此,山西農業大學依托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示范行動項目【脫毒馬鈴薯新品種推廣與高產示范區建設】、山西省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項目【北方旱涼及鹽堿區協同創新示范園】,在晉北地區建設了馬鈴薯高產示范區,采用馬鈴薯培土覆苗栽培技術,使馬鈴薯畝產量大幅增加,提高了馬鈴薯種植業的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山西農業大學于2017年撰寫了馬鈴薯培土覆苗栽培技術規程,該標準于2018年2月發布。目前,該標準已發布6年多時間,隨著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機械化種植,收獲等技術的創新,馬鈴薯生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山西農業大學馬鈴薯團隊結合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專用型馬鈴薯種質創新及高產多抗新品種選育”、山西農業大學校市合作項目“有機旱作馬鈴薯新品種引進及高產高效生產技術集成”,開展了有機旱作馬鈴薯新品種引進、篩選研究,集成了科學的田間管理技術。為進一步助力馬鈴薯生產實際,需要對該規程進行修訂,刪除廢止的規范性應用文件,增加現行的規范性引用文件,通過修訂完善《馬鈴薯培土覆苗栽培技術規程》,使該規程更好地服務于山西省馬鈴薯生產。《馬鈴薯培土覆苗栽培技術規程》的修訂,可明顯提高農民的種植水平,對當地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和增加農民的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帶動當地農業生產上一個新的臺階,對我省寒冷和干旱地區農業發展方向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三、主要修訂工作過程1、成立標準修訂工作組2023年3月,成立馬鈴薯培土覆苗栽培技術規程標準修訂工作組,認真查閱、學習了標準制定的相關文件和書籍,根據標準修訂要求確定工作方案,分工協作,安排部署標準修訂的相關工作。2、調研考察2023年4月~6月,標準修訂組在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呂梁市、懷仁市、朔州市等地,對品種選用、種植方式、種植密度、除草劑使用、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等指標進行了調研考察。通過調研考察,分析了馬鈴薯生產的現狀、《馬鈴薯培土覆苗栽培技術規程》的不足,以及修訂標準后的預期社會及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內容。3、收集資料2023年7月~9月,項目修訂組查閱了關于馬鈴薯生產的相關資料,對查閱的資料進行分類和歸納整理;同時收集查閱了大量已發布的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省級地方標準,為標準的編制提供參考依據。對查閱的資料進行了學習,并分類和歸納整理。如相關行業標準JB/T14285·2022馬鈴薯收獲機械、NY/T1415-2021馬鈴薯種植機質量評價技術規范、GB/T25417-2010馬鈴薯種植機技術條件、NY/T2383馬鈴薯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規程、DB62/T2945-2018旱地馬鈴薯膜上覆土培土栽培技術規程、DB34/T1094-2019馬鈴薯生產技術規程、DB62/T1802-2020綠色食品干旱半干旱地區馬鈴薯生產技術規程等。修訂組結合多年來開展的馬鈴薯試驗、示范研究內容進行分析研究,形成較為完善的馬鈴薯配套種植技術。修訂組人員認真學習了GB/T1.1-2020中有關標準編寫的要求及制定標準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且參加了山西農業大學組織的“山西省地方技術標準編寫專題培訓”。通過學習,明確了編制修訂標準的結構和編寫內容,為做好本標準修訂的編寫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礎。4、修訂文本2023年10月開始,整理分析項目組前期的試驗數據,參考已發布的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省級地方標準,擬定修訂技術規程初稿。對擬定的標準修訂草案向高校、科研單位、相關企業等書面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的單位有: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山西農業大學植保學院、山西農業大學高寒區作物研究所,山西蓬勃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右玉縣豐華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之后,項目修訂組根據所提意見對標準修訂草案進行了修改,形成征求意見稿。5、技術評審2024年10月19日,山西省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專家對本修訂標準進行了初次審查,專家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見。征求意見經技術評審的規程,在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掛網,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1個月。完善文本按照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標準送審稿,標委會表決。形成報批稿、提交報批材料按照現行標準規范以及評審意見,形成規程報批稿,提交報批材料。四、制修訂標準的原則和依據,與現行法律、法規、標準的關系1.修訂標準堅持的主要原則1.1科學性原則本規程是大量試驗研究和實際應用的總結,是科研項目研究成果的體現。通過科學的方法獲得,能更好地指導山西省馬鈴薯生產,有利于馬鈴薯種植技術的推廣及產量的提高。1.2實用性原則本規程緊緊圍繞山西省馬鈴薯生產技術集成,突出農藝與農機相結合,提高馬鈴薯的生產效率,有較好的實用價值。1.3規范性原則本規程按照馬鈴薯生產中各項農事操作的先后順序進行技術規范,包括播前準備、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等主要農事環節,可操作性強。真正起到技術規程促進技術變革、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2.依據本規程依托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示范行動項目“脫毒馬鈴薯新品種推廣與高產示范區建設”、山西省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項目“北方旱涼及鹽堿區協同創新示范園”,山西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專用型馬鈴薯種質創新及高產多抗新品種選育”、山西農業大學校市合作項目“有機旱作馬鈴薯新品種引進及高產高效生產技術集成”等項目的科研實驗結果。3.與現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其他地方標準的關系本項技術規程嚴格遵循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在馬鈴薯生產技術方面的相關規定,關鍵技術基于本團隊研究成果,種薯、施肥、病蟲草害防治等均引用相關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如GB18133馬鈴薯脫毒種薯、GB/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GB/T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NY/T1997除草劑安全使用技術規范通則。與現行的其他地方標準相比,突出我省生產特點,適合當地生產實際。與本省馬鈴薯種植方面的其他標準比較,本標準突出圍繞馬鈴薯培土覆苗技術措施,與之沒有沖突和重復。4.與現行有關法律、法規的關系本標準修訂遵守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藥管理條例》、《山西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山西省農藥管理辦法》、《山西省肥料管理辦法》和《山西省農機化條例》,與現行法律法規沒有沖突。五、主要條款的說明,主要技術指標、參數、試驗驗證的分析、綜合論述標準起草組以“合法性、安全性、適應性、協調性和先進性”為修訂原則,以文本結構更加合理、表述更加準確、技術指標更加科學為修訂目標,從3個方面對文本進行了修訂,其中:1、涉及結構性調整的主要有5項:(1)增加了“產地環境”的相關內容(見4)。修訂原因:產地環境是作物生產重要的環境因子。(2)增加了“播種時間”的相關內容(見6.3)。修訂原因:馬鈴薯播種時間與地溫相關,需要提出溫度要求。(3)刪除了“播種方式”的相關內容(見6.4)。修訂原因:將播種方式與播種方法統一表述。(4)增加了“二次培土”的相關內容(見7.3),修訂原因:二次培土有培土、除草的作用。(5)增加了“檔案管理”的相關內容(見10)。修訂原因:需要對馬鈴薯培土覆苗栽培技術規程的環節進行記錄。2、涉及表述與編輯性修改的主要有3項:(1)更改了“整地施肥”的相關內容(見5)。修訂原因:結合旋耕,施入基肥,每667m2施用腐熟有機肥2000kg~3000kg、復合肥50kg。(2)更改了“種薯處理”的相關內容(見6.2)。修訂原因:將馬鈴薯種薯選擇及薯塊處理方法統一表述。(3)更改了“追肥澆水”的相關內容(見7.4)。修訂原因:馬鈴薯現蕾期和膨大期澆水,根據田間情況可一并施肥。3、涉及到的技術指標主要有3項:(1)培土覆苗(見3.1)。修訂原因及試驗驗證分析:選擇不同的培土方式、經田間試驗驗證,培土覆苗能明顯提高馬鈴薯產量。馬鈴薯團隊在左云縣馬鈴薯基地種植馬鈴薯原種青薯9號、晉薯16、后期紅。出苗后,選擇三種不同栽培方式:不培土、蕾期傳統培土、苗期培土覆苗,經小區多次重復試驗,測產分析,供試的3個馬鈴薯品種經培土覆苗后單株塊莖數均增加,畝產量明顯提高。不同培土方式下,馬鈴薯品種的單株結薯數有明顯差異。后期紅單株結薯數分別為:6.9個、8.5個、9.8個;晉薯16單株結薯數分別為:9.0個、9.9個、12.5個;青薯9號單株結薯數分別為:9.2個、9.2個、12.0個。培土覆苗技術能增強土壤的通透性,為馬鈴薯根系發育和結薯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增加匍匐莖和結薯數量。馬鈴薯塊莖數的增加,明顯提高了馬鈴薯的畝產量。3個不同處理后,后期紅畝產量分別為1191.54Kg/666.7m2、1223.11Kg/666.7m2、1457.01Kg/666.7m2;晉薯16畝產量分別為2036.80Kg/666.7m2、2195.99Kg/666.7m2、2649.32Kg/666.7m2;青薯9號畝產量分別為2274.47Kg/666.7m2、2314.05Kg/666.7m2、2799.62Kg/666.7m2;后期紅培土覆苗后畝產量增加265.0Kg/666.7m2,比不培土處理增加12.11%;晉薯16培土覆苗后畝產量增加612.52Kg/666.7m2,比不培土處理增加30.07%;青薯9號培土覆苗后畝產量增加525.15Kg/666.7m2,比不培土處理增加23.09%。(2)種植方法(見6.4)。修訂原因及試驗驗證分析:經田間試驗驗證,根據種植地塊的實際情況,選擇平作、單壟、寬壟雙行的種植方式。本團隊在左云縣馬鈴薯基地種植馬鈴薯原種青薯9號、晉薯16號、冀張薯12號。出苗后,選擇三種不同的種植方式:平作、單壟種植、寬壟雙行種植。單壟種植的壟距是80cm,株距是18cm~20cm;寬壟雙行種植的小行距是25cm~40cm,株距是30cm,壟距是100cm~120cm,如果選擇30cm行距,壟距100cm,會形成30cm、100cm、30cm、100cm的寬窄行交替出現。經小區多次重復試驗,測產分析,供試的3個馬鈴薯品種經寬壟雙行種植后單株塊莖數增加,畝產量明顯提高。3個不同處理后,青薯9號單株結薯數分別為:6.9個、6.5個、8.4個;晉薯16單株結薯數分別為:3.2個、2.8個、4.1個;冀張薯12號單株結薯數分別為:5.6個、4.7個、6.3個。寬壟雙行種植增加薯田的通風透光率、增加馬鈴薯植株的光合作用面積,同時使土壤的通透性增強,為馬鈴薯根系發育和結薯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增加匍匐莖和結薯數量。馬鈴薯結薯數的增加,明顯提高了馬鈴薯的畝產量。3個不同處理后,青薯9號畝產量分別為1247.38Kg/666.7m2、1153.32Kg/666.7m2、1292.62Kg/666.7m2;晉薯16畝產量分別為1867.42Kg/666.7m2、1695.23Kg/666.7m2、1982.12Kg/666.7m2;冀張薯12號畝產量分別為2154.04Kg/666.7m2、2014.27Kg/666.7m2、2399.12Kg/666.7m2;青薯9號寬壟雙行種植后畝產量增加244.3Kg/666.7m2,比等單壟種植增加12.08%;晉薯16畝寬壟雙行種植后產量增加286.89Kg/666.7m2,比單壟種植增加16.92%;冀張薯12號寬壟雙行種植后畝產量增加384.82Kg/666.7m2,比單壟種植增加19.11%。可根據種植地具體情況選擇具體的種植方式。(3)播種密度(見6.5)。修訂原因及試驗驗證分析:田間試驗驗證,播種密度范圍為3500株~4500株/666.7m2。本團隊在左云縣馬鈴薯基地種植馬鈴薯原種晉薯16號,設置5個處理,每666.7m2分別種植2500株、3000株、3500株、4000株、4500株,實踐結果表明,選用培土覆苗生產技術,每666.7m2適宜種植3500~4500株。選用馬鈴薯品種冀張薯8號、冀張薯12號、青薯9號等為研究材料,通過小區試驗,統計分析不同種植密度下的產量,獲得相近的結果。可以依據品種特性,調整種植密度,熟期較早或植株較矮、分枝較少的品種,應適當密植,畝播3500株~4500株為宜;而中晚熟的品種,分枝較多,單株葉面積較大,畝播3000株~3500株較宜。六、重大意見分歧的處理依據和結果我們先后邀請了馬鈴薯育種、栽培、植保、種子生產等專家和馬鈴薯生產有關專業合作社人員、種植大戶對本標準文本稿進行了審稿并提出修改意見。征求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馮瑞云研究員、山西農業大學植保學院徐玉梅教授、山西農業大學高寒區作物研究所齊海英研究員、山西蓬勃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右玉縣豐華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專家及企業生產者。針對提出的修改意見,我們全部采納,無重大意見分歧。征求意見匯總處理表見附表。七、采標情況,是否合規引用或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以及與國內外同類標準水平的對比情況本項技術規程在修訂時,嚴格遵循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與國內外類似標準接軌,同時還考慮山西省馬鈴薯產業的發展需求。本規程在馬鈴薯生產技術方面的有關規定,關鍵技術基于馬鈴薯團隊的研究成果,有關馬鈴薯種植機、馬鈴薯病蟲草害防治、馬鈴薯收獲機作業質量等方面引用相關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如GB/T25417馬鈴薯種植機技術條件、NY/T2383馬鈴薯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規程、NY/T2464馬鈴薯收獲機作業質量。與現行的行業標準及地方標準相比較,本標準突出了馬鈴薯培土覆苗技術的內容。八、作為推薦性標準或者強制性標準的建議及其理由建議本標準為推薦性標準。建議有關部門和生產者可根據當地生產條件參照執行。本標準沒有說明的技術措施,仍采用常規農藝措施。九、實施標準的措施建議1、建立馬鈴薯高產示范區,促進標準的推廣實施建立馬鈴薯培土覆苗高產標準化示范區。通過示范區的示范作用,創造最好的產品和效益樣板,帶動本標準的廣泛實施,從而帶動周邊地區馬鈴薯產業的發展。2、加大標準的宣傳力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