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行業電子政務平臺建設與推廣_第1頁
政府行業電子政務平臺建設與推廣_第2頁
政府行業電子政務平臺建設與推廣_第3頁
政府行業電子政務平臺建設與推廣_第4頁
政府行業電子政務平臺建設與推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行業電子政務平臺建設與推廣TOC\o"1-2"\h\u31488第1章電子政務概述 3208711.1電子政務的發展歷程 3139971.2電子政務的內涵與價值 3102361.3電子政務平臺的分類與功能 48441第2章電子政務平臺建設規劃 44372.1建設目標與原則 494962.1.1建設目標 4123102.1.2建設原則 576432.2平臺架構設計 576172.2.1總體架構 587372.2.2基礎設施層 5106792.2.3數據資源層 5128032.2.4應用支撐層 5256972.2.5業務應用層 5128512.2.6用戶展現層 615182.3技術選型與標準規范 6203132.3.1技術選型 6288512.3.2標準規范 629060第3章政務數據資源整合 6264733.1數據資源梳理與分類 6265903.1.1數據資源梳理 678083.1.2數據分類 6305353.2數據共享與開放策略 7186533.2.1數據共享策略 726933.2.2數據開放策略 79613.3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7310123.3.1數據安全 7252573.3.2隱私保護 716964第4章政務服務平臺建設 890584.1政務服務事項梳理與優化 8171254.1.1政務服務事項分類 850464.1.2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 8274984.1.3政務服務流程優化 8156874.1.4政務服務事項動態調整 8221304.2服務平臺功能設計 8208974.2.1事項辦理功能 8294914.2.2信息服務功能 8244614.2.3互動交流功能 9184314.2.4數據分析功能 9256284.3用戶體驗與服務評價 9137224.3.1界面設計 974424.3.2服務流程優化 9108844.3.3信息精準推送 9285614.3.4服務評價機制 9280144.3.5用戶反饋處理 93383第5章政務信息公開與互動 983015.1政務信息公開內容與范圍 948735.2互動渠道建設 10273045.3政民互動與公眾參與 1030948第6章電子政務安全體系 11257476.1安全風險與威脅分析 1175016.1.1網絡安全風險 117646.1.2系統安全風險 11227336.1.3應用安全風險 11244286.2安全策略與防護措施 1174986.2.1網絡安全防護 11288466.2.2系統安全防護 1222926.2.3應用安全防護 1272946.3安全運維與監控 12209226.3.1安全運維 1250316.3.2安全監控 1221871第7章電子政務云計算與大數據 12133387.1云計算平臺建設 12153617.1.1建設背景 12186327.1.2建設目標 13175167.1.3建設內容 13320707.2大數據應用與分析 13231257.2.1大數據應用背景 13193267.2.2大數據應用領域 13167547.2.3大數據分析方法 1371637.3云計算與大數據安全 13197467.3.1安全挑戰 13219117.3.2安全策略 1435627.3.3安全管理 1416273第8章電子政務平臺推廣策略 14275658.1推廣目標與對象 14290128.1.1推廣目標 1468778.1.2推廣對象 1495918.2推廣渠道與方式 1430638.2.1線上推廣 14127358.2.2線下推廣 15122878.3推廣效果評估與優化 15133518.3.1評估指標 154848.3.2優化策略 1517726第9章電子政務運營與管理 1610059.1運營模式與組織架構 16169859.1.1運營模式 1665569.1.2組織架構 1657379.2服務質量管理與評估 16106759.2.1服務質量管理 16241839.2.2服務評估 1644029.3政策法規與標準化建設 16284419.3.1政策法規 17306099.3.2標準化建設 1710834第10章電子政務發展展望 172189210.1政務智能化發展趨勢 172092910.25G、物聯網等新技術在電子政務中的應用 171919910.3國際電子政務發展經驗與啟示 18第1章電子政務概述1.1電子政務的發展歷程電子政務的發展可追溯至20世紀中后期,其發展歷程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起步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此階段主要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實現政務信息處理的自動化。(2)發展壯大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此階段政務信息化開始向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電子政務逐步應用于管理的各個領域。(3)成熟階段(21世紀初至今):此階段電子政務逐漸成為治理的重要手段,以服務為導向,注重政務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1.2電子政務的內涵與價值電子政務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政務活動進行改革和創新,以提高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其內涵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技術層面: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政務信息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2)管理層面:通過電子政務,優化組織結構,改進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3)服務層面: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提供個性化、便捷化的政務服務,實現政務公開、透明化。電子政務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2)促進政務公開,增強透明度,提升公信力。(3)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政務信息資源共享。(4)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1.3電子政務平臺的分類與功能根據服務對象和功能定位,電子政務平臺可分為以下幾類:(1)對(G2G):實現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決策支持。(2)對企業(G2B):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辦事指南、項目申報等政務服務,簡化企業辦事流程。(3)對公民(G2C):為公民提供在線辦事、查詢、咨詢、投訴等便民服務,提升公共服務水平。(4)與公眾互動(G2I):通過在線交流、意見征集等方式,加強與公眾的溝通與互動。電子政務平臺的主要功能包括:(1)政務信息公開:發布政策法規、工作報告、通知公告等政務信息。(2)在線辦事:提供政務服務事項的在線辦理、進度查詢等功能。(3)互動交流:實現與公眾、企業之間的在線咨詢、投訴、意見征集等互動功能。(4)數據共享與交換:整合政務信息資源,實現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與交換。(5)決策支持:為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第2章電子政務平臺建設規劃2.1建設目標與原則2.1.1建設目標電子政務平臺的建設旨在實現行業信息化、智能化,提高政務服務效能,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與公民的互動與溝通。具體目標如下:(1)構建統一、高效的政務信息資源共享體系,實現跨部門、跨區域的信息資源共享與業務協同。(2)提高政務服務效率,簡化行政審批流程,降低行政成本。(3)提升決策水平,為決策提供有力數據支撐。(4)強化與公民的互動,提高透明度,增強公眾參與度。2.1.2建設原則(1)需求導向:以用戶需求為核心,保證平臺功能實用、易用、好用。(2)統一規劃:遵循國家電子政務總體規劃和相關政策法規,保證平臺建設的統一性和協調性。(3)分步實施:根據實際需求,分階段、分步驟推進平臺建設,保證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4)技術創新:積極采用先進、成熟的技術,提高平臺的科技含量和創新能力。(5)安全可靠:保證平臺運行安全,加強信息安全管理,防范各類安全風險。2.2平臺架構設計2.2.1總體架構電子政務平臺總體架構包括基礎設施層、數據資源層、應用支撐層、業務應用層和用戶展現層。2.2.2基礎設施層基礎設施層為電子政務平臺提供計算、存儲、網絡等基礎設施資源,包括服務器、存儲設備、網絡設備等。2.2.3數據資源層數據資源層負責整合行業各類數據資源,包括基礎數據、業務數據、外部數據等,為平臺提供數據支持。2.2.4應用支撐層應用支撐層為業務應用提供統一的技術支撐,包括統一用戶管理、統一權限管理、統一消息服務、統一日志管理等。2.2.5業務應用層業務應用層根據行業需求,開發各類政務應用系統,如行政審批、公共服務、決策支持等。2.2.6用戶展現層用戶展現層為用戶提供統一的訪問入口,包括政務網站、移動APP、自助終端等,實現政務信息的一站式服務。2.3技術選型與標準規范2.3.1技術選型(1)云計算技術:構建電子政務云平臺,實現基礎設施資源的彈性擴展和按需分配。(2)大數據技術:對行業海量數據進行存儲、處理和分析,為決策提供支持。(3)物聯網技術:實現政務信息與實物資產的實時監控和管理。(4)移動互聯網技術:為用戶提供便捷的移動政務服務,提升用戶體驗。2.3.2標準規范遵循國家電子政務相關標準規范,包括數據交換標準、信息編碼標準、安全規范等,保證平臺建設的標準化和兼容性。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平臺相關技術規范和管理制度,保證平臺的高效運行和持續發展。第3章政務數據資源整合3.1數據資源梳理與分類政務數據資源整合是電子政務平臺建設的關鍵環節,旨在提高行業內部數據利用效率,優化政務服務。應對政務數據資源進行全面的梳理與分類。3.1.1數據資源梳理政務數據資源梳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部門內部數據:包括政策法規、公共服務、行政管理、財務經濟等數據。(2)跨部門數據:涉及多個部門協同工作的數據,如人口、法人、地理信息、信用等基礎數據。(3)外部數據:包括互聯網數據、企業數據、社會數據等,可以為決策提供參考。3.1.2數據分類根據政務數據的特點和用途,將其分為以下幾類:(1)基礎數據:包括人口、法人、地理信息、信用等基礎信息。(2)業務數據:指部門在履行職能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如審批、監管、執法等數據。(3)公共服務數據:涉及民生領域的公共服務數據,如教育、醫療、交通、環保等。(4)宏觀經濟數據:包括國民經濟、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數據。3.2數據共享與開放策略為實現政務數據的高效利用,需制定合理的數據共享與開放策略。3.2.1數據共享策略(1)建立政務數據共享機制,明確各部門數據共享的責任和義務。(2)制定數據共享目錄,實現政務數據資源的統一管理和調度。(3)搭建政務數據共享平臺,提供數據查詢、交換等服務。(4)加強部門間協作,促進政務數據在政策制定、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應用。3.2.2數據開放策略(1)制定政務數據開放計劃,明確開放范圍、內容和方式。(2)建立政務數據開放平臺,提供數據檢索、API接口等服務。(3)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政務數據開發,促進數據創新應用。(4)加強與國際數據開放合作,提升我國政務數據開放水平。3.3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政務數據資源整合過程中,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3.3.1數據安全(1)建立完善的數據安全管理制度,保證政務數據在采集、存儲、傳輸、使用等環節的安全。(2)采用加密、身份認證、訪問控制等技術手段,提高數據安全防護能力。(3)定期開展數據安全檢查和風險評估,及時發覺并整改安全隱患。(4)建立健全應急預案,提高應對數據安全事件的能力。3.3.2隱私保護(1)遵循最小化原則,合理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防止過度采集。(2)加強對敏感數據的保護,如身份證號、地址、電話等個人信息。(3)明確數據使用范圍和目的,保證數據使用符合法律法規要求。(4)加強對數據使用者的監管,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通過以上措施,保證政務數據資源整合過程中的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為電子政務平臺建設與推廣提供有力支持。第4章政務服務平臺建設4.1政務服務事項梳理與優化為了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實現政務資源的高效整合,首要任務是進行政務服務事項的全面梳理與優化。本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論述:4.1.1政務服務事項分類對現有的政務服務事項進行分類,包括行政審批、公共服務、行政監管等,以便于事項的管理與查詢。4.1.2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制定政務服務事項的標準化規范,包括事項名稱、辦理流程、申請材料、辦理時限等,保證政務服務事項的規范性和一致性。4.1.3政務服務流程優化通過簡化辦理環節、壓縮辦理時限、精簡申請材料等措施,優化政務服務流程,提高政務服務效率。4.1.4政務服務事項動態調整根據政策法規變化和實際工作需要,對政務服務事項進行動態調整,保證政務服務事項的時效性和實用性。4.2服務平臺功能設計政務服務平臺功能設計是保障政務服務高效運行的關鍵環節。以下將從幾個方面闡述服務平臺的功能設計:4.2.1事項辦理功能提供在線申報、材料提交、進度查詢、辦理結果反饋等功能,實現政務服務事項的全程網辦。4.2.2信息服務功能發布政務信息,包括政策法規、通知公告、辦事指南等,為用戶提供權威、全面的政務信息服務。4.2.3互動交流功能設立咨詢問答、投訴建議等互動交流模塊,便于用戶與部門進行溝通,提高政務服務水平。4.2.4數據分析功能對政務服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為部門提供決策依據,促進政務服務持續優化。4.3用戶體驗與服務評價用戶體驗和服務評價是衡量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成效的重要指標。以下將從幾個方面探討如何提升用戶體驗和服務評價:4.3.1界面設計遵循簡潔易用、直觀易懂的原則,設計政務服務平臺界面,提高用戶操作便利性。4.3.2服務流程優化持續優化政務服務流程,簡化辦理環節,縮短辦理時限,提升用戶滿意度。4.3.3信息精準推送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政策法規、辦事指南等信息的精準推送,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4.3.4服務評價機制建立完善的服務評價機制,鼓勵用戶參與政務服務評價,及時發覺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服務質量。4.3.5用戶反饋處理設立專門的用戶反饋處理渠道,對用戶意見和建議進行及時回應和整改,提升用戶信任度和滿意度。第5章政務信息公開與互動5.1政務信息公開內容與范圍政務信息公開作為電子政務平臺建設的重要內容,其核心在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信息。政務信息公開的內容主要包括:(1)機構職能、組織架構、工作制度及辦事流程;(2)政策法規、規范性文件、司法解釋及行政復議決定;(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及相關政策;(4)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信息、專項統計報告;(5)預算、決算報告及財政資金分配和使用情況;(6)重大決策、重要政策解讀、重要會議紀要;(7)招標投標、采購、出讓轉讓等信息;(8)公共服務事項、民生保障政策及實施情況;(9)突發公共事件應對、自然災害救助、災難救援等信息;(10)其他依法應當公開的信息。政務信息公開的范圍應涵蓋各級及其部門、直屬機構和其他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組織。5.2互動渠道建設為提高政務信息公開效果,增強政民互動,電子政務平臺應著力構建以下互動渠道:(1)在線咨詢:提供政策咨詢、業務辦理咨詢等服務,方便公眾及時了解工作動態和相關政策;(2)投訴舉報:設立投訴舉報專區,受理公眾對工作的投訴、意見和建議;(3)問卷調查:通過線上問卷調查,收集公眾對工作的評價和意見;(4)互動訪談:定期邀請官員、專家學者等進行在線訪談,解讀政策、回應熱點問題;(5)政務微博、: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發布政務信息,加強與公眾的互動交流;(6)手機APP:開發政務APP,提供政務信息查詢、在線辦事、互動交流等功能;(7)線下活動:組織開放日、座談會等活動,拉近與公眾的距離。5.3政民互動與公眾參與電子政務平臺應充分發揮政民互動功能,提高公眾參與度,實現以下目標:(1)政策制定環節:通過征求意見、公開聽證等形式,廣泛征求公眾意見,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學性、民主性;(2)政策執行環節:及時回應公眾關切,公開政策執行情況,接受公眾監督;(3)決策環節: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邀請公眾參與決策;(4)公共服務環節: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提高服務質量,滿足公眾需求;(5)社會治理環節:鼓勵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發揮公眾在矛盾化解、社會監督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以上措施,不斷提升電子政務平臺在政務信息公開與互動方面的水平,為構建陽光服務型奠定堅實基礎。第6章電子政務安全體系6.1安全風險與威脅分析6.1.1網絡安全風險(1)非法訪問:黑客利用系統漏洞,非法獲取行業電子政務平臺數據。(2)數據泄露:內部人員或外部攻擊者竊取、篡改、刪除重要數據。(3)惡意軟件:病毒、木馬等惡意軟件對系統進行攻擊,影響平臺正常運行。(4)網絡釣魚:通過偽造網站、郵件等手段,誘騙用戶輸入敏感信息。6.1.2系統安全風險(1)系統漏洞:操作系統、數據庫、應用系統等存在的安全漏洞。(2)配置不當:系統、網絡設備、安全設備等配置不當,導致安全風險。(3)硬件故障:服務器、存儲設備等硬件故障,可能導致數據丟失。6.1.3應用安全風險(1)應用漏洞:Web應用、移動應用等存在的安全漏洞。(2)權限濫用:未授權訪問或權限過高,導致數據泄露或系統破壞。(3)跨站攻擊:利用Web應用漏洞,實施跨站腳本攻擊(XSS)或跨站請求偽造(CSRF)。6.2安全策略與防護措施6.2.1網絡安全防護(1)防火墻:部署防火墻,實現訪問控制,防止非法訪問。(2)入侵檢測與防御系統:實時監控網絡流量,檢測并防御網絡攻擊。(3)安全審計:對網絡設備、安全設備進行安全審計,保證安全策略的有效性。(4)數據加密:對重要數據進行加密存儲和傳輸,保障數據安全。6.2.2系統安全防護(1)漏洞掃描與修復:定期進行系統漏洞掃描,及時修復漏洞。(2)安全配置檢查:定期檢查系統、網絡設備、安全設備等配置,保證安全。(3)備份與恢復:對重要數據進行備份,提高系統抗災能力。6.2.3應用安全防護(1)應用安全開發:遵循安全開發原則,提高應用自身安全性。(2)安全測試:對Web應用、移動應用等進行安全測試,發覺并修復漏洞。(3)權限管理:合理設置用戶權限,防止權限濫用。(4)安全防護策略:部署Web應用防火墻(WAF),防護應用層攻擊。6.3安全運維與監控6.3.1安全運維(1)制定安全運維制度:明確安全運維職責、流程和規范。(2)運維人員培訓:提高運維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技能。(3)運維工具管理:使用正規、安全的運維工具,保證運維安全。6.3.2安全監控(1)安全事件監控:實時監控安全事件,及時響應和處理。(2)日志審計:收集、分析和審計系統日志,發覺異常行為。(3)安全態勢感知:通過安全態勢感知系統,實時掌握網絡安全狀況。(4)應急響應:建立應急響應機制,提高應對突發安全事件的能力。第7章電子政務云計算與大數據7.1云計算平臺建設7.1.1建設背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云計算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行業電子政務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構建統一的云計算平臺,有助于提高政務數據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運維成本,提升政務服務水平。7.1.2建設目標(1)實現政務數據資源的集中管理;(2)提高政務信息系統的高可用性和靈活性;(3)降低行業信息化建設成本;(4)提升政務大數據處理能力。7.1.3建設內容(1)構建云計算基礎設施;(2)搭建云計算平臺服務層;(3)制定云計算平臺安全策略;(4)開展政務系統遷移與整合;(5)建立健全云計算運維管理體系。7.2大數據應用與分析7.2.1大數據應用背景大數據時代,行業擁有海量的數據資源。通過大數據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可以為決策提供有力支持,提高政務服務效能。7.2.2大數據應用領域(1)社會治安防控: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犯罪預測和防范;(2)城市管理:利用大數據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城市管理水平;(3)交通出行: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交通組織,緩解交通擁堵;(4)政務服務:借助大數據,實現政務服務個性化、智能化。7.2.3大數據分析方法(1)數據采集與預處理:保證數據質量;(2)數據存儲與管理:構建分布式存儲系統;(3)數據處理與分析:采用分布式計算、機器學習等方法,挖掘數據價值;(4)數據可視化:通過可視化技術,直觀展示分析結果。7.3云計算與大數據安全7.3.1安全挑戰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在為行業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安全風險,如數據泄露、系統漏洞等。7.3.2安全策略(1)建立安全防護體系:包括物理安全、網絡安全、主機安全等;(2)實施安全監控:對云計算和大數據平臺進行實時監控,發覺并處置安全事件;(3)加強數據保護:采用加密、脫敏等技術,保障數據安全;(4)制定應急預案:應對突發安全事件,降低損失;(5)強化安全意識培訓:提高行業人員的安全意識。7.3.3安全管理(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2)明確安全責任,落實安全措施;(3)加強安全審計,提高安全防護能力;(4)開展定期安全檢查,保證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第8章電子政務平臺推廣策略8.1推廣目標與對象8.1.1推廣目標電子政務平臺的推廣目標是提升行業信息化水平,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優化與民眾的互動體驗,實現政務信息資源的共享與利用。具體目標如下:(1)提高平臺知曉率和使用率;(2)促進政務信息資源共享與業務協同;(3)提升形象和民眾滿意度;(4)降低政務成本,提高工作效率。8.1.2推廣對象電子政務平臺的推廣對象主要包括以下幾類:(1)機關及事業單位工作人員;(2)廣大民眾和企業用戶;(3)各類政務信息系統開發者、運營商及服務商;(4)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機構。8.2推廣渠道與方式8.2.1線上推廣(1)官網:在官方網站設立電子政務平臺專區,提供平臺介紹、操作指南、常見問題解答等信息;(2)社交媒體:利用微博、公眾號等社交媒體平臺,發布平臺動態、政策資訊、典型案例等內容;(3)搜索引擎:通過優化關鍵詞,提高電子政務平臺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增加曝光度;(4)合作平臺:與各大門戶網站、新聞媒體、行業網站等合作,發布平臺推廣信息。8.2.2線下推廣(1)舉辦培訓班:針對工作人員、企業用戶等,舉辦電子政務平臺操作培訓班,提高用戶使用能力;(2)召開推廣會:組織行業專家、領導、企業代表等參加的電子政務平臺推廣會,加強交流與合作;(3)宣傳手冊:制作電子政務平臺宣傳手冊,發放給機關、企事業單位等;(4)戶外廣告:在公共場所、交通要道等地投放電子政務平臺廣告,提高知名度。8.3推廣效果評估與優化8.3.1評估指標電子政務平臺推廣效果評估指標主要包括:(1)平臺注冊用戶數量及活躍度;(2)平臺訪問量、頁面瀏覽量等數據;(3)用戶滿意度調查;(4)政務信息資源共享與業務協同情況;(5)線上線下活動參與度及反饋。8.3.2優化策略根據評估結果,對推廣策略進行以下優化:(1)調整推廣內容:根據用戶需求,優化推廣內容,提高用戶關注度;(2)豐富推廣形式:嘗試多種推廣方式,提高用戶參與度;(3)加強合作與交流:與行業內外單位開展合作,共同推廣電子政務平臺;(4)提高服務質量:針對用戶反饋,持續改進平臺功能和服務,提升用戶體驗。第9章電子政務運營與管理9.1運營模式與組織架構電子政務平臺的運營模式與組織架構是保障其高效運行的關鍵。本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電子政務的運營模式與組織架構:9.1.1運營模式(1)獨立運營模式(2)與企業合作運營模式(3)企業、社會力量協同運營模式9.1.2組織架構(1)領導機構(2)業務部門(3)技術支持部門(4)安全保障部門(5)合作與協調部門9.2服務質量管理與評估為保證電子政務平臺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服務質量管理與評估:9.2.1服務質量管理(1)服務流程優化(2)服務標準化(3)服務監督與投訴處理9.2.2服務評估(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