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年湖北省武漢市高考語文模擬試卷(5月份)一、現代文閱讀I(18分)1.(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中國文明的起源不是“眾星拱月”,而是“滿天星斗”。在這一理念下中原文明不再是唯一的、中心的中華文明源頭。把巴蜀文明看作與中原文明平行發展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中的一元,才能看到二者的差異和特色。中國經歷過一個輝煌的青銅時代,三星堆和殷墟兩個考古遺址分別代表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青銅時代的輝煌期,但三星堆代表的巴蜀文明和殷墟代表的中原文明經歷的卻不一樣。殷墟青銅器的主要造型是青銅“物”器,即用青銅器制作的各種物品,最為常見的有鼎、尊等,鮮有單獨的人形紋樣。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則擁有大量的“人”形,如青銅大立人像、青銅縱目面具,青銅神壇上所鑄的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13個人像等等。中原文明出土的青銅器大部分發掘于家族墓葬之中,作為陪葬的明器,象征著財富和政治權力。西周早期的毛公鼎的銘文中多次出現“父、王、家”等字樣,此時權力已被家族私有化,是一種“家天下”的形式。巴蜀文明的青銅器則多用于大型祭祀。從祭祀坑的規模、大小和發掘出來的青銅器數量來看,必定是國家級的重要儀典。因此,三星堆的青銅器是公共器物,不是專為某個家族和個人訂制的。是什么造成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在青銅時代的差異?首先在于兩種文明所代表的權力模式存在差異。考古學家李伯謙把“古國”分為“崇尚神權”和“崇尚王權”兩類。近幾年三星堆最吸引人的文物就是結構復雜、層次多樣的青銅神壇,專家認為它的奇特造型生動地詮釋了正在進行的一次神巫儀式。而中原文明里幾乎所有已知的主要兵器都能找到青銅制造品,甲骨文中“王”字是青銅兵器“鉞”的象形字,外用甲兵”的國王形象演化而來的。《左傳》有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宣揚和鞏固國家權力方面,巴蜀文明注重的是祭祀青銅時代是一個記錄英雄的時代。中原文明的首領都有過領導本氏族戰勝自然災害的功績,大禹治水,商湯試圖投火祛災,體量“大”,高度“大”。這種“大”帶給人們最直接的心理感受就是崇高感、神秘感和震撼力,它雖然有可能是氏族英雄蠶叢演化而來的,但體量大大超越了人面的實際尺寸巴蜀文明與中原文明在青銅時代的差異來源不止于此。中原文明區域地勢平坦,濕潤多雨,交通便利,既重視生存發展和物質實利,也重視溝通的文化基因。對巴蜀文明而言,川西高原聳立、雪山巍峨,川東盆地則地勢平坦,形成中國的雨霧之極,多種奇花異卉和珍禽異獸終日籠罩其中。這很容易讓巴蜀人產生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由此形成神秘的宗教情結和對藝術的迷狂。這是三星堆文化發展為神權古國的自然生態原因,也是巴蜀文明獨自向內發展形成的文化成果。巴蜀文明獨特的文化基因并沒有隨著古蜀國的滅亡而湮滅,而是成為中華文化系統中的文化基因之一,展現著自己強大的生命力和傳播力。(摘編自裴爭《青銅時代巴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的差異初探》)材料二:由于文獻資料的缺乏,關于古蜀國的歷史源頭目前并無確切記載。李白在《蜀道難》中曾慨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詩中的蠶叢和魚鳧,這與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眼睛與臉呈90度垂直的青銅人正好能對應上。《蜀王本紀》云:“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清代陳登龍的《蜀水考》記載岷江“南過蠶陵山,古蠶叢氏之國也”。三星堆出土的一件玉璋上,這里的神山指的就是陳登龍筆下的蠶陵山。魚鳧王朝時期,古蜀國日漸強盛,是古蜀王國最高權力中心所在,其他不同層級和邊緣地區的各級次中心是這個中心在各地實施統治的堅強基礎和有力支柱。這種情況與三星堆青銅雕像群所呈現的層級結構完全一致。蜀王更迭都發生在蜀族內部部落之間,所以古蜀文化保持了發展的連續性。在2000多年時間里,隨著國力的強盛,開疆拓土,三星堆文化展示出了“強烈的擴張性和輻射性”。渝東、鄂西及云貴區域,基本上沒有抵抗力。從鄂西出土的鳥頭柄來看,此地有可能是古蜀王國鎮撫其東界的官員駐節之地,也表明了西南夷各族從屬于古蜀王國的事實。由于古蜀國掌控著西南地區,中原商王朝面對自己急需的一些戰略物資,如冶銅所需的礦產資料,中原商王朝的文化漸漸傳入古蜀國。三星堆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基本都是以模范法來鑄造,其中部分青銅尊和罍,形制上與中原商文化同類銅器大體一致。但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更多的是體現本土文化特色的全面罩、頭像、神樹、大型青銅人等。不僅改變了今人對中國古代青銅器以殷墟青銅器為代表的認知,也在事實上重構了中華文明中青銅知識的圖譜。受古代“內諸夏而外夷狄”觀念影響,人們也在很長時期都將中原文明視作唯一的文明中心。如果不是三星堆遺址的發掘,人們恐怕很難想象,曾存在一個與中原文明同樣璀璨的古蜀文明。(摘編自《三星堆文化對中華文明意味著什么?》)(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三星堆古城建成于古蜀魚鳧王朝,是巴蜀文明的代表性考古遺址,從中出土的青銅器是對中國青銅時代輝煌歷史的有力證明。B.雖然同為禮器,中原文明中青銅器彰顯的是家族的地位與權力,而巴蜀文明則打破了這一陳規C.三星堆發掘的青銅器特色顯著,許多物件與神巫形象、儀式有關,具備豐富的宗教元素D.在古蜀國與中原商王朝的經貿過程中,中原文化對古蜀文化產生了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有限(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不論是在巴蜀文明還是在中原文明中,青銅器的作用都單一且純粹,這為以青銅器為支點研究兩種文明的特征提供了便利。B.古蜀歷史相較中原歷史,留下的文字資源與學術成果相對較少,而三星堆的發掘為相關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證材料。C.在傳統觀念中,中原文明是中華文明唯一的、中心的源頭,巴蜀文明與之內外有別D.四川東西地貌反差巨大,物種豐富,大自然的奇異使人敬畏并能激發想象力(3)下列對兩則材料的相關論證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首句“眾星拱月”“滿天星斗”等詞,使用比喻,形象地指出關于中國文明起源的兩種認知B.材料一第六段對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中的英雄形象進行比較,并以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為例,來印證巴蜀文明中的神權崇拜。C.材料二第一段將文獻資料與三星堆文物進行考據印證,從兩位蜀王到蜀王居住地,再到古蜀國,層次清晰。D.兩則材料對巴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的論述各有側重,材料一側重于兩種文化在青銅時代的差異,材料二側重于兩種文化間的相互影響。(4)請根據材料一的相關內容補寫下列圖表中的空缺信息。研究主題:巴蜀文明與中原文明在青銅時代的差異研究前提:①研究內容研究對象②青銅器的形制原因一:權力模式原因二:③巴蜀文明國家禮器“人”形神權地形復雜,多奇珍生物中原文明陪葬明器“物”形王權地勢平坦,濕潤多雨(5)為什么說巴蜀文明是“中華文化系統中的文化基因之一”,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二、現代文閱讀Ⅱ(17分)2.(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我不是一條魚非魚我是一條魚。魚戲蓮葉間,是理所當然的。每天,我所有的快樂就是在那片荷塘里游來游去,荷葉田田,荷花綻放,我會和其他魚們比賽,那就是看誰能吃到荷花的花瓣。老實說,花瓣并不好吃。作為魚,我們天生就不是吃花瓣長大的。可有時候,實在是太過鮮嫩嬌艷,讓人,不,從水里跳起來,叼一口。大多時候,我們誰也吃不到,畢竟荷花端端地高高在上。有時候,低了一點兒,運氣好的話,我比它們經驗略多,勝出的次數也更多。我不是一條魚。我是岸邊捕捉魚戲蓮的一個攝影師。說實話,我也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攝影師,臨近退休,唯有攝影還略有興趣和基礎,就在幾個老朋友的攛掇下,周末有空了,就來這荷塘邊隨意拍拍。有人說這片荷塘里的魚會吃荷花,我不信。魚就是魚,怎么會吃荷花呢?可從他們發來的照片上,正躍出水面,奔向頭頂的那朵粉色荷花。另一張照片上,一瓣花朵銜在唇邊,正欲沉入水中。開眼界了我決定蹲守一下。和他們一樣,大清早太陽還沒出來,我就把三腳架支在荷塘邊,等待著陽光和魚,如果運氣好盯著取景器,我慢慢地等著魚躍出水面咬上花瓣的那一刻。為了有一張“鎮得住”的照片,我有的是時間和耐心。我是一條魚。什么。岸上架起的一排排黑洞洞的“炮口”,對準了這個小小的池塘。我知道,他們在等荷花?不。年年歲歲花相似,他們等的是我們。我記得我說過,我們偶爾會調皮一下,就是比看誰跳出去能吃到花瓣,他們等的就是這個。我們一躍出水我告訴他們,別急。看誰能耗過誰,反正我們在水里,讓他們慢慢等去吧。我不是一條魚。但我此刻有些恨那些魚。連著七八天了,我的耐心快耗盡了,還沒有一條魚跳出來,連看我都沒看到。荷花深處,倒是聽到有魚們跳出水面弄出來的動靜。太熱了。那些聒噪的蟬們拼了老命在叫,好多人已經收拾設備準備撤了,我也打算走。電話響了,一個熟悉的號碼。他問我,在哪兒?我說,發個位置,我馬上去。我趕緊告訴他,在拍魚,等著魚吃荷花呢。他說很快,他就來了。我們席地坐在一棵樹下,我給他說了魚戲蓮,是真的,又看了看別人的。他笑道,哥,你這裝備不行啊,就是玩兒。過了幾天,他又打電話,說給我捎了一份土特產。土特產?他老家離我老家不過三十里,不用了,家里人少,一個大紙箱,箱子上真的寫著山珍特產。我壓根兒不會相信。打開,佳能,六百變焦。我立馬封上,打電話讓他拿走。他說,哥,就一個鏡頭,想拍那種魚戲蓮,得用這種設備,你再不拿走,我就把箱子放你公司門衛室了。我是一條魚。那個老頭兒太執著了。最近每個大清早都來,在眾多的長“槍”短“炮”中,支起他寒酸的相機嗨,看在他這么大年紀的份兒上,我就跳一下,能不能拍到,就是他的事了。我不是一條魚。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讓我等到了。我盯著取景器,手一直放在快門上。看到一條青色的大魚在水中繞著一朵花盤旋果然,那條魚好像知道我做好了準備,它晃了晃尾巴,嘴巴大張,咬住一片花瓣,那片花瓣就被它銜在嘴里,然后和它一起沉入水中。從出水到入水,不過短短的一兩秒鐘。我全部拍了下來。等那些長“槍”短“炮”們聽到動靜,調整相機,去摁快門,說我拍到了魚戲蓮,就用我的破設備。這么久了忍不住,就會有被拍到的可能。他沒回我。(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花瓣并不好吃,但在魚看來太過鮮嫩嬌艷,才有了魚戲蓮的驚艷時刻,亦如人面對誘惑。B.小說中的“他”“說給我捎了一份土特產”,實則是送“我”照相機鏡頭,如此故弄玄虛C.小說呈現了人物的心理變化對色吃荷花的不相信→看到照片決定蹲守→久未等到,耐心將盡→拍得成片,喜悅得意。D.“我不是一條魚”反復出現,但意義不斷變化:從陳述客觀事實,到強調“我”即便是快退休也不會成為輕易上鉤的魚。(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多用雙關,如“忍不住,就會有被拍到的可能”既指魚的行為B.小說中的“魚”有人的思想意識,也有人的習性,“調皮一下”“叼一口”“跳一下”“表演一下”等描寫C.小說并未詳細交代故事的社會背景和情節的來龍去脈,主人公也沒有具體姓名,時空和人物虛化,引人思考。D.小說語言幽默詼諧,如“那條魚已經得嘴”“決定蹲守一下”“能不能拍到,就是他的事了”等(3)小說結尾句“他沒回我”意味頗豐,請結合文本分析。(4)小說使用雙視角反復切換的方式講述故事,請分析這樣處理的效果。三、文言文閱讀(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唐姚、宋并稱,而議者多優宋而劣姚,余謂不然。夫仡仡矜矜,萬仞壁立,使百辟消其邪心,此臣道之如山者也。宋璟是也。靜深有謀,“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此臣道之如海者也。姚崇是也。然而山雖高;海雖渾,變化不測。余故曰崇勝也。夫人主之愎諫而昵小人者,情也。所貴為大臣者,不逆其情,而善誘之以歸于道。不必有排斥小人之跡,而能使之與人主日疏。崇之對幸東都①,與其黜姜皎、罷魏知古者,皆璟之所不屑為,而亦璟之所不能為者也。吾嘗謂天寶之禍,而姚崇在則無慮。何也?彼明皇者,英主也。其畏璟而愛崇也,必曰姚崇之謀;不合,而天下無如崇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見用。然臨軒之禮②,卒不相假者,終知林甫之非崇也。知其非崇而必用之者,太平日久而樂用才臣以自暇自逸,宋璟儔也,有其道無其術,爭不得則去。九齡去而天下無爭之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見用。使其時有若崇者,為之內娛主意于所甚安,而陰以計擠小人于外,林甫不得專政,而祿山不得入宮矣。(節選自袁枚《姚崇宋璟論》)材料二:春,正月癸卯,太廟四室壞,以問宋璟、蘇颋,對曰:“陛下三年之制未終遽爾行幸恐未契天心災異為戒。愿且停車駕。”又問姚崇,對曰:“太廟屋材,皆苻堅時物,適與行期相會,何足異也!且王者以四海為家稔幸東都,百司供擬已備,不可失信遷神主于太極殿,更修太廟,如期自行耳。”上大喜,賜崇絹二百匹。己酉,上行享禮于太極殿,仍入閤供奉,恩禮更厚(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七》)【注】①東都:唐代指洛陽。②臨軒之禮:出自《資治通鑒》中“(姚、宋)二人每進見,上輒為之起(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陛下三年A之制B未終C遽爾D行幸E恐未契F天心G災異H為戒。(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劣,文中指認為……不好,與《促織》中“成以其小B.假,文中指給予,與《勸學》中“假舟楫者C.稔,文中指莊稼成熟,與《歸去來兮辭》中“猶望一稔”的“稔”意思相同。D.遷,文中指遷移,與《答司馬諫議書》中“盤庚之遷”的“遷”意思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代姚崇、宋璟并稱,但議論者多“優宋而劣姚”,不過袁枚更推崇姚崇。B.姚崇作為大臣,能做到不顯露出排斥小人的跡象,但可以使君主日益疏遠小人。C.袁枚認為,如果天寶年間姚崇仍然在世,或者有像他這樣的宰相D.姚崇對幸東都之后,玄宗命他每月五日朝見一次,仍像以往那樣進入內殿任職。(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所貴為大臣者,不逆其情,而善誘之以歸于道。②九齡去而天下無爭之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見用。(5)材料一袁枚認為宋璟臣道“如山”、姚崇臣道“如海”,材料二是如何佐證這個觀點的?請簡要分析。四、古代詩歌閱讀(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夏夜孔平仲小雨初收深夜涼,杖藜徐步立回塘。一天星月清人意,四面芙蕖遺我香。大隱嘗聞在朝市,昔人何必濯滄浪。應官①粗了心無事,便是逍遙物外鄉。【注】①應官:當官。(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照應詩歌標題,小雨初停的夏夜,詩人拄著藜杖緩慢行走在曲折的水塘旁。B.頷聯寫夜晚的天空讓心靈澄澈、清明,四面的荷花送來陣陣清香,令人愉悅。C.頸聯中“濯滄浪”,是指在清水中洗滌冠纓,此處比喻詩人超脫塵俗D.尾聯直抒胸臆,道出詩人的心聲,表明當官之人同樣也可以超然物外(2)本詩與黃庭堅的《登快閣》對“歸隱”有不同的認識,請簡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寫(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在成人禮上,校長引用《論語》“,”兩句,寄語同學們“為學”要在物質條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②青色是解讀中華傳統文化的色彩密碼之一,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用“”描寫將要下雨時的陰郁,又用“”表現天空的廣袤無垠。③用典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手法,三國人物經常作為典故入詩,如“,”。六、語言文字運用I(13分)6.(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飯桌上通常少不了一碗醬,這醬都是自己家做的。每年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一過,家庭主婦們煮熟了黃豆,等它涼透了,再把它們揉捏成磚頭的形狀,放置起來。到了清明之后,自然風干了,把醬塊掰開,放到醬缸里,醬就開始了發酵的過程。醬缸放在陽光充足的窗跟前或者菜園的中央。用不了多久,醬就由淺黃變為乳黃直至金黃,并且自然地把醬汁調和均勻了,香味隱約飄了出來,一些貪饞的人受不了它的誘惑,就盛著它吃了。醬缸像小孩子一樣需要精心呵護。它討厭蚊蟲,因此臉上總是蒙著一層白紗布,防止蚊蟲飛進去;它喜歡曬太陽,似乎還很害癢,把白醭撇出去;它懼怕雨水,一看雨要來了,就給它蓋上去。我就很心疼家中的醬缸,會一路飛奔回家。醬沒被淋著,我卻會在返回的路上被雨水打濕。我最鐘情的醬,雖然它不直溜,但釣起魚來卻不含糊。水泡子中的魚都是小魚。我釣回來的魚,基本都是把它連著骨頭剁成泥,舀上一碗黃醬(1)下列句子中的“含糊”和文中加點的“含糊”,含義相同的一項是A.他的話語含糊不清,讓人難以捉摸他的真實意圖。B.這個實驗非常重要,一定要規范操作,不能有半點含糊。C.你別門縫里看人,要比就比,我絕不含糊。D.別看他年紀小,那手毛筆字寫得可真不含糊。(2)文中畫橫線句“直至”前可以加逗號斷開,而作者沒有斷開,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3)如要為文中第一段撰寫語言鑒賞札記,請列出鑒賞要點并簡要分析。七、語言文字運用Ⅱ(7分)7.(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學習邏輯有助于準確地表達思維和嚴密地展開論證。有人說,不學習邏輯也能有邏輯地進行思考,照樣寫出好文章。的確,正如不是先學了語法才會說話一樣。但是,①,不學習邏輯起碼有兩點問題,一是遇到不合邏輯的話或文章,不能做出邏輯分析,更不能從邏輯上分析出錯誤原因。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例子,如“這個廠的領導很重視思想工作,在領導班子中沒有人不認為政治思想工作不重要”,實際意思是“②”,與前一句“重視思想工作”相矛盾。再如,“科技人員都應學外語,所以我不必學外語”,這是一個錯誤的推理,莊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使用詭辯術,安知魚之樂?”中的異類不可以相知、相比的“子”與“魚”偷換成了“子”與“我”,違反了在一個論辯過程中“論題必須同一”的同一律要求。(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每處不超過15個字。(2)下列選項和“濠梁之辯”中莊子所犯邏輯錯誤相同的一項是A.我堅信一位哲人的話——“不要相信任何人!”B.《祝福》中,魯四老爺知道祥林嫂的死訊后說:“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C.阿Q被閑人欺負后,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D.不薄之謂厚,不白之謂黑。八、寫作(60分)8.(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當前,“新技術”“新產業”“新質生產力”高速發展迭代,在萬象更新的時代以上材料給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2024年湖北省武漢市高考語文模擬試卷(5月份)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代文閱讀I(18分)1.(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中國文明的起源不是“眾星拱月”,而是“滿天星斗”。在這一理念下中原文明不再是唯一的、中心的中華文明源頭。把巴蜀文明看作與中原文明平行發展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中的一元,才能看到二者的差異和特色。中國經歷過一個輝煌的青銅時代,三星堆和殷墟兩個考古遺址分別代表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青銅時代的輝煌期,但三星堆代表的巴蜀文明和殷墟代表的中原文明經歷的卻不一樣。殷墟青銅器的主要造型是青銅“物”器,即用青銅器制作的各種物品,最為常見的有鼎、尊等,鮮有單獨的人形紋樣。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則擁有大量的“人”形,如青銅大立人像、青銅縱目面具,青銅神壇上所鑄的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13個人像等等。中原文明出土的青銅器大部分發掘于家族墓葬之中,作為陪葬的明器,象征著財富和政治權力。西周早期的毛公鼎的銘文中多次出現“父、王、家”等字樣,此時權力已被家族私有化,是一種“家天下”的形式。巴蜀文明的青銅器則多用于大型祭祀。從祭祀坑的規模、大小和發掘出來的青銅器數量來看,必定是國家級的重要儀典。因此,三星堆的青銅器是公共器物,不是專為某個家族和個人訂制的。是什么造成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在青銅時代的差異?首先在于兩種文明所代表的權力模式存在差異。考古學家李伯謙把“古國”分為“崇尚神權”和“崇尚王權”兩類。近幾年三星堆最吸引人的文物就是結構復雜、層次多樣的青銅神壇,專家認為它的奇特造型生動地詮釋了正在進行的一次神巫儀式。而中原文明里幾乎所有已知的主要兵器都能找到青銅制造品,甲骨文中“王”字是青銅兵器“鉞”的象形字,外用甲兵”的國王形象演化而來的。《左傳》有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宣揚和鞏固國家權力方面,巴蜀文明注重的是祭祀青銅時代是一個記錄英雄的時代。中原文明的首領都有過領導本氏族戰勝自然災害的功績,大禹治水,商湯試圖投火祛災,體量“大”,高度“大”。這種“大”帶給人們最直接的心理感受就是崇高感、神秘感和震撼力,它雖然有可能是氏族英雄蠶叢演化而來的,但體量大大超越了人面的實際尺寸巴蜀文明與中原文明在青銅時代的差異來源不止于此。中原文明區域地勢平坦,濕潤多雨,交通便利,既重視生存發展和物質實利,也重視溝通的文化基因。對巴蜀文明而言,川西高原聳立、雪山巍峨,川東盆地則地勢平坦,形成中國的雨霧之極,多種奇花異卉和珍禽異獸終日籠罩其中。這很容易讓巴蜀人產生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由此形成神秘的宗教情結和對藝術的迷狂。這是三星堆文化發展為神權古國的自然生態原因,也是巴蜀文明獨自向內發展形成的文化成果。巴蜀文明獨特的文化基因并沒有隨著古蜀國的滅亡而湮滅,而是成為中華文化系統中的文化基因之一,展現著自己強大的生命力和傳播力。(摘編自裴爭《青銅時代巴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的差異初探》)材料二:由于文獻資料的缺乏,關于古蜀國的歷史源頭目前并無確切記載。李白在《蜀道難》中曾慨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詩中的蠶叢和魚鳧,這與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眼睛與臉呈90度垂直的青銅人正好能對應上。《蜀王本紀》云:“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清代陳登龍的《蜀水考》記載岷江“南過蠶陵山,古蠶叢氏之國也”。三星堆出土的一件玉璋上,這里的神山指的就是陳登龍筆下的蠶陵山。魚鳧王朝時期,古蜀國日漸強盛,是古蜀王國最高權力中心所在,其他不同層級和邊緣地區的各級次中心是這個中心在各地實施統治的堅強基礎和有力支柱。這種情況與三星堆青銅雕像群所呈現的層級結構完全一致。蜀王更迭都發生在蜀族內部部落之間,所以古蜀文化保持了發展的連續性。在2000多年時間里,隨著國力的強盛,開疆拓土,三星堆文化展示出了“強烈的擴張性和輻射性”。渝東、鄂西及云貴區域,基本上沒有抵抗力。從鄂西出土的鳥頭柄來看,此地有可能是古蜀王國鎮撫其東界的官員駐節之地,也表明了西南夷各族從屬于古蜀王國的事實。由于古蜀國掌控著西南地區,中原商王朝面對自己急需的一些戰略物資,如冶銅所需的礦產資料,中原商王朝的文化漸漸傳入古蜀國。三星堆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基本都是以模范法來鑄造,其中部分青銅尊和罍,形制上與中原商文化同類銅器大體一致。但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更多的是體現本土文化特色的全面罩、頭像、神樹、大型青銅人等。不僅改變了今人對中國古代青銅器以殷墟青銅器為代表的認知,也在事實上重構了中華文明中青銅知識的圖譜。受古代“內諸夏而外夷狄”觀念影響,人們也在很長時期都將中原文明視作唯一的文明中心。如果不是三星堆遺址的發掘,人們恐怕很難想象,曾存在一個與中原文明同樣璀璨的古蜀文明。(摘編自《三星堆文化對中華文明意味著什么?》)(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三星堆古城建成于古蜀魚鳧王朝,是巴蜀文明的代表性考古遺址,從中出土的青銅器是對中國青銅時代輝煌歷史的有力證明。B.雖然同為禮器,中原文明中青銅器彰顯的是家族的地位與權力,而巴蜀文明則打破了這一陳規C.三星堆發掘的青銅器特色顯著,許多物件與神巫形象、儀式有關,具備豐富的宗教元素D.在古蜀國與中原商王朝的經貿過程中,中原文化對古蜀文化產生了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有限(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A.不論是在巴蜀文明還是在中原文明中,青銅器的作用都單一且純粹,這為以青銅器為支點研究兩種文明的特征提供了便利。B.古蜀歷史相較中原歷史,留下的文字資源與學術成果相對較少,而三星堆的發掘為相關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證材料。C.在傳統觀念中,中原文明是中華文明唯一的、中心的源頭,巴蜀文明與之內外有別D.四川東西地貌反差巨大,物種豐富,大自然的奇異使人敬畏并能激發想象力(3)下列對兩則材料的相關論證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DA.材料一首句“眾星拱月”“滿天星斗”等詞,使用比喻,形象地指出關于中國文明起源的兩種認知B.材料一第六段對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中的英雄形象進行比較,并以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為例,來印證巴蜀文明中的神權崇拜。C.材料二第一段將文獻資料與三星堆文物進行考據印證,從兩位蜀王到蜀王居住地,再到古蜀國,層次清晰。D.兩則材料對巴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的論述各有側重,材料一側重于兩種文化在青銅時代的差異,材料二側重于兩種文化間的相互影響。(4)請根據材料一的相關內容補寫下列圖表中的空缺信息。研究主題:巴蜀文明與中原文明在青銅時代的差異研究前提:①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都經歷了輝煌的青銅時代(或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同屬中華文明的一部分)研究內容研究對象②青銅器的用途(或作用)青銅器的形制原因一:權力模式原因二:③生態環境巴蜀文明國家禮器“人”形神權地形復雜,多奇珍生物中原文明陪葬明器“物”形王權地勢平坦,濕潤多雨(5)為什么說巴蜀文明是“中華文化系統中的文化基因之一”,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解答】(1)B.“打破了這一陳規,于文無據,作為陪葬的明器。從祭祀坑的規模,祭祀儀典具有相當宏大的規模,可見,讓青銅器從個體走向群體。故選:B。(2)A.“單一且純粹”錯。原文只是說“中原文明出土的青銅器……象征著財富和政治權力”“巴蜀文明的青銅器則多用于大型祭祀”,原文只是說了在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中青銅器的不同作用。故選:A。(3)D.“材料二側重于兩種文化間的相互影響”錯誤,中原商王朝的文化漸漸傳入古蜀國”可知,并沒有談及兩種文化間的相互影響。故選:D。(4)第①空,根據材料一中“中國經歷過一個輝煌的青銅時代,此處是說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都經歷了輝煌的青銅時代,這也是該處所填寫的內容。第②空,根據“中原文明出土的青銅器……作為陪葬的明器,巴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的青銅時代作用不同;第③空,根據“中原文明區域地勢平坦,交通便利,雄偉的橫斷山脈造成四川東西地貌的巨大反差、雪山巍峨,河流縱橫,形成中國的雨霧之極,巴蜀文明與中原文明在青銅時代的差異在于不同的生態環境。(5)根據“三星堆出土文物……不僅改變了今人對中國古代青銅器以殷墟青銅器為代表的認知,也在事實上重構了中華文明中青銅知識的圖譜”概括:重構了中華文明中青銅知識的圖譜。根據“高原和盆地之間是一道降雨帶,形成中國的雨霧之極。這很容易讓巴蜀人產生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由此形成神秘的宗教情結和對藝術的迷狂”概括:獨自向內發展形成了神秘的宗教情結和對藝術的迷狂。根據“三星堆文化展示出了‘強烈的擴張性和輻射性’”“巴蜀文明獨特的文化基因……成為中華文化系統中的文化基因之一,展現著自己強大的生命力和傳播力”概括:輻射影響范圍廣。答案:(1)B(2)A(3)D(4)①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都經歷了輝煌的青銅時代(或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同屬中華文明的一部分)。②青銅器的用途(或作用)。③生態環境。(5)①重構了中華文明中青銅知識的圖譜。②獨自向內發展形成了神秘的宗教情結和對藝術的迷狂。③輻射影響范圍廣,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傳播力。二、現代文閱讀Ⅱ(17分)2.(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我不是一條魚非魚我是一條魚。魚戲蓮葉間,是理所當然的。每天,我所有的快樂就是在那片荷塘里游來游去,荷葉田田,荷花綻放,我會和其他魚們比賽,那就是看誰能吃到荷花的花瓣。老實說,花瓣并不好吃。作為魚,我們天生就不是吃花瓣長大的。可有時候,實在是太過鮮嫩嬌艷,讓人,不,從水里跳起來,叼一口。大多時候,我們誰也吃不到,畢竟荷花端端地高高在上。有時候,低了一點兒,運氣好的話,我比它們經驗略多,勝出的次數也更多。我不是一條魚。我是岸邊捕捉魚戲蓮的一個攝影師。說實話,我也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攝影師,臨近退休,唯有攝影還略有興趣和基礎,就在幾個老朋友的攛掇下,周末有空了,就來這荷塘邊隨意拍拍。有人說這片荷塘里的魚會吃荷花,我不信。魚就是魚,怎么會吃荷花呢?可從他們發來的照片上,正躍出水面,奔向頭頂的那朵粉色荷花。另一張照片上,一瓣花朵銜在唇邊,正欲沉入水中。開眼界了我決定蹲守一下。和他們一樣,大清早太陽還沒出來,我就把三腳架支在荷塘邊,等待著陽光和魚,如果運氣好盯著取景器,我慢慢地等著魚躍出水面咬上花瓣的那一刻。為了有一張“鎮得住”的照片,我有的是時間和耐心。我是一條魚。什么。岸上架起的一排排黑洞洞的“炮口”,對準了這個小小的池塘。我知道,他們在等荷花?不。年年歲歲花相似,他們等的是我們。我記得我說過,我們偶爾會調皮一下,就是比看誰跳出去能吃到花瓣,他們等的就是這個。我們一躍出水我告訴他們,別急。看誰能耗過誰,反正我們在水里,讓他們慢慢等去吧。我不是一條魚。但我此刻有些恨那些魚。連著七八天了,我的耐心快耗盡了,還沒有一條魚跳出來,連看我都沒看到。荷花深處,倒是聽到有魚們跳出水面弄出來的動靜。太熱了。那些聒噪的蟬們拼了老命在叫,好多人已經收拾設備準備撤了,我也打算走。電話響了,一個熟悉的號碼。他問我,在哪兒?我說,發個位置,我馬上去。我趕緊告訴他,在拍魚,等著魚吃荷花呢。他說很快,他就來了。我們席地坐在一棵樹下,我給他說了魚戲蓮,是真的,又看了看別人的。他笑道,哥,你這裝備不行啊,就是玩兒。過了幾天,他又打電話,說給我捎了一份土特產。土特產?他老家離我老家不過三十里,不用了,家里人少,一個大紙箱,箱子上真的寫著山珍特產。我壓根兒不會相信。打開,佳能,六百變焦。我立馬封上,打電話讓他拿走。他說,哥,就一個鏡頭,想拍那種魚戲蓮,得用這種設備,你再不拿走,我就把箱子放你公司門衛室了。我是一條魚。那個老頭兒太執著了。最近每個大清早都來,在眾多的長“槍”短“炮”中,支起他寒酸的相機嗨,看在他這么大年紀的份兒上,我就跳一下,能不能拍到,就是他的事了。我不是一條魚。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讓我等到了。我盯著取景器,手一直放在快門上。看到一條青色的大魚在水中繞著一朵花盤旋果然,那條魚好像知道我做好了準備,它晃了晃尾巴,嘴巴大張,咬住一片花瓣,那片花瓣就被它銜在嘴里,然后和它一起沉入水中。從出水到入水,不過短短的一兩秒鐘。我全部拍了下來。等那些長“槍”短“炮”們聽到動靜,調整相機,去摁快門,說我拍到了魚戲蓮,就用我的破設備。這么久了忍不住,就會有被拍到的可能。他沒回我。(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BA.花瓣并不好吃,但在魚看來太過鮮嫩嬌艷,才有了魚戲蓮的驚艷時刻,亦如人面對誘惑。B.小說中的“他”“說給我捎了一份土特產”,實則是送“我”照相機鏡頭,如此故弄玄虛C.小說呈現了人物的心理變化對色吃荷花的不相信→看到照片決定蹲守→久未等到,耐心將盡→拍得成片,喜悅得意。D.“我不是一條魚”反復出現,但意義不斷變化:從陳述客觀事實,到強調“我”即便是快退休也不會成為輕易上鉤的魚。(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DA.小說多用雙關,如“忍不住,就會有被拍到的可能”既指魚的行為B.小說中的“魚”有人的思想意識,也有人的習性,“調皮一下”“叼一口”“跳一下”“表演一下”等描寫C.小說并未詳細交代故事的社會背景和情節的來龍去脈,主人公也沒有具體姓名,時空和人物虛化,引人思考。D.小說語言幽默詼諧,如“那條魚已經得嘴”“決定蹲守一下”“能不能拍到,就是他的事了”等(3)小說結尾句“他沒回我”意味頗豐,請結合文本分析。(4)小說使用雙視角反復切換的方式講述故事,請分析這樣處理的效果。【解答】(1)B.“如此故弄玄虛,“故弄玄虛”指故意玩弄花招,無法捉摸。“想幫我實現拍攝魚戲蓮的計劃”錯誤。故選B。(2)D.“旨在為故事講述營造輕松氛圍”錯。故選D。(3)文中說,“我”的一個熟人送給“我”一個碩大的、佳能照相機鏡頭,讓他的目的沒有達成,說就用“我”的破設備拍到了魚戲蓮,其原因是他誘惑“我”沒有成功,表達了作者對“他”這類行事不正。他沒回“我”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送“我”昂貴的鏡頭,這是誘惑“我”犯錯,這表明“我”和“他”根本不是一路人,這樣的現象很普遍,我們要對保持清醒。作者用“他沒回我”收尾、守住本心的認可。(4)從形象來看:文中人與魚的心理活動多次穿插對照,如魚心想:那個老頭兒太執著了……“我”心想:功夫不負有心人。文章最后說“我不是魚”,就會有被拍到的可能”;從主旨來看:文中說“那條魚好像知道我做好了準備,它晃了晃尾巴,嘴巴大張,又一個甩尾,然后和它一起沉入水中”“這么久了。忍不住,這表明了魚對蓮的執著,打電話讓他拿走……我說,我就把箱子放你公司門衛室了”“這么久了。忍不住。魚對蓮的執著與人對所欲的執著相互映襯,深化了主旨;從情節來看:小說采用三組“我是一條魚。……我不是一條魚,場景從“我是一條魚”的敘事視角切換到“我不是魚”,插入了熟人送六百變焦佳能照相機鏡頭給“我”的情節,讀來新奇有趣。答案:(1)B(2)D(3)①他沒回“我”,因為他誘惑“我”不成,表達了對“他”之流行事不正。②他沒回“我”,“我”忍住了誘惑,這反過來表達了對自我保持清醒。(4)①從形象來看,人與魚的心理活動多次穿插對照;②從主旨來看,構成隱喻;③從情節來看,讀來新奇有趣。三、文言文閱讀(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唐姚、宋并稱,而議者多優宋而劣姚,余謂不然。夫仡仡矜矜,萬仞壁立,使百辟消其邪心,此臣道之如山者也。宋璟是也。靜深有謀,“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此臣道之如海者也。姚崇是也。然而山雖高;海雖渾,變化不測。余故曰崇勝也。夫人主之愎諫而昵小人者,情也。所貴為大臣者,不逆其情,而善誘之以歸于道。不必有排斥小人之跡,而能使之與人主日疏。崇之對幸東都①,與其黜姜皎、罷魏知古者,皆璟之所不屑為,而亦璟之所不能為者也。吾嘗謂天寶之禍,而姚崇在則無慮。何也?彼明皇者,英主也。其畏璟而愛崇也,必曰姚崇之謀;不合,而天下無如崇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見用。然臨軒之禮②,卒不相假者,終知林甫之非崇也。知其非崇而必用之者,太平日久而樂用才臣以自暇自逸,宋璟儔也,有其道無其術,爭不得則去。九齡去而天下無爭之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見用。使其時有若崇者,為之內娛主意于所甚安,而陰以計擠小人于外,林甫不得專政,而祿山不得入宮矣。(節選自袁枚《姚崇宋璟論》)材料二:春,正月癸卯,太廟四室壞,以問宋璟、蘇颋,對曰:“陛下三年之制未終遽爾行幸恐未契天心災異為戒。愿且停車駕。”又問姚崇,對曰:“太廟屋材,皆苻堅時物,適與行期相會,何足異也!且王者以四海為家稔幸東都,百司供擬已備,不可失信遷神主于太極殿,更修太廟,如期自行耳。”上大喜,賜崇絹二百匹。己酉,上行享禮于太極殿,仍入閤供奉,恩禮更厚(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七》)【注】①東都:唐代指洛陽。②臨軒之禮:出自《資治通鑒》中“(姚、宋)二人每進見,上輒為之起(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陛下三年A之制B未終C遽爾D行幸E恐未契F天心G災異H為戒。(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A.劣,文中指認為……不好,與《促織》中“成以其小B.假,文中指給予,與《勸學》中“假舟楫者C.稔,文中指莊稼成熟,與《歸去來兮辭》中“猶望一稔”的“稔”意思相同。D.遷,文中指遷移,與《答司馬諫議書》中“盤庚之遷”的“遷”意思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DA.唐代姚崇、宋璟并稱,但議論者多“優宋而劣姚”,不過袁枚更推崇姚崇。B.姚崇作為大臣,能做到不顯露出排斥小人的跡象,但可以使君主日益疏遠小人。C.袁枚認為,如果天寶年間姚崇仍然在世,或者有像他這樣的宰相D.姚崇對幸東都之后,玄宗命他每月五日朝見一次,仍像以往那樣進入內殿任職。(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所貴為大臣者,不逆其情,而善誘之以歸于道。②九齡去而天下無爭之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見用。(5)材料一袁枚認為宋璟臣道“如山”、姚崇臣道“如海”,材料二是如何佐證這個觀點的?請簡要分析。【解答】(1)句意:陛下三年之喪尚未守完,就急忙前往東都,上天才用災異來示警。“陛下三年之制”作主語,“未終”作謂語;“遽爾”作“行幸”的狀語,句意完整;“恐”作謂語,“未契天心”作賓語。故應在CEG處斷開。(2)A.正確。/成名因為它小而認為它劣質。B.正確,給予。句意:(明皇)最終也不會給他以臨軒目送之禮,并不是能游水。C.正確。/只再等上一年。D.錯誤,都是遷移。句意:只是應將祖宗的牌位遷移到太極殿中。故選D。(3)D.“每月五日朝見一次”錯誤,可見。故選D。(4)①“所貴為大臣者”,判斷句,違逆;“歸”。譯文:作為大臣的可貴之處,而循循善誘使他歸于正道。②“去”,離職;“見用”。譯文:張九齡離任后天下再沒有諫諍的大臣了。(5)宋璟的話“陛下三年之制未終,遽爾行幸,災異為戒,直接駁斥玄宗的計劃,壯勇剛強,以禮制;姚崇說的“太廟屋材,皆苻堅時物,適與行期相會!且王者以四海為家,百司供擬已備,但應遷神主于太極殿,如期自行耳”既沒有否定玄宗的想法,由此可概括:姚崇如海,善于應對,并且給出合理建議。答案:(1)CEG(2)D(3)D(4)①作為大臣的可貴之處,是在于不違逆君主的性情。②張九齡離任后天下再沒有諫諍的大臣了,李林甫這才能憑借才能被重用。.(5)①宋璟如山,壯勇剛強,以禮制;②姚崇如海,善于應對,并且給出合理建議。參考譯文:材料一:唐代(宰相中)姚崇,但議論者多認為宋優而姚劣。那壯勇剛強,毫不動搖,能使百僚邪心泯滅。宋璟就是如此,足智多謀,“在機要政務上能夠成就天下人的功業”。姚崇就是如此,蛟龍卻不會居住于此,變化卻無法預測。君主固執己見,這是人之常情,是在于不違逆君主的性情。不一定有排斥小人的跡象。姚崇回答巡幸東都的詢問、罷黜魏知古的行為,但也是宋璟做不到的,倘若宋璟還在的話仍然值得憂慮。為何這么說,是英明的君主,這是由來已久的,(明皇)必定會說是姚崇的謀劃,就說為何不與姚崇商議,天下沒有比得上姚崇的人。然而,是因為他始終明白李林甫不是姚崇,然而還要任用他的原因,(明皇)樂于任用有才之臣以使自己閑適安逸。而張九齡這位宰相,(可惜)只有宋璟的為臣之道,(他與明皇)道不合則諫諍。張九齡離任后天下再沒有諫諍的大臣了。假使當時有像姚崇那樣的大臣,而暗中設計將小人排斥到外地,李林甫始終不能獨攬政權。材料二:春天,太廟中有四間房屋倒塌,離開正殿(到其他殿堂處理政事),便向宋璟和蘇頤征詢意見,就急忙前往東都,因此上天才用災異來示警。”(玄宗)又征詢姚崇的意見,都是(三百多年前)前秦苻堅時的舊物,碰巧與陛下的行期相合罷了!況且君主以四海為家,有關部門已經做好一切準備,只是應將祖宗的牌位遷移到太極殿中,(車駕)還是應該如期東行,采納了姚崇的意見。已酉日,命姚崇每五日朝見一次,對他的禮遇也更加隆重。四、古代詩歌閱讀(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夏夜孔平仲小雨初收深夜涼,杖藜徐步立回塘。一天星月清人意,四面芙蕖遺我香。大隱嘗聞在朝市,昔人何必濯滄浪。應官①粗了心無事,便是逍遙物外鄉。【注】①應官:當官。(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首聯照應詩歌標題,小雨初停的夏夜,詩人拄著藜杖緩慢行走在曲折的水塘旁。B.頷聯寫夜晚的天空讓心靈澄澈、清明,四面的荷花送來陣陣清香,令人愉悅。C.頸聯中“濯滄浪”,是指在清水中洗滌冠纓,此處比喻詩人超脫塵俗D.尾聯直抒胸臆,道出詩人的心聲,表明當官之人同樣也可以超然物外(2)本詩與黃庭堅的《登快閣》對“歸隱”有不同的認識,請簡要分析。【解答】(1)C.“此處比喻詩人超脫塵俗,操守高潔”錯,操守高潔。整句詩表達的觀點是隱居不必到山林。故選:C。(2)孔詩頸聯是“大隱嘗聞在朝市,昔人何必濯滄浪”,他們并不需要像古人那樣去隱居山林,而是能夠在大城市或朝廷中保持自己的清高和獨立。詩人連用兩個典故,不必超脫塵世,即使在朝廷當官。尾聯“應官粗了心無事,寫當官不陷于瑣事,同樣可以逍遙自由。黃詩尾聯是“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吹弄著悠揚的長笛,我的心早已和白鷗訂好盟約了,詩人心內的憂煩無端而來、自己的胸懷無人理解的痛苦,解脫的出路何在呢,通過“歸船”“白鷗”之想。答案:(1)C(2)①孔詩頸聯連用兩個典故,表明大隱可隱于朝堂鬧市。尾聯寫當官不陷于瑣事,同樣可以逍遙自由。②黃詩尾聯通過“歸船”“白鷗”之想,表達回鄉歸隱之情。五、名篇名句默寫(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在成人禮上,校長引用《論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兩句,寄語同學們“為學”要在物質條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②青色是解讀中華傳統文化的色彩密碼之一,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用“云青青兮欲雨”描寫將要下雨時的陰郁,又用“青冥浩蕩不見底”表現天空的廣袤無垠。③用典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手法,三國人物經常作為典故入詩,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解答】故答案為:(1)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重點字:飽)(2)云青青兮欲雨青冥浩蕩不見底(重點字:冥)(3)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重點字:雀)六、語言文字運用I(13分)6.(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飯桌上通常少不了一碗醬,這醬都是自己家做的。每年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一過,家庭主婦們煮熟了黃豆,等它涼透了,再把它們揉捏成磚頭的形狀,放置起來。到了清明之后,自然風干了,把醬塊掰開,放到醬缸里,醬就開始了發酵的過程。醬缸放在陽光充足的窗跟前或者菜園的中央。用不了多久,醬就由淺黃變為乳黃直至金黃,并且自然地把醬汁調和均勻了,香味隱約飄了出來,一些貪饞的人受不了它的誘惑,就盛著它吃了。醬缸像小孩子一樣需要精心呵護。它討厭蚊蟲,因此臉上總是蒙著一層白紗布,防止蚊蟲飛進去;它喜歡曬太陽,似乎還很害癢,把白醭撇出去;它懼怕雨水,一看雨要來了,就給它蓋上去。我就很心疼家中的醬缸,會一路飛奔回家。醬沒被淋著,我卻會在返回的路上被雨水打濕。我最鐘情的醬,雖然它不直溜,但釣起魚來卻不含糊。水泡子中的魚都是小魚。我釣回來的魚,基本都是把它連著骨頭剁成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從營養角度看農業植保的影響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種子繁育員職業技能考試試題及答案
- 深入分析項目干系人與組織文化的適應問題試題及答案
- 農作物繁育過程中的管理技巧試題及答案
- 剖析籃球裁判員試題及答案
- 專業見解2024年種子繁育員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體育經紀人考試復習資料試題及答案
- 模具設計中的質量控制試題及答案
- 游泳救生員的社區互動活動試題及答案
- 小學數學課件《圓錐的體積》
- GB/T 5538-2005動植物油脂過氧化值測定
- GB/T 5530-2005動植物油脂酸值和酸度測定
- 《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職業健康防護知識培訓
- 二次消防改造工程合同協議書范本
- 某智慧城市政務云平臺項目建設方案
- 德勤業務管理流程優化咨詢報告課件
- 深靜脈導管維護流程
- 班級管理(第3版)教學課件匯總全套電子教案(完整版)
- TCVN-2622-越南建筑防火規范(中文版)
- 不負韶華只爭朝夕-一模考試反思 課件-2021-2022學年高中主題班會(共17張PPT)
- DB13(J)∕T 256-2018 農村氣代煤工程技術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