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7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 十年(2015-2024)高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原卷版)_第1頁
專題17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 十年(2015-2024)高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原卷版)_第2頁
專題17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 十年(2015-2024)高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原卷版)_第3頁
專題17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 十年(2015-2024)高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原卷版)_第4頁
專題17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 十年(2015-2024)高考歷史真題分類匯編(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3-2024年十年高考真題匯編PAGEPAGE1專題17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目錄考點01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1考點02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 14考點03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和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 26(按住Ctrl,點擊目錄里的考點,可直接跳到對應考點)考點01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1.(2024年全國甲卷)20世紀40年代,好萊塢曾經拍攝過一系列正面表現蘇聯的電影,從蘇聯的視角對其進行了相對正面的刻畫。而20世紀50年代之后,蘇聯在美國電影里的形象也很快出現了急轉彎,蘇聯對美國的威脅成了好萊塢電影的重要主題之一。美國這一態度轉變反映出(

)A.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 B.國際形勢影響價值觀C.雅爾塔體系走向瓦解 D.冷戰聚焦于文化領域1.(2023年全國甲卷)1952年,美國對菲律賓啟動了蔬菜種子項目,次年升級為“民主種子”項目,該項目將募集或低價購買的蔬菜種子在菲律賓農村分發并給予種植指導,同時將西方觀念傳播給受助的菲律賓民眾。美國“民主種子”項目的實施(

)A.反映兩極格局形成后美蘇對抗的升級B.旨在促進菲律賓經濟發展與觀念變革C.推動了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獨立與解放D.凸顯了對第三世界地區的宣傳與爭奪2.(2023年湖北卷)1946年6月25日,世界銀行正式營業。截至1949年6月底,銀行資產約為20.73億美元,貸款審批情況如下表(單位:億美元),這反映二戰后初期世界銀行(

)貨款國別法國荷蘭南斯拉夫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麥伊朗盧森堡墨西哥波蘭巴西申請額5.05.355.00.43.50.52.50.22.096.01.0批準額2.51.9500.1600.400.120.34100.75A.配合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B.貸款對象集中于不發達國家C.決策行為受到冷戰影響 D.推動區域經濟集團化的形成3.(2023年江蘇卷)1960年9月,民主德國對西柏林通道實施無限期邊界管制,聯邦德國隨即宣布暫時中止兩國之間的貿易、服務協定。后經過不斷協商,到12月底雙方重新恢復協定,民主德國廢除了對西柏林的限制措施。這一事件的解決(

)A.導致西方陣營逐漸分化 B.凸顯了雙方政策的務實性C.助推美蘇關系全面緩和 D.有利于戰后歐洲經濟復蘇1.(2022年河北卷)1956年,蘇聯決定擴大同美國的科學文化交流,隨后放松了對科研人員國際交流的限制,開放了許多科研機構,包括宇航基地與核設施等涉及重要機密的科研場所。蘇聯的這一做法(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旨在同美國共享最新科研成果C.回應了馬歇爾計劃 D.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學技術水平2.(2022年江蘇卷)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蘇兩國依據文化交流協議,舉辦國家展覽的情況。這表明(

)展覽國展覽地點主要展品美國莫斯科食品、服裝、體育用品、書籍、音響設備蘇聯紐約噴氣式飛機、拖拉機、汽車、水力發電裝置A.美國的物質文化更具吸引力 B.美蘇借助文化交流滲透冷戰C.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D.蘇聯的重工業實力遠超美國3.(2022年海南卷)如圖是1953年蘇聯報刊上發表的一幅漫畫,它揭示了(

)A.熱核武器競賽的現實 B.意識形態的斗爭C.熱戰一觸即發的危險 D.冷戰對峙的加劇4.(2022年浙江卷1月)20世紀50年代中期,周恩來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某國際會議上強調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會議最終通過了《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這次會議上,周恩來作出的重要貢獻有A.鮮明地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B.就印度支那停止敵對行動提出六點建設性意見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闡述了以結伴而不結盟為核心的新型國家關系上海1.(2021年重慶卷)1962年,美國總統肯尼迪要求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必須閱讀《8月的槍聲》,該書敘述了薩拉熱窩事件后發生的一系列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終導致了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軍事沖突。肯尼迪想讓國家安全委員會重視(

)A.維護美國的核壟斷地位 B.管控危機應對戰爭風險C.遏制蘇聯在東歐的擴張 D.收縮美國海外軍事力量

2.(2021年河北卷)1946年夏,丘吉爾指出:“美國鷹停落在棲木上,它是一只有著可怕喙爪的強壯大鳥……葛羅米柯先生(蘇聯外交官)被派來每天用一把鋒利的鐮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鷹一直都保持著安靜,但就此認為鷹的內心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那就是大錯特錯了。”這反映了當時A.兩大陣營對峙局面形成 B.美蘇兩國間矛盾加劇C.美蘇冷戰序幕由此揭開 D.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3.(2021年海南卷)1948年,英國政府確定:把柏林空運作為開展對蘇外交談判的手段,在柏林空運取得重大進展前,暫不同蘇聯接觸;英國的實力難以單獨擔負起西柏林的物資運輸任務,須充分借助美國的力量;建立英美聯合空運機制,以便督促美國對空運行動投入人員和物資。此舉意在A.依附美國共同對抗蘇聯 B.加速聯邦德國的軍事化C.爭取對蘇政策的主動權 D.刺激法國挑戰美國霸權4.(2021年山東卷)如圖是20世紀70年代歷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發表的主要文件。它們反映出不結盟運動發展的目標是A.實現第三世界的經濟合作 B.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C.維護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 D.構建政治經濟一體化組織5.(2021年廣東卷)如表美國與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貿易出口額比較單位:百萬美元,如表作為直接論據,可用來探究的論題是年份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1948年3975821949年1457651950年1—6月41268A.馬歇爾計劃的出臺及其歷史背景 B.兩極格局與西方國家滯脹的根源C.世界貿易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 D.歐洲市場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6.(2021年全國乙卷)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紐約畫派領銜人物杰克遜·波洛克以將油墨滴灑和傾潑在大塊畫布上的創作方法而著稱,畫作沒有任何可識別的主題。美國中央情報局竭力推崇該畫派,并資助其在海外展覽,以顯示自由、個性的表達。這表明A.紐約畫派的創作方式受到各國民眾歡迎B.紐約畫派的創作具有濃厚意識形態色彩C.美國政府旨在擴大紐約畫派的影響力D.美國政府借助藝術領域滲透冷戰思維7.(2021年浙江卷1月)一次國際會議的公報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七部分。公報聲明:“確認人民遭受外國的征服、統治和剝削是對基本人權的否定,是對聯合國憲章的違反,是對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種障礙。”這次會議是A.萬隆會議 B.巴黎和會C.日內瓦會議 D.第26屆聯合國大會8.(2021年浙江卷1月)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亞非拉贏得民族獨立的國家發出呼聲的愿望日益強烈。在鐵托等人的推動下,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誕生。關于不結盟運動,表述正確的是A.倡導并建立了國際經濟新秩序 B.發起國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C.徹底瓦解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 D.有力地沖擊了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9.(2021年全國乙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越南戰爭中,美國為幫助南越傀儡政權消滅南方人武裝力量,自1961年起使用了落葉劑、除草劑等化學劑約7.8萬噸,噴灑面積達2.68萬平方千米。在使用化學劑之初,美國科學界就道義和生態原因提出異議。1967年2月,5000多名科學家向美國政府請愿,敦促約翰遜總統下令停止在越南使用化學劑。自1968年下半年起,聯合國大會相繼通過多項決議,開始關注生態問題,要求召開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并要求秘書長準備一個關于化學、生物以及細菌武器的報告。面對美國的戰爭暴行,越南人民武裝力量依然活躍在南越叢林中,給美國和南越政府以巨大打擊。1971年,尼克松政府決定終止在越南戰場使用化學劑。化學劑的使用,也使很多美國軍人在戰后飽受癌癥等疾病折磨。——摘編自呂桂霞《牧場工行動:美國在越戰中的落葉劑使用研究(1961~1971)》(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政府最終放棄在越南使用化學劑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在越南戰爭中使用化學劑的后果。1.(2020年海南卷)20世紀70年代以前,拉美各國外交政策的意識形態一直很濃。70年代,拉美大多數國家承認國際關系中的多種意識形態,主張不同社會政治制度國家和平共處,開展“多元外交”。這一變化A.順應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B.推動了亞非拉國家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C.表明了“一超多強”局面的出現D.旨在應對歐盟國際地位提高帶來的挑戰2.(2020年天津卷)有經濟學家認為,按照國際工業經濟一般的衡量標準,中國從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時間就達到或接近了工業化中期階段的水平。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在這一時期A.經濟建設不斷推進 B.對外開放日益擴大C.市場經濟逐步完善 D.城鄉差別顯著縮小3.(2020年天津卷)20世紀60年代末,基辛格說:“一個統一的歐洲對世界事務大概會堅持一種特別的歐洲的觀點——這就是歐洲將對美國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權挑戰的另一種說法。”這一看法出現的深層背景是A.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 B.歐洲威脅到美國全球霸權C.世界多極化趨勢顯現 D.美國與歐洲關系發生變化4.(2020年山東卷)1969年美國出臺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國家”與“非國家”這一概念和劃分方法,代之以“鼓勵與美國有外交關系或貿易關系的國家進行貿易”,并要求商業部修訂管制清單。這一調整主要是由于美國A.同蘇聯關系緩和 B.與西歐競爭加劇C.陷入侵越戰爭泥潭 D.國家實力相對衰弱5.(2020年浙江卷7月)1951年,西歐六國政府簽訂《巴黎條約》,建立了一個管理煤鋼事務的超國家機構。這個機構有權決定六國的煤鋼生產、投資、價格和原料分配,以至發展或停閉某些企業。該機構的設立有利于()。①奠定歐洲一體化基礎②促進六國經濟發展③推動法國與聯邦德國和解④建立獨立防務體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2020年全國卷Ⅲ)1964年,主要由亞非拉國家組成的七十七國集團成立。在1975~2006年聯合國決議中,圍繞著裁軍和國際安全議題,七十七國集團成員的意見基本一致。這種狀況A.確立了世界多極化的格局 B.維護了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C.遏制了戰后全世界范圍內的軍備競賽 D.改變了發達國家主導國際政治的局面7.(2020年全國Ⅱ卷)1958年,美蘇簽訂“文化、技術和教育領域的交流協議”。兩國展開了一系列文化往來,赴美的蘇聯學者90%為科學家、工程師,而赴蘇聯的美國學者90%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這表明A.美國旨在緩和與蘇聯的緊張關系 B.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C.冷戰格局下美蘇交流與對抗并存 D.蘇聯旨在對美國輸出先進科技8.(2020年浙江卷1月)二戰后,美蘇爭鋒,冷戰局面出現。如圖為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示意圖,結合所學,分析判斷①美蘇核賭博造成的危機是冷戰背景下第一次“特種戰爭”②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華盛頓、紐約處在導彈射程之內③美蘇對抗與危機雖不時發生,但雙方力圖尋求途徑達成妥協④美國對古巴實行海上封鎖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2019年海南卷)20世紀50年代,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9.1%,60年代為10.5%。日本經濟的發展A.強化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 B.奠定了日本民主改革的基礎C.推動了發達國家經濟格局的改變 D.促成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2.(2019年江蘇卷)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回憶錄中指出:“中國和美國在七十年代初謀求和解,這是世界環境所決定的。”當時的“世界環境”是A.中國重返聯合國改變了美蘇對峙格局 B.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趨勢已經出現 D.中美蘇成為決定國際關系的主要力量3.(2019年天津卷)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數十年中,美國大力開展軍備競賽,一些大公司與美國政府簽訂了以“成本固定利潤”為條件的防務合同,很多小型企業從大公司獲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這反映美國A.冷戰政策與公司發展相互影響 B.已經把軍備競賽作為根本國策C.軍工訂單解決了嚴重失業問題 D.國民經濟軍事化加劇戰爭危險4.(2019年全國卷Ⅲ)1947~1948年,美國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臨饑荒,美國政府拒絕提供救濟,因為有人指控他們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產主義式的而不是美國式的。這反映出A.三權分立體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識形態影響政府政策C.執政者力圖重塑國家精神 D.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加強5.(2019年北京卷)日本自1963年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出口國。同年,美國指責日本對美進行鋼鐵傾銷,日本遂減少對美出口。1968年美國迫使日本簽署協定,日本再次大幅減少對美鋼鐵出口。這說明A.“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速C.日本難以擺脫美國的經濟控制 D.美國開始建立世界經濟霸權6.(2019年浙江卷4月)有學者認為,二戰后某條約的達成“是一種實用的而非意識形態的事業,它尋求加速經濟恢復的新路徑。……它是把德國融入歐洲各國陣營里的第一步。”這個條約旨在A.推行馬歇爾計劃 B.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C.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 D.建立雙重性區域合作組織1.(2018年海南卷)1956年12月,《人民日報》刊文指出:能否正確的認識和對待斯大林的錯誤,已經成為影響許多國家及黨與黨相互團結的重大問題;對斯大林的錯誤應該批評,但必須在肯定和維護他正確方面的前提下進行。與此直接相關的重大事件是A.萬隆會議召開 B.越南戰爭爆發C.蘇共“二十大”召開 D.朝鮮戰爭停戰2.(2018年浙江卷1月)1954年,毛澤東會見尼赫魯,闡述了中印等國擁有的共同點:都曾遭受過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壓迫。他主張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戰爭,爭取持久的和平。毛澤東闡述的這個“共同點”及其談話精神,在后來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得到了體現。會議形成的共識被譽為A.“不結盟” B.“萬隆精神” C.“單極―多極化” D.“日內瓦精神”3.(2018年江蘇卷)20世紀60年代末,在世界貿易總額中,西歐國家僅歐共體六國所占比例就超過39%,美國同期從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業生產中,1951年至1970年,西歐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國同期則由48.6%降至37.8%。據此可知,西歐經濟的發展A.促進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B.強化了歐洲為主導的世界格局C.緩和了西歐國家與美國的矛盾 D.推動了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演進4.(2018年江蘇卷)1957年,蘇聯進行工業體制改革,撤銷汽車工業部、機器制造部等7個全聯盟部,保留了航空工業部、無線電工業部等6個全聯盟部,在地方設立了105個經濟行政區,把被撤的全聯盟部所管轄的企業移交給相應的經濟行政區。上述舉措的主要意圖是A.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C.適度擴大地方經濟自主權 D.削弱公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5.(2018年北京卷)(2018年北京卷文綜歷史11)讀下圖,下列選項能夠正確反映美國政府財政盈虧及其原因的是A.“馬歇爾計劃”從歐洲吸引援助使美國財政盈余B.古巴導彈危機的緊張局勢給美國財政造成赤字C.美國人首次登上月球,給美國財政帶來了盈余D.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給政府造成了赤字6.(2018年北京卷)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發表宣言,反對“把世界分為強有力的國家集團”,該宣言A.成為亞太經合組織的指導方針 B.奠定了不結盟運動的政治基礎C.推動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 D.促成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立7.(2018年北京卷)抗美援朝戰爭進入對峙階段后,1951年6月,蘇聯提議,五大國(蘇聯、法國、英國、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和平公約。新中國政府也表示,如今國際上任何重大問題,如果沒有蘇聯和新中國參加都無法解決。隨后,美國同意和談。這表明A.抗美援朝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B.社會主義陣營放棄與西方國家的冷戰對峙C.上述五大國在聯合國中開始發揮決定作用D.五大國締結和約,實現了朝鮮半島的統一8.(2018年全國卷Ⅲ)1959年,蘇共二十一大討論通過了七年經濟計劃,規定7年內工業生產總值提高80%,其中發電量、鋼鐵產量都要求成倍增長。這反映出七年經濟計劃A.未能擺脫斯大林模式 B.是應對馬歇爾計劃的舉措C.是新經濟政策的延續 D.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9.(2018年全國Ⅱ卷)20世紀60-70年代,法國、聯邦德國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農村迅速實現了機械化,數百萬農民成了相對富裕的農場主,這一變化的原因是A.馬歇爾計劃開始發揮作用 B.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推動C.西歐社會福利制度的確立 D.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10.(2018年全國卷Ⅰ)下圖反映了1945—1975年間聯合國成員國的變化情況,這表明A.第三世界發展壯大 B.歐共體的成員增加C.世界貿易范圍明顯擴大 D.經濟區域化的趨勢加強1.(2017年天津卷)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西德和東德的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最后一次“2+4”會談,簽署條約,規定:四大國停止對德國的權利和責任,統一后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這體現的歷史背景是A.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完成合并 B.兩極格局的瓦解C.戰后世界格局的影響依然存在 D.全球化進程加快2.(2017年海南卷)1960年,石油生產國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國家建立石油輸出國組織,反映了發展中國家反對舊的世界經濟秩序的要求。構成這段文字的是A.歷史觀點和歷史解釋 B.歷史敘述和歷史解釋C.歷史結論和歷史解釋 D.歷史觀點和歷史結論3.(2017年北京卷)下圖取材于1949年美國報紙的一幅漫畫,題為“他終于上道了”。圖中①處應填寫A.羅斯福新政 B.“鐵幕”演說C.馬歇爾計劃 D.歐洲煤鋼聯營4.(2017年全國卷Ⅰ)下圖是蘇聯時期的一幅漫畫《又是斯大林格勒》。該漫畫表明A.外國對蘇俄的武裝干涉徹底失敗 B.蘇聯在帝國主義包圍中仍實現工業化C.二戰期間蘇聯經濟建設并未停滯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蘇聯經濟的發展5.(2017年海南卷)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關系。1966年,法國總統戴高樂訪問蘇聯,兩國發表了聯合聲明,強調由歐洲人來考慮和解決歐洲事務,還達成了空間技術合作協定,進一步擴大了合作領域。這表明A.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 B.歐洲一體化向縱深發展C.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 D.法國改變戰略目標與價值取向1.(2016年江蘇卷)1987年,英、法、意等12國簽署了單一歐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產標準,消除資本流動的障礙,尋求統一的稅率,相互承認別國頒發的專業和商業執照,遵守共同的勞動權利憲章。各國將共同創建一個“沒有國界的歐洲”。該文件的簽署A.啟動了歐洲經濟的多領域合作 B.為歐盟成立奠定基礎C.表明了歐洲政治一體化的實現 D.為歐元發行掃清障礙2.(2016年天津卷)美國總統威爾遜曾這樣說道:“金融領導地位將屬于我們,工業首要地位將屬于我們,貿易優勢將屬于我們,世界上其他國家期待著我們給以領導和指引。”美國實現這一意圖是在A.威爾遜時期 B.羅斯福時期 C.杜魯門時期 D.肯尼迪時期3.(2016年北京卷)電影往往是社會現實與輿論的一種反映。1943年,好萊塢拍攝了一些歌頌蘇聯的電影,比如《光榮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后,蘇聯對美國的威脅成為好萊塢電影的重要主題之一,這類影片有《鐵幕背后》《紅色威脅》等。與這一時期電影主題轉變相關的政治背景有①“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③聯合國成立 ④不結盟運動興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2016年全國Ⅱ卷)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一位著名黑人爵士樂演唱家,在美國新聞署的資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贏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過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國。美國政府機構支持該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爭取國內黑人選民支持 B.展示美國的經濟實力C.抵制不結盟運動的發展 D.與蘇聯爭奪中間地帶5.(2016年全國卷Ⅰ)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援助歐洲復興計劃,并敦促歐洲國家方面首先擬定一項聯合性質的計劃,要求該計劃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歐洲國家的同意,也應征得一部分國家的同意。馬歇爾計劃體現出來的美國對歐政策A.有利于煤鋼聯營的建立 B.促成了歐洲平等伙伴關系C.導致歐洲出現對峙 D.成為德國分裂的根源6.(2016年江蘇卷)1946年,美國和蘇聯兩國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報告,對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兩國間的“冷戰”產生了影響。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國駐蘇大使館代辦凱南向美國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長電報”。電文中認為,克里姆林宮對世界事務的認知根源于蘇聯傳統的不安全感。為了求得安全,他們從未考慮與對手達成妥協,而是要將對手置于死地。凱南還將蘇聯描繪為一個專制傳統早已與意識形態強制相整合的國家,因而它認為外部世界是敵對的。美國必須把對付蘇聯放在美國對外政策的首位。——摘編自周建明《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基本邏輯》等材料二蘇聯駐美大使諾維科夫寫了一篇名為《戰后美國的外交政策》的報告。報告認為,戰后美國爭霸世界的動因是壟斷資本的帝國主義擴張。美國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其競爭對手被削弱的時機,其資本已滲透到世界的許多國家,加強了在世界的經濟地位。美國正在從國外和國內兩個方向,集中反動力量對蘇聯進行包圍。美國已成為蘇聯的對手。美國正運用著資本和軍事這兩種武器妄圖達到其稱霸世界的目的。——摘編自劉子奎《二十世紀東西方關系》請回答:(1)據材料一,概括凱南“長電報”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長電報”中提到的美蘇已由戰時盟友變為“對手”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2)據材料二,概括諾維科夫報告的主要內容。(3)據上述材料,歸納凱南“長電報”和諾維科夫報告核心內容的共同之處,指出這兩個報告形成各自認識的依據。7.(2016年海南卷)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1981年,美國政府采取新遏制戰略,“以實力求和平”。1982年,美蘇開始了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的談判,但因美國在西歐部署中程導彈中止。1985年,蘇聯著手調整外交政策,美國推行新的緩和戰略,雙方重開談判。1988年底,美蘇達成了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的初步協議。1991年7月,歷經9年談判,美蘇簽訂了《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規定雙方削減核力量的1/3,各擁有1600件戰略武器運載工具,蘇聯要從現有導彈中減少36%,美國減少29%:蘇聯減少現有彈頭的41%,美國減少43%。——據方連慶等主編《戰后國際關系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美蘇簽訂《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蘇簽訂《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的影響。1.(2015年重慶卷)1960年1月,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在結束非洲之行后發表演講:我看到了國家意識的覺醒,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這些國家的人們依賴著別的國家生存;十五年前這一運動風靡亞洲,今天非洲發生了同樣的事情,變遷之風吹遍整個非洲大陸。這股風靡亞非的“變遷之風”推動了(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兩極格局的逐漸鞏固C.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D.美蘇關系的持續緩和2.(2015年四川卷)下圖是20世紀50年代朝鮮半島形勢圖,該圖可以反映出()A.冷戰格局的擴展 B.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C.美蘇直接對抗 D.聯合國勢力的擴張3.(2015年江蘇卷)“與會國深信,新解放的國家的出現將有助于縮小集團對立的地區,從而鼓舞旨在加強和平以及促進獨立與平等的國家之間和平合作的趨勢。”該會議的召開()A.標志著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加強 B.預示著冷戰期間國際力量的失衡C.反映了兩極格局下政治力量的變化 D.消除了亞非國家之間的政治分歧4.(2015年全國Ⅱ卷)如果以“兩極格局的確立與解體”為題撰寫專著,貫穿全書的主線應該是,美蘇兩國(

)A.根本利益的趨同 B.軍事沖突的加劇C.國家實力的消長 D.敵對意識的淡化5.(2015年全國Ⅱ卷)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早在1910年,俄國科學家就發現了放射現象。1941年4月,蘇聯駐紐約的情報機構向國內報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正在談論鈾具有的巨大軍事意義。其后蘇聯著名物理學家庫爾恰托夫被任命為發展核計劃的學術負責人。1943年4月,來自全蘇的著名專家開始了研制工作。1945年8月,蘇聯國防委員會通過決議,著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國的壟斷。斯大林對庫爾恰托夫說:“請說出您需要的一切幫助,您不會遭到拒絕的。”蘇聯部長會議成立了直屬部長會議的管理總局負責研制工作。參加這項工作的人員達數十萬之多。一位參與者寫道:“我們能夠團結一致,首先是給我們提供了相當優越的科學工作條件。其次,是內心的感覺,即擊敗法西斯德國后,我們同最強大敵人的對抗仍沒有結束。”1949年8月,蘇聯第一枚原子彈試爆成功。——摘編自(俄)亞維菲利波夫《俄羅斯現代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蘇聯制定和實施原子武器研制計劃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蘇聯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條件和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積極作用。考點02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1.(2024年新課標卷)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后,美國大量拋售英鎊,導致英國外匯儲備驟減。英國抱怨美國的行為是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宗旨和精神“不可饒恕的背叛"。最終,英國停止了對埃及的軍事干涉行動。這反映出(

)A.美元占據國際貨幣體系主導地位 B.埃及民族解放運動獲得廣泛支持C.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 D.西方大國間盟友關系破裂2.(2024年廣東卷)對撫養未成年人的家庭進行資助的項目源于羅斯福新政時期,最初主要的救助對象是白人貧困家庭;20世紀60年代后接受救助的黑人貧困家庭大幅增加,1970年該項目的受益人中,黑人占了近一半。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可能是(

)A.國家干預的減少 B.經濟危機日趨嚴重C.民權運動的高漲 D.移民問題愈演愈烈3.(2024年山東卷)下表為1935—1950年美國對外投資中私人投資和政府投資情況統計(單位:億美元)。這兩種投資的結構性變化反映了美國(

)類型年份私人投資政府投資1935135101194012222119451472221950190354A.恢復經濟發展的努力 B.放松了對拉美的控制C.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 D.國家安全戰略的調整4.(2024年江蘇卷)寒山子是唐代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詩人,長年在山洞中隱居避世。他寫的詩流露出一種超塵脫俗的空靈感。20世紀50年代,寒山子的詩被譯成英文。至60年代,他的詩在美國受到一些蓄長發、光著腳的大學生歡迎,風靡一時,形成了“寒山熱”。這反映出,當時美國(

)A.青年認同中國生活方式 B.經濟出現“滯脹”現象C.政府調整對華外交政策 D.民眾對社會現實的失望5.(2024年湖北卷)[物質與文明]文明通過不斷吸收、創造新物品而獲得成長,即使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也可能成為改變世界的關鍵。有學者指出,物品與文明的關系有以下幾種類型:類型含義事例一一件物品的普遍傳播,影響眾多人的生活美洲大陸的土豆、辣椒等作物傳入歐亞大陸,引發生活方式改變二一批新物品應社會變革而生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適應了工業化時代城市擴張的需要三關鍵物品的出現催生出全新的物品體系內燃機、電子計算機等關鍵物品誕生,輻射出以其為中心的一個個新物品體系在上述三種類型中任選其一,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1.(2023年山東卷)下圖為1949~1985財政年度美國聯邦政府研發投資中用于國防研究的占比(%)情況影響其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國內經濟的發展狀況 B.對外戰爭的頻度烈度C.國際科技競爭的壓力 D.政府外交戰略的調整2.(2023年湖南卷)對下圖的合理解釋是(

)美國農業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數為100)A.機械投入減少反映農業集約化程度降低B.農業技術變遷呈現出節約勞動力的傾向C.化學品廣泛使用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D.勞動力的減少意味著農業逐步走向衰落3.(2023年浙江卷1月)觀察下圖,解讀正確的有(

)①農業和工業的就業人口所占比重下降②從事服務業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③美國大量勞動力從生產線上退下來緣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國家”④兩國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得益于科學技術的新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2023年浙江卷6月)歷史上的技術變革層出不窮,人類社會生活也因此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下列項中,關于技術進步與人類社會生活變化的對應關系,最為密切的是(

)A.鐵犁耕作技術——從遷徙過渡到定居B.鋼筋混凝土技術——創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C.雜交育種新技術——一年四季都能買到生鮮食品D.移動通信技術——與外界溝通更加便捷5.(2023年浙江卷6月)閱讀下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美國(

A.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B.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受到觸動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機制解決社會貧困問題D.社會福利開支增加的同時貧困狀況并沒有緩解6.(2023年廣東卷)針對下圖所示問題,西方主要國家采取的措施是(

)A.適當減少對經濟的干預 B.鞏固布雷頓森林體系C.緩和與蘇聯的關系 D.恢復自由放任政策7.(2023年湖北卷)[美元霸權與國際秩序]材料—

20世紀30年代的貨幣混亂帶來了一系列災難性后果,在各國中激起對于國際合作的熱望。從英美提出戰后國際貨幣計劃開始,凡參與討論的國家都沒有對其目標提出異議。在1944年7月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美國推動他國同意一系列國際貨幣安排,籌備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與此同時,以英國為代表的諸國所獲得的成績,如稀有貨幣條款、過渡時期的設置等無一不是頑強斗爭的結果,絕非源于美國方面的慷慨恩賜。蘇聯代表認為,會議對于維護并加強世界和平與安全均具有重要意義。法國代表回顧了貨幣與經濟會議的多次失敗后,認為此次會議在歷史上“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摘編自王在幫《霸權穩定論批判》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未與他國商量便徑自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直接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固定匯率制度的崩潰,引起世界嘩然。在各國討論應對這一重大變故之時,大多數決策者頭腦中不斷浮現的是,將大蕭條轉變成一次世界大災難的事件——1933年世界經濟會議的失敗、納粹主義的興起以及最后的世界大戰。但從宏觀視角看,這些擔心被普遍夸大了。浮動匯率沒有帶來經濟蕭條或政治混亂,更沒有引發戰爭,布雷頓森林體系其他機制得以延續。——摘編自[美]弗朗西斯·加文《黃金、美元與權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20世紀30年代貨幣混亂的表現,簡析布雷頓森林會議“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的含義。(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浮動匯率沒有引發經濟蕭條等嚴重后果的原因,并評價美國停止美元兌換黃金的舉措。1.(2022年湖北卷)20世紀80年代,聯邦德國政府調整社會保障政策,推遲養老金隨工資增長而提高的時間,同時嚴審申請養老金的條件,增加個人交納額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減輕公共財政負擔 B.減緩老齡化進程C.提高勞動者積極性 D.縮小貧富間差距2.(2022年全國甲卷)1951年,美國黑人團體民權大會向聯合國發起請愿活動,指控美國政府對黑人犯有種族滅絕罪行。美國政府指責請愿活動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并尋找支持政府的黑人來駁斥這些指控。這反映出當時(

)A.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權大會的指控缺乏事實依據C.美國對待種族問題的態度受冷戰意識影響 D.美國政府對國內的種族平等問題漠不關心3.(2022年浙江卷6月)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產品在激烈競爭中占領美國市場,美國對日本貿易赤字不斷擴大。進入70至80年代,美歐爭奪西歐農產品市場和其他地區市場,在鋼鐵貿易上矛盾尖銳,西歐積極擴大對美商品出口,一舉扭轉對美貿易長期逆差地位。下列各項中,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日本與西歐崛起挑戰美國經濟霸權 B.“赤字”問題是矛盾加深的根本原因C.歐元的啟用加劇了歐美間的貿易戰 D.國際貿易在各國經濟中所占比重超過國內貿易4.(2022年浙江卷1月)20世紀以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十分引人注目。2016-2017年,計算機頂級人工圍棋程序“阿爾法狗"(AlphaGo)擊敗了世界圍棋頂尖棋手。2021年12月,浙產超導量子芯片“天目1號”“莫干1號”首發,它們可應用于經典計算機可能解決不了的前沿問題。由此可知A.人類的智力水平已不如電子計算機B.計算機程序發展已對人類構成威脅C.電子計算機推進了人類信息文明發展D.計算機系統可以代替人類各種智力活動5.(2022年海南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①1870—1913②1913—1950③1950—1960④1960—1970法國1.60.75.05.8英國2.21.72.82.7美國4.32.93.24.0德國2.91.37.74.8——摘編自J.M.阿爾貝蒂尼《國家報告》(1)根據材料,分別指出各同同民生產總值變化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證表內同家在第②和第③時段的經濟活動對世界產生的主要經驗和教訓。1.(2021年北京卷)1947年,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的核心機構內務省被廢除。1949年,通商產業省成立,主管工業和商業,制定經濟政策。這些舉措①強化了天皇控制國家經濟的權力②有助于鏟除日本的軍國主義殘余③推動了日本經濟復興與貿易擴大④延緩了戰后日本政府民主化改革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2.(2021年廣東卷)如表美國與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貿易出口額比較單位:百萬美元,如表作為直接論據,可用來探究的論題是年份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1948年3975821949年1457651950年1—6月41268A.馬歇爾計劃的出臺及其歷史背景 B.兩極格局與西方國家滯脹的根源C.世界貿易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 D.歐洲市場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3.(2021年湖南卷)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國民對1946年憲法的共識是“擁護憲法等于和平與革新,修改憲法等于反動與保守”;進入80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對“憲法限制日本做出國際貢獻”的觀點表示贊同。這種變化反映當時日本A.修改憲法無法阻擋 B.力圖促進地區和平穩定C.大國主義思潮抬頭 D.軍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4.(2021年河北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二戰后,美國向西歐和日本進行的經濟擴張,必然引起同其他國家的矛盾和沖突,但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這種矛盾得到緩解。及至(20世紀)60年代,情況發生了變化,此時爆發的“凍雞戰”成為突出例子。最初是美國先提高地毯和玻璃的進口稅,作為報復,歐洲經濟共同體六國于1962年8月將美國凍雞的進口稅從每磅4.5美分提高到13美分,使美國凍雞對共同市場的出口額猛降60%,接著又于1963年5月將所有家禽的進口稅提高50%。而美國則提高了從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進口的卡車、酒類等商品的進口稅。在此期間,美國為彌補在歐洲市場的損失,轉而將凍雞銷往日本,但受到日本的抵制。1964年1月,日本政府將凍雞的進口稅從10%提高到20%。“凍雞戰”是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后,到那時為止,西歐和美國之間發生的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的一次貿易摩擦。——摘編自王繩祖主編《國際關系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60年代“凍雞戰”發生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凍雞戰”中采取的主要手段及其影響。1.(2020年海南卷)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數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持續的高增長率使經濟定期波動的特點大為改觀。西歐在1952年和1958年出現兩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輕,衰退后都繼之以更高的增長率。這主要得益于A.“自由放任”政策推行 B.“福利國家”的規模縮小C.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D.“新經濟”增長模式出現2.(2020年天津卷)有經濟學家認為,按照國際工業經濟一般的衡量標準,中國從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時間就達到或接近了工業化中期階段的水平。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在這一時期A.經濟建設不斷推進 B.對外開放日益擴大C.市場經濟逐步完善 D.城鄉差別顯著縮小3.(2020年浙江卷7月)1929年,資本主義陷入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為轉嫁危機,翌年美國提高近900種商品關稅。隨之,25個國家采取報復措施,1932年增加到76國以上。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秩序陷入混亂。為避免新的貿易壁壘,二戰后各國開始協商并建立以法律形式調整國際貿易與貿易關系的規則與程序。此即(

)。A.《布雷頓森林協議》 B.《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臨時適用協定書》C.《馬斯特里赫特條約》 D.《經濟展望聲明》4.(2020年浙江卷1月)戰后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日本學者注意到這種增長的特點,“不是每個企業經濟活動的簡單累加,而是政府親自定調,采取一切手段來協調企業進行高積累。最優先的是發展經濟”。這種觀點表明戰后的日本①政府積極推行微觀調控政策 ②形成獨具一格的市場經濟模式③掀起了大規模的國有化浪潮 ④政府擁有經濟政策和社會經濟決策權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1.(2019年海南卷)20世紀50年代,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9.1%,60年代為10.5%。日本經濟的發展A.強化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 B.奠定了日本民主改革的基礎C.推動了發達國家經濟格局的改變 D.促成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2.(2019年江蘇卷)1919年5月29日,英國皇家學會科考隊在幾內亞灣普林西比島拍攝的日蝕照片和隨后的計算證實了如下觀點:引力是因質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時空連續場的彎曲。本次科考活動支持了A.經典力學 B.相對論 C.進化論 D.量子論3.(2019年全國卷Ⅲ)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由2.6%下降到1.3%,物價上漲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總統后,推行包括國有化在內的一系列措施,其結果A.加劇了經濟惡化 B.實現了物價下降C.推動了通貨緊縮 D.放棄了經濟自由1.(2018年浙江卷1月)下圖是一幅描繪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的漫畫。結合所學,推斷當時的日本A.經濟上開始超越美國 B.凱恩斯主義左右了產業變革C.形成了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 D.謀求與周邊國家建立密切的經濟關系2.(2018年北京卷)讀下圖,下列選項能夠正確反映美國政府財政盈虧及其原因的是A.“馬歇爾計劃”從歐洲吸引援助使美國財政盈余B.古巴導彈危機的緊張局勢給美國財政造成赤字C.美國人首次登上月球,給美國財政帶來了盈余D.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給政府造成了赤字1.(2017年全國卷Ⅱ)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臃腫,財政支出龐大,總統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應當“使權力和資源開始從華盛頓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體人民手中。我們要使各州和地方擔負更多的責任,我們將同他們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國聯邦政府試圖A.消除國家干預經濟的弊端 B.將權力下放到州政府C.擴大福利政策的覆蓋范圍 D.恢復自由放任的傳統2.(2017年浙江卷4月)大數據分析為歷史認識提供了新的方法。下圖所示為德國在1820—1870年、1870—1913、1913—1950、1950—1973年四個時期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結合所學分析判斷,反映1913—1950年德國經濟增長情況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3.(2017年天津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為主的調節方式,推動經濟發展。1953~1973年,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美國為3.5%,英國3.0%,法國5.2%,聯邦德國5.9%,日本9.8%等。——摘編自高德步《世界經濟通史》等材料二從1973年11月開始,意、英、美、日、法、聯邦德國等國相繼出現經濟危機。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普遍、持續、大幅度下降,企業破產嚴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業、金融和貿易公司的破產具有普遍性。失業人數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達1850萬人。與此同時,物價大幅度上漲,美國為7.4%,日本18.9%,聯邦德國12.7%,法國26%,英國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滯脹”階段。——摘編自宋則行、樊亢《世界經濟史》(1)材料一反映了這些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狀況如何?它們依據的經濟理論及其具體內容是什么?(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時期經濟危機的表現與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不同。造成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試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經濟理論為何不能解決“滯脹”問題。(3)綜上,你對經濟政策及經濟理論有何認識?1.(2016年浙江卷10月)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決定,人民幣從2016年10月1日起成為“可自由使用貨幣”。這是該組織“歷史上首次”擴大作為特別提款權基礎的貨幣籃子。下列宗旨或使命,與此舉相吻合的是A.消除關稅壁壘 B.穩定國際匯兌 C.促進自由貿易 D.與貧困作斗爭2.(2016年上海卷)某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黃金之間的價格波動牟取利潤.有學者指出其存在史實錯誤,理由是當時A.中國正面臨內戰全面爆發 B.上海已經淪陷為“孤島”C.處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框架下 D.中國加入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3.(2016年海南卷)表1是美國、日本、聯邦德國三大產業產值在其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情況。表1中的數據反映了三國A.第三產業帶動經濟發展 B.農業生產衰退C.產業結構出現嚴重失衡 D.工業發展滯后4.(2016年海南卷)下表是美國、日本、聯邦德國三大產業產值在其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情況。1950年1970年農業工業服務業農業工業服務業美國7.236.955.12.931.764.7日本26.031.742.33.643.048.4聯邦德國10.749.739.63.351.745.0表中的數據反映了三國A.第三產業帶動經濟發展 B.農業生產衰退C.產業結構出現嚴重失衡 D.工業發展滯后5.(2016年海南卷)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機器人的發展經歷了三代。即操縱型機器人、自動型機器人和智能型機器人。機器人的使用A.緩解了人口壓力 B.促進了經濟持續繁榮C.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D.體現了科學技術的綜合運用6.(2016年海南卷)1948年2月,美國的一份報告稱,美國擁有世界財富的50%.卻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這種形勢下,美國的任務是設計一種在不危及美國國家安全情況下,保持這種優勢的“關系模式”。能夠體現這一“關系模式”的是A.確立并維護世界貨幣體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C.實行貿易保護主義 D.對歐洲進行經濟援助1.(2015年浙江卷10月)20世紀80年代初,一些西方學者到日本考察,探求企業成功的秘密。當時日本所采取的是A.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 B.計劃指導型經濟模式C.社會市場經濟模式 D.“宏觀調控、微觀自主”經濟政策2.(2015年海南卷)20世紀50年代初,法國機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國大多數工業設備的使用還不到5年;在農業領域中,通常一名美國農民的產出是法國農民的3倍多。這反映出()A.法美兩國的國民經濟結構存在根本差異 B.歐洲的衰落和美國的崛起已經顯露端倪C.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發展差距明顯 D.經濟一體化成為各國的必由之路3.(2015年浙江卷10月)二戰后,國際貨幣體系與世界經濟體休戚相關。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歐元的問世反映了歐盟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助于世界經濟秩序的穩定C.世界銀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D.美元等同黃金標志其在金融領域霸主地位的確立4.(2015年廣東卷)一位學者說:“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鈔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黃金兌換標準給了我們這個特權。”賦予“我們這個特權”的是(

)A.《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B.馬歇爾計劃C.《關稅和貿易總協定》 D.《布雷頓森林協定》考點03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和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無1.(2023年山東卷)1961年,加納領導人克瓦米·恩克魯瑪在其著作中指出,非洲許多地區在文化、語言和思想上確實存在著很大差異,但“我們都是非洲人,這是基本的事實……語言、文化和政治體制不同所帶來的困難并不是不能戰勝的”。他力圖(

)A.實現非洲各國的獨立 B.建立非洲國家的聯合C.保持非洲地區文化的多元性 D.解決非洲內部發展的不平衡2.(2023年全國乙卷)1960~1970年,發展中國家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出口額從197.8億美元增加到397.5億美元,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進口額也從218億美元增加到413.6億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發展中國家出口額比重從21.4%下降至17.6%。據此可知,該時期(

)A.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根本性轉變 B.規范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C.南北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削弱 D.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地位下降3.(2023年新課標卷)一些發達國家認為,發展中國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長、對自然資源的盲目開采和短視的經濟政策是造成當今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環境問題“共同責任論”,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與發達國家相同的環境責任。該主張意在(

)A.公平公正地解決全球的環境問題 B.合理利用資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C.推卸發達國家應承擔的歷史責任 D.承認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國際地位4.(2023年北京卷)1960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522號決議,倡議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與投資應達到發達國家國民收入的1%。此舉符合聯合國(

)A.托管制度 B.“大國一致”的原則C.安理會投票程序 D.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5.(2023年海南卷)將下列內容按歷史發展邏輯排序,正確的一組是(

)①尼赫魯認為:“我們正在努力建立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一種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正統實踐之間的中間道路”,“社會主義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②丘吉爾表示,他不愿充當“為英帝國敲喪鐘的首相”。③二戰時期,在英國驅使下,坦噶尼喀農作物種植單一,導致該地區中部土壤退化。④在夕陽殘照下,最后.批英軍降下了英國國旗,撤離了占領長達74年之久的蘇伊士運河區。A.③②④①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④②①6.(2023年重慶卷)20世紀30年代,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拉美投資的主體。之后,拉美國家逐漸增加對經濟活動的參與,接管了先前由外國人控制的公共事業、鐵路以及自然資源,但外國資本在一些初級產品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戰后,外國資本更是被拉美國家工業中的新機遇所吸引,持續加大投入。材料表明,拉美國家(

)A.初級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具有壟斷地位 B.經濟健康發展受自然資源條件的制約C.政府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D.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長期處于依附地位7.(2023年福建卷)20世紀70年代,剛果(金)總統蒙博托·塞塞·塞科在他的宣言中宣布了國家主義理論,并在更改國名為扎伊爾的同時,蒙博托要求國民取非洲化姓名,很多城市也更改歐洲殖民者所取名稱。這反映了(

)A.剛果政府權力擴大 B.民族主義情緒高漲C.冷戰意識影響非洲 D.非洲殖民體系瓦解8.(2023年廣東卷)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墨西哥和美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較(單位:1990年國際元)1820年1930年墨西哥7591618美國12576213——據[英]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統計》材料二

19世紀20年代墨西哥獨立后,社會經濟結構與殖民地時期相比沒有明顯變化。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向國際市場出口農礦產品,消費的工業品則依賴進口。采取的自由貿易政策適應了這種發展方式。所有這些都與內戰之前美國南方地區非常相似。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發生后,國際市場上初級產品價格暴跌,墨西哥外匯收入驟減,無法進口工業品,只能在本土生產。為發展工業,出臺了貿易保護政策,大規模工業化在此獨特背景下開始了。——摘編自劉新成、劉北成主編《世界史·近代卷》材料三

墨西哥的貿易保護本來是為了應對大蕭條而采取的應急措施,后因世界大戰造成的世界市場混亂得以延續。二戰后貿易保護成為有意追求的長期政策目標,不僅是因為它確實帶來了巨大的工業化成就,更因為保護狀態下發展起來的工業不愿面對外國產品的競爭。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是墨西哥歷史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但到80年代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保護主義帶來的弊端充分暴露出來。——摘編自[美]加里·杰里菲等編《制造奇跡》(1)指出材料一中墨西哥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相對于美國的變化,并結合材料二解釋變化的原因。(2)結合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