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1969-2011 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規范_第1頁
DB32T 1969-2011 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規范_第2頁
DB32T 1969-2011 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規范_第3頁
DB32T 1969-2011 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規范_第4頁
DB32T 1969-2011 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B32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規范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為規范江蘇省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的建設,提高江蘇省農業綜合本規范按GB/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進行編制。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張學平、王主力、王景成、金兆森、陸偉剛、劉正祥、趙文明、曹1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規范本標準規定了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的總則、農田水利設施、田間道路與林網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超高;其他平原地區防洪標準應確保歷史最高水位不出險,超標準有對策;丘陵山區的小(二3.2.2農田林網建設要達到DB32/T026.1的要求,農田林網防護率率應不低于70%。23.3.3通過先進適用的農業生產技術a)圩區布局根據面積大小和圩區形狀,布置十字形中心河或井字形中心河,中心河和外b)泵站要盡可能采用與圩口閘結合的閘站結合方式,灌溉泵站設計灌溉模數應根據作物種植比例、作物灌水定額、灌水周期、每天開機時間采用GB50288的公式進行計算,宜為2.5(m3/s)/萬畝~c)斗渠和中溝相間布置,斗渠和中溝相距500m~60a)丘陵地區灌排系統布置應因地制宜,采用以蓄為主,蓄、引、提、調相結合。排水采(小流域)三條溝(崗塝截水溝、塝沖截水4.2.3丘陵地區沖田排灌系統根據寬窄呈“月”或“用”字形布置,沖田應按沖田地面坡度進行4.2.4小溝和農渠采用相間排列時,宜采用一溝一路或一渠一路的布置形式。采用小溝和農渠采連接機耕路與田塊。田間道路應結合項目區內灌溉排溝渠合理布置,達到既5.1.2機耕路主要路段硬質化,路面凈寬不少于3m足農產品運輸和中型以上農業機械的通行;生產路路面宜采用砂石路面、立磚路面或素土壓實35.2.1林帶有效防風范圍,根據DB32/T026.1的規定,以降低曠野風速20%為標準。林帶間距應符合DB32/T026.1的規定。a)里下河地區、通南高沙土地區與沿江平原地區農田防護林樹種應以抗風、耐濕、材質種為主;淮北平原地區農田防護林樹種應以抗風、耐旱、材質優良的樹b)沿海平原地區農田防護林樹種應以抗風、耐鹽、材質優良的樹種為主;a)淮北地區宜選用中熟中粳品種為主,其南部可搭配少量遲熟b)蘇中地區宜選用遲熟中粳品種為主,其北部可搭配中熟中粳品種,南部可搭配早熟晚粳品種;d)所選品種應抗(耐)條紋葉枯病和稻瘟病;稻谷品質均應達到GB/T17891中三級優質稻谷標準江與沿海地區的南部宜選用春性弱筋品種為主,中筋品種搭配部分中筋品種;蘇南地區宜選用b)所選品種應抗白粉病和赤霉病;蘇中和蘇南地區還要求有較強的濕性。6.1.3油菜,里下河地區與平原地區宜選用半冬或半冬偏春性優6.1.4其他作物品種宜選用通過本地種子機構6.2.2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實用技術,秸稈綜合利用率應達到60%~80全面實施測土施肥技術,大力推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