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版《歷史》資料:講解部分課堂課件第十二單元-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與當代世界的發展_第1頁
新高考版《歷史》資料:講解部分課堂課件第十二單元-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與當代世界的發展_第2頁
新高考版《歷史》資料:講解部分課堂課件第十二單元-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與當代世界的發展_第3頁
新高考版《歷史》資料:講解部分課堂課件第十二單元-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與當代世界的發展_第4頁
新高考版《歷史》資料:講解部分課堂課件第十二單元-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與當代世界的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

歷史新高考版專用第十二單元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與當代世界的發展時空定位2階段特征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今,是兩種社會制度相互競爭和共同發展的時

期.二戰后,經歷近半個世紀的冷戰,整個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當

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和平、發

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政治隨著冷戰的發生、發展、終結,世界格局從兩極走向多極,世界殖民體系崩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同時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中國對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經濟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形成一定的自我調節機制,經濟迅速發展,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成就與改革的曲折并存.區域經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科技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和發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3基礎篇考點一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一、冷戰與兩極格局1.歷史背景1)國際局勢變化:二戰后,美蘇失去戰時同盟的基礎;西歐衰落,美蘇強大.2)國家利益沖突:美國全球擴張戰略與蘇聯擴大在東歐的影響沖突.3)意識形態對立:美國力圖維護資本主義穩定,反對共產主義.4

美國蘇聯政治“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發表,是發動冷戰的標志)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7年9月成立)經濟馬歇爾計劃(1947年)經濟互助委員會(1949年)軍事北約(1949年)華約(1955年)地緣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機直接導致德國于1949年分裂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

2.冷戰53.兩極格局1)正式形成: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2)特點:兩極格局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

強于蘇聯及其盟國.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知識拓展雅爾塔體系與兩極格局的關系雅爾塔體系奠定了二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系的組

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從屬于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下,對抗的主要形式是冷

戰,冷戰加速了兩極格局的形成.6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1.冷戰的發展1)特點:緩和與對抗并存.2)表現①美蘇開展對話.②第二次柏林危機與古巴導彈危機.這兩次危機雖然沒有達到局部熱戰的程度,但核戰爭的風險空前嚴重.72.多極力量的成長1)表現西方陣營逐漸分化①西歐: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②日本:經濟“起飛”,要求“政治大國”地位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中蘇關系破裂中國的崛起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興起萬隆會議與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82)影響: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三、兩極格局的瓦解1.美蘇關系的變化1)對抗: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提出并著手實施“戰略防御計

劃”.2)緩和①1985年后,美蘇關系走向緩和,建立多層次對話機制,裁軍取得重要進

展.②蘇聯戰略收縮,從阿富汗撤軍,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兩德統一.92.蘇中關系正?;?.兩極格局崩潰1)推動因素:西方“和平演變”的攻勢和蘇聯國內改革的方向錯誤.2)標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3)影響: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結束;兩極格局中出現的世界多極化趨勢

不可逆轉.10考點二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一、國家的宏觀調控1.背景:經濟大危機及二戰的教訓;社會主義的沖擊與影響.2.措施1)國內: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措施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的開支;制定經濟發展計劃;利用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結果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取得一定成效.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不同程度的“滯脹”現象.隨后各國適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112)國際:維護國際經濟秩序.

措施建立國際經濟組織;加強國際協調;通過大國協商,采取市場干預行動目的協調利益,維護經濟秩序12二、科學技術的新發展1.背景1)20世紀科學理論取得重大突破,如相對論的提出和量子力學的發展.2)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科學技術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2.主要內容: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與互聯網、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領

域的發展.3.影響:使社會發展進入信息時代,勞動方式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極大地

提高了社會生產力.13三、社會結構的新變化1.原因: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提高.2.表現:農業和工業就業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從事服務業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中間階層”的人數增加.四、“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1.“福利國家”1)含義: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

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2)影響:有利于緩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會穩定;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3)調整:20世紀80年代,美、英等國減少政府公共開支,改革社會保障制度.142.社會運動1)原因: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干預政策沒有觸動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2)表現: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婦女運動、學生運動(美國學生反越戰運

動).3.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局限:所觸及的主要是統治手段和方法,并沒有

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資

本主義固有的弊端.15知識歸納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管理模式變化的四個階段1)自工業革命至1929年經濟大危機爆發前,推行“自由放任”模式.2)1933年羅斯福新政開創國家干預經濟新模式.3)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初,國家大規模干預經濟.4)“滯脹”現象出現后,各國逐漸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16考點三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1.背景1)取得成就:二戰后,蘇聯國民經濟、科技及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有了很

大進步.2)面臨問題: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輕工業落后.3)改革契機: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魯曉夫為首的蘇聯新領導人試圖對舊體

制進行改革.17

內容結果赫魯曉夫改革(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平反冤假錯案,改革干部制度;加大農業投入;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沒有突破

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仍

然嚴重失調勃列日涅夫改革(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促進企業改善管理只是對傳統體制的修修補補,效

果有限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年)承認市場調節的作用;放棄社會主義制度;拋棄馬克思主義執導;放任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經濟改革成效甚微,造成思想混

亂,民族分離主義興起2.蘇聯改革183.蘇聯解體:1991年12月,蘇聯解體.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1.建設:二戰勝利前后,東歐人民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

國家,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2.改革1)南斯拉夫①內容:建立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權力下放.②結果:促進了經濟發展.但也導致地方主義抬頭,民族問題尖銳,為后來

國家分裂埋下隱患.2)其他國家: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的社會主義改革也曾取得顯著成效.193.東歐劇變(1989—1992年)1)原因①東歐各國的改革沒有突破蘇聯模式束縛.②蘇聯鼓勵東歐改革和西方“和平演變”的影響.2)劇變:兩德統一;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南斯拉夫解體;等.20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1.概況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通過了1954年憲法,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

造,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取得“兩彈一星”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

等.2)改革開放以后: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2.意義: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新形

態,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21考點四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一、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1.概況亞洲表現1)印巴分治: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成為獨立的自治領,并都于20世紀50年代成為共和國2)其他國家:印尼、老撾等國紛紛獨立

結果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非洲表現1)埃及:1953年,埃及共和國成立;1956年,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2)阿爾及利亞:1954年成立民族解放陣線,領導反法斗爭;1962年獨立3)其他國家: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

結果20世紀60年代末,英、法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國徹底崩潰拉丁美洲1)古巴:卡斯特羅領導古巴革命.1961年,宣布古巴是社會主義國家2)巴拿馬:1999年,從美國手中收回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222.結果: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以

驚人的速度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

知識歸納世界殖民體系瓦解和崩潰的過程1)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西、葡在拉丁美洲的

殖民統治結束;亞洲的覺醒;非洲國家的抗爭.2)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一戰后的民族民主運動,動搖了世界殖民

體系,部分亞非國家取得獨立;英帝國開始分化瓦解.3)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崩潰:二戰后形成全球范圍的民族獨立浪潮,一

系列新興獨立國家建立,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崩潰.23二、發展中國家的成就1.亞洲: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等國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沙特

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出現了“石油繁榮”和經濟起飛.2.非洲:各國獨立后,經濟一度發展較快;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經濟陷入

困境;經調整,90年代中期又開始發展.3.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基本實現了工業化.24三、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1.不同地區面臨的挑戰地區面臨的挑戰調整及結果亞洲一些國家過分依賴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促使一些國家重新調整經濟結構,健全政府對金融體系的監管拉丁美洲過于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欠下巨額外債經過改革,20世紀90年代拉美經濟出現繁榮勢頭非洲直到21世紀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成立各種經濟合作組織,共同謀求發展252.共同挑戰1)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2)殖民主義侵略遺留下來的邊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區沖突和政

局動蕩.3)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等問題.

26考點五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一、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1.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1)“一超獨大”: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兩極格局的消失,美國成為唯一的超

級大國,希望建立由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2)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①歐盟:1993年成立;2013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國際組織.②俄羅斯聯邦:擁有可與美國匹敵的軍事力量,推行多極化外交.③日本:在保持經濟大國的同時,謀求政治乃至軍事大國地位.④中國: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⑤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的重要力量.272.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1)歷程階段概況起源新航路的開辟和資本主義在西歐的興起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更加擴大,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迅速發展二戰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建立,進一步促進經濟全球化進程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20世紀90年代跨國公司迅猛發展,使各國的生產活動密切聯系,相互依賴,相互滲透,連成一體;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誕生,把貿易、投資和服務的國際化提高到新的水平21世紀隨著以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成為強勁的時代潮流2829全球化”現象出現.②應對:合作共贏.3)區域經濟集團化2)面臨問題與應對①問題:經濟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大部分利潤流入了西方發達國家;“逆區域組織特點或性質歐盟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由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性經濟集團東盟東南亞地區經濟、政治、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亞太地區層級最高、領域最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合作機制303.社會信息化:進入21世紀,社會信息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與此同時,如何保衛自己的信息安全,成為各國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4.文化多樣性——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1)面臨挑戰: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過程中,文化多樣性面臨挑戰.2)中國態度:在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促

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1.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追求1)二戰結束后,沒有發生過新的世界大戰,一些局部沖突也得到政治解決.2)由于長期和平的國際環境,世界各方面都獲得了驚人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政治生活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12.人類發展面臨的問題1)發展方面:世界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貧富分化日益嚴重.2)和平與安全方面: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海

洋權益和極地資源爭奪等日趨激烈;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3.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主要國際組織: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

織等,仍然發揮著全球治理的作用.32

治理組織和相應治理機制作用全球層面二十國集團(1999年組成)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改革等地區層面上海合作組織(2001年成立)有效維護歐亞地區的安全

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2009年首次召開),以及新開發銀行(2015年成立)維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2)新的國際治理組織和相應的治理機制333)中國方案①內容:堅持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倡議設

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倡議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

34歷史概念人類命運共同體1)內涵: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以對話解決

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尊重

世界文明多樣性;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2)意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發展方案,是中國大國責任的彰顯,是科學

社會主義的最新成果,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證.

35綜合篇知能一冷戰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1)大國主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主

導作用.2)對抗為主:既有國家利益沖突,也有意識形態對立;既有緊張對抗,也有緩

和.3)對峙爭奪:歐洲是最重要的爭奪地區;亞洲是各自勢力范圍的交界地區,

雙方在中間地帶施加各自影響.362.影響1)積極影響①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爆發,維持了相對的和平.②促進了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③推動了世界體系的重構,加速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372)消極影響①美蘇超級大國推行的霸權主義損害小國利益.②擅劃國界、分裂國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穩定的禍根,導致日后世界的紛

爭和不安寧.③兩國展開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導致世界局勢長期緊張.④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38知能二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調整的原因、特點及實質1.原因1)資本主義私人壟斷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2)二戰的影響.在戰爭中,國家對工業等部門實行集中管理,為戰后的國

有化政策及建立國營經濟奠定了基礎.3)經濟大危機的慘痛教訓及羅斯福新政的成功實踐.4)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5)借鑒吸收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392.特點1)利用國家政權對經濟進行大力干預.如建立國營企業、改革單一的

所有制形式等.2)私人企業經營管理的調整.如人民資本主義、經營者革命的出現.3)完善福利制度,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3.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節與完善.40知能三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和變化的啟示1.關于發展道路的啟示1)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而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失

敗.2)要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3)改革是社會主義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充分認識改革的復雜

性和艱巨性.412.關于政治改革的啟示1)應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之間的

關系.2)要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3)堅持黨的領導,加強執政黨自身的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4)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堅決打擊民族分裂勢力和極端民族主義.3.關于經濟建設的啟示1)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2)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42知能四世界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的原因及影響1.原因1)世界政治組織與經濟組織發展不同步.2)傳統民族國家認識到區域集團的重要性.2.影響1)促進了國際政治與國際制度、發展模式的變革.2)有利于國際社會的各種力量加強協調,平等對話,有助于建立公正合理

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3)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多樣化和繁榮.43知能五經濟全球化對冷戰后世界的影響1.影響到冷戰后大國權力斗爭的內容和形式1)大國的競爭內容從對勢力范圍的爭奪轉向對高新技術和世界市場的爭

奪.2)大國間軍事對抗程度比冷戰時期有所降低.2.推動著冷戰后大國關系從對抗走向合作.3.推動了國際政治全球化的發展趨勢.4.密切了世界的經濟聯系,同時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5.推動全球文明的交流,但也加劇了文明沖突.44應用篇應用探究理解二戰后的世界歷史材料

下面為徐藍主編的《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第五編第三章

的目錄(節選)45一、冷戰的起源1.雅爾塔體系與冷戰2.戰后美、蘇國家大戰略的對立二、冷戰的爆發與兩極格局的形成1.美、蘇、英在東歐、中歐和中近東的對抗與

沖突2.美、蘇冷戰政策相繼出臺3.冷戰的爆發4.冷戰的高潮與兩極格局的形成……一、冷戰的演變與世界其他力量中心的成長1.東西方關系的變化與冷戰高潮2.中美關系的緊張與松動3.西方陣營的分化4.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5.第三世界的崛起二、世界多極化趨勢和兩極格局的瓦解1.冷戰態勢的演變2.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3.中國對外政策的新發展4.發展中國家與新的國際關系……46(1)閱讀材料,為《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第五編第三章內容擬定一

個合適的目錄名稱.(2)依據《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第五編第三章的目錄(節選),結合

所學知識,設計一組思考題.(要求:設計3~6個思考題;多角度、多層次涵

蓋該部分材料的主要內容)47探究思路(1)需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句,結合時代背景,進行有效的解讀.通過材料

關鍵句“冷戰的爆發與兩極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極化趨勢和兩極格

局的瓦解”可概括出名稱.(2)考查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依據材料信息

可以圍繞兩極格局形成和瓦解的主題,從背景、時間、過程、影響等角

度去設計問題.另外,也可從微觀角度如兩極格局形成和瓦解對中國的

影響,或從宏觀角度如世界格局演變給世界帶來的變化等方面設計問

題.

48參考答案(1)第三章冷戰與兩極格局的形成和瓦解.(2)示例:①繪制時間軸,梳理歷史大事件,對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歷程劃分階

段.②觀察時間軸,獲取信息,思考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呈現什么趨勢.③組織討論,你認為影響世界格局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④世界格局的演變給世界帶來哪些方面的變化?試通過查找資料進行印

證.

49應用點撥基于異質歷史情境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應用能力和

發散思維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所謂異質歷史情境指的是從不同視

角、立場對歷史作出的不同解釋,它提供了多元的甚至沖突的歷史解釋,

為開放性試題的設計奠定基礎.本題第(2)問,要求學生聚焦第(1)問提煉

的目錄名稱“冷戰與兩極格局的形成和瓦解”,設計3~6個思考題,問題

設計需多角度、多層次且涵蓋該部分材料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在提供

的歷史情境中,結合所學知識,從宏觀或微觀的角度發現并提出問題,培養

發現問題的意識.

50創新篇史料研習20世紀下半葉西歐國際地位的變化材料一

有關二戰后初期西歐狀況的一組史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