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安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 歷史 含答案_第1頁
山東省泰安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 歷史 含答案_第2頁
山東省泰安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 歷史 含答案_第3頁
山東省泰安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 歷史 含答案_第4頁
山東省泰安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 歷史 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類型:A高二年級考試歷史試題2024.11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在春秋時期的史書記載中,公室舊貴族集團的不斷衰落和卿大夫集團的崛起占據著大量篇幅,比如魯宣公十五年楚莊王圍宋時,兩國大夫私自和談而國君卻無可奈何。這反映出當時A.諸侯采用新的選官制度B.出現政治權力下移趨勢C.官僚政治制度已經產生D.改革和變法運動興起2.表1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層級管理制度發(fā)展簡表。其演變軌跡表明表1時期秦漢隋和唐初唐宋元朝明清層級郡、縣二級制州、郡、縣三級制道(路)、州(府)、縣三級制省、路、府、州、縣多級制省、府、縣三級制A.削弱地方割據勢力B.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C.沿襲和變革是其變化的趨勢D.中央行政中樞權力的弱化3.表2是秦漢時期頒布的兩份法令文獻及其中的部分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表2法令規(guī)定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免老(免老:達到六十歲的老人)告人以為不孝,謁殺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毆詈(詈:罵)父母者,棄市A.具有殘酷無情的特點B.旨在強化君主權力C.體現外儒內法的理念D.注重維護家庭倫理4.貞觀四年(630年),唐朝平定東突厥,將其內附部族安置在河東代州(今山西代縣)地區(qū)。“內附諸蕃”繳納賦稅可納銀,亦可納羊,按戶等征收的銀錢和羊,被稱為“羊錢”。這一政策表明唐朝A.賦稅征收以資產為標準B.中央集權體制遭到削弱C.邊疆與內地經濟聯系加強D.依據當地實際進行國家治理5.1119年,北宋在出租逃田、荒田時,為提高租額,實行競價方式,“出榜限一百日,召人實封投狀,添租請佃,限滿拆封,給租多之人”。這說明北宋時期A.流民問題得到初步解決B.農民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減弱C.商品經濟發(fā)展推動農業(yè)經營方式革新D.訂立契約成為社會交易普遍準則6.自1427年起,明朝在會試中實行南北卷制度。會試錄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來,南北卷演變?yōu)槟媳敝芯恚浫”壤仓饾u穩(wěn)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錄取人數分別占會試錄取總人數的55%、35%和10%。南北卷制度的變化A.凸顯維護政治穩(wěn)定的意圖B.保證了官員選拔的公開性C.革除了八股取士的局限性D.滿足了政府對人才的需求7.表3是清代部分圣諭宣講類版本情況表。該表說明清代表3印刻時間書名同治元年(1862)《圣訓繹謠》同治七年(1868)《圣諭十六條附律易解》光緒十二年(1886)《宣講戲文》光緒二十三年(1897)《圣諭廣訓通俗》光緒二十九年(1903)《圣諭像解》A.普及百姓文化教育B.重視基層政權建設C.鼓勵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D.注重推行社會教化8.嚴復認為洋務運動所采取的各項措施,雖“皆西洋以富以強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則淮橘為枳,若存若亡,不能實收其效”,其根本原因是“民力已茶(茶:nié,疲倦,精神不振),民智已卑,民德已薄”。據此可知,嚴復旨在A.說明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B.進行政治變革以求救亡圖存C.指出洋務運動阻礙中國近代化D.強調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性9.1907年,清政府修訂了《奏定學堂章程》,將女子教育納入教育系統(tǒng)。《章程》規(guī)定了女子小學堂分為初、高兩等,凡是女子學堂學生一律禁止纏足。女子師范教育、職業(yè)教育也在各地展開。這些做法A.開啟了教育近代化進程B.沖擊了封建傳統(tǒng)思想C.提升了婦女的政治地位D.實現了男女教育平等10.表4為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權建設情況簡表。表中的政權建設表4時間區(qū)域政權建設1927—1937年革命根據地成立各級蘇維埃政府,1931年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1937—1945年抗日根據地成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三三制”原則1945—1949年解放區(qū)建立各級農民代表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確立農民代表大會制度;毛澤東發(fā)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提出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A.體現了社會主義政權的性質B.削弱了國民政府統(tǒng)治的階級基礎C.反映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D.奠定了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治前提11.新中國成立以來,十分重視與周邊國家的交往。20世紀50年代,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003年,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來,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這主要是為了A.消除分歧增進互信B.構建均衡發(fā)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謀發(fā)展D.改善全球治理體系12.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議會以公開方式進行的選舉過程中,出賣選票、收買選民現象司空見慣。1689年,8鎊3先令8便士可買得一個議員席位,到1727年,一個伯爵為買席位卻花了900鎊。這反映了當時A.工業(yè)資本家要求掌權B.議會選舉方式單一C.代議制的嚴重倒退D.議會地位逐漸提高13.《拿破侖法典》中幾乎有1000多個條文規(guī)定了契約之責。例如第1134條規(guī)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于法律的效力”。據此可知,拿破侖制定該法典的根本目的是A.維護法國資產階級的利益B.維護契約自由的基本原則C.保護當事人的財產所有權D.打擊反法同盟封建勢力14.19世紀前,歐洲國家主要關注政務語言、宮廷語言、法令語言等。進入19世紀以后,官方對生活語言的關注越發(fā)普遍,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開始實行初級義務教育,官方確定的標準語言也被推介給所有在校學習的人。這一變化A.有利于培養(yǎng)國民政治認同B.順應民主共和的主流趨勢C.推動了文化的一元化發(fā)展D.適應傳播啟蒙思想的需求15.二戰(zhàn)后西方福利國家試圖用政府二次分配的方式扭轉持續(xù)擴大的貧富差距,但結果卻是前10%的人群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持續(xù)上升,階層分化還導致社會矛盾叢生,引發(fā)民粹風潮,如2018年法國的“黃背心”運動和2021年的倫敦騷亂。這反映了A.西方福利制度宣告破產B.經濟調整未消除社會基本矛盾C戰(zhàn)后民權運動出現新高潮D.西方經濟嚴重衰退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明初的戶帖制度材料一明初,由于長年混戰(zhàn),版籍俱損,流民覆野,百廢待興。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明太祖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清丈土地、核查人口。此時,寧國知府陳灌正在南京試行“戶帖制”,朱元璋以為可法,取以為范,頒行天下。“戶帖制”由朱元璋親自主持推行,朝廷委派大員分赴各地監(jiān)察,并調軍隊協(xié)助地方政府核實各戶實況是否與戶帖記載相符,同時要求各地每年上報一次人員的增減情況,以便及時進行更定。對躲避不報或呈報不實者,一概充軍,對地方官包庇隱瞞者,一律處斬。這場聲勢浩大而又體制完備、內容詳實的“摸家底”運動,比1790年美國和1801年英國舉辦的國情普查早400余年。英國學者卡爾津為此驚嘆:“這是全球最先推行全國人口普查的明證和榜樣!”——據新浪網材料改編材料二圖1是明初的“汪寄佛戶帖”及其內容,被譽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戶口本”——摘編自吳滔《明洪武十四年后戶帖的流傳》對明代推行的戶帖制度進行解讀。(14分)17.(13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文官制度材料一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的四個月里,據能統(tǒng)計到的省份的州縣官去留數據顯示:全國14個宣布獨立的省份中,官僚體系受到了直接沖擊,原州縣官留任比例僅為35.7%;在其他7個未獨立省份中,原州縣官留任比例則高達83.5%。——摘編自杜佩紅《“革命”是否“革官”?辛亥革命前后的縣官人事變動》材料二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tǒng)后,即著手建立與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治體制相適應的文官制度。他的構想主要有三點:第一,官吏為國民公仆;第二,通過考試擇優(yōu)錄用官員;第三,對官員進行嚴格的監(jiān)督。1912年,孫中山在臨時政府設立了銓敘局,負責文官的考錄、任免、升遷等事務。他還命法制局擬定《文官考試令》《法官考試令》等一系列法令,并交參議院決議。將政府官員分為政務官和事務官,初步確定了文官的分類體系,并規(guī)定了文官任用的資格條件。——摘編自李俊清《現代文官制度在中國的創(chuàng)構》(1)據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后進行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6分)(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孫中山文官制度改革的影響。(7分)18.(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西方國家的社區(qū)治理材料一工業(yè)革命后,為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西方國家把城市分成為若干小區(qū)來負責救濟,社區(qū)組織開始形成。二戰(zhàn)后,社區(qū)在政府的管理和組織下,提供生活服務、教育、休閑娛樂、福利、衛(wèi)生保健等,還參與相關的城市規(guī)劃、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決策。各國政府還在社區(qū)管理中引入企業(yè)管理辦法,把原先由政府承擔的很多事務交給市場和社會,社區(qū)發(fā)展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20世紀80年代以后,社區(qū)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使基層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摘編自姜泛《社區(qū)在西方:歷史、理論與現狀》材料二表5西方國家社區(qū)治理概況表時期社區(qū)治理主題國家行為主要行動主體指導思想19世紀末到1930年社區(qū)睦鄰運動基本沒有社區(qū)組織古典自由主義大蕭條時期到二戰(zhàn)前社區(qū)救助有限介入美國:國家救濟英國:社會自助美國:凱恩斯主義英國:自由主義二戰(zhàn)后到20世紀70年代社區(qū)發(fā)展積極干預國家+社區(qū)發(fā)展公司凱恩斯主義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區(qū)復興弱化非政府組織+國家新自由主義——摘編自吳曉林《社區(qū)里的國家:國家行為的轉變與社會傳統(tǒng)的底色》(1)據材料一,概述西方社區(qū)功能的演變歷程。(2分)(2)據材料二,對西方國家在社區(qū)治理中角色的轉變進行闡釋。(12分)19.(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白銀東流、黃金西去材料一中國學者錢江認為,16世紀到18世紀末,中國從世界獲得的白銀約為1.11萬噸;西方學者巴雷特和阿特曼則認為,1800年以前的兩個半世紀里,中國從歐洲、日本、南亞獲得了約60萬噸的白銀,占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雖然我們無法考證數字的準確性,但大量白銀流入中國應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白銀的充足供應,使中國的白銀貨幣化成為可能,中國貨幣體系由傳統(tǒng)的銅錢向貴金屬白銀轉換,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由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經濟開始向貨幣經濟轉型。——摘編自杜君立《史鑒·白銀推動的全球化》材料二1816年英國率先實行金本位制,19世紀70年代歐洲的其他國家以及20世紀的美國和日本也陸續(xù)加入了以英國為核心的“黃金俱樂部”。這一時期,大量的白銀在國際市場上被拋售,并流向了以銀為貨幣的國家,黃金則大多去了金本位制國家的金庫,世界上出現了白銀東流、黃金西去的現象,形成了居于上層、起主導作用的“金本位體系”和居于下層、被動地受制于上層的純粹或不純粹的“銀本位體系”,世界貨幣體系過渡到了一個短暫均衡和穩(wěn)定的階段。——摘編自張亞蘭《白銀“洼地”與分層的世界貨幣體系》(1)指出16-18世紀世界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的原因。(6分)(2)以“金銀流動與貨幣體系”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8分)

高二年級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2024.11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B C D D C A D D B C C D A A B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5分)16.(14分)明初為控制人口,掌握土地,便于征收賦役,鞏固統(tǒng)治,推行了戶帖制度。(2分)明政府對戶口清查與管理高度重視,由朱元璋親自主持推行。委派官員監(jiān)察,調動軍隊參與,對欺瞞隱漏行為嚴加懲處,確保戶帖制度順利推行。(2分)戶帖詳細錄入了家庭人口、性別、年齡、財產等信息,具體、完備、周密,兼具戶籍和財產證明的作用。(2分)戶帖制作為應差服役、交納賦稅的憑據,在防止人民逃避賦役和地方官吏隨意加征濫派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它的推行緩和了社會矛盾,保障了社會生產,對穩(wěn)定社會秩序、鞏固統(tǒng)治有積極意義。有利于中央政府對人口、土地進行管理,奠定了明朝的戶籍格局,是中央政府基層治理的一種有效手段。(6分)戶帖制是對前代戶籍制度的延續(xù)與發(fā)展,領先世界,為后世中外戶籍管理提供了經驗與借鑒。(2分)17.(13分)(1)辛亥革命對原有的地方官僚體制產生了較大的沖擊,舊的官僚體系被打破,新的官僚體系尚未形成。辛亥革命只是對地方人事進行了調整,并未完全顛覆舊有官僚體制,革命不徹底。在獨立的省份中,舊官僚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未獨立的省份,舊官僚體系仍占主導地位。為捍衛(wèi)革命成果,鞏固資產階級政權,必須建立新的官僚體系。(6分)(2)孫中山的文官制度改革實現了從科舉考試到文官考試的轉變。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有利于增強官員為民服務的意識。有利于提高官員的素質。有利于官員的廉潔和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政府的向心力。但由于南京臨時政府存在時間較短,文官選拔制度并未真正實施。(7分)18.(14分)(1)歷程:工業(yè)革命后,社區(qū)作為救濟組織開始出現;二戰(zhàn)后,社區(qū)發(fā)展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20世紀80年代以后,社區(qū)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2分)(2)西方國家在社區(qū)治理中從最初的無干預到有限介入,再到積極干預,最終轉向弱化。(2分)19世紀末至1930年期間,工業(yè)革命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這一時期,國家對社區(qū)事務采取放任態(tài)度,強調市場機制和個人自由。主要由社區(qū)組織自主進行,指導思想是古典自由主義。(2分)大蕭條時期至二戰(zhàn)前,為解決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羅斯福推行新政,西方國家進入國家干預經濟新時代。國家開始有限介入社區(qū)事務,政府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社會福利政策來調節(jié)經濟和緩解社會問題。(2分)二戰(zhàn)后至20世紀70年代,西方經濟發(fā)展經歷了20年的黃金時期,為國家介入社區(qū)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國家的介入變得更加積極,國家不僅提供資金支持,還參與規(guī)劃和決策過程,推動社區(qū)全面發(fā)展,形成了國家與社區(qū)發(fā)展公司共同參與的局面。(2分)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解決20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刺激經濟發(fā)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