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學期10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1頁
高二上學期10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2頁
高二上學期10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3頁
高二上學期10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4頁
高二上學期10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二上學期10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莎車縣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考試(語文)試卷

考試分值: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小題。(18分)

別了,“不列顛尼亞"

周婷楊興

①在香港飄揚了150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這里降落后,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

②英國的告別儀式是30日下午在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拉開序幕的。在蒙蒙細雨中,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

③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根據傳統,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4時40分,代表英國女王統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了港督府。

④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個多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

⑤晚6時15分,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在距離駐港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東面舉行。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⑥此時,雨越下越大。查爾斯王子在雨中宣讀英國女王贈言說:“英國國旗就要降下,中國國旗將飄揚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國管治即將告終。"

⑦7時45分,廣場上燈火漸暗,開始了當天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156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占領了港島,在這里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⑧當然,最為世人矚目的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上的易幟。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終結。

⑨在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兩分鐘前,“威爾士親王"軍營移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開始接管香港防務。

⑩0時40分,剛剛參加了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的甲板。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下,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港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新華社香港1997年7月1日電)

1.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文章以抒情的筆調敘述了香港回歸這一重大的歷史時刻,字里行間流露出強烈的自豪感。文章中港督府的滄桑巨變暗示了香港的百年變遷,也反映出中國的日益強大。

B.“‘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描寫出英國王子和末任港督乘船駛離香港的情形,暗示這艘船及船上的人永遠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在這片土地上。

C.文章中英國的告別儀式之所以被稱為“日落儀式”,是因為“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發生的時間是在“晚6時15分”。

D.最后一段采用今昔對比的形式,陳述了香港殖民統治開始和結束的時間。“156年5個月零4天”,說明中國人民對香港回歸期盼之深,直接抒發了勝利的自豪之情。

2.文章中穿插一些寫景句子,如“蒙蒙細雨中”“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此時,雨越下越大”等,對這些句子作用理解最正確的一項()(3分)

A.渲染環境氛圍,展現人物性格

B.烘托人物復雜沉重的心理,并推動交接儀式進程

C.借助現場景物交代人物活動背景,抒發作者苦悶心情。

D.描摹客觀現實,體現新聞的真實性

3.第⑦段將什么與什么進行對比?彰顯了什么樣的主題?(6分)

4.這篇通訊的導語部分有三個重點,分別是什么?(6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8小題。(17分)

老人與海(節選)

【美國】海明威

他躺在船尾掌著舵,等待天空出現亮光。我還有半條魚,他想。也許我走運,能把前半條帶回去呢。我總該有點兒運氣吧。不會的。他說,①你出海太遠了,你的好運氣都給毀了。

“別犯傻了,"他大聲說,“還是清醒著點兒,掌好舵吧。興許你還能交上好大的運氣呢。”

“要是有地方賣的話,我倒想買些運氣。"他說。

我能拿什么來買呢?他問自己。用一支搞丟了的漁叉、一把折斷的刀子,還有一雙損壞的手能買來嗎?“也許你能行,”他說,“你試著用連續出海八十四天換來好運氣,②人家差一點兒就賣給你了。"

絕對不能胡思亂想,他暗自琢磨。好運這玩意兒,出現的形式多種多樣。誰能認得準啊?可不管是什么樣的好運,不管付出什么代價,我都想要一點兒。但愿我能看到燈火的亮光,他想。我希望得到的東西太多了。眼下只希求一樣。他盡量坐得舒服些掌著舵,知道自己沒有死,因為身上還在疼。

他看見城市燈光的倒影,肯定是在夜里10點鐘左右。起初只是依稀可見,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隨后,隔著隨風力變大而洶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來越清晰。他駛進光影里,心想,要不了多久就能到達海流的邊緣了。

這下事情就要過去了,他想。不過,它們可能還會來襲擊我。一個人在黑暗中手無寸鐵,怎么對付它們呢?

這時候,他渾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氣里,身上的傷口和所有用力過度的地方都讓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但是,到了半夜,他又上陣了,而且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勞。鯊魚成群結隊地游了過來,直撲向大魚,他只能看見魚鰭在水面上劃出的一道道線痕,還有它們身上的鱗光。他用棍子朝鯊魚的頭直打過去,聽到幾張魚嘴咬嚙的聲響,還有它們在船底下咬住大魚,讓小船來回搖晃的聲音。他只能憑感覺和聽覺拼死拼活地一頓棍棒打下去,覺得棍子被什么東西抓住了,就這么丟了武器。

他把舵柄猛地從舵上扭下來,用它亂打亂砍一氣,雙手緊攥著,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但是此時鯊魚已經來到了船頭,一個接著一個,或者成群撲上來,撕咬下一塊塊魚肉,它們轉身再來的時候,魚肉在水面下閃著亮光。

最后,有條鯊魚朝魚頭撲來,他知道這下子全完了。他掄起舵柄砸向鯊魚頭,正打在它的嘴上,那嘴卡在沉甸甸的魚頭上,撕咬不下。他又接二連三地掄起舵柄。他聽見舵柄斷了,就用斷裂的手柄刺向鯊魚。他感到手柄刺了進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著再刺。鯊魚松開嘴,翻滾著游走了。這是來犯的鯊魚群中的最后一條。已經沒有什么可讓它們吃的了。

老人這時候差點兒喘不過氣來,感覺嘴里有股怪味兒,那是一股銅腥味兒,甜膩膩的,他一時有些害怕,不過那味道并不太重。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說:“吃吧,加拉諾鯊,做個夢吧,夢見你殺了一個人。”

他知道自己終于被擊垮了,無法挽回,他回到船尾,發現舵柄的一頭盡管參差不齊,還是能塞進舵孔,讓他湊合著掌舵。他把麻袋圍在肩膀上,駕著小船起航了。他很輕松地駕著船,沒有任何想法和感覺。此時,他已經超脫了一切,只是盡心盡力地把小船駛回家去。夜里,有些鯊魚來襲擊大魚的殘骸,就像人從餐桌上撿面包屑一樣。老人毫不理睬,除了掌舵以外,什么都不在意。他只注意到,沒有了船邊的重負,小船行駛得那么輕快,那么平穩。

船還是好好的,他想。除了船舵,它還算是完好無損。船舵是很容易更換的。

他感覺自己已經到了海流中間,可以看見沿岸的海灘村落里的燈光。他知道現在到了什么地方,回家已經毫不費力了。

不管怎么說,風是我們的朋友,③他想。接著他又想,那是有時候。還有大海,海里有我們的朋友,也有我們的敵人。還有床,他想。床是我的朋友。就是床,他想。床是一件很不錯的東西。你給打垮了,反倒輕松了,他想。④我從來不知道竟會這么輕松。是什么把你給打垮了呢,他想。

“沒有什么把我打垮,"他大聲說,“都是因為我出海太遠了。”

等他駛進小港,露臺飯店的燈光已經熄滅了,他知道人們都上床歇息了。先前的微風越刮越大,此刻已經非常強勁。不過,海港里靜悄悄的,他駕船來到巖石下面的一小片沙石灘。沒人幫忙,他只好一個人把船盡可能往上拖,隨后跨出來,把小船緊緊地系在一塊巖石上。

他取下桅桿,卷起船帆捆好,然后扛著桅桿開始往岸上爬。這會兒他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累。他停下來站了一會兒,回頭望望,借著街燈反射的光亮,他看見那條魚的大尾巴直豎著,好長一段拖在船尾后面。他看到魚的脊骨裸露出來,呈一條白線,腦袋漆黑一團,伸出長長的嘴,頭尾之間卻光禿禿的,什么也沒有。

他又開始往上爬,到了頂上一下子摔倒在地,他躺了一會兒,桅桿橫壓在肩上。他努力想要站起身來,但這太難了,就扛著桅桿坐在那兒,朝大路那邊望去。一只貓從路對面走過,忙活著自己的事兒,老人定睛看了看它,又把目光投向大路。

他終于放下桅桿,站了起來。他拿起桅桿扛在肩上,順著大路走去,一路上坐下歇了五次,才走回自己的小棚屋。

進了棚屋,他把桅桿靠在墻上,摸黑找到一個水瓶,喝了口水。隨后他躺在床上,把毯子拉過來蓋住肩膀,又蓋住后背和雙腿,他臉朝下趴在報紙上,胳膊伸直,掌心朝上。(有刪改)

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盡管老人軀體僵硬,遍體鱗傷,但一看到成群結隊的鯊魚撲向大馬林魚時,他仍毫不猶豫地與鯊魚展開頑強搏斗。

B.在回家的路上,老人想的是“船還是好的"船舵是很容易更換的”,說明老人還會繼續出海捕魚,與命運抗爭。

C.老人“又開始往上爬"摔倒在地”,終于“站了起來”,這一過程也可以概括老人一生不斷重復的生命歷程。

D.老人最終帶回的就是一副骨架,說明老人保護大馬林魚的實用價值落空,表達作者對老人遭遇的同情和惋惜。

6.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句子①中“出海太遠了”暗示了老人體力不支,也意味著沿途所遇到的困難超出了他的想象。

B.句子②中的“差一點兒”,表現了老人面對生存困境仍然不失幽默和自我解嘲的處事態度。

C.句子③“他想”與該段其它“他想"的內容不同,但“他想”的反復出現都在強調老人的生存狀態。

D.句子④中“輕松"既是老人對被鯊魚打敗的結局的接受,也是他放棄捕魚后內心壓力的消解。

7.選文展現了老人的多重矛盾心理,請加以梳理概括。(6分)

8.讀書小組要為此文寫一則文學短評。經討論,甲組提出一組關鍵詞:大海·鯊魚·老人;乙組提出一個關鍵詞:硬漢精神。請任選一個小組加入,圍繞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思路。(5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題。(20分)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人之有是A四端也B猶其有四體也C有是四端而自謂D不能者E自賊者也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歷史上堯舜禹湯文武幾個有名的帝王。

B.孺子:兒童、幼兒。宋代蘇軾《教戰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

C.鄉黨:這里指同鄉的人。周制,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

D.四海:中國四境有海環繞,各按方位為“東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賢之君正因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會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治理好。

B.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導仁政。由于這種惻隱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這就是孟子的思路。

C.這一章是孟子“性善論"的精髓。孟子認為,人不會因為厭惡孩子的哭叫聲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見人都具有惻隱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個方面,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簡稱即為“四心”。而這“四心"是“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范疇的發端。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13《孟子》的文章善于說理,材料中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指出并簡要分析。(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9分)

揚顏曾鞏

揚雄纂言準仲尼①,顏氏為身慕虞舜。

千里常憂及門止,為山更欲一簣進。

小人君子在所蹈,烈士貪夫不同徇。

安得蠢蠢尚自恕,百年過眼猶一瞬。

【注】①揚雄:西漢文學家,擅長辭賦。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點題,概括了揚雄和顏回仿效圣賢、立言修身的古事。

B.第三句的典故出自《論語》,意為堆土成山,要把最后一筐土堆完。

C.小人和君子、壯烈之士和貪生怕死之人,其差別在于所遵循的道。

D.本詩以議論入詩,古樸雄渾,工密精深,含義深刻,耐人尋味。

15.本詩蘊含了哪些為學修身的道理?請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寫錯一字不得分)

(1)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價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大學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論身份高低,都應將加強個人品性修養作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寫“自知”,是因為在現實社會中,自知實際上更為困難。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題。(9分)

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出版已超過一百七十多年,文學思潮盡管不斷變化,但這部作品仍然深受世界人民的愛戴。這一切都說明,《大衛·科波菲爾》是一部真正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經典之作。

跟《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艱難時世》等作品相同,狄更斯在《大衛·科波菲爾》中依然關注為數眾多的中下層社會小人物的生活,著力表現他們的善良、溫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這部作品帶有自傳色彩,很多內容來源于狄更斯的親身經歷和見聞。

狄更斯曾在《大衛·科波菲爾》的原序中說:本書脫稿之初,我的心情非常激動,因此,若想以看似必需的平靜來談論這部作品,我覺得并非易事。關于這個故事,凡是我所能說的任何有關的話,我都盡我所能在書中說了。從來沒有人在讀這本書時,比我寫它時,更相信它的真實性了。人們不難相信,對于我想象中產生的每個孩子,我是個溺愛的父母,從來沒有人像我這樣深愛著他們。不過,在我內心的最深處,我有一個最寵愛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衛·科波菲爾》。

17.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可改變原意。(2分)

18.下列句子中的“跟"和原文中加點的“跟”,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焦裕祿認識到,這澇、沙、堿“三害"跟瘟神一樣,要制伏很難。

B.帝國主義跟國內反對派不甘心于他們的失敗,還在作最后掙扎。

C.對抗疫情,人類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學,因此,要跟科學要答案。

D.跟著烏爾蘇拉來到馬孔多的人四處宣揚它土地肥美、位置優越。

1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如果寫成“我心中最愛的作品是《大衛·科波菲爾》”,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1小題。(11分)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張并踐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為儒家對后世的遺囑。只要是中國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目不識丁,①_____,而絕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遺囑,也就變成了整個中國文化的主要遺囑。

其實,孔子完整的人生規劃是“②_____”,但一輩子下來,治國、平天下的目標不但自己沒有達到,講給別人聽也等于對牛彈琴。十余年奔走于一個個政治集團之間,并無成效。回來一看,親人的離世使“齊家"也成了一種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實踐了的可讓別人信賴的結論,也只有這一條。③_____,沒想到,竟變成了終點。不錯,做人,是永恒的起點,也是永恒的終點。因為與人人有關,所以能夠代代感應,成為有效遺囑。

做君子、不做小人,這是一種永不止息的人格動員,它使多數社會成員經常發覺自己與君子的差距,然后見賢思齊,產生對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個不斷“修身”、鍛鑄人格的過程,而“即時打造、批量生產"的“君子”,肯定名不副實。

總之,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發揚及現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遠意義的包含個人修身的具體內容和方法的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學的儒學思想體系。

20.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10個字左右。(6分)

21.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長句改成四個短句,要求用“孔子的修身之道"作為首句的開頭,保持原意,語句通順,語意連貫,符合邏輯,可以調整語序,增刪個別詞語。(5分)

四、作文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配角綜合征”反映的是一種不喜歡向前闖、甘當團隊配角的心理。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對2000青年人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48.4%的受訪者有“配角綜合征"。同時,50.4%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配角綜合征”人群,其中9.5%的受訪者坦言非常多。有人認為我們處于新時代,應當“爭當主角";有人認為“甘當配角”也是工作、生活中的一種正常選擇。

上述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據此以“配角·主角"為主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莎車縣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二年級期中考試語文參考答案:

1.B2.B

3.將156年前英國占領香港時升起英國國旗與今天英國海軍士兵降下米字旗進行對比,將英國黯然離去,而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自豪之情巧妙地表達了出來。

4.一是點題,點明了英國國旗降落后,查爾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將乘坐“不列顛尼亞”號回國。“不列顛尼亞"號將最后完成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撤離的使命。這樣就賦予了“不列顛尼亞”號以象征意義。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飄揚了156年的英國米字旗降下,香港回歸。

三是導語結束在時間上,為通訊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開展奠定基礎。

【解析】《別了,“不列顛尼亞"》通篇采用抒情性敘述,展現香港回歸這一歷史性時刻。文章通過細膩的細節描寫,如蒙蒙細雨中的降旗儀式、查爾斯王子的贈言、夜幕中駛離的“不列顛尼亞”號,構建了莊重而深情的氛圍。短短數段文字中,既有對歷史變遷的描繪,也有對英國殖民時代終結的告別,字里行間既帶有告別的滄桑感,又流露出對香港回歸祖國懷抱的自豪感。全篇體現了對歷史時刻的真實記述與情感抒發的完美結合。

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A.“抒情的筆調"錯誤,文章主要是以客觀的新聞報道形式來敘述香港回歸的歷史時刻,雖然字里行間流露出自豪感,但整體風格并非抒情。此外,反映出“中國日益強大”的說法也于文無據。

C.“是因為‘象征英國管制結束的告別儀式’發生的時間是在‘晚6時15分’"錯誤,這一解釋過于表面化,忽略了“日落”象征意義上的深層含義。這里的“日落"更多地是指英國殖民統治的終結,而非僅指時間上的日落。

D.“說明中國人民對香港回歸期盼之深,直接抒發了勝利的自豪之情”錯誤,雖然最后一段確實采用了今昔對比的形式,但“156年5個月零4天"更多地是為了強調香港殖民統治的漫長歷史,而非直接抒發勝利的自豪之情。此外,文章整體風格偏向客觀報道,并未直接抒發情感。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點句子作用的能力。

A.“展現人物性格”錯誤,在這篇新聞稿中,寫景句子并沒有直接展現人物性格,而是烘托人物心情。

C.“抒發作者苦悶心情"錯誤,寫景句子確實可以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但在這篇新聞稿中,寫景句子并沒有抒發作者苦悶的心情,與事實不符。

D.“描摹客觀現實,體現新聞的真實性”錯誤,新聞真實性是指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必須合乎客觀實際。

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對表達方式和主題的分析能力。

本題,要找到對比點,然后再說對比的效果。從此段內容可以看出,“156年前"與“今天”形成對比,“156年前"一名英國艦長帶領士兵在這里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通過降下米字旗,作者強調了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已經宣告終結。與英國黯然離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標志著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得到了恢復,也體現了中國的強大和自豪。由此可推斷出主題: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自豪之情。

4.本題考查分析和概括新聞導語內容的能力。

導語部分通常位于通訊的開頭,用于概括和引出文章的主題和核心內容。通過閱讀文章的第一段,我們可以提煉出導語部分的關鍵信息。

“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一句不僅直接點明了通訊的主題——“不列顛尼亞”號游輪,還暗示了這艘船的特殊使命,即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撤離香港,從而賦予了“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殖民統治結束的意義。

“在香港飄揚了150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這里降落后……”一句明確指出了英國米字旗在香港的最后一次降落,標志著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結束,香港即將回歸中國。這是通訊的核心主旨,也是整個香港回歸事件的關鍵節點。

導語部分以“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作為結尾,明確指出了事件發生的時間點。這一時間點的提出,不僅為通訊的后續內容提供了時間上的參照,也為通訊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展開(如港督府告別儀式、告別儀式、易幟等)奠定了基礎。這種時間順序的敘述方式有助于讀者清晰地理解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5.D6.D7.①對運氣的矛盾心態:一方面覺得自己出海太遠毀了好運氣;另一方面又渴望好運,甚至想買些運氣,還期望用連續出海八十四天換來好運氣。

②對搏斗的矛盾心態:既希望不用再搏斗,因為他渾身僵硬、酸痛,傷口和用力過度的地方都疼痛;但當鯊魚來襲時,又不得不奮起搏斗。

③對被擊垮的矛盾認知:老人知道自己終于被擊垮了,無法挽回;可又不承認有什么把自己打垮。

④對輕松與疲憊的矛盾感受:被擊垮后反倒覺得輕松;但同時又非常疲憊,扛著桅桿往岸上爬時,停下來好幾次,最后走回小棚屋的路上還坐下歇了五次。8.加入甲組:

①大海意味著無限的可能和機遇,是老人賴以生存和追求夢想的空間。同時,它也代表著難以預測的風險與危機。在與大海的較量中,老人充分展現了自己頑強不屈的性格特征。

②鯊魚不僅摧毀了老人辛苦捕撈的成果,也讓他的身心受到了極大摧殘。它們象征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磨難和考驗,提醒我們在享受成功喜悅的同時也要時刻警惕潛在的威脅。

③老人在與大海和鯊魚的較量中,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老人的形象代表著一種不屈不撓的硬漢精神,他在困境中堅守信念,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加入乙組:

①老人在面對浩瀚無垠的大海時,沒有絲毫畏懼,毅然決然地出海捕魚,展現出勇敢無畏的品質。

②當鯊魚成群結隊地攻擊他辛苦捕獲的大魚時,老人沒有退縮,而是奮起反抗。這種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是硬漢精神的核心。

③老人沒有被擊垮,而是坦然地接受了失敗,心中依然充滿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這種樂觀豁達的態度也是硬漢精神的重要體現。

【解析】《老人與海》通過老人和鯊魚搏斗以及歸途中復雜的內心獨白,反映出人類在面對自然和命運時的堅韌和執著。老人雖身心俱疲,痛失戰果,卻依然表現出不屈不撓的斗志。選文展現了老人的多重矛盾心理:渴望好運卻自知逞強,引發對命運和自我反思,最終揭示了人在追求目標時不可避免的無奈與悲壯,傳達了獨特的硬漢精神。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表達作者對老人遭遇的同情和惋惜”錯誤。老人帶回一副骨架,雖然保護大馬林魚的實用價值看似落空,但作品更多地展現了老人的勇敢、頑強、不屈不撓的精神,是對人類意志和勇氣的贊歌,而不是同情和惋惜。故選D。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D.“也是他放棄捕魚后內心壓力的消解"錯誤。老人并沒有放棄捕魚,他只是在經歷了與鯊魚的搏斗后暫時感到身體上的疲憊和被擊敗的無奈,但他的精神并沒有放棄捕魚,所以不能說是“放棄捕魚后內心壓力的消解”。

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①老人一方面認為“你出海太遠了,你的好運氣都給毀了”,這體現出他對自己出海太遠的行為感到懊悔,覺得這一行為破壞了原本可能有的好運氣。但同時,他又極度渴望好運,說出“要是有地方賣的話,我倒想買些運氣”,甚至想到用連續出海八十四天的堅持來換取好運氣,說明他在困境中對好運有著強烈的期盼,這種矛盾心態反映出老人在艱難處境下對希望的復雜情感。

②老人在身體極度疲憊和疼痛的情況下,“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表現出他對搏斗的厭倦和畏懼,因為他渾身僵硬、酸痛,傷口和用力過度的地方都讓他疼痛。然而,當鯊魚成群結隊地來襲時,他又本能地奮起搏斗,“他又上陣了……他只能憑感覺和聽覺拼死拼活地一頓棍棒打下去”,這種矛盾展現了老人在面對困境時的無奈與勇敢,他雖渴望安寧,但為了保護自己的勞動成果又不得不抗爭。

③老人在與鯊魚的搏斗中,看著被鯊魚撕咬得只剩下殘骸的大魚,知道自己終于被擊垮了,無法挽回。但當他內心反思時,又大聲說“沒有什么把我打垮,都是因為我出海太遠了”,這種矛盾反映出老人內心的倔強和不甘。

④被擊垮后,老人覺得“你給打垮了,反倒輕松了”,這可能是因為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緊張搏斗和巨大壓力后,當結果已經無法改變時,心理上的負擔一下子卸去,從而產生了一種輕松感。但與此同時,他在實際行動中卻表現出極度的疲憊,扛著桅桿往岸上爬時非常艱難,“停下來站了一會兒,回頭望望”,一路上還坐下歇了五次才走回小棚屋,這種身體上的疲憊與心理上的輕松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老人復雜的內心世界。

8.本題考查學生擬寫文學短評的能力。

加入甲組:

①大海在故事中扮演著復雜的角色。它既為老人提供了生存資源和實現夢想的場所,又充滿了未知的風險。老人在海上的經歷,如等待天空出現亮光、感受海流等,都體現了大海的不可捉摸。老人對大海既有敬畏又有依賴,這種復雜的情感通過他的內心獨白和行動展現得淋漓盡致。例如,他說“你出海太遠了,你的好運氣都給毀了”,但又始終堅守在船上,與大海抗爭。

②鯊魚是老人面臨的巨大威脅。它們成群結隊地攻擊老人的魚,不僅破壞了老人的勞動成果,還讓老人身心俱疲。鯊魚象征著生活中的磨難和考驗,它們的出現讓老人的困境更加嚴峻。然而,老人并沒有被鯊魚嚇倒,而是勇敢地與它們搏斗。他用棍子、舵柄等工具進行反擊,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③老人的形象是整個故事的核心。他在與大海和鯊魚的較量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他在困境中堅守信念,不放棄對生活的希望。盡管他最終失去了大魚,但他并沒有被擊垮,而是坦然地接受了失敗。老人的形象代表著一種不屈不撓的硬漢精神,他的經歷告訴我們,在面對生活的挑戰時,我們要勇敢地迎接,不屈不撓地抗爭。

加入乙組:

①老人的勇敢無畏體現在他面對浩瀚無垠的大海時的毅然決然。大海充滿了未知和危險,但老人毫不畏懼,憑借著自己的經驗和勇氣出海捕魚。他對大海的挑戰,展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我價值的追求。這種勇敢無畏的品質是硬漢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老人在與鯊魚的搏斗中,表現出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鯊魚的攻擊兇猛而殘酷,但老人沒有退縮,而是奮起反抗。他用各種工具與鯊魚戰斗,盡管身體疲憊不堪,但他的精神始終沒有被打敗。這種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是老人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的動力,也是硬漢精神的核心。

③老人在經歷了漫長的搏斗和巨大的損失后,依然保持著堅強的意志和樂觀豁達的態度。他坦然地接受了失敗,沒有被擊垮。回到岸邊后,他雖然疲憊不堪,但心中依然充滿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這種樂觀豁達的態度,讓老人在困境中依然能夠保持尊嚴和勇氣,是硬漢精神的重要體現。

9.BCE10.D11.C12.(1)以憐恤別人的心情,實行憐恤別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運轉小東西一樣容易了。

(2)所有具有這四種發端的人,若曉得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就像泉水開始流淌。

13.①舉例論證,用“孺子將入于井"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②比喻論證,用“其有四體也"作比喻,論證“人之有是四端也”;

③對比論證,把“有惻隱之心"和“無惻隱之心”等做對比,論證人有“四端"。

【解析】這篇文章出自《孟子》,集中展現了孟子的“性善論”思想。孟子通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一核心論點,主張人人天生具有同情和惻隱之心,這種心性可以推及到治理國家的仁政主張。文章通過具體的例子,如“孺子將入于井”,形象地說明人人天性中的善良。孟子認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是人道德的原始出發點,需要加以指引和擴充,以實現對國家和家庭的良好治理。

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傷害君主的人。

“人”是主語,“有"是謂語,“是四端”是賓語,“也"是句末語氣詞,主謂賓俱全,句子結構完整,B處斷開;

句中將“人之有是四端也”比喻為“猶其有四體也”,兩句結構相似,且后一句中“有”的賓語是“四體”,“也”是句末語氣,C處斷開;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是“自賊者也”的主語,二者形成判斷句,E處斷開。

故選BCE。

10.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D.“四海:中國四境有海環繞,各按方位為‘東海’……"表述有誤。依據語境“足以保四海”中“四海"指的是“天下”,古人常以四海和天下來指代中國,并不是指各按方位為“東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故選D。

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C.“人不會因為厭惡孩子的哭叫聲而把他推下井去"理解有誤。從“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惡其聲而然也”可知,孟子認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聽到孩子的哭聲,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一定會出手相助的,由此可見人都具有惻隱之心”,而不是“人不會因為厭惡孩子的哭叫聲而把他推下井去”。

故選C。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忍”,不忍心,感情上覺得過不去,引申為“憐恤”之意;“運”,運轉;“運之掌上”,應為“運之(于)掌上"。

(2)“凡”,所有;“若”,好像;“然”,通“燃”,燃燒;

參考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結交,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

14.C15.①應如同揚雄、顏回那樣,仿效追慕先賢往圣,立言立德。

②不能半途而廢,要堅持到底;且要積少成多,自強不息。

③應志向遠大,矢志不渝。

④不能甘于平庸,要惜時有為。

【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C.“壯烈之士"錯,“烈士”指“有抱負、志向高遠的人”,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非“壯烈之士"。“貪夫”指“貪婪的人”,而非“貪生怕死之人”。

故選C。

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

①前兩句中“纂言"指的是撰述,“準”是以……為標準,意思是應該像仲尼那樣撰述自己的思想;“顏氏"指的是顏回,他以品德高尚著稱,而他之所以有這樣的修養是因為仰慕虞舜,我們應該向他學習。由此得出:應如同揚雄、顏回那樣,仿效追慕先賢往圣,立言立德。

②第三四句意思是,走了千里之遠,最怕的就是剛到門前就停止,前面的努力都白費了;想要堆土成山,就要一筐土一筐土的不停積累。這兩句以比喻的手法闡述為學修身不能半途而廢,要堅持到底;且要積少成多,自強不息。

③五六句是說小人和君子的區別在于他們所立身的東西不同,志向高遠的人與貪婪之人的差別則在追求不同。啟發我們應志向遠大,矢志不渝。

④最后兩句是說怎么能碌碌無為還自我寬恕,轉眼之間就是一輩子,我們不能甘于平庸,要惜時有為。

16.(1)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7.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出版已一百七十多年,盡管文學思潮不斷變化,但這部作品仍然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愛。

18.A

19.①原句將作品比喻為孩子,內容與前文表述一致,更凸顯對《大衛·科波菲爾》的寵愛;②原句用短句和兩處用“最”作修飾限定語,語氣情感強烈,改句過于平淡。

【解析】17.本題考查學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畫橫線句子有兩處錯誤:

第一處,“超過一百七十多年"重復贅余,刪掉“多”;

第二處,“文學思潮盡管不斷變化"中途易轍,為保持整個句子主語一致,改為“盡管文學思潮不斷變化”。

18.本題考查學生在不同語境中辨析詞義的能力。

原文中“跟”,介詞,表示的是類比關系。

A.“跟”,介詞,表示的是類比關系。

B.“跟"連詞,表示的是并列關系,與原文不同。

C.“跟”介詞,表示的是對待或依賴的關系,與原文不同。

D.“跟"動詞,表示的是跟隨的意思,與原文不同。

故選A。

1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語句表達效果的能力。

原文的表述更富有情感和詩意,通過“最寵愛的孩子”這一比喻,不僅表達了狄更斯對《大衛·科波菲爾》這部作品的深厚情感,也賦予了作品人格化的特征,使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而“我心中最愛的作品是《大衛·科波菲爾》"這一表述則相對平淡,缺乏原文的情感色彩和生動性。

原文多用短句,短句節奏感強,表意更為靈活明快,情感更加強烈。“最”是程度副詞,體現了對《大衛·科波菲爾》這部作品的喜愛之情,情感強烈。

20.①也樂于被人稱為君子

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③“修身"本是他規劃的起點

21.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學的儒學思想體系(主干),其中包含個人修身的具體內容和方法(內容),是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要性),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發揚及現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遠意義(意義)。

【解析】20.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前文有孔子“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的主張,根據下句“絕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可知,此處強調中國人原意被稱為“君子”,據此應填“也樂于被人稱為君子";

②語境要說的是“孔子完整的人生規劃”,根據下文“治國、平天下"齊家”“修身"的信息,可知應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③前文說到“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后文說“沒想到,竟變成了終點”,可知此處是說起點與終點之間的變化,應填“‘修身’本是他規劃的起點"。

2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變換句式的能力。

本題要求把長句變為四個短句,首先抽出長句的主干: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學的儒學思想體系。

然后把三個修飾語抽出來:“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發揚及現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遠意義”是其意義,“包含個人修身的具體內容和方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