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聞兩則
第一課時授課時間
一、教學目標:
①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②體會本文語言簡明、準確的特點。③了解渡江戰役
的經過,接受革命教育。
二、教學重點:
①學生初學新聞這種體裁,有必要弄清楚新聞的基本特點和結構。
②本文語言簡潔、準確,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教材。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
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二)、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布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
結果。(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
什么順序報道,為什么?
學生讀課文后,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主體)
(三)、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
就要導語。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
候注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四)、合作探究
教師布置思考題:
閱讀這則新聞后,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后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五)、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了解新聞內容。
再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并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并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
同之處?
(六)、品味語言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
教師就給予鼓勵。
(七)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
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
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
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
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八)布置作業
完成作業本相關練習,預習第二課。
教后錄:
蘆花蕩
第一課時授課時間
一、教學目標:
1.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2.體味這個英雄故事傳奇色彩;
3.領悟文中景物描寫的妙處。
二、教學重點:
體味這個英雄故事傳奇色彩;領悟文中景物描寫的妙處。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那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
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講應該是養老的年齡,課時他卻能神出鬼沒,無數次通過鬼子
的封鎖線,保證了蘆葦塘中部隊的物質供應,保證了部隊的戰斗力,他能夠手無寸
鐵,把十幾個鬼子打得頭破血流。的確是一個富于傳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們就
來學習現代小說家孫犁寫的一篇小說《蘆花蕩》,去感悟這個傳奇故事吧。
作者介紹: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河北安平縣人。1913年4月6日生。
(其他情況見教師用書P15-16頁適當介紹)
二、整體感知
教師指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悟老頭子的英雄性格:強烈的愛國抗日熱
情,老當益壯的氣概;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為;過于自信自尊。
(引導學生找出相關詞語進行賞析,也可參見教師用書PH頁)
三、問題探究:(學生先討論,教師根據情況點撥與指導)
1.課文中哪些內容表現了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這句話在全文中
起什么作用?
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課文中貫穿始終。他對葦塘里的負責同志
說:“你什么也靠給我,我什么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這句話充分表現
他“過于自信和自尊”。通過敵人封鎖線,非常危險,而老頭子“每天夜里,在敵
人緊緊封鎖的水面上,就像一個沒事人,他按照早出晚歸捕魚撒網那股悠閑的心情
撐著船,編算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這樣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現他
“過于自信和自尊”。送兩個女孩進葦塘,老頭子以為萬無一失,什么事也沒有了,
安心睡一覺吧。小女孩洗臉,老頭子讓她洗,鬼子的小火輪探照燈射來,他還是“不
怕”,以為“照不見我們"。鬼子掃射機槍,他還是“不怕”,以為“他打不著我
們”,不能不說他有點大意,這是過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傷,流了血,這一次
任務沒有完成,他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人,不好意思去見部隊,他是過于自尊了。
老頭子發狠要為大女孩討回血債,他向兩個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
之間,誘鬼子上鉤,舉起篙來狠狠地敲打鬼子腦袋,叫鬼子頭破血流,討回了血債,
討回了自尊,這場英雄行為表明他是始終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過于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這句話既有非常自信自
尊的意思,又有自信過分、自尊過分的意思。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
由這一點生發出來的。
2.人物描寫藝術探究:這篇小說怎樣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
作者用強烈的反差來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一方面寫條件,敵人的監視封鎖
非常嚴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體非常干瘦,而且不帶一枝槍。另一方面,寫老英
雄的精神與業績。精神,是那么悠閑自得,異常自信;業績,是使敵人的封鎖全然
落空,保證了葦塘里的隊伍得到充足的給養。兩個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顯得
非常了不起,富有傳奇色彩。
課文著重寫一場“英雄的行為”,更有點傳奇色彩。作者主要用兩個方法加以
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懷疑來反襯。這里有一段對話描寫,老頭子說“等明天我叫他們
十個人流血”,后來又說“等到天明,你們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卻一再
表示懷疑,先是沒有答話,以為老頭子不過發發狠,說說罷了,再用小女孩的話表
懷疑:“你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打仗?”寫懷疑有襯托作用,顯出了老頭子英雄行為
之奇。
再是在敘述過程中只寫其然,不寫其所以然,讓讀者回味其所以然,使傳奇色
彩顯得更為濃郁。一個干瘦的老頭,手無寸鐵,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幾個鬼子于掌
股之間,置他們于死地,真可以說是一位傳奇式的英雄。
3.敵人嚴密監視著葦塘,然而,“每到傍晚,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么響”,
這響亮的歌聲喚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像?你還能想到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斗歌聲
嗎?
提示:可由歌聲想像戰士的情緒,想像戰士和部隊的方方面面。具體地說,有
老英雄不斷送來柴米油鹽,保障有力,給養充足,戰士們身強力壯,信心充足。傍
晚休息的時候,戰士們放聲歌唱起來。歌聲是對敵人的沉重打擊。
聯想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斗歌聲,可以回憶課內外讀過的文藝作品,答案不求
一致。
四、布置作業
把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抄出來,仔細品味,細心揣摩,在仿寫幾句家鄉的景物。
教后錄:
蠟燭
第一課時授課時間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體會本文真摯感人的語言。
能力目標:透過行為領悟人性的本質。
教育目標:讓學生體會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
體會真情,領悟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記得上學期的目標上有一篇課外閱讀:講的是一隊德國兵到一個被占領地的一
個農家去,那農家的妻子正是個地下黨。……誰能把這個故事講下去?
(學生講的實在很精彩。)
同樣的蠟燭,在不同的情況下,起著不同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課
中的蠟燭將起著怎樣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及背景。
2、學習了這么多篇課文,我們已有了這樣的常識,一打眼兒就能知道這篇文章
是贊美什么或講述什么的,那么這篇課文呢?
主旨:一首贊美詩。一曲頌歌。贊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斗的友誼。謳歌南
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3、我們今天,不是討論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環境危險,炮火連天一想到老婦人不顧生死。
2)、年老體弱,掩埋烈士很吃力一想到老婦人力量的源泉。
3)、保護遺體一想到老婦人對烈士的感情。
4)、燭光閃爍一想到老婦人奉獻的精神。
(這個問題如果不先給出一個例子,學生是很摸不著頭腦的。)
三、探討研究
1、那么,這里的燭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義?
1)、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3)、兩國人民戰斗情誼的象征。
2、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難一難我了!
1)^最后兩句話是什么意思?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
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
好的感情。
2)、有同學很聰明,就拿課后題問我。所以,順便給他們處理課后練習了。
3)、課后練習二。
4)、課后練習三。
四、感悟形象
那么誰來總結一下老婦人的形象?(說的很多很雜,但都沒有條理性。)
1)、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
放,渴望和平,他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2)、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
己的愛戴和敬意。
3)、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
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4)、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
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并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
的母親般的愛。
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教后錄: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一課時授課時間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學習文中優美的環境描寫,體會本文各具特色的語言。
2、了解戰爭給人民或國家所帶來的創傷。
能力目標:辨別本文中贊美的語言和反諷語言的細微差別。
教育目標:教育學生要有廣闊的胸懷和偉大的人格。要站在人類的角度考慮問題。
二、教學重點:
體掌握本文的語言特色。了解雨果的偉大情操。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上課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個強盜,為了共同的利益,進入
了一個富貴的書香門地的家中去搶劫。由于他們事先勾結了那個大戶人家中的仆人,
所以一夜之間,將能帶走的東西洗劫一空。不能帶走的全被毀壞了。頃刻間,昔日
富麗堂皇的景象在瞬間化為一片烏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斷瓦殘垣。這個家庭的
許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幾百口人都被殺了,可是唯有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存活了下來。
他長大后,被告知了家中當年的慘況。于是,他發憤圖強,終于有一天,他打敗了
那兩個強盜。奪回了本該屬于他們家應有的尊嚴與地位。我們現在只知道,那兩個
強盜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請問:親愛的你能猜出來,那個嬰兒是誰?那
幾個可惡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個受難的家庭又是什么?
二、整體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請舉手?
很簡單的問題當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個受難的家庭就是我們的祖國呀!那可惡的仆人就是那些漢奸狗腿子呀!而
那個嬰兒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們大家呀!
2、有誰能給大家講一下英法聯軍的情況呀?
(有許多學生因為在歷史課上講過,所以這是一方他們自主發揮的空間。許多
學生講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三、研討探究
1、請大家先朗讀課文,看看作者在寫法上有沒有不和諧的地方?
(一般孩子們覺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卻不容易找出來。)
語句上的鮮明對比。
1)、贊美圓明園的語句。2)、諷刺劫掠者的語句。
2、雨果具體是怎樣贊美圓明園的?
1)、是東方幻想藝術中的最高成就。
2)、幾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產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范。
(這個問題我沒有給學生講。我覺得他們沒必要分得這么詳細。也不知道到底對
不對。)
3、那么在結構上有何特點?
概括一具體一概括。(這一點,學生都能總結出來。但話語還不準確。)
4、那么雨果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持什么態度?(譴責態度。)用了怎樣的語言?
(反語)有什么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恥的認為,這次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光榮的,他們期待
的是雨果對英法的這個勝利給予盛大的贊譽;雨果在憤激之下,用反語來形容強盜
的心理。像“漂亮”、“豐功偉績”、“收獲巨大”、“文明”、“野蠻”等等反
語正是強盜的口吻,有辛辣的諷刺意味。
5、那么他不幫著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誰的立場上的?
人類的立場。(這里有說,正義的立場,中國的立場,或者是人民的立場等等。)
四、布置作業
好了,現在我們給雨果寫一封信,談談你對這件事的感想。
教后錄:
親愛的爸爸媽媽
第一課時授課時間
一、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的主題。
2、體會議論和描寫的作用,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3、熱愛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學重點:
體會議論和描寫的作用,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教學設計:
一、導入激情,積蓄情感
在進入課文之前,同學們先看一個電影片斷。(點擊課件:《南京大屠殺》影片
片斷剪輯。)任何一個有良心的人看到這一場面無一不會感到悲痛,慘烈。這個痛苦
不僅是中國的,而是世界的。在二戰中,面對這樣屠殺的人,又何止千萬。在南斯
拉夫的美麗小城克拉庫耶伐次,就遭受了一次全城毀滅性的殘酷殺戮。那場屠殺中
還有300個孩子,面對孩子們呼喊著親愛的爸爸媽媽的是冰冷的槍聲,多么撕心裂
肺。(聲音哽咽)今天,我們就跟著華裔作家聶華苓去重溫那沉重而美麗的記憶。
二、初步感知
請同學們安靜地快速瀏覽課文,概括文章四個部分的內容。
(學生默讀,概括歸納。)第一個是墳地所見所聞;第二是記述各種演出記念活
動;第三是記錄作家座談會;第四是摘錄遺言。
三、探討研究
教師問:這些記錄中,你們可以看出哪些是沉重的記憶,哪些是美麗的記憶嗎?
同學們先在文章中找找看,然后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閱讀成果,推舉一個同學
友Ho
教師小結:面對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寧死不屈的。他們不做民族的叛
徒,他們懷著對生命強烈的愛不向劊子手乞憐。他們表現了“整個民族的英勇”,這
是美的,令人崇敬的。這真是個美麗的記憶。
教師問:作家聶華苓也來到這個紀念地,她看了紀念演出,參加作家座談會,
參觀了紀念館。在她用文字記下的參加紀念活動的過程中,這里哪一個情節讓你印
象最深刻,為什么?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給自己深刻印象的情節。
教師問:是啊,我們不能忽視,至今還有人不愿正視歷史,仍為侵略辯護;但
大多數人的態度是鮮明的,是嗎?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同為戰敗國的德國、日本的不同態度。
四、多角度探究情感體驗。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就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記住這段
歷史就是記住歷史帶給我們的深刻教訓。聶華苓在文中也同樣發出了這樣強烈的呼
喚。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這樣的文字。
(學生找劃,然后交流。)學會多角度探究情感體驗。
五、善用資料,升華文本的情感。
師:是啊,戰爭帶給人們的心靈的創傷,帶給國家的苦痛,帶給世界的災難,
是永遠無法彌合的流血的傷口。下面我想展示一下同學們搜集整理的資料,更深刻
感受作家對幸福生活,對和平世界的強烈呼喚。
(學生點擊播放軟盤或投影資料,并適當講解。)
生:(讀收視筆記)這是我在收看了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關于日本部
隊揭秘這期節目后的日記。以前我只知道中中國有731部隊,看了節目才知道還有6
支,60多個細菌工廠,遍布大半個中國。他們在廣州用碳疽茵殺害了4萬多香港人,
還有的人因被細菌感染得爛腳病殘廢了,留下的傷痕看了真恐怖。但是有的日本人
還否認這段歷史,修改教科書,這簡直就不是人。
生:(讀報心得)這幾張是前些日子關于侵華日軍介子氣毒害現在中國人的報道。
五十多年過去了,它們還可以殺人,多可怕。從報紙上描寫的那些中毒者的情形,
我可以遙想當年被毒害的無數中國人的慘狀。再不要有戰爭了,它留給人類的痛苦
太長了。
教后錄:
阿長與《山海經》
第一課時授課時間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詰問、惶急、疏懶、渴慕、深不可測、情有可原”等詞語。
2.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體會描寫的作用和方法。
3.整體把握課文,了解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4.學習本文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5.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二、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
三、教學難點:
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雙重眼光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導入)同學們,我們在初
一時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其中為百草園增添神秘情趣的
美女蛇的故事,大家還記得嗎?這位長媽媽是魯迅家里的一個女工,在魯迅的童年
生活中,她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魯迅的作品中幾次提到她,甚至還專門寫過一
篇文章叫《阿長與〈山海經〉》,大家有興趣來讀讀嗎?
二、簡介作者、作品
本文節選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魯迅散文集。在《莽原》上發表時題作
《舊事重提》,編集出版時改用現名。共收入1926年創作的回憶性散文10篇。這本
散文集以一個側面表現了魯迅所處時代的社會風貌。
《朝花夕拾》各篇以記人為主者有三,即《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范
愛農》。《藤野先生》記師恩,《范愛農》記友情,《阿長與〈山海經〉》則記作者兒時
的保姆。
三、誦讀感知,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可就詞語含義、段落大意、內容質疑、分析評價等內容圈點
批注。
師生共同探究有關疑難文句。
2.速讀課文,列出閱讀提綱,概括復述要點。
思考: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的是什么?
明確: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
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
等;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說“去
掉了”等;她給“我”講長毛的故事,為“我”買《山海經》。重點是寫她給“我”
買來了《山海經》。
3.以小組為單位推舉代表進行復述課文競賽,師生評議。
思考: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略寫?為什么這樣安排?
明確:略寫了阿長的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
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長毛”的故事;詳寫了為“我”買《山海經》一事。略寫的
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阿長有個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
病,但這些并不能削弱“我”對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
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
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4.學生通讀全文,找出文中表達魯迅對長媽媽感情的句子和最感動自己的地方。
抓關鍵語句,體會感情的變化流動。如:⑴“雖然背地里說人長短不是好事情,
但倘使要我說句真心話,我可只得說:我實在不大佩服她。”
教師小結:課文前半部分,作者寫她“憎惡”“討厭”阿長,后半部分寫因有讓
大炮放不出來的“偉大的神力”和買回“我”渴慕的《山海經》而敬她,抒發出一
種深沉的懷念之情。在充滿貶義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與懷念,有形諸文字和
隱在敘事之中雙重色彩。魯迅是以兒時的心態回憶阿長的,又是以寫作時的眼光去
觀照自己的兒時和阿長的。采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后錄:
第二課時授課時間
1.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體會描寫的作用和方法。
2.整體把握課文,了解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3.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二、教學重點
精讀全文,分析阿長這個藝術形象,重點研讀買《山海經》一節。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的是什么?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
略寫?為什么這樣安排?(引導學生再次學習本文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研讀課文
重點研讀買《山海經》一節,即18—28語段
1.聽讀課文錄音。思考并討論下列問題,各組長組織討論,并作好本組討論的
筆記。
(1)買《山海經》一事的起因是什么?(用一句話概括)
(2)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么想的?這種想法表現
T“我”的什么心理?
(3)當阿長說:“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么反映?
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4)“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
她確有偉大的神力。”為什么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5)”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為什么這么說?
2.指名各組代表回答以上問題,教師明確問題的關鍵。
第(1)問:“我”渴慕著繪圖《山海經》了。“這渴慕是從一個遠房的叔祖惹起來
的。”
第(2)問:“我”想“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阿長不
識字,沒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經》是怎樣的一部書,更何況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
關心“我”,因此她也不會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經》的心情。這表明“我”對
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
第(3)問: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的反應是“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
體都震悚起來”說明“我”聽到以后很震驚,很激動,也因此對她“發生新的敬意
了”。
第(4)問:因為這件事“別人不肯做”,誰也沒有阿長那樣知“我”心,誰也沒
有阿長那樣熱心;別人也“不能做”,有畫的《山海經》很難找,誰能像阿長這么給
“我”操心費事,況且阿長不識字,居然買來了。所以說,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第(5)問: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給“我”買來的,
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震驚,讓“我”產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三.探討研究
齊讀最后兩段。思考:結尾兩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
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正是深切懷念的真實寫照。
請同學們說說長媽媽是怎樣的一個人?
學生思考、分組討論。指名學生歸結,教師明確:阿長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
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她沒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
決疑難。
5.學生批注文中描寫阿長的語句,并分析這些描寫有什么特色?
教師提示:描寫,是對事物作具體的刻畫和描繪。魯迅生動逼真地描寫阿長,
如“切切察察”的樣子,擺成“大”字的睡相,“元旦的古怪儀式”,講“長毛”的
故事,買回《山海經》,是運用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
總之,魯迅的描寫之所以出色,功夫在于選擇、提煉,或者寫最能表現人物特
點的外貌,或者寫最能表現人物特點的動作,或者寫最能表現人物特點的語言。
教后錄:
背影
第一課時授課時間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差使、狼藉、賦閑、蹣跚、頹唐、瑣屑”等詞語。
2、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3、學習本文樸實自然的語言。
4、體會文中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樸實的語言所包含的深情厚意
的理解。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談到中國現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談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
提到《背影》。本文寫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憶性散文,發表在當時的《文學周
刊》上。文章發表后,廣為傳誦,并一直作為語文教材。當年,朱自清先生逝世后,
有些中學生拿著報紙悲痛的說:“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見本文的影響
之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朱自清先生這篇著名散文——《背影》。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閱讀課文,查字典、詞典解決生字詞問題。
2、范讀課文(要求:聽準字音,體會感情,理解部分詞語的含義。)
3、學生速讀課文,討論問題。
(1)本文為什么以《背影》為題?(“背影”是全文的寫作線索,又是文章題旨得
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2)文中出現幾次“背影”?著重寫的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看見的背影?表現
了父子之間什么樣的感情?
(文中四次寫“背影”。開頭寫難忘“背影”,送別一段兩次寫“背影”,結尾憶“背
影”。著重寫的是在車站看見父親爬月臺買橘子時的“背影”。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深
摯的愛,抒發了作者對父親深切的思念。)一中心思想
(3)本文以“背影”為線索,以車站送別為中心展開。請同學們劃分段落層次并概
括段意層意。
第一部份(1)開篇點題,最難忘父親的“背影”
第二部分(2-6)追憶與父親在車站離別的情景,具體寫“背影”,表現父親的愛子
之情。
第一層(2、3)寫送別時的家境,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4、5)寫離別前父親對“我”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6)描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表現父親的愛子深情。
第三部分(7)寫別后思念,再現“背影”,抒發深切的思念之情。
三、探討研究
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加深體會中心。重點是理解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教師提問:本文是通過寫“我”與父親在車站離別,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的,
為什么又要寫與此似無多大關系的第二、三段呢?
學生思考、討論,最后明確:這兩段寫父子離別時的家庭境況,為寫“背影”
渲染悲涼的氣氛,為突出父親的愛子之情作鋪墊。當時,祖母去世,父親失業,禍
不單行。父親還帳缺錢,只好變賣典質;辦喪事要用錢,只好再去借錢。家中境況
可想而知。喪失一畢,父親又要離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親背著沉
重的精神負擔,還細致入微的光照兒子就更為感人。
四、教師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掃除了文字障礙,分析了段落層次并概括
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五、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反復朗讀第六自然段。
2、熟記生字的讀音、寫法和含義,并組詞造句。
3、尋找父母對自己的疼愛之處。認真體會父母的愛子(女)之情。
教后錄:
第二課時授課時間
1、抓住“背影”這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法。
2、領會樸實的語言風格。
3、體會文章表現的父子深情。
二、教學重點
領會樸實的語言風格,體會文章表現的父子深情。
三、教學設計:
(一)、檢查復習
文中出現幾次“背影”?著重寫的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看見的背影?表現
了父子之間什么樣的感情?(文中四次寫“背影”。開頭寫難忘“背影”,送別一段
兩次寫“背影”,結尾憶“背影”。著重寫的是在車站看見父親爬月臺買橘子時的“背
影”。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抒發了作者對父親深切的思念。)
(二)、探討研究
下面我們來看第一自然段:這段文字主要寫什么內容?(祖母去世,父親賦閑,
家境慘淡。字里行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這一段中有一處寫我第一次流淚,我
這一次流淚是為了什么呢?(是因禍不單行而悲傷流淚)那么父親在我流淚時是怎
么說的呢?“事以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父親說這句話是因為真
的有了什么好的解決家庭困難的辦法了嗎?不是。那為什么父親還要這樣說呢?(是
父親怕我傷心過度而對我進行安慰。是父親體貼、勸慰兒子的表現。)父親的心情本
來也很難過,卻反過來勸慰我,這表現了什么呢?(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疼愛)
(三)、品位語言
下面我們重點來分析課文的第三層。上堂課我們分析過這一層寫的是什么內
容?表現了什么?(父親為我買橘子,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下面我們齊讀一遍這
一段,分析一下這一段中哪些詞句寫得好,能讓你感動,為什么?
作者在寫父親買橘子之前先寫賣橘子的地點、這條路的情況,又強調了父親是
個胖子,這有什么作用呢?(主要表現父親買橘子的艱難,從而突出了父親對兒子
的疼愛。)
寫父親在平地上走路,就用了“蹣跚“,可見步履的不便。寫父親買橘子的一
路上又幾個動詞用的最好同學們把它們找出來。(探、攀、縮、傾)同學們說說這幾
個動詞為什么寫得好?
“慢慢探身下去”為什么可以寫成“跳下去”?用“探”表明父親體胖動作不
靈便,下鐵道小心翼翼。
兩手的動作用“攀”這個詞既寫出了月臺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親爬月臺時
的吃力。
兩腳的動作用一個“縮”字,說明兩腳無處可蹬,把怎樣爬法寫得更細致了。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動作描寫,細膩而簡練,給
人一個過程的動態,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去豐富這種形象,把父親爬月臺時的艱難動
作寫得栩栩如生。
當看到父親此時此刻的背影“我”的反應時什么?(第二次流下了眼淚)作者
為什么第二次流淚呢?(這是感動的淚,同時也是悔恨、慚愧的淚。)
既然感動得流了淚,為什么要趕緊擦干,怕父親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呢?(怕父親
見我流淚而傷心,怕別人看見難為情。)
這是全文第二次寫父親的背影,那么第三次寫背影是在哪里呢?
看到父親的背影“我”第三次流下了淚,這也同樣是感動的淚,離別傷感的淚。
結尾再現父親的背影,是兒子親眼看到父親的背影了嗎?不是,這是兒子心中
的背影,意念中的背影。面對這個背影兒子第四次流下了眼淚,這是思念之淚,這是
傷心之淚。
(四)、布置作業完成課后習題。
(五)、板書設計
一、開篇點題,難忘背影
黑色的背影
1、買橘子的背影蹣跚的背影
二、追憶往事,描繪背影艱難努力的背影
2、離別的背影
三、懷念父親,再憶背影
教后錄:
臺階
第一課時授課時間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學習作者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方法。
3、培養學生熱愛父親,尊重父親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
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學習作者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方法。
三、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我們學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知“父親”是一位關心、愛護兒子的博大精
深的高大形象,那么,今天我們又一起來學習李森祥的小說《臺階》,分析文中的父
親又是怎樣的形象?(板書標題)
(二)、整體把握
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分組討論,最后明確有關內容。
1、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
父親渴望受人尊重。)
2、父親怎樣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一
磚一瓦的撿,一角錢一角錢的攢,終于蓋起了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么樣了?(父親坐在新臺階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
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敘述線索是什么?(臺階)“文眼”是什么?(臺階高,屋主人的地
位就相應高。)
(三)、研讀賞析
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分組討論,最后明確有關內容。
1、哪些情節最能表現父親的形象?父親的形象有什么特點?
立下造屋目標,并為之付出長期艱辛的勞動——勤勞、頑強
建成新屋后的喜悅、局促、不自在一淳樸、善良、謙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體,不服老——倔強
2、“父親坐在綠陰里,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那里栽著幾棵柳樹,柳樹枝
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
飄去。”這一處描寫表現父親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不作心理描寫?
小說用第一人稱寫,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動作、表情表現思想(以
形寫神),父親抽煙時專注地望著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向往,他在謀劃怎樣
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家羨慕。
3、作者為什么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筆墨?
這篇小說題為“臺階”,先在老屋的臺階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寫三塊青石板的來歷,可以寫出當年父親的力氣是多么大,后面寫造新屋時
托石板閃了腰,前后就形成對比。
2)寫石板粗糙,可以暗示當年經濟條件更差。
3)寫“我”在臺階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時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長大成人
了”,說明準備蓋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寫小孩子能連跳三級,可見臺階低。寫父親
在臺階的坐姿,又說明臺階低。
4)寫父親的腳板,寫出父親終年辛勞的形象,也說明家庭的窮困。
4、為什么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寫得詳細?
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則要詳
寫。
5、為什么“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么理解?
父親干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
獲,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這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四、比較閱讀
同樣是寫父親的文章,請同學們比較一下《背影》和《臺階》在立意和選材上
的異同之處。
同:都是表現父親的文章,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細節,以小見大。
異:《背影》抓住“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突出了父親的背影,突出了父
愛,給人深刻的印象,讓人強烈地感受父愛。
教后錄:
老王
第一課時授課時間
一、教學目標:
1、把握老王的性格特點。
2、揣摩重點語句含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點語句含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教師結合注釋介紹作者(以及她的丈夫一錢鐘書)。
(二)、整體感悟
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分組討論,最后明確有關問題的答案。
1、文中介紹了老王哪些艱難的生活境況?記敘了與老王交往過程中的哪幾件
事?通過這些敘述與描寫,你認為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
1)介紹老王的職業;生理缺陷;居住條件。
2)記敘了老王為作者送冰,車費減半;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
大放心;去世前給我送香油、雞蛋表示感謝。
3)老王是一個孤苦伶仃但又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的人。
2、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
“我”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具體表現在: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老王再
客氣,也付給他應得的報酬;老王送來香油、雞蛋,不讓他白送;關心老王的生活。
3、本文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老王的不幸深表同情,為自己對老王的關愛還不夠和自己無力真正改善老王
的境遇而感到“愧
4、這篇課文敘述的事情較多,作者是怎樣組織的?文章的線索是什么?
以“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兼用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來編排。開頭三段寫老王
的基本情況,按邏輯順序編排,一是職業,老王的謀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
謀生的困難;三是居住條件,這是前兩點的結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內容
按時間順序安排,回憶與老王的交往。
三、重點研讀
指名朗讀“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
部分,思考下列問題。
1、老王為什么在去世前給“我”送香油、雞蛋?體現了老王怎樣的性格特點?
知恩圖報、心地善良
2、老王說“我不是要錢”,為什么最后還收了錢?你是怎樣理解的?
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給他送錢,平白給“我”添麻煩。體現了老王的樸實善
良。
3、對課文結尾一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
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作者回想起來,對老王的關愛還很不夠,
所以,感到“愧”
四、反思體驗
為什么作者一家能對老王那樣的不幸者那么關心、愛護?要有怎樣的精神才能
做到作者那樣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
主要是作者內心深處有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
等的,個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運與不幸的差別,甚至差別很大。一個幸運者只
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現在,社會要求我們每個人有人道
主義精神,要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作者一家幾是對不幸者老王
懷有一顆愛心,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業
試以老王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中老王給“我”送香油、雞蛋這一部分。
教后錄:
信客
第一課時授課時間
一、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思想內容。
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語言。
3、樹立誠信為本的做人理念。
二、教學重點
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語言,樹立誠信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請大家說一說,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最向往那種職業?學生回答:律師,
醫生,外交官等。
教師:看來大家都有著遠大的志向,我們的社會也的確需要偉大的職業和職業
人,但是單單有這些職業咱們的社會無法運轉,社會還需要一些普通的職業者,他
們又是什么職業人呢?學生:送奶工人,公交車司機,農貿市場的賣菜的叔叔阿姨
等。教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這樣普通勞動者的事跡,他的名字叫信客,今天
就讓我們走進余秋雨的《信客》
簡介作者:余秋雨(投影出示)。
二、整體感知
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分組討論,明確有關問題的答案。
1、大家快速瀏覽一下課文,說說信客這份工作是做什么的?信客的工作留給
你最大的印象是什么?(學生:苦)
2、這種“苦”從哪里體現出來?(1)總結:工作勞苦:終年跋潑;生活貧苦:
收入微薄;心靈痛苦:蒙受懷疑、欺凌、憎恨。(2)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貧窮。老
信客干了一輩子,家里破爛灰暗,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沿途投宿,揀便宜的旅館
住,吃飯盡找那種“可以光買米飯不買菜”的小店。終年奔波,胃病和風濕病成了
職業病。他們是最困苦的旅行者。(3)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懷疑、欺凌、憎恨。信
客這條路布滿兇險,實在是件苦差事。(4)、最痛苦的是蒙受懷疑、欺凌、憎恨。
但是信客的閱歷又讓他增長才干。
3、你喜歡信客嗎?為什么?(提示本文為記人的散文、寫人要寫他的事跡,通
過事跡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的方法)(學生回答:誠信無私、任勞任怨、
待人寬容、潔身自好、恪盡職守、善良厚道等。)
4、作者重點寫了信客的什麼事跡?為何要重點寫?
重點寫了兩個事跡:概括寫遇到謀生者客死他鄉,信客充當代理人的事跡;具
體寫一次遭人誣陷、說明信客職務的兇險和信客仁義熱心、任勞任怨、寬以待人、
善良厚道的品性。
5、在我們的生活中,像信客一樣默默奉獻著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多嗎?請舉
一兩例,并談一談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他們。
6、可是為什麼作者再寫信客之前,還寫了一個老信客?
寫老信客,實際上說明了信客這一職業的兩個特點:路途艱苦;強調職業道德
—“就在一個信字”,而且這個“信”字要做到一絲不茍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
的豐富經歷,給年輕信客以具體切實的指點,他的慘痛的教訓。又時時警惕著年輕
信客。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為可以信賴的信客。
7、信客死后,為什麼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8、請寫出一段話,作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三、品位語言
請同學們說說你劃出的精彩語句,并作簡要分析。(限于篇幅,所舉例子略)
四、拓展延伸:
誠信是信客的生命,也維系整個社會的秩序的道德準則,但近年來,信用被利
欲踐踏的例子太多了,在現實社會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是應該重利益,還是
重信用呢?(學生思考、討論)
五、布置作業
1、讀寫課后“讀一讀,寫一寫”部分的有關詞語。
2、試寫一段話,作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教后錄:
中國石拱橋
第一課時授課時間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2.體會課文選擇典型事例說明事物的特征。
3.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性。
二、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內容,了解課文層次,理解總和分的關系;體會課文選擇典型事例說明事
物的特征。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導言:茅以升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設計建造了有名的錢
塘江大橋,五十年代又參加設計了規模更大的武漢長江大橋。他對石拱橋是這樣評
價的:石拱橋是我國傳統橋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趙州橋和盧溝橋是我國〃千萬座石拱
橋中杰出代表之作〃。這篇說明文《中國石拱橋》就具體地為我們介紹這兩座著名的
大橋以及有關的知識。
二、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齊讀課文一、二兩個自然段,思考問題:中國石拱橋有什么特點?
學生從語段中找出語句并且歸納、概括:中國石拱橋本身的特點就是:形式優美,
結構堅固,歷史悠久。
請同學們迅速閱讀剩余語段,看看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結構上的特點——全文層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總一分
一總的寫法。第一部分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
并點出將要介紹的事物的具體對象。第二部分展開說明(從歷史、結構、外形、設
計者等方面全面介紹趙州橋;全面介紹盧溝橋)。第三部分總說石拱橋取得成就的
原因,以及解放后我國石拱橋的成就和橋梁事業的新發展。
課文整體結構明白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理清段落的條理:介紹趙州橋,
先總寫歷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時間長),結構,外形,設計和施工特點,然后分
四點作具體說明,又用評價的句子作結。(“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
介紹盧溝橋:具體數字一結構(河堤沖毀,橋卻“從沒出過事”一形式(“每
個柱頭上……惟妙惟腎”)一贊語(“世界上獨一無二”)一景點(“盧溝曉月”)
一特有的紀念意義。(在“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歷史上……”)
這樣,在段落內采用總分總的寫法,就使介紹的內容很有條理地編排出來。
由此可見,不論在全文的整體中,還是在段落的局部中,“總一分一總”能夠
使文章的內容編排得很有條理,”總一分一總”之間的關系,是有內在聯系的密不
可分的結構關系。
三、探討研究
提問:《中國石拱橋》是說明文,它介紹了有關石拱橋的哪些知識?試從課文
中的一些句子來理解。
提示課文句子:1.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2.《水經注》里提到的〃旅
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3.橋(盧溝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
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4.大拱的兩肩上,一各有兩個小拱。
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
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5.這些石獅子,有的母子相抱,
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學生議論,回答,明確:1.傳播石拱橋的結構知識。2.傳播石拱橋的歷史知識。
3.傳播盧溝橋的結構知識。4.傳播趙州橋的結構知識。5再現盧溝橋形式的優美。
小結:說明文是說明事物的性質、特點,傳播有用的知識的文章。上邊五個句
子,就是從結構、外形、歷史各方面來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現在先初步了解;以后
還要進一步探討。
四、布置作業
①思考,上邊舉出的五個句子分別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再在全文中找出與它
們相同的表述方法。②復習課文,進一步熟悉內容。
教后錄:
第二課時授課時間
一、教學目標
①、了解、掌握常用的說明方法。
②、說明文的基本特征;明白說明文與記敘文的區別。
③、體會說明文語句準確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了解、掌握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語句準確的特點。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提問:上一節課列舉的五個句子用的是什么說明方法?回答,明確:1.運用打
比方;2.引用古籍;3.列數字;4.解說;5摹寫。(板書)提問:文中還有與這
些句子表述方法相同的句子嗎?思考、議論,準備回答。
二、探討研究
引導:學生思考、議論后,指導學生從課文當中找到相關例子,互為佐證。
1.列數字:第四段,說明趙州橋歷史悠久。第五段,說明趙州橋的外形、規
模。第六段,說明盧溝橋的外形、規模。第十段,說明解放后我國橋梁事業和石拱
橋的發展。
2引用古籍;第七段,馬可?波羅的游記,贊美盧溝橋,《朝野僉載》寫盧溝
橋的外形。(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打比方句。)唐代張嘉貞的《安
濟橋銘》寫橋的設計。
3.打比方:第一段,寫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4.解說;第二段,說明石拱橋的歷史、形式、構造和作用。第五段,先說趙
州橋洞“像一張弓”,然后作解說,兩種方法結合,說明設計的效果。
小結:用數字、引用有關資料、解說、打比方,都是說明文中常用的說明方法。
引用和打比方原來屬于修辭的范疇,而在說明文中引用起著“言之有據”的作用,
打比方又能形象地說明介紹的對象,也就約定俗成地作為說明方法來看待了。解說,
是對事物作必要的闡述,也就是闡明事理(如本文的第二段)。作比較,例如,第
六段中寫永定河水發,“來勢很猛”,常沖毀河堤,“但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
(來突出橋的堅固)。舉例子,例如,在我國的石拱橋中,舉出了趙州橋、盧溝橋,
最有代表性。
總之,靈活、合理地運用各種說明方法,來“說明事物的性質、特點、作用……”,
闡明事理,使人們對事物有個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認識,達到傳播知識的目的,這
就是說明文的特征。
《中國石拱橋》就是符合說明文特征的典范。理解說明文的特征,并用《中國
石拱橋》印證,就可以明確,說明文同以記敘、描寫手法為主的記敘文有著明顯的
區別。
三、品味語言
提示:說明文要準確說明對象,必須重視語言的運用,要做到恰到好處。例如,
第三段中說到旅人橋,用“大致”、“可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景觀設計與施工承包合同
- 2025物流海運運輸合同書
- 2025房地產買賣合同糾紛判決書學習感悟
- 2025年農業生產設備租賃合同
- 2025年薪金發放合同范本
- 婚禮慶典導游服務合同模板3篇
- 國際資產管理教師勞動合同電子版3篇
- 商鋪租賃合同解約協議書3篇
- 建筑公司建造師責任協議3篇
- 工程保證金合同3篇
- 高中語文部編版教材單元寫作任務(必修上下冊+選擇性必修上中下冊)
- 2025年國際教育資源共享合同范本
- GB/T 45166-2024無損檢測紅外熱成像檢測總則
- 脫硝催化劑環境影響評估-洞察分析
- 2025年春新外研版(三起)英語三年級下冊課件 Unit4第1課時Startup
- 2025年異位妊娠診斷與治療策略研究綜述
- 2025年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鄉村振興戰略儲備人才引進18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人教版(2025新版)七年級下冊數學第七章 相交線與平行線 單元測試卷(含答案)
- 12J12無障礙設施圖集
- 【八年級下冊地理中圖北京版】期中真題必刷卷B-【期中真題必刷卷】(北京專用)(解析版)
- 《鐵路技術管理規程》(普速鐵路部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