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3.080.30CCSR00DB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IDB50/T10006—2023DB51/T10003—2023前言 II 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材料 25植被 36設計 37施工 8養護管理 149檢測檢驗 15附錄A(資料性)川渝地區公路邊坡生態防護工程常用植物種類參考表 附錄B(資料性)施工分項檢驗 22附錄C(資料性)種植土檢驗 24附錄D(資料性)植被混凝土性質檢驗 25附錄E(資料性)植被生長及恢復效果檢驗 26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重慶市交通局、四川省交通運輸廳聯合提出、歸口并組織實施。本文件起草單位: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理工大學、四川省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鐵長江交通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所、西華師范大學、四川涅重生態環境技術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學、蜀道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省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勘察設計分公司、四川成內渝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四川公路工程咨詢監理公司、海軍研究院海防所、中鐵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南大學、四川港航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省第二地質大隊、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華、孫新海、汪微、盧應發、古培峰、李天斌、王慶珍、李嘉靖、唐勇、李永林、談利軍、宋煒、劉小輝、王碧霞、譚昌明、孫大遠、秦鴻、余鑫、邵社剛、李賢超、李蒙男、張晏源、吳勇、崔英明、邵樹強、李克武、周宇、李玉文、向波、馬洪生、李勇、江勇順、趙飛舟、陳品詣、陰磊、項夢涵、肖宇、戴森昊、周雄華、王靜梅、周禮中、韋猛、張廣澤、馮濤、張俊云、徐波、張東、曹陽、李孝飛、郝建財、顧大勇、趙振華、蔣雪壘、林洪洪、趙延露、李瑞、李懷友、于貴、趙子龍、曹明瑞、王學濤、榮才權、張騰、任紅全、蔣周耘、鄭建國、房強、陳紫云、曹磊、袁松、王希寶、衡景梅、黃曼雪、李樹鼎、王軍、王棟、徐正宣、周波、徐駿、王湘鋒、王興平、鄭斌、方仁義、張文居、劉天翔、劉鵬、王歆宇、許向寧、李宗有、呂慶強、蔡賢俊、柯堯、任洋、王怡、李紅梅、左乾坤、李敏、侯佳、徐從丹、張巖、夏磊、周禮、蘭博、劉波、李建華、倪西海、唐和青、趙探、朱瀟、曹偉、雷云佩、趙彪、陳洪志、陳培新、侯炳暉、田東、李永鑫、李細偉。1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公路邊坡網錨噴植被混凝土生態防護技術指南本文件提出了公路邊坡網錨噴植被混凝土生態防護工程中材料、植被、設計、施工、養護管理和檢測檢驗的技術要求。本文件適用于川渝地區整體穩定或工程處治后整體穩定、坡比≤1:0.5的公路邊坡生態防護工程,運營公路邊坡搶險工程和其他行業同類型邊坡生態防護工程可參照執行。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175通用硅酸鹽水泥GB/T343一般用途低碳鋼絲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T23348緩釋肥料GB/T38360裸露坡面植被恢復技術規范GB50086巖土錨桿與噴射混凝土支護工程技術規范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CJ/T340綠化種植土壤CJJ82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JGJ5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JT/T1328邊坡柔性防護網系統JTGB04JTGD30JTGF90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公路路基設計規范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范JTG/T3610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JTG5150公路路基養護技術規范NB/T35082水電工程陡邊坡植被混凝土生態修復技術規范NY/T886農林保水劑DB51/T2799四川省高速公路景觀及綠化設計指南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2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網錨噴植被混凝土防護體系protectionsystemofmesh-bolt-vegetationconcrete利用墊墩錨桿深層錨固巖土體,通過系統錨桿(釘)固定防護網(主動網、鋼筋網或鍍鋅鐵絲網等)緊貼坡面防止滾落石、溜塌和垮塌災害,噴射植被混凝土封閉坡面,結合植被根系加筋、錨固作用,形成邊坡綜合生態防護系統。3.2植被混凝土vegetationconcrete由種植土、骨料、水泥、添加劑、生態緩釋肥料、植物纖維、植物種子和水混合而成、能夠滿足植物長期生長要求的邊坡生態防護材料。3.3生態緩釋肥料ecologicalslow-releasefertilizer以粉煤灰和磁性礦物為主要原材料制成,能夠增加土壤剩磁,提高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為植物生長提供長期充足的肥效。3.4植物群落vegetationcommunity采用噴播和培植構建形成“草-灌-花”或“草-灌”相結合的不同層次的坡面植被體系,滿足邊坡穩定性和綠化景觀要求。4材料4.1種植土4.1.1種植土由壤土和腐殖土組成,腐殖土質量占比應大于20%。4.1.2壤土采取就近取材原則,選取開挖表層植壤土,含砂量應小于20%,最大粒徑應小于8mm,含水率宜小于20%,可溶性鹽濃度(EC值)應為0.15mS/cm~0.9mS/cm,pH值應為5.5~8.5,有機質含量應大于1.5%。4.1.3腐殖土有機質含量應大于20%。4.1.4種植土經風干、粉碎、過篩處理后,粒徑宜小于10mm。4.2骨料4.2.1骨料由碎石和砂組成,各項性能符合JGJ52的相關要求。4.2.2宜采用單粒級配,碎石粒徑宜小于12mm。4.3水泥4.3.1水泥宜選用普通硅酸鹽水泥,強度等級不低于42.5級,水泥各項性能應符合GB175的相關要求。4.3.2不同品種、等級、廠家的水泥,不得混存、混用。4.4添加劑4.4.1植被混凝土添加劑主要包括保水劑、粘結劑、pH調節劑。4.4.2保水劑應具有長效保水持水能力,符合NY/T886的相關規定要求。4.4.3粘結劑應充分保持種植土有適宜的粘結性和團粒結構,符合相關行業質量標準要求。4.4.4pH調節劑應具有調節植被混凝土PH值(6.0~8.5)適宜于植物發芽生長能力,但不影響植被混凝土的強度和耐久性,符合相關行業質量標準要求。3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4.5生態緩釋肥料4.5.1應滿足植物長期生長肥力需求,符合GB/T23348的相關要求。4.5.2生態緩釋肥料選擇應考慮具有增加土壤剩磁,提高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防止土壤酸堿化、板結及水土肥力流失的功能。4.6植物纖維4.6.1選用草纖維、農作物秸稈及食用菌菌渣等,農作物秸稈長度宜小于5cm,直徑宜小于5mm。4.6.2植物纖維添加量宜為1.0kg/m3~1.5kg/m3。5植被5.1選型原則5.1.1植被選型應滿足“適地適樹,生態優先”的要求。5.1.2以無侵入性草、灌、花為先鋒性物種,2~3年實現坡面植物本土化融合。5.1.3應符合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性,抗逆性強,便于粗放式管理。5.1.4應選擇多年生草、灌、花植物。5.1.5灌木宜以常綠為主,選用根系發達抗倒伏的深根系物種。5.1.6植物種子易得且經濟合理。5.1.7高山高原高寒和干熱河谷等特殊氣候區域物種的選擇應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5.2配置模式5.2.1選用淺根系與深根系結合的“草-灌-花”或“草-灌”混合的種子配置,適當引入鄉土物種,快速實現坡面植物覆蓋,逐步完成植被本土化融合;灌木根系具有對坡面淺表層錨固能力,不宜選用高大喬木。5.2.2根據當地氣候環境和土質條件,采用多季相植物組合配置,避免選用競爭性強的物種。5.2.3宜遵循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規律,使其防護功能和景觀效應融合,達到近似于自然邊坡植物。5.2.4對于有景觀要求的邊坡,宜配置多層次、多色彩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協調的景觀植物。5.2.5植物選擇可參照附錄A,并符合DB51/T2799的相關規定要求。5.3選用規定及用量5.3.1應選用注明產地、生產單位、采收年份、發芽率、千粒重,具有國內檢驗檢疫合格證的植物種子,種子質量應符合GB/T38360的相關規定。5.3.2生態防護草、灌、花種子用量總量宜為30g/m2~40g/m2,其中草:灌木:花種子比例宜為1:8:1。6設計6.1一般規定6.1.1設計應考慮當地氣候環境、土壤適宜性、邊坡特征、邊坡穩定性、生態防護特點以及植被恢復目標等。6.1.2設計方案應因地制宜、安全高效、邊坡防護與植被恢復相結合。4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6.1.3設計應考慮防護結構、截排水及噴植設計等內容的相互銜接。6.1.4對于整體穩定邊坡或工程加固后整體穩定邊坡,可直接進行邊坡植被混凝土生態防護設計;對淺表層欠穩定邊坡,既要開展邊坡加固設計,又要進行邊坡生態防護設計,結合墊墩錨桿、防護網(主動防護網、鋼筋網或鍍鋅鐵絲網)、植被混凝土及植物根-莖-葉的相互作用,構建起邊坡網錨噴植被混凝土防護體系。6.1.5應結合當地降雨情況、地形地貌、坡面匯水面積、植被建植技術和養護要求等進行邊坡綜合截排水設計。6.2生態防護設計6.2.1生態防護方案設計掛主動防護網+噴射植被混凝土生態防護技術方案,適用于坡體破碎、風化嚴重,局部存在滾落石、垮塌或局部易失穩風險的挖方路塹邊坡;坡比宜為1:0.5~1:1,噴射植被混凝土厚度一般為12cm~15cm。掛鋼筋網+鍍鋅鐵絲網(雙網)+噴射植被混凝土生態防護技術方案,適用于坡體破碎或風化程度較高,易發生局部淺表層溜塌但無較大滾落石風險的挖方路塹邊坡;坡比宜為1:0.5~1:1,噴射植被混凝土厚度一般為10cm~12cm。掛鍍鋅鐵絲網+噴射植被混凝土生態防護技術方案,適用于整體穩定性較好,坡面巖體較破碎的挖方路塹邊坡或土石混合填方路堤邊坡;坡比宜為1:0.5~1:1.5,噴射植被混凝土厚度一般為8cm~10cm。掛土工網(CE151)+噴射植被混凝土生態防護技術方案,適用于整體穩定性較好,每級坡高不大于10m的挖方路塹邊坡或土質、土石混合填方路堤邊坡;坡比宜≤1:1.5,噴射植被混凝土厚度一般為6cm~8cm。6.2.2生態防護結構設計整體結構設計.1對于穩定邊坡,可直接進行邊坡植被混凝土生態防護,生態防護結構一般包括系統錨桿、防護網、U型釘及植物根系,穩定邊坡生態防護立面和斷面示意圖,如圖1和圖2所示。.2對于淺表層欠穩定邊坡,采用墊墩錨桿等措施加固時宜與植被混凝土生態防護相結合,生態防護結構一般包括墊墩錨桿、防護網、U型釘及植物根系,結構各部分與植物根系協調作用,形成使邊坡整體穩定的網錨噴植被混凝土防護體系,淺表層欠穩定邊坡生態防護立面和斷面示意圖,如圖3和圖4所示。5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圖1穩定邊坡生態防護結構立面示意圖4~6圖2穩定邊坡生態防護結構斷面示意圖6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圖3淺表層欠穩定邊坡生態防護結構立面示意圖4~6圖4淺表層欠穩定邊坡生態防護結構斷面示意圖7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墊墩錨桿設計要點.1墊墩錨桿(見圖5)設計應充分考慮邊坡穩定性、施工可行性以及經濟性,并符合GB50086的相關要求。6—防護網;7—砼墊墩;8—定位器;9—水泥圖5墊墩錨桿設計詳圖.2錨桿長度及直徑應根據坡面巖土體的破碎程度和邊坡潛在滑動面情況確定,常用加固錨桿直徑為25mm~32mm,長度為6m~12m,應符合GB50086和JTGD30的規定。.3錨桿安設傾角宜為10°~20°,不應超過45°。.4錨桿布置宜采用梅花型布置,間距宜為1.25m~3.0m,且不大于1/2錨桿長度。.5鉆孔孔徑宜為90mm~100mm,孔深宜大于錨桿長度20cm。.6孔內注漿采用水泥砂漿,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20,選用粒徑小于2mm的中細砂。宜在漿液中摻入適量的減水劑和早強劑,增加漿液的易和性和水泥砂漿的早期強度;摻入適量的膨脹劑,防止水泥砂漿凝固收縮時錨固體與孔壁錨固力損失。.7錨桿應設置墊墩錨頭將拉力由桿體傳遞到邊坡深層巖土體,墊墩錨頭由混凝土墊板、鋼墊板、螺帽及混凝土錨頭組成,各部件結構如圖6所示。.8混凝土墊板尺寸30cm×30cm×6cm,采用現場制作方式,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30;鋼墊板尺寸15cm×15cm×0.6cm,采用螺帽與錨桿連接;混凝土錨頭為正四棱臺,底面寬30cm,頂面寬10cm,高10cm,采用現澆的方式。混凝土墊板、鋼墊板及錨頭尺寸根據錨桿受力可適當增大。8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a)砼墊墩示意圖b)鋼墊板示意圖c)圖6墊墩錨頭各部件結構示意圖系統錨桿設計要點.1直徑宜大于14mm,長度宜不小于1.5m。.2安設傾角宜為45°,梅花型布置,間距宜大于0.75m。.3鉆孔孔徑應大于錨桿直徑20mm,孔深宜大于錨桿長度10cm,孔內注漿參照.6的相關規定執行。主動防護網設計要點.1主動防護網結構設計一般包括鋼繩錨桿、縱橫向支撐繩、縫合繩、鋼繩網和格柵網,各構件應符合JT/T1328的要求。.2鋼繩錨桿為雙股直徑Ф16mm鋼絲繩,長度大于2m,間距4.5m×4.5m,矩形布置。.3縱橫向支撐繩分別采用直徑12mm、16mm的鋼繩,兩端應預張拉,并用繩卡與錨桿外露環套固定連接。.4縫合繩采用直徑8mm的鋼繩。.5鋼繩網直徑8mm,孔徑30cm×30cm,單張網尺寸4m×4m,鋼絲繩不應有斷絲、脫絲、打結和明顯扭曲等現象;鋼繩網用縫合繩與四周支撐繩縫合連接,并進行預張拉,縫合繩兩端使用繩卡固定聯結。.6在鋼繩網內側鋪設國標格柵網,格柵網絲徑2.2mm,孔徑5.0cm×5.0cm,鋼絲應滿足現行GB/T343的要求。.7鋼繩網和格柵網網片尺寸負誤差不應大于50mm,孔徑尺寸正誤差不應大于5mm。網片的抗頂破力、抗拉強度應滿足JT/T1328的要求。鋼筋網設計要點.1鋼筋網采用直徑6.5mm~8.0mm鋼筋編織或焊接而成,孔徑宜為20cm×20cm。.2縱橫向鋼筋搭接處應用扎絲綁扎固定,搭接寬度不小于10cm,與邊坡錨桿相連處應采用焊接的方式連接。9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3坡頂及兩側鋼筋網采用焊接的方式與墊墩錨桿或系統錨桿連接固定。鍍鋅鐵絲網設計要點.1采用國標鍍鋅鐵絲網,絲徑不小于2.2mm,孔徑5.0mm~5.5cm,孔徑尺寸正誤差不應大于5.0mm,網片的抗頂破力、抗拉強度應滿足JT/T1328的要求。.2鍍鋅鐵絲網應緊貼坡面,與坡面距離宜保持3cm~5cm,固定在坡頂的長度不小于50cm,坡底壓入平臺的長度不小于20cm,與系統錨桿連接處應用扎絲綁扎固定。.3鍍鋅鐵絲網拼接處搭接寬度不小于10cm,用U型釘縫合連接。.4U型釘直徑8mm,總長48cm。土工網(CE151)設計要點.1網孔徑7.4cm×7.4cm,單張網厚度5.9mm±0.6mm,尺寸2.5m×30m,具體長度可根據現場情況定制。.2縱橫向拉伸強度≥5.0kN/m,單位面積質量550g/m±25g/m。.3與坡面間距宜保持3cm~5cm,與系統錨桿連接處應用扎絲綁扎固定,兩張網搭接寬度不小于10cm,用U型釘縫合連接。6.2.3邊坡截排水系統設計要點邊坡截排水系統包括坡頂截水溝、平臺(坡腳)排水溝,坡面排水孔、坡面急流槽等(見圖7各截排水措施設計應符合JTGD30的規定。邊坡截排水系統應根據集水面積、降雨強度、徑流方向及地形條件等進行整體規劃布置和設計,平臺排水溝應保證排水通暢,可采用噴射植被混凝土澆筑。坡面排水孔直徑不宜小于50mm,間距宜為3m~5m,按照梅花形布置,防止排水孔堵塞;當坡體滲水嚴重時應設置仰斜式排水孔,仰角不宜小于6°。圖7路塹邊坡截排水系統示意圖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截排水設施施工完成前應設置臨時截排水措施,施工期間應對臨時設施進行經常性維護,確保排水暢通。截排水設施施工應在噴植工程施工前完成。對于路堤填方邊坡,若未設置路面排水邊溝,需增設坡面縱向急流槽,排水匯入平臺排水溝或坡底排水溝;縱向急流槽可采用噴射植被混凝土澆筑,斷面形式及尺寸應結合設置位置、排水量、地形及邊坡情況確定,間距50m~100m。6.3配合比設計保水劑2~3、粘結劑2~3、PH調節劑2~3、生態緩釋肥料6~8、植物纖維1~2、水250~300;隨著邊坡高度變高、坡度變陡、風化程度低、坡面完整性好,宜取較大值,具體配合比應根據試驗達到植被混凝土各項指標確定,符合附表D.1的有關規定。6.3.2干噴法中,植物種子混入植被混凝土中一同配置;濕噴法中,基層和面層植被混凝土應分別配置,其中面層植被混凝土中增加植物種子;植被混凝土配置方法可參考NB/T35082的有關規定。6.3.3根據噴出植被混凝土干濕狀況及與坡面附著情況及時調整水量,以植被混凝土不散落不流淌為宜。6.3.4植被混凝土各組分材料規格參數應符合4.1~4.6的有關規定。6.4噴植設計6.4.1干噴法干噴法可適用于挖方路塹邊坡和填方路堤邊坡。噴槍的噴射角應≤15°,噴槍口與坡面間距宜為0.8m~1.2m,宜從正面噴射,避免仰噴。噴嘴可沿螺旋型軌跡運動,噴射時一般工作風壓不小于0.15MPa,當水平輸送距離增長和垂直輸送高度增加時工作風壓應適當增加。噴植應一次成型,噴植厚度應符合表1的有關規定,噴播完成后坡面均勻撒播總量5%的混合草種。6.4.2濕噴法濕噴法可適用于坡比≤1:1的挖方路塹邊坡和填方路堤邊坡。應多次分層施工,每次噴射厚度約為2cm,每次噴播間隔應大于30min,小于4h。先噴植下部基層,再噴植上部種子層;下部基層分3~4次噴播厚度宜為6cm~8cm,上部種子層分1~2次噴播,厚度宜為2cm~4cm。噴植總厚度應符合表1的有關規定。表1植被混凝土噴射厚度參考表6~8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7施工7.1一般規定7.1.1施工前應收集勘察報告、設計施工圖、監測資料、當地水文氣象及地表徑流資料。7.1.2組織項目技術及管理人員進行現場踏勘,復核施工區地質環境,熟悉水源、電源、土源、道路交通、堆料場地等施工現場條件。7.1.3施工前應了解設計意圖,根據設計文件、現場情況編制專項施工組織技術方案。7.1.4施工中應注重安全生產管理,做好環境保護、文明施工及項目風險預測與防范工作,應符合JTGF90的相關要求。7.1.5施工中,應實行嚴格工序控制和工序檢查,每道工序設專人跟蹤驗收,如實做好各項記錄,記錄內容及要求可參照附錄B、附錄C、附錄D。7.2準備工作7.2.1施工前應按現場平面布置圖的要求規劃施工現場布置和臨時設施建設,進行場地布設規劃。7.2.2核實邊坡地表截排水系統是否完善,確保地表水不得沖刷、流入坡面及施工場地;場地內積水能及時排出。7.2.3驗收進場設備,性能應滿足施工要求,并做好施工設備安裝、調試等準備工作。7.2.4進場施工材料驗收應滿足設計要求,做好防水、防曬、防腐工作。主要材料包括種植土、防護網、錨桿、U型釘、添加劑、生態緩釋肥料、水泥、植物種子等。7.3施工工藝7.3.1施工流程施工流程宜參照圖8執行。圖8施工流程圖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7.3.2邊坡截排水系統施工坡頂截水溝、平臺(坡腳)排水溝、坡面排水孔及坡面急流槽各部位尺寸和整體布置應滿足設計要求,符合JTG/T3610的相關規定。邊坡截排水系統應保證排水通暢,平臺排水溝和坡面縱向急流槽可采用噴射植被混凝土澆筑。7.3.3坡面清理清除坡面浮土、浮石等,保證坡面平順。7.3.4鉆孔根據設計孔位要求,定出孔位,做出標記。按照高空作業相關要求搭設作業平臺、作業平臺穩固堅實,符合現行規范相關規定要求;對于邊開挖邊防護的邊坡、坡比≤1:1.5的邊坡以及矮小邊坡可以不設作業平臺。孔深、孔徑滿足設計要求。鉆進過程應防止埋鉆、卡鉆等孔內事故,不得破壞周邊地層,鉆鑿后應清除孔內巖粉和積水。錨桿鉆孔施工還應符合GB50086的相關要求。7.3.5安裝錨桿墊墩錨桿或系統錨桿布置形式、長度、間距及角度按照設計要求,根據坡面具體情況,可以適當調整,但單位面積錨桿用量不得低于設計用量,錨桿插入孔內深度不應小于設計規定的95%。墊墩錨桿外露長度宜為10cm~15cm,系統錨桿外露長度宜為5cm~8cm。錨桿安裝后,在注漿體強度達到70%設計強度前,不得敲擊、碰撞或牽拉,與鋼筋網焊接的錨桿,孔口處必須固定牢固。錨桿安裝施工還應符合GB50086的相關要求。7.3.6注漿錨桿完成后開始注漿,對下傾的鉆孔注漿時,注漿管端部至孔底的距離宜為50mm~100mm,對上傾的鉆孔注漿時,應在孔口設置密封裝置。采用標號不低于M20的水泥砂漿,宜用灰砂比1:0.5~1:1的水泥砂漿或水灰比0.5~0.55的純水泥漿,水泥宜用42.5普通硅酸鹽水泥。注漿壓力不小于0.2MPa,注漿過程中,注漿管從孔底緩慢抽出,孔口冒漿10秒以上才可停灌。為確保漿液飽滿,優先選用粒徑小于2mm的中細砂,在進行下一道工序前注漿體養護不少于三天。7.3.7植生土袋填補坡面凹坑對坡面局部凹坑和空洞處應采用植生土袋填補壓實,確保坡面平順。植生土袋宜采用耕植土并拌合適量生態緩釋肥料和灌木種子裝袋。植生土袋堆碼應錯縫水平疊放呈“品”字形,鋪墊平整,逐層夯實,用錨釘固定;碼放層與基坡之間的縫隙應采用植壤土及時回填。7.3.8防護網安裝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主動防護網安裝.1主動防護網安裝工程包括鋼絲繩錨桿安裝、縱橫向支撐繩安裝、鋼繩網和格柵網安裝。.2鋼絲繩錨桿規格參數、布置方式應符合設計要求。.3鋼絲繩錨桿鉆孔孔徑應大于錨桿直徑20mm,孔深大于錨桿長度10cm,孔內注漿按照7.3.6的相關規定執行。.4縱橫向支撐繩張拉緊后兩端各用2~4個繩卡與錨桿外露環套固定連接(支撐繩長度小于15m時為2個繩卡,大于30m時為4個繩卡,其間為3個繩卡)。.5依次鋪設格柵網和鋼繩網,每張鋼繩網均用一根長約31m(或27m)的縫合繩與四周支撐繩縫合并進行預張拉,縫合繩兩端各用兩個繩卡與網繩進行固定聯結,鋼繩網和格柵網間用鐵絲相互扎鍍鋅鐵絲網安裝.1鍍鋅鐵絲網從坡頂沿坡面鋪下,坡頂固定寬度不小于50cm,宜使整卷鐵絲網直鋪到坡底,并壓入坡底平臺20cm。.2將網拉緊,使鐵絲網緊貼坡面,與坡面距離保持在3cm~5cm(采用不同厚度木質墊圈調節兩張網拼接處重合10cm,利用U型釘縫合連接。鍍鋅鐵絲網-鋼筋網雙層網安裝.1先安裝鍍鋅鐵絲網。.2鋼筋網采用鋼絲綁扎后焊接在邊坡錨桿上,與坡面距離保持在3cm~5cm。.3鋼筋網相互搭接寬度不小于10cm,坡頂及兩側鋼筋網采用焊接的方式與錨桿連接固定。土工網(CE151)安裝.1CE151網應從坡頂沿坡面鋪下,坡頂固定寬度不小于30cm,下部采用重物拉伸,防止網外鼓影響噴播質量,壓入坡底平臺長度不小于20cm,。.2CE151網與系統錨桿連接處采用扎絲綁扎固定,與坡面距離保持在3cm~5cm。.3CE151網相互搭接寬度不小于10cm,利用U型釘縫合連接。U型釘安裝.1U型釘規格參數、布置形式及打入坡體深度應符合設計要求。.2防護網與U型釘連接處應采用鐵絲綁扎,確保連接牢固。.3坡面凹坑或凸起處可加密布置U型釘,確保防護網緊貼坡面。檢查完成防護網安裝工作后,應檢查網-網、網-錨桿及網-U型釘連接的牢固性,確保錨桿、防護網及固網U型釘形成穩定協調的整體防護結構。7.3.9墊墩錨頭制作安裝混凝土墊板和錨頭采用C30混凝土現場制作。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墊墩錨頭安裝順序為:混凝土墊板安裝→鋼墊板安裝→螺帽安裝→澆筑錨頭,各部位規格尺寸應符合設計要求。施工完成后,應認真檢查墊墩錨頭各部位連接穩定性,清理坡面水泥塊和鋼筋等建筑垃圾。7.3.10植被混凝土配置將水泥、添加劑及生態緩釋肥料按設計比例進行混合,攪拌均勻。將攪拌均勻的水泥、添加劑、生態緩釋肥料與種植土、骨料和植物纖維倒入攪拌機中攪拌,應保證各成份攪拌均勻;干噴法中,植物種子與上述材料一同配置;濕噴法中,基層、面層植被混凝土應分別配置,面層植被混凝土配置時增加植物種子。植被混凝土應隨拌隨噴,放置時間不應超過4h,避免粘結成團影響噴播效果。7.3.11植被混凝土噴射采用干噴法施工,噴槍的噴射角,噴槍口與坡面間距、噴射方式及工作風壓應符合6.4.1的相關規定。采用濕噴法施工,每次噴播厚度均勻,每次噴播時間間隔應大于0.5h~且小于4h,保證兩層植被混凝土之間不產生離層現象。應根據噴出植被混凝土干濕狀況及與坡面附著情況及時調整水量,以植被混凝土不散落不流淌為宜。應按設計和表1要求控制植被混凝土噴播厚度,防護網不得外露。固相拌和料拌合后應在4h內噴播完成,干噴法噴播完后坡面應均勻撒播總量5%的混合草種。7.3.11覆蓋和撤除無紡布噴播完2h內,應根據不同區域氣候特點對噴植完成后坡面鋪設無紡布、遮陽網等進行保墑、保溫、防雨水沖刷。網間用扎絲連接,不留接縫,保證其不被風吹走;無紡布與坡面應保持距離,以防壓迫植物萌芽。應注意觀察種子發芽和植物生長情況,適時揭開無紡布,以免阻礙植物生長或溫度太高造成莖葉枯黃。8養護管理8.1一般規定8.1.1應以粗放式養護為主,符合JTG5150的相關要求。8.1.2養護管理包括澆水、追肥、病蟲害防治、補植及刈割等。8.1.3邊坡巡查及檢查內容,前3個月,每周應巡查一次邊坡,檢查內容包括植物生長、植被混凝土穩定性及病蟲害情況等;3個月后,每月巡查1次。8.2澆水8.2.1養護用水水質應符合GB5084的相關規定。8.2.2初期澆水時每次應澆透,以促進植物生長及根系發育。8.2.3種子萌發、幼苗生長期的陽坡、陡坡,1天澆水不少于1次。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8.3追肥8.3.1在噴播完成后3個月內進行1次植株營養診斷與植被混凝土肥力測試,測試項目包括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可溶性鹽濃度(EC值)、PH值,1年內再測試一次。8.3.2雨季速效肥流失大,陡坡上肥料損失快,應根據肥力測試情況及時追肥,保證植物生長養分需求。8.3.3追肥應使用富含氮、磷、鉀的復合肥,追肥方式為撒施或溶于水后噴施。避免在夏季晴朗高溫天氣時噴灑,防止灼傷植物葉片。8.4病蟲害防治8.4.1邊坡病蟲害應以預防為主,根據“治早、治小”的防治原則對病蟲害進行綜合治理。8.4.2宜結合病蟲害情況,合理選擇生物、物理或化學措施對癥防治。8.5補植8.5.1種子萌發率過低、出苗數不夠及植被退化速度快時,應進行補植、補種或補噴。8.5.2宜采用穴播的方式進行補種灌木和藤蔓,選擇適宜的季節,采取提高植物成活率的保護措施。8.5.3植被混凝土發生脫落時,應查明原因,及時修補。8.6刈割8.6.1草本植被生長茂盛影響灌木生長時,應及時修剪調控草本植物生物量。8.6.2針對生長較快的灌木(如:銀合歡)高度達到2m以上時進行刈頂,保留主干高度0.5m~1.0m保證灌木存活,灌木高度一般不宜超過3m。9檢測檢驗9.1一般規定9.1.1檢測檢驗包括材料、施工主控項目及后期養護。9.1.2材料檢測和質量檢驗應符合JTGF90和GB50300的規定要求,質量檢驗在施工單位自行檢查評定的基礎上進行。9.1.3材料檢測和質量檢驗應有完整操作依據,如實做好各項記錄,并參照附錄B~D的相關規定執行。9.1.4植物株高、覆蓋率、物種多樣性的檢驗評定應在植物不同生長階段進行,調查時限根據具體地域確定相應時間。9.2材料檢測9.2.1材料進場驗收資料應包括材料進場清單、材料檢測報告。9.2.2所有材料應在施工使用前,由項目材料管理人員根據材料到貨清單、采購合同、材料資質證明、設計要求及國家檢測規范等資料,結合現場實物檢查材料是否合格,并填寫檢測記錄表。9.2.3錨桿、防護網、U型釘、水泥及植物種子等材料檢測指標應滿足設計要求和行業檢測要求。9.3質量檢驗9.3.1截排水溝、鉆孔、安裝錨桿、注漿、防護網安裝、噴射植被混凝土等工程檢驗指標應符合設計要求和行業相關規定,檢測指標應按附錄B、附錄D的相關規定執行。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9.3.2在進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前,應進行上一道工序分項質量檢驗,由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分別填寫檢驗記錄并簽字。9.3.3墊墩錨桿質量檢驗應包括拉拔試驗(破壞性試驗)和驗收試驗(非破壞性試驗各試驗要求應符合GB50086的相關規定。9.3.4防護網安裝工程每1000m2為一個檢驗批,檢驗網-網、網-錨桿和網-U型釘搭接綁扎和焊接情況以及網與坡面間距。9.3.5植被混凝土每1000m2現場檢驗一批,一批至少3個點,不足1000m2按一批計,檢測內容包括噴射厚度,含水率、養分含量、可溶性鹽濃度(EC值)及PH值等;每1000m2現場取樣進行室內試驗,檢測內容包括:滲透性、抗沖刷能力、抗壓強度等,每批各檢測項至少3組試樣。9.3.6植被混凝土現場檢驗和取樣室內試驗,應在噴播完成后1個月內進行一次檢測,檢測指標和檢驗方法應參照附錄D的有關規定。9.3.7植被檢驗應滿足5~7天發芽,3個月覆蓋率達到90%,6個月完全遮蓋圬工結構,2-3年實現本土化融合的要求,1年后坡面灌木保有量至少達到3~5株/m2,株高50cm以上,分布均勻。9.3.8養護管理工程每1000m2為一個檢驗批,檢驗內容包括植物生長和病蟲害狀況等。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附錄A(資料性)川渝地區公路邊坡生態防護工程常用植物種類參考表川渝地區公路邊坡生態防護工程常用植物種類參考表見表A.1。表A.1川渝地區公路邊坡生態防護工程常用植物種類參考表川西高山高原亞熱帶-溫帶-寒溫帶生態區;重慶城口-巫山-南川冬冷夏熱耐酸、耐瘠薄,抗病性強,川西高山高原亞熱帶-溫帶-寒溫帶生態區。重慶城口-巫山-南川冬冷夏熱喜冷涼濕潤氣候,喜肥、耐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生態區;川西高山高原亞熱帶-溫帶-寒溫抗寒力強,能耐濕,抗旱力適于弱酸性或微堿性腐殖質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生態區;川西高山高原亞熱帶-溫帶-寒溫喜溫暖濕潤夏季較涼爽的環西高山高原亞熱帶-溫帶-寒溫帶生態PoapratensisL很強的耐寒能力耐旱較差,西高山高原亞熱帶-溫帶-寒溫帶生態性喜溫涼、干燥氣候,適應環境的可塑性大,耐旱,耐貧瘠,根系強大,主根入土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生態耐旱,耐貧瘠,適宜粗放管理,根系能固氮,可改良土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生態DB50/T10006—2023DB51/T10006—2023表A.1(續)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生態區。重慶城口-巫山-南川冬冷夏熱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生態區;川西高山高原亞熱帶-溫帶-寒溫帶生態區;重慶城口-巫山-南川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生態重慶城口-巫山-南川冬冷夏熱區;川西高山高原亞熱帶-溫帶-寒溫帶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生態區;川西高山高原亞熱帶-溫帶-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石材行業競爭格局分析考核試卷
- 電氣機械工程中的機器視覺與圖像處理考核試卷
- 紡織業企業創新發展考核試卷
- 母愛讓我感動初二語文作文
- 紡織品企業品牌形象設計考核試卷
- 紙張與紙板的功能性測試與評價考核試卷
- 礦產勘查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用考核試卷
- 篷布制造過程中的節能減排技術考核試卷
- 水產罐頭市場營銷策略考核試卷
- 畜禽產品市場分析與預測考核試卷
- DL-T5706-2014火力發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導則
- 一例重度子癇前期并發Hellp綜合征患者的護理
- 化學-山東省名校考試聯盟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5月期中檢測試題和答案
- 幸福心理學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浙江大學
- 新版王者榮耀答題闖關
- 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下學期期中數學試題
- 日式介護培訓課件
- 人際交往與溝通課件第五章 人際交往的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
- 面向多類型數據源的數據倉庫構建及ETL關鍵技術的研究
- 人工智能倫理導論- 課件 第3、4章 人工智能倫理、人工智能風險
- 景墻的施工技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