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整體的世界(練習)(學生版)-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新教材新高考)_第1頁
走向整體的世界(練習)(學生版)-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新教材新高考)_第2頁
走向整體的世界(練習)(學生版)-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新教材新高考)_第3頁
走向整體的世界(練習)(學生版)-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新教材新高考)_第4頁
走向整體的世界(練習)(學生版)-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新教材新高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3講走向整體的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目錄___________________

模擬?基礎演練......................................................

重難?創新演練......................................................4

真題?實戰演練......................................................5

才模擬?基礎演練

1.【全球航路的開辟】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遠洋航行,甩開了橫亙東西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辟了歐洲

與亞洲貿易交通的新通道,終結了歐洲與東方陸路隔絕的狀態。這場“遠洋航行”()

A.促成了傳統商路的重新聯結B.揭開了歐亞聯系的序幕

C.鞏固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D.推動了全球聯系的加強

2.【全球航路的開辟】哥倫布在第二次航行時有17艘大船,帶有教士、士兵、農民、工匠等1500人,船

上載有農業工具、小麥、大麥、柑橘、檸檬、甜瓜的種子、甘蔗幼苗和牛、馬、驢、豬、羊等家畜,以及

開礦用的炸藥和機械。這()

A.開啟了世界人口遷移和物種交換B.反映了葡萄牙擴張的商業性目的

C.對推動美洲社會開發有一定作用D.說明新航路開辟傳播了資本主義

3.【全球航路的開辟】有學者認為:“地理大發現的實質是國家在重商主義理論指導下追求財富,個人的發

財愿望和國家的致富目標結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義時代的特色。”該觀點強調地理大發現()

A.促成了商業革命的興起B.是王權集中和經濟發展的結果

C.推動了自由競爭的發展D.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志事件

4.【早期殖民擴張、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大量種植美洲的經濟作物——煙草、

可可、棉花等,導致原本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濫伐,木材運回歐洲,開辟出來的“荒地”辟墾為大種植莊園,葡

萄、橄欖樹、蔗糖等遍及深谷低地……雄心勃勃的歐洲殖民者想在新大陸建立一個“新歐洲”。根據上述史實

可知,“新歐洲”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最大阻礙是()

A.經濟附庸地位B.生態環境失衡C.主權日漸喪失D.人口大量外流

5.【早期殖民擴張、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當歐洲開始擴張時,各

國彼此心照不宣地采用了一種便利的原則,即基督教國家有權把野蠻人和異教徒的土地占為己有而無須顧

及有關的諸土著民族這可用于說明()

A.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B.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C.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D.資本原始積累的血腥

6.【早期殖民擴張、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1621年,英國政府貿易委員會的常務委員托馬斯?曼指出,“那

些極力使出口超過進口,并且盡量少使用外國產品的王國,也是這樣繁榮起來的。因為,毫無疑問,這多

出口的部分是必須用貨幣支付的“。作者主張()

A.推行重商主義B.鼓勵對外擴張

C.擴大貨幣輸出D.倡導自由貿易

7.【新航路推動“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法國大革命爆發后和革命期間,許多法國難民逃往美國,他們將

歐式栽培新品種番茄傳入美國。19世紀初以來,番茄在美國的種植和消費食用便慢慢傳開和普及。這表明

()

A.歐洲傳統作物惠及世界B.物種交流豐富食物種類

C.戰爭重構美國飲食文化D.商業貿易強化全球聯系

8.【新航路推動“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瘟疫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西班牙侵略者卻幾乎不被感染,傳教

士趁此竭力灌輸這是神在憑借疫病表達憤怒和對侵略者的偏愛。原住民則由于缺少遭遇一連串致命傳染病

的相似經歷,也認同了征服者的這一認識。據此可推知()

A.世界殖民體系形成B.世界人文地理格局變化

C.非洲原有社會解體D.歐洲貿易中心發生轉移

9.【新航路推動''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1925年,墨西哥作家何塞?巴斯孔塞洛斯發表《宇宙種族》,提出:

“世界各種族日益趨向相互融合,直至形成一種新人類,它的構成將集現存各民族之大成。”他認為未來的種

族將是融合各種族血液的“宇宙種族”,因而也將是一種最崇尚友愛,最具有普遍性的種族。這一觀點

()

A.源于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B.反映了墨西哥革命的曲折

C.基于美洲族群結構的變化D.預示了人類社會未來圖景

10.【商品的世界性流動】16世紀時由于葡萄牙故意壓低胡椒供應量,致使西歐市場上的胡椒價格上漲迅速,

但維持不長時間之后價格便大幅度回落,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英、荷大量參與亞洲貿易B.美洲胡椒生產量增多

C.咖啡和茶葉成為貿易新品D.各國政府的價格管制

11.【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印度洋馬爾代夫群島的海貝是印度洋地區的傳統輔助貨幣。15世紀參與經營海貝

貿易的海外商賈,主要為阿拉伯人、波斯人、爪哇人、孟加拉人、印度商人;16—17世紀,葡萄牙、荷蘭、

英國、法國、德國、丹麥等國商人,在南亞等地設立商館,逐步主導了這一貿易。這一變化()

A.鞏固了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B.開辟了歐亞大陸間的貿易路線

C.為歐洲的社會轉型積累了資本D.導致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

12.【商品的世界性流動】16?19世紀,歐洲曾經歷了相當長一段饑荒,食物短缺給歐洲人帶來了極大痛苦。

直到I860年工業革命后,大量的美洲高產小麥和育肥的牛、羊上了歐洲人的餐桌,才提高了他們的飲食水

平。這場“食物危機”的解決主要得益于()

A.歐洲人飲食結構發生改變B.全球聯系進一步加強

C.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幅提升D.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

13.【全球航路的開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材料一1518年3月21日(麥哲倫航行前),西班牙國王和麥哲倫等人訂立了關于發現香料群島的

協定:朕愿下令賜給從你們發現的島嶼和大陸獲得的一切利潤和收入,以及捐稅和替朕征收的其他進款中,

除去你們負擔的開支后,給你們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島嶼的欽差和總督官銜賜給你們。

材料二麥哲倫第一次環球航行出發時有5條船,在穿越南美洲最南端的海峽時損失了兩條船,橫

渡太平洋用了80天,這期間船上的淡水和給養都嚴重不足,許多船員因此得了壞血病,航行期間,共有19

人死于此病。到達菲律賓后,麥哲倫在與當地人血腥廝殺中死去。剩余的兩條船在收購香料后返回時,一

條被葡萄牙人捕獲,最后僅有破損嚴重的“維多利亞號”經印度洋和非洲返回西班牙。

材料三在菲律賓馬克坦島上航海家麥哲倫的身亡地,有一座紀念亭,亭中立有一塊石座銅碑。

銅碑正面文字:

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戰士們,在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殺死了他們的

首領——費爾南多?麥哲倫。由此,拉普拉普成為擊退歐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賓人。

銅碑背面文字:

費爾南多.麥哲倫。1521年4月27日,費爾南多.麥哲倫死于此地,他在馬克坦島與酋長拉普拉普

的戰士們交戰中受傷身亡。麥哲倫船隊的一艘船——維多亞號,在埃爾卡諾的指揮下,于1521年5月1日

升帆駛離宿務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環球航海就這樣完成了。

——據《艱難的壯舉:麥哲倫與人類歷史上的首次環球航行》等

(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特點。

(2)對同一歷史事物,不同的視角會有不同的評價。結合材料三的內容談談你對麥哲倫遠洋航行的看法。

14.【新航路推動“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哥倫布其人與“舊世界”發生的人口爆炸之間,是有關聯的。印第安人向世界貢獻出5項頗

具價值的作物:玉米、馬鈴薯、甘薯、豆類、樹薯,這些作物后來得到廣泛種植、食用。就地理分布而言,

玉米恰好位于水稻和小麥的生長帶之間。世界玉米田每單位平均產量幾乎是小麥的兩倍。美洲食用作物的

最大優勢,正在于它們對土壤,天氣與栽培的要求與舊世界作物全然不同,生長季節也與后者有異。美洲

作物往往不會與舊世界作物競爭,反而與之互補。1492年之前的無用之地,因這些美洲植物的進駐,也變

得能栽種糧食了。在許多地區,由于美洲作物對陽光,雨水或其他因素的要求與舊世界作物不同,農人可

以排除休耕季了。

——摘編自[美]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響和文化沖擊》

材料二:自17世紀初第一家荷蘭釀酒廠成立以來,食品貿易和飲食文化使紐約煥然一新,食品企業

通過工業化的流水線生產和運輸創新為食品國際貿易奠定了基礎,加上在戰時為水手和士兵提供食物,紐

約的食品制造對美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19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大量涌入的德國移民使紐約的啤

酒廠成倍增長,紐約曾是19世紀美國最大的啤酒花種植基地。1862年,南北戰爭時期的啤酒消費稅催生了

美國啤酒釀造協會,這個以啤酒制造商為主的行業協會在很長時間內都以德語為官方語言。19世紀中葉興

起于紐約市內的肉類加工區,離時裝區不遠,到1900年,該地區已聚集了250家屠宰場和包裝廠。

----摘譯自[美]JoySantIofer《食品都市》(FoodCity:FourCenturiesofFoodMakinginNewYork)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美洲作物外傳的意義。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中后期紐約躋身食品都市的背景。

15.【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全球聯系的加強

材料:1565年,西班牙人烏達內塔開辟了連接亞洲與拉丁美洲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航線。由于主要以

中國生絲與絲織品為主,故該航線也被稱為中拉海上絲綢之路。

中拉海上絲綢之路開辟之初,西班牙王室免費給船只發放通行證,商人可以自由往返兩地,1565—1700

年間約有7200名亞洲人踏上美洲大陸,從那各類工作。1593年西班牙國王頒布敕令,規定從馬尼拉進口的

商品只能在墨西哥銷售或轉運至宗主國,禁止將其運往拉丁美洲其他殖民地。但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拉

丁美洲其他國家的商人依然不顧這些法今爭相去往墨西哥購買中國商品、促使中一菲一墨貿易線路以墨西

哥為中心,延伸至拉丁美洲其他國家,導致墨西哥敢終成為中拉生絲、絲織品貿易網絡的中心。1604年,

菲律賓與印第安棉布以及中國生絲支撐著墨西哥110家作坊的運行,墨西哥也匯集了大量關于中國的信息、

來自東方的書信以及有關中國的文獻。17世紀中葉,由于中國無法持續供應大量生絲與絲織品,該貿易路

線便迅速陷入危機。

——摘編自李興華等《16—17世紀初期中拉海上絲綢之路與跨區域性貿易網絡的形成》

(1)根據材料,概括中拉海上絲綢之路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拉海上絲綢之路對拉丁美洲的影響。

千重難?創新演練

1.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寫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從(西班牙)帕羅斯出發,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

的加那利群島,然后從那里出發前往印度。這次航海的任務是作為國王陛下的使節,完成國王陛下吩咐給

我的任務,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們的問候。”該航海家()

A.實現了環球航行B.最終發現了“新大陸”

C.獲得了數倍于航海成本的利潤D.在非洲南端受阻于大風暴

2.哥倫布到達美洲以后擬定了將印第安人運送到伊比利亞半島、意大利等地的計劃,從此販賣奴隸成為西

歐聚斂財富的重要手段;15—19世紀上半期,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強占農民土地,使農民被迫淪為農

場或手工工場的雇傭勞動力。這些活動()

A.反映出早期殖民擴張的罪惡B.推動了大西洋貿易的興起

C.改變了歐美社會的族群結構D.緣于資本主義經濟的驅動

3.下圖是近代歐洲的一幅畫作,這幅畫作反映了()

吸煙俱樂部

A.近代政黨政治制度的形成B.中世紀封君統治權力的削弱

C.物種大交換后的社會現實D.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的妥協

4.苜蓿是古老的世界性牧草。約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在入侵希臘時,為飼養戰馬、駱駝及家畜,開始在

希臘種植苜蓿,并傳播至羅馬。16世紀中葉,苜蓿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入美洲。到1800年,在全球廣

泛種植。這一傳播歷程客觀上反映了()

A.苜蓿的優良品質B.物種交流的全球化C.戰爭的積極作用D.文明交流的復雜性

5.16世紀以后,白銀通過菲律賓、日本進入中國,從而形成“白銀一銅錢”的貨幣體系。白銀與銅錢兌換比

例受國內外多重因素影響,在1840-1900年間白銀兌換銅錢數量出現一定的變化。這一時期銀價的變化趨勢

應該是()

A.穩定下跌B.穩定上漲C.先跌后漲D.先漲后跌

6.1637年,西班牙官員胡安指出,即便禁止白銀直接流向中國,白銀也不會持久留在西班牙國內,而是部

分流向歐洲其他地區,最終還是會流向中國,更為重要的是,“盡管白銀確實從馬尼拉流向中國,但是它

(白銀)……可以源源不斷地換回中國及其他東方國家生產的藥品及貨物”。這一觀點旨在()

A.維護西班牙的貿易地位B.加速資本原始積累步伐

C.緩和歐洲價格革命沖擊D.規范太平洋貿易的秩序

7.1873年,英國植物探險家將巴西亞馬遜河流域的橡膠帶到倫敦郊外的英國皇家植物園,后來又從那里帶

到英屬馬來亞,橡膠種植園經濟迅速在馬來亞蓬勃發展起來,這削減了巴西的割膠生意。這體現了()

A.價格革命影響深遠B.殖民國家間競爭趨于激烈

C.新舊大陸物種互換D.物種的交流改變商貿格局

8.至16世紀末,西班牙物價平均上漲了4倍,西班牙開始大量進口英、荷等國的商品;甚至其運往美洲

的產品也多來自英、荷等國,西班牙也被稱為“漏斗國家”;與此同時,西班牙黃金流入歐洲其他地區,促進

英國、荷蘭等國的發展,西北歐成為經濟中心。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A.商業革命延緩了西班牙的發展歷程B.價格革命助推了歐洲社會近代化轉型

C.西班牙錯失了資本原始積累的機遇D.經濟發展道路選擇影響國家前途命運

9.16世紀早期,葡萄牙人占領了印度果阿,并在那里建立了鑄幣廠,開始發行貨幣并使其在葡屬印度流通。

印度果阿、馬六甲和東非在葡萄牙一連串戰略堡壘的布局下,形成了一個成熟的三角貿易區域。這反映出,

當時()

A.印度洋貿易的新發展B.世界貿易中心逐步發生轉移

C.原始積累的途徑多元D.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近代西方殖民擴張首先從非洲開始,在人類近代史上,奴隸販運寫下了最可恥、最卑劣的

一頁。利欲熏心的歐洲殖民者把人數眾多、具有熱帶作物種植技術,停泊著一艘又一艘歐洲殖民國家的販

奴船,把黑奴販運到美洲。據資料統計,非洲黑人被殺了上千萬;圣多明各島在18世紀上半期共輸入奴隸

280萬人。

——摘編自李伯重、韋森等《槍炮、經濟與霸權:誰在爭奪世界經濟的鐵王座》

材料二在十月革命影響和共產國際的推動下,亞洲、非洲、拉丁美洲許多國家先后成立了共產黨,

建成了反帝民族統一戰線。民族解放運動的浪潮席卷全球,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危機,加速了殖民體系瓦解

的進程。

——摘編自《最新世界殖民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塞內加爾河口”“最可恥、最卑劣”奴隸販運的見證地,并分析近代奴隸

販運興起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簡析十月革命對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主要影響。舉出二戰之后加快“帝國

主義殖民體系”瓦解的事例。

才真題?實戰演練

1.(2024?浙江卷6月)在馬可?波羅之前,歐洲人只知道絲綢來自神秘東方,并不清楚它原產地的模樣。

馬可?波羅通過分享親身經歷,把來源地具象化。《馬可?波羅游記》“成為中世紀歐洲最重要的暢銷書之

一。隨后幾個世紀,許多探險家、航海家和商人決定追隨馬可?波羅的腳步,一定要前往馬可?波羅所描

述的東方。”“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在某種程度上是受到馬可?波羅的書和前往中國的愿望影響的。”上述材

料旨在說明()

A.歐洲人長期對東方尤其是中國興趣濃厚

B.馬可?波羅指引西方人前往新大陸

C.馬可?波羅激發歐洲人的中國情結

D.《馬可?波羅游記》是中世紀歐洲暢銷書

2.(2024?湖北卷)1669年,國際貿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設立了多達1800盞街燈,由100名城市

點燈人負責運營。該市還雇傭150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邏。造訪該城的來客紛紛注意到這里少有犯罪

和騷亂。同期,倫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燈籠的光輝之中。17世紀末,歐洲人第一次馴服了夜晚。據此可

推斷()

A.西歐海外活動獲利豐厚B.科學發展拓展人類活動空間

C.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變D.工業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3.(2023?海南卷)下圖最大程度地體現了()

1500年1650年1800年

(注:圖中數字代表歐洲城市潛能高低)

A.生產技術的輻射B.經濟中心的轉移

C.貿易格局的變化D.工業城市的發展

4.(2023?河北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53年,英國派船前往北極。1596年,荷蘭航海家巴倫支發現了斯瓦巴德群島(以下簡稱''斯

島”)。18世紀上半葉,俄國制定了北極探險計劃,發現了阿拉斯加。19世紀,歐洲再次掀起北極探險熱潮。

1858年后,斯島發現了煤礦及其他礦產資源,引來眾多開采者。1875年,奧地利探險家建議在北極建立考

察站,這催生了第一個國際極地年(1882—1883)。在第一個國際極地年期間,12個國家的700多名研究人

員進行了12次北極考察。

20世紀初,斯島主權歸屬和資源開采問題引起國際爭議。1920年,18個國家了《斯瓦爾巴德條約》。

該條約規定挪威享有斯島主權,但各締約國公民可以自由進入;該地區永遠不得為戰爭目的所利用。1982

年,中國簽署了適用于北極地區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到2010年底,該公約締約方為161個。2012年,

中國與冰島決定聯合開采北極油氣。

——摘編自北極問題研究編寫組編《北極問題研究》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歐洲進行北極探險開發的動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近代以來北極探險開發變化的特點。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全球治理的角度,說明開發北極應遵循的原則。

5.(2023?遼寧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圖是西方學者繪制的一幅歷史地圖,包含了多種歷史信息。

緊扣材料所示信息,結合世界史相關知識,為該圖命名,并闡釋命名理由。(要求:名稱中須包含時間尺度;

史實準確,邏輯嚴謹,表述清晰)

6.(2023?海南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海上格局指國家力量在海上的對比態勢。16—17世紀,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先后成為海上霸

主。17世紀中后期,在與英國海戰失利后,荷蘭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紀至19世紀初,英國多次擊敗法

國,維持了海上霸權。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海權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權國家并立。二戰結束后,

美國海軍成為獨一無二的海上力量。21世紀以來,“海上多極”趨勢明顯。

海上格局轉換的焦點集中在兩大方面:一是關于力量對比的競爭;二是關于海洋規則的博弈。西方國

家強調“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但在對海洋規則的理解上,各海洋強國存在嚴重的認識分歧。尤其在主權

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權主義的美國與后發海洋國家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等存在著較為尖銳的矛盾。國

際秩序的建立或塑造離不開實力的支撐。

隨著全球社會的發展,各海洋強國既需要在經濟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協調一致。由于

海洋環境惡化、自然或人為災害等全球性問題進一步發酵,人類正在邁入全方位認知、利用和保護海洋的

新時代。

——摘編自胡波《從霸權更替到“多極制衡”》

(1)根據材料,概括近代以來海上格局演變的特征。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影響海上格局變化的主要因素。

7.(2023?北京卷)延續與變遷

材料一西方傳統觀點認為,公元1500年前后是歐洲歷史的分水嶺,此時歐洲告別中世紀,進入現

代。

材料二20世紀后期,有學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這一時段固然重要,但還不能稱之為歐洲歷

史的分水嶺,因為此時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關系等領域并無本質變化。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8

世紀中后期,此后歷史才真正步入現代,分水嶺才真正出現。

歷史發展往往是一個延續與變遷交織的過程。從這一角度,結合15—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