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學與心理健康作業指導書_第1頁
精神科醫學與心理健康作業指導書_第2頁
精神科醫學與心理健康作業指導書_第3頁
精神科醫學與心理健康作業指導書_第4頁
精神科醫學與心理健康作業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神科醫學與心理健康作業指導書TOC\o"1-2"\h\u3264第1章精神科醫學基礎 3305541.1精神科醫學的定義與歷史 33441.2精神科疾病的分類與診斷 3111171.3精神科疾病的治療原則與方法 39391第2章心理健康概述 490502.1心理健康的定義與標準 4136192.2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4119122.3心理健康促進策略 427808第3章常見精神科疾病 5204853.1焦慮障礙 5145903.1.1廣泛性焦慮障礙 5163953.1.2社交焦慮障礙 5129733.1.3特定恐懼癥 567483.1.4恐慌障礙 6245113.2抑郁障礙 6104193.2.1重性抑郁障礙 659333.2.2心境惡劣障礙 6290963.3精神分裂癥 6109253.3.1陽性癥狀 6142553.3.2陰性癥狀 6297403.3.3認知功能障礙 6125723.4雙相情感障礙 631393.4.1躁狂發作 6187803.4.2抑郁發作 6228093.4.3混合發作 731926第4章心理評估與診斷 7249794.1心理評估的方法與工具 7110914.1.1訪談法 7283514.1.2心理測驗 7259584.1.3觀察法 755974.1.4投射法 74214.2精神科疾病診斷流程 8223914.2.1收集資料 862584.2.2初步評估 893124.2.3確定診斷標準 844534.2.4排除其他疾病 8244754.2.5確定診斷 877054.3心理評估報告的撰寫 8277604.3.1報告封面 852234.3.2被評估者基本信息 846694.3.3評估目的 8275114.3.4評估方法 830174.3.5評估結果 8313044.3.6診斷及建議 815614.3.7報告簽名 919368第5章心理治療技術 9130915.1認知行為治療 9150225.2心理動力學治療 9304095.3人際關系治療 9256485.3.1評估人際關系,了解患者的人際交往模式,識別其人際關系中的問題; 9105025.3.2確定治療目標,與患者共同制定改善人際關系的具體目標; 1073775.3.3調整人際關系,通過角色扮演、情感表達等技術,幫助患者提高溝通技巧,改善人際關系; 10323125.3.4鞏固療效,在治療過程中,不斷強化患者的積極改變,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 10226825.4家庭治療 10283845.4.1評估家庭系統,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識別家庭內的問題; 1062035.4.2制定治療計劃,根據家庭成員的需求,制定針對性強的治療計劃; 106015.4.3調整家庭互動,運用家庭雕塑、家庭作業等技術,幫助家庭成員改善溝通,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208325.4.4促進家庭功能恢復,通過調整家庭結構,使家庭回歸正常功能,為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 1015445第6章精神科藥物應用 10130046.1精神科藥物的分類與作用機制 10110336.2常用精神科藥物的臨床應用 11271476.3藥物治療的監測與副作用處理 1117622第7章心理健康教育與預防 1107.1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內容 11298427.1.1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1190997.1.2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12316057.2心理危機干預策略 1295897.2.1確立危機干預目標 12126737.2.2危機干預步驟 12287137.2.3危機干預技術 13186797.3精神科疾病的預防措施 1322157.3.1健康生活方式 1346027.3.2心理保健 13268277.3.3疾病篩查與早期干預 1326667第8章特殊群體心理健康 1325588.1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136028.1.1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 1317208.1.2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及干預策略 14236758.2老年人心理健康 14289408.2.1老年人心理發展特點 14303348.2.2老年人心理問題及干預策略 14201418.3女性心理健康 14140178.3.1女性心理發展特點 14281758.3.2女性心理問題及干預策略 14300028.3.3女性心理健康與性別角色 149615第10章精神科醫學與心理健康研究方法 14726010.1研究設計與方法 142169410.1.1研究設計 153070010.1.2研究方法 1533710.2數據收集與分析 151753810.2.1數據收集 152976210.2.2數據分析 152937110.3研究成果的推廣與應用 16第1章精神科醫學基礎1.1精神科醫學的定義與歷史精神科醫學,作為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類的精神活動、心理狀態及行為表現,重點探討精神障礙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特征、預防、診斷及治療。精神科醫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時期,但作為一門獨立的醫學專科,其發展始于19世紀末。1.2精神科疾病的分類與診斷精神科疾病的分類體系經歷了多次變革,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是《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和《國際疾病分類》(ICD)兩大體系。我國主要參照這兩個體系,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診斷標準。精神科疾病的診斷主要依賴于詳細的病史采集、精神檢查、心理評估以及必要的輔助檢查。醫生通過對患者癥狀、病程、社會功能損害等方面的綜合分析,按照診斷標準進行歸類和診斷。1.3精神科疾病的治療原則與方法精神科疾病的治療原則主要包括:早期干預、個體化治療、綜合治療、全病程管理以及患者和家庭共同參與。治療方法主要包括:(1)藥物治療:選用針對特定精神癥狀的藥物,調整患者大腦內的神經遞質平衡,緩解癥狀。(2)心理治療:通過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運用心理學原理和技術,幫助患者認識并解決心理問題。(3)物理治療:包括電抽搐治療、經顱磁刺激等,適用于部分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4)康復治療:通過職業訓練、社會技能訓練等,提高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5)其他治療:如心理教育、家庭治療等,旨在提高患者及家庭對疾病的認識,促進患者康復。第2章心理健康概述2.1心理健康的定義與標準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表現出的正常、和諧的功能狀態。它不僅涉及無心理疾病,還包括個體在面對生活壓力、人際關系等各方面時所表現出的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認知功能正常:包括注意力、記憶力、思維邏輯等方面表現良好。(2)情感穩定:能夠合理表達和調控情緒,保持心情愉快。(3)人際關系和諧: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善于溝通與合作。(4)自我意識清晰:具有明確的自我認知,自尊自信,目標明確。(5)適應能力較強:在面對生活壓力和困境時,能夠積極調整心態,適應環境。2.2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心理健康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遺傳因素:遺傳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個體的心理特征和易感性。(2)環境因素:家庭、學校、社會等環境因素對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3)生物學因素:如神經遞質、激素水平等生物因素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4)心理因素:個體的人格特征、認知方式、應對策略等心理因素對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5)社會支持:家庭、朋友、同事等社會支持系統對心理健康具有保護作用。2.3心理健康促進策略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增強自我認知: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明確自身需求,樹立合理目標。(2)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會調整心態,增強心理承受能力,保持情緒穩定。(3)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與他人保持良好溝通,學會傾聽、理解和支持他人。(4)增加社會支持: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擴大社交圈子,獲得更多的支持和關愛。(5)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作息,合理飲食,適量運動,避免過度勞累。(6)學習心理調適技巧:掌握應對壓力的方法,如冥想、放松訓練等,提高心理適應能力。通過以上策略,有助于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要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積極采取行動,為自己創造一個和諧、愉快的生活環境。第3章常見精神科疾病3.1焦慮障礙焦慮障礙是精神科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類,主要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社交焦慮障礙、特定恐懼癥、恐慌障礙等。其核心癥狀為過度擔憂和恐懼,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3.1.1廣泛性焦慮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表現為對多種事物和情境的過度擔憂,持續時間長達6個月以上。癥狀包括肌肉緊張、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睡眠障礙等。3.1.2社交焦慮障礙社交焦慮障礙主要表現為在社交場合中過度擔心自己的言行受到他人負面評價,導致嚴重的緊張和恐懼。癥狀包括臉紅、出汗、顫抖、言語困難等。3.1.3特定恐懼癥特定恐懼癥是指對某一特定事物或情境產生強烈的恐懼感,如恐高、恐閉、恐血等。患者會盡力避免接觸這些事物或情境,導致生活受限。3.1.4恐慌障礙恐慌障礙表現為反復出現的恐慌發作,患者會出現心悸、出汗、顫抖、呼吸困難等癥狀,擔心自己會失控或死亡。3.2抑郁障礙抑郁障礙是一組以持續的心境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失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礙。常見類型包括重性抑郁障礙、心境惡劣障礙等。3.2.1重性抑郁障礙重性抑郁障礙患者表現為心境低落、自卑、自責、睡眠障礙、食欲減退、注意力下降等癥狀,嚴重時可有自殺傾向。3.2.2心境惡劣障礙心境惡劣障礙患者表現為持續的心境低落,但癥狀較重性抑郁障礙輕微。病程較長,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一定影響。3.3精神分裂癥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慢性、致殘性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和認知功能障礙。3.3.1陽性癥狀陽性癥狀主要包括幻覺、妄想、思維形式障礙等,使患者與現實脫離。3.3.2陰性癥狀陰性癥狀主要包括情感平淡、社交退縮、意志減退等,導致患者生活能力下降。3.3.3認知功能障礙精神分裂癥患者常伴有注意力、記憶力、執行功能等認知功能障礙。3.4雙相情感障礙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以情感不穩定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表現為躁狂發作和抑郁發作交替出現。3.4.1躁狂發作躁狂發作時,患者表現為情感高漲、思維敏捷、活動增多、睡眠需求減少等。3.4.2抑郁發作抑郁發作時,患者表現為情感低落、興趣減退、睡眠障礙、食欲減退等。3.4.3混合發作部分患者可出現躁狂和抑郁癥狀混合出現的混合發作,表現為情感不穩定、活動增多、睡眠障礙等。第4章心理評估與診斷4.1心理評估的方法與工具心理評估是精神科醫學與心理健康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個體心理狀態的系統評價,為診斷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本節將介紹常用的心理評估方法與工具。4.1.1訪談法訪談法是心理評估中最基本的方法,通過面對面的交談,了解被評估者的心理狀況、生活經歷、人際關系等。訪談法包括結構化訪談和非結構化訪談。(1)結構化訪談:采用標準化的問卷或量表進行,如癥狀自評量表(SCL90)、抑郁自評量表(SDS)等。(2)非結構化訪談:根據評估者的經驗和判斷,靈活提問,如生活史、心理發展史等。4.1.2心理測驗心理測驗是通過標準化的工具,對被評估者的心理特征進行量化的評估。常用的心理測驗包括:(1)智力測驗:如韋氏成人智力測驗(WSRC)、韋氏兒童智力測驗(WISCR)等。(2)人格測驗:如艾森克人格問卷(EPQ)、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MMPI)等。(3)神經心理學測驗:如霍爾斯提德適應性測驗(HAT)、韋氏記憶測驗(WMS)等。4.1.3觀察法觀察法是指評估者在自然或特定情境下,對被評估者的行為、情緒、人際關系等進行系統觀察。觀察法包括自然觀察和控制觀察。4.1.4投射法投射法是通過被評估者對一些模糊或不確定的刺激情境的反應,揭示其潛在的心理沖突和需求。常用的投射法有羅夏墨跡測驗(RIBT)和主題統覺測驗(TAT)。4.2精神科疾病診斷流程精神科疾病的診斷是心理評估的核心環節,其診斷流程如下:4.2.1收集資料收集被評估者的基本信息、病史、家族史、個人成長經歷等,為診斷提供全面的信息。4.2.2初步評估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心理評估,識別出可能的精神科疾病。4.2.3確定診斷標準參照《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或《國際疾病分類》(ICD10)等診斷標準,對被評估者的癥狀進行分類和歸納。4.2.4排除其他疾病根據癥狀和體征,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類似癥狀的疾病,如軀體疾病、藥物或物質濫用等。4.2.5確定診斷綜合分析評估結果,參照診斷標準,確定被評估者的精神科疾病診斷。4.3心理評估報告的撰寫心理評估報告是心理評估結果的書面表達,應具備以下要素:4.3.1報告封面包括報告名稱、報告日期、報告者姓名等基本信息。4.3.2被評估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婚姻狀況、職業等。4.3.3評估目的簡要描述本次心理評估的目的和背景。4.3.4評估方法詳細記錄所采用的心理評估方法、工具及評估過程。4.3.5評估結果列出各項評估指標的結果,包括量表得分、測驗分數等。4.3.6診斷及建議根據評估結果,給出精神科疾病診斷,并提出相應的治療建議。4.3.7報告簽名報告者簽名和日期,以保證報告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第5章心理治療技術5.1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簡稱CBT)是一種以改變不合理的思維和行為為目標的心理治療方法。該方法認為,個體的情緒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認知方式的影響。通過以下步驟實施認知行為治療:步驟一:評估與診斷,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找出其負面認知模式;步驟二:設定治療目標,與患者共同制定具體、可操作、可實現的治療目標;步驟三:實施治療,采用認知重建、行為實驗、角色扮演等技術,幫助患者識別和糾正錯誤的認知與行為;步驟四:跟蹤與評估,在治療過程中不斷評估患者的進展,調整治療策略。5.2心理動力學治療心理動力學治療(PsychodynamicPsychotherapy)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強調摸索潛意識對個體行為和情感的影響。治療過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方面一:建立治療關系,通過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為患者提供一個安全、支持的治療環境;方面二:摸索潛意識,運用自由聯想、夢的分析等技術,幫助患者發掘潛意識中的沖突和需求;方面三:理解防御機制,識別患者為應對心理壓力所采用的防御機制,并探討其背后的心理動機;方面四:促進心理成長,通過解析和修通患者的潛意識沖突,幫助其實現心理成熟和情感調節。5.3人際關系治療人際關系治療(InterpersonalPsychotherapy,簡稱IPT)關注患者的人際關系對其心理狀況的影響。治療方法如下:5.3.1評估人際關系,了解患者的人際交往模式,識別其人際關系中的問題;5.3.2確定治療目標,與患者共同制定改善人際關系的具體目標;5.3.3調整人際關系,通過角色扮演、情感表達等技術,幫助患者提高溝通技巧,改善人際關系;5.3.4鞏固療效,在治療過程中,不斷強化患者的積極改變,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5.4家庭治療家庭治療(FamilyTherapy)旨在改善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解決家庭內的心理問題。治療方法包括:5.4.1評估家庭系統,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識別家庭內的問題;5.4.2制定治療計劃,根據家庭成員的需求,制定針對性強的治療計劃;5.4.3調整家庭互動,運用家庭雕塑、家庭作業等技術,幫助家庭成員改善溝通,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5.4.4促進家庭功能恢復,通過調整家庭結構,使家庭回歸正常功能,為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注意:本章節內容僅為介紹心理治療技術,具體應用需在專業心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第6章精神科藥物應用6.1精神科藥物的分類與作用機制精神科藥物是治療精神障礙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分類及作用機制在精神科醫學中具有重要意義。精神科藥物主要分為以下幾類:(1)抗精神病藥物:主要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妄想性障礙等疾病。其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阻斷多巴胺D2受體,減少多巴胺活性,從而減輕陽性癥狀。(2)抗抑郁藥物:主要用于治療抑郁癥、焦慮癥等疾病。根據作用機制,抗抑郁藥物可分為以下幾類: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s)、三環類抗抑郁藥(TCAs)等。(3)心境穩定劑:主要用于治療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癥等疾病。常見的心境穩定劑包括鋰鹽、抗癲癇藥物等,其作用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涉及調節神經遞質、鈣離子通道等。(4)抗焦慮藥物:主要用于治療焦慮癥、恐慌癥等疾病。根據作用機制,抗焦慮藥物可分為苯二氮卓類藥物和非苯二氮卓類藥物。苯二氮卓類藥物通過增強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產生抗焦慮效果。6.2常用精神科藥物的臨床應用(1)抗精神病藥物:如奧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廣泛應用于精神分裂癥、妄想性障礙等疾病的治療。(2)抗抑郁藥物:如氟西汀、帕羅西汀、文拉法辛等,用于治療抑郁癥、焦慮癥等疾病。(3)心境穩定劑:如碳酸鋰、丙戊酸鈉、拉莫三嗪等,用于治療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癥等疾病。(4)抗焦慮藥物:如勞拉西泮、阿普唑侖等,用于治療焦慮癥、恐慌癥等疾病。6.3藥物治療的監測與副作用處理(1)藥物治療監測:精神科藥物治療的監測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藥物濃度監測、療效評估、副作用監測、患者依從性評估等。通過監測,可以及時發覺并處理藥物相關問題,保證治療效果。(2)副作用處理:精神科藥物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各種副作用,如錐體外系反應、體重增加、代謝異常、性功能障礙等。針對不同副作用,可采取以下措施:1)調整藥物劑量或更換藥物;2)使用抗副作用藥物,如抗膽堿能藥物、β受體阻滯劑等;3)加強生活干預,如合理飲食、運動等;4)給予心理支持,幫助患者應對副作用。注意:在處理副作用時,需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保證治療效果。同時患者及家屬應了解藥物副作用,提高治療依從性。第7章心理健康教育與預防7.1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內容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個體心理素質,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促進心理健康發展。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內容:7.1.1心理健康教育方法(1)講座與培訓:通過專家講座、培訓班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人們對心理問題的認識。(2)心理咨詢與輔導:為有心理困擾的個體提供專業心理幫助,協助解決心理問題。(3)心理健康課程:在中小學及大學階段,設置心理健康課程,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4)心理沙龍與小組討論:開展主題性心理沙龍,引導參與者分享心得,增進相互了解。7.1.2心理健康教育內容(1)自我認識:幫助個體了解自己的性格、興趣、價值觀等,增強自我認知。(2)情緒管理:教授個體如何有效地識別、表達、調節和管理情緒,提高情緒智力。(3)人際交往:培養個體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學會與他人建立和諧關系。(4)壓力應對:教授個體應對生活、學習、工作壓力的方法,提高抗壓能力。(5)心理危機識別:提高個體對心理危機的識別能力,及時發覺問題并尋求幫助。7.2心理危機干預策略心理危機干預旨在對處于心理危機狀態的個體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支持,降低心理創傷程度。以下是一些心理危機干預策略:7.2.1確立危機干預目標(1)降低危機事件對個體的心理影響。(2)恢復個體的心理功能,提高應對危機的能力。(3)預防危機事件的再次發生。7.2.2危機干預步驟(1)評估:對個體進行快速評估,了解危機事件的性質、影響程度及個體需求。(2)穩定:采取措施穩定個體情緒,降低心理創傷程度。(3)干預:根據個體需求,采用心理治療技術進行針對性干預。(4)跟蹤:在危機干預結束后,對個體進行長期跟蹤,預防復發。7.2.3危機干預技術(1)傾聽:給予個體充分關注,傾聽他們的心聲,表達同理心。(2)心理疏導:引導個體表達情緒,緩解心理壓力。(3)認知行為療法:幫助個體識別和改變錯誤的認知和行為模式。(4)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增強個體應對危機的信心。7.3精神科疾病的預防措施精神科疾病的預防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建議的預防措施:7.3.1健康生活方式(1)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2)均衡飲食,攝入營養豐富的食物。(3)適當運動,增強體質,提高抗壓能力。(4)減少煙酒等不良嗜好,避免濫用藥物。7.3.2心理保健(1)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應對生活壓力的能力。(2)學會傾訴和求助,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3)定期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心理保健意識。7.3.3疾病篩查與早期干預(1)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檢查,早發覺、早治療。(2)關注家庭成員的精神健康,及時發覺問題并尋求專業幫助。(3)對高風險人群進行重點干預,降低疾病發生風險。通過以上措施,我們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預防精神科疾病的發生,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第8章特殊群體心理健康8.1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8.1.1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兒童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心理特點表現為認知能力迅速發展,自我意識逐漸形成,情緒情感豐富而脆弱,人際關系逐漸復雜化。8.1.2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及干預策略本節主要介紹兒童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問題,如多動癥、自閉癥、抑郁癥等,并探討相應的心理干預策略。8.2老年人心理健康8.2.1老年人心理發展特點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會發生一系列變化。本節主要闡述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如認知功能減退、情緒波動、人際關系變化等。8.2.2老年人心理問題及干預策略本節主要介紹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如老年癡呆、抑郁癥、焦慮癥等,并探討如何通過心理干預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8.3女性心理健康8.3.1女性心理發展特點女性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面臨的心理壓力和挑戰有所不同。本節主要分析女性在青春期、成年期和更年期等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8.3.2女性心理問題及干預策略本節重點介紹女性常見的心理問題,如月經紊亂、產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