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2025屆高三10月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1頁
廣東省東莞市2025屆高三10月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2頁
廣東省東莞市2025屆高三10月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3頁
廣東省東莞市2025屆高三10月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4頁
廣東省東莞市2025屆高三10月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東莞市2025屆高三10月月考語文試題及答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最近譯林出版社翻譯出版了英國科普作家菲利普·鮑爾的《明亮的泥土:顏料發明史》。作為一個科學家,鮑爾書中的視角顯然更專注藝術與科學的關系。顏色是藝術家的一門通用語言,它甚至和音樂一樣,會通過我們的感官深入我們的精神世界。受到不同文明的歷史傳統、不同地域的動植物世界豐富性的影響,某種顏色從被認知被命名的那一刻起,就天然地帶上了我們今天難以琢磨的經驗、信仰等元素。不過筆者更感興趣的是從書中找尋中西方最早對于“顏料合成”的相同實踐。藝術家和我們的不同在于他需要兩套顏色體系,要將眼中所看到的色彩世界通過調色板再現于畫板畫布之上,因而藝術史的長河無法脫離顏料的發明史。顏料并非我們常以為的天然存在或調色板上的簡單混合物。人類最初使用的顏色,大都是以天然礦物為主。比如云母、紅朱砂、黑石墨、綠松石、青金石、孔雀綠,等等。這些五顏六色的石塊很容易從自然界取得,不需經過復雜的處理就可使用。在一些幾萬年前的洞穴遺址上,我們可以看到色彩斑斕的巖畫,那時的人們就已經知道從很遠的地方將礦物運來,將之粉碎、研磨然后用黏合劑攪拌后進行涂色,磨得越細,顏料的附著力、覆蓋力、著色力就越好,穿越了時間的長河依然保存著當時的色澤。朱砂被稱為紅色之王,其天然形式,比如礦物辰砂,自古以來就是一種顏料。中國利用朱砂作顏料已有悠久的歷史,兩河流域和埃及并不知朱砂,繪畫中作為紅色顏料的是氧化鐵,主要來自赤鐵礦。到了中世紀,朱砂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紅色之王,在文藝復興時期更是無處不在,成為藝術的主要色調。非天然顏料在古代并不多見,特別是藍紫色,堪稱稀罕。迄今為止只有埃及藍、中國紫和瑪雅藍被確認為是出現于工業社會以前的三種人造藍紫色。埃及藍,著名的古埃及玻璃料或陶釉,后來發展為顏料,用于繪制古埃及壁畫。在中國,藍色的礦物顏料主要來自石青。近些年考古學家在中國的漢代彩繪陶俑及青銅器上發現與“埃及藍”類似的“漢紫”,這種紫色顏料在自然界中還未發現。之后又在秦兵馬俑身上發現已經被大量使用,現在人們普遍將其稱作“中國紫”。20世紀80、90年代開始,中外科學家開展了長達多年的研究與合作,并首次在兵馬俑的彩繪中發現了人工合成的漢紫。埃及藍的成分主要是鈣銅硅酸鹽,漢紫的成分是鋇銅硅酸鹽,沒有太本質的區別。硅酸銅鋇(漢紫)的制備條件較為苛刻,需要將青石綠、重晶石、硫酸鋇、石英等多種物質混合在一起,在1000度左右的高溫下進行反應。那時的手工業作坊對于高溫的控制已有相當的經驗,白陶和原始瓷也出現在這個時期,漢紫也許就是從原始瓷釉技術演變而來的,在春秋戰國時就已經被人們偶然發現并作為顏料使用。作為古代顏料中極為珍貴的一種合成顏料,漢紫在秦兵馬俑的彩繪使用中卻較為普遍。作者的這本書講了太多西方藝術史的故事。我們期待他的下一本書會是關于中國顏料發明的五彩繽紛的故事。(摘編自聞白《〈明亮的泥土:顏料發明史〉:不一樣的顏色故事》)材料二:由于一些原因,我在中國卻從未游歷過西安,去看看秦始皇的陵墓和他的兵馬俑。它們毫無疑問是我一直想參觀的。我明白,那些縱橫排列的陶土士兵,現在已無人得見其巔峰時期的輝煌。昔日裝扮它們的顏料,早已從表面紛紛剝落。如我在本書正文中寫到古希臘那些神廟和雕像時所說的,它們留給今人一種印象,似乎古代世界單調黯然。事實并非如此。在西安發掘出土的陶俑上,仍然黏附著一些色料碎片,從中能夠看出這些雕像也曾色彩鮮明。兵馬俑身上的那些色料,有一些只有中國才有。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化學工藝相當復雜,可用來制備多種藥物及其他日常用品。在古埃及,情況同樣如此。埃及人留下了一種極受推崇的顏色,今人徑稱為埃及藍,它可能是制備玻璃時衍生出來的。這是一種藍色硅酸鹽材料,其色調來自銅元素。中國在秦漢兩朝,以及時間更早的戰國時期,并未使用埃及藍,但中國也有屬于自己的藍色,今人稱為漢代藍,也稱為中國藍。中國古代的化學家們還發現,在制作這種藍色色料時,可以把顏色調成紫色,兩者化學成分相同,只是配比有別。這項創新很難得,畢竟在人類的整個“顏料發明”史上,紫色色料都很難制備;在西方,直到19世紀才有了好用、穩定的紫色色料。更令人驚喜的是,中國紫包含兩個銅原子,由一個化學鍵連接,從而成為人類已知最早的具有所謂“金屬—金屬鍵”的合成物質,這種單元對現代化學家來說極為重要。我雖未親見過兵馬俑,多年前卻在瑞士拜訪過蘇黎世大學的海因茨·貝爾克教授,海因茨慷慨地送給我一塊中國藍的顏色樣品,那是他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制成的。寫本篇序言的時候,這塊樣品就在我的面前。海因茨曾寫道:“從工藝和化學方面來看,中國藍和中國紫的發明是一項非凡的功績。”到這里,讀者大概能夠看出,為何我對《明亮的泥土》中文版的面世如此欣喜。一直讓我引以為憾的是,沒能在書中更多地談論西方世界以外的藝術,也許未來某天,我會決心一試。在中國,顏料的發明有著迥異的故事。我期待,也深信,《明亮的泥土》會在中國讀者中引發廣泛共鳴。(摘編自菲利普·鮑爾《〈明亮的泥土〉中文版序》)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顏色是藝術家的通用語言,能夠深入人的精神世界,其使用受到地域、歷史、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B.朱砂自發現以來就在中外繪畫中廣泛使用,由此朱砂成為紅色之王,同時紅色也成為藝術的主要色調。C.近些年考古學家先后在中國漢代彩繪陶俑及青銅器、秦兵馬俑上,發現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紫色顏料。D.漢紫這一紫色色料的制備,必須把多種物質混合并通過高溫使其產生反應,再對其化學成分進行配比。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為一篇書評,材料一沒有面面俱到評述原著,而是圍繞原著里中西方最早對于“顏料合成”的相同實踐展開介紹。B.材料一第8段在介紹漢紫的發明時,用了“也許”“就”“已經”“偶然”等詞語,增強了表達的客觀性和準確性。C.作為一篇中文版的序言,材料二用較多筆墨寫中國顏料的發明,這彌補了原著沒有更多談論西方以外的藝術的遺憾。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行文過程中都采用了中外情況對舉、相互關聯的方法,這可以加深讀者對相關內容的認識和理解。3.下列材料,最不可能被鮑爾用到一部關于中國顏料發明的著作中的一項是(3分)A.煙炱是敦煌莫高窟使用的顏色材料之一,它是從煙囪壁分離出來的煙團,將煙炱與膠融合,便生成墨這種顏料,由墨而出便是黑色。B.赤紅之色象征福貴,是傳統牡丹畫常用的顏色,明代畫家徐渭畫牡丹卻不用此色,僅以潑墨為之,水墨潤澤又濃淡得宜,富有生氣。C.藍草的葉子含有一種色素,現代的科學名稱叫“藍甙”,它在水浸的條件下逐步水解,染于織物上后,經日曬氧化就生成“藍靛”。D.鉛白一般指堿式碳酸鉛,又名鉛粉、鉛華,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最早、記錄最豐富、品種最多樣的白色顏料,常用在中國古代繪畫中。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對有關“中國紫”的內容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有何意圖?請簡要分析。(4分)5.鮑爾把一部有關顏料發明史的著作取名為“明亮的泥土”,書名含義豐富,請簡要說明。(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太陽發芽紅柯老人一直望著外邊的樹,整個夏天他都這樣看樹。夏天悄悄逝去,秋天闖了進來,樹葉一下子變黃了。兩個中年人走進院子,一個是老人的兒子,一個是連里的木匠。他們從東邊空房子里抬出又寬又厚的干木板。全是白松木,一條一條擺開,院子里亮晃晃。女孩問老人:“這是干什么呀?”老人說:“給爺爺做棺材。”“爺爺你很健康呀。”女孩眼睛濕了。“健康的時候才能做出好棺材。”幾年前,木料從林場拉回來的時候是濕的,女孩可以聞到樹液的清香。那時她只有十歲,現在她十五歲了,跟一棵小白樺樹一樣了,走到哪里都是亮亮的。女孩說:“爺爺你不害怕嗎?”“爺爺不怕,爺爺打過仗種過地,爺爺用槍和鋤頭對付過死亡。”“可它又纏上你了。”“這可不一樣,爺爺自己去,”老人敲敲那些木料,“爺爺坐車去。這是我的坦克。”木匠說:“咱給你弄個好坦克。”院子里全是叮叮的斧子鑿子聲和嗡嗡的鋸子聲,兩個中年人叼著煙卷一聲不吭干活兒。老人坐在小板凳上,半閉著眼睛,里邊有一種柔和沉靜的光,跟海子里的水一樣。老人又干又瘦,可老人很結實。太陽和風把他打磨成現在這個樣子。他老得不能再老了,太陽和風也啃不動他了。他坐在陽光和風里,他就跟外邊的大戈壁一樣,堅硬而遼闊。院子里的木料不見了,棺材蹲在地上,讓人望而生畏,就像那里蹲著一頭金黃的獅子,威風凜凜。女孩從來沒見過這么厚實的木頭,女孩用手卡一下,板子很厚,把她的手都卡疼了。老人說:“薄板子盛不下爺爺,爺爺會把它壓塌。”來一幫人抬棺材,他們都是連里最壯實的漢子,他們給棺材捆上粗繩,前后兩根杠子,壯漢們嘿嘿用勁往前挪。棺材離地面只一道縫,昂首挺胸就像要下水的巨輪。棺材滑進屋里。連長揭掉黃帽子:“當年咱們的萬噸巨輪就是這樣下水的。”女孩不懂這些,連長叔叔就告訴她:“那是一艘很大很大的船,是咱中國人的驕傲。”女孩說:“我爺爺就是連里的驕傲。”“爺爺打過仗,爺爺在戰場上就跟獅子一樣;爺爺也能種地,爺爺種的莊稼個個都是好樣的。”爺爺說。“你把它們說得跟人一樣。”“莊稼是有生命的,只要是你種的你就能聽見它們拔節抽穗長個子。”陽光一下子把窗戶擠破了,跟彩釉一樣澆在棺材上,棺材雄渾而明亮。女孩回到自己屋里畫畫。她喜歡畫畫,她的畫在整個團中學還是挺有名的,有小畫家之稱。老人聽見梨子咚咚的落地聲。梨子很黃很肥,就像毛色光滑的鼠趴在樹上。老人吃了一個很大的梨子。他的牙齒只剩下幾顆,他的嘴巴幾乎是個黑洞洞,梨子喜歡這個黑洞洞,梨子一直鉆到老人的腳后跟,老人渾身上下甜絲絲的。有些梨子大半埋在土里,甜甜的梨肉讓蟲子咬得千瘡百孔。梨子在下沉。沉沒的地方梨肉變成棕褐色,那已經接近泥土的顏色了。老人看自己的手腳,干硬粗糙黑乎乎的。他也在接近泥土。老人穿過果園,來到荒涼的墓地。他們剛來這里的時候,地上只有一寸厚的土,撒下的種子長不出莊稼。就在上級命令他們撤離的時候,老連長病逝了,老連長成了大漠深處第一個死者。他們挖很深的墓坑,里邊全是沙石。大家就刮地上那層薄土,墊在墓坑里,在棺材上也覆了土。他們嚴守入土為安的古訓,誰也不想讓自己的老連長風干成木乃伊。他們要看著青草長出來再撤走。那已經是第二年春天了,青草果然爬上連長的墳頭。這無疑是一種信號,一種綠色田園的信號。地上的土年年厚起來。土是從連長的墳墓開始變厚的,就像連長身上長出來的。老兵們說:“人都要變成土,埋在新疆變的土就更多。”老兵們全都躺在那里了。活著的寥寥無幾,他是這里惟一的老兵。他得好好看看這個秋天。天是青的地是黃的,天地之間的那顆太陽豐滿而悠閑。太陽再也不是獅子了,獅子蹲在他家里。女孩問老人:“你干嗎要離開我們?”老人說:“人老了就得死,爺爺已經活得太久了。”“我會死嗎,爺爺?”“你不會死,死亡不認識你。”“死亡認識你嗎?”“死亡認識年紀大的人,它不認年輕人,好孩子你好好活吧,活著是很有意思的。”“我還是感到害怕,爺爺。”“活得越有意思,死亡才會有意思。”“我知道了爺爺,我要畫畫。”女孩回到她的小屋,繼續畫畫。老人一個人坐在屋里,棺材蹲在他的身邊,就像一匹駿馬在等待騎手跨上去。老人睡著了。睡眠中的老人依然能聽見梨子咚咚的落地聲,夢中的梨子金光燦爛,又圓又大,散發甜絲絲的芳香。酥軟的梨子一點一點融入泥土,跟積雪消融一樣。太陽也是酥軟的,太陽的一半被地平線咽下去了,大地在吮吸黃澄澄的陽光,太陽被大地吸到肚子里去了。老人告訴他的孫女:“爺爺睡一會兒就起來。”老人相信他還會升起來。別人不信,女孩絕對信。這時候,女孩已經畫出了那顆太陽。女孩畫的是一顆梨形太陽,一頭大一頭小,大的那頭沉下去了,地面露出一點點金黃,太陽好像在發芽。太陽確實在發芽。只有成熟而飽滿的種子,才能頂破泥土從大地里長出來。女孩用筆在畫面下邊寫一行字:太陽發芽。(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老人一直盯著樹看,感受時節的微妙變化,發現樹葉變黃,他自知時日不多。B.老人說“這可不一樣,爺爺自己去”,這體現了老人積極而豁達的人生態度。C.“薄板子盛不下爺爺”,因為老人認為只有厚棺材才配得上自己輝煌的一生。D.老連長墳頭長出的青草,承載著老兵的期望,激勵戰士長期守土,接續奮斗。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中把棺材比作“坦克”“獅子”“駿馬”“巨輪”等,形象地表現了爺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氣質。B.文中劃線句子中“擠”“澆”兩個動詞,使靜態之景富有動感,張力十足,描繪出一幅壯美的畫面。C.爺孫的對話充滿情趣與哲思,凸顯了老人對孫女進行生命教育的歷程,表現出老人對生命的獨特理解。D.小說全文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敘述,節奏自然,同時注重場景的細節描寫,為讀者呈現了邊疆的獨特風貌。8.請結合全文,依次分析女孩對不同生命狀態的感悟與理解。(4分)9.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太陽發芽》也是一個與死亡有關的故事,“眼前的一切”也同樣“不再那么可怕”,這樣的表達效果是如何達成的?(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武侯①曰:“嚴刑明賞,足以勝敵乎?”吳子②曰:“嚴明之事,非所恃也。發號布令,而民樂聞;興師動眾,而民樂戰;交兵接刃,而民安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武侯曰:“致之奈何?”對曰:“君舉有功而進之饗,無功而厲之。”于是武侯設坐廟庭,為三行饗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有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減;無功坐后行,肴席無重。饗畢而出,乃又班賜有功者之父母妻子于廟門之外,亦以功為差數,唯無功者不得耳。死事之家,歲使使者勞賜其父母。行之三年,秦人興師臨于西河。魏士聞之,介胄不待吏令奮擊之者以萬數。吳子曰:“臣聞之,人有短長,氣有盛衰。君試發無功者五萬人,臣請率以當之,其可乎?今使一死賊伏于曠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懼千夫。今臣以五萬之眾,而為一死賊以率討之,固難當矣。”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以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也。(節選自《群書治要》)材料二:太宗③曰:“嚴刑峻法,使人畏我而不畏敵,朕甚惑之。昔光武以孤軍當王莽百萬之眾,非有刑法臨之。此何由乎?”靖④曰:“兵家勝敗,情狀萬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如陳勝、吳廣敗秦師,豈勝、廣刑法能加于秦乎?光武之起,蓋順人心之怨莽也。況又王尋、王邑不曉兵法,徒夸兵眾,所以自敗。臣按《孫子》曰:‘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此言凡將先有愛結于士,然后可以嚴刑也。若愛未加而獨用峻法,鮮克濟焉。”。(節選自《唐李問對》)【注】①武侯:魏武侯,魏文侯之子,名魏擊,戰國初期魏國國君。②吳子:吳起,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魏武侯時期任西河郡守。③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④靖:李靖,隋末至初唐時期杰出的軍事家。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著有《衛公兵法》等。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今使一死A賊B伏于曠野C千人D追之E莫不梟視F狼顧G何者?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樂,樂于、樂意,與《赤壁賦》中“侶魚蝦而友麋鹿”的“侶”“友”用法不相同。B.厲,同“勵”,指勉勵、激勵,與成語“變本加厲”中的“厲”意思相同。C.“五萬之眾”與《六國論》中“然則諸侯之地有限”的“之”用法相同。D.克,能夠,與《諫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終者蓋寡”的“克”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魏武侯很想通過賞罰嚴明的方式來戰勝敵人,但遭到了西河郡守吳起的完全否定。B.吳起主動請纓,率領五萬無功之人抵御入侵的秦軍,在魏武侯支援下,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赫赫戰功。C.唐太宗疑惑的是,嚴刑峻法使百姓怕他而不怕敵人,光武帝沒有使用嚴刑峻法來管理軍隊卻能取得勝利。D.李靖認為,做將領的,首先要用愛心結交士卒,然后才可以用嚴刑來管理、約束軍隊。13.請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饗畢而出,乃又班賜有功者之父母妻子于廟門之外,亦以功為差數。(2)兵家勝敗,情狀萬殊,不可以一事推也。14.同為軍事家,在對待“賞罰”問題上,吳起與李靖的觀點有何異同?請簡要概括。(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答學者劉克莊自古名家豈偶然,雖游于藝①必精專。經生②各守單傳舊,國弈③常爭一著先。馬老于行知向導,鵠騰而上睹方圓。殷勤寄語同袍者,努力磨教鐵硯穿。【注】①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藝”。②經生,泛指研治經學的人。③國弈,第一流棋手。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名家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通過長期的積累與努力取得的。B.做學問要有認真的態度,可以在“六藝”中探尋,但必須保持精純專一。C.作者批評一些做學問的人抱殘守缺,在下棋方面卻為一步棋斤斤計較。D.磨穿鐵硯夸張而形象,寫出了詩人對自己的勉勵和對學者的殷切期望。16.頸聯提到“馬”和“鵠”,作者以此表達怎樣的治學道理?請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8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的《登高》中,詩人用“,”兩句直接抒發自己的多重愁苦,被宋代學者羅大經認為“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2)在中國古代,君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常常根據個人喜惡而獎罰臣民,針對這一點,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議要賞罰得當: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時應做到“”;而在動用懲罰時應做到“”。(3)在《阿房宮賦》中,杜牧用一系列對比突出秦始皇只顧個人享樂而不顧惜百姓的行為,他夸張地說,阿房宮屋頂上的瓦縫“”,阿房宮中的欄桿“”。(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兩句化用竇鞏《南游感興》中“傷心欲問前朝事,惟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之意,借“寒煙、衰草”寄寓惆悵之情。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榫卯作為中國傳統木作的一種接合方式,可謂A。考古發現,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時期,就已出現了榫卯結構的木構件。而后幾千年,榫卯結構不斷完善,形成了多個應用、發展高峰。在建筑領域,遼代的應縣木塔是榫卯結構應用的典型案例。全塔主體由數萬個木構件搭建而成,900多年來,歷經多次地震卻始終B,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榫卯結構的設計。在家具領域,明代榫卯家具把中國傳統家具推向發展頂峰。①在這一時期,②匠人們不斷提高榫卯制作技藝和應用,③制作家具能夠不用一釘一膠,④實現構件合理連接,⑤家具結構科學。從應縣木塔到美觀實用的家具,幾塊普通的木頭因榫卯變得如此牢靠,原因何在?專家認為,榫卯利用錯位、限位、避讓的設計理念,讓構件柔性組合在一體,達到“牢而不固”的效果。錯位,簡單理解就是留間隙。很多人認為榫卯(甲:),實則不然。榫與卯之間都存在一定間隙,有一定的靈活性。榫卯間隙讓建筑連接的節點如同彈簧一樣,能夠發生一定的形變。盡管看似因搖晃產生了結構變形,但只要不折榫、不拔榫,就能“晃而不散,搖而不倒”。限位,可以理解為(乙:)。榫卯通過榫與卯形狀的恰當組合、銷和銷孔的運用,限制了構件位置水平方向的移動。避讓是指榫卯構件彼此避讓,不在一個交點相遇,不影響家具的美觀和堅實在數千年的演變過程中,榫卯結構逐漸應用于不同材質,也形成了不同結構形式。但無論是何種材質與形式,本質上都是“錯位、限位、避讓”理念的體現。榫卯結構在一凹一凸之間,看似矛盾實則互補對方之缺,可以達到巧妙的平衡,這其實就是中國“和”的思想體現。18.文中第三段中加點的“如同”,如果替換為“好像”,雖都能保持基本的比喻意義,但在表達效果上存在一定差異,請簡要比較。(4分)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20.文中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4分)22.文中畫波浪線的“牢而不固”,有人說自相矛盾,有人說表述恰當。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提出一個新名詞,有時能幫助破解難題;然而在實際生活中,解決難題似乎并沒有那么簡單。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A2.C3.B4.①突出“中國紫”的發明在“顏料合成”實踐上具有典型性,彰顯古代中國在工藝和化學方面的非凡功績。②突出“中國紫”是中國獨有的色料,激發中國讀者對原著的閱讀興趣。5.①表明人類最初使用的顏料主要來源于天然礦物這一事實。②凸顯由天然礦物制成顏料具有色澤明亮、不易褪色的特點。③暗含著由天然礦物加工而成的顏料與泥土在物質形態上具有相似性。【解析】【導語】這兩篇文章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顏料發明史的內容。材料一主要介紹了菲利普·鮑爾的《明亮的泥土:顏料發明史》,強調了顏料在藝術史中的重要性,并詳細描述了中西方早期顏料合成的實踐。材料二則是鮑爾為中文版所寫的序言,補充了中國顏料發明的獨特故事,特別是漢紫的發現和意義。兩篇文章通過對比中西方顏料發明的異同,展示了顏料在文化交流和藝術創作中的重要作用,增強了讀者對顏料歷史的理解。【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B.“朱砂自發現以來……由此朱砂成為紅色之王,同時紅色也成為藝術的主要色調”錯,材料一說“到了中世紀,朱砂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紅色之王,在文藝復興時期更是無處不在,成為藝術的主要色調”,有“到了中世紀”和“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時間限制。C.“近些年考古學家先后在中國漢代彩繪陶俑及青銅器、秦兵馬俑上,發現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紫色顏料”錯,材料一原文“近些年考古學家在中國的漢代彩繪陶俑及青銅器上發現與‘埃及藍’類似的‘漢紫’,這種紫色顏料在自然界中還未發現”,沒有選項“先后”之說,而且是“還未發現”不是“不存在”。D.“再對其化學成分進行配比”錯,材料二第四段“中國古代的化學家們還發現,在制作這種藍色色料時,可以把顏色調成紫色,兩者化學成分相同,只是配比有別”,選項無中生有。故選A。【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這彌補了原著沒有更多談論西方以外的藝術的遺憾”錯,材料二第六段“一直讓我引以為憾的是,沒能在書中更多地談論西方世界以外的藝術,也許未來某天,我會決心一試。在中國,顏料的發明有著迥異的故事”,可見是說“沒能在書中更多地談論西方世界以外的藝術”。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B.選項內容指向顏色的意義、顏色的創新使用及對使用效果的評價,這與顏料發明無關。ACD內容均與顏料有關,與顏色無關。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材料一是書評,評論是菲利普·鮑爾的《明亮的泥土:顏料發明史》一書,主要針對原著里中西方最早對于“顏料合成”的實踐進行介紹、評論。作為一種人工合成的色料,中國紫制備條件苛刻,其發明無疑在“顏料合成”實踐上具有典型性;另外,中國紫是工業社會以前三種人造藍紫色之一,詳細介紹這種中國獨有的色料,對閱讀此書評的讀者而言,具有較強的吸引力,進而激發他們閱讀原著的興趣。材料二是自序,作者指出,制作中國紫“這項創新很難得”,中國紫成為具有“金屬—金屬鍵”的合成物質,這對現代化學家來說極為重要,作者還引用了蘇黎世大學海因茨教授對中國紫發明的高度評價,這些內容與材料一所說明的中國紫的世界地位(工業社會以前三種人造藍紫色之一)是相互照應的,從這點來看,詳細介紹有關“中國紫”的內容,能夠起到突出古代中國在工藝和化學方面功績非凡的目的;另外,這篇自序是作者為其著作翻譯成中文版本而寫的,其閱讀群體主要是中國讀者,因此較為詳細介紹中國紫,與材料一同樣有助于激發中國讀者對原著的閱讀興趣。【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討題目的含義的能力。“明亮的泥土”這一書名中的“泥土”,指的是“人類最初使用的顏色,大都是以天然礦物為主”。“明亮的泥土”這一書名中的“明亮”則是因為天然礦物在“磨得越細”之后,“用黏合劑攪拌后進行涂色”,“顏料的附著力、覆蓋力、著色力就越好,穿越了時間的長河依然保存著當時的色澤”,所以書名用了“明亮”一詞,含有突顯由天然礦物制成的顏料具有色澤明亮、不易褪色的特點之意。“明亮的泥土”指的是由天然礦物制成的顏料,說顏料是泥土,突出二者在物質形態上具有相似性。【答案】6.C7.D8.①對生命流逝的感傷,聽到要為爺爺做棺材,替爺爺擔心,為生命的衰亡而感傷;②對生命不凡的驕傲,從連長叔叔和爺爺口中了解到爺爺豐厚的一生,為此感到驕傲自豪;③對生命延續的理解,通過爺爺的話語,感悟到生命也是昂揚而充滿希望的,理解了生命的延續。9.①敘述視角:采用兒童視角,用女孩的天真爛漫和獨特的想象力淡化了死亡的悲劇色彩;②人物形象:用老人豐盈的生命歷程,表現了他面對死亡的達觀和安然(或:通過女孩從擔心恐懼到平靜坦然的心理變化,襯托了老人達觀的生死觀);③表現手法:把老人比作太陽,老人就如落下又升起的太陽,肉體死亡但精神傳承;④語言特色:用詩意、溫情、激昂的語言,沖淡了死亡帶來沉重感。【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C.“因為老人認為只有厚棺材才配得上自己輝煌的一生”錯誤,“薄板子盛不下爺爺”,是為了襯托老人“成熟而飽滿”的生命質量。故選C。【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D.“按照時間的推移進行敘述”錯誤。小說并非完全按照自然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敘述,中間有插敘,如:木料從林場拉回來、老兵們安葬老連長。故選D。【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人物感悟的能力。解答本題要把握情節,理解爺爺各階段生命狀態的相關情節,聯系女孩的反應,分析其感悟和理解。看到爺爺做棺材,女孩說“爺爺你很健康呀”,并且“眼睛濕了”對,這是對生命流逝感傷,聽到要為爺爺做棺材,替爺爺擔心,為生命的衰亡而感傷;連長叔叔說“當年咱們的萬噸巨輪就是這樣下水的”“那是一艘很大很大的船,是咱中國人的驕傲”,爺爺就是這“驕傲”的促成者,爺爺自己也說過“爺爺打過仗,爺爺在戰場上就跟獅子一樣;爺爺也能種地,爺爺種的莊稼個個都是好樣的”,爺爺干什么都是好樣的,爺爺爺爺豐厚的一生讓女孩感到驕傲,她說“我爺爺就是連里的驕傲”;女孩原本對死亡感到害怕,爺爺說“活得越有意思,死亡才會有意思”“老人相信他還會升起來。別人不信,女孩絕對信”,通過爺爺的話語,女孩感悟到生命也是昂揚而充滿希望的,理解了生命的延續。【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①敘述視角:小說從女孩的視角出發來寫死亡,寫女孩開始對于棺材、死亡感到不解、害怕,但通過爺爺的話,女孩對死亡有了獨特的認知,“老人相信他還會升起來。別人不信,女孩絕對信”,結尾女孩畫太陽,“太陽發芽”是兒童浪漫的想象。總之,小說采用兒童視角,用女孩的天真爛漫和獨特的想象力淡化了死亡的悲劇色彩;②人物形象:老人曾經是新疆建設兵團的一個兵,他們連隊在新疆開墾,包括連長在內的很多老兵都留在了那里,變成了豐厚的土壤,而他們建設的萬噸巨輪也是中國的驕傲;后來老人留在新疆,退伍后種莊稼,也是一把好手。豐富的人生經歷讓老人對死亡有著獨特的認識,他認為“活得越有意思,死亡才會有意思”,他相信生命的延續,并以此影響了女孩的生死觀。總之,小說用老人豐盈的生命歷程,表現了他面對死亡的達觀和安然(或:通過女孩從擔心恐懼到平靜坦然的心理變化,襯托了老人達觀的生死觀);③表現手法:小說結尾,女孩畫太陽,“一頭大一頭小,大的那頭沉下去了,地面露出一點點金黃,太陽好像在發芽”,大的那頭是老人,小的這頭是女孩,老人快要沉下去了,但女孩開始成長。把老人比作太陽,老人就如落下又升起的太陽,肉體死亡但精神傳承;④語言特色:用詩意、溫情、激昂的語言,沖淡了死亡帶來沉重感。如“酥軟的梨子一點一點融入泥土,跟積雪消融一樣。太陽也是酥軟的”,充滿了詩意;“活得越有意思,死亡才會有意思”,情感積極昂揚。10.CEG【解析】句意:假如現在讓一個不怕死的盜賊潛伏在荒郊野外,派一千個人去追捕他,那些追捕的人沒有不瞻前顧后,警惕畏懼的,為什么呢?11.B【解析】A,正確。動詞,樂于,樂意/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伴侶,以……為朋友。句意:而百姓樂于聽從。/以魚和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B,錯誤。意思不同。勉勵,激勵/猛烈。句意:對沒有功勞的人也要勉勵他們。/變得比本來更加嚴重、惡劣。C,正確。都是“的”。句意:如今臣用這五萬人的軍隊。/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D,正確。句意:很少有人能獲得成功。/能堅持到最后的人卻很少。12.A【解析】“完全否定”說法錯誤,從材料一“嚴明之事,非所恃也”“君舉有功而進之饗,無功而厲之”等內容可知,吳起并沒有完全否定“賞罰嚴明”,而是更強調獎賞激勵的作用。13.(1)宴會結束出來后,又在朝堂門外分發賞賜給有功之人的父母、妻子與兒女,也按照功勞大小而有所差別。(2)軍隊的勝敗,情況是千差萬別的,不能用一件事來推論。【解析】(1)“饗”,宴會;“畢”,結束;“班賜”,頒賜,分賞;“妻子”,妻子兒女;“差數”,差別。(2)“情狀”,情況;“萬殊”,千差萬別;“以”,用;“推”,推論。14.相同點:吳起和李靖都強調對待“賞罰”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刀切。不同點:①吳起更強調獎賞激勵的作用與價值,要讓全國軍民都知道建功立業的光榮;②李靖則認為先要關心愛護士兵,然后才可用嚴刑來約束、管理軍隊。【解析】相同點:由材料一“君舉有功而進之饗,無功而厲之”和材料二“兵家勝敗,情狀萬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可知,吳起和李靖都強調對待“賞罰”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不同點:由材料一“于是武侯設坐廟庭,為三行饗士大夫。上功坐前行…次功坐中行…無功坐后行……”可知:吳起更強調獎賞激勵的作用與價值,要讓全國軍民都知道建功立業的光榮。由材料二“此言凡將先有愛結于士,然后可以嚴刑也”可知,李靖則認為先要關心愛護士兵,然后才可用嚴刑來約束、管理軍隊。【參考譯文】材料一:魏武侯問:“賞罰嚴明,就足夠用來戰勝敵人嗎?”吳起回答說:“賞罰嚴明一事,不是戰勝敵人所依靠的。發號施令,而百姓樂于聽從;興師動眾,而百姓樂于參戰;兩軍交戰,而百姓甘愿效死。這三方面,才是君主所應依靠的。”魏武侯問:“怎樣才能做到呢?”吳起答道:“君王選出有功之人并將其召來設宴款待,對沒有功勞的人也要勉勵他們。”于是魏武候在朝廷設席,分為三排座位宴請士大夫。功勞最大的坐在前排,席上擺有寶器和豬、牛、羊等美味;功勞次一等的坐在中排,席上佳肴、寶器則有所差別和減少;沒有功勢的人坐在后排,只有佳肴而沒有寶器。宴會結束出來后,又在朝堂門外分發賞賜給有功之人的父母、妻子與兒女,也按照功勞大小而有所差別,只有無功之人的家屬得不到賞賜。對于為國捐軀者的家庭,每年派使者慰問賞賜他們的父母。這樣做了三年之后,秦國出兵到達魏國西河邊境。魏國的士民們聽到這一消息,不等官吏下令,就主動披甲戴盔、奮勇抗敵的人數以萬計。吳起說:“臣聽說,人都有短處和長處,士氣也有興盛和衰敗。君王不妨試著派遣五萬名沒有功勞的人,臣請求率領他們來抵擋秦軍,可以嗎?假如現在讓一個不怕死的盜賊潛伏在荒郊野外,派一千個人去追捕他,那些追捕的人沒有不瞻前顧后,警惕畏懼的,為什么呢?他們是擔心盜賊突然跳出來傷害自己。所以一個人拼命,足以讓千人畏懼,如今臣用這五萬人的軍隊共同作為那個拼死一搏的強盜,率領他們去討伐秦軍,敵人肯定很難抵擋。”魏武侯聽從了吳起的建議,并加派五百輛戰車、三千匹戰馬,以此大破秦軍五十萬之眾,這就是激勵士兵的功效。材料二:唐太宗說:“朕采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結果卻使人們害怕朕而不害怕敵人,朕對此感到很疑惑,過去漢光武帝用一支軍隊對抗王莽的百萬之眾,并沒有使用嚴刑峻法來管理軍隊。這是什么原因呢?”李靖說:“軍隊的勝敗,情況是千差萬別的,不能用一件事來推論。例如陳勝、吳廣打敗秦軍,難道是因為陳勝、吳廣的刑律比秦朝還嚴酷嗎?漢光武帝起兵,是因為他順應了百姓怨恨王莽的心理。況且王尋、王邑又不懂得用兵之道,只是空夸軍隊人數多,因此失敗了。臣依據《孫子兵法》中所說:‘士卒尚未親近依附之前就懲罰他們,他們就會不服;士卒已經親近依附后,不使用刑罰來對付犯錯的人,就不能有效地使用他們。’這就是說,凡是做將領的,首先要用愛心結交士卒,然后才可以用嚴刑來管理、約束軍隊。如果沒有愛心,只是一味地對士卒使用嚴刑,很少有人能獲得成功。”15.C(3分)16.①老馬在路上是知道、記住方向的能手。治學要像老馬識途一樣明確研究的方向,不要走彎路。②鵠鳥騰躍而上,看得清四周的情況。治學也要像鵠騰空而上俯視四方一樣,拓寬視野。②運用比喻,在同一聯使用“馬”和“鵠”,說明治學時努力方向與宏觀視野不可偏廢的關系。(6分。“馬”和“鵠”代表的意義闡釋各2分,兩者關系2分,意思對即可)17.(1)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2)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3)多于周身之帛縷多于九土之城郭(4)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18.①雖然“好像”也常用于表示比喻,但它相對“如同”來說,有時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或猜測意味。②因此,在本文語境下,“好像”會讓讀者對榫卯間隙與彈簧之間的相似性產生一絲疑慮,不如“如同”那樣肯定和直接。【解析】文中第三段中用“如同”來構建榫卯間隙起到的作用與彈簧形變能力之間的比喻關系,旨在強調兩者在功能上的高度相似性。“好像”雖然也能表達比喻意義,但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帶有一定的主觀判斷或不確定性,這種微妙的差異在精準的語言表達中顯得尤為重要。“如同”更為肯定和直接,它清晰地表明了榫卯間隙在功能上與彈簧的形變能力高度相似,從而增強了比喻的說服力和表達效果。因此,在這個語境下,“如同”是更為恰當的選擇。【評分細則】要比較出“如同”與“好像”兩個詞的語意的差異和不同的表達效果。每點2分,兩點共4分。19.A:源遠流長B:穩若泰山【解析】A處,根據下文“考古發現,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時期,就已出現了樺卯結構的木構件”,這說明榫卯作為一種技術或文化現象,具有非常長的歷史。因此,可以填入“源遠流長”,它準確地描述了榫卯的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B處,描述的是遼代應縣木塔歷經多次地震卻依然穩固的狀態。因此,可以填入“穩若泰山”,它形象地描繪了木塔在經歷自然災害后依然堅固矗立的場景。【評分細則】每空1分,共2分。成語需準確、恰當。只要成語與文意相符,即可得分。20.(1)語句②修改為:匠人們不斷提高榫卯制作技藝和應用水平。(2)語句⑤修改為:使(或“使得”)家具結構科學。【解析】②處,搭配不當。“提高”與“應用”不搭配,應該在“應用”后面添加“水平”。⑤處,偷換主語。根據前面的分句,整個句子的主語應該是“匠人們”,故應在“家具”前添加“使”或者“使得”。【評分細則】每處錯誤2分,指出序號得1分,給出正確修改方案得1分;共4分。21.甲:是嚴絲合縫的連接乙:限制榫卯構件的位置移動【解析】甲處:因為上文提到的“很多人認為榫卯”之后應是一個關于樺卯特性的錯誤觀念,而下文指出“榫與卯之間都存在一定間隙,有一定的靈活性”,因此甲處應是一個與“存在間隙”相反的概念,即“嚴絲合縫的連接”。乙處:根據下文“榫卯通過榫與卯形狀的恰當組合、銷和銷孔的運用,限制了構件位置水平方向的移動”可知,此處的“限位”應指的是限制榫卯構件在特定方向上的位置移動,因此乙處應填“限制榫卯構件的位置移動”。注意,補寫的語句需要符合語境,與上下文保持連貫,且字數不超過15個字。【評分細則】每處補寫2分,共4分。補寫的語句需符合語境,邏輯嚴密,內容貼切。22.觀點一:表述恰當。“牢”體現了榫卯結構在實際應用中的穩定性;“不固”則強調了其靈活性,即通過間隙和柔性組合實現一定的形變能力。兩者看似矛盾,實則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榫卯結構的獨特魅力。觀點二:自相矛盾。“牢”意味著堅固、牢固,而“固”也有堅固之意,“牢而不固”在語義上相互沖突。通常我們理解的牢固是一種穩定不變的狀態,既然已經很“牢”了,又說不“固”,讓人難以理解其確切的含義,容易引起歧義。【解析】結合文本對榫卯結構的具體描述,分析“牢而不固”這一表述在特定語境中的合理性。選擇觀點一:首先,從原文可知榫卯通過錯位、限位、避讓的設計理念讓構件柔性組合。“牢”體現在盡管榫與卯之間有間隙看似不牢固,但只要不折榫、不拔榫,就能“晃而不散,搖而不倒”,這保證了結構在一定程度上的穩定性。其次,“不固”是因為存在間隙具有靈活性,這種靈活性使得建筑連接的節點如同彈簧一樣能夠發生一定形變。兩者看似矛盾,實則相互依存,間隙帶來的靈活性并不影響整體結構的穩定性,反而使榫卯結構在面對外力時具有一定的緩沖能力,共同構成了榫卯結構獨特的魅力,即既牢固又不絕對固化,能夠適應一定的變化和外力沖擊。選擇觀點二:從語義角度來看,“牢”和“固”在日常表達中意思相近,都指向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