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省高中名校聯盟2025屆高三第二次聯合測評歷史試卷本試卷共6頁,19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3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荊門屈家嶺遺址發掘出距今5100年的熊家嶺水利系統(見下圖),包括水壩、蓄水區、灌溉區和溢洪道等,是已知構成要素最為齊備的史前水利系統。該水利系統()屈家嶺遺址熊家嶺史前水壩示意圖A.順應了小農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 B.證明社會協同機制較為完善C.為當時先民改造自然的優秀成果 D.側面反映當時水患災害頻發2.西漢武帝時期,正式確立皇后制度。立皇后為皇帝的嫡妻,再加上眾多的嬪妃,以及一大批女官、宮女、宦官等人,一起組成后宮;后宮人員分成十幾個等級,與外朝官僚機構的爵位、等級、俸祿掛鉤。這一舉措()A.對中樞決策機制形成沖擊 B.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穩定C.直接導致外戚干政的局面 D.提高了皇族的政治地位3.北魏立國之初,道武帝即推行部落離散政策,解散賀蘭、獨孤、慕容等部族,實行計口授田。此后,被征服的塞北及關隴以西的部族,也被北魏遷徙以遠離故地。由此,北魏時期少有部族亂事。據此判斷,該政策()①弱化了各部族的政治差異②順應了部落的農耕化趨勢③破除了門第對政治的束縛④有效加強王朝內部凝聚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北宋及以前,繪畫幾乎都是全景構圖,一座山,一棵樹,一株花,一座假山等等都是完整的全景。到了南宋,畫家畫山水已不是全貌,而是轉向只畫局部表達意思即可(見下圖),開辟了山水畫構圖的一個新的形式。該構圖()(南宋)夏圭《雪堂客話圖》A.更加注重抒發主觀情感 B.反映了市民階層的精神追求C.擺脫傳統繪畫理論束縛 D.折射出南方經濟地位的提升5.明清之際,湖北腹地江漢平原、開發歷史悠久的鄂北崗地區和森林茂密的西部山區,都頻發虎患。至清乾隆及以后,漢陽縣等平原湖區,已沒有大型野生動物,僅鄂西南、鄂西北等山區偶有虎狼傷人的記錄。這一演變()A.源于湖北地區嚴重的土地兼并 B.帶來了社會治安狀況的好轉C.凸顯區域經濟開發程度不平衡 D.源于政府對基層治理的優化6.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后,日軍統計虜獲的戰利品,部分記錄如下:“海軍主要戰利品:軍艦13艘;魚雷艇7艘。陸軍主要戰利品:10.5厘米以上大炮140門、10厘米以下輕炮389門、機關槍和速射炮107門,土工和電訊器械475516付,槍17643支,其他火具218328個。”據此推斷()A.吏治腐敗是清朝戰敗的主因 B.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軍事近代化C.日本在軍事裝備上強于清朝 D.甲午戰爭使日本成為東亞的霸主7.19世紀,德國人論證了進食牛肉能夠強健體質,促進肌肉生長。20世紀初,德國商人在青島開辦屠宰場,牛成為重要屠宰對象,尤其是1917年山東牛進入世界市場后,該場宰牛數字每年升幅約有1萬頭,由1908年5295頭牛迅速增長至1921年6萬多頭。據此判斷,當時中國()A.農業產品開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B.國民身體素質得到逐步提升C.社會進步沖擊了傳統的農業社會觀念 D.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8.下圖為1940年7月16日,中國共產黨主辦的《新中華報》刊登的漫畫《團結抗戰》。該漫畫()A.揭露了日軍侵華的殘暴行徑 B.宣傳堅持統一戰線的重要性C.預示抗日即將進入反攻階段 D.表達對皖南事變影響的憂慮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使廣大職工尤其女工安心生產,上海市民主婦聯籌委會與工作團體相互合作,“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工廠托兒所的整理與改造工作,并積極幫助若干私營工廠建立托兒所”。截止1950年9月全市工廠托兒所共有床位3000余個,共收托4600余名嬰兒,這一舉措()A.提升了女工群體的社會地位 B.構建起完備福利體系C.凸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D.有助于保障生產效率10.下為2003—2017年間中國與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對比統計表。這些數據可用以說明()2003年到2017年中國、德國GDP(萬億)2017年12.243.682009年5.113.422016年11.193.482008年4.63.752015年11.063.382007年3.553.442014年10.483.892006年2.7532013年9.613.752005年2.292.862012年8.563.542004年1.962.822011年7.573.762003年1.662.512010年6.13.42A.發達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的優勢漸失 B.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趨完善C.改革開放持續激發中國社會發展活力 D.德國社會經濟發展停滯不前11.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就全國普查出臺如下規定:居民在申報房舍時,要說明房舍的坐落、結構、格局、所有權及來源等。在申報土地時,則要說明土地位置、類型、面積、四至以及土地上的農作物及植株數量、從事農業勞作的奴隸、租種者、土地上飼養的牲畜等情況。據此推斷,當時羅馬()A.將商品買賣納入政府管理 B.以財產為征稅重要依據C.盡力防止社會階層的分化 D.重視對個體利益的保護12.11世紀開始興起的歐洲工商業城市,其管理不是隨意性強的“人治”,而是依據城市共同體自我約定的章程,或領主賜予的特許狀,這些文件在某種意義上相當于各城市的“憲法”或“市民法”。市政機構的權限和責任,表現在行政、司法、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據此判斷,這些城市()A.繼承了封建莊園的管理模式 B.推動了新的社會觀念的形成C.奠定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雛形 D.已擺脫傳統封建勢力的操控13.19世紀,英國史學家考爾德科特在《大英殖民帝國》一書里寫道:“英國殖民者往往會采取比較溫和的方式”,不像西班牙人那樣大肆殺戮,而是“征服了當地的印第安部落,將其馴化為奴”。對于被視為英女皇王冠上寶石的印度,作者更是強調:“英國統治印度的目的在于教化”。這些記錄()A.說明歷史敘述受作者立場的影響 B.夸大英國殖民對印度的積極作用C.提供研究英國殖民史的一手史料 D.客觀上緩和英國與殖民地的矛盾14.1926年越南共產黨領導人胡志明發表了《革命的道路》,書中強調民族獨立和社會主義革命是越南革命必經兩個階段。1927年,胡志明再次指出,作為農業國和半農業國的越南,革命必須得到廣大農民的積極支持才能夠取得勝利,農民大眾是革命的決定性盟友。這些言論()A.借鑒了中國工農武裝割據理論 B.成功指導本國的社會主義建設C.屬于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產物 D.啟發中國共產黨構建統一戰線15.據統計,2019年全球有2.58億移民,比2000年增長50%。移民占全球總人口的3.4%,僅2018年,就有超過2億移民勞動者向家庭匯去了6890億美元的匯款,其中5290億匯往發展中國家。據此判斷,世界移民()A.填補了發達國家的勞動力缺口 B.體現了經濟全球化發展要求C.提升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地位 D.推動了國際經濟秩序合理化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德治與法治】(14分)材料一公元前536年,鄭國子產鑄刑書,將法律條文鑄造在銅鼎上,向公眾展示——在春秋以前,普通民眾隸屬于貴族,并不獨立承擔社會責任,法律規范約束的主體是各級貴族和從政人員。因此,成文法由貴族掌握,主要是針對貴族,并不向普通民眾公布。成文法向民眾公布,意味著法律對象和社會結構發生變化。晉國叔向得知子產鑄刑鼎后,寫信批評他說:“民知有辟(法),則不忌于上,并有爭心,以征于書。”不久,晉國的趙鞅、荀寅也“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春秋鑄刑鼎,標志著普通民眾成為法律的規范對象,為日后法家興起奠定了基礎。——摘編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新編)中國通史綱要》材料二有學者認為傳統中國是以法典化的規則與非法典化村落、氏族規則共同治理基層社會,即法治、自治、德治組合進行治理。三種治理方式在一定的條件下各自可以實現善治,兩兩組合、三者組合也可以實現善治。下表為單一治理方式下的善治及其特征:以德治為基礎的善治以法治為保障的善治以自治為核心的善治成本性低高較低穩定性低高較高強制性低高較高善治類型低成本非穩定性善治高成本高穩定性善治較低成本較高穩定性善治——摘編自鄧大才《走向善治之路——自治、法治與德治的選擇與組合》(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叔向與子產爭論的實質,并說明這一爭論產生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傳統中國”社會治理的主要特征,并予以評述。(8分)17.【人才選拔與地域分布】(14分)材料一清朝科舉廢除宋朝以來的南北卷制度,改為各省按人口總數確定比例。還引入了民族配額,滿、蒙兩族單獨放榜。清朝《縉紳錄》等資料顯示:經濟或文教落后,人口規模小影響取士比例,但以行省為主的各主要地區都被納入國家人才選拔體系(見下圖)。——根據任玉雪、陳必佳《清代縉紳錄量化數據庫與官員群體研究》等整理材料二中華民國考試法規定人才甄別特別是官員選拔首先須檢驗文憑。隨著清末國家政權控制力的逐步式微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中華民國時期全國人才供給出現了極大變化。這可從不完全統計的抗日戰爭前后大學生家庭地理分布圖中體現出來(見下圖)。——摘編自梁晨、任韻竹、李中清《民國大學生地理來源量化考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與民國時期國家人才選拔及分布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清朝和民國時期國家人才供給分布狀況不同的原因。(8分)18.【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15分)材料一19世紀后半期,隨著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向壟斷的發展,工業化社會中的各種矛盾已經凸顯出來,特別是勞資之間的對立以及社會養老問題日趨嚴重。尤其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換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城市化的推進,各國所面臨的人口增長以及由于醫療保健技術水平的提高使死亡率下降而導致的農業人口的絕對量明顯增加,使各國農村養老保障問題越來越突出。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入傳播和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進一步提出了勞動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尤其是提出了老年保障等權利要求。為阻止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緩和階級矛盾與沖突,為維護資本主義統治,西方發達國家把社會養老保障逐步由城市延展到農村。——摘編自張傳祥《西方發達國家農村養老保障的實踐及其啟示》材料二西方發達國家中,德國自1889年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老年人和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提供養老保障的國家,但直到1957年德國才頒布《農民老年救濟法》,將農民納入到國家社會保障體系,又到1995年才根據《農業社會改革法》將農民正式歸入社會保險領域。在德國,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補助部分約占農民養老金的2/3,而法國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資金支持約占1/2。為減輕財政負擔,德國想將養老金給付水平降下來,其設想就是通過采取優惠政策,鼓勵農場主購買商業年金保險,從而構建一個由社會保險、終老財產和自我保障“三根支柱”組成的更為安全可靠的保障體系。法國也鼓勵農場主自愿購買補充養老保險,以彌補社會養老保障的不足。——摘編自曹文獻《國外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特征比較及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西方發達國家將社會養老保障延伸到農村的原因。(7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近代西方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認識。(8分)19.【世界近現代史觀】(12分)史學界認為,要對世界近現代史有比較宏觀、完整地認識,首先應對世界近現代史的總體特征和其發展的主要脈絡有比較清楚地認識,同時應把中國歷史納入世界歷史大背景下考察。關于世界近現代史的總體特征及其發展脈絡的問題,史學界主要有三種觀點:觀點說明一、兩種制度并存說認為世界現代史是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相互斗爭的歷史,是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這種觀點最早見于列寧、斯大林的論述。學者黃安年指出,“對現代特征的最好概括是我們處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激烈競爭和共處的時代”二、現代化說在我國最有影響、首先建立這一專門學科體系的是北京大學羅榮渠。他提出迄今為止現代化出現過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由英國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的。第二次是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以歐洲為中心向周圍地區擴散,這一時期“西化”成為鮮明的歷史潮流。第三次出現在20世紀下半葉,是一次全球性的大變革三、全球一體化進程說吳于廑、齊世榮兩位學者認為世界史本身就應該是完整的全球史,主張用一體化的眼光來認識和研究世界現代史。世界歷史和發展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縱向發展是指人類物質生產史上不同生產方式的演變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會形態的更迭。橫向發展是指歷史由各地區間的相互閉塞到逐步開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聯系密切,終于發展成為整體的世界史這一客觀過程——摘編自韓捷《試評關于世界現代歷史總體特征的幾種觀點》在上述三個觀點中任選一個,結合中外相關史實,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湖北省高中名校聯盟2025屆高三第二次聯合測評歷史試卷參考答案與解析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CBBACBCBDCBBACB1.【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史前水利系統是先民改造自然的成果,故C項正確;當時小農經濟還未產生,排除A項;材料無法證明社會協同機制較為完善,排除B項;材料無法作為當時水患災害頻發的證明,排除D項。出處:陶洋《長江中游文明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樣本》2.【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皇后制度的建立,健全了皇帝的后宮體系,構建起皇帝家族與行政官僚之間的聯系,從而實踐了傳統思想中“家國同構”理念,有助于封建王朝的穩定,故B項正確;皇后等并不參與中樞決策,排除A項;直接導致外戚干政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皇后制度建立與皇族政治地位的變化并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出處:葉秋菊《論秦漢時期皇后制度之確立》3.【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部落離散制度推動了北魏政權內少數民族從血緣部族轉為地方行政管理下的編戶齊民,并且被征服的部族也被遷移到遠離故地的地區,便于中央政府對地方部族加強管理,這些舉措,弱化了部族之間的固有差異,順應了游牧部落的農耕化趨勢,促使他們普遍成為封建政府統治下的臣民,從而加強了王朝內部凝聚力,因此①②④正確,故B項正確;材料涉及部落制度,與門第制度并無直接關系,故③錯誤,排除BCD項。出處:徐成《北朝制度革新為隋唐大一統創造條件》4.【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理學思想影響下,宋代繪畫理念也發生了轉變,由全景構圖為局部構圖,畫家更加注重對局部的細致描寫,表達自身的主觀情感,故A項正確;材料與市民階層的精神追求無關,排除B項;擺脫傳統繪畫理論束縛說法錯誤,排除C項;繪畫理念的變化與南方經濟地位的提升無關,排除D項。出處:王馨悅《宋明理學下的人文繪畫思想》5.【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之際的湖北地區,由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對各地展開持續開發,致使野生動物的活動空間受到影響,同時,由于各地經濟開發程度的差別,在經濟發達的平原地帶,野生動物活動更為罕見,故C項正確;材料看不出湖北地區的土地兼并情況,排除A項;材料屬于生態環境演變影響,與社會治安狀況無關,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基層治理的優化,排除D項。出處:彭恩《清代湖北區域經濟開發與野生動物分布變遷》6.【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依據日軍繳獲的大量裝備,可以推斷出洋務運動通過軍事工業生產出大量軍事產品裝備到清朝軍隊,從而推動了軍事的近代化,故B項正確;材料無法推斷出當時的吏治情況,排除A項;材料無法判斷清朝和日本的裝備對比,排除C項;材料無法推斷出日本憑借此戰成為東亞霸主,排除D項。7.【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德國牛肉強身的科學思想影響下,作為中國傳統農業動力的牛成為德國等國商人在華投資設廠進行屠宰販賣的重要商品,這對中國傳統社會中愛護牛的農業觀念形成沖擊,故C項正確;開始卷入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并未討論中國國民的身體素養,排除B項;牛的屠宰和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并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出處:《護牛與殺牛:晚清及民國時期中國牛肉經濟引起的爭議》8.【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可知,該圖為1940年國共合作抗日背景下創作,目的在于強調團結抗日的重要性,故B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日軍侵華的殘酷暴行,排除A項;此時處于防御階段,尚未到進入反攻的時期,排除C項;漫畫創作時間早于皖南事變,排除D項。出處:楊江南《新中華報》與抗日救亡宣傳研究9.【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量托兒機構的建立有助于為職工解決后顧之憂,使他們更好專注于自己的工作,從而提升生產效率,故D項正確;托兒所等機構和婦女的社會地位提升無關,排除A項;完備的福利體系說法錯誤,排除B項;此時社會主義制度并未建立,排除C項。出處:姚二濤《新中國城市婦女解放運動的歷程與經驗研究》10.【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數據反映出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提升,這是改革開放賦予中國社會發展活力的體現,故C項正確;現代經濟全球化依然以發達國家為主導,排除A項;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并未完善,排除B項;德國社會經濟發展并未停滯不前,而是相對比較緩慢,排除D項。出處:楊檸聰《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與強國地位確立的經驗探析》11.【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重視居民的財產和土地的申報統計,以此為征稅的重要依據,故B項正確;材料看不出政府加強了對商品買賣的管理,排除A項;材料與防止社會階層分化無關,排除C項;材料看不出對個人利益的保護,排除D項。出處:李大維《論羅馬帝國對行省居民的人口和財產普查》12.【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工商業城市強調自治,各方面都有相應的法規,為近代文明因素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故B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出工商城市對封建莊園制度的繼承,排除A項;此時處于中世紀,并未產生資本主義的政治雛形,排除C項;擺脫傳統封建勢力的操控說法錯誤,排除D項。出處: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13.【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史學家由于站在殖民主義立場上,對英國殖民行為大加贊賞,極度美化英國對外的侵略,這說明歷史敘述受階級立場的影響,故A項正確;材料看不出英國殖民對印度產生了積極作用,排除B項;《大英殖民帝國》屬于學者研究成果,并非一手史料,排除C項;材料看不出英國與殖民地的矛盾得以緩和,排除D項。出處:王銳《“文明等級論”與近代殖民史》14.【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胡志明的這些說法是將馬克思主義與越南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本土化發展,故C項正確;中國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形成于1927年走上井岡山革命道路以后,此時看不出兩者之間的聯系,排除A項;此時越南并未獨立,排除B項;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出現于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時間早于這一言論出現的1926年,排除D項。出處:宋宏梅《二戰前馬克思主義在東南亞地區的傳播和影響研究》15.【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移民的存在,加強了各國民眾之間的交往,尤其加強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這符合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故B項正確;填補缺口的結論得不到材料的支撐,排除A項;材料不足以證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地位提升,排除C項;移民浪潮與國際經濟秩序改變是否合理無關,排除D項。出處:郭欣《多邊化主義下的全球移民治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答案】(1)實質:德治(或者禮治)與法治之爭(2分);背景: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禮崩樂壞;奴隸主貴族衰落和民眾社會影響力增強,社會結構發生變化使社會矛盾復雜化;諸侯國君紛紛尋找治國新思想(4分,每點2分,回答兩點即可)(2)治理特征:法律向全社會公布并約束全民。法治、德治與自治三者結合。(2分,每點1分)評述:法律向全社會公布并規范約束全體社會人員反映了社會進步。三種治理方式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古代幾千年政治智慧不斷累積的結果。各種治理方式的互補,提高了國家治理的水平。它有利于以較低治理成本維護社會穩定,有利于中華文明的延續。它體現傳統中國對“善治”的理想追求。但是,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歷史條件導致法治、德治、自治的三者組合方式以及所占的權重不同,治理的效果也不盡相同。(6分,每點2分,回答三點即可,不拘泥于本表述,言之成理酌情給分)17.【答案】(1)特點:清朝人才選拔以科舉取士為主要途徑,人才分布省際差異較小,總體相對均衡。(3分)民國人才主要由大學培養,人才分布省際差距大,部分地區較集中。(3分)(2)原因:清朝科舉采取按照人口比例和民族配額選拔人才;民國時期人才以大學培養為主體,不存在名額區域配置;西方教育制度和選官制度傳入;各地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大學教育集中在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政治中心的變化;抗日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美甲工具合作協議書
- 2025年控制電機及其驅動合作協議書
- 產品生命周期評估重點基礎知識點
- 2025藝術與體育教研組長工作計劃
- 高鐵建設過程中的質量管理技術
- 建筑施工結算管理流程與風險控制
- 2025春季小學安全教育培訓計劃
- 七年級數學教學活動計劃與總結
-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計劃
- 大學生廉潔意識提升心得體會
-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考試及答案
- 下學期八年級期中考試家長會課件
- 2024年全國統一考試高考新課標Ⅰ卷數學試題(真題+答案)
- 海口2024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口實驗站招聘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附答案解析
- 江蘇2024年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招聘人員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附答案解析
- 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污水處理廠模板
- 2024年廣東省中考歷史試卷試題真題及答案(精校打印版)
- 2024年保密教育線上培訓考試題目附答案
- SH/T 3227-2024 石油化工裝置固定水噴霧和水(泡沫)噴淋滅火系統技術標準(正式版)
- YY/T 0331-2024脫脂棉紗布、脫脂棉粘膠混紡紗布的性能要求和試驗方法
- (高清版)TDT 1056-2019 縣級國土資源調查生產成本定額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