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語文總復習月考試卷五_第1頁
2023年高考語文總復習月考試卷五_第2頁
2023年高考語文總復習月考試卷五_第3頁
2023年高考語文總復習月考試卷五_第4頁
2023年高考語文總復習月考試卷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月考試卷五

本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1925年,他當時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念建筑專業。他的父親梁啟

超給他寄來一本書,是北宋李誡寫的《營造法式》。但這本書像天書一樣難以讀懂,

因為那是北宋時代的書。

后來,梁思成通過對五臺山的佛光寺大殿、應縣木塔、薊縣的獨樂寺觀音閣

等一系列有上千年歷史的古建筑的研究,他終于初步破譯了《營造法式》的密碼。

特別是在對獨樂寺觀音閣的研究中,他發現,這座建筑雖然有成千上萬個木構件,

居然一共只有6種規格。《營造法式》里說:“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長,曲直

舉折之勢,規矩繩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為制度焉?!边@句話簡單來說,

是指一座木結構建筑渾身上下的各種尺寸,其實都是以材為基本的模數。我們可

以想象,這些標準材可以在一個工廠里大量地生產,然后搬到工地現場進行加工

和組裝,這樣就大大加快了中國古建筑建造的速度。比方,唐長安的皇宮,面積

大概3倍于今天的北京故宮,僅10個月時間建成。

中國古代建筑的這種標準化、模數化、裝配式,真是多快好省。林徽因后來

在給梁思成的著作《清式營造則例》寫的序言中說,像《營造法式》這種標準化、

模數化、裝配式的設計,就是中國古建筑的真髓所在。

(摘自王南《中國古建筑的營造密碼》,有刪改)

材料二這一切特點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為匠師們所遵守,為人民所承

認,我們可以叫它作中國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語言文字一樣,一個民族總是創

造出他們世世代代所喜愛,因而沿用的慣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臘、羅馬體

系創造了它們的“五種典范”,成為它們建筑的方式。中國建筑怎樣砍割并組織

木材成為梁架,成為斗拱,成為一“間”,成為個別建筑物的框架;怎樣用舉架

的公式求得屋頂的曲面和曲線輪廓;怎樣結束瓦頂;怎樣求得臺基、臺階、欄桿

的比例;怎樣切削生硬的結構部分,使之同時成為柔和的、曲面的、圖案型的裝

飾物;怎樣布置并聯系各種不同的個別建筑,組成庭院:這都是我們建筑上兩三

千年沿用并發展下來的慣例法式。無論每種具體的實物怎樣地千變萬化,它們都

遵循著那些法式。構件與構件之間,構件和它們的加工處理裝飾之間,個別建筑

物和個別建筑物之間,都有一定的處理方法和相互關系,所以我們說它是一種建

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彷、楝、門、窗、墻、瓦、檻、階、欄桿、隔扇、

斗拱、正脊、垂脊、正吻、倉戈獸、正房、廂房、游廊、庭院、夾道等等,那就是

我們建筑上的"詞匯”,是構成一座或一組建筑的不可少的構件和因素。

這種"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時也有極大的運用的靈活性,能有多樣

性的表現。也如同做文章一樣,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許多體裁,有多

樣性的創作,如文章之有詩、詞、歌、賦、論著、散文、小說等等。建筑的“文

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宮殿、廟宇等等,

“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文字上有一面橫額,一副對子,純粹做點

綴裝飾用的。建筑也有類似的東西,如在路的盡頭的一座影壁,或橫跨街中心的

幾座牌樓等等。它們之所以都是中國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國建筑的特性和特色,

就是因為它們都是用中國建筑的"詞匯”,遵循著中國建筑的“文法”所組織起來

的。運用這“文法”的規則,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極不相同的“詞匯”構成

極不相同的體形,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

類型。

(摘自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

材料三現代建筑設計如何來繼承和學習傳統建筑的理念呢?

對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繼承和學習。想要真正對傳統建筑文化進行傳承,還需

要先去了解傳統建筑文化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以及建筑中包含的精神來對建筑

理念進行區分,然后對其中積極的正面的理念進行吸收。傳統建筑文化和現代建

筑文化之所以會有區分,就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建筑理念不能夠完全運

用到現在的建筑設計當中,但是傳統建筑中包含有很多先進的理念,這些理念能

夠為現代建筑注入活力。在傳承傳統建筑文化的過程中,不能僅僅追求設計的相

似、風格的相似,一定要深刻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這樣才能夠做到形神兼備,

也才能夠真正地將傳統建筑帶到眾人面前,讓所有看到的人都能夠通過建筑來感

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比如說,在了解傳統建筑天人合一的特點之后,在現代建

筑的設計中也要多去注意如何達到建筑與自然的和諧,這也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注

重建筑本身,還要注重建筑的外部環境。

對中庸理念的繼承和學習。在傳統建筑中,經常會把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面

的位置,外面一般是圍墻,這就是傳統文化中的中庸理念,比較重視內涵,在傳

承傳統建筑文化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忽視對中庸理念的繼承和學習,這是現代建筑

中最缺乏的一項內容?,F在的建筑設計風格總是張揚、夸張,希望能夠奪人耳目,

忽視了建筑的內涵。中庸思想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主要應該集中在不要只注重外

觀的新奇,要符合建筑本身的運用和內涵;其次是建筑的布局、色彩要協調,每

個部分的建筑風格和整體建筑的風格必須是一致的。將中庸理念和現代建筑設計

進行結合,可以讓建筑既不過分浮夸高調,但也會讓人眼前一亮,低調奢華有內

涵。

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充分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建筑不像衣服,不想穿的

時候就可以換,建筑的投資比較大,推倒重來成本較高,所以在建筑設計上一定

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科技的支持下,可以將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行優化。

(摘自都俊《傳統建筑文化在

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有刪節)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1925年距離北宋李誡近千年之遙,時光太久遠,所以他的書像天書一樣

難以讀懂。

B.獨樂寺觀音閣木構件成千上萬,但只有6種規格,這顯露出了《營造法

式》的密碼。

C.面積很大的唐代長安的皇宮,僅賴于建筑構件的標準化生產,10個月就

得以建成。

D.建筑上豐富的“詞匯”,如梁、柱、彷、楝、門等等,組成了中國建筑

的“文法”。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相關內容的能力。A項,"時光太久遠,所

以……”原因分析錯誤,從整個材料一來看,原因不僅在于時間久遠,更在于數

據、概念難懂。C項,"僅賴于建筑構件的標準化生產”錯誤,應該是在于“建筑

標準化、模數化、裝配式的設計”。D項,“組成了中國建筑的‘文法'”錯誤,

梁、柱、彷、楝、門等是構成一座或一組建筑的不可少的構件和因素,而“文法”

是指運用這些構件建造時沿用的慣例法式。

2.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希臘、羅馬的建筑“文法”只有“五種典范”,中國建筑的“文法”種

類比國外多得多。

B.中國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和靈活性,但拘束性并沒有限制

靈活性,兩者相輔相成。

C.現代建筑設計要做到天人合一,需注重建筑本身和其外部的環境,達到

建筑與自然的和諧。

D.中國傳統建筑外面一般是圍墻,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面的位置,這體現

了重視內涵的中庸理念。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項,"種類比國外多得多”錯

誤,文中沒有進行種類的對比。例舉外國建筑“文法”的典范,意在說明中國古

代建筑也有自己的“文法”。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建筑“文法”的一項是(3分X)

A.中國古建筑的水泥就是“糯米灰漿”。

B.“斗棋”是木結構建筑常用的制式。

C.古建筑保持立柱和縱橫梁組合構架制。

D.古代建筑群重左右對稱和中軸線原則。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中重要概念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項,"中國古建筑的

水泥就是‘糯米灰漿'”這句講的是建筑的原料,不屬于“文法”。

4.材料三行文脈絡清晰,請進行簡析。(4分)

答:

答案①全文是總分結構,首段提出問題,引出下文。②二、三、四是并列

段落,從天人合一、中庸、可持續發展三方面解答了首段的問題。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材料三,首段“現

代建筑設計如何來繼承和學習傳統建筑的理念呢”提出問題,然后從“對于天人

合一理念的繼承和學習”“對中庸理念的繼承和學習”“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

充分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三個角度回答問題,進行并列論證。全文呈總分式結

構,層次脈絡清晰。

5.縱觀三則材料,中國傳統建筑的特色有哪些?請結合材料進行簡析。(6

分)

答:...................................................................

答案①建造上有成熟的法式:標準化、模數化、裝配式;②中國傳統建筑

都有一定的“文法”(風格和手法);③融合進了天人合一、中庸和可持續發展的

理念。

解析本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據材料一

"中國古代建筑的這種標準化、模數化、裝配式,真是多快好省”概括出①;根

據材料二“這一切特點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為匠師們所遵守,為人民所承認,

我們可以叫它作中國建筑的‘文法它們之所以都是中國建筑,具有共同的中

國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為它們都是用中國建筑的‘詞匯',遵循著中國建筑

的‘文法'所組織起來的”概括出②;根據材料三“對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繼承和

學習”“對中庸理念的繼承和學習”“要充分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概括出③。

(二)現代文閱讀11(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趙樹理

白云崗公社大磨嶺大隊有個教練組,任務是教初參加農業生產的人學技術,

兩個做活質量最高的老農民當教師,陳秉正兼任組長,王新春兼任副組長。組員

是流動的,經常分配在各小隊。

組長陳秉正已經是七十六歲的老人了,按一般慣例,這樣大歲數的人本來早

就該不參加主要勞動,可是這老頭身體特別強健,在年輕時候一個人可以抵一個

半人做活;如今雖說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還有點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

要求規格,而且要教架勢。因為規則太多,徒弟們記著這樣忘了那樣,有時候腰

太直了,有時候步子亂了,有時候下鋤沒有計劃……陳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著

這一個,招呼著那一個,也常常隨時打斷他們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們練架勢練得累了,老組長陳秉正便讓他們休息一陣子。自己就招呼梯

田下邊溝岸上教徒弟們種田地的副組長王新春過來閑談一會。陳秉正一見王新春

就伸出手來和他握手,王新春卻常是縮回手去躲開。王新春比陳秉正小十來歲,

和陳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為被他握住就像被鉗子夾住那樣疼。

陳秉正的手確實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頭粗而短,而且每一根

指頭都展不直,里外都是繭皮,圓圈的指頭肚兒都像半個蠶繭上安了個指甲,整

個看來真像用樹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對周圍的青年人說:"沒有那兩只手,

咱們現在種的這塊地恐怕還是荒坡哩!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們現在的大隊長父

子倆一撅頭一撅頭剜開、一條堰一條堰壘起來的。”

一次,有個年輕人練架勢練得不耐煩了,說:"怨不得我們學不會,誰讓我

們沒有長那樣一雙手哩!”陳秉正一本正經地說:“是叫你們學成我這手,不是

叫你們長成我這手!不是開山,我這手也長不成這樣;不過上輩人把山都開了,

以后又要機械化了,你們的手也用不著再長成這樣了!”

陳老人雖然不希望別人的手長成那樣,可是他對他自己已經長成那樣的一雙

手,仍然覺著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陳秉正老漢家里的收入也豐裕起來了。

兒孫們為了保護老人那雙勞苦功高的手,給他買了一雙毛線手套,他接過來一看

說:"這雙手可還沒有享過這個福!”向手上試著套了一套,巴掌不夠寬,指頭

也太細、太長,勉強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撐成方的了,指頭的部分下半截都

撐粗了一點,上半截卻都還有個空尖兒。兒子陳滿紅說:“慢慢用著就合適了!”

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說:"還好!”說罷,脫下來交給滿紅媳婦說:“暫

且給我放過去吧!”兒媳婦也說:"爹!你就帶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

說:“戴上它搬石頭不利落!”說著就放下走了。

以后別的活兒又陸續接上來——惻干草、出羊圈、窖蘿卜、捶玉米……哪一

種活兒也不好戴著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還有一雙手套。

一天,白云崗有個物資交流會。滿紅媳婦勸老人說:“現在這些雜活計又不

用您教多少技術,您還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應了。老人換了一件新棉

襖,用新腰帶束住腰。滿紅媳婦說:"這回可帶上您的手套吧!”說著把手套給

他拿出來,他帶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崗,逛了半條街,剛走過公社門口,看見山貨部新運來一車桑杈,

售貨員忙著正往車下搬。這東西在這地方已經二年不見了,不論哪個隊原有的都

不夠用。他以為機會不可錯過。轉眼工夫,就來了十來個人,每人拿著一柄看;

見買杈的越來越多,他把手套卸下來往懷里一裝,胡亂搶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

別人拿完了。他付了錢,把杈捆起來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崗村。一出了村,

他覺人也不擠了、路也寬敞了,這才伸手到懷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

只;放下籃子和桑杈,解開腰帶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見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

丟在山貨部里了。他想:"丟就丟了吧!拿上它也沒有多少戴它的時候!”可是

走了不幾步,就又想到"孩子們好心好意給買上了,丟了連找也不找一趟,未免

對不起他們”,這才又扭回頭來重新返回白云崗物資交流大會上的山貨部來。幸

而售貨員早已給他拾起來放在賬桌上,見他來找就還了他。

隔了好久,陳秉正老人又被評選為本年的勞動模范,要到縣里去出席勞模大

會。他除換上新棉襖和新腰帶外,又把他的手套帶上。

會議一共開三天半,老人又是聽報告,又是準備發言,和大家一樣忙個不停,

直到第四天上午聽罷了縣委的總結報告,才算了結了一宗事。下午吃過午飯,人

們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帶,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間。他住的招待

所因為剛剛裝修完,院子還來不及清理。院里有兩截剩余木料礙著路,他總覺著

不太順當。他想:“把它轉過一邊不就好走了嗎?”他把手套卸下來放在階臺上,

就來動手轉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發現手套又丟了。"算了,不找它

了!這手套對我也沒多大用處!"老人干脆放棄了。后來還是招待所的員工幫他

找到,洗干凈還給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換過衣服之后便把手套還給兒媳婦說:"這副手套還給你

們吧!我這雙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文本二我也曾寫過一些篇小說,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讀到趙樹理同志的小

說,我總得到一些啟發,學到一些竅門兒。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

住的手》,滿心歡喜,情不自禁地想寫出點個人的體會。

作品文字極為樸素嚴整,相當細致地描寫了不少農村勞動的經驗,這些經驗

非久住農村而又熱愛耕作的人不會寫出。不過,假若不拿“一雙手套”貫串起來,

恐怕就顯著瑣碎一些。這雙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聯綴起來,有起有落,頗為巧妙。

事情本來不相干,而設法用一條線穿上,就顯出些藝術的手段。我看得出:樹理

同志知道多少關于老農陳秉正的事,假若他高興,他可以寫一大本《老農陳秉正

傳》??墒牵挥墒痔讓懙嚼先说氖帧S辛诉@雙手,我們也就看見陳老人的最可

愛的性格與品質。這也就夠了,既不需要手套,也無須寫一本傳記。不過是一雙

手啊,可是創造世界的不是別的,而的的確確是仗著這么一雙手。這篇作品不是

小題大作,而是大題小作,篇幅不長,而意義很大。

(摘編自老舍《讀〈套不住的手〉》)

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小說通過對一個飽經滄桑的老農民的手的真切描繪,刻畫出一位農業生

產技術、思想覺悟都很高的農民形象。

B.小說的語言既質樸平易又生動幽默,如"真像用樹枝做成的小耙子”

口語化很明顯,達到了通俗化和藝術化高度統一。

C.小說情節可分為兩個部分,先集中刻畫陳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講

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對前者的延伸。

D.小說通過對像陳秉正這樣的勞動人民的贊美,謳歌了他們熱愛勞動的優

秀品質,間接批判了當時社會上一些歧視勞動的現象。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對材料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間接批判

了當時社會上一些歧視勞動的現象"錯誤。小說通過對陳秉正一雙手的描寫,贊

揚了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并沒有批判當時社會上一些歧視勞動的現象,

選項屬于過度解讀。

7.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趙樹理在創作上特別注重從農村生活和勞作中選取題材,語言生動活潑

又通俗易懂,具有獨特的藝術韻味,體現了他一貫的寫作風格。

B.老舍認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對陳秉正老人的手進行特寫,

以小見大,比《老農陳秉正傳》的藝術效果要好。

C.《套不住的手》構思巧妙,老舍贊其以"手套”串聯情節,故事有起有落,

讓人意識到:這是一雙普通農民的手,也是一雙不平凡的手。

D.標題“套不住的手”,讓讀者對這雙手產生"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

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B."比《老農陳秉正傳》的藝

術效果要好”錯誤。從文本二"樹理同志知道多少關于老農陳秉正的事,假若他

高興,他可以寫一大本《老農陳秉正傳》??墒?,他只由手套寫到老人的手。有了

這雙手,我們也就看見陳老人的最可愛的性格與品質。這也就夠了,既不需要手

套,也無須寫一本傳記”來看,老舍并沒有拿本文與《老農陳秉正傳》比較的意

思;同時《老農陳秉正傳》是老舍假設的作品,并不真實存在。

8.趙樹理是如何刻畫陳秉正這一人物形象的,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外貌描寫:對陳秉正老人的手進行細致的描寫,突出他勤勞純樸、

熱愛勞動的形象。②語言描寫:陳秉正對年輕人語重心長的教育;剛拿到手套時

感慨“這雙手可還沒有享過這個?!?;最后表示自己"我這雙手是戴不住手套

的”。③心理描寫:看到新運來的桑杈第一時間想到集體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丟

了想到"孩子們好心好意給買上了,丟了連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對不起他們”,

體現了他為集體和他人著想的特點。④側面襯托:副組長王新春對陳秉正辛勤勞

作的介紹和年輕人勞動時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現了陳老漢的嚴肅、認真、一

絲不茍的勞動態度以及他熱愛勞動、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小說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能力。由"手掌好像四方

的……整個看來真像用樹枝做成的小耙子"看,作者運用外貌描寫,細致地對陳

秉正老人的手進行特寫,展現出他作為勞動人民勤勞的一面。由"是叫你們學成

我這手……你們的手也用不著再長成這樣了""兒孫們為了保護老人那雙勞苦功

高的手,給他買了一雙毛線手套,他接過來一看說:'這雙手可還沒有享過這個

福'”看,作者運用語言描寫,通過陳秉正對年輕人語重心長的教育以及剛拿到

手套時的感慨,表現了他為了方便勞動而顧不上自己的手,體現他對勞動的熱愛

及其質樸、爽利的性格。由"剛走過公社門口,看見山貨部新運來一車桑杈……

他以為機會不可錯過""孩子們好心好意給買上了,丟了連找也不找一趟,未免

對不起他們”看,陳秉正老人看到新運來的桑杈第一時間想到集體的事情,手套

第一次丟了想到"孩子們好心好意給買上了,丟了連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對不起

他們”,此處運用心理描寫,體現了陳秉正老人為集體和他人著想的特點。由"陳

秉正一見王新春就伸出手來和他握手,王新春卻常是縮回手去躲開""王新春對

周圍的青年人說:'沒有那兩只手,咱們現在種的這塊地恐怕還是荒坡哩!這些

地都是他老哥和咱們現在的大隊長父子倆一撅頭一撅頭剜開、一條堰一條堰壘起

來的'""怨不得我們學不會,誰讓我們沒有長那樣一雙手哩”看,作者運用側

面襯托的手法,通過副組長王新春對陳秉正辛勤勞作的介紹以及年輕人勞動時的

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現了陳老漢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勞動態度以及他熱愛

勞動、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

9.老舍說讀趙樹理的小說,總能“學到一些竅門兒”。請結合文本一,分

析作者在謀篇布局上的“竅門兒”。(6分)

答:

答案①設置懸念。標題"套不住的手”,設置懸念,讓讀者產生對這雙手

產生"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②情節一波三折。文章以

"手"為線索展開,將兩次戴手套、兩次丟手套的零散事情聯綴起來,有起有落,

頗為巧妙。③伏筆照應。文章開篇交代陳秉正雖是七十六歲的老人,但身體特別

強健,連比他小十來歲的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然后交代他的手的奇特形狀是由

艱苦勞作導致,塑造了一位勤勞樸實的勞動人民形象。④結尾突轉。陳秉正老人

最后把手套還給兒媳婦,并表示"我這雙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結局出人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個平凡而崇高的勞動者形象。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分析小說的表達技巧的能力。從讀者層面來看,標題"套

不住的手”設置懸念,令人產生好奇心,能夠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從情節的發

展來看,小說的情節一波三折,文章以"手”為線索展開,先是家人為保護陳秉

正的手而買手套給他,然后他為了干活而忘戴手套,接著因為戴了手套而丟了手

套,最后回家后歸還手套。"這雙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聯綴起來",有起有落,頗

為巧妙。從手法上來看,小說運用了伏筆照應的手法,文章一開篇就交代陳秉正

"已經是七十六歲的老人了……可是這老頭身體特別強健,在年輕時候一個人可

以抵一個半人做活;如今雖說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還有點比不上他",雖是七

十六歲的老人,但身體特別強健,連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因為"被他握住就像

被鉗子夾住那樣疼”,最后交代他的手的奇特形狀是由艱苦勞作導致,塑造了一

位勤勞的勞動人民形象。從結尾的設置來看,小說的結尾突轉。陳秉正老人"回

到家,換過衣服之后便把手套還給兒媳婦說:'這副手套還給你們吧!我這雙手

是戴不住手套的'”,他最后把手套還給兒媳婦,并表示“我這雙手是戴不住手

套的”,結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個平凡而崇高的勞動者形象。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游學徐土,兼通數絲。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

黃琬辟,皆不就。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又精方藥其療疾

合應丕過數種心解分別丕復稱量煮熟便飲適其節度舍去輒愈。若當灸,不過一兩

處,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吾。”

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拳。若病結積在內,當須副割者,便飲其麻

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渝洗,縫腹膏摩,

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間,即平復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

罵之??な毓笈钊俗纷綒①???な刈又?,屬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

血數升而愈。佗之絕技,凡此類也。太祖聞而召佗。太祖苦頭風①,每發,心亂

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后太祖親理,得

病篤重,使佗專視。佗曰:“此近難濟,恒事攻治,可延歲月。”佗久遠家思歸,

因曰:“當得家書,方欲暫還耳?!钡郊?,辭以妻病,數乞期不反。太祖累書呼,

猶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檢。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

詐,便收送之。于是傳付許獄,考驗首服。荀或請曰:“佗術實工,人命所縣,

宜含宥之。"太祖曰:“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遂考竟②佗。

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崩粑贩ú皇?,佗亦不強,

索火燒之。佗死后,太祖頭風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

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奔昂髳圩硬軟_病困,太祖嘆日:

“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p>

(節選自《三國志?華佗傳》)

[注]①頭風:頭痛病。②考竟:拷問致死于獄中。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

舍去輒愈

B,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

舍去輒愈

C.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

舍去輒愈

D.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

舍去輒愈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勺プ—毩⒕渥觼頂嗑洌骸坝志剿帯?/p>

與“其療疾”都是獨立句子,前后要斷開,排除A、B兩項;“合湯不過數種”,

意思表達完整,中間不可斷開,排除D項。

H.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經:①指儒經,即儒家經典著作;②指道經,即道教經典著作;③指佛

經。文中指的是儒家經典著作。

B.孝廉:是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是西漢選用官員的最主要途徑之一,

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孝,指孝悌之人;廉,指清廉之士。

C.差:“差”在文中不是“差錯”的意思,而是通假字,通“瘙”,“病愈”

的意思。

D.首服:即“首伏”,坦白服罪。首伏,從表象上看,首,頭也;伏,低

下;意味著頭低下認罪。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B項,“這是一種自上而下

的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說法錯誤,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推選人才為官的制

度。另外,“征辟”才是“自上而下”的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

12.下列對文章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華佗不愛做官。原是讀書人,外出求學。當時不止一人要他出來做官,

他都不接受,后來他對自己從事醫業從來沒有后悔之情。

B.華佗醫術高超。懂養生之道,特別擅長針灸、外科。他讓病人飲用麻沸

散進行麻醉,然后進行手術,開腹斷腸,病人都沒有感到痛苦。

C.華佗善用方法。他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財物,又不為他醫治,不久就

離開了,還留下一封信辱罵郡守??な乇患づ?,吐了幾升黑血,病就好了。

D.華佗醫者仁心。華佗在獄中遭受拷打,臨死前還是交出救人的方法,只

不過獄吏害怕觸犯法律不敢接受,華佗只好將書燒掉。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和概括文言文內容的能力。A項,“后來他對自己從事醫

業從來沒有后悔之情”曲解文意,從第二段中間“以醫見業,意常自悔”這句話

可以看出華佗還是常常產生后悔之情的。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佗曰:“此近難濟,恒事攻治,可延歲月。”(4分)

譯文:...........................................................

(2)荀或請曰:“佗術實工,人命所縣,宜含宥之。”(4分)

譯文:...........................................................

答案(1)華佗說:“這病短時間難以治好,只有經常進行治療,才能延長壽

命。”(關鍵詞“近”“濟”“攻”各1分,句意1分)

(2)荀或向曹操請求說:“華佗的醫術確實高明,與人的生命密切相關,應該

包涵寬恕他。”(關鍵詞“請”“實”“宥”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時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

點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固定句式的翻譯。關鍵詞:(1)近,短時

間;濟,成、成功;攻,治療。(2)請,請求;實,確實;宥,寬恕。

14.曹操最后為什么要殺華佗?請簡要說明原因。(3分)

答:...........................................................

答案①華佗用妻子有病做托辭,多次請假不回來,欺騙了曹操。②荀或向

曹操求情,曹操認為不用擔憂,天下并不缺乏有這種醫術的人。③曹操認為華佗

不根治自己的病,是想使他自己顯得重要,即使不殺他,他也不會斷掉自己的病

根。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并歸納文章內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型,要通讀文

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根據題目要求對文本相關內容進行篩選整合、歸

納概括。本題答題區間在第二段,從中歸納概括即可。

參考譯文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外出到徐州求學,同時通曉幾種

儒家經典。沛國相陳珪推薦他為孝廉,太尉黃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華佗懂

得養生的方法,當時的人認為他年齡將近一百歲,可外表還像壯年的容貌。他又

精通處方醫藥,他給人治病,配制湯藥不過用幾味藥,心里明了藥劑的分量,不

用再稱重量,藥煮熟就讓病人飲服,告訴病人服藥的注意事項,病人離開后,病

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療,也不過一兩個穴位,病痛就應手消除。如果需要針療,

也不過扎一兩個穴位,下針時對病人說:“針感應當延伸到某處,如果到了,告

訴我?!碑敳∪苏f“已經到了”,應聲便起針,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

結郁積在體內,應須剖開身體割除的,就讓病人喝他的麻沸散,一會兒病人便像

醉死一樣,沒有什么知覺,于是開刀后取出結積物。病患如果在腸中,就切斷腸

子進行清洗,再縫合腹部刀口,抹上藥膏,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一個

月之內,就痊愈復原了。

有一位郡守生病,華佗認為這人發一下大怒病就會好,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財

物卻不給他醫治,沒有多久丟下他走掉了,還留下書信辱罵他。郡守果然大怒,

派人追趕捕殺華佗??な氐膬鹤又纼惹?,囑咐人不要追趕,郡守非常生氣怨恨

之后,嘔吐幾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華佗的卓絕醫技,大都像這些。曹操聽說

了,就召喚華佗來。曹操為頭痛病所苦,每當發作,就心情煩亂,眼睛眩暈,華

佗只要針刺鬲這個部位(膈俞穴),病立刻就好了。不過華佗本來是讀書人,用行

醫作為自己的職業,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封建社會醫生被視為“賤業”)o后來曹

操親自處理國事,生病很嚴重,讓華佗專為他看病。華佗說:“這病短時間難以

治好,只有經常進行治療,才能延長壽命?!比A佗長期遠離家鄉,想回去,于是

說:“剛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辭,多次

請假不回來。曹操多次寫信召喚,華佗還是不上路。曹操非常生氣,派人前往查

看。如果華佗妻子確實有病,就賜給四十斛小豆,放寬假期時間;如果他虛假欺

騙,就逮捕押送他回來。于是用傳車把華佗遞解交付許昌監獄,核實證據,本人

服罪。荀或向曹操請求說:“華佗的醫術確實高明,與人的生命密切相關,應該

包涵寬恕他?!辈懿僬f:“不用擔憂,天下就沒有這種鼠輩嗎?”終于拷問華佗

致死于獄中。

華佗臨死前,拿出一卷醫書給獄吏,說:“這書可以用來救活人。”獄吏害

怕觸犯法律不敢接受,華佗也不勉強,討取火來把書燒掉了。華佗死了以后,曹

操頭痛病沒有好。曹操說:“華佗能治好這種病。這個小人有意留著我的病,不

加根治,想用這辦法來使自己顯得重要,可是我不殺掉這個小人,他也終究不會

替我斷掉這病根的?!钡鹊胶髞硭膼圩硬軟_病危,曹操才感嘆說:“我后悔殺

了華佗,使這個兒子沒有活夠壽數就死去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殘梅”“細柳”“薰草”等春天里的典型意象點綴著候館、溪橋和征途,

渲染了仲春悲涼的氣氛。

B."樓高莫近危闌倚”是行人在心里對閨中人的囑托,也是思婦登高眺望游

子蹤影卻不可得的內心掙扎。

C.詞中上片寫游子思鄉,下片寫行者遙想到思婦的離愁別恨,虛實結合,

從不同角度深化了相思之情。

D.這首詞的上下片層層遞進,通過詩人想象居者登高懷遠的寫法,以發散

式結構將離愁別恨表達得蕩氣回腸。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賞析詩歌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颁秩玖酥俅罕瘺龅臍?/p>

氛”錯誤,開頭三句寫旅社旁的梅花已經開過了,只剩下幾朵殘英,溪橋邊的柳

樹剛抽出細嫩的枝葉,暖風吹送著春草的芳香,遠行的人在這美好的環境中搖動

馬韁,趕馬行路,描繪了一幅洋溢著春天氣息的溪山行旅圖。

16.詞上片中的“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與李煜《虞美人》中

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請賞析其異同。

(6分)

答:...................................................................

答案同:①兩者都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水喻愁,化虛為實;②都寫出

了愁的源源不斷,把愁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大加強了藝術效果。

異:愁的具體內容不一樣?!短ど小防锏氖且患褐?,特指離愁;《虞美人》

中將一己之愁化為家國的悲愁。

解析本題考查對比鑒賞詩歌的能力。李煜《虞美人》中,詩人用發人深思

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是“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

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

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而

本詞,“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化虛為實,巧于設喻。“愁”是一種

無形無影的感情。"虛”的離愁,化為“實”的春水;無可感的情緒,化為可感的

形象,因而大大加強了藝術效果。兩首詩運用的手法相同,但愁思內涵各異,本

詞中的"離愁"點明了"愁”的內容,而李煜的“愁”是大國小家失去后物是人

非的愁,他的這種愁已經從一己之愁上升為人類共有的家國悲愁。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適用地區:河北、湖北、廣東)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建設美好鄉村,需要傳承鄉土文化。陸游在《游山西村》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描摹山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熱鬧風

俗,表達對古老鄉土文化的贊美之情。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表現琵琶曲調激越雄壯的句子是

U”

,O

(3)韓愈的《師說》文末用“好古文”點出了李蟠的文章愛好,而

"________________”則說明了李蟠的儒學素養。同時還以

“................”一句,交代了作者寫作此文的直接原因。

答案(1)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2)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3)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余嘉其能行古道

解析本題考查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點字的寫法,如

“簫”“乍”“漿”"迸”"嘉"。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適用地區:遼寧)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離騷(節選)》中寫詩人對楚王善意的勸告,同時表明自己雖身處逆境仍

心存祖國,有拯救國家的赤子之心的句子是

⑵韓愈在《師說》中闡述師生關系時,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來說明學識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長的

師生觀。

(3)蘇軾在《石鐘山記》中明確指出".............,.............................”是

錯誤的做法,表現出注重調查研究的求實精神。

答案(1)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

(2)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3)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這座樓(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資料是馬克思的各種手稿和著作的版本。

()o《資本論》是一本最徹底地教人認識社會的巨著,全書160萬字,

馬克思為它耗費了40年的心血,為了寫作,前后研究書籍達1500種。在這之

前誰也沒有像他這樣講清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恩格斯在馬克思的墓前說,馬克思

一生有兩大發現:一是發現物質生產是精神活動的基礎;二是發現了資本主義的

生產規律。不只是這本書教人認清剝削,消滅剝削;還教人認識生產力和生產關

系,發展經濟,組織經濟。甚至它的光焰逼得資本家也不得不學《資本論》,不得

不承認勞資對立,設法緩和矛盾。

及資本論左是二個海,人類社會的全部知識,經過了在歷史河床上的長途奔

流,又經過了在各種學科山林間的吸收過濾,最后都匯到了馬克思的腦海里來,

匯到了這本大書里來。

18.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句是(3分)()

A.第22展室在三樓,是專門收藏和展出《資本論》的

B.三樓的第22展室是專門收藏和展出《資本論》的

C.《資本論》的專門收藏和展出是在三樓的22展室

D.三樓的第22展室是專門展出和收藏《資本論》的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由上文“這座樓(馬克思故居)里保存

最多的資料是馬克思的各種手稿和著作的版本”可知,上文主要是在講“這座

樓”,需要填寫的這句話在結構上要承接上文的“這座樓”,排除C項;應先"收

藏”,再“展出”,所以排除D項;A和B比較,A項“第22展室在三樓”強

調的是展室的位置,而B項“三樓的第22展室是……”強調的是展室的作用,

從后文內容看,B項與后文的銜接更加緊密;且"三樓的第22展室”語言順序更

符合游覽的參觀順序。

19.下列選項中,和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3

分)()

A.紅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個老娘。

B.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C.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柏油路曬化了,甚至于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辨析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文中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

法,把書籍《資本論》比喻為海,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資本論》內容的豐富。C

項和畫波浪線的句子都是比喻,A項為借代。用人身上的器官"紅眼睛"來代指

人。B項為擬人。描寫波浪時,用"歌唱”“迎接”來形容。C項為比喻。把葉

子比作舞女的裙子。D項為夸張。“銅牌好像也要曬化”含有夸張成分。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修改。(3分)

答:

答案這本書不只是教人認清剝削,消滅剝削;還教人認識生產力和生產關

系,組織經濟,發展經濟。

解析本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前后分句的主語一致,都是"這本

書",故"這本書”應放在關聯詞“不只是"之前。"組織經濟"是手段,“發

展經濟”是目的,故"組織經濟”應放在“發展經濟”之前。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何為鯨落?從字面含義來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鯨緩緩沉入海底、不斷被分

解消耗的過程。

.…①.…,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賴鯨魚尸體有機質而生存的底棲生態系統。當這

樣一個獨特的生態現象進入公眾視野,人們驚嘆大自然的瑰麗奇幻,更為"一鯨

落而萬物生”的故事打動。不少人將鯨落視作“獻給大海的浪漫”,賦予其溫柔

而又詩意的內涵。.…②…,攝食鯨的身體,僅僅是這場饕餐盛宴的開始。當大塊

的鯨肉被掠食干凈,深海鯊魚、鼠尾魚等食腐動物就會心滿意足地散去。隨后,

多毛類和甲殼類動物會躡手躡腳地聚攏過來,它們直接利用鯨骨及附近營養豐富

的沉積物生活,快速繁殖、擴張。慢慢的,鯨的身體在深海厭氧分解過程中悄悄

釋放出硫化物,依賴硫化物生活的細菌一③.…,造就了依賴有機質而存在的生物

群落。最終,鯨骨的遺骸作為礁巖而成為生物歡騰的樂園。整個過程嚴絲合縫、

環環相扣,長達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2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

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

答:①...............................................................

②.............................................................

答案①在生物學意義上②鯨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③將其轉化為有機質

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連貫、準確、簡明的能力。①由下句“它指的是深

海中依賴鯨魚尸體有機質而生存的底棲生態系統”可知,此處是從"生物學”的

角度講"何為鯨落",所以應該填寫“在生物學意義上”。②下句說“攝食鯨的

身體,僅僅是這場饕警盛宴的開始”,說明鯨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此處應

該填寫"鯨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③下句說“造就了依賴有機質而存在的生物

群落”,說明細菌把硫化物轉化為了“有機質”,所以此處應該填寫“將其轉化

為有機質"。

22.請以“鯨落”為主語,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過70個字。(5分)

答:

答案鯨落是逝去的鯨緩緩沉入海底、不斷被分解消耗的過程,也是深海中

依賴鯨魚尸體有機質而生存的底棲生態系統,被人們賦予溫柔而又詩意的內涵。

解析本題考查對材料內容的篩選和概括的能力。第一段主要從字面上解釋

了何為鯨落,第二段主要從生物學的角度進一步闡釋了鯨落的本質及鯨魚尸體被

緩慢分解消耗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又被人賦予了詩意的內涵,考生可從這三個角

度去概括。具體而言,"何為鯨落?從字面含義來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鯨緩緩

沉入海底、不斷被分解消耗的過程”可概括為"鯨落是逝去的鯨緩緩沉入海底、

不斷被分解消耗的過程”;"在生物學意義上,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賴鯨魚尸體有

機質而生存的底棲生態系統。當這樣一個獨特的生態現象進入公眾視野,人們驚

嘆大自然的瑰麗奇幻,更為'一鯨落而萬物生'的故事打動。不少人將鯨落視作

'獻給大海的浪漫',賦予其溫柔而又詩意的內涵”可概括為“也是深海中依賴

鯨魚尸體有機質而生存的底棲生態系統,被人們賦予溫柔而又詩意的內涵”。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材料一深圳一名9歲女孩,乘坐電梯上行時,突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