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役完整版本_第1頁
三大戰役完整版本_第2頁
三大戰役完整版本_第3頁
三大戰役完整版本_第4頁
三大戰役完整版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遼沈戰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淮海戰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平津戰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十大元帥毛澤東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遼沈戰役遼沈戰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決戰,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遼沈戰役歷時52天,共殲滅國民黨軍47萬余人,東北全境獲得解放。林彪(中)羅榮桓(右)劉亞樓(左)在作戰前線遼沈戰役中,解放軍進攻錦州

解放軍攻克錦州塔山阻擊戰

東北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共54個師70萬人。國民黨于此地部隊僅有55萬人,衛立煌正規軍僅48萬人,

遼沈戰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余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反正及投誠6.49萬人,起義2.6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主帥:衛立煌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PK林彪1907年生于湖北黃岡。1923年6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0月畢業后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同年4月隨部隊上井岡山,先后任紅軍第四軍二十八團營長、團長,參加了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29年1月隨軍挺進贛南閩西,3月任紅四4軍第一縱隊司令員。1930年6月任紅四軍軍長。1932年3月任紅一軍團總指揮(后稱軍團長)。1934年10月率紅一軍團開始長征,參加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和強渡烏江等作戰。1935年1月參加了遵義會議,會后指揮所部參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奪占瀘定橋等作戰。同年9月任陜甘支隊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到達陜北后率部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和東征戰役。軍事家1936年6月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后改稱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后兼政治委員。抗戰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15師師長,率部挺進華北前線,同聶榮臻指揮了平型關戰斗。1938年冬赴蘇聯就醫。1942年2月回國。抗戰勝利后,先后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與羅榮桓等指揮了四平、新開嶺、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和遼沈戰役等重要戰役,解放全東北。1948年底率部入關,與羅榮桓、聶榮臻一起指揮平津戰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等職,先后指揮了湘贛、衡寶、廣東、廣西等戰役

羅榮桓羅榮桓,中國軍事家,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學讀書,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隨即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被派往鄂南通城從事農民運動,參與組織通城、崇陽農民武裝,任黨代表。這支武裝在江西修水編入武昌國民革命軍第2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他任特務連黨代表,參加湘贛邊秋收起義。經三灣改編到井岡山,歷任中國工農紅軍(初稱工農革命軍)第4軍的連、營、縱隊黨代表。積極建立軍隊基層的共產黨組織,實行民主制度,尊重愛護士兵,反對軍閥作風。1932年3月任第1軍團政治部主任。在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斗爭中,領導部隊的政治工作,同時組織部隊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籌糧款,擴大紅軍隊伍。1937年9月,率師政治部和少數部隊,在晉冀邊界的阜平、曲陽、靈壽一帶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1938年到呂梁山地區,與代師長陳光指揮午城、井溝和薛公嶺等戰斗,保衛了黃河河防。抗日戰爭勝利后,率山東主力部隊6萬余人進軍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東北軍區第一副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政治委員。

在遼沈戰役中,他堅決執行中共中央軍委關于先打錦州把國民黨軍封閉在東北予以全殲的戰略決策,對奪取戰役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戰軍第一政治委員。他作為中共平津前線總前委委員和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政治委員,參與指揮平津戰役,主持和平解放北平的談判工作。1949年6月以后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華中局(后為中南局)第二書記,華中軍區(后為中南軍區)第一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60年代初,他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強調學習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反對林彪把學習毛澤東思想庸俗化。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46年曾切除一側腎臟,以后長期抱病工作,1963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毛澤東作詩《吊羅榮桓》給予高度評價。衛立煌衛立煌(1896-1960),安徽合肥人。青年時期曾在孫中山先生廣州大本營擔任警衛,后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師長,第十九軍副軍長,徐州戒嚴司令,首都衛戍副司令,第八軍軍長等職。抗戰初期,為挽救山西危局,保衛太原,中國軍隊決定利用忻口要隘進行正面防御,阻敵南下。忻口戰役總指揮由第二戰區前敵總司令、第14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擔任。10月1日,日軍與防守崞縣的中國守軍遭遇,發生戰斗,忻口會戰揭開序幕。中國守軍浴血奮戰,陣地失而復得,得而復失,戰斗異常激烈。日軍為爭奪204高地,組織多次沖鋒,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在24小時里,陣地竟13次易手,中國守軍7得6失。忻口戰役歷時一個多月,殲敵2萬余人。它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戰役,也是國共兩黨軍隊合作抗日、配合較好的一次戰役。1941年,衛立煌曾因主張國共合作抗戰,與八路軍建立友好關系而被撤所兼各職。1943年奉命出任中國遠征軍司令官,率部打敗盤踞于滇西和中緬邊界的日軍,與中國駐印軍一起,打通了滇緬公路。解放戰爭后期,在擔任國民黨東北“剿總”總司令時,因沒有積極執行蔣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蔣撤職軟禁于南京。1949年獲釋,隨即出走香港。后拒絕去臺灣,于1955年回到北京。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二、三屆常務委員,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委。1960年因罹患冠狀動脈硬化心臟病和肺炎,于1月17日零時四十分在北京逝世.

第一階段:解放長春,錦州

中央軍委“久困長圍”方略。國民黨,持久防御方針,采取“加強工事,控制機場,鞏固內部,搜配食糧”第二階段:遼西會戰——全殲廖耀湘第九兵團第三階段:沈陽解放-——東北最大的城市

蔣介石把戰役失敗的責任歸罪于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10月底,蔣介石以“遲疑不決,坐誤軍機,致失重鎮”為由,下令將衛立煌撤職查辦,并軟禁于南京。這實際上是蔣“一意孤行,下令死守到底”,“胡亂越級指揮”,逃脫“戰敗責任”的一貫伎倆罷了。實現了全東北的解放,同時對于加速華北的解放乃至全中國的解放,都起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根本上改變了敵我力量的對比。國民黨軍已降至290萬人,解放軍已增至300余萬人,首次在數量上占了優勢,從而根本上改變了雙方總兵力長期存在的優劣態勢,使軍事形勢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使東北成為鞏固可靠的戰略后方基地。遼沈戰役勝利的意義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淮海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最大的一次戰役。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領導人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歷時六十六天。國民黨軍先后投入七個兵團、兩個綏靖區,三十四個軍,八十六個師,共約八十萬人,出動飛機高達2957架次。解放軍參戰部隊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連同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地方部隊共約六十萬人。敵我損失比為4.06:1華野殲敵約44萬,約占淮海戰役殲敵總數的80%;華野傷亡約9.1萬,約占淮海戰役解放軍總傷亡人數的67%。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淮海戰役是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淮海戰役的勝利也真正是人民的勝利。劉伯承四川省開縣人。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在護國、護法戰爭中,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1926年入黨。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暫編第十五軍軍長。1927年參加領導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后留學蘇聯。1930年回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中央紅軍先貴隊司令,中革軍委總參謀長,紅軍大學副校長,中央援西軍司令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中原軍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南京市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陳毅陳毅(1901-1972)四川省樂至縣人。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1923年在北京中法大學文學院學習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任該校黨支部書記。1924年至1926年曾任北京學生總會的黨團書記、中國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組織部長、中共北方區委國民運動委員會委員兼中共北京地委國民運動委員會書記等職。1926年3月參加和領導了北京群眾抗議“八國通牒”的斗爭。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1月,參與朱德領導的湘南暴動,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黨代表.1929年至1934年歷任紅四軍前委書記、中共贛西南特委書記、贛西特委書記、江西軍區總指揮等職。中央紅軍長征后,留在江西蘇區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先后任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新四軍代理軍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先后任山東、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司令員等職。建國后任上海市市長、華東軍區司令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為中共第七、第八、第九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三、四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鄧小平鄧小平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

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原名鄧先圣1920年夏,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192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6年初,鄧小平離法赴蘇學習。1927年春,鄧小平受黨的派遣回國,到西安馮玉祥國民軍聯軍擔任中山軍事學校政治處處長兼政治教官,并任該校中共組織的書記。1934年10月,鄧小平隨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1月,他參加遵義會議。國共第二次合作時,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937年8月,鄧小平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奔赴華北抗日前線。1948年11月,淮海戰役開始。鄧小平任前委書記,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后改稱第二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后改稱第三野戰軍)。194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前夕,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10月,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66年,鄧小平在長達十年的動亂中兩次受到錯誤的批判和斗爭,并被撤銷一切職務,經歷了他革命生涯中最艱難、最曲折的時期。1969年10月,被送到江西省新建縣。他每天到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半天,做鉗工活。在這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書籍。1973年恢復了國務院副總理職務。1978年3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主席。

書記第一階段:殲滅黃百韜兵團

1948年11月6日,華東野戰軍分路南下。8日,國民黨軍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萬余人戰場起義。10日,我軍把黃百韜兵團分割包圍于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經過10天逐村惡戰,至22日全殲敵軍10萬余人,敵兵團司令黃百韜自殺。同時,中原野戰軍為配合作戰,出擊徐(州)蚌(埠)線。11月16日,攻克宿縣,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這時,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一指揮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圍殲黃維兵團黃維兵團是蔣介石的嫡系精銳部隊,是蔣軍”五大主力”之一第三階段:圍殲杜聿明集團

經過4天戰斗,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共30萬人,俘獲杜聿明,邱清泉自殺,李彌逃脫。

平津戰役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臺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進攻,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52.1萬人,控制北平、天津及華北大片地區。第一階段:新保安,張家口戰役第二階段:天津戰役第三階段:北平和平解放林彪(中)、羅榮桓(右)、聶榮臻(左)

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和1個鐵道縱隊共84萬人,除以第4、第11縱隊等部組成先遣兵團于1948年10月底向河北省遵化、薊縣地區開進外,主力分別在錦州、營口、沈陽地區休整,積極準備入關作戰。傅作義于11月中、下旬先后撤退了承德、保定、山海關、秦皇島等地守軍,除歸綏(今呼和浩特)、大同外,將其12個軍42個師(旅)及地方部隊共50余萬人,部署在東起灤縣、西至柴溝堡(今懷安)長達500公里的鐵路沿線。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進攻,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52.1萬人,控制北平、天津及華北大片地區。聶榮臻聶榮臻(1899-1992),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軍事家,共和國元帥。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任黃埔軍校教官。參加南昌起義。率部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中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師長、政委,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創建我黨敵后第一個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中任華北軍區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員等職。在數十年的軍事生涯中為中國革命戰爭、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和國防滿面春風端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三大戰役簡表三大戰役各自的特點是什么?遼沈戰役——關門打狗淮海戰役——中間突破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