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高三上學期期末全市統考語文試題_第1頁
山東省臨沂市高三上學期期末全市統考語文試題_第2頁
山東省臨沂市高三上學期期末全市統考語文試題_第3頁
山東省臨沂市高三上學期期末全市統考語文試題_第4頁
山東省臨沂市高三上學期期末全市統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臨沂市2018屆高三上學期期末全市統考語文試題高三教學質量檢測考試語文一、現代文閱讀(一)論述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中國歷史的主體精神是以人事為中心的,所以歷史學也可稱之為生命之學,人的生命及生活構成了真正的歷史基礎。而擅長描繪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過于文學,尤其是其中的小說了,歷史與小說,由此扭結在一起。小說聚焦的往往就是歷史中的生活史,是歷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補上歷史著作所匱乏的生活肌理。當然,能寫出這種歷史的前提是,小說家必須理解現實、對話社會、洞察人情,必須對時代有一種概括能力。中國是一個重史的國度。如果從《尚書》《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國人就有了寫史的意識.比西方要早得多。記言、記事、記人,這三種歷史寫法構筑了中國人的歷史觀。中國人有很強的歷史感,所以對小說這種文體,一直懷有深刻的偏見——按正統的歷史觀念,小說家所創造的歷史景觀是一種虛構,它和重事實、物證、考據的歷史觀之間,有著巨大的不同。因而,有關正史與野史、正說與戲說的爭議從未間斷。但與此同時,小說寫史的“野心”從沒有中止過.歷史演義類的小說在讀者中還尤其有市場。如果小說里的那些人和事,他們的對話、斗爭、謀略,統統是作家想象的產物的話,那么,小說在多大程度上會為歷史所需要?由此不得不說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人都覺得,讀巴爾扎克的小說,比讀同一時期歷史學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國社會。法朗士稱巴爾扎克是他那個時代洞察入微的“歷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從舊制度向新制度的過渡”。在認識社會、了解時代這點上,小說的意義居然超過了歷史。這或可解釋,在史學家寫就的歷史以外,我們為什么還要有小說家書寫的歷史。歷史關乎世運的興衰,而小說寫的更多是歷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歷史落地的那一面。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狀態,它保存世界的氣息,記錄它變化、生長的模樣。所以,以生活為旨歸的小說,是對枯燥歷史的有效補充。它未必處處征諸實事,但它的細膩、傳神,它所創造的想象之真實,也非一般史著可比。小說能補上歷史著作所匱乏的生活脈絡、生活細節,從而使歷史變得更豐滿、真實。小說能有效地保存歷史的肉身部分,還原出一種日常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真實是對歷史真實的一種有益補充,為干巴巴的時間、地點、事件補上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內心,為“人事”補上“人生”。只有人事沒有人生的歷史,就太單調了。事實上,那些好的歷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學的手法來增添歷史敘事的魅力。(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真正的歷史基礎是人的生命及生活,小說以此為基礎,所以就是歷史中的生活史。B.中國人重史、寫史比西方早很多年,這充分說明中國人的歷史感比西方人強很多。C.以歷史中的人物生活為旨歸的小說,可以較好地補上歷史著作缺乏的日常生活。D.文學真實的“人生”和歷史真實的“人事”相互補充,使歷史著作更具歷史敘事魅力。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從不同角度審視史著和小說,較深入地闡述了小說對歷史的保存和影響。B.文章以小說對歷史著作補充作用為立論前提,由此指向了對小說寫史的探討。C.文章在論述小說與歷史著作的關系中,彰顯了小說在記錄歷史中的關鍵作用。D.第三段以讀巴爾扎克的小說為例,意在論述小說對歷史著作的有效補充作用。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家能夠理解現實、對話社會、洞察人情,對時代有一種概括能力,這是寫出富有生活肌理的歷史的前提。B.小說家創造的虛構的歷史景觀與重事實的歷史觀之間有巨大不同,所以對野史、戲說的爭議也已有三千多年。C.小說具備細膩、傳神、創造的想象真實的特點,擅長描繪人的生命及生活,能使枯燥的歷史變得更豐滿、更真實。D.小說能有效地還原出一種日常生活,好的歷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學手法來敘述歷史,從而增添歷史敘事的魅力。【答案】1.C2.C3.B【解析】1.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這是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概括。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A項,“所以就是歷史中的生活史”錯誤,文章第一段是說“小說聚焦的往往就是歷史中的生活史”,而非“就是歷史中的生活史”。B項,“這充分說明中國人的歷史感比西方人強很多”錯誤,選項強加因果關系,文章第二段只是說“中國是一個重史的國度……中國人就有了寫史的意識,比西方要早得多……中國人有很強的歷史感”,但沒有說中國人的歷史感就比西方人強很多。D項,“文學真實和歷史真實相互補充”不當,文章最后一段說的是“文學真實是對歷史真實的一種有益補充”。2.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這是考查學生對論點、論據、論證以及論證結構的把握,同時還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C項,“彰顯了小說在記錄歷史中的關鍵作用”錯誤,無中生有。文章只是說“以生活為旨歸的小說,是對枯燥歷史的有效補充……小說能有效地保存歷史的肉身部分,還原出一種日常生活”。3.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解答理解和分析題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系,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B項,“……所以……”錯誤,“小說家創造的虛構的歷史景觀與重事實的歷史觀之間有巨大不同”與“對野史、戲說的爭議也已有三千多年”二者之間無因果關系,“而且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在文中沒有交代。(二)文學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暮鼓鐵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時光里,她尤其喜歡這個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黃昏。她穿上薄絨衣和哈倫褲,換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門。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體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邊的幾粒雀斑,其實無礙大局。當一個六十歲的女人敢于穿著質地柔軟、褲角裹腿、褲襠卻突然肥墜以模糊臀部的哈倫褲出行時,誰還會注意她臉上的雀斑呢?她走上柿子林邊的這條小馬路時,發現馬路對面,一個老者幾乎正和她齊頭并進。老者拖著一把平頭鐵锨,鐵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讓人起雞皮疙瘩的噪音。他為什么不把鐵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點抱怨,由不得偏過臉掃了一眼老者——這!她心說。路燈及時地亮起來,在她斜后方的停住腳,從衣兜里摸出一包煙和火柴,仿佛是路燈提醒了他的抽煙。他將鐵锨把兒夾在胳肢窩底下,騰出手點著一支煙,狠狠吸了一大口。借著路燈和點煙的那一忽兒光亮,她看見的齊耳短發是灰白色的中分縫,皺紋深刻的沒有表情的臉木刻一般。他咳著喘著向路邊半人高的冬青樹叢里吐著痰,確切地說,是向那樹叢吼著痰,費力地把喉嚨深處的痰給吼出來。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礪的吼,猶如老舊的輪胎隆隆碾軋著碎石。她聞見一股子花椒油熗鍋的白菜湯味兒,網球館工地正在開飯。她看見一個體型壯實的工人正朝她和這邊張望,望了一陣,就撲著身子快步朝他們走來。當他和他們相距兩三米的時候,她看出這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只聽他急切地高喊起來:“媽!媽!”他喊著“媽”說,快點兒!菜湯都涼了!她下意識地扭頭向后看,路上沒有別人。他是在喊她嗎?他錯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媽?或者她竟然很像這位施工隊成員的媽?這個端著空飯盆的年輕工人,就見他很確定地走到跟前,從他手里接過鐵锨,又叫了一聲“媽”,他催促說快點兒!菜湯都涼了!“”低聲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著兒子接過了鐵锨。她從年輕人濃重的中原口音里,聽出焦急和惦記。他的頭發落滿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不,應該是他的媽那齊耳亂發的顏色。那么,他沒有把身穿哈倫褲的她錯認成自己的媽,他是在管那叫“媽”;那么,她一路以為的并不是個,而是個老太太,是——媽。年輕人扛著鐵锨在前,引著他的媽往一盞路燈下走,那兒停著一輛為工地送飯的“三馬子”,車上有一笸籮饅頭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銹鋼湯桶,白菜湯味兒就從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湯,每人又各拿兩個大白饅頭,躲開路燈和路燈下的“三馬子”,找個暗處,先把湯盆放在地上,兩人就并排站在路邊吃起晚飯。她佯裝在近處溜達,觀察著從容、安靜地嚼著饅頭的這對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對父子。路邊的年輕人很快就把飯吃完,從地上端起媽那份菜湯遞到她手上。媽吃完饅頭喝完湯,拍打拍打雙手,在褲子兩側蹭蹭,從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兩只壯碩的胡蘿卜,遞給兒子一只,另一只留給自己,好比是飯后的獎賞。她看見兒子拿著蘿卜,和媽稍做爭執,要把自己手中那個大些的塞給媽,換回媽手里那個小一點的。媽伸出舉著蘿卜的手擋了擋兒子,便搶先咬下一大口,很響地嚼起來。兒子也就咬著手中那大些的蘿卜,很響地嚼起來。在路燈照不到的暗處,那兩根在他們手中晃動的胡蘿卜格外顯出小火把似的新鮮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勁兒,讓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時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發著熒光的指揮棒。會所傳來一陣鼓聲,是某個慶典或者某場歡宴開始了。會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區農民鼓隊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鎮上縣上的賽事都少不了那鼓隊。如今他將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進美優墅會所金碧輝煌的大堂,屏風似地豎在一側,讓擂鼓成為一些儀式的開場白,讓儀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擊鼓,如同證券交易所開市的鳴鑼。她對會所的鼓聲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會所舉辦或者參加過這種儀式。雖然,和曠野的鼓聲相比,圈進會所的鼓聲有點喑啞,有點憋悶,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臉的人的吶喊。但鼓聲響起,還是能引人駐足的。她望望那路邊的母子,他們仍然站在黑暗中專注地嚼著胡蘿卜,對這近切的鼓聲充耳不聞。她迎著鼓聲往回家的路上走,盡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緒形容成無聊的踏實。也許鼓聲早已停止,她聽見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間的聲響里,只有鼓聲才能讓她感覺到自己的心在跳。(有刪改)4.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描寫細膩傳神,“媽伸出舉著蘿卜的手擋了擋兒子,便搶先咬下一大口,很響地嚼起來”,表現了母親爽朗的性格和舐犢情深。B.“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與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農民工形成對比,“她”因“觀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靈的啟示。C.本文多處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瑣碎的日常生活變得豐富,枯燥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有意味。D.小說寓曲折離奇的情節于樸素平實、簡約凝練的文字中,字里行間散發著生活的味道,傳遞出寶貴的精神,富有藝術魅力。5.小說中年輕人喊“媽”的情節布局巧妙,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說明。6.“暮鼓”作為小說的標題,意蘊深刻,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答案】4.D5.(1)豐富了母親的人物形象,側面展現了外來農民工生存的艱辛;(2)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戲劇性效果,精彩奇妙;(3)“”是“媽”的結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實際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讀者的內心世界。6.(1)“暮鼓”即“暮色中的鼓聲”,寓意著臨近結束而又堅強有力,催人振奮;(2)“暮鼓”具有象征意義。①烘托出打工母親的人物性格,即人已暮年卻不屈服現實的倔強品格;②“暮鼓”揭示了文中的“她”從“暮鼓”聲中受到心靈的警醒,感悟到生活應具有老而不衰、不報怨、不消沉的態度。【解析】4.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這屬于綜合題,既考查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節、主旨和環境。D項,“曲折離奇的情節”錯,本文故事性不強,本文主要講一個城市的暮年女性遇到一位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農民工,“她”因“觀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靈啟示的故事,故事情節普通平淡。5.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小說中年輕人喊‘媽’的情節布局巧妙,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是考查小說情節布局,屬于段落的作用范疇。首先找出年輕人喊“媽”的情節,“她”開始看到這位母親的時候,認為是一位,“的齊耳短發是灰白色的中分縫,皺紋深刻的沒有表情的臉木刻一般。他咳著喘著向路邊半人高的冬青樹叢里吐著痰,確切地說,是向那樹叢吼著痰,費力地把喉嚨深處的痰給吼出來。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礪的吼,猶如老舊的輪胎隆隆碾軋著碎石”,當年輕人喊“媽”時,她誤以為是喊自己,認為年輕人認錯人,等到看到年輕人走到“”面前時,她才知道“他的頭發落滿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不,應該是他的媽那齊耳亂發的顏色”,通過這些內容豐富了母親的人物形象,側面展現了外來農民工生存的艱辛,同時這一情節設置了懸念,推動情節發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戲劇性效果,精彩奇妙,而且“”是“媽”的結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實際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讀者的內心世界。點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這是首先要考慮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內容,這是答題的前提和基礎,接著就要抓住句段與上下文的聯系,這是答題的關鍵,最后還要把握常見的答題模式。內容上,寫了什么(強調了什么),抒發了什么感情,進一步寫出了什么(題旨或作者意圖)。結構上,要根據位置思考,如是開頭段,一般從下面幾個角度思考,一是看與標題的關系,即點題,照應標題,二是看與下文的關系,引起下文,如為下文寫……做鋪墊(張本,埋下伏筆),與下文……形成對比(反襯),照應下文……。如是中間段,則應關注其與上下文的關聯,如是結尾,要關注與上文、標題的關聯。比如本題,設題的區域在文本的中間,主要應從人物形象、情節結構等角度思考。6.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暮鼓’作為小說的標題,意蘊深刻,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這是針對小說標題設題。“意蘊”指所包含的意思,一般從表面意開始,思考其深層意、比喻意、象征意等。“暮鼓”,本義是指“暮色中的鼓聲”,“暮”說明臨近結束,而“鼓”又給人堅強有力的感覺,催人奮進;從文中來看,與“暮”相關的有“她”,有農民工的母親,從農民工母親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人到暮年卻不屈服現實的倔強品格,從“她”身上,我們看到“她”從農民工母親的身上、從會所傳出的暮鼓聲中受到心靈的警醒,感悟到生活應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態度。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抓關鍵詞,關注文中照應標題、點明標題的文字,理解題目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義或比喻象征意義,還要注意它在表面含義之外是否有語意雙關或文章主旨(情感)意義。(三)實用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統籌工農城鄉,強農惠農富農,“三農”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可以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基礎、有條件。(摘編自《增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使命感》,2017年12月30日《經濟日報》)材料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要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清除各種阻礙要素。在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土地制度穩定以及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方面要給農民吃“定心丸”,進一步構筑和鞏固我國城鄉社會結構和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堅實基礎。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說,科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措施,關鍵在于土地政策、產權制度、經營體系和政策體系這四個方面,要按照融合發展的角度完善體制機制。(摘編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2017年12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材料三: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首先,要因地制宜,確定鄉村產業發展策略。依據鄉村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發展過程中積累的比較優勢,確定主導產業,形成能夠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并符合市場需要的產業結構,重點發展特色產業。其次,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促進農業產業鏈條延伸: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尤其是文化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和農村新興服務業。鄉村振興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首先,整合各方面科技創新資源,完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業農村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依靠科技創新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其次,促進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現代技術與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密切融合,讓農民充分享受現代科技成果。(摘編自劉合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四個著力點》,2017年12月9日《農民日報》)材料四:以全域鄉村旅游引領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新境界。進一步加大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既要繼續修好進村、進社、入戶的出行路,又要根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需要適度超前規劃修建農村產業路、觀光路,提高農村公路標準,保障游客進出通暢。完善鄉村規劃,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生態宜居鄉村風貌,讓城里人到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以健全的鄉村治理體系開創鄉村社會發展新風尚。要加大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弘揚力度,提升農民立足農村發展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強鄉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內在凝聚力。(摘編自《深刻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與科學內涵》,2017年11月9日《重慶日報》)7.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農村發展的戰略選擇,“三農”工作的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良好基礎。B.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2016年達到12363元,其增速高于城鎮居民,增強了農民的獲得感。C.與2012年相比,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提高1.7個、9個百分點,我國農業在轉型升級。D.農業改革取得新進展,至2016年6月底,農村承包地流轉面積比2012年有增加;2016年農村合作社人社農戶占全國農戶的四成多。8.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兩項是A.這四則材料圍繞的中心話題是鄉村振興,但各有側重,材料一揭示的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其它三則材料分析的是鄉村振興的途徑。B.實施城鄉融合發展,要按照融合發展的角度完善政策等體制機制,這給農民吃了“定心丸”,鞏固了城鄉社會結構的堅實基礎。C.科技創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的因素,只要依靠科技創新就能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就能夠實現現代技術與農業生態的密切融合。D.打造各具特色、生態宜居鄉村風貌,讓城里人到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樣農村優美的生態環境更有助于吸引游客。E.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產業興旺,所以首先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和農村新興服務業,其次發展鄉村旅游業,最后是挖掘、保護鄉村傳統文化。9.怎樣才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答案】7.B8.AD9.①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②加快振興農村產業,通過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③發揮科技引領作用,通過科技創新振興鄉村。④增強鄉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內在凝聚力。【解析】7.試題分析:對于此類題目,應先審題,把握如下幾點,一是選擇“正確”還是“不正確”的一項,二是選擇“一項”或是“兩項”。比如本題中,“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B項,“其增速高于城鎮居民”錯誤,無中生有。材料一的圖表是調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的情況,并沒有涉及城鎮居民,故無法看出“其增速是高于城鎮居民”。9.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怎樣才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這是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以及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概括。材料二中說“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科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措施,關鍵在于土地政策、產權制度、經營體系和政策體系這四個方面,要按照融合發展的角度完善體制機制”,材料三中說“鄉村振興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材料四中說“以健全的鄉村治理體系開創鄉村社會發展新風尚”“以全域鄉村旅游引領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新境界”,根據這些內容進行概括即可。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王庠,字周彥,榮州人。父夢易,登皇祜第,力成父志,言于州縣不聽,言于刺史,言于三司,三司以聞,還籍沒者三百五十五家,蠲歲額三十萬斤。嘗攝興州,改川茶運,置茶鋪免役民,歲課亦辦。部刺史恨其議不出己,以他事中之,鐫三秩,罷歸而卒。母向氏,欽圣憲肅后之姑也。庠幼穎悟,七歲能屬文,儼如成人。年十三,居父喪,哀憤深切,謂弟序曰:“父以直道見擠,母撫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贈復父官,乃許歸葬,相與勉之。且制科先君之遺意也,吾有志焉。”遂閉戶,窮經史百家書傳注之學,尋師千里,究其旨歸。蚤歲上范純仁、蘇轍、張商英書,皆持中立不倚之論,呂陶、蘇轍皆器重之。元祐中,呂陶以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薦之,庠以宋邦杰學成未有薦者,推使先就,陶聞而益加敬。未幾,當紹圣諸臣用事,遂罷制科,庠嘆曰:“命也,無愧先訓,以之行已足矣。”崇寧壬午歲,應能書,為首選。京師蝗,庠上書論時政得失,謂:“中外壅蔽,將生寇戎之患。”張舜民見之,嘆其危言。下第徑歸,奉親養志,不應舉者八年。大觀庚寅,行舍法于天下,州復以庠應詔。庠曰:“昔以母年五十二求侍養,不復愿仕,今母年六十,乃奉詔,豈本心乎?”時嚴元祐黨禁,庠自陳:“蘇軾、蘇轍、范純仁為知己,呂陶、王吉嘗薦舉,黃庭堅、張舜民、王鞏、任伯雨為交游,不可入舉求仕,愿屏居田里。”以弟序升朝,贈父官,始克葬,葬而母卒。終喪復舉八行,事下太學,大司成考定為天下第一,詔旌其門。朝廷知其不可屈,賜號“處士”。尋改潼川府教授賜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競力辭不受雖處山林唱酬賦詠皆愛君憂國之言。太后念其姑,嘗欲官,庠以遜其弟、侄及甥,且以田均給庶兄及前母之姊。庠卒,孝宗謚曰賢節。(節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三十六)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尋改潼川府/教授賜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辭不受/雖處山林/唱酬賦詠/皆愛君憂國之言/B.尋改潼川府教授/賜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辭不受/雖處山林/唱酬賦詠/皆愛君憂國之言/C.尋改潼川府/教授賜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辭不受/雖處山林唱酬/賦詠皆愛君憂國之言/D.尋改潼川府教授/賜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辭不受/雖處山林/唱酬賦詠/皆愛君憂國之言/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三司是古代的三個官署,在不同的朝代所指不同,五代、北宋以鹽鐵、度支、戶部為三司,主理財賦。B.元祐是古代帝王年號,中國古代常用年號紀年。文中“崇寧”“大觀”“庚寅”都是用帝王年號來紀年的。C.太學是漢代出現的在京師設立的國家最高教育機構,宋代太學仍為最高學府,隸屬于國子監。D.處士,古時候稱有德才而隱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過官的士人,多指那些不愿“出仕”的人。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庠的父親代理興州太守期間,因改川茶運遭到刺史中傷,被削除了三等職,回家后去世。B.王庠把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的機會讓給了已經學成的宋邦杰,呂陶知道后更加敬重他。C.京城遭蝗害,王庠上書論述時政得失,張舜民見到他的上書,感嘆他言論正直,敢于直言。D.州里讓王庠應詔,王庠認為這不是自己的本意,又逢元祐黨禁很嚴,不愿應舉求仕。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父以直道見擠,母撫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贈復父官,乃許歸葬,相與勉之。(2)當紹圣諸臣用事,遂罷制科,庠嘆曰:“命也,無愧先訓,以之行已足矣。”【答案】10.D11.B12.C13.(1)父親因正直被排擠,母親用手按著靈柩立誓,約定我兄弟長大成人追贈恢復父親官職的時日,才允許回來安葬,我們要互相勉勵。(2)正當紹圣眾臣掌權,取消科舉,王庠嘆道:“這是命,無愧先父教誨,按他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解析】10.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首先把語句放入文本,結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義,“尋改潼川府教授/賜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辭不受/雖處山林/唱酬賦詠/皆愛君憂國之言”,這句話的含義是“很快改授潼川府教授,賜出身及章服,一天四項任命同時到達,竟然極力推辭不受。雖然身處家鄉,唱酬賦詠,都是愛君憂國之言”,圈出句子中的名詞和代詞,如“潼川府教授”“出身及章服”“山林”“言”等,然后依據語法關系進行排除,“改”是指官職的變遷,其賓語應是“潼川府教授”,“潼川府”是地名,“教授”是職位,故應從“教授”后斷開,排除AC兩項,“一日四命”是主語,“至”意思是“到”,是謂語,主謂之間不能斷開,排除B項。1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學常識和文化常識。平常的學習中,考生應有意識的進行分類識記,比如科考類、官職升遷貶謫類、官職名稱類等等。B項,“‘庚寅’都是用帝王年號來紀年的”錯誤,“庚寅”是干支紀年法。1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應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然后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C項,“言論正直,敢于直言”錯誤,從文中來看,第四段說“京師蝗,庠上書論時政得失,……張舜民見之,嘆其危言”,意思是“京城遭蝗害,王庠上書論述時政得失……張舜民見到上書,感嘆他言論聳人聽聞”,選項曲解“危”的意思。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C項對應的內容,考生可以借助“蝗災”“張舜民”快速找到設題的區域,從文中來看,選取曲解“危”的意思。13.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拿到句子之后,應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第一句中,“以”,因為;“見”表被動,被;“期”,約定;“成立”,古今異義,承認自立;“乃”,才;“相與”,互相。第二句中,“用事”,掌權;“罷”,取消,停止;“先”,尊稱死去的人,此處指“先父”;“以”,按照。參考譯文:王庠字周彥,榮州人。父親王夢易,皇祜年間進士及第,盡力完成父親的志愿,跟州縣講不聽,就跟刺史講,跟三司講,三司上報皇上,歸還籍沒的有三百五十五家,免去每年規定應交的三十萬斤鹽。曾代理興州太守,改四川茶運,設茶鋪免除人民的勞役,每年稅收也辦理齊全。部刺史恨他的建議沒有經過自己,用別的事中傷他,削除三級官,罷免回家后去世。母親向氏,是欽圣憲肅后的姑姑。王庠小時候聰明,七歲能寫文章,儼然如成人。十三歲,服父喪,哀憤深切,對弟弟王序說:“父親因正直被排擠,母親撫柩立誓,等我兄弟成人時追贈父官,才同意回來安葬,我們要互相勉勵。況且參加秩科是父親的遺愿,我有志于此。”于是閉門讀書深入研究經史百家書傳注的學問,尋師千里,得到真諦回來。早年給范純仁、蘇轍、張商英寫信,都持中立不偏不倚的觀點,呂陶、蘇轍都器重他。元佑年間,呂陶以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舉薦他,王庠因宋邦杰學成沒有推薦的人,推辭讓他先接受,呂陶知道后更加敬重王庠。不久,正當紹圣眾臣掌權,取消科舉,王庠嘆道:“這是命,無愧先父教誨,按他的要求去做了就可以了。”崇寧壬午年,參加書法測試,首先被選中。京城遭蝗害,王庠上書論述時政得失,認為:“內外蒙蔽,將發生寇戎的禍患。”張舜民見到上書,感嘆他言論聳人聽聞。落選直接回家,侍奉母親、陶冶志趣,有八年不參加科舉考試。大觀庚寅,向天下頒布上舍法,州里又讓王庠應詔。王庠說:“以前因母親五十二歲需要侍養,不再希望做官,現在母親六十歲了,還奉詔,難道是我的本意嗎?”當時元祜黨禁很嚴,王庠自己陳述說:“蘇軾、蘇轍、范純仁是知己,呂陶、王吉曾經舉薦,黃庭堅、張舜民、王鞏、任伯雨是往來的朋友,不能應舉求仕,愿隱居家鄉。”因弟弟王序上朝,追贈父親官,才進行安葬,安葬父親后母親去世。服滿喪期后又被推舉入八行科,事情下到太學,大司成考定天下第一,下詔表彰他的家門。朝廷知道他不可屈服,賜號“處士”。很快改授潼川府教授,賜出身及章服,一天四項任命同時到達,竟然極力推辭不受。雖然身處家鄉,唱酬賦詠,都是愛君憂國之言。太后懷念她的姑姑,曾想給他官做,王庠把官讓給弟弟、侄子及外甥,并把田平均分給庶兄及前母之姐。王庠去世,孝宗贈謚賢節。(二)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麻平晚行王勃百年懷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尋戍道,遠近聽泉聲。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羈心何處盡,風急暮猿清。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A.“百年”和“千里”,運用夸張的手法,將時空進行交織,使詩人的愁緒變得更加濃重。B.頷聯寫出了詩人“尋道”而不得,只能靠辨聽泉聲而聊以自慰,排遣內心的苦悶。C.頸聯通過“澗葉”“山花”等意象,寫出作者陶醉于仙境般的景色,無須分色,不必辨名。D.“風急暮猿清”描寫了暮色中風的呼嘯聲、猿的哀鳴聲不時傳來的凄清景象,以景結情。E.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通過首尾兩聯淋漓盡致抒情,情景交融,語言自然清新,質樸無華。15.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加以分析。【答案】14.BC15.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對遠方家鄉的思念和無法返鄉的羈旅愁苦之情。(2分)首聯直接抒寫思鄉之情,“懷土”與“倦游”都是典型的羈旅思鄉的象征;二三兩聯則是對“倦游”的具體闡釋,心中的渴望還是自然的美景都無法吸引詩人;最后一句,以景結情,更增愁苦。【解析】14.試題分析: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這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項,“只能靠辨聽泉聲而聊以自慰,排遣內心的苦悶”理解有誤,從詩中來看,“高低尋戍道,遠近聽泉聲”,詩人憑借視覺、聽覺來辨別道路,主要是突出天色之晚,與詩歌標題“晚行”相契合。C項,“作者陶醉仙境般的景色”錯誤,“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詩人寫“澗葉”“山花”等意象,寫無須分色,不必辨名,應是為反襯詩人急于返鄉的心情。15.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加以分析”,這是考查詩歌的情感。從詩歌標題來看,“麻平晚行”,說明這是一首羈旅詩,懷土和倦游情這樣的詞是典型的羈旅思鄉的象征,按照這個方向思考人物情感即可。“百年懷土望,千里倦游情”,“百年”和“千里”,時間和空間交織進行,使用了夸張的修辭,使得愁緒不僅僅彌漫在紙頁上,更是充斥在整個空間里,并且隨著第四維時間的推移更加的濃重。仿佛我們回到了那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看到詩人的衣帶正飄動,感覺到詩人的思緒剛剛開始。“高低尋戍道,遠近聽泉聲。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無論是心中的渴望還是自然的美景都無法吸引詩人,高低錯落如何,遠近鳴環又如何,澗葉繁密到無法細分顏色,山花也無法辨名。照理說,已經是迷花倚石的境界了。然而,即使見到了仙境般的景色,這種景色,現在僅僅作為詩人羈心的反襯了。詩中,一個“才分色”和一個“不辨名”,反襯出詩人急于返鄉的心情。“羈心何處盡,風急暮猿清”,我的愁思到哪里才會結束,言下之義就是還鄉。獨在異鄉,那種孤獨和凄涼,日暮都會浮現和膨脹。點睛:對于詩歌情感題,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體現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內容。一般答題的時候,盡量兩者都涉及。對于情感的把握,可以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可以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可以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可以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題的時候,應先借助題干明確考查的是哪個方面的內容,有無暗示。比如本題中,從詩歌標題即可得知這是一首羈旅詩,考生順著這個方向思考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寫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用“______,______”描繪出兩幅對比鮮明的畫面,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瑯琊山有晦有明、交替變化的朝暮景象。(2)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表達自己對百姓忘卻國恥、安于異族統治的沉痛之情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若夫日出而林霏開(2).云歸而巖穴暝(3).可堪回首(4).佛貍祠下(5).一片神鴉社鼓【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名句的識記能力。名句默寫分為兩大類,一是給出語境的理解性默寫,二是給出上句寫下句的直接默寫。本題屬于前者。考生應先分析語境,然后再結合具體的語境回顧詩句。比如第一句中“描繪出兩幅對比鮮明的畫面,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瑯琊山有晦有明、交替變化的朝暮景象”,第二句中“表達自己對百姓忘卻國恥、安于異族統治的沉痛之情”,根據這些提示進行默寫即可。默寫的時候要注意如下詞語:“霏”“暝”“堪”“佛貍祠”“鴉”等。三、語言文字運用17.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①1月9日,朝鮮接受韓方舉行會談的提議,表明韓朝政府間會談終于重啟,此消息真是石破天驚。②政協委員們將不忘初心,敬終如始,在新時代發展大潮中,以新業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③來自北京的教育專家提醒參加研究生考試的考生一定要重視復試,萬不可掉以輕心,以免功虧一簣。④他對喜愛京劇藝術的青年學生關愛有加,熱情幫助,不勝其煩地給他們說唱腔、教身段,任其錄音錄像。⑤黃大年秉持“祖國的需要至上”的人生信條,為實現科技強國夢處心積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⑥我讀的第一本書是清末民初的線裝書《千家詩》,每頁有一幅木版插圖,和那些所選的絕句相得益彰。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成語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語的意思,然后結合語境辨析正誤。①不合語境,“石破天驚”,比喻事情或文章議論新奇驚人。此處形容消息的驚人,錯誤,該成語不能形容驚人的消息或變化。②使用正確,“敬終如始”,在即將結束某項事情之時,應該像才開始一樣富有朝氣地干下去。③使用正確,“功虧一簣”,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步,沒能完成。④不合語境,“不勝其煩”,煩瑣得使人受不了。句中應是說非常耐心,不嫌麻煩,應改為“不厭其煩”。⑤情感色彩不當,“處心積慮”,形容用盡心思地謀劃(貶義)。此處應為“殫精竭慮”。⑥使用正確,“相得益彰”,指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點睛:對于詞語題,第一要辨析詞義,包括詞語的語義側重點、詞語的詞義輕重、詞義范圍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比如“處心積慮”這個成語,這是一個貶義詞,而句中是褒揚人物為國費盡心血的精神,故錯誤。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習慣、語法功能、使用對象等方面。比如“不勝其煩”,該成語是說煩瑣得使人受不了,而句中要表達的是人物非常耐心,不嫌麻煩,故使用該成語與語境不合。解答詞語題,第一、逐字解釋詞語,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詞語潛在的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第三、要注意詞語使用范圍,搭配的對象;第四、弄清所用詞語的前后語境,盡可能找出句中相關聯的信息;第五、從修飾與被修飾關系上分析,看修飾成分跟中心詞之間是否存在前后語義矛盾或者前后語義重復的現象。18.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A.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一個難題在于推動協同創新、突破行政區劃的壁壘限制、圍繞大的產業價值鏈形成城市間分工協作。B.此次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供給側結構調整,主要關注學生在教育資源、教育服務方面能否有更多的實際獲得是最重要的。C.冰壺世界杯作為確定北京承辦冬奧會后首個落地中國的冬季項目國際賽事,承載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冰壺積分賽的重要使命。D.姚劇《王陽明》通過悟理、立功、治理社會等情節,以傳記體的方式,揭示了他格竹、剿匪、傳道講學等文治武功的一生。【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語病。應先瀏覽選項,排除有明顯錯誤標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謂賓的成分壓縮句子,先觀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當、殘缺等問題,再分析修飾成分。A項,“形成城市間分工協作”成分殘缺,“形成”后面缺賓語中心詞,文末加“……的格局”。B項,“主要關注學生在教育資源、教育服務方面能否有更多的實際獲得是最重要的”句式雜糅,“主要關注……實際獲得”和“學生在……是最重要的”兩句雜糅,應刪掉“是最重要的”。D項,“揭示了他格竹、剿匪、傳道講學等文治武功的一生”搭配不當,“揭示”與“一生”搭配不當,應把“揭示”改為“講述”。語病主要分為兩大類:結構性語病和語義性語病。對于結構性病句,考生應多從語法角度分析,先壓縮,再看搭配。要認真細致審讀每個選項,重點注意分析并列短語作句子成分與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將并列短語拆開逐一與其他成分搭配,驗證其當否。對于句式雜糅的句子,先憑語感判定其不協調,再分別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驗證其當否。比如對于語序不當的句子,先也要憑語感檢測,再將不協調的詞語或句子調換位置,看是否通暢自然。對因不明詞義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語句,應盡力推敲出這個關鍵詞語的含義,推敲方法是拆字組詞。19.下面是一位年輕導游為暑期某學校學生研學團所作的解說詞,下列選項中,用語全都不得體的一項①女士們、先生們:②歡迎大家蒞臨八達嶺長城游覽!③今天我作為大家的導游,感到榮幸之至。④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最精華的部分,以蒼茫的風光和“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口號而名聞天下。⑤目前,已有尼克松、撒切爾夫人等世界知名人士來這里拜謁,表達對長城的崇敬之情。⑥現在,讓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登上臺階,一睹長城的風采吧!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②④⑥【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題干要求選出“用語全都不得體的一項”,這是考查語言表達的得體性。考生應關注語言使用的場合、使用的對象以及對象之間的關系。本題題干已經給出了語境,“是一位年輕導游為暑期某學校學生研學團所作的解說詞”,第①處“女士們、先生們”使用不當,與“學生”這一身份不合,應改為“同學們”;第②處“蒞臨”使用不當,多用于書面用語,多用于貴賓,尤指上級到來,此處應改為“來到”;第③處,“榮幸之至”使用不當,指榮耀而幸運,一般是表現自己謙虛,此處應改為“非常高興”;第⑤處,“拜謁”使用不當,拜訪謁見,參拜瞻仰(陵墓、碑碣等處),此處應改為“參觀”。2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大量的觀測事實顯示,①___________,地震發生時均在震中及其鄰區發現過大量與電磁(波)有關的異常現象。而這些電磁(波)的變化會最終反映在大氣的電離層中,因此使用衛星監測電離層變化,②___________。所以,許多國家開展了地震電磁衛星(簡稱地震衛星)的探索研究,③___________。【答案】(1).①地震通常引起電磁波的變化(2).②可以為人們準確預報地震提供參考(3).③把它作為監測地震的有效手段(或:用來監測地震)【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既考查句子的連貫性,又考查學生對文段的總結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斷能力。這段文字主要是說電磁波與地震的關聯,第一處,前面說“大量的觀測事實顯示”,這說明此處應是結論性的內容,后面說“地震發生時均在震中及其鄰區發現過大量與電磁(波)有關的異常現象”,由此可知,此處應是說“地震引起電磁波的變化”;第二處,前面說“而這些電磁(波)的變化會最終反映在大氣的電離層中,因此使用衛星監測電離層變化”,后面應是“衛星監測電離層變化”的結果,即可以為準確預報地震提供參考;第三處,前面說“許多國家開展了地震電磁衛星(簡稱地震衛星)的探索研究”,此處應是說這樣做的目的,即監測地震。21.請參照下面甲、乙兩位同學的辯論過程示例,依據丙同學的論斷,補寫出丁同學的辯論內容。示例:甲:鳥都是會飛的。丙:人都是自私的。乙:①鴕鳥是不會飛的,丁:①________,②鴕鳥是鳥,②________,③所以,有些鳥是不會飛的。③________。【答案】示例:①雷鋒是不自私的②雷鋒是人③所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