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完整版本_第1頁
中醫文化完整版本_第2頁
中醫文化完整版本_第3頁
中醫文化完整版本_第4頁
中醫文化完整版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文化中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中醫是我國固有的醫學,它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廣大醫務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一門醫學。它具有自身特有的理論體系和診療方法,而且,正是運用這種理論的指導和方法的診療,才保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繁衍和健康。并且,從古到今,也為許多國家所重視、引進和應用,甚至許多中醫學家也成為世界近代史上有重大影響的科學家,如李時珍等。中醫學的起源1、《內經》的輝煌與悲哀尤其令人驚嘆的是,用《內經》的理論和方法指導治療,在很多方面能夠達到現代西方醫學難以達到、無法解釋的治療效果。甚至使不少西方學者瞠目。一部兩千年前的醫學著作,竟然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在科學史上確屬罕見。就《內經》而言,無疑是它的幸運和驕傲。然而作為一門科學,理應后浪推前浪,不斷創新,各領時代風騷。《內經》今天的地位,表明當今的中醫學術與兩千多年前的秦漢相比,還沒有質的飛躍,古代的幽靈還時時左右著今天的一切。就中醫這門學科而言,不能不說這是一個莫大的遺憾。2、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創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其中《傷寒論》以六經辨治傷寒、《金匱要略》以臟腑論治雜病。該書的主要貢獻在于使中醫學的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理、法、方、藥四位一體)3、《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書中載藥365種,根據功用及毒性大小分為上、中、下三品。該書不僅記載了每種藥物的性能、主治,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四氣五味”和“七情各合”等藥性理論,將中醫的治療理論通過中藥與臨床實踐進一步結合起來,為臨床組方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上述典籍不僅構筑起中醫學的理論框架,而且已卓有成效地運用于臨床實踐,形成了中醫學理、法、方、藥的獨特理論體系。中醫學的發展魏晉隋唐時期中醫學在脈學、針灸學、藥物方劑、傷科、養生保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脈經》(晉代王叔和編撰)——我國現存第一部脈學專著。《針灸甲乙經》(皇甫謐)——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綜合性著作:《諸病源候論》——巢元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孫思邈《外臺秘要》——王燾《新修本草》——唐政府頒布宋金元時期四大醫學流派劉完素——河間學派(寒涼派)以宋金著名醫家劉完素為代表,以探討火熱病機、善用寒涼藥物來治療火熱病證為中心學術內容的一個學術流派。貢獻:打破了《和劑局方》一統天下的沉默局面;在《內經》、《難經》、《傷寒論》的理論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了六氣皆能化火以及三陰三陽結為熱證的嶄新理論;變革了辛溫法,及時的總結和提出了以辛涼解表和寒涼清熱治療熱病的治法與方藥。張從正——攻邪學派,在祖國醫學領域里,以宋金著名醫家張從正為代表,力主病由邪生,治病善用寒冷攻邪為中心學術內容的一大醫學流派。貢獻:發展了《內經》發病學觀點;繼承和發展了《傷寒論》的祛邪三法;繼承和發展了劉完素的火熱學說。因此,對溫病學派產生了巨大影響。李東垣——補土學派:以探討臟腑病機及其辨證治療為研究課題的一個醫學派。貢獻:豐富了中醫學的臟腑學說;為明代溫補學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朱丹溪——滋陰學派:以元代著名醫家朱丹溪為代表的,以闡發“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論為中心學術思想,以善用滋陰降火為治療特點的一個醫學流派稱滋陰學派。貢獻:豐富了祖國醫學治療內傷雜病的內容。對溫補學派和溫病學產生了一定影響。明清時期溫病四大家葉天士《溫熱論》創立了衛氣營血學說,奠定了溫病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豐富和發展了溫病診斷學的內容。薛生白《濕熱病篇》概括濕熱病邪“蒙上、流下、上閉、下壅”以及閉阻三焦的特點,提出濕熱病當從三焦辨證,治療當立足分解濕熱,分利三焦。吳鞠通《溫病條辨》創立了溫病的三焦辨證。根據三焦所屬臟腑的生理功能,傳變規律,作為立法處方的依據,稱之為三焦辨證。王孟英《溫熱經緯》集溫病學之大成;對暑、濕、火三氣辨證尤有闡發,把傳染病、流行病的理論從認識到治療推向了一個新階段。中醫學的特色近幾年,中醫學養生保健和防病治病方面的知識,已經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這一點,不管是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積極做出的一系列推廣活動,還是從中醫保健與診病療疾的電視節目和科普書籍大量增加上,都可見一斑。中醫是怎么對待健康的?中醫認為一個人的健康標準就是,是不是和諧。要達到三個“和”:人與自然要和諧,這叫天人合一;人與人之間要和諧,這叫人我合一;人自己心身要和諧,這叫形神合一。達到這三個層面的“和”,才是健康的人。《黃帝內經》說的“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調理陰陽,“以平為期”,就體現了陰陽和諧的理念。健康長壽的秘訣中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對養生保健、健康長壽的秘訣概括為以下四句話:1.不治已病治未病2.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3.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4.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養生的概念養:護養、保養、調養生:生命、生存、生長養生:保養生命,養護生命中醫養生: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生命規律、衰老機制以及養生原則和養生方法,以自我調攝為主要手段,以推遲衰老,延年益壽為目的的多種保健方法的綜合。“天人相應”與養生“天人相應”是中醫“整體觀”的體現。天,是指自然界存在著一定的“變化規律”,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四季循環。人,指人體臟腑、經絡、氣血需隨自然界的變化主動地適應,才可以保障健康。《內經》強調:“順之則昌,逆之則災害生。”中醫專家根據體質分型的結果,對每個人的體質狀況進行綜合分析與評估,制定出個性化的體質調養和養生保健方案,對受檢者的日常生活、飲食、起居、情緒、運動鍛煉等進行恰當的指導。從而達到改善亞健康和疲勞狀態、增強身體素質、抗衰延年的目的。傳統養生學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冬季養陰補腎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滋補腎陰也應注意選擇偏于溫性的補益中藥,如熟地黃、制首烏、枸杞子等。最好用藥膳等藥食結合的方式。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百合蓮子粥潤肺益腎,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嘔,胡桃粥潤肌防燥,松仁粥潤肺益腸,菊花粥明目養神,山藥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臟腑陰陽氣血和諧,達到滋補身體之目的。一些具有補益作用的中成藥,具有攜帶和服用方便的特點,也是養生較好選擇。如腎陰虛者服用六味地黃丸,腎陽虛者服用腎氣丸、鹿茸膏,氣血兩虛者服用十全大補丸等都有較好的進補作用。應該注意的是,中藥養生保健要遵循中醫藥的理論原則,首先要辨證,再根據具體的證候進行調補,所以最好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辨證進補。“食”亦有道民以食為天,但“食”亦有道。所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在昭示四季更迭這一自然規律之時,亦彰顯飲食之道。中醫的理念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人應當適應自然規律,飲食方面更是如此。最基本的一條原則就是要“因人、因地、因時膳食”。比如西瓜具有祛暑、清熱、利尿的作用,很適合在夏天食用,可對于脾胃虛寒的人而言,就不宜多吃。而在地域方面,由于夏季南方多為梅雨季節,因此應多吃健脾燥濕食物,如薏米。除了注意因人、因地膳食之外,還要因時膳食。中醫認為,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胃。冬季應多食哪些食品?冬季北方氣候干燥,就應注意補腎養肺潤燥。山藥:特點是補而不滯,不熱不燥,不論男女老幼、有病無病、體健體弱,都適合食用。核桃:能補腎固精、溫肺定喘,又能益氣養血、潤燥潤腸。取核桃仁搗碎同粳米同煮,有補腎、益肺、潤腸的功用。栗子:有健脾養胃、補腎強骨的作用。栗子肉與粳米共煮,有補腎強筋、健脾養胃之功用。百合:有補肺、潤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勞和潤燥止咳的作用。鮮百合、杏仁與粳米同煮粥,加白糖適量溫服,能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用于病后虛熱,干咳勞咳。紅棗:滋陰潤燥、益肺補氣的清補食品。與銀耳、百合、山藥共同煨食,效果更好。用山藥、苡仁、荸薺、大棗、糯米同煮的紅棗糯米粥,放入適量白糖,有健脾胃、益氣血、利濕止瀉、生津止渴之功效,適用于病后體弱及貧血、營養不良、食欲不振、慢性腸炎等患者食用。熬夜后不適中藥來調理現代社會,一些年輕人夜生活豐富,愛熬夜,還有一些職業如醫生、護士等夜班工作者常需通宵工作,長期熬夜易出現失眠、肌膚干燥、上火等癥狀,這時應該及時調理,下面介紹一些中醫治療的簡法。失眠喝酸棗仁粥癥狀:堅持著做完工作,可當暈暈乎乎地倒在床上時,大腦卻非常清醒,失眠了……酸棗仁具有寧心安神、斂汗生津、鎮靜助眠的功效,非常適合因熬夜導致的虛煩不眠,如果能事先煮好酸棗仁粥及百合酸棗仁,等到工作完喝上一些,對于安眠極有幫助。視線模糊服杞菊地黃丸癥狀:盯著電腦的眼睛越來越澀,視線慢慢模糊。熬夜最傷的是眼睛,視疲勞與中醫眼科肝勞一癥相似。因目為肝竅,故名肝勞。因此,具有養肝益腎、明目益睛作用的中成藥,比如杞菊地黃丸、明目地黃丸成了緩解視疲勞的經典藥品。平日里愛熬夜的人不妨常備上述兩種地黃丸,工作時吃上一枚,對護眼大有益處。肌膚干燥服菊花蜜汁癥狀:一宿未過,鏡子里的人已是膚色晦暗、面如土灰,細看看,眼角還有幾絲魚尾紋。菊花不僅清肝明目,祛毒散火,制成飲料喝還能潤澤肌膚,延緩衰老。做法如下:取鮮菊花30克,蜂蜜適量。把鮮菊花用水煮開,熬至濃汁以后,再加入少量煉蜜制成膏。每晚取15克用白開水沖服。上火飲薄荷枸杞茶癥狀:空氣干燥,工作繁忙,勞碌一天后再熬夜很容易“上火”,出現口干舌燥、牙齦腫痛的癥狀。熬夜后上火最好不要靠喝清熱解毒的涼茶來敗火,因為熬夜容易耗陰,所以才導致“上火”,為了人體“陰”的恢復,此時,應該多喝具有滋陰清熱的茶飲,如薄荷、枸杞、金銀花、麥冬等花草茶。需要注意的是,金銀花、麥冬易傷胃并會引起腹瀉,不適宜長期飲用,一旦癥狀有所緩解,就不要再飲用了。而薄荷、枸杞性質溫和,可以長期作為保健茶飲用。另外,還可以多吃蘋果、梨、蘿卜、黃瓜等蔬果。中醫學是世界醫學的瑰寶中醫是中國的原創醫學,是當前最有可能帶動我國科技創新并領先世界、引領全人類健康事業方向的醫學。中醫學在人類健康事業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醫藥能夠發展延續至今,正是把握住了人與外在環境密切相聯的規律,從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多因素出發,整體、全面地把握人與自然的聯系,揭示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保護生命,維護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存質量。中醫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尊重人、保護人,以德為先,治病的同時將人作為活生生的個體來看待,注重人文因素在發病過程中的影響。中醫以不傷害人體為本,望、聞、問、切四診,充分尊重人;針灸推拿等各種治療以給人的損傷和刺激最小為基本原則,中醫治病所選用的藥物均來自天然藥物。中醫藥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發展中醫藥是解決衛生事業發展困境、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的必然選擇。中醫在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復興中起著重要作用,中醫學的復興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數千年的不竭動力,在中醫中藥的庇佑下,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生命得以繁衍,身體得以康健。中醫藥學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