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1-T 218-2019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標準 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住建廳版)_第1頁
DBJ41-T 218-2019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標準 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住建廳版)_第2頁
DBJ41-T 218-2019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標準 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住建廳版)_第3頁
DBJ41-T 218-2019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標準 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住建廳版)_第4頁
DBJ41-T 218-2019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標準 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住建廳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標準2019-05-27發布2019-07-01實施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標準主編單位:河南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批準單位: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鄭州大學出版社鄭州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文件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發布工程建設標準《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標準》的公告現批準《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標準》為我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本標準在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門戶網站(www.hnjs.gov.cn)公開,并由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管理,河南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負責技術解釋。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1·城市地下道路在解決城市交通擁堵、改善城市環境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河南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城市地下道路的數量將越來越多,規模將越來越大。為滿足河南省城市地下道路建設發展要求,進一步規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完善設計標準,對河南省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進行規范和綜合指導,編制組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家和行業標準,并廣泛征求意見,通過反復討論、修改和完善,先后完成了初稿、征求意見稿、送審稿,經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有關專家評審通過后,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備案,由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批準并發布實施。弱電系統、城市地下道路路面鋪裝、交通安全和管理設施、城市地下道路防災。本標準由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管理,由河南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負責解釋。在執行過程中的意見和建議請反饋至河南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鄭州市鄭東新區澤雨街9號;郵編:450000),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河南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鄭州市市政工程總公司主要起草人付大喜阮錦樓李曙光張奇郭炎偉阮飛鵬衛濤楊先平馬晨霞胡曉偉邱國永曹文文趙修旺王敏郭建輝楊保華祁得運吳現濮韓曉芳盛云鴿高峰賀蘭軍陳振平張興達彭飛·2·趙小磊高義東王鑫濤李鐵剛李浩彬郭菲菲李曼徐飛元主要審查人陳大根豆海濤楊永騰寇衛鋒程航張俊岱 3工程條件調查 3.3工程條件調查要求 4總體設計 5城市地下道路結構 5.2荷載分類和荷載組合 5.3建筑材料 5.4結構型式 5.5設計計算 5.6結構抗震 5.7構造要求 5.8工程防水 ·2·6.2設計標準 6.3城市地下道路通風 6.4城市地下道路需風量 6.6通風控制 7給水排水 8.4照明控制及節能 9供配電 9.2供電設施 10.4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系統 11城市地下道路路面鋪裝 ·3· 12交通安全和管理設施 13城市地下道路防災 附錄A車輛有害氣體排放計算因子 附錄B城市地下道路內主體稱重結構的耐火極限實驗的標準升溫曲線和耐火極限判定標準 本標準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條文說明 11.0.1為滿足河南省城市地下道路建設發展要求,進一步規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提高工程設計質量,保障城市地下道路運營安全,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河南省內采用明挖法修建的新建或改建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不適用于地下車庫聯絡道和人行專用城市地下道路。1.0.3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應根據河南省相關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及專項規劃,妥善處理與其他城市公用設施的關系,選取合理可行的技術標準。1.0.4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和本省現行有關規范的規定。2地表以下供機動車或兼有非機動車、行人通行的城市道路。設計規定的結構或結構構件不需進行大修即可按其預定目的使用的時期。限定車輛通行的空間,即為城市地下道路內任何設施設置均不得侵入的輪廓線。整個結構或結構的一部分超過某一特定狀態就不能滿足設計規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狀態為該功能的極限狀態。由荷載引起結構或結構構件的反應,如內力、變形和裂縫等。當采用縱向排煙時,控制煙霧沿城市地下道路坡度逆向流動的最小風速。在城市地下道路縱向設置專用排煙風道,并設置一定數量的排煙口。火災時,遠程控制火源附近的排煙口開啟,將煙氣快速有效地排出行車空間。在城市地下道路外部電源全部中斷時,為滿足疏散或救援需要,采用其他電源系統實施的最低亮度照明。為了降低車輛進出城市地下道路時所產生的“黑洞效應冶“白3在城市地下道路耐火試驗條件下,建筑構件、配件或結構從受到火的作用時起,到失去穩定性、完整性或隔熱性的這段時間。43工程條件調查3.1.1應根據城市地下道路工程不同設計階段的任務、目的和要求,針對城市地下道路結構的類型、特點和規模,確定搜集、調查資料的內容、范圍和深度。各階段調查的資料應齊全、準確,滿足設計要求。施工中遇到異常情況時應補充調查內容或進行專項調查。3.1.2應根據已搜集的城市地下道路沿線地形、地貌、鄰近工程及重要交叉設施、水文及工程地質等資料,編制相應的調查計劃。3.2前期資料搜集3.2.1應全面搜集城市地下道路影響區域的下列資料:1地形、地貌資料,遙感與航測資料;2區域地質資料;4地震歷史、抗震設防烈度、設計地震分組和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等資料;5工程周邊地區的道路交通現狀、道路建設、建設規劃;6城市地下道路沿線相關范圍內既有和規劃的建(構)筑物7供配電條件,給水、排水條件;3.2.2應搜集鄰近相關的既有和規劃城市地下道路、城市軌道交通設施、綜合管廊等地下工程的資料,合理安排,集約化利用地下5空間。3.3工程條件調查要求降水量、霧日、凍結深度等,其中氣溫、風速、降水量應調查其極端值。3.3.2地形測繪應滿足以下要求:1按設計階段的要求,搜集或測繪地形圖、線路橫斷面和縱斷面圖等;2按規定設置測繪的平面及高程控制點;3地形測繪的范圍一般應包括上、下行城市地下道路軸線外側50~100m范圍,如設計有特殊要求,應擴大測繪范圍。3.3.3城市地下道路勘察應與項目建設階段相適應,分階段進行。勘察階段可分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詳細勘察。遇異常情況或為解決設計、施工中特殊巖土問題時可進行施工勘察或專項勘察。3.3.4各勘察階段的目標、方法及范圍應按照現行《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和《市政工程勘察規范》CJJ56的有關規定執行。3.3.5工程建設環境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1場區及鄰近地區的土地使用現狀和規劃、建(構)筑物、各類市政和公用設施。3現場施工條件。3.3.6根據建設環境現狀,對施工和營運中可能造成的環境問題應進行預評估,對需要保護的重要地物還應提出城市地下道路建設對其影響的評價和保護措施。64.1.1城市地下道路總體設計應符合城市總體規劃、路網規劃、地下空間規劃及土地使用計劃的要求,協調好與地面建(構)筑物、地下構筑物、公用管線的關系,減少動拆遷。4.1.2城市地下道路應避免穿越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特別復雜以及嚴重不良地質段。水域段城市地下道路應盡量避開水域中深槽以及河勢變化較大的不穩定河段。當必須穿越時應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工程技術措施。應符合各專業的工藝要求,并符合當地規劃。4.1.4附屬用房地面出入口、排風亭等應根據相關工藝及城市景觀等要求合理設置。4.1.5城市地下道路主體結構應滿足設計使用年限100年的要求。4.1.6當城市地下道路之間、與相鄰建(構)筑物間互有影響時,應在設計與施工中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4.1.7城市地下道路按不考慮裝載易燃、易爆及其他危險品車輛通行條件進行設計。4.1.8城市地下道路設計宜根據工程重要性對施工和運營期的主要風險進行評估,并采取針對性的技術措施降低風險,滿足工程實施可行性及運營安全的要求。4.1.9城市地下道路宜按其封閉段長度L分為5類,如表4.1.9所示。7表4.1.9城市地下道路分類分類封閉段長度L(m)超長城市地下道路特長城市地下道路長城市地下道路中城市地下道路短城市地下道路4.1.11城市地下道路設計速度取值宜與兩端銜接的地面道路采用相同的設計速度,條件困難時,可降低一個等級,并應符合表表4.1.11各級城市地下道路設計速度道路等級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設計速度(km/h)注:除短距離城市地下道路外,設計速度不應大于80km/h。4.1.12城市地下道路設置平曲線及凹形豎曲線路段,必須進行停車視距驗算。4.1.13城市地下道路的出入口間距應能保證主路交通不受分合流交通的干擾,并應為分合流交通加減速及轉換車道提供安全可靠的條件。出入口設置應符合《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8和疏散指示系統技術標準》GB51309有關城市隧道防火相關條文要求,以及當地消防部門的其他規定。4.1.15城市地下道路宜根據其封閉段長度L和預測單洞年平均圖4.1.15城市地下道路工程分級圖4.1.16工程總體設計中,應根據城市地下道路分級,按表4.1.16配置相應的工程安全、運營管理設施。表4.1.16城市地下道路工程安全、運營管理設施配置設施配置城市地下道路分級備注一二三四五通風通風姻姻姻姻▲短城市地下道路可不設專用排煙設施姻姻姻▲▲降溫冷卻▲▲///VI傳感器姻姻姻姻/CO傳感器姻姻姻姻/風速風向檢測器姻姻姻姻/溫度傳感器▲▲///94.2建筑限界4.2.1城市地下道路建筑限界應為道路凈高線和道路兩側側向凈寬邊線組成的空間界線(圖4.2.1)。建筑限界頂角寬度(E)不應大于機動車道或非機動車道的側向凈寬度。建筑限界組成最小(a)不含人行道或檢修道(b)含有單側人行道或檢修道(c)含有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情況一)(d)含有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情況二)圖4.2.1城市地下道路建筑限界、Wp—車行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寬度;p—車行道、人行道或檢修道最小凈高;、h—防撞設施、路緣石外露高度;j—安全帶、路緣帶、檢修道寬度;l—側向凈寬;E、H—建筑限界頂角寬度、高度。表4.2.1建筑界限組成最小值建筑限界組成路緣帶寬度(Wmc)安全帶寬度(Wsc)檢修道寬度(Wj)緣石外露高度(h)建筑限界頂角高度(H)設計速度設計速度取值(m)注:非機動車道路面寬度Wpb或人行道寬度Wp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市道路工程4.2.2城市地下道路建筑限界高度、寬度應根據城市地下道路功能、連接道路的等級確定。當需設置小汽車專用通道時,建筑限界應通過專項論證,并結合路網,完善交通管理和行車安全措施。4.2.3城市地下道路的路面橫坡,應結合城市地下道路內路面排水方案確定,一般取單向坡,坡度宜采用1.0%~2.0%;當采用雙向坡時,應與路段拱坡順接過渡。4.2.4當路面采用單向坡時,建筑限界底邊線應與路面重合;當采用雙向坡時,建筑限界底邊線應水平置于路面最高處。城市地下道路最小凈高應符合表4.2.4的規定。小客車專用道最小凈空應采用一般值;條件受限時,可采用最小值。表4.2.4城市地下道路最小凈高道路種類行駛交通類型凈空(m)機動車道小客車一般值最小值各種機動車續表4.2.4道路種類行駛交通類型凈空(m)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人行或檢修道人4.3橫斷面設計4.3.1城市地下道路橫斷面設計在滿足建筑限界要求的前提下,應充分利用空間,合理布置運營設備和安全疏散設施,同時預留結4.3.2城市地下道路一條機動車道最小寬度應符合表4.3.2的規定。表4.3.2城市地下道路一條機動車道最小寬度道路性質車型及車道類型設計速度城市地下道路大型車或混行車道小客車專用車道注:小客車專用城市地下道路寬度最小值可再減小0.25m。4.3.3設備布置不得侵入建筑限界,并滿足各自工藝要求,方便維修保養。4.3.4單向兩車道城市地下道路右側宜布置檢修道,單向三車道及三車道以上城市地下道路右側可不設檢修道。4.3.5當城市地下道路內部不設檢修道時,側墻下部必須設置防撞設施,防撞設施的設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道路交通設施4.3.6長或特長單向兩車道城市地下道路宜在行車方向的右側設置連續式緊急停車帶,單向兩車道的城市地下快速路應在行車方向的右側設置連續式緊急停車帶,連續式緊急停車帶的最小寬表4.3.6連續式緊急停車帶最小寬度車型及車道類型一般值最小值大型車或混行車道小客車專用車道4.3.7城市地下道路橫斷面宜與相連地面道路一致,當條件受限時,經技術經濟論證后可壓縮斷面,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設置寬度漸變段,漸變段長度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道2洞口外的3s行程內斷面與地下道路內的斷面應保持一致;3當主線交通采用小客車專用道部分下穿時,兩側地面道路或周邊路網應保證其他車輛分流要求,并應做好相應的交通引導和管理。4.3.8城市地下道路橫斷面不宜在同一通行孔內布置雙向交通。當斷面布置困難時,對設計速度大于或等于50km/h的短城市地下道路,可在同一通行孔布置雙向交通,但必須采用中央防撞設施進行隔離;對設計速度小于50km/h的城市地下道路,當在同一通行孔布置雙向交通時,應采用中央安全隔離措施;同時,應滿足運營管理安全需要。4.3.9城市地下道路除快速路外,當同孔內設置非機動車或人行道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宜采取隔離措施;3地下道路內部空氣環境應滿足行人安全的要求,符合現行國家相關標準的規定。4.3.10城市地下快速路嚴禁在同孔內設置非機動車道。除城市地下快速路外,非機動車道和機動車道宜分孔布置,當條件受限需要同孔布置時,必須設置安全隔離設施。4.4.1城市地下道路平面線形應根據路線走向、施工工法、地形和沿線障礙物等因素確定。宜采用不設超高的大曲線半徑。4.4.2城市地下道路洞口內外,按設計速度計算的3s行程長度范圍內,平面線形應保持一致。當條件困難時,應采用安全措施。4.4.3長、特長、超長城市地下道路接地點外的中央分隔帶應在合適位置設置開口。4.4.4城市地下道路線形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市道路路線設4.5.1城市地下道路縱坡宜平緩,機動車道最大縱坡應符合表4.5.1的規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表4.5.1地下道路機動車道最大縱坡設計速度(km/h)一般值(%)34578最大值(%)568注:1.城市地下道路最小縱坡不宜小于0.3%;當條件受限縱坡小于0.3%時,應采取排水設施;2.對長度小于100m的城市地下道路縱坡可與地面道路相同;3.設置非機動車道的城市地下道路縱坡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市道路路線設4.5.2城市地下道路洞口內外,按設計速度計算的3s行程長度范圍內,縱斷面線形應保持一致,有條件時其長度宜按5s設計速度的行程考慮。4.5.3城市地下道路最小坡長、豎曲線最小半徑和最小長度等指標除應滿足《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CJJ193的相關要求外,還應與施工工法相協調。5城市地下道路結構5.1.2城市地下道路結構的設計應以地質勘察資料為依據,根據工程沿線的建設條件,考慮施工和建成以后對環境的影響和環境的改變對結構的作用,通過技術、經濟、功能效果、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綜合評價,選擇合理的施工方法和結構型式。5.1.3城市地下道路結構的耐久性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主體結構和使用期間不可更換的結構構件,應根據使用環境類別,按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的要求進行耐久性設計;2使用期間可以更換且不影響交通通行的次要結構構件,可按設計使用年限50年的要求進行耐久性設計;3臨時結構宜根據其使用性質和結構特點確定其使用年限。5.1.4結構應采用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極限狀態設計方法,采用分項系數的設計表達式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要求進行計算和驗算。主體結構安全等級為一級。結構計算、驗算應符合下列規定:1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應進行結構構件的承載力計算和整體穩定性(傾覆、滑移、上浮)驗算,并應進行結構構件抗震的承載力驗算;2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應進行結構構件的變形驗算、裂縫寬度驗算等。5.1.5城市地下道路結構在工程實施階段應結合施工監測進行信息化設計。5.1.6城市地下道路結構的凈空尺寸必須符合建筑限界要求,并應滿足使用及施工工藝要求,同時應計入施工誤差、結構變形和位移的影響等因素。5.1.7城市地下道路結構在荷載、結構形式和工程地質等條件發生顯著改變的部位設置變形縫時,應采取工程技術措施,控制變形縫兩側不產生影響使用的差異沉降。5.1.8基坑工程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河南省基坑工程技術規范》DBJ41/139等規范和規程的有關規定。5.2荷載分類和荷載組合5.2.1城市地下道路結構上作用的荷載可按表5.2.定荷載的數值時,應根據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等的有關規定,并應根據施工和使用階段可能發生的變化,按可能出現的最不利情況,確定不同荷載組合時的組合系數。荷載分類荷載名稱永久荷載結構自重地層壓力結構上部和破壞棱體范圍內的設施及建筑物壓力水壓力及浮力混凝土收縮及徐變影響預加應力固定設備重量地基下沉影響續表5.2.1荷載分類荷載名稱可變荷載基本可變荷載地面汽車荷載及其動力作用地面汽車荷載引起的側向土壓力城市地下道路內部汽車荷載及其動力作用其他可變荷載人群荷載溫度作用施工荷載偶然荷載地震作用人防荷載注:1.設計中要求考慮的其他荷載,可根據其性質分別列入上述三類荷載中;2.施工荷載包括設備運輸及吊裝荷載,施工機具、施工堆載,相鄰城市地下道路施工的影響等;3.表中所列荷載本節未加說明時,可按國家現行有關標準或根據實際情況確定。5.2.2永久荷載標準值應符合下列規定:1城市地下道路結構自重可按結構設計斷面尺寸及材料重度標準值計算;2地層壓力應按下列規定計算:1)豎向荷載宜按計算截面以上全部土柱重量計算;2)施工階段黏性土水平地層壓力按水土合算,砂性土按水土分算,采用朗肯土壓力公式計算;使用階段水平地層壓力應按靜止土壓力計算,采用水土分算。3)荷載計算應計及地面荷載和破壞棱體范圍的建筑物,以及施工機械等引起的附加水平側壓力。5.2.3可變荷載的標準值、準永久值可按下列規定計算:1在道路下方的城市地下道路,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城市橋確定地面車輛荷載及排列;鐵路下方城市地下道路的荷載,應按現行行2變形受約束的結構,應考慮溫度變化和混凝土收縮徐變對結構的影響;3地面超載一般可按20~30kPa考慮,對于大型施工機械作業區域、施工堆場、覆土厚度特別小或規劃用途已定等情況,地面超載應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后取用。5.2.4偶然荷載可按下列規定計算:1地震作用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2人防荷載應按現行國家標準《人民防空工程設計規范》GB5.2.5結構設計中,應根據施工、使用階段中在結構上可能同時出現的荷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分別進行荷載組合,并應取各自最不利的組合進行設計。5.3建筑材料5.3.1工程材料應根據結構類型、受力條件、使用要求和所處環境等因素選用,并考慮可靠性、耐久性和經濟性。主要受力結構可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必要時也可采用鋼管混凝土結構、鋼骨混凝土結構、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和金屬結構。5.3.2主體結構應根據受力要求確定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5。基坑圍護結構噴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0,灌注樁、地下連續墻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5.3.3普通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鋼筋應按下列規定采用:HRB500E鋼筋;5.3.4預應力鋼筋宜采用預應力鋼絲、鋼絞線和預應力螺紋鋼筋。5.4.1明挖現澆城市地下道路暗埋段、引道段的結構型式應符合下列規定:1城市地下道路暗埋段宜采用整體式多跨矩形、折板形鋼筋混凝土結構;2城市地下道路引道段宜采用U形鋼筋混凝土結構,路面結構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時,引道段可采用懸臂式擋土墻結構或重力式擋土墻結構。5.4.2盾構段城市地下道路結構型式應符合下列規定:1盾構段城市地下道路宜采用裝配式圓形襯砌結構,接頭宜有一定的剛度;2襯砌結構可采用單層襯砌、雙層襯砌或局部設內襯的型式,在滿足工程使用、結構受力、防水和耐久性等要求的前提下,宜優先選用單層裝配式鋼筋混凝土襯砌。5.4.3礦山法城市地下道路結構型式應符合下列規定:1宜采用封閉的曲線形襯砌結構,襯砌斷面周邊外輪廓宜圓順;在穩定地層中或受其他條件限制時,可采用直墻拱襯砌結構;特殊情況下也可采用矩形框架結構。2襯砌形式應采用復合式襯砌,在內外層襯砌之間鋪設防水層或隔離層。5.4.4頂進法施工的結構,當長度較大時,應分節頂進。分節長度應根據地基土質、結構斷面大小及控制頂進方向的要求確定。5.5設計計算5.5.1結構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城市地下道路結構設計應嚴格控制基坑開挖引起的地面沉降量,對由于土體位移可能引起的周圍建(構)筑物和地下管線產生的危害應進行預測,依據不同建筑物,按有關規范、規程的要求或通過計算確定其允許產生的沉降量和次應力,并提出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的技術措施。地面變形允許數值應根據現狀評估結果,對照類似工程的實踐經驗確定。2城市地下道路結構應按施工階段和正常使用階段分別進行結構強度、剛度和穩定性計算。對于鋼筋混凝土結構,尚應對使用階段進行裂縫寬度驗算;偶然荷載參與組合時,不驗算結構的裂縫寬度。3普通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最大計算裂縫寬度允許值應根據結構類型、使用要求、所處環境和防水措施等因素確定。4處于一般環境中的結構,按荷載準永久組合并計及長期作用影響計算時,構件的最大計算裂縫寬度允許值可按表5.5.1中的數值進行控制;處于凍融環境或侵蝕環境等不利條件下的結構,其最大計算裂縫寬度允許值應根據具體情況另行確定。表5.5.1鋼筋混凝土構件的最大計算裂縫寬度允許值環境條件最大計算裂縫寬度允許值(mm)水中環境、土中缺氧環境洞內干燥環境或洞內潮濕環境干濕交替環境注:1.當設計采用的最大裂縫寬度的計算式中保護層的實際厚度超過30mm時,可將保護層厚度的計算值取為30mm;2.洞內潮濕環境指環境相對濕度為45%~80%。5計算簡圖應符合結構的實際工作條件,反映地層與結構的相互作用,當受力過程中受力體系、荷載形式等有較大變化時,宜根據構件的施作順序及受力條件,按結構的實際受載過程及結構體系變形的連續性進行結構分析。6結構設計應按最不利情況進行抗浮穩定性驗算。抗浮安全系數當不計地層側摩阻力時不應小于1.05;當計及地層側摩阻力時,根據不同地區的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可采用1.10~抗浮安全系數。7直接承受汽車荷載的中板等構件,其計算及構造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8城市地下道路結構應進行橫斷面方向的受力計算,遇下列情況時,尚應進行縱向強度和變形計算:1)覆土荷載沿其縱向有較大變化時;2)結構直接承受建(構)筑物等較大局部荷載時;3)地基或基礎有顯著差異,沿縱向產生不均勻沉降時;4)地震作用時。9當變形縫的間距較大時,應計及溫度變化和混凝土收縮對結構縱向的影響。10空間受力作用明顯的區段,宜按空間結構進行分析。5.5.2基坑工程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基坑工程設計應根據工程特點和工程環境保護要求等確定基坑的安全等級、地面允許最大沉降量、圍護墻的水平位移等控制要求;2基坑工程應根據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基坑深度、沉降和變形控制要求,通過技術經濟比較選擇支護形式、地下水處理方法和基坑保護措施等;3基坑工程應進行抗滑移和傾覆的整體穩定性、基坑底部土體抗隆起和抗滲流穩定性及抗坑底以下承壓水的穩定性檢算。5.6.1城市地下道路結構的抗震設防類別的劃分,應符合下列要求:1一級、二級城市地下道路結構為重點設防類(乙類)。2三級~五級城市地下道路結構為標準設防類(丙類)。5.6.2城市地下道路結構的抗震設防目標為:1當遭受低于本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響時,結構不損壞,對周圍環境及城市地下道路正常通行無影響;2當遭受相當于本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影響時,結構不損壞或僅需對非重要結構部位進行一般修理,對周圍環境影響輕微,不影響城市地下道路正常通行;3當遭受高于本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響時,結構不發生嚴重破壞且便于修復,無重大人員傷亡,對周圍環境不產生嚴重影響,修復后的城市地下道路應能正常通行。5.6.3對乙類城市地下道路結構,抗震等級為二級,應按高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強其抗震措施;對丙類城市地下道路結構,抗震等級為三級,應按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加強其抗震措施。5.7構造要求5.7.1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根據結構類別、環境條件和耐久性要求等確定,一般環境作用下混凝土結構構件最外層鋼筋保表5.7.1混凝土結構構件最外層鋼筋保護層最小厚度結構類別保護層厚度(mm)明挖法現澆結構外側外側框架柱圍護結構地下連續墻外側灌注樁5.7.2明挖法施工的城市地下道路結構周邊構件和中板每側暴露面上分布鋼筋的配筋率不宜低于0.2%,同時分布鋼筋的間距也5.7.3變形縫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擋土墻和U形槽結構應每間隔10~20m設置一道變形縫,明挖暗埋段結構變形縫間距宜取30~50m。2如有充分依據或采用可靠措施后,變形縫最大間距可適當增大。5.8.1城市地下道路防水設計,應根據氣候條件、工程地質和水進行,滿足結構的安全、耐久性和使用要求。5.8.2防水設計應遵循“以結構自防水為根本,以接縫防水為重點,多道設防,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冶的原則,采取與其相適應的防水措施。5.8.3城市地下道路防水等級應根據工程的重要性、設計使用年限等按現行《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選用二級或高于二級的防水標準。二級防水標準應符合以下規定:1整條城市地下道路平均滲水量不應大于0.05L/(m2·d),2的平均滲水量不應大于0.15L/(m2·d);2城市地下道路內表面濕漬不應大于總防水面積的2/1000,2內的濕漬不應超過3處,單個濕漬的最大面積不應大5.8.4處于不同埋深區域的城市地下道路結構防水混凝土的抗表5.8.4防水混凝土設計抗滲等級工程埋置深度H(m)保護層厚度(mm)5.8.5城市地下道路工程采用的防水混凝土、水泥砂漿防水層、橡膠密封墊、螺孔橡膠圈、橡膠止水帶等材料特性應符合現行國家5.8.6明挖法現澆城市地下道路結構應采用防水混凝土澆筑,防表5.8.6明挖法現澆結構防水措施工程部位防水措施選用原則主體結構一級外貼防水卷材外涂防水涂料防水砂漿金屬防水板二級施工縫一級遇水膨脹止水條(膠)外貼式止水帶中埋式止水帶外抹防水砂漿外涂防水涂料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預埋注漿管應選2種二級后澆帶補償收縮混凝土一級外貼式止水帶預埋注漿管遇水膨脹止水條(膠)應選2種二級續表5.8.6工程部位防水措施選用原則變形縫中埋式止水帶一級外貼式止水帶可卸式止水帶防水密封材料外貼防水卷材外涂防水涂料應選2種二級6.1.1城市地下道路通風系統設計應綜合考慮道路等級、工程規市地下道路平面與縱斷面線形、環境保護要求、火災時煙氣控制和運營費用等因素。6.1.2城市地下道路通風系統應具有以下功能:1正常及阻滯交通時,應對CO、煙霧、NOx和異味等進行稀釋,城市地下道路內部空氣環境符合本標準6.2的規定;2火災事故時,應具有防災排煙和通風功能。6.1.3城市地下道路通風系統設計應滿足以下要求:10m/s,特殊情況下可取12m/s,雙向交通城市地下道路的設計風2應根據環境影響報告書對污染空氣排放及噪聲要求,結合工程實施條件確定污染空氣排放方案,通風設備應采取措施使傳至室外的噪聲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3在特殊工況下、短時間內交通條件發生變化時,通風系統應具有一定的適應性。4雙向交通行駛時,城市地下道路內運營通風的主流方向不應頻繁變化。5通風機房應根據通風工藝要求布置,盡量臨近主體隧道。6地面應根據通風工藝及城市景觀的要求合理設置。排風亭高度應滿足環境保護、防洪的要求。低排風亭宜與綠化結合,敞開式低風亭應設置防護措施。7通風機房、消防泵房、污水泵房、廢水泵房置通風設施。6.1.4城市地下道路通風系統應按預測交通流量設計,根據項目按近、遠期分期實施安裝的,應分別預測交通量。設備宜考慮近期、遠期分期實施的可行性。6.1.5城市地下道路通風系統設計應采取有效措施,保證通風系統某一局部失效時,系統的整體功能維持在適宜的水平。6.1.6通風系統設計和設備配置應考慮運營節能的要求。6.1.7通風系統的管材和消聲材料應采用A級不燃材料,當局部有困難時可采用B1級難燃材料,管材和消聲器材料還應具有防6.2設計標準6.2.1城市地下道路內部環境標準應滿足下列要求:1CO設計濃度應滿足表6.2.1-1不經常阻滯經常阻滯關閉隧道養護維修1)發生交通阻滯時,平均車速為10km/h的計算長度可按不2)非機動車城市地下道路CO設計濃度不應大于30cm3/m3。2煙霧設計濃度應滿足表6.2.1-2要求:表6.2.1-2煙霧設計濃度(熒光燈、LED燈等光源)車速v或工況煙霧設計濃度(cm3/m3)[消光系數K(10-3/m)]不經常阻滯經常阻滯555597關閉隧道養護維修332設計濃度應滿足表6.2.1-3要求:工況正常或阻滯時養護維修時14空氣中異味稀釋應滿足以下要求:1)城市地下道路內空間不間斷換氣次數不應低于3次/h。2)采用縱向通風的城市地下道路,城市地下道路內換氣風速6.2.2超長隧道、特長隧道和長隧道應考慮通風系統通過洞口、通風井傳至城市地下道路外的噪聲和污染物速率及濃度符合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要求。6.3城市地下道路通風6.3.1五級城市地下道路宜采用自然通風方式,采取增強自然通風的措施,保證城市地下道路內的CO、煙霧濃度和NO2達到設計標準,并無異味。設置機械通風可按照4.1.15節和4.1.16節相關規定。6.3.2單向交通城市地下道路在正常交通和阻滯交通時,應優先采用縱向通風或縱向分段通風方式,充分利用交通通風力。當工況車速小于設計風速時,交通通風力應作為阻力考慮。雙向交通時的城市地下道路,交通通風力宜作為阻力考慮。6.3.3超長隧道和特長隧道應對隧道內的溫度進行計算,當隧道內空氣溫度超過45益時,應設置降溫措施。6.3.4通風設計應考慮城市地下道路廢氣的集中排放或凈化的措施,具體規定應滿足下列要求:1當廢氣采用集中排放時,集中排放量不宜小于城市地下道路廢氣總量的70%;2當采用凈化設備時,凈化效率不宜低于80%。6.3.5當城市地下道路進、出洞口錯位設置時,上、下行城市地下道路進出口封閉段的長度差不宜小于10m。6.3.6當城市地下道路進、出洞口平行設置時,上、下行城市地下道路中隔墻需向洞外延伸,延伸部分設計應符合以下規定:1高度不宜低于城市地下道路凈空高度的2倍。2長度不宜小于城市地下道路水力直徑的5倍。6.4城市地下道路需風量6.4.1車輛有害氣體的排放量,應按設計初期、近期和遠期預測交通流量、交通組成、車輛狀況,并結合當地的汽車尾氣限排標準計算,取其大者作為設計值。量中的最大值,計算時應按計算行車速度及每降低10km/h一檔的工況分別進行計算。2所需風量按公式(6.4.3-1)計算,稀釋煙霧所需風量按公式(6.4.3-2)計算,城市地下道路新風污染物允許濃度應考慮環境的本底濃度和鄰洞污染空氣的影響。(6.4.3-1)式中V—需風量(m3/h);veh—城市地下道路內車輛自然數量;Q—車輛CO、NO2單車排放量[g/(h·輛)];adm—城市地下道路內污染物允許濃度標準(g/m3);amb—城市地下道路新風污染物允許濃度標準(g/m3)。(6.4.3-2)式中nveh—城市地下道路內車輛數量;Q—車輛顆粒物單車排放量[m2/(h·輛)];Kadm—城市地下道路內煙霧允許濃度標準,以消光系數表示(m-1)。6.4.4城市地下道路內車輛有害氣體排放以2010年為基準年進行計算,小汽車和輕型車有害氣體排放按公式(6.4.4-1)計算,重型柴油車有害氣體排放按公式(6.4.4-2)計算:ex(v,i)·fh·ft·fe+4.7·v·qen(v)/1000(6.4.4-1)式中Q—小汽車和輕型車CO單車排放量[g/(h·輛)]、NO2單車排放量[g/(h·輛)]和顆粒物單車排放量2/(h·輛)],其中僅柴油車計算顆粒物;ex(v,i)—2010年小汽車和輕型車CO單車排放量[g/(h·輛)]、NO2單車排放量[g/(h·輛)]和顆粒物單車排放量[m2/(h·輛)];fh—海拔修正因子,取值1.0;ft—海拔修正因子,見附錄A;fe—海拔修正因子,見附錄A;v—車速(km/h);ne(v)—非排放顆粒物[mg/(km·輛)],該項僅計算顆粒物時采用,見附錄A;ex(v,i)·fh·ft·fe·fm+4.7·v·qen(v)/1000(6.4.4-2)式中Q—重型柴油車CO單車排放量[g/(h·輛)]、NO2單車排放量[g/(h·輛)]和顆粒物單車排放量[m2/(h·輛)];ex(v,i)—2010年重型柴油車CO單車排放量[g/(h·輛)]、2單車排放量[g/(h·輛)]和顆粒物單車排放量[m2/(h·輛)];fm—質量修正,見附錄A。6.5.1風道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2風道吸入口處應設置防止異物吸入的網罩;3應采取可靠的防排水措施,防止滲漏水;4設置檢修用進出口樓梯和照明燈具;5風道內壁面應光滑平整,斷面變化處應平順過渡。6.5.2通風井設置應符合以下規定:1城市地下道路進風井應設在空氣潔凈地方,進風應直接采自大氣;2排風井的高度應滿足廢氣排放的環境保護要求,排風應直接排出地面;3當采用高風井集中排放廢氣時,應采用向上高空直排方式,風速宜取用10m/s;4當進、排風井合建時,排風口比進風口高出不少于5m,進風口與排風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小于10m,且應結合洞口風向頻率等實際情況,確保排放廢氣不回流至進風口。試和維修預留空間位置。6.5.4通風機房應為大型通風設備設置運輸、安裝通道及孔洞,并應能裝設起吊設施。6.5.5城市地下道路軸流風機的設置和選型應滿足以下要求:1城市地下道路送、排風機宜并聯設置,每一通風系統臺數2單向運轉風機效率不宜小于85%,雙向運轉風機效率不宜6.5.6射流風機的設計與安裝應符合以下規定:1射流風機的縱向間距及與洞口的距離不宜小于60m,同組并列吊裝的射流風機中心間距不應小于風機直徑的2倍;2吊掛在行車道內的射流風機宜位于建筑限界以外1520cm處,風機軸線與城市地下道路軸線平行;3支承風機的結構強度不應小于實際靜載荷的15倍,風機安裝前應做支承結構載荷試驗;4射流風機射程范圍內氣流應盡量不受其他構筑物(如情報5單向城市地下道路宜選擇單向射流風機,雙向交通城市地下道路應選擇雙向射流風機,同一城市地下道路的風機型號宜相同,并與城市地下道路排煙設計相結合,滿足排煙需求。6.6通風控制6.6.1城市地下道路通風系統應設置通風環境檢測系統,對城市地下道路內廢氣濃度、能見度和通風氣流風速、風向等進行實時監測。通風控制應根據城市地下道路運營過程中的交通狀況,適時調整通風量及通風模式。通風控制應具備以下功能:1正常工況下,根據城市地下道路內的環境狀態、交通狀態,調整通風量,以較小的耗電量提供必要且充分的換氣;2事故工況下,及時切換至事故運營模式。6.6.2城市地下道路通風設備應設置現場控制和中央控制兩級控制。6.6.3城市地下道路通風宜采用自動控制方式,并輔以手動控制。6.6.4城市地下道路風量檔級劃分應符合以下規定:1應結合通風系統設備配置和營運條件進行適當的風量檔級劃分;2風量檔級的劃分不宜過細,可取用系統總容量的15%20%為一檔,并應考慮營運電力消耗。6.6.5通風系統控制宜符合以下要求:2監控系統應根據城市地下道路運營需要不斷完善功能。7.1.2排水應分類集中,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且互不連通的系統就近排放。納入城市水體或城市排水管網的各類雨污水水質7.1.3給排水管道不宜穿越結構變形縫。必須穿越時,應設置補償管道伸縮和剪切變形的裝置。7.1.4給排水設備的選型應遵循技術先進、工藝成熟、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的原則,規格宜統一。設計中應為施工安裝、操作管理、維修檢測及安全養護等提供便利條件。7.1.5金屬給水排水管道及配件應進行防腐處理。明露的給排水金屬管道應進行保溫處理。7.2.1可通行灑水車的城市地下道路可不設給水系統,無法通行灑水車或設有水消防系統的城市地下道路應設置給水系統。7.2.2給水系統水源宜采用市政供水,若采用其他水源,應滿足7.2.3城市地下道路用水量應按消防及沖洗用水量之和計。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GB50974取值,沖洗用水量可按每次12計。7.2.4城市地下道路埋地部分管道宜選用球墨鑄鐵管、鋼絲網骨架塑料復合管和加強防腐的鋼管等管材,明敷管道應采用熱浸鋅鍍鋅鋼管等金屬管材。7.2.5管道穿越變形縫處應根據變形量合理選用補償裝置。7.2.6靠近城市地下道路進出口部及通風口部管道應采取保溫措施,必要時需設置電伴熱系統。7.3.1城市地下道路應設置排水系統,宜采用分流制。7.3.2城市地下道路排水主要為敞口部位雨水、路面沖洗廢水、消防廢水及滲漏水。7.3.3城市地下道路排水系統應獨立設置,出水口應可靠。7.3.4城市地下道路范圍雨水系統設計重現期應根據道路等級及道路的區位進行選取且不宜小于50年。7.3.5城市地下道路兩側排水邊溝斷面尺寸應根據城市地下道7.3.6城市地下道路宜在洞口附近設置橫截溝。7.3.7城市地下道路排水應結合周邊水系及市政排水管道情況采用泵站排水或自流排水。7.3.8采用泵站排水時,廢水泵站應設在城市地下道路最低點,隧道敞開段雨水泵站宜靠近洞口設置,具體按現行《室外排水設計7.3.9采用自流排水時,應校核受納水體洪水位,必要時采取工程措施防止水體倒灌入城市地下道路。7.3.10自流排水管道系統檢查井間距可按《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中相關規定執行,檢查井應設防墜落網等安全措施。7.3.11泵站排水應經過泄壓后方可接入室外排水管道系統。7.3.12城市地下道路泵站壓力排水管道宜采用鍍鋅鋼管,自流管道及泄壓井后管道宜采用鋼筋混凝土管道。1城市地下道路電光照明不但應提供城市地下道路內行車必須的視覺環境,也應同時實現對城市地下道路內車流量分流及匯流的行車誘導。2城市地下道路照明的設計應結合道路車速、洞外亮度等綜合確定,且應包括正常交通工況設計和異常交通工況設計。1城市地下道路的照明設置范圍包括日間照明和夜間照明;2當城市地下道路封閉段長度不大于50m時,城市地下道路照明可不設置日間照明;若城市地下道路所在路段未設置照明,城市地下道路應預留照明及配電相關預埋件。3當城市地下道路封閉段長度大于50m時,城市地下道路日間照明應包括入口段照明、過渡段照明、中間段照明及出口段照4城市地下道路應在道路兩側考慮反光措施,在地下道路兩側墻面2m高范圍內的平均亮度,不應低于路面平均亮度的60%,且總亮度均勻度不宜低于0.4。設備。6縱坡大于2%,且大型車比例大于50%的特長城市地下道路維護系數取0.6,其余取0.7。7平均亮度與平均照間的換算系數宜實測確定;無測試條件時,黑色瀝青路面可取15lx/(cd·m-2),水泥混凝土路面可取10lx/(cd·m-2)。圖8.1.2各照明段亮度與長度示意圖圖中:P-城市地下道路洞口;B-入口段終點;L20(S)-洞外亮度(cd/m2);Lth-入口段亮度;Ltr-過渡段亮度;Lin-中間段亮度;Dth-入口段長度;Dtr-過渡段長度。8城市地下道路的夜間照明應符合以下規定:不設置日間照明的城市地下道路,其夜間照明亮度等級不應低于所連接道路照明設計標準值,且不應超過所連接道路照明設計標準值的3倍;設置日間照明的城市地下道路,其夜間照明由基本照明提供。8.2照明布設城市地下道路入口段、過渡段、出口段、匝道段照明應由基本照明和加強照明組成;基本照明應與中間段照明一致。入口段宜劃分為TH1、TH2兩個照明段,與之對應的亮度應分別按下列公式計算:20(S)(8.2.1-1)20(S)(8.2.1-2)式中Lth1,Lth2—入口段亮度值(cd/m2);k—入口段亮度折減系數;L20(S)—洞外亮度(cd/m2)。表8.2.1-1車行城市地下道路入口段亮度折減系數設計車速(km/h)入口段亮度折減系數k注:當城市地下道路交通控制系統和道路分隔設施完善時,k值宜選擇表中低檔值(后值),反之選高檔值(前值)洞外亮度值可按表8.2.1-2取值。表8.2.1-2L20(S)確定方法天空面積百分比洞口朝向或洞外環境設計車速(km/h)南洞口——北洞口——南洞口北洞口南洞口北洞口續表8.2.1-2天空面積百分比洞口朝向或洞外環境設計車速(km/h)亮環境暗環境注:1.天空面積百分比指20毅視場中天空面積百分比;2.南洞口指北行車輛駛入的洞口,北洞口指南行車輛駛入的洞口;3.東西洞口取南北洞口中間值;4.暗環境指洞外景物(包括洞門建筑、遮光棚等)反射比低的環境,亮環境指洞外景物反射比高的環境。入口段總長度不應小于1倍停車視距,Dth1=Dth2,機動車停車視距參照表表8.2.1-3選取。表8.2.1-3機動車停車視距設計車速(km/h)坡度/%-4-3-2-101234入口段照明設施可自封閉段起點后10m開始布設。8.2.2過渡段照明:過渡段照明亮度標準值可按照表8.2.2-1取值。表8.2.2-1過渡段亮度標準值照明段TR1TR2TR3亮度標準值(cd/m2)LLL注:當過渡段亮度低于中間段亮度設計標準值時宜按中間段亮度設計。過渡段各段照明長度可按照表8.2.2-2取值。表8.2.2-2過渡段各段照明長度設計車速(km/h)長度(m)TR1TR2TR3當城市地下道路所連接道路為快速路、主干道時,中間段亮度當城市地下道路內按設計速度行車時間超過20s時,照明燈具布置間距應避開頻閃區間;具體應符合表8.2.3要求。表8.2.3城市地下道路照明燈具安裝間距設計車速(km/h)燈具安裝間距單向交通城市地下道路應設置出口段照明,出口段長度宜取60m,其設計亮度標準值宜為中間段亮度設計標準值的5倍。自地面進入城市地下道路的匝道入口端按照城市地下道路入口進行設計,自城市地下道路駛出地面的匝道出口照明按照城市地下道路出口段進行設計;各匯聚段、分流段亮度取值不應低于5倍基本照明亮度。8.2.6緊急停車帶照明:緊急停車帶照明按照基本段照明亮度的5倍進行設置。設置夜間照明的城市地道應設置應急照明。可采用基本照明的部分燈具作為應急照明燈具。地下道路及附屬房間的應急照明及疏散指示設計及燈具選擇應滿足《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GB17945及《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技術標準》GB51309規定和有關市場準入制度的產品。8.2.8亮度均勻度:城市地下道路路面亮度的均勻度指標應滿足下表要求。表8.2.8路面亮度均勻度要求設計車速(km/h)路面亮度總均勻度U0路面亮度縱向均勻度UL8.2.9非機動車城市地下道路及人行城市地下道路照明:1封閉段長度100m以上非機動車道城市地下道路設置日間照明。非機動車道城市地下道路加強照明可按照40km車速行車城市地下道路的一半進行設置;基本照明應與所連接道路行車道路面亮度保持一致。2封閉段長度100m以下非機動車道城市地下道路僅設置夜間照明。3人行城市地下道路或通道照明應參照《城市道路照明設計設備房間照明應參照《建筑照明設計規范》GB50034相關要求進行設置。8.3照明光源及燈具8.3.1小型車輛為主的城市地下道路應優先選用高顯色性的LED燈具;重型車輛較多的城市地下道路應優先選用高透霧能力的高壓鈉燈等氣體放電燈具。8.3.2城市地下道路燈具應滿足以下一般規定:1防護等級不低于IP65。2應結合城市地下道路特點進行配光和防眩設計。3光源和附件便于更換。4燈具零部件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5燈具安裝角度易于調節。6氣體放電燈的燈具效率不應低于70%,功率因數單燈補償7LED城市地下道路燈具的功率因數不應小于0.95。8當選用LED光源時,色溫宜為3000~5000K,不應高于8.4照明控制及節能1照明控制設計應結合洞外亮度、時間、交通量、設計速度、天氣條件、光源特性等綜合確定。2照明控制設計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或自動控制為主、手動控制為輔的控制方式。3城市地下道路內發生交通事故、火災或進行交通管制時,城市地下道路內所有照明燈具宜開啟到最大程度。1城市地下道路照明設計應合理選擇設計參數,通過多方案的經濟技術分析論證,確定合理、節能的照明方案。2城市地下道路照明設計應根據交通量變化、季節更替等多種工況制定調光方案。3城市地下道路主體設計宜對城市地下道路洞口、接近城市地下道路入口路段進行處理,降低洞外亮度值。4洞口外至少一個照明停車視距長度的路面可采用黑色路面。5當條件具備時,宜采用光導管等節能照明設施。供配電設施設計內容應包括城市地下道路正常運行及運營維護所需要的供電和配電設施。1供配電系統設計應按照負荷性質、用電容量、工程特點和區域供電條件,統籌兼顧,合理確定設計方案。2應結合當地規劃、工程發展及規模,近期與遠期設計統籌設計。3供配電系統設計應采用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高效節4供配電設計除滿足本標準外,應滿足國家、行業有關供配電相關規范及標準要求。9.1.3用電質量及節能:1設備、線纜等的選擇應將能耗作為必要比選因素,并考慮設計期內運營成本。2應合理設置無功補償,功率因數應不低于0.9且滿足當地電力部門要求。9.2供電設施城市地下道路電力負荷應根據對供電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斷供電對人身安全、經濟損失所造成的影響程度進行分級。具體如表表9.2.1城市地下道路用電設施負荷分級序號電力負荷名稱負荷等級1應急照明一級負荷中重要負荷電光標志交通監控設施弱電控制設施緊急呼叫設施火災監測與報警設施中央控制設施2消防水泵一級負荷排煙風機3非應急用照明二級負荷通風風機次干道及支路雨水泵、潛污泵地下運營空間的生活用電4維修插座、引道照明等其他負荷三級負荷9.2.2城市地下道路供電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城市地下道路一級負荷應由雙重電源供電。一級負荷容量不大時,應優先從臨近電力系統取得第二低壓電源。設置有大負荷消防泵及雨污水泵負荷的城市地下道路,宜設置柴油發電機組作為備用電源。2一級負荷中特別重要負荷,應設置不間斷電源裝置(UPS)或應急電源裝置(EPS)作為應急電源,并不得將其他負荷接入應急供電系統。照明電源和控制電源宜分別單獨設置。3城市地下道路二級負荷的供電系統宜由兩回路電源線路供電,當一路電源中斷供電時,另一路電源應能滿足全部一級負荷和二級負荷的供電要求。當波形、頻率、電壓等電能質量指標不滿足國家有關標準時,應采取相應措施,提高供電質量。當城市地下道路內設置有較多非線性負荷時,應配備濾波消除裝置。1宜選用低損耗、低噪聲、接線組別為DYn11型的節能型變壓器,根據項目情況及經濟技術水平發展情況,可選用非晶合金的節能型變壓器。2當無法取得兩路獨立電源時,宜選用高速柴油發電機組和無刷勵磁交流同步發電機作為第二電源,并配備自動電壓調整裝置。柴油發電機應裝設快速自啟動裝置和電源自動切換裝置,啟動時間宜不超過15s。柴油發電機配備儲油池或配備下位油箱。3不間斷電源裝置(UPS)及應急電源裝置(EPS)設計應符合以下規定:當UPS(EPS)所載負荷為消防負荷時,UPS(EPS)的持續供電下道路不應小于60min;其余地下道路,持續供電時間不應小于當UPS(EPS)所載負荷為其他負荷時,其持續供電時間不小于30min,當負荷本身對供電有其他要求時,UPS(EPS)應滿足相關要求。9.2.5雙電源自動投入裝置應有防并運行的措施。1設置中央控制管理設施的城市地下道路應設置電力監控系統。2城市地下道路電力監控系統應能滿足城市地下道路電氣設備和線路的繼電保護及電氣測量要求,應具備電氣設備的監視、工作穩定。3城市地下道路電力監控系統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設計應的規定。4若供配電設施供電范圍包含消防負荷,城市地下道路供配電系統應設置電氣火災監控系統及消防設備電源監控系統。設置要求參見相關規范。9.2.7電氣房間布設及對其他專業要求:1城市地下道路變電所所址選擇應滿足《20kV及以下變電所設計規范》GB50053及《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有關要求。2城市地下道路配變電裝置的布設應滿足《20kV及以下變相關規范要求。3當城市地下道路變配電用房為地下設置時,應滿足以下要求:1)應考慮設備運輸進出通道。運輸通道的尺寸及地面的承重能力應滿足搬運設備的最大不可拆卸部件的要求。2)變配電房間內應配備溫度、濕度檢測及調節裝置。3)變配電房間內應配備防排水措施。4)當設置地下柴油發電機室時,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0h的隔墻和其他部位隔開;并應根據柴油發電機的性能配備相應的環境檢測及環境改善裝置。9.3.1配電方式:對泵類、風機負荷等大負荷設備宜采用放射式配電;對燈具、監控設施等可采用樹干式配電方式;對檢修插座等可采用鏈式配電方式。9.3.2電纜選型及線纜敷設:3城市地下道路內一級負荷電纜應優選選用低煙無鹵耐火銅芯電纜;二級負荷及三級負荷可采用低煙無鹵阻燃銅芯電纜。4城市地下道路內不宜設置10kV以上電壓等級電纜;當設置有10kV線纜時,應采用礦物絕緣銅芯電纜或采用不低于2h的耐火封堵措施與城市地下道路內其他線纜及用電設備分開。9.3.3配電裝置:1城市地下道路內各配電箱、柜的防護等級應不低于IP65。2城市地下道路內各類電力負荷應根據負荷性質、功能的不同設置單獨的配電回路。3城市地下道路內宜設置供維修和養護的配電回路,回路末端應設置漏電保護裝置。4城市地下道路內用電設備端子處電壓偏差允許值(以額定電壓的百分數表示)宜按依5%驗算。距城市地下道路變電所較遠的電動機,當端電壓低于額定值的95%時仍能保證電動機溫升符合有關規定,電動機的端電壓要求可降低為不低于額定值的90%。1城市地下道路接地裝置宜利用城市地下道路支護內錨桿、鋼筋網等自然接地體。2在城市地下道路主電纜橋架或支架應設置一條貫穿城市地下道路的接地干線,接地干線宜與城市地下道路自然接地體重復接地,其重復接地間距不宜大于50m。3在城市地下道路兩端洞口附近應各設置一組接地裝置。要求城市地下道路總接地電阻不大于1贅。該接地裝置應與城市地下道路洞內的接地干線可靠連接。4高壓供電線路在進入變電所、配電房前應為護套電纜,其金屬護套或鋼管兩端應可靠接地。5地下變電所、地下用電房間的接地網應借助地面結構結構鋼筋,且要求房間鋼筋籠與城市地下道路鋼筋籠一體設置;當接地電阻不滿足要求時,可在房間周邊地下補充設置垂直接地極。6城市地下道路中建筑物及為城市地下道路服務的建筑物應做總等電位聯結。的有關規定。城市地下道路防雷及防過電壓設計應滿足《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及《交流電氣裝置的過電壓保護和結緣配合設計10.1.1城市地下道路弱電系統應由綜合監控、通信等系統組成,須滿足城市地下道路安全運營的要求。10.1.2弱電系統除應符合本標準的規定之外,還應符合有關現行標準的規定。10.1.3城市地下道路弱電系統對外應留有以下接口:系統;2與接線道路相關的運營管理部門;10.1.4城市地下道路外安裝的弱電設備的防護等級不應低于IP65標準,城市地下道路內設備的防護等級不應低于IP40標準。10.2.1綜合監控系統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包含前端設備布設,信息傳輸以及后臺管理等組成部分。10.2.2綜合監控系統應先確定管理體制,傳輸方案和各級管理中心的規模應根據管理體制來制定。10.2.3綜合監控系統的設計應與城市地下道路土建工程設計、沿線和相鄰路段的監控系統設計相協調。10.2.4綜合監控系統應按照以下總體原則進行設計:安全實用、10.2.5綜合監控系統的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的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和行業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1城市地下道路宜設置獨立的城市地下道路監控管理中心,負責本城市地下道路以及相鄰城市地下道路的指揮調度、圖像管理、數據分析、遠程控制、緊急救援等功能實現,同時需要具備接入或者預留接入上級管理中心的條件。2城市地下道路監控等級的設計內容一般包含中央控制系接地、線纜及相關設施等,同時要根據通風、消防、照明等專業的要求,補充相應的控制和聯動方案。10.2.7中央控制系統設計應滿足以下要求:計算機系統應采用星型百兆級以上規模網絡結構,宜采用星型千兆級以上規模網絡結構。1主服務器應采用具有熱備份功能的企業級設備。2磁盤陣列應配置保存3年以上數據的容量。3沿線圖像宜對應顯示在電視墻上;采用輪詢顯示時,顯示4大屏顯示總面積應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5多屏拼接控制器視頻輸入/輸出數量不應少于拼接屏幕數量。6顯示系統應能顯示城市地下道路監控系統主要工作站的顯示器信號。10.2.8現場控制系統設計應滿足以下要求:1具備收集城市地下道路區段各檢測設備檢測信息的功能,3配電房宜設置主本地控制器,并應配置觸摸屏。4主本地控制器應采用雙電源雙CPU冗余結構,其他本地控制器宜采用雙電源結構。1應在城市地下道路監控管理中心設置事故事件視頻檢測報警系統,對車輛事故、行人、拋灑物等異常事故事件進行自動報警,并具有完成視頻自動切換和聯動報警功能。2攝像機應設置于城市地下道路內、城市地下道路外及城市地下道路附屬管理建筑處。3攝像機宜設置于城市地下道路內車行橫通道、人行橫通道處。4城市地下道路外攝像機宜設置在城市地下道路擋墻段起點,應能清楚地監視洞口區域的全貌和交通狀況。若擋墻段有足夠的空間,也應在擋墻段設置,設置間距不應大于150m。5城市地下道路內攝像機直線段設置間距不應大于150m,曲線段設置間距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減小,應能全程連續監視城市地下道路內車輛運行情況和報警救援設施使用狀況。6單洞兩車道及以下的城市地下道路宜采用單側布設,單洞兩車道以上的城市地下道路宜采用雙側布設。7城市地下道路外攝像機應為配有光圈自動調節、變焦鏡8城市地下道路內攝像機應為配置有自動光圈、定焦距和防護罩的低照度攝像機,應具有彩色/黑白、晝/夜自動轉換功能。9設置于配電房(變電所)、地下風機房的攝像機應具有目標移動報警功能。10城市地下道路內車行橫通道、人行橫通道處攝像機宜有遙控功能。10.2.10交通控制系統設計應滿足以下要求:1交通控制及誘導設施應具備收集和處理交通信息,并傳送給中央控制室計算機,同時接收中央控制室計算機傳來的有關信息或指令,進行控制與誘導的功能。2交通控制及誘導設施主要包括可變信息標志、車輛檢測3可變信息標志:1)城市地下道路入口應設置大型可變信息標志,宜設置在擋墻段起點,版面大小可根據路面寬度來選擇。2)嚴禁大型可變信息標志與安全標志牌或其他設施相互遮擋。3)兩城市地下道路間距在250m以下者,其間不宜設置大型可變信息標志,由上一城市地下道路的可變信息標志完成信息提示。4)考慮到大型可變信息標志的用電負荷很大,在設備布置時應權衡電源引電的距離與設備顯示效果的性價比。5)城市地下道路內可變信息標志宜采用小型可變信息標志,4車輛檢測器:1)城市地下道路洞外宜采用雷達(微波)車輛檢測器。2)雷達(微波)車輛檢測器設置處應防止其他設備或物體遮擋。3)城市地下道路內宜采用視頻車輛檢測器。4)視頻車輛檢測器應與城市地下道路內視頻監控共用固定攝像機。5)城市地下道路內車輛檢測器不宜布置在車行橫洞處。5車道指示器:2)城市地下道路內車行橫洞處應設置車道指示器。3)城市地下道路內可以300~800m間距無盲區設置,在彎道處可適當調整。4)一般位置的車道指示器應由紅叉、綠箭兩色燈組成。5)車行橫通道處的車道指示器應由紅叉、綠箭兩色燈和綠色左向箭頭燈組成。6)車道指示器應具有雙面顯示功能,顯示圖案應清晰,動態視6電光誘導標志:1)城市地下道路內緊急電話、消防設備、人行橫洞、車行橫洞處應設置電光誘導標志,電光誘導標志顯示的圖形應與代表的設施一致。2)電光誘導標志宜采用雙面顯示,宜采用LED光源。7LED誘導燈:1)城市地下道路全程應按照10~20m的間距設置LED誘導燈。2)城市地下道路出入口的LED誘導燈宜為黃色,或車行方向左黃右白。3)城市地下道路出入口的LED誘導燈應安裝在城市地下道路檢修道,靠近路面邊緣。10.2.11環境檢測系統設計應滿足以下要求:1城市地下道路環境檢測項目包括一氧化碳濃度(CO)、能2一氧化碳(CO)/能見度(VI)檢測器:1)采用射流風機縱向通風的城市地下道路,在中部、彎道處及當增設。2)一般在距射流風機30m的范圍內,不宜設置一氧化碳/能見度檢測器。3)車行橫洞、人行橫洞處不宜設置一氧化碳/能見度檢測器。4)如通風控制需要,可按通風區段設置一氧化碳/能見度檢測器;如果區段劃分較多,可分期實施。5)一氧化碳/能見度檢測器安裝在城市地下道路外側壁支架3風速風向檢測器:1)采用射流風機縱向通風的城市地下道路,在中部、彎道處及當增設。2)射流風機附近不宜設置風速風向檢測器。3)如通風控制需要,可按通風區段設置風速風向檢測器;如果區段劃分較多,可分期實施。4)沒有機械通風的城市地下道路可不設置風速風向檢測器。5)風速風向檢測器有兩種安裝方式:一種安裝在城市地下道路外側壁支架上,距檢修道2.5~3m的高度;另一種安裝在城市地下道路內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