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方案_第1頁
三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方案_第2頁
三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方案_第3頁
三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方案_第4頁
三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方案TOC\o"1-2"\h\u4053第1章農田雜草防治基礎 4282951.1雜草種類與分布特征 4157401.1.1禾本科雜草:主要包括稗草、狗尾草、馬唐等。這類雜草在我國各地農田均有分布,尤其在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田中危害嚴重。 4269261.1.2莎草科雜草:主要包括香附子、碎米莎草、水莎草等。莎草科雜草主要分布在濕潤地區,對水稻、小麥等作物產生較大危害。 4203111.1.3菊科雜草:主要包括野艾蒿、蒼耳、刺兒菜等。這類雜草在我國農田中分布廣泛,尤其在北方地區較為嚴重。 421241.1.4豆科雜草:主要包括馬棘、草木犀、田菁等。豆科雜草在農田中分布較廣,對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產生較大影響。 4259981.1.5其他雜草:包括旋花科、蓼科、葫蘆科等科的雜草。這類雜草在特定地區或特定作物田中對農作物產生影響。 556551.2雜草防治原理與方法 5188161.2.1農業防治: 5180261.2.2化學防治: 560621.2.3生物防治: 5254821.2.4物理防治: 514826第2章農田主要雜草識別 5240962.1禾本科雜草識別 5153422.1.1稗(Echinochloacrusgalli) 6168692.1.2馬唐(Digitariasanguinalis) 655812.1.3狗尾草(Setariaviridis) 6237672.2莎草科雜草識別 689322.2.1草莎(Cyperusrotundus) 653602.2.2鴨趾草(Scleriaterrestris) 6289642.3其他雜草識別 622272.3.1菟絲子(Cuscutachinensis) 6133012.3.2馬齒莧(Portulacaoleracea) 6146082.3.3薺菜(Capsellabursapastoris) 616139第3章化學除草技術 7121363.1常用化學除草劑種類 7206923.1.1苯氧羧酸類 7268133.1.2磺酰脲類 7290363.1.3嘧啶類 7223513.1.4三唑類 746773.2化學除草劑使用方法 756853.2.1噴霧法 7153223.2.2撒施法 717213.2.3莖葉處理法 7169353.2.4土壤處理法 834423.3化學除草劑藥害防治 8321893.3.1選擇適宜的除草劑 855073.3.2控制用藥濃度 8140013.3.3避免在不利天氣條件下施藥 8292743.3.4做好施藥器械的清潔和維護 860643.3.5加強田間管理 815594第4章生物除草技術 8294364.1天然生物除草劑 8284714.1.1植物源生物除草劑 8123274.1.2動物源生物除草劑 9229454.1.3微生物源生物除草劑 9124814.2生物工程治理雜草 9100864.2.1基因工程治理雜草 9110934.2.2遺傳轉化治理雜草 951534.2.3遺傳資源利用治理雜草 9141814.3生物多樣性控制雜草 9169794.3.1間作與套作 9231174.3.2輪作 9254094.3.3植被覆蓋 992664.3.4天敵引入 108869第5章農田害蟲防治基礎 1095755.1害蟲種類與發生規律 1074305.1.1鱗翅目害蟲 1020245.1.2同翅目害蟲 1076055.1.3鞘翅目害蟲 10137975.1.4膜翅目害蟲 1024925.2害蟲防治原理與方法 10321165.2.1農業防治 10182455.2.2生物防治 11253025.2.3化學防治 11115895.2.4物理防治 1176795.2.5綜合防治 119583第6章農田主要害蟲識別 11259156.1鱗翅目害蟲識別 11150266.1.1舟蛾科 11302506.1.2夜蛾科 11247956.1.3燈蛾科 1159936.2同翅目害蟲識別 11261286.2.1蚜科 11247286.2.2飛虱科 12177176.2.3蟬科 12173266.3其他害蟲識別 1221806.3.1甲蟲類 12270546.3.2螟蛾類 1296946.3.3蝗蟲類 1217975第7章化學防治技術 12190997.1常用化學殺蟲劑種類 1283427.1.1有機磷殺蟲劑:如敵敵畏、氧化樂果、甲基對硫磷等,對多種害蟲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12314587.1.2擬除蟲菊酯殺蟲劑:如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等,對害蟲具有迅速擊倒和殺死作用。 1215857.1.3氨基甲酸酯殺蟲劑:如西維因、甲萘威等,具有較好的選擇性,對非靶標生物相對安全。 13186517.1.4雜環類殺蟲劑:如吡蟲啉、噻蟲嗪等,具有內吸性、滲透性強等特點,對多種刺吸式口器害蟲具有防治效果。 13311147.1.5生物源殺蟲劑:如阿維菌素、苦參堿等,來源于天然生物,對環境友好,對害蟲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13189877.2化學殺蟲劑使用方法 1326077.2.1噴霧法:將化學殺蟲劑與水按一定比例混合,采用噴霧器對作物進行均勻噴霧。 13262707.2.2灌根法:將化學殺蟲劑稀釋后直接灌入作物根部,適用于防治土壤中的害蟲。 1395517.2.3種子處理法:將化學殺蟲劑與種子混合,使種子表面粘附殺蟲劑,防治種子帶菌和地下害蟲。 13125327.2.4煙霧法:將化學殺蟲劑制成煙霧劑,通過燃燒產生煙霧,用于防治空間害蟲。 13112127.2.5毒餌法:將化學殺蟲劑與食物誘餌混合,放置于害蟲活動區域,誘殺害蟲。 13171847.3化學殺蟲劑抗性治理 135117.3.1輪換使用不同類型的化學殺蟲劑,避免長期使用同一種殺蟲劑。 1385767.3.2混合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化學殺蟲劑,提高防治效果,減緩抗性發展。 13119217.3.3嚴格遵守化學殺蟲劑使用規定,控制使用劑量和次數。 1312387.3.4加強害蟲抗性監測,及時了解抗性發展趨勢,為化學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323167.3.5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方法,減少化學殺蟲劑的使用。 1310507第8章生物防治技術 14158978.1天敵昆蟲的應用 14284178.1.1赤眼蜂 14241948.1.2寄蠅 14209938.1.3瓢蟲 1460028.2病原微生物的應用 14300848.2.1蘇云金桿菌 14259968.2.2真菌 14303188.3植物源農藥的應用 14250318.3.1桉葉油 15171388.3.2苦參堿 15323148.3.3魚藤酮 155813第9章生態防治技術 15312929.1農田生態調控 15258369.1.1植被多樣化 15206099.1.2間作套種 1521829.1.3輪作制度 15141069.2物理防治方法 1547789.2.1人工除草 15185649.2.2燈光誘殺 1646189.2.3防蟲網覆蓋 16261569.3農業防治措施 16168559.3.1優化作物種植布局 16102579.3.2改良土壤 16177609.3.3精準施肥 1626659.3.4留茬處理 16321629.3.5選用抗性品種 1620847第10章綜合防治策略 161236510.1防治策略制定 16737810.1.1農業防治 161333010.1.2生物防治 171211910.1.3化學防治 171335910.1.4物理防治 172166210.2防治效果評價與調整 172805710.2.1防治效果評價 172412810.2.2防治措施調整 17670710.3長效防治機制建設 171499710.3.1政策法規支持 17894110.3.2技術研發與推廣 173145610.3.3社會參與與協作 18第1章農田雜草防治基礎1.1雜草種類與分布特征農田雜草是影響農作物生長和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多樣,雜草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根據雜草的生長習性、生態類型及其對農田的危害程度,可將雜草分為以下幾類:1.1.1禾本科雜草:主要包括稗草、狗尾草、馬唐等。這類雜草在我國各地農田均有分布,尤其在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田中危害嚴重。1.1.2莎草科雜草:主要包括香附子、碎米莎草、水莎草等。莎草科雜草主要分布在濕潤地區,對水稻、小麥等作物產生較大危害。1.1.3菊科雜草:主要包括野艾蒿、蒼耳、刺兒菜等。這類雜草在我國農田中分布廣泛,尤其在北方地區較為嚴重。1.1.4豆科雜草:主要包括馬棘、草木犀、田菁等。豆科雜草在農田中分布較廣,對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產生較大影響。1.1.5其他雜草:包括旋花科、蓼科、葫蘆科等科的雜草。這類雜草在特定地區或特定作物田中對農作物產生影響。1.2雜草防治原理與方法農田雜草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采取農業、化學、生物及物理等多種方法,降低雜草的危害。1.2.1農業防治:(1)輪作:通過改變作物種植順序,破壞雜草的生長周期,降低雜草種群密度。(2)深翻:將雜草種子深埋于土中,降低其萌發率。(3)覆蓋:利用秸稈、地膜等覆蓋物,抑制雜草生長。(4)間作和套作:通過增加作物種類和密度,抑制雜草生長。1.2.2化學防治:(1)選擇性除草劑:針對特定作物和雜草,選擇合適的除草劑進行防治。(2)廣譜性除草劑:對多種雜草具有防治效果,但需注意對作物的安全性。(3)混用除草劑:將兩種或兩種以上除草劑混合使用,提高防治效果,降低抗藥性。1.2.3生物防治:(1)天敵:引入或保護雜草的天敵,如昆蟲、病原菌等,降低雜草種群密度。(2)微生物除草劑:利用真菌、細菌等微生物防治雜草。1.2.4物理防治:(1)人工拔除:在雜草發生初期,人工拔除雜草,減少雜草傳播。(2)機械除草:利用機械器具,如割草機、中耕機等,進行除草。(3)火焰除草:利用火焰直接燒毀雜草。通過以上多種防治方法,結合農田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雜草防治方案,降低雜草對農作物的危害。第2章農田主要雜草識別2.1禾本科雜草識別禾本科雜草是農田中最常見的雜草類群,其具有草本植物的特點,莖通常為圓形,葉片多為線形或披針形。以下為一些常見的禾本科雜草及其識別特征:2.1.1稗(Echinochloacrusgalli)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莖基部紫色,光滑。葉片披針形至線形,長515cm,寬0.51.5cm,先端漸尖,基部漸窄,兩面光滑或下面微粗糙。2.1.2馬唐(Digitariasanguinalis)特征:一年生草本,高2080cm。莖基部平臥或斜升,光滑或略粗糙。葉片線形至披針形,長315cm,寬0.31cm,先端漸尖,基部略窄,兩面粗糙。2.1.3狗尾草(Setariaviridis)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莖光滑或略粗糙。葉片線形至披針形,長530cm,寬0.31cm,先端漸尖,基部略窄,兩面光滑或下面微粗糙。2.2莎草科雜草識別莎草科雜草在農田中亦較為常見,其特點為多年生草本,莖通常為三棱形,葉片多為線形或狹長形。以下為一些常見的莎草科雜草及其識別特征:2.2.1草莎(Cyperusrotundus)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040cm。莖三棱形,光滑。葉片線形,長520cm,寬0.20.5cm,先端漸尖,基部鞘狀。2.2.2鴨趾草(Scleriaterrestris)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60cm。莖三棱形,光滑。葉片狹長形,長515cm,寬0.51.5cm,先端漸尖,基部鞘狀。2.3其他雜草識別除禾本科和莎草科雜草外,農田中還常見其他雜草類群,以下為部分其他雜草的識別特征:2.3.1菟絲子(Cuscutachinensis)特征:一年生寄生草本,無葉綠素,莖黃色或紅色,絲狀,直徑0.51mm。花小,白色或淡黃色。2.3.2馬齒莧(Portulacaoleracea)特征:一年生肉質草本,高1030cm。莖平臥或斜升,光滑。葉片肉質,倒卵形至長圓形,長12.5cm,寬0.51.5cm,先端圓鈍,基部漸狹。2.3.3薺菜(Capsellabursapastoris)特征: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1040cm。莖直立,光滑或略粗糙。葉片羽狀分裂,裂片披針形或線形,長12.5cm,寬0.20.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第3章化學除草技術3.1常用化學除草劑種類化學除草劑是農業生產中常用的雜草防治手段,能夠有效控制農田雜草的生長。以下為常用化學除草劑的種類:3.1.1苯氧羧酸類苯氧羧酸類除草劑具有廣譜、高效、低毒的特點,廣泛應用于禾谷類作物、大豆、花生等農田。常見的苯氧羧酸類除草劑有:2,4滴、2,4滴丁酯、2,4滴異丙酯等。3.1.2磺酰脲類磺酰脲類除草劑對雙子葉雜草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主要用于玉米、小麥、水稻等作物田。常見的磺酰脲類除草劑有:芐嘧磺隆、吡嘧磺隆、甲磺隆等。3.1.3嘧啶類嘧啶類除草劑主要用于防治單子葉和雙子葉雜草,適用于多種作物田。常見的嘧啶類除草劑有:敵草隆、綠麥隆、滅草隆等。3.1.4三唑類三唑類除草劑對多種雜草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主要用于玉米、大豆等作物田。常見的三唑類除草劑有:莠去津、硝磺草酮、異丙甲草胺等。3.2化學除草劑使用方法化學除草劑的使用方法對其防治效果具有重要影響。以下為化學除草劑的使用方法:3.2.1噴霧法噴霧法是將化學除草劑按照一定濃度配制成水溶液,通過噴霧器械均勻噴灑在農田雜草上。噴霧法操作簡便,藥效快,適用于大部分農田。3.2.2撒施法撒施法是將化學除草劑與細沙、化肥等載體混合均勻,然后撒施于農田。此方法適用于干燥、無風的環境,避免藥劑飄移。3.2.3莖葉處理法莖葉處理法是將化學除草劑直接涂抹在雜草莖葉上,使藥劑滲透至雜草內部,起到殺草作用。此方法適用于防治高稈作物田的雜草。3.2.4土壤處理法土壤處理法是將化學除草劑均勻施入土壤,通過雜草的根系吸收,達到防治效果。此方法適用于防治種子繁殖的雜草。3.3化學除草劑藥害防治化學除草劑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對作物產生藥害,影響作物生長。以下為化學除草劑藥害的防治措施:3.3.1選擇適宜的除草劑根據作物種類、生育期、雜草種類等因素,選擇適宜的化學除草劑,降低藥害風險。3.3.2控制用藥濃度嚴格按照藥劑說明書推薦的用藥濃度使用,避免因濃度過高導致藥害。3.3.3避免在不利天氣條件下施藥避免在高溫、干燥、風力較大的天氣條件下施藥,減少藥劑飄移和藥害發生。3.3.4做好施藥器械的清潔和維護保證施藥器械清潔,避免不同作物間除草劑的交叉污染。同時定期檢查施藥器械,保證其工作狀態良好。3.3.5加強田間管理在施藥后,加強田間管理,如及時澆水、施肥,促進作物生長,減輕藥害影響。同時密切關注作物生長狀況,發覺藥害跡象,及時采取補救措施。第4章生物除草技術4.1天然生物除草劑天然生物除草劑是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資源,對農田雜草進行有效控制的一種方法。本節主要介紹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生物除草劑。4.1.1植物源生物除草劑植物源生物除草劑是從植物中提取具有除草活性的物質,對雜草進行抑制。這類除草劑具有環保、無殘留、選擇性強的特點。常見植物源生物除草劑有茶籽餅、苦參堿、魚藤酮等。4.1.2動物源生物除草劑動物源生物除草劑是利用動物體內的活性物質或其代謝產物進行雜草防治。這類除草劑具有生物降解性好、對環境友好等優點。常見的動物源生物除草劑有昆蟲信息素、蛻皮激素等。4.1.3微生物源生物除草劑微生物源生物除草劑是利用微生物產生的活性物質對雜草進行防治。這類除草劑具有不污染環境、對非靶標生物安全等優點。常見的微生物源生物除草劑有真菌、細菌、病毒等。4.2生物工程治理雜草生物工程治理雜草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對農田雜草進行防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技術:4.2.1基因工程治理雜草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具有除草活性的基因導入植物體內,使植物具有抗除草劑特性。這種方法可以實現精準除草,降低農藥使用量。4.2.2遺傳轉化治理雜草利用遺傳轉化技術,將抗除草劑基因導入雜草體內,使其對特定除草劑產生抗性。這種方法可以降低雜草對農藥的抗性風險,提高除草效果。4.2.3遺傳資源利用治理雜草通過挖掘和利用植物遺傳資源,培育具有抗雜草特性的作物品種,從而實現生物工程治理雜草。這種方法可以從根本上減少雜草對農田的危害。4.3生物多樣性控制雜草生物多樣性控制雜草是利用生物多樣性原理,通過增加農田生物多樣性,降低雜草的發生和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4.3.1間作與套作通過不同作物間的間作與套作,增加農田生物多樣性,降低雜草的生長速度和危害程度。4.3.2輪作合理安排作物輪作制度,破壞雜草的生長周期,降低雜草的發生和危害。4.3.3植被覆蓋利用作物殘體、綠肥等覆蓋地表,抑制雜草生長,提高土壤肥力。4.3.4天敵引入引入雜草的天敵生物,如昆蟲、病原菌等,對雜草進行生物防治,降低雜草的危害。第5章農田害蟲防治基礎5.1害蟲種類與發生規律農田害蟲是影響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害蟲的種類及發生規律,有助于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我國農田害蟲種類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幾類:5.1.1鱗翅目害蟲鱗翅目害蟲主要包括稻縱卷葉螟、玉米螟、棉鈴蟲等,其發生規律通常與作物的生長周期密切相關。這類害蟲具有較高的繁殖力和較強的遷徙能力,易對農作物造成較大危害。5.1.2同翅目害蟲同翅目害蟲主要包括蚜蟲、飛虱、葉蟬等,它們多在春夏季節繁殖,具有較快的繁殖速度和廣泛的寄主范圍。這類害蟲可吸取植物汁液,導致作物生長受阻,嚴重時可引發病毒傳播。5.1.3鞘翅目害蟲鞘翅目害蟲主要包括金龜子、象甲、天牛等,多在夏秋季節活動。這類害蟲以植物葉片、果實和根部為食,可造成作物減產甚至絕收。5.1.4膜翅目害蟲膜翅目害蟲主要包括蜜蜂、胡蜂、螞蟻等,它們在采集植物花蜜和花粉的過程中,可能對作物造成損害。部分膜翅目害蟲還具有傳播植物病毒的能力。5.2害蟲防治原理與方法針對農田害蟲的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采取以下措施:5.2.1農業防治農業防治是通過優化作物布局、改良土壤、選用抗蟲品種等手段,降低害蟲的發生和危害。及時清除田間雜草,減少害蟲的棲息和繁殖場所,也能有效降低害蟲種群數量。5.2.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敵、病原微生物、昆蟲生長調節劑等生物制劑,對害蟲進行防治。這種方法具有環保、無污染、不易產生抗性等優點,有利于維護農田生態平衡。5.2.3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利用化學農藥對害蟲進行防治。在選擇農藥時,應遵循“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原則,合理混用和輪用,以降低害蟲的抗藥性。同時注意施藥時間和方法,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5.2.4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如燈光誘殺、色板誘殺、人工捕殺等,對害蟲進行防治。這種方法對環境友好,無污染,適用于特定地區和作物。5.2.5綜合防治綜合防治是將以上各種防治方法有機結合,根據農田害蟲的具體情況,制定出一套合理的防治方案。通過多種防治手段的協同作用,達到有效控制害蟲的目的。第6章農田主要害蟲識別6.1鱗翅目害蟲識別6.1.1舟蛾科舟蛾科害蟲主要危害水稻、小麥等作物,其幼蟲呈綠色或灰褐色,體表具有白色斑點,頭部呈紅色。成蟲翅膀呈灰白色,翅脈清晰。6.1.2夜蛾科夜蛾科害蟲包括玉米螟、棉鈴蟲等,幼蟲體表多具有斑紋,顏色多變。成蟲翅膀顏色較深,翅脈明顯,前翅多呈三角形。6.1.3燈蛾科燈蛾科害蟲主要危害豆類、蔬菜等作物,幼蟲體表具有鮮艷的斑紋,顏色多變。成蟲翅膀呈黃色、紅色或白色,翅脈明顯。6.2同翅目害蟲識別6.2.1蚜科蚜科害蟲主要危害蔬菜、果樹等作物,體型較小,呈綠色、黃色或黑色。成蟲具有一對觸角,后足發達。6.2.2飛虱科飛虱科害蟲危害水稻、小麥等作物,體型較小,呈淡黃色或白色。成蟲具有一對觸角,后足跳躍式運動。6.2.3蟬科蟬科害蟲主要危害果樹、林木等,體型較大,呈綠色或褐色。成蟲具有一對觸角,前翅革質,后翅膜質。6.3其他害蟲識別6.3.1甲蟲類甲蟲類害蟲包括金龜子、象甲等,體型多樣,顏色多變。成蟲具有一對觸角,前翅硬殼,后翅膜質。6.3.2螟蛾類螟蛾類害蟲危害水稻、玉米等作物,幼蟲呈白色或淡黃色,體表具有斑紋。成蟲翅膀呈灰白色,翅脈清晰。6.3.3蝗蟲類蝗蟲類害蟲主要危害禾本科作物,如小麥、玉米等。體型較大,呈綠色、黃色或褐色。成蟲具有一對觸角,后足發達,善于跳躍。通過本章的介紹,農民朋友們可以更好地識別農田中的主要害蟲,為下一步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據。在實際操作中,還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降低害蟲危害。第7章化學防治技術7.1常用化學殺蟲劑種類化學防治作為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的重要手段,在我國農業病蟲害防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下是農田中常用的化學殺蟲劑種類:7.1.1有機磷殺蟲劑:如敵敵畏、氧化樂果、甲基對硫磷等,對多種害蟲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7.1.2擬除蟲菊酯殺蟲劑:如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等,對害蟲具有迅速擊倒和殺死作用。7.1.3氨基甲酸酯殺蟲劑:如西維因、甲萘威等,具有較好的選擇性,對非靶標生物相對安全。7.1.4雜環類殺蟲劑:如吡蟲啉、噻蟲嗪等,具有內吸性、滲透性強等特點,對多種刺吸式口器害蟲具有防治效果。7.1.5生物源殺蟲劑:如阿維菌素、苦參堿等,來源于天然生物,對環境友好,對害蟲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7.2化學殺蟲劑使用方法化學殺蟲劑的使用方法直接影響防治效果和環境保護。以下是幾種常用的使用方法:7.2.1噴霧法:將化學殺蟲劑與水按一定比例混合,采用噴霧器對作物進行均勻噴霧。7.2.2灌根法:將化學殺蟲劑稀釋后直接灌入作物根部,適用于防治土壤中的害蟲。7.2.3種子處理法:將化學殺蟲劑與種子混合,使種子表面粘附殺蟲劑,防治種子帶菌和地下害蟲。7.2.4煙霧法:將化學殺蟲劑制成煙霧劑,通過燃燒產生煙霧,用于防治空間害蟲。7.2.5毒餌法:將化學殺蟲劑與食物誘餌混合,放置于害蟲活動區域,誘殺害蟲。7.3化學殺蟲劑抗性治理化學殺蟲劑的廣泛使用,害蟲抗性問題日益突出。為有效治理害蟲抗性,可采取以下措施:7.3.1輪換使用不同類型的化學殺蟲劑,避免長期使用同一種殺蟲劑。7.3.2混合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化學殺蟲劑,提高防治效果,減緩抗性發展。7.3.3嚴格遵守化學殺蟲劑使用規定,控制使用劑量和次數。7.3.4加強害蟲抗性監測,及時了解抗性發展趨勢,為化學防治提供科學依據。7.3.5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方法,減少化學殺蟲劑的使用。第8章生物防治技術8.1天敵昆蟲的應用天敵昆蟲是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引入或增加天敵種類和數量,可有效地控制害蟲種群密度。本章主要介紹以下幾類天敵昆蟲的應用:8.1.1赤眼蜂赤眼蜂是一種廣泛應用于防治玉米、水稻、小麥等作物害蟲的天敵昆蟲。其通過將卵產于害蟲卵內,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在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中,可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水稻螟等害蟲。8.1.2寄蠅寄蠅是多種農作物害蟲的天敵,尤其在防治鱗翅目害蟲方面具有顯著效果。通過將卵產于害蟲體表,寄蠅的幼蟲以害蟲體液為食,最終導致害蟲死亡。在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中,可利用寄蠅防治菜青蟲、棉鈴蟲等害蟲。8.1.3瓢蟲瓢蟲是農田中最常見的天敵昆蟲之一,以捕食蚜蟲、粉虱等小型害蟲為主。在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中,可引入或增加瓢蟲種類和數量,以達到控制害蟲的目的。8.2病原微生物的應用病原微生物是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的另一重要手段,具有對環境友好、不易產生抗性等優點。以下介紹幾種常用的病原微生物:8.2.1蘇云金桿菌蘇云金桿菌是一種廣泛應用于防治鱗翅目、雙翅目等害蟲的病原微生物。其通過感染害蟲腸道,引起害蟲死亡。在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中,可利用蘇云金桿菌防治菜青蟲、棉鈴蟲等害蟲。8.2.2真菌真菌是防治農田害蟲的另一類重要病原微生物。如白僵菌、綠僵菌等,可感染多種害蟲,導致害蟲死亡。在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中,可利用真菌防治地下害蟲、水稻害蟲等。8.3植物源農藥的應用植物源農藥具有對環境友好、不易產生抗性、安全性高等特點,逐漸成為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的重要手段。以下介紹幾種常用的植物源農藥:8.3.1桉葉油桉葉油是從桉樹葉中提取的一種植物源農藥,具有強烈的殺蟲、驅蟲作用。在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中,可用于防治蚜蟲、粉虱等害蟲。8.3.2苦參堿苦參堿是從苦參根中提取的一種生物堿,具有殺蟲、殺菌、除草等多種作用。在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中,可利用苦參堿防治多種害蟲和雜草。8.3.3魚藤酮魚藤酮是從魚藤屬植物中提取的一種植物源農藥,對多種害蟲具有強烈的觸殺作用。在農田雜草與害蟲防治中,可用于防治菜青蟲、棉鈴蟲等害蟲。第9章生態防治技術9.1農田生態調控農田生態調控是一種基于生態平衡理論的雜草與害蟲防治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過調整農田生態系統,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實現農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9.1.1植被多樣化通過種植不同類型的作物,增加農田植被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降低雜草和害蟲的發生概率。9.1.2間作套種采用間作套種方式,合理安排作物種植結構,利用不同作物之間的生物相互作用,達到抑制雜草和害蟲的目的。9.1.3輪作制度實施輪作制度,改變農田生態條件,減少特定雜草和害蟲的種群數量,降低其對農田的危害。9.2物理防治方法物理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利用物理手段對農田雜草和害蟲進行防治,具有環保、高效、無殘留等優點。9.2.1人工除草通過人工方式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