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課件-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漢代的賦役制度表現?2、清代的賦役改革是什么?意義?3、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的演變特點?復習提問:1.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2.知道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課程標準第17課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教材結構】第一單元

政治制度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第三單元法律與教化第四單元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第五單元貨幣與賦稅制度第六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權力分配、機構設置、機構運行人事管理法律外交財政社會治理國家制度的基本框架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國家關注的重點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對內職能政治統治第一單元政治制度第二單元官員選拔第四單元國家關系第六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社會治理對外職能第三單元法律與教化第五單元貨幣賦稅

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演變戶籍制度: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制度,是與

土地直接聯系的以家庭為本位的一種人口管理方

式。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經歷代

發展,至隋唐時已形成完善的體系。戶籍制度是

統治階級稽查戶口、征收賦稅、調派徭役、維護

統治秩序的依據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是國家

對老百姓進行經濟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徑。2、目的:加強人口管理便于征發賦役維持統治秩序保障社會治安1、概念:時期戶籍制度戰國秦漢兩晉隋唐宋元明清以五家為“伍”編排戶口,男女都登記戶籍分類登記:戶、宗室、宦、市籍等丞相主管,戶為單位,“編戶齊民”分“黃、白”籍,后期增加賦役“大索貌閱”、核定戶籍、三年一造分主戶(有地稅戶)、客戶(無地佃戶)按職業劃分,“諸色戶計”世代相襲襲元制,造“黃冊”詳列人、田、房襲明制,永停編審。管理松弛,作用削弱3、歷代戶籍制度的演變與發展思考:根據表格分析清朝之前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演變的特點?古代政府管理戶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變動情況,以便征發賦役。土斷:東晉和南朝為解決僑置問題而推行的整理戶籍及調整地方行政區劃的政策。其主要內容是劃定州、郡、縣領域,居民按實際居住地編定戶籍,故稱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擔賦役。編戶齊民:我國古代實行的一種戶籍制度,規定凡政府控制的戶口都必須按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情況等項目一一載入戶籍,被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這一戶籍制度的實施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提供穩定的兵源,但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農業生產和農民的生活。秦戶籍簡出土于湖南里耶。“東成戶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澤若,子小女子傷。”大索貌閱:開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縣官吏“大索貌閱”,即根據戶籍簿上登記的年齡,來核對本人的體貌,以防詐老訛小逃避租役。一但查出戶口不實者,里正、黨長流配遠方,同時,還鼓勵百姓互相檢舉,告發不實之戶。又命令堂兄弟以下親屬析戶分居,各立戶頭,以防包容隱庇。①嚴密性:戶籍登記種類漸趨精細②等級性:戶種等級不同③世襲性:戶籍世襲④限制性:制約人口流動⑤繼承創新性:宏觀繼承、適時而變為戶籍相伍。——秦獻公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書》戶籍制度是統治者維護社會治安管理的重要手段。統治階級通過戶籍管理維護其利益。封建統治者通過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和隨意遷徙。封建政府通過制定縝密的戶籍制度來配合賦稅征收。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是遙役征發的重要參考。4、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作用1.張琳《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變及其政治邏輯分析》寫道:“西漢時期……采用了編戶以及鄉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農民固著在土地上的辦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這說明漢代戶籍制度(

)

A.開始加強對基層控制

B.減輕了對民戶的控制

C.有利于穩定小農經濟

D.為歷代的王朝所沿用〖演練獲得〗C2.“唐政府改革征稅制度,不以戶籍及其登記內容而以土地和財產的多寡為征稅依據。明洪武年間,政府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運動,編制魚鱗圖冊,地籍與戶籍彼此獨立。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使身丁稅與戶籍相分離。”以上這些改革(

)A.有利于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B.有利于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C.使農民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

D.有利于加強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C

優化設計——課后訓練P81

第12題思考:材料:今丁銀既皆攤入地糧,而滋生人戶,又欽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賦。則五年編審,不過沿襲虛文,無裨實政……嗣后編審之例,著永行停止。——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諭思考:乾隆年間停止戶籍編審的原因是什么?該措施有怎樣的意義?原因:攤丁入畝后,國家征發賦役不再以戶籍為依據,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意義:政府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戶籍制度不再具有財政上的功能。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至正中,(松江府)戶一十七萬七千三百四十八:……民一十三萬五千三百五十八,儒一百八十六,醫八十三,軍三千五百七十四,站四百二十二,灶三千二百六十三,匠五百七十九,弓手二十九,樂人一十三,海船舶商梢水[艄工、水手]五千六百七十五,鋪兵二十九,財賦二萬一十五。……色目三十一……僧尼寺院六百一處,僧六千七十二名;道士宮觀七十六處,道四百九十四名。——摘自顧清等《松江府志》(1)材料反映了

(朝代)的

(戶籍制度)。(2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朝代劃分戶口類型的依據。(4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朝代戶籍制度的影響。(6分)直擊高考:

河北省2023年高考元諸色戶計職業;民族;信仰。限制了職業流動,加強了社會控制;以職業定戶籍的做法對明朝影響深遠。二、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基層組織社會治理秦漢唐朝明朝清朝交通要道十里設一亭鄉里制度皇帝中央政府郡縣鄉里三公九卿郡守縣長(令)三老、嗇夫、游徼里正什伍組織鄰保制度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互相監督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十家牌法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里甲制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首、里長清初實行里甲制,后推行編制嚴密的保甲制:十戶為牌,設牌長;十牌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順天府五城所屬村莊暨直省各州縣鄉村,每戶歲給門牌。十戶為牌(奇零散處,通融編列),立牌長;十牌為甲,立甲長;三年更代。十甲為保,立保長,一年更代。士民公舉誠實識字及有身家之人報官點充。……凡甲內有盜竊、邪教、賭博……聚會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跡詭秘之徒,責令專司查報。戶口遷移登耗,責令隨時報明,于門牌內改換填給。

—《清朝文獻通考》卷19《戶口一》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朝更定保甲法的原因、作用?原因:推行保甲制,既可以清查戶口,又可通過這一“兵民一體”的制度維護社會治安,為軍隊提供后備資源,一舉多得;通過保、甲兩級建制實現皇權專制對鄉里社會的滲透;人人相結、家家相聯的形式,保證鄉里組織被統治者牢牢控制。作用:維護穩定、征發賦役、鄉里制保甲制合一。根據史料,歸納古代中國基層治理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歷史意義。在古代中國,縣以下基層社會,由具有強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鄉族等組織系列(里社保甲與行會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實體組成)……成為國家末端政權的補充,起到所謂“結構—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費正清曾說:“地方長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該地唯一代表。這種表面地位造成的結果,就是地方長官只有在與當地士紳頭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編自張研、牛貫杰《清史十五講》特點: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地方自治色彩鮮明;宗法關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員治理與士紳管理相結合。意義:有效治理基層地方;穩定基層社會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動基層經濟發展。(一)原因

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禮記?王制》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墨子?七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思想淵源:儒家的民本思想、佛教慈悲觀念、宗族觀念必要性: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國家和社會提供必要的、及時的救助。政治: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統治的需要、中央集權物質基礎:古代農耕經濟的發展三、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二)措施實施者舉措材料壽昌遂白令邊郡皆筑倉,谷賤時則增其賈而糴,以利農,谷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漢書·食貨志上》常平倉制度漢朝慈善組織(明清)宗族(宋)政府隋唐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民間積儲(義倉、社倉)設立義田、義學、義宅、義冢等族產善堂、善會材料隋文帝于開皇三年“以倉庫尚虛,衛州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轉相委輸,漕關東之粟以給京師。”――《唐六典》卷20《常平署》

清光緒八年,太子河、渾河泛濫,沈陽貧民流離失所,奉天總兵左寶貴匯集奉天社會志同道合之士,相繼設立惜字局、義學館、棲流所、施粥廠、育嬰堂等五個部門,成為了奉天同善堂的雛型。清光緒二十一年,左寶貴在甲午戰爭中陣亡。次年,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將左寶貴生前創建的各種慈善機構統歸一處,合稱“奉天同善堂”。特點①政府占主體地位,民間組織處于輔助地位②側重點不同,政府重點在救災,社會力量的救濟側重于日常生活的賑濟朝代措施尊敬、贍養老人秦漢明初保障鰥寡孤獨的生活唐宋元明清鳩杖八十歲以上月給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養病坊福田院眾濟院養濟院③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救濟措施特點凡鰥寡孤獨及篤疾之人,貧窮無親屬所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若應給衣糧而官吏尅減者,以監守自盜論。——《大明律》對救助鰥寡孤獨專門的律條規定中國古代社會救濟與優撫的特點(見學案)朝代戶籍制度基層組織社會治理社會救濟優撫政策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分類登記制度編戶齊民大索貌閱戶籍三年一造主戶與客戶諸色戶計戶帖、黃冊永停編審鄉里制度百戶為里,五里為鄉里甲制編制嚴密的保甲制十家牌法保甲制鄰保制度什伍組織常平倉制度置倉積谷,義倉、社倉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興起慈善組織興起養濟院眾濟院福田院養病坊鳩杖鄉里制與保甲制逐步合一政府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逐漸減弱宗族、慈善組織的作用逐漸增大總結提升(2016年全國卷Ш)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社會救濟是中國古代歷朝實施“仁政”的重要內容,主要依賴于政府財政。明初設養濟院收孤苦無靠者,按月發口糧。明律規定:凡鰥寡孤獨及篤廢之人,貧窮無親屬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這是正律中首次納入社會救濟保障條款。清代的法律也有關于社會救濟的規定,主要有災荒救濟,高齡老人贍養,設棲流所以收養流浪貧民,孝子節婦貧苦者救濟,貧苦讀書人救濟等。——摘編自鄧云特《中國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國圈地運動開始后,偷盜者、乞討者等日益增多,社會不安定因素急劇增加。1601年,英國頒布濟貧法。救濟辦法因類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者,在家接受濟貧;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做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獄或送入教養院。1834年,新濟貧法規定,有勞動能力的失業者必須進“貧民習藝所”,才能得到救濟,而那里的條件比最低工資收入的自由勞動者還要惡劣得多。

——摘編自陳曉律《英國福利制度的由來與發展》

(1)根據材料一二,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