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4.11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課時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4.11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課時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4.11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課時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4.11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課時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課時作業](本欄目內容在學生用書中以活頁形式分冊裝訂!)一、選擇題1.“一五”安排是新中國有安排地進行經濟建設的起先,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一五”安排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緣由是()A.優先發展重工業是世界各國的閱歷B.我國重工業基礎薄弱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國有企業缺乏活力解析:結合所學學問可知,1953年新中國實施的“一五”安排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緣由是多方面的,其中重工業基礎薄弱是緣由之一,故選B項。A項不符合史實;C項是新時期經濟改革的目標;D項是20世紀80年頭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緣由。答案:B2.1957年全國工業生產總值達到783.9億元,比1952年增長128.3%,出現這種現象的緣由()A.八字方針的提出 B.大躍進的開展C.“一五”安排的實施 D.土地改革完成解析: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溢、提高”1960年冬提出的,與題目中的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大躍進發生于1958年,違反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給國民經濟發展造成了重大損失,故B項錯誤;1953—1957年是建國以來的第一個五年安排實施時期,提前完成,故C項正確;建國后土地改革發生于1950—1952年,與題目中的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答案:C3.“一五”安排期間,“堅決優先保證工業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業的沿海城市發展,而是面對華北、西北和華中的新工業中心”,大部分工廠“都建在離開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漢、內蒙古的包頭、吉林的長春和四川的成都”。這說明“一五”安排()A.實施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B.改善了我國工業地域分布的格局C.有效地提升了我國的產業結構D.不利于新中國各地區的均衡發展解析:材料體現的是“一五”安排期間新建工廠向工業較少的地區傾斜,改善了我國工業地域分布的格局,有利于各地區的均衡發展,故B項正確。答案:B4.1955年,毛澤東指出,“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建力,他們可以組織起來,向一切可以發揮自己力氣的地方和部門進軍,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毛澤東此番話意在激勵農夫()A.開展土地改革運動 B.走農業集體化的道路C.成立農村人民公社 D.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本題考查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土地改革運動的時間為1950—1952年,故A項錯誤;據材料“1955年”“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并結合所學可知,此時中國正在進行三大改造,其中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措施是走農業集體化的道路,故B項正確;人民公社化運動起先于1958年,故C項錯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對農村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故D項錯誤。答案:B5.1958年,《紅旗》雜志轉引毛澤東的話:“我們的方向,應當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農、商、學、兵組成為一個大公社,從而構成為我國社會的基本單位。”這反映出當時黨和政府()A.要變革生產關系,盡快完成“一五”安排的指標B.要加強民族凝合力,應對嚴峻的國際形勢C.忽視客觀規律,片面追求經濟建設的高速度D.忽視生產力發展水平,片面改革生產關系解析:本題易錯選C項,緣由是對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實質相識不清。材料的中心愿思是要建立由工、農、商、學、兵組成的大公社,反映了當時黨和政府忽視生產力發展水平,片面改革生產關系,盲目實行人民公社化運動。答案:D6.1960年我國肥豬收購量是1991萬頭,1961年降到歷史最低870萬頭,1963年是4015萬頭,1965年達7859萬頭。由此可見()A.農業“大躍進”運動成果顯著B.農村政策放寬調動農夫主動性C.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盛行浮夸風D.農村經濟結構有了根本性好轉解析:本題考查中國經濟政策的調整。“大躍進”起先于1958年,“大躍進”運動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峻失調,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受到重大損失,1960年冬,我國起先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到1962年,國民經濟起先好轉,1965年國民經濟基本復原。農業“大躍進”運動成果顯著不合題意,故A項錯誤;農村政策放寬調動農夫主動性符合題意,故B項正確;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盛行浮夸風結論正確,但不合題意,故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故D項錯誤。答案:B7.下表是1975年江蘇省上半年工業生產狀況的報告。表格中工業生產出現變更的主要緣由是()三月份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原油100萬噸160萬噸180萬噸210萬噸發電量8.7億千瓦15.3億千瓦17.5億千瓦20.8億千瓦鐵路貨運量250萬噸410萬噸474萬噸481萬噸A.大力工業、農業運動的開展B.“調整、鞏固、充溢、提高”方針的提出C.鄧小平全面整頓政策的推行D.周恩來主持中心工作,著手復原國民經濟解析:本題考查“文革”后期國民經濟的整頓。大辦工業、農業是在“大躍進”期間,與題干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調整、鞏固、充溢、提高”方針是1960年提出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故B項錯誤;結合所學,1975年,周恩來病重,在毛澤東的支持下,鄧小平主持黨和國家的日常工作,起先全面整頓,國家經濟形勢出現好轉,與表格反映的狀況相符,故C項正確,D項錯誤。答案:C二、非選擇題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變更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極其困難和困難的歷史任務,現在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我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劉少奇《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材料二八大報告所闡述的一些經濟建設的重要方針,因為有“一五”安排的閱歷與教訓作借鑒,所以比較適合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經濟工作的實際。——摘編自石仲泉《中共八大史》材料三八大的路途是正確的。但是……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堅持下去。八大以后,我們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很多成就,同時也遭到了嚴峻挫折。——《鄧小平文選》(1)依據材料一、二,概括中共八大路途形成的重要背景。(2)中共八大對當時國內主要任務是怎樣闡述的?中共八大路途的意義是什么?(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20世紀50年頭我國經濟工作遭到“嚴峻挫折”的詳細表現及緣由。解析:解答第(1)問時留意歸納材料內容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第(2)問,“主要任務”要結合所學學問概括,并留意結合實際分析中共八大路途的意義。第(3)問在解答時要留意從經濟角度分析。答案:(1)背景: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實施“一五”安排,積累了一些社會主義建設的閱歷與教訓。(2)主要任務:集中力氣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