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吉林省高三下學期模擬預測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屆吉林省高三下學期模擬預測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屆吉林省高三下學期模擬預測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屆吉林省高三下學期模擬預測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屆吉林省高三下學期模擬預測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吉林省2024屆高三下學期模擬預測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要求的。1.據1178年出版的某份文件記載,英格蘭王室的日常開銷均取自王室莊園,還要求維蘭(農奴)定期提供勞役。不堪重負的維蘭向宮廷申訴勞役地租的種種弊端……最后國王按照貨幣形式征繳地租。這推動了()A.莊園經濟興盛 B.商品經濟發展 C.民族國家興起 D.西歐城市發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歐洲)。據材料“最后國王按照貨幣形式征繳地租”及所學知識可知,勞役地租轉變為貨幣地租,一方面推動了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另一方面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B項正確;中世紀中后期,莊園經濟走向衰落,排除A項;材料中未出現王權加強等民族國家形成的標志,排除C項;材料中未出現城市,不能得知城市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2.威廉·華萊士(1270年-1305年),是一名蘇格蘭騎士,他領導了蘇格蘭獨立戰爭,但最終失敗。在英格蘭歷史上,他被視為一個叛逆和暴徒。15世紀,蘇格蘭詩人布萊克卻在長詩《華萊士》中著重稱贊了他的英勇和無畏。據此,以下認識正確的是()A.史家以成敗來評判英雄人物 B.政治立場影響人物形象塑造C.文學作品缺乏歷史研究價值 D.歷史真相淹沒在時代長河中〖答案〗B〖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可知本題為推斷題。時空是:13世紀的英格蘭。根據材料可知,13世紀時,英格蘭國王視威廉.華萊士為叛逆和暴徒,而15世紀蘇格蘭詩人布萊克則稱贊他的英勇和無畏,這說明時代不同,人們對同一人物的評價也不同,即政治立場影響人物形象,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史家以成敗來評判英雄人物,排除A項;文學作品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歷史解釋具有主觀性,排除D項。故選B項。3.如表為各地向倫敦傳遞信息所需要的天數。1860年相對于1820年時間大為縮短,這主要得益于()城市1820年(a)1860年(b)縮短時間(a-b)亞歷山大531043開普敦(南非)773938加爾各答(印度)15439115香港1415487紐約321319A.新航路的開辟 B.蒸汽船的改進 C.蘇伊士運河的開通 D.電話的問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句,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空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根據材料可以看出,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完成,蒸汽船廣泛應用于交通領域,使得遠程航行時間大大縮短,從而使得各地到倫敦的通信時間也相應縮短,B項正確;新航路的開辟主要影響的是大西洋兩岸的交往時間,而表格中的各地向倫敦傳遞信息所需要的時間不僅有大西洋兩岸,還包括其他地區的內陸交通時間,排除A項;蘇伊士運河主要影響的是紅海兩岸的航運時間,而表格中的各地向倫敦傳遞信息所需要的時間涉及的地區更多,不僅僅是紅海兩岸,排除C項;電話主要影響的是語音通信,而表格中的時間縮短主要是由于地理交通條件的改善,排除D項。故選B項。4.1918年4月,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中指出,由于不具備必要的物質條件,“不能以繼續向資本主義進攻這個簡單的公式來規定當前的任務”“為了今后進攻的勝利,目前應當‘暫停’進攻”。這表明列寧()A.希望與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合作 B.承認戰時共產主義是一次失敗的探索C.關于新經濟政策的思路由來已久 D.主張通過糧食稅調整國家與農民關系〖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線選擇題。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蘇維埃內戰時期。依據材料信息“為了今后進攻的勝利,目前應當‘暫停’進攻”可判斷列寧主張“退卻”而不是“進攻”,如果沒有后來武裝叛亂和帝國主義的干涉,可能未必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可以證明關于新經濟政策的思路由來已久,C項正確;結合題干時間信息1918年4月可知,十月革命已經完成,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已經被消滅,排除A項;結合蘇維埃政權內戰結果,蘇維埃取得了內戰的勝利,可以證明戰時共產主義是一次成功的經驗,不是失敗的探索,排除B項;結合題干時間信息1918年4月,蘇維埃政權正處于三年內戰期間,實施的是余糧征集制,不是糧食稅,排除D項。故選C項。5.1960年加納開國總統恩格魯瑪提出,要積極應用民族國家政府力量抵消西方跨國公司及其依仗的規則的力量,創造利于非洲發展的環境。眾多非洲學者也在21世紀后一再發出被重新殖民化或遭遇帝國主義者霸凌的申訴。這反映出()A.舊經濟秩序制約非洲國家發展 B.非洲國家積極爭取民族獨立C.跨國公司是非洲發展最大障礙 D.不結盟運動沖擊了兩極格局〖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非洲。據材料可知,加納開國總統恩格魯瑪和眾多非洲學者都看到了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包括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發達國家操縱國際市場,壓低農產品和原料價格,抬高工業品價格,損害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A項正確;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的殖民帝國徹底崩潰,非洲國家爭取民族獨立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排除B項;“跨國公司及其依仗的規則的力量”“被重新殖民化”“帝國主義者霸凌”才是非洲發展最大障礙,排除C項;不結盟運動開始于1961年,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6.在2023年8月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中,金磚國家領導人一致同意,邀請沙特、埃及、阿聯酋、阿根廷、伊朗、埃塞俄比亞作為新成員加入金磚國家行列,并歡迎其他有意愿并符合條件的發展中國家成為金磚伙伴國。這表明金磚國家()A.力求合作共贏,促進全球發展 B.尋求地區合作,維護歐亞安全C.積極聯合伙伴,企圖稱霸世界 D.倡導“一帶一路”,追求和平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金磚國家(2023年)。金磚國家是新興國家加強團結合作、維護共同利益的重要平臺,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凸顯,也給非洲和中東地區帶來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新機遇,A項正確;金磚國家尋求全球合作,維護世界安全,排除B項;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永不稱霸,排除C項;金磚國家并非限于“一帶一路”國家,排除D項。故選A項。7.圖1、圖2最大程度地體現了列強對華()A.借助商品輸出方式攫取財富 B.控制了清朝財政收入C.通過資本輸出參與國際分工 D.加快了經濟侵略步伐〖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本題材料“近代中國被迫開放的商埠(部分)”中的地圖信息可知,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迫使中國開放了越來越多的商埠,這便利了列強的商品輸出;《馬關條約》(部分)的條款規定顯示清朝允許列強開商埠、經營工商業,這體現了列強在進行商品輸出的同時加劇了資本輸出、參與更多的國際分工,以攫取更多的財富,D項正確;因“借助商品輸出方式攫取財富”與本題材料主要結論“列強對華加快了經濟侵略步伐”不一致,排除A項;僅憑材料中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手段,無法得出列強控制清朝的財政收入,排除B項;C項從不同側面體現了列強的經濟侵略手段,但并非是最佳選項,排除C項。故選D項。8.某時期創辦的軍事院校,在財政、武器和制度創建等方面均得到俄國的支持,俄方亦派員充任顧問并幫助籌建學校。在學校開學典禮上,有人致辭說:組織革命軍,以后著著(逐漸地)進行,所以能夠消滅舊黨和外來的敵人,大告成功。據此可知,該軍校()A.踐行了中共一大最高綱領 B.豐富了國民革命三大政策的實踐C.助推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開展 D.體現了新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國民大革命時期的中國。材料是對國民大革命時期黃埔軍校的描述,該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豐富了國民革命三大政策的實踐,B項正確;中共一大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C項發生在國共十年內戰時期,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此時處于國民大革命時期,非新中國成立,排除D項。故選B項。9.如果以1963年全國省會城市人口規模增長率為100.0,到1978年全國省會城市人口規模增長率平均達150.44,而同期的成都、貴陽、昆明、西安、蘭州、西寧、銀川、太原的城市人口規模增長率平均達268.54。到1980年,貴陽、昆明、蘭州都已經發展成為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A.三線建設的開展 B.城鎮化發展迅速C.改革開放的深入 D.西部開發的推進〖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3年至1980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三線建設事20世紀60~70年代中國以加強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后方建設,是國防建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線建設的實施為增強我國國防實力,改善生產力布局以及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也促進了西部地區人口的增長,A項正確;西部地區人口增長速度較快,主要是因為三線建設的開展,B項不屬于原因,排除B項;西部地區人口增長速度較快,主要是因為三線建設的開展,而改革開放促進了東部地區人口增長,排除C項;西部地區人口增長速度較快,主要是因為三線建設的開展,D項不屬于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10.“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在的系列講話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歷史告訴我們……”、“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營養劑”、“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這樣的語句,從歷史角度出發來闡述治國理政,既充滿生動性、具有說服力,又展現了他深遠的歷史眼光、深邃的歷史思維。這主要體現的歷史學的社會功能是()A.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 B.文明延續的重要紐帶C.民族精神傳承的載體 D.治國安邦的經驗寶庫〖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強調用歷史思維指導實踐,特別是從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經驗和教訓及科學方法論因為歷史就是治國安邦的經驗寶庫,D項正確;材料強調歷史的重要性,沒有提到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排除A項;文明延續的重要紐帶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體現歷史的重要性,與民族精神傳承沒有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11.婦好是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是中國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至少1.6噸。其中有兵器100多件,顯示其重要軍事家身份。”這反映了()A.商朝時婦女政治地位高于男子 B.隨葬青銅器多少是地位的象征C.青銅兵器的制作工藝水平精良 D.青銅器具的主要作用在于隨葬〖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朝(中國)。據題干“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至少1.6噸。其中有兵器100多件,顯示其重要軍事家身份。”可知正是因為婦好是中國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且是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地位高,故其隨葬青銅器數量多、份量重,B項正確;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男子的政治地位高于婦女,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青銅兵器的制作工藝水平,排除C項;商朝時青銅器具主要是禮器、食器,排除D項。故選B項。12.東漢史學家班彪作《史記后傳》百余篇,肯定司馬遷有“良史之才”,但批評司馬遷不能依五經之法言,不能同圣人之是非。這一史實最適合用來說明()A.《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通史體裁 B.班彪仿《史記》撰寫《漢書》C.漢代史書的撰寫受到政府鼓勵 D.儒家正統思想影響史學寫作〖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東漢史學家班彪仿《史記》,續寫紀傳體《史記后傳》百余篇,這體現了《史記》的紀傳體通史影響之深遠,材料中“批評司馬遷不能依五經之法言,不能同圣人之是非”體現出班彪強調用儒家正統思想撰寫史書,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強調《史記》的地位和影響,排除AB項;材料沒有體現政府對撰寫史書的態度,排除C項。故選D項。13.安史之亂后,全國戶口從九百萬戶驟減到一百九十余萬戶,雖然其中有相當人口是在戰亂中死亡,但大部分主要是逃亡。形成“丁口轉死,田畝賣易,貧富升降不實”的局面。這一局面的形成()A.標志著唐朝社會由盛而衰 B.加劇了唐政府的財政危機C.使得均田制出現瓦解趨勢 D.促進了全國經濟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安史之亂后,大量人口因逃亡不在政府統計的戶口數目中,造成戶口減少,戶口秩序混亂,土地兼并嚴重,加劇了唐政府的財政危機,B項正確;唐朝社會由盛轉衰的標志是安史之亂,并非土地兼并現象嚴重,排除A項;伴隨著土地兼并,均田制無法繼續推行,但并非瓦解,排除C項;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推動因素是北民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工具,與土地兼并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B項。14.如表為不同文獻關于唐朝后期的歷史敘述。對此解讀準確的是,唐后期()白居易《重賦》租庸者,谷帛而已……(今)國家定兩稅(指戶稅和地稅),本意愛人。厥初防其淫,明教內外臣。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舊唐書·憲宗傳》元和六年(811年),注意維護宣官神策中尉之權,但拒絕接受處州刺史進貢的助軍錢絹,并頒布撫恤百姓德音以革弊立防。《南郊赦文》唐文宗(809—840年)(時牛僧孺、李德裕黨爭,文宗領詔令)天下除二稅外,不得輒有科配,其擅加雜榷率,一切宜停。A.藩鎮割據削弱中央集權 B.政府重視減輕農民經濟負擔C.政治斗爭加劇農民起義 D.土地兼并盛行威脅租庸調制〖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從唐德宗到唐文宗時期,皇帝多次頒布詔令,禁止兩稅(指戶稅和地稅)之外濫征賦稅。這反映了兩稅法的實施防范重復以前賦稅濫增現象,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B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藩鎮割據與中央集權削弱的狀況,排除A項;材料雖有政治斗爭,但沒有農民起義問題,排除C項;材料雖涉及租庸,但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D項。故選B項。15.如表是唐宋時代服飾的對比。由此可知,宋代()

官員服飾普通民眾服飾畫作的物證唐代依政府規定嚴格按等級著朝服、公服、常服等。流行服黃或白色衣服,崇尚戴胡帽;婦女居家裝柬比較開放。宋代北宋后期,中原百姓服飾效仿官宦人家,并且衣冠著色從鮮艷、單純變為繁復、多樣且協調;胡服流行。A.士族制度衰落,家族觀念流行 B.民族交融發展,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C.契約關系盛行,世襲奴婢減少 D.商品經濟發展,政府對社會控制的松弛〖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宋(中國)。據材料可知,從唐代到宋代,崇尚戴胡帽變成胡服流行——民族交融得到了發展;公服為百姓“所效仿”“衣冠著色從鮮艷、單純變為繁復、多樣且協調”——社會成員的身份平等逐漸增強,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宋代家族觀念淡化,排除A項;“契約關系盛行,世襲奴婢減少”只體現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沒有體現材料中民族交融的特點,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官方對社會的管制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16.“念爾國僻居荒遠,間隔重瀛,于天朝體制原未諳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詳加開導,遣令回國。”下列對乾隆帝說的這段話解讀正確的是()A.“爾國”的目的是擴大對華貿易 B.上述政策有利于打擊海盜走私C.此時期清朝禁止一切對外貿易 D.清朝統治者開始改變外交政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結合所學和乾隆時期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可知,“爾國”指的是英國,英國使團來華的目的是擴大與清朝的貿易,A項正確;當時清政府沉浸在天朝的迷夢之中,堅持閉關鎖國政策,該政策客觀上造成海盜走私活動猖獗,排除B項;1757年,乾隆對外貿易詔書頒布,只留下廣東海關,清對外貿易鎖定在廣州十三行。“禁止一切對外貿易”說法絕對,排除C項;由材料信息看不出清政府改變了對外政策,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表格材料,回答下列問題。中國對西方人及西方國家稱呼的變化A對外國人的稱呼變化B對西方國家稱呼的變化時間稱呼時間文件稱呼鴉片戰爭之前“夷”晚明《職方外紀》“以西把尼(西班牙)東北為拂郎察(法國)。”鴉片戰爭到新中國初期“鬼子”晚清《圓明園失寶嘆》將法國與俄羅斯分別稱為“佛狼西”與“羅剎國”民國初年和新中國初期“外國佬”1901年《過渡時代論》順流而渡者,其英吉利耶?亂流而渡者,其法蘭西耶?方舟聯隊而渡者,其德意志、意大利、瑞士耶?攘臂馮河而渡者,其美利堅、匈牙利耶?”改革開放后“老外”;信息時代網稱“歪果仁”——據《從中國對西方人與國家稱呼的變化》整理提煉材料中關于“中國對西方人稱呼的變化”或“中國人對西方國家稱呼的變化”的觀點并加以闡述。(要求:圍繞材料中的A類或B類材料展開分析,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觀點一:時代的變遷導致了國人對外國人的稱呼發生變化。闡述:自先秦始,“夷”逐漸成為所有非華夏民族統稱,表達了中原王朝以天朝上國自居,對所有非同族蔑視與鄙夷的態度。鴉片戰爭后,國人開始使用“洋鬼子”一詞稱呼日本、歐美等外國人,原因是:“鬼”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作為負面的文化標志存在,多半是害人的形象;由于外國人通常體貌特征、生活習慣等與中國人迥異所致。在中華民國及新中國初期,國人對于外國人的稱呼也出現過“外國佬”。“佬”在漢語中微含輕視和輕蔑之意。由這是由于中國人對外國人了解增加,曾經由于不了解而給外國人帶上的神化光環已不復存在,這樣心理的變化促使了這一稱呼的出現。改革開放后,大批外國人來華,拉近了中國人同外國人的距離。因此,“老外”的稱謂隨之產生,“老”是中性詞匯,因此,“老外”這一稱呼也反映出國人對于外國人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已逐漸理性。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上也常將“老外”切換為“歪果仁”,以示友好。結論:中國對西方人稱呼的演變史是中國西方觀的演變史。中國對西方的態度經歷了從倨傲自大到正視現實的發展階段,這也是中國正確認識世界的發展過程。而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中國更應時刻保持理性的西方觀,才能更好的與西方世界共同發展,與國際接軌。觀點二:時代的變遷導致了中國人對西方國家的稱呼發生變化。闡述:隨著西方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西方世界開始慢慢與中國進行更多的往來與接觸,在明代中期至清代前中期,中國對于西方國家的稱呼大多還是采取直接的音譯,這也反映出當時由于中國與西方國家處在交往初期,在對其國家名稱的翻譯選擇上不摻雜任何感情色彩,屬于最基本的直觀感受。自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遭到西方侵略,于是有國人以“狼”和中國古代厲鬼形象“羅剎”來形容法國和俄羅斯對待中國的慘無人道。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對西方的態度開始轉變,率先用美好的字眼等褒義詞來稱呼西方國家,這也影響到其后各個社會階層。由此可見,用“吉”“利”“蘭”“德”“瑞”“美”“堅”等一系列在漢語中表達美好的褒義字眼來稱呼西方國家,無疑表現了在正視到中西方文明技術差距后,中國國人迎頭趕上,努力向西方學習的正確態度。結論:同世界文化交融的歷史中,中國對西方的態度經歷了從倨傲自大到正視現實的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也是中國正確認識世界的發展過程。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中國應時刻保持理性,才能更好地與西方世界共同發展,與國際接軌。〖解析〗本題為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是:中國史(中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觀點一:首先,選擇“中國對西方人稱呼的變化”,根據材料“鴉片戰爭之前至改革開放后”可知,從先秦時期到改革開放,每一個歷史階段對外國人都有不同的稱呼,可以概括歸納其觀點為:時代的變遷導致了國人對外國人的稱呼發生變化。其次,圍繞提煉的觀點,可以從先秦時期、鴉片戰爭后、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后等時間段的角度,結合所學知識對每一個階段進行描述說明,如:自先秦始,“夷”逐漸成為所有非華夏民族的統稱,表達了中原王朝以天朝上國自居,對所有非同族蔑視與鄙夷的態度。鴉片戰爭后,國人開始使用“洋鬼子”一詞稱呼日本、歐美等外國人,原因是:“鬼”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作為負面的文化標志存在,多半是害人的形象;由于外國人通常體貌特征、生活習慣等與中國人迥異所致。在中華民國及新中國初期,國人對于外國人的稱呼也出現過“外國佬”。“佬”在漢語中微含輕視和輕蔑之意。由這是由于中國人對外國人了解增加,曾經由于不了解而給外國人帶上的神化光環已不復存在,這樣心理的變化促使了這一稱呼的出現。改革開放后,大批外國人來華,拉近了中國人同外國人的距離。因此,“老外”的稱謂隨之產生,“老”是中性詞匯,因此,“老外”這一稱呼也反映出國人對于外國人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已逐漸理性。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上也常將“老外”切換為“歪果仁”,以示友好。最后,對提煉的觀點總結升華,再次明確提煉觀點的準確性,如:中國對西方人稱呼的演變史是中國西方觀的演變史。中國對西方的態度經歷了從倨傲自大到正視現實的發展階段,這也是中國正確認識世界的發展過程。而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中國更應時刻保持理性的西方觀,才能更好的與西方世界共同發展,與國際接軌。觀點二:首先,選擇“中國對西方國家稱呼的變化”,根據材料“晚明《職方外紀》、晚晴《圓明園失寶嘆》、1901年《過渡時代論》”可知,從晚明到晚晴,直到1901年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每個階段對西方國家都發生了稱呼上的變化,可以概括歸納其觀點為:時代的變遷導致了中國人對西方國家的稱呼發生變化。其次,圍繞提煉的觀點,可以從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洋務運動以及《辛丑條約》簽訂多中國的影響等角度對觀點進行描述說明,如:隨著西方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西方世界開始慢慢與中國進行更多的往來與接觸,在明代中期至清代前中期,中國對于西方國家的稱呼大多還是采取直接的音譯,這也反映出當時由于中國與西方國家處在交往初期,在對其國家名稱的翻譯選擇上不摻雜任何感情色彩,屬于最基本的直觀感受。自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遭到西方侵略,于是有國人以“狼”和中國古代厲鬼形象“羅剎”來形容法國和俄羅斯對待中國的慘無人道。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對西方的態度開始轉變,率先用美好的字眼等褒義詞來稱呼西方國家,這也影響到其后各個社會階層。由此可見,用“吉”“利”“蘭”“德”“瑞”“美”“堅”等一系列在漢語中表達美好的褒義字眼來稱呼西方國家,無疑表現了在正視到中西方文明技術差距后,中國國人迎頭趕上,努力向西方學習的正確態度。最后,對提煉的觀點進行總結升華,再次明確觀點的準確性,如:同世界文化交融的歷史中,中國對西方的態度經歷了從倨傲自大到正視現實的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也是中國正確認識世界的發展過程。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中國應時刻保持理性,才能更好地與西方世界共同發展,與國際接軌。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洪亮吉(1746—1809),今江蘇常州人,詩人、學者,精通考據學、經學、史學、輿地學和人口學等。他反對信天命、講鬼神,提出為學要“推本述原,實事求是”。他認為,天地萬物是客觀存在,萬物自生自滅,既不以人欲而存,也不以人欲而滅。乾嘉時期,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頻繁,洪亮吉不甘沉默,倡言變革。1799年,他提出改革地方和中央的行政制度,改革官吏選拔和考試辦法,打擊貪官污吏,但他的建議不僅沒被采納,反被革職流放新疆。他不怕打擊,寫了不少文章探討解決危機的辦法。他認為農民起義是腐朽的官吏逼出來的。他揭露當時“田與屋之數,常處其不足;而戶與口之數,常處其有余”,且地方官紳又肆意兼并,“一人而據百人之屋,一戶而占百戶之田”。面對人口暴增帶來的社會問題,他建議開墾荒地,減輕賦稅,抑制兼并,禁止浮靡,推廣社會救濟。洪亮吉的言論反映了客觀實際,具有經世致用的典型性。——摘編自李喜所《鴉片戰爭前的今文經學與經世致用思潮》(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洪亮吉經世致用思想產生的原因。并概括指出洪亮吉經世致用思想的內容。(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洪亮吉的經世致用思想。〖答案〗(1)原因;明未清初進步思想家的影響;作者是唯物主義思想家,崇尚實事求是的學風;吏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人口暴增、土地兼并嚴重,民生艱難。主張:治學要尊崇實事求是的原則;整頓吏治,通過改革緩減階級矛盾。采取實際可行的措施,解決人口暴增帶來的民生問題。(2)評價;他關注國家的發展和民生,主張改革,這是儒家德政思想的體現,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表現;他主張實學,重視社會現實問題的解決,是對明末清初經世致用思想的繼承發展;也為鴉片戰爭后先進的知識分子關注西學,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解析〗【小問1】本題是原因類和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國清朝。原因:結合所學可知,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已經具體提出經世致用的思想,可見明未清初進步思想家的影響;根據材料“他反對信天命、講鬼神,提出為學要推本述原,實事求是。”可知洪亮吉是唯物主義思想家,崇尚實事求是的學風;根據材料“乾嘉時期,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頻繁,洪亮吉不甘沉默,倡言變革。”可以得出吏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地方官紳又肆意兼并”可以得出人口暴增、土地兼并嚴重,民生艱難。主張:根據材料“提出為學要推本述原,實事求是”可知治學要尊崇實事求是的原則;根據材料“他提出改革地方和中央的行政制度,改革官吏選拔和考試辦法,打擊貪官污吏”可知整頓吏治,通過改革緩減階級矛盾;根據材料“他建議開墾荒地,減輕賦稅,抑制兼并,禁止浮靡,推廣社會救濟。”可知,采取實際可行的措施,解決人口暴增帶來的民生問題。【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國清朝。根據材料“寫了不少文章探討解決危機辦法”等信息可知,他關注國家的發展和民生,主張改革,這是儒家德政思想的體現,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表現;根據材料“洪亮吉的言論反映了客觀實際,具有經世致用的典型性。”可知,他主張實學,重視社會現實問題的解決,是對明末清初經世致用思想的繼承發展;根據材料“鴉片戰爭前的今文經學與經世致用思潮”并結合所學可知,也為鴉片戰爭后先進的知識分子關注西學,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紀被冠以“歷史學的世紀”之名。一個時代的思想歸根到底是這個時代與社會的反映或折射。這一時期,“西方資產階級雄視天下,可謂志得意滿”。法國大革命使德意志人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同屬性”,發掘德意志的歷史則是最有效的途徑。19世紀30年代,德國史學家蘭克通過對近代一些著名歷史學家的分析研究,系統總結貫徹了“如實直書”的原則,運用史料批判方法嚴格考訂各種史料,強調以第一手檔棠文獻材料為基礎來撰寫歷史,但第二手史料絕不是完全沒有用而必須被舍棄的。蘭克繼承并發揚了自修昔底德以來的政治軍事史傳統,在他看來,歷史著作的主角只能是那些在歷史舞臺上最耀眼的人物,民族與國家,正是蘭克等人在史學科學化,專業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使德國成為19世紀西方史學的中心。——摘編自張廣智主著《西方史學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蘭克史學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蘭克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答案〗(1)背景:工業化與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對理性思想的傳播;拿破侖戰爭與德意志民族主義的加強。(2)內容:如實直書;綜合運用考證史料;以研究政治軍事史內容為主;史學科學化。〖解析〗【小問1】背景: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世紀(德國)。根據材料“一個時代的思想歸根到底是這個時代與社會的反映或折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化與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及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對理性思想的傳播;根據材料“法國大革命使德意志人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同屬性’,發掘德意志的歷史則是最有效的途徑。”可知,拿破侖戰爭與德意志民族主義的加強。【小問2】主要內容: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世紀(德國)。根據材料“19世紀30年代,德國史學家蘭克通過對近代一些著名歷史學家的分析研究,系統總結貫徹了‘如實直書’的原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如實直書;根據材料“運用史料批判方法嚴格考訂各種史料,強調以第一手檔棠文獻材料為基礎來撰寫歷史,但第二手史料絕不是完全沒有用而必須被舍棄的。”可知,綜合運用考證史料;根據材料“蘭克繼承并發揚了自修昔底德以來的政治軍事史傳統,在他看來,歷史著作的主角只能是那些在歷史舞臺上最耀眼的人物”可知,以研究政治軍事史內容為主;根據材料“民族與國家,正是蘭克等人在史學科學化,專業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使德國成為19世紀西方史學的中心。”可知,史學科學化。吉林省2024屆高三下學期模擬預測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要求的。1.據1178年出版的某份文件記載,英格蘭王室的日常開銷均取自王室莊園,還要求維蘭(農奴)定期提供勞役。不堪重負的維蘭向宮廷申訴勞役地租的種種弊端……最后國王按照貨幣形式征繳地租。這推動了()A.莊園經濟興盛 B.商品經濟發展 C.民族國家興起 D.西歐城市發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歐洲)。據材料“最后國王按照貨幣形式征繳地租”及所學知識可知,勞役地租轉變為貨幣地租,一方面推動了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另一方面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B項正確;中世紀中后期,莊園經濟走向衰落,排除A項;材料中未出現王權加強等民族國家形成的標志,排除C項;材料中未出現城市,不能得知城市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2.威廉·華萊士(1270年-1305年),是一名蘇格蘭騎士,他領導了蘇格蘭獨立戰爭,但最終失敗。在英格蘭歷史上,他被視為一個叛逆和暴徒。15世紀,蘇格蘭詩人布萊克卻在長詩《華萊士》中著重稱贊了他的英勇和無畏。據此,以下認識正確的是()A.史家以成敗來評判英雄人物 B.政治立場影響人物形象塑造C.文學作品缺乏歷史研究價值 D.歷史真相淹沒在時代長河中〖答案〗B〖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可知本題為推斷題。時空是:13世紀的英格蘭。根據材料可知,13世紀時,英格蘭國王視威廉.華萊士為叛逆和暴徒,而15世紀蘇格蘭詩人布萊克則稱贊他的英勇和無畏,這說明時代不同,人們對同一人物的評價也不同,即政治立場影響人物形象,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史家以成敗來評判英雄人物,排除A項;文學作品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歷史解釋具有主觀性,排除D項。故選B項。3.如表為各地向倫敦傳遞信息所需要的天數。1860年相對于1820年時間大為縮短,這主要得益于()城市1820年(a)1860年(b)縮短時間(a-b)亞歷山大531043開普敦(南非)773938加爾各答(印度)15439115香港1415487紐約321319A.新航路的開辟 B.蒸汽船的改進 C.蘇伊士運河的開通 D.電話的問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句,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空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根據材料可以看出,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完成,蒸汽船廣泛應用于交通領域,使得遠程航行時間大大縮短,從而使得各地到倫敦的通信時間也相應縮短,B項正確;新航路的開辟主要影響的是大西洋兩岸的交往時間,而表格中的各地向倫敦傳遞信息所需要的時間不僅有大西洋兩岸,還包括其他地區的內陸交通時間,排除A項;蘇伊士運河主要影響的是紅海兩岸的航運時間,而表格中的各地向倫敦傳遞信息所需要的時間涉及的地區更多,不僅僅是紅海兩岸,排除C項;電話主要影響的是語音通信,而表格中的時間縮短主要是由于地理交通條件的改善,排除D項。故選B項。4.1918年4月,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中指出,由于不具備必要的物質條件,“不能以繼續向資本主義進攻這個簡單的公式來規定當前的任務”“為了今后進攻的勝利,目前應當‘暫停’進攻”。這表明列寧()A.希望與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合作 B.承認戰時共產主義是一次失敗的探索C.關于新經濟政策的思路由來已久 D.主張通過糧食稅調整國家與農民關系〖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線選擇題。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蘇維埃內戰時期。依據材料信息“為了今后進攻的勝利,目前應當‘暫停’進攻”可判斷列寧主張“退卻”而不是“進攻”,如果沒有后來武裝叛亂和帝國主義的干涉,可能未必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可以證明關于新經濟政策的思路由來已久,C項正確;結合題干時間信息1918年4月可知,十月革命已經完成,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已經被消滅,排除A項;結合蘇維埃政權內戰結果,蘇維埃取得了內戰的勝利,可以證明戰時共產主義是一次成功的經驗,不是失敗的探索,排除B項;結合題干時間信息1918年4月,蘇維埃政權正處于三年內戰期間,實施的是余糧征集制,不是糧食稅,排除D項。故選C項。5.1960年加納開國總統恩格魯瑪提出,要積極應用民族國家政府力量抵消西方跨國公司及其依仗的規則的力量,創造利于非洲發展的環境。眾多非洲學者也在21世紀后一再發出被重新殖民化或遭遇帝國主義者霸凌的申訴。這反映出()A.舊經濟秩序制約非洲國家發展 B.非洲國家積極爭取民族獨立C.跨國公司是非洲發展最大障礙 D.不結盟運動沖擊了兩極格局〖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非洲。據材料可知,加納開國總統恩格魯瑪和眾多非洲學者都看到了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包括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發達國家操縱國際市場,壓低農產品和原料價格,抬高工業品價格,損害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A項正確;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的殖民帝國徹底崩潰,非洲國家爭取民族獨立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排除B項;“跨國公司及其依仗的規則的力量”“被重新殖民化”“帝國主義者霸凌”才是非洲發展最大障礙,排除C項;不結盟運動開始于1961年,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6.在2023年8月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中,金磚國家領導人一致同意,邀請沙特、埃及、阿聯酋、阿根廷、伊朗、埃塞俄比亞作為新成員加入金磚國家行列,并歡迎其他有意愿并符合條件的發展中國家成為金磚伙伴國。這表明金磚國家()A.力求合作共贏,促進全球發展 B.尋求地區合作,維護歐亞安全C.積極聯合伙伴,企圖稱霸世界 D.倡導“一帶一路”,追求和平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金磚國家(2023年)。金磚國家是新興國家加強團結合作、維護共同利益的重要平臺,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凸顯,也給非洲和中東地區帶來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新機遇,A項正確;金磚國家尋求全球合作,維護世界安全,排除B項;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永不稱霸,排除C項;金磚國家并非限于“一帶一路”國家,排除D項。故選A項。7.圖1、圖2最大程度地體現了列強對華()A.借助商品輸出方式攫取財富 B.控制了清朝財政收入C.通過資本輸出參與國際分工 D.加快了經濟侵略步伐〖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本題材料“近代中國被迫開放的商埠(部分)”中的地圖信息可知,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迫使中國開放了越來越多的商埠,這便利了列強的商品輸出;《馬關條約》(部分)的條款規定顯示清朝允許列強開商埠、經營工商業,這體現了列強在進行商品輸出的同時加劇了資本輸出、參與更多的國際分工,以攫取更多的財富,D項正確;因“借助商品輸出方式攫取財富”與本題材料主要結論“列強對華加快了經濟侵略步伐”不一致,排除A項;僅憑材料中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手段,無法得出列強控制清朝的財政收入,排除B項;C項從不同側面體現了列強的經濟侵略手段,但并非是最佳選項,排除C項。故選D項。8.某時期創辦的軍事院校,在財政、武器和制度創建等方面均得到俄國的支持,俄方亦派員充任顧問并幫助籌建學校。在學校開學典禮上,有人致辭說:組織革命軍,以后著著(逐漸地)進行,所以能夠消滅舊黨和外來的敵人,大告成功。據此可知,該軍校()A.踐行了中共一大最高綱領 B.豐富了國民革命三大政策的實踐C.助推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開展 D.體現了新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國民大革命時期的中國。材料是對國民大革命時期黃埔軍校的描述,該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豐富了國民革命三大政策的實踐,B項正確;中共一大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C項發生在國共十年內戰時期,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此時處于國民大革命時期,非新中國成立,排除D項。故選B項。9.如果以1963年全國省會城市人口規模增長率為100.0,到1978年全國省會城市人口規模增長率平均達150.44,而同期的成都、貴陽、昆明、西安、蘭州、西寧、銀川、太原的城市人口規模增長率平均達268.54。到1980年,貴陽、昆明、蘭州都已經發展成為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A.三線建設的開展 B.城鎮化發展迅速C.改革開放的深入 D.西部開發的推進〖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3年至1980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三線建設事20世紀60~70年代中國以加強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后方建設,是國防建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線建設的實施為增強我國國防實力,改善生產力布局以及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也促進了西部地區人口的增長,A項正確;西部地區人口增長速度較快,主要是因為三線建設的開展,B項不屬于原因,排除B項;西部地區人口增長速度較快,主要是因為三線建設的開展,而改革開放促進了東部地區人口增長,排除C項;西部地區人口增長速度較快,主要是因為三線建設的開展,D項不屬于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10.“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在的系列講話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歷史告訴我們……”、“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營養劑”、“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這樣的語句,從歷史角度出發來闡述治國理政,既充滿生動性、具有說服力,又展現了他深遠的歷史眼光、深邃的歷史思維。這主要體現的歷史學的社會功能是()A.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 B.文明延續的重要紐帶C.民族精神傳承的載體 D.治國安邦的經驗寶庫〖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強調用歷史思維指導實踐,特別是從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經驗和教訓及科學方法論因為歷史就是治國安邦的經驗寶庫,D項正確;材料強調歷史的重要性,沒有提到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排除A項;文明延續的重要紐帶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體現歷史的重要性,與民族精神傳承沒有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11.婦好是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是中國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至少1.6噸。其中有兵器100多件,顯示其重要軍事家身份。”這反映了()A.商朝時婦女政治地位高于男子 B.隨葬青銅器多少是地位的象征C.青銅兵器的制作工藝水平精良 D.青銅器具的主要作用在于隨葬〖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朝(中國)。據題干“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至少1.6噸。其中有兵器100多件,顯示其重要軍事家身份。”可知正是因為婦好是中國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且是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地位高,故其隨葬青銅器數量多、份量重,B項正確;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男子的政治地位高于婦女,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青銅兵器的制作工藝水平,排除C項;商朝時青銅器具主要是禮器、食器,排除D項。故選B項。12.東漢史學家班彪作《史記后傳》百余篇,肯定司馬遷有“良史之才”,但批評司馬遷不能依五經之法言,不能同圣人之是非。這一史實最適合用來說明()A.《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通史體裁 B.班彪仿《史記》撰寫《漢書》C.漢代史書的撰寫受到政府鼓勵 D.儒家正統思想影響史學寫作〖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東漢史學家班彪仿《史記》,續寫紀傳體《史記后傳》百余篇,這體現了《史記》的紀傳體通史影響之深遠,材料中“批評司馬遷不能依五經之法言,不能同圣人之是非”體現出班彪強調用儒家正統思想撰寫史書,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強調《史記》的地位和影響,排除AB項;材料沒有體現政府對撰寫史書的態度,排除C項。故選D項。13.安史之亂后,全國戶口從九百萬戶驟減到一百九十余萬戶,雖然其中有相當人口是在戰亂中死亡,但大部分主要是逃亡。形成“丁口轉死,田畝賣易,貧富升降不實”的局面。這一局面的形成()A.標志著唐朝社會由盛而衰 B.加劇了唐政府的財政危機C.使得均田制出現瓦解趨勢 D.促進了全國經濟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安史之亂后,大量人口因逃亡不在政府統計的戶口數目中,造成戶口減少,戶口秩序混亂,土地兼并嚴重,加劇了唐政府的財政危機,B項正確;唐朝社會由盛轉衰的標志是安史之亂,并非土地兼并現象嚴重,排除A項;伴隨著土地兼并,均田制無法繼續推行,但并非瓦解,排除C項;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推動因素是北民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工具,與土地兼并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B項。14.如表為不同文獻關于唐朝后期的歷史敘述。對此解讀準確的是,唐后期()白居易《重賦》租庸者,谷帛而已……(今)國家定兩稅(指戶稅和地稅),本意愛人。厥初防其淫,明教內外臣。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舊唐書·憲宗傳》元和六年(811年),注意維護宣官神策中尉之權,但拒絕接受處州刺史進貢的助軍錢絹,并頒布撫恤百姓德音以革弊立防。《南郊赦文》唐文宗(809—840年)(時牛僧孺、李德裕黨爭,文宗領詔令)天下除二稅外,不得輒有科配,其擅加雜榷率,一切宜停。A.藩鎮割據削弱中央集權 B.政府重視減輕農民經濟負擔C.政治斗爭加劇農民起義 D.土地兼并盛行威脅租庸調制〖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從唐德宗到唐文宗時期,皇帝多次頒布詔令,禁止兩稅(指戶稅和地稅)之外濫征賦稅。這反映了兩稅法的實施防范重復以前賦稅濫增現象,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B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藩鎮割據與中央集權削弱的狀況,排除A項;材料雖有政治斗爭,但沒有農民起義問題,排除C項;材料雖涉及租庸,但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D項。故選B項。15.如表是唐宋時代服飾的對比。由此可知,宋代()

官員服飾普通民眾服飾畫作的物證唐代依政府規定嚴格按等級著朝服、公服、常服等。流行服黃或白色衣服,崇尚戴胡帽;婦女居家裝柬比較開放。宋代北宋后期,中原百姓服飾效仿官宦人家,并且衣冠著色從鮮艷、單純變為繁復、多樣且協調;胡服流行。A.士族制度衰落,家族觀念流行 B.民族交融發展,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C.契約關系盛行,世襲奴婢減少 D.商品經濟發展,政府對社會控制的松弛〖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宋(中國)。據材料可知,從唐代到宋代,崇尚戴胡帽變成胡服流行——民族交融得到了發展;公服為百姓“所效仿”“衣冠著色從鮮艷、單純變為繁復、多樣且協調”——社會成員的身份平等逐漸增強,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宋代家族觀念淡化,排除A項;“契約關系盛行,世襲奴婢減少”只體現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沒有體現材料中民族交融的特點,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官方對社會的管制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16.“念爾國僻居荒遠,間隔重瀛,于天朝體制原未諳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詳加開導,遣令回國。”下列對乾隆帝說的這段話解讀正確的是()A.“爾國”的目的是擴大對華貿易 B.上述政策有利于打擊海盜走私C.此時期清朝禁止一切對外貿易 D.清朝統治者開始改變外交政策〖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結合所學和乾隆時期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可知,“爾國”指的是英國,英國使團來華的目的是擴大與清朝的貿易,A項正確;當時清政府沉浸在天朝的迷夢之中,堅持閉關鎖國政策,該政策客觀上造成海盜走私活動猖獗,排除B項;1757年,乾隆對外貿易詔書頒布,只留下廣東海關,清對外貿易鎖定在廣州十三行。“禁止一切對外貿易”說法絕對,排除C項;由材料信息看不出清政府改變了對外政策,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表格材料,回答下列問題。中國對西方人及西方國家稱呼的變化A對外國人的稱呼變化B對西方國家稱呼的變化時間稱呼時間文件稱呼鴉片戰爭之前“夷”晚明《職方外紀》“以西把尼(西班牙)東北為拂郎察(法國)。”鴉片戰爭到新中國初期“鬼子”晚清《圓明園失寶嘆》將法國與俄羅斯分別稱為“佛狼西”與“羅剎國”民國初年和新中國初期“外國佬”1901年《過渡時代論》順流而渡者,其英吉利耶?亂流而渡者,其法蘭西耶?方舟聯隊而渡者,其德意志、意大利、瑞士耶?攘臂馮河而渡者,其美利堅、匈牙利耶?”改革開放后“老外”;信息時代網稱“歪果仁”——據《從中國對西方人與國家稱呼的變化》整理提煉材料中關于“中國對西方人稱呼的變化”或“中國人對西方國家稱呼的變化”的觀點并加以闡述。(要求:圍繞材料中的A類或B類材料展開分析,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觀點一:時代的變遷導致了國人對外國人的稱呼發生變化。闡述:自先秦始,“夷”逐漸成為所有非華夏民族統稱,表達了中原王朝以天朝上國自居,對所有非同族蔑視與鄙夷的態度。鴉片戰爭后,國人開始使用“洋鬼子”一詞稱呼日本、歐美等外國人,原因是:“鬼”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作為負面的文化標志存在,多半是害人的形象;由于外國人通常體貌特征、生活習慣等與中國人迥異所致。在中華民國及新中國初期,國人對于外國人的稱呼也出現過“外國佬”。“佬”在漢語中微含輕視和輕蔑之意。由這是由于中國人對外國人了解增加,曾經由于不了解而給外國人帶上的神化光環已不復存在,這樣心理的變化促使了這一稱呼的出現。改革開放后,大批外國人來華,拉近了中國人同外國人的距離。因此,“老外”的稱謂隨之產生,“老”是中性詞匯,因此,“老外”這一稱呼也反映出國人對于外國人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已逐漸理性。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上也常將“老外”切換為“歪果仁”,以示友好。結論:中國對西方人稱呼的演變史是中國西方觀的演變史。中國對西方的態度經歷了從倨傲自大到正視現實的發展階段,這也是中國正確認識世界的發展過程。而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中國更應時刻保持理性的西方觀,才能更好的與西方世界共同發展,與國際接軌。觀點二:時代的變遷導致了中國人對西方國家的稱呼發生變化。闡述:隨著西方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西方世界開始慢慢與中國進行更多的往來與接觸,在明代中期至清代前中期,中國對于西方國家的稱呼大多還是采取直接的音譯,這也反映出當時由于中國與西方國家處在交往初期,在對其國家名稱的翻譯選擇上不摻雜任何感情色彩,屬于最基本的直觀感受。自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遭到西方侵略,于是有國人以“狼”和中國古代厲鬼形象“羅剎”來形容法國和俄羅斯對待中國的慘無人道。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對西方的態度開始轉變,率先用美好的字眼等褒義詞來稱呼西方國家,這也影響到其后各個社會階層。由此可見,用“吉”“利”“蘭”“德”“瑞”“美”“堅”等一系列在漢語中表達美好的褒義字眼來稱呼西方國家,無疑表現了在正視到中西方文明技術差距后,中國國人迎頭趕上,努力向西方學習的正確態度。結論:同世界文化交融的歷史中,中國對西方的態度經歷了從倨傲自大到正視現實的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也是中國正確認識世界的發展過程。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中國應時刻保持理性,才能更好地與西方世界共同發展,與國際接軌。〖解析〗本題為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是:中國史(中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觀點一:首先,選擇“中國對西方人稱呼的變化”,根據材料“鴉片戰爭之前至改革開放后”可知,從先秦時期到改革開放,每一個歷史階段對外國人都有不同的稱呼,可以概括歸納其觀點為:時代的變遷導致了國人對外國人的稱呼發生變化。其次,圍繞提煉的觀點,可以從先秦時期、鴉片戰爭后、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后等時間段的角度,結合所學知識對每一個階段進行描述說明,如:自先秦始,“夷”逐漸成為所有非華夏民族的統稱,表達了中原王朝以天朝上國自居,對所有非同族蔑視與鄙夷的態度。鴉片戰爭后,國人開始使用“洋鬼子”一詞稱呼日本、歐美等外國人,原因是:“鬼”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作為負面的文化標志存在,多半是害人的形象;由于外國人通常體貌特征、生活習慣等與中國人迥異所致。在中華民國及新中國初期,國人對于外國人的稱呼也出現過“外國佬”。“佬”在漢語中微含輕視和輕蔑之意。由這是由于中國人對外國人了解增加,曾經由于不了解而給外國人帶上的神化光環已不復存在,這樣心理的變化促使了這一稱呼的出現。改革開放后,大批外國人來華,拉近了中國人同外國人的距離。因此,“老外”的稱謂隨之產生,“老”是中性詞匯,因此,“老外”這一稱呼也反映出國人對于外國人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已逐漸理性。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上也常將“老外”切換為“歪果仁”,以示友好。最后,對提煉的觀點總結升華,再次明確提煉觀點的準確性,如:中國對西方人稱呼的演變史是中國西方觀的演變史。中國對西方的態度經歷了從倨傲自大到正視現實的發展階段,這也是中國正確認識世界的發展過程。而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中國更應時刻保持理性的西方觀,才能更好的與西方世界共同發展,與國際接軌。觀點二:首先,選擇“中國對西方國家稱呼的變化”,根據材料“晚明《職方外紀》、晚晴《圓明園失寶嘆》、1901年《過渡時代論》”可知,從晚明到晚晴,直到1901年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每個階段對西方國家都發生了稱呼上的變化,可以概括歸納其觀點為:時代的變遷導致了中國人對西方國家的稱呼發生變化。其次,圍繞提煉的觀點,可以從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洋務運動以及《辛丑條約》簽訂多中國的影響等角度對觀點進行描述說明,如:隨著西方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西方世界開始慢慢與中國進行更多的往來與接觸,在明代中期至清代前中期,中國對于西方國家的稱呼大多還是采取直接的音譯,這也反映出當時由于中國與西方國家處在交往初期,在對其國家名稱的翻譯選擇上不摻雜任何感情色彩,屬于最基本的直觀感受。自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遭到西方侵略,于是有國人以“狼”和中國古代厲鬼形象“羅剎”來形容法國和俄羅斯對待中國的慘無人道。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對西方的態度開始轉變,率先用美好的字眼等褒義詞來稱呼西方國家,這也影響到其后各個社會階層。由此可見,用“吉”“利”“蘭”“德”“瑞”“美”“堅”等一系列在漢語中表達美好的褒義字眼來稱呼西方國家,無疑表現了在正視到中西方文明技術差距后,中國國人迎頭趕上,努力向西方學習的正確態度。最后,對提煉的觀點進行總結升華,再次明確觀點的準確性,如:同世界文化交融的歷史中,中國對西方的態度經歷了從倨傲自大到正視現實的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也是中國正確認識世界的發展過程。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