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福建省福州市福州九縣(市、區)一中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考試日期:7月3日;完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如圖是新石器時代不同地區文化遺址出土的玉龍。據此可知中華文明()A.起源最早 B.多元一體 C.中原中心 D.延綿不斷〖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依據圖片信息可知,紅山文化遺址、凌家灘遺址以及良渚文化遺址中的玉龍在形狀上有差異,但是都以圓為核心,說明這些地區的文化具有相似性,不同地區存在相類似的文化,這體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B項正確;材料沒有將中國文明的起源時間與其他國家的文明起源時間進行對比,無法得出“起源最早”的結論,排除A項;良渚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一種史前文化,凌家灘遺址文化屬于長江中下游的史前文化,不屬于中原文化,體現不出“中原中心”的特點,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中華文明后世延續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2.如表中歷史史實與歷史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史實結論A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門]齒化石發掘中國有百萬年的文明史B西周時期何尊銘文中的“宅茲中國”目前所見“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C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頭啟土狀青銅農具在夏朝已經得到普及D鄭國子產參照夏、商、周三代之法令鑄刑書,讓百姓遵從鄭令、野令,按照禮儀行事子產鑄刑書體現了輕視禮制的變革思想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據所學可知,西周時期何尊銘文中的“宅茲中國”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中國”一詞的實物,B項正確;A項元謀人化石只能證明我國古人類距今的歷史,不能代表中國文明史的時間,古人類出現以后,人類并沒有馬上形成文明,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雖然高超,但是青銅農具很少,排除C項;據材料“按照禮儀行事”可知,D項結論子產鑄刑書體現了輕視禮制的變革思想不符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3.夏商時期,人們對天文、星象有一定認識,根據天文星象制定了歷法。《夏小正》記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等內容;商朝的殷歷設置了閏月,并將一年區分為春、秋兩季。材料表明,夏商()A.對自然界的認識有所提高 B.農業發展推動社會分工C.統治具有濃厚的神學色彩 D.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夏商時期(中國)。根據題意可知,夏商時期人們根據天文星象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這是對自然界的認識提高的表現,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當時人們對自然界認識的提高,沒有體現社會分工,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對自然界的客觀認識,并不能體現濃厚的神學色彩,排除C項;當時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有所提高,但并不能說明社會經濟是否有長足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4.商朝時“王權神佑”的思想觀念盛行,商貴族標榜天神是自己的祖先;西周在商朝的基礎上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并對天命觀做出了“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等新的解釋。西周天命觀念的變化反映了()A.人文精神植根久遠的歷史傳統 B.統治需要影響思想觀念的嬗變C.反思夏商文化催生了民本思想 D.早期國家治理強調政權合法性〖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商周時期(中國)。據材料“商貴族標榜天神是自己的祖先;西周在商朝的基礎上提出了……”,可知,商朝時期,商貴族標榜天神是自己的祖先,西周時期,對天命觀做出了“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等新的解釋,說明商周時期思想觀念的變化,其本質是為了維護統治,B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統治需要對思想觀念的影響,并不是強調人文精神,排除A項;“反思夏商文化催生了民本思想”,是表象,并不是本質,排除C項;僅從思想觀念的變化,并不能說明早期國家治理中,對政權合法性的強調,排除D項。故選B項。5.春秋時期,魯國實行“初稅畝”,規定按畝征稅,根據土地實際畝數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為賦稅。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不同情況分等征收賦稅。據此可推知,春秋時期()A.人頭稅開始被廢除 B.井田制已經徹底瓦解C.民眾賦稅負擔較重 D.土地私有制走向合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的中國。魯國“按畝征稅”、齊國“按照土地不同情況分等征收賦稅”,這些舉措都表明國家對土地的征稅依據發生了變化,意味著土地私有制逐漸走向合法,D項正確;材料說的是田地稅,與人頭稅無關,排除A項;雖然魯國實行“初稅畝”和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但不能就此得出井田制已經徹底瓦解,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只是提到了征稅的方式,并沒有明確表明民眾賦稅負擔較重,排除C項。故選D項。6.不同地區關于端午節賽龍舟的傳說:湖北荊楚地區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楚大夫屈原;浙江吳越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湖南長沙紀念掌管雨水、為民造福的金角長龍。雖然說法不一,但都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這反映了()A.華夏民族的文化認同B.古代傳說因地區差異而不同C.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D.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與認同〖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不同地區關于端午節賽龍舟的傳說雖然說法不一,但都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可知華夏民族對端午節文化習俗的認同,A項正確;題干事件不是傳說,排除B項;中古文化博大精深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不體現交流,排除D項。故選A項。7.王夫之認為商周之變和周秦之變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兩次政權更替,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曾隨之發生變化。下列最能體現“周秦之變”的是()A.從傳位賢能到血緣世襲 B.從官僚政治到貴族政治C.從分封諸侯到郡縣制度 D.從禮樂治國到法律治國〖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周秦之變”指的是秦朝與西周相比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結構方面發生的深刻變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轉型,西周實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秦朝實行的政治制度是郡縣制,從分封制到郡縣制折射出我國由貴族政治進入到官僚政治,C項正確;我國原始社會后期實行了禪讓制,夏朝實行了世襲制,故從傳位賢能到血緣世襲不能體現“周秦之變”,排除A項;“周秦之變”不是官僚政治到貴族政治而是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排除B項;禮樂與法律治國都是國家治理的方式,不涉及政治體制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8.據統計,在湖南省里耶鎮出土的秦簡多為遷陵縣署日常行政管理文書,包括戶籍變化、田租賦稅、勞役徭役、倉儲錢糧、兵甲物資、道路里程、郵驛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農以及教育、醫藥等政令。這反映出秦朝()A.賦稅負擔沉重 B.法律制度嚴酷C.強化地方管理 D.行政效率提高〖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在湖南省里耶鎮出土的秦簡多為遷陵縣署日常行政管理文書,包括戶籍變化、田租賦稅、勞役徭役、倉儲錢糧、兵甲物資、道路里程、郵驛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農以及教育、醫藥等政令”可知,這些都是對地方加強控制的具體體現,C項符合題意,C項正確;材料強調“日常行政管理文書”,“田租賦稅、勞役徭役”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賦稅負擔沉重”的說法片面,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日常行政管理文書”比較全面,但未體現“法律制度嚴酷”,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日常行政管理文書”,未體現其實施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9.梁啟超曾說:“我想中國歷史上有意義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黃帝、堯舜以來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漢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來貴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們今天所紀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漢朝革命”的舉措是A.實行察舉制B.實行內外朝制度C.分封同姓王D.推行刺史制度〖答案〗A〖解析〗梁啟超所謂“漢朝的革命”是指選官制度的變革,即由漢代的察舉制取代了以前以世襲官制為主的選官制度,由重血緣出身到考查品德、才能,故選A選項。B選項是削弱宰相權力的措施;C顯選項錯誤,分封同姓王指的是分封制,發生在西周。D選項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10.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示意圖,請你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A.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B.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C.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 D.社會發展繁榮與開放〖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圖示反映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三國、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權分立時期,政權分立的同時,各民族共同交往,促進了民族交融,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交融,故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項正確;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指的是夏商周時期,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比魏晉南北朝時間更早,排除C項;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處于戰爭和混亂之中,排除D項。故選A項。11.如表為東漢后期和唐朝前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縣城數量表(單位:座),此表反映的變化最能說明()時間區域東漢后期唐朝前期黃河流域765669長江流域342611A.長江流域已占據經濟優勢 B.唐朝政治制度比東漢完善C.南北方經濟差距逐漸縮小 D.唐朝統治疆域在不斷擴大〖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后期和唐朝前期中國。題干所給材料數據反映了東漢后期到唐朝前期長江流域縣城數量大幅增加,與黃河流域數量基本持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北方經濟差距逐漸縮小,C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據所學可知,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時期,題干涉及時間截至唐朝前期,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信息僅涉及東漢后期至唐朝前期黃河長江流域縣城數量,據材料無法得出唐朝與東漢政治制度優越的認識,排除B項;材料信息不涉及唐朝疆域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12.據《新唐書·食貨志》載:唐初,每年通過汴河調運東南地區的糧食不過一二十萬石,而高宗以后平均每年為二百三十萬石,最高時達四百萬石。代宗時期(762-779年)“每歲所運,或至百余萬斛(石)”。自文宗至宣宗年間(827-860年),“歲漕江淮米不過四十萬石”。據此可知()A.唐代糧食供給仰仗南方 B.政治局勢影響汴河運輸C.漕糧運輸決定王朝興衰 D.農業糧食生產出現波動〖答案〗B〖解析〗汴河,亦即通濟渠,是大運河的一段。唐朝時伴隨著江南經濟的開發,唐朝中央政府越來越依賴南方的糧食、賦稅供給,通過大運河大量調運東南地區的錢糧入京。但材料信息顯示,代宗時期(762-779年)漕運數額銳減,自文宗至宣宗年間(827-860年)時數量更低。結合所學知識,755年至763年爆發安史之亂沉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唐朝末年,政局動蕩,唐朝衰亡,所以題干中的現象與政局有關,即政治局勢影響汴河運輸,B項正確;A項說法正確,但不能全面反映題干信息,排除A項;“決定”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農業生產情況無從得知,排除D項。故選B項。13.有學者認為,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失敗,意味著政府已不能再把土地和農民束縛起來,而且門閥及有關政治勢力也不允許將土地所有權交由政府支配。該學者意在說明()A.土地兼并激化社會矛盾 B.重農抑商政策阻礙商業發展C.門閥士族危及政府統治 D.實施賦稅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可知,隨著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失敗,政府已經不能再把土地和農民束縛起來,這說明唐朝的賦稅制度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需要進行改革,D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到土地兼并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相關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所給的信息是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的變化,與重農抑商的政策無關,排除B項;隋唐時期,隨著科舉制的推行,門閥勢力削弱,已經不會對政府統治構成威脅,排除C項。故選D項。14.太平廣記記載了大量唐代故事,許多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選夫婿。如《聶隱娘中忽值磨鏡少年及門,隱娘便說“此人可與我為夫”“父不敢不從,遂嫁之”。此時女性擇偶的標準多是相貌氣質、素養,并非僅看功名。這些故事反映出唐代()A.女性社會地位高于男性 B.理學的社會影響力凋敝C.社會價值觀念開放多元 D.君主集權程度有所下降〖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選夫婿”,“女性擇偶的標準多是相貌、氣質、素養,并非僅看功名”,可以看出唐朝女子可以有自己的擇偶標準,可以不遵父母之命,說明唐代社會風氣相對開放,社會價值觀也相對開放多元,C項正確;《太平廣記》記載的唐代女性故事,多是一些個性鮮明、性別意識強烈、人格覺醒的女性,但這不等于唐代社會存在著大量此類女性,也不能反映出女性整體上的社會地位問題,排除A項;理學于北宋時期興起,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這些故事被記錄下來,反映出即使是古代專制集權社會,也對這類女性在價值觀上抱有一定程度的認可,排除D項。故選C項。15.唐初三省制下本無“中書門下”一職,“蓋以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兩省先于政事堂議定,然后奏聞”,才在置政事堂后設立中書門下以職。由此可知,“中書門下”的出現A.進一步加強了皇權專制 B.調和了中樞機構的矛盾C.破壞了三省決策的機制 D.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礎〖答案〗B〖解析〗所謂的“中書門下”是一種在中書省和門下省之間的一個機構,這一機構的作用可以調節中書和門下之間的矛盾,達到政治和諧,因此本題選擇B選項。A選項錯誤,這一機構的本質目的不是加強皇權;C選項錯誤,這是一種維護并不是破壞;D選項錯在“基礎”二字。16.下圖為中國古代文獻中“仁”“禮”詞匯出現頻率變化圖。對隋唐時期“仁”的頻率變化原因理解正確的是()A.道教佛教盛行沖擊儒學地位 B.國家統一需要強化思想控制C.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強 D.社會經濟繁榮促進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下圖為中國古代文獻中‘仁’‘禮’詞匯出現頻率變化圖。”可見隋唐時期,古代文獻中“仁”字的出現頻率大幅度下降,“禮”字相較于春秋至魏晉時期,也有較大幅度的下降,結合所學,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信徒眾多,儒學的發展出現危機,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唐朝時期,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A項正確;材料主旨信息是隋唐時期,道教佛教盛行沖擊儒學地位,與加強思想控制無關,排除B項;從材料中的表格信息無法得出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強,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文化交流,排除D項。故選A項。第II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題組共4道試題,其中第17題8分,第18題8分,第19題2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文明的標準我國學術界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有歷史文獻和古史傳說為參考,更重要的是,百年考古獲得的極為豐富的考古材料,揭示出中華文明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積淀,有獨特的發展道路,我國學術界理應提出相應的文明標準。根據恩格斯關于“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的觀點,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提出進入文明社會標準:一是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二是社會分工,階層分化,出現階級;三是出現王權和國家。——王巍《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啟示》從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提出的三個進入文明社會的標準中,任選其二,結合所學進行論述。〖答案〗【選答一】生產、人口和城市:生產方面,中國新石器時代以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的出現。人口方面,在中國南北各地出現大量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聚落,如同滿天星斗。城市方面,古史傳說中的“萬邦”證明大量城市的存在,考古發現大量的新石器時代的城市,陶寺是城市的代表性的遺存。【選答二】分工、階層分化和階級:考古發掘證明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明確;由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私有制產生,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中國開始進入階級社會。【選答三】王權和國家:古史關于“三皇五帝”和“禪讓”的傳說與國家的產生相關。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有些邦國都城規模較大,如陶寺遺址中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種禮器,階級階層分化也比較明顯,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解析〗本題為選擇觀點說明題題型,所涉及的最大范圍的時空是:中華文明進入文明社會。這一題屬于開放性試題,根據恩格斯關于“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的觀點,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提出進入文明社會標準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證。【選答一】生產、人口和城市:結合蘇秉琦先生滿天星斗說和新石器時代在生產、人口、城市等方面的表現作答。【選答二】分工、階層分化和階級: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角度作答。由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私有制逐步產生,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中國開始進入階級社會。【選答三】王權和國家:古史關于“三皇五帝”和“禪讓”的傳說與國家的產生相關。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有些邦國都城規模較大,如陶寺遺址中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種禮器,階級階層分化也比較明顯,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史料一圖中繪有山脈、河流、居民點,著重標出了9支軍隊的駐地、軍隊番號、防區界線、軍事設施和行動路線。圖幅中部的三角形城堡,是各支駐軍的指揮中心。指揮城堡后面注有“甲鉤”“甲英”的地方是軍隊武器、糧草的集聚地。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長沙國南部駐軍圖》(內容見右邊文字說明)史料二《晉書·裴秀傳》記載,裴秀曾提出制圖六體:一為“分率”(比例尺),二為“準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間的相互方位關系),三為“道里”(用以確定道路距離),四為“高下”(相對高程),五為“方邪”(坡度起伏),六為“迂直”(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根據上述二則中國古代地圖測繪的歷史史料,分別指出其史料價值,并做出合理推斷。〖答案〗史料價值:史料一是實物史料,反映了西漢時期軍事地圖繪制的內容。從中可以推斷出西漢時期軍事地圖的繪制內容翔實、技術高超。史料二是文獻史料,記載了西晉時期的地圖繪制方法“制圖六體”。從中可以推斷出當時中國已經具有系統先進的地圖繪制方法。〖解析〗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根據材料“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長沙國南部駐軍圖》”和所學知識可知,史料一是實物史料,反映了西漢時期軍事地圖繪制的內容。;根據材料“圖中繪有山脈、河流、居民點,著重標出了9支軍隊的駐地、軍隊番號、防區界線、軍事設施和行動路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中可以推斷出西漢時期軍事地圖的繪制內容翔實、技術高超。根據材料“史料二《晉書·裴秀傳》記載,裴秀曾提出制圖六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史料二是文獻史料,記載了西晉時期的地圖繪制方法“制圖六體”;根據材料“ 一為‘分率’(比例尺),二為‘準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間的相互方位關系),三為‘道里’(用以確定道路距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中可以推斷出當時中國已經具有系統先進的地圖繪制方法。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東漢末年,曹操崛起,能否得人才成為其功業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但這一時期的選官制度,流于形式,充滿著弄虛作假的現象。曹操從建安八年(203年),連續五次下令求賢,指出不論身份貴賤,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便可選拔為官。但是,世家大族在當時擁有強大的勢力,因此,曹魏政權采取的選官制廢除了要考慮自身利益,還需要對世家大族有利。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設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擔任。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士人的資品,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摘編自陳澤萍《試論九品中正制創立的原因》(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曹魏改革選官制度的原因。材料二孝文帝親政后,十分重視對各級官吏的考核,把能否勸課農桑作為考核地方官的主要內容之一、他還打擊貪官污吏,以澄清史治。孝文帝選官任人,“先盡才學”。他不僅從世家大族中選拔人才,而且還委任于寒門庶族。李彪“家世寒微”,但由于有治國之術,所以受到重用,輔佐孝文帝打擊豪強,使“遠近畏之,豪右屏氣”。遷都洛陽后,漢族官員在朝廷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引起了拓跋部“國戚舊人”的不滿,孝文帝公開宣布:“茍有才能,何必拘族也?”于是中原地區的懷才之人紛紛投奔到北魏朝廷而“志竭其忠,才盡其概”,莫不致力于北魏社會改革的洪流之中。——摘編自尚志邁《評魏孝文帝的納諫與用人之道》(2)根據材料二、概括孝文帝的用人措施,并分析其用人之道的特點。材料三自隋九品中正用人流弊百出,改立科舉制度……(一)設進士、明經、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權一歸中央,由朝廷定專司、專官知貢舉;(二)招考向全社會開放,原則上許平民或官員“投牒自舉”報考;(三)地方與中央定期、定點舉行二級以上考試,命題統一、“以文取士”。——摘編自祖慧、龔延明《科舉制定義再商榷》(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隋唐選官制度的變化及其意義。(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人才選拔任用的認識。〖答案〗(1)原因:軍閥混戰,社會動蕩;察舉制的弊端凸顯;曹魏統治者加強統治的需要;世家大族勢力強大;儒家思想的影響。(2)用人措施:重視官吏考核;整頓吏治。特點:任人唯才,打破士庶界限(不按門第高低)打破民族界限(重用漢族官員)。(3)變化: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選官標準從注重品德名望到考試成績為主;選官過程從鄉舉里選中央任命到國家定期組織考試,擇優錄取;選官范圍從相對封閉到相對開放;選官權從地方門閥士族把持收歸到中央。意義: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了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4)人才選拔任用要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選拔制度要合理、公開、公平、公正;選拔人才應該德才兼備。〖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曹魏時期的中國。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社會動蕩;據材料“這一時期的選官制度,流于形式,充滿著弄虛作假的現象”和所學可知,察舉制的弊端凸顯;據材料“曹操從建安八年(203年),連續五次下令求賢,指出不論身份貴賤,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便可選拔為官。但是,世家大族在當時擁有強大的勢力,因此,曹魏政權采取的選官制廢除了要考慮自身利益,還需要對世家大族有利”可知,曹魏統治者加強統治的需要;世家大族勢力強大;據所學可知,儒家思想的影響。【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北魏時期的中國。用人措施:據材料“孝文帝親政后,十分重視對各級官吏的考核”可知,重視官吏考核;據材料“還打擊貪官污吏,以澄清史治”可知,整頓吏治。特點:據材料“先盡才學”可知,任人唯才;據材料“不僅從世家大族中選拔人才,而且還委任于寒門庶族”可知,打破士庶界限(不按門第高低);據材料“遷都洛陽后,漢族官員在朝廷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可知,打破民族界限(重用漢族官員)。【小問3】本題是對比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隋唐時期的中國。變化:據材料“自隋九品中正用人流弊百出,改立科舉制度”可知,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據材料“以文取士”和所學可知,選官標準從注重品德名望到考試成績為主;據材料“設進士、明經、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權一歸中央,由朝廷定專司、專官知貢舉”和所學可知,選官過程從鄉舉里選中央任命到國家定期組織考試,擇優錄取;據材料“招考向全社會開放”和所學可知,選官范圍從相對封閉到相對開放;據材料“取士權一歸中央”和所學可知,選官權從地方門閥士族把持收歸到中央。意義:據所學可知,從科舉制的積極影響方面做答。如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了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小問4】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九品中正用人流弊百出,改立科舉制度”和所學可知,人才選拔任用要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據所學可知,科舉制是考試選官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因此,選拔制度要合理、公開、公平、公正;據材料“道德和才能評定州、士人的資品”和所學可知,選拔人才應該德才兼備。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唐代對外交通線路在東西方交流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基于其作用的不同理解往往被冠以多種稱呼。請結合所學知識,為唐代對外交通線擬定一個稱呼,并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述。(要求:稱呼要以“交流之路”為主題,簡潔明了;以擬定的稱呼為題,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答案〗稱呼:商貿交流之路、宗教交流之路、文化交流之路(論證圍繞擬定稱呼,且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商貿交流之路唐前期,東西貿易往來以陸路為主,唐朝中后期,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海上貿易日益興盛,廣州、揚州等地成為重要對外貿易港口。絲綢、瓷器、茶葉等成為中國大宗出口商品,沿海路外銷東南亞、波斯灣、紅海沿岸等地。唐都長安聚集各國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國際性大都會。阿拉伯商人在亞、非、歐三洲從事中介貿易,活動范圍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區域。商業貿易發展促進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總之,唐代的商貿交流之路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促進了唐代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交流,為后世的對外交流和貿易奠定了基礎。【示例2】宗教交流之路唐朝初年,玄奘前往天竺取經,鉆研佛學,到許多國家周游講學,成為佛學大師。隋唐時期,佛教出現不同宗派,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佛教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祆教、景教等在中原傳播。中國傳統詩詞、書法和繪畫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表達。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日本、新羅等國派僧人來長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國時攜帶了許多佛經,佛教的發展影響到周邊國家。總之,宗教交流之路為唐代的文化繁榮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它促進了不同宗教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學習,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時也推動了文化的多元發展和交流。【示例3】文化交流之路中亞和西亞服飾、飲食、雜技、魔術、音樂、舞蹈等在唐朝廣受歡迎,異域文化在很多地方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朝鮮、日本等國把儒家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歷法、建筑、繪畫、飲食、節日、習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響。交通線上的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中國的醫藥知識和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阿拉伯文化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遺產,阿拉伯帝國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總之,唐代文化交流之路促進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文化融合,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其他稱呼符合題目要求,論證圍繞擬定稱呼,且言之成理亦可得分。〖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說明題(含繪圖說明類),時空是唐代中國。這一題屬于開放性試題,需要考生結合所學知識,根據題目所創設的情境和提供的圖文信息進行論述。題目要求為唐代對外交通線擬定一個稱呼,要以“交流之路”為主題,并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述。考生可以根據自己較熟悉的知識擬定一個稱呼進行論述。比如商貿交流之路、宗教交流之路、文化交流之路。示例1:商貿交流之路。結合所學,列舉唐代的商貿交流的具體史實和表現,從商路、貿易內容、貿易范圍、貿易港口、中外貿易的影響等角度論述。如:唐前期,東西貿易往來以陸路為主,唐朝中后期,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海上貿易日益興盛,廣州、揚州等地成為重要對外貿易港口。絲綢、瓷器、茶葉等成為中國大宗出口商品,沿海路外銷東南亞、波斯灣、紅海沿岸等地。唐都長安聚集各國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國際性大都會。阿拉伯商人在亞、非、歐三洲從事中介貿易,活動范圍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區域。商業貿易的發展促進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注意史論結合,最后小結即可,唐代的商貿交流之路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促進了唐代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交流,為后世的對外交流和貿易奠定了基礎。示例2:宗教交流之路結合所學,列舉唐代時期,宗教交流的具體史實和表現,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及發展的史實、中國佛教外傳的史實等角度論述。如:佛教傳入中國以及發展的史實,結合所學可知,唐朝初年,玄奘前往天竺取經,鉆研佛學,到許多國家周游講學,成為佛學大師。隋唐時期,佛教出現不同宗派,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佛教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祆教、景教等在中原傳播。中國傳統詩詞、書法和繪畫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表達。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中國佛教外傳的史實,結合所學可知,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日本、新羅等國派僧人來長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國時攜帶了許多佛經,佛教的發展影響到周邊國家。注意史論結合,最后小結即可,宗教交流之路為唐代的文化繁榮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它促進了不同宗教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學習,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時也推動了文化的多元發展和交流。示例3:文化交流之路結合所學,列舉唐代時期,文化交流具體史實和表現。可以從中亞和西亞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中國對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和國家的影響、中國文化對西亞和歐洲的影響等方面論述。中亞和西亞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方面,結合所學可知,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雜技、魔術、音樂、舞蹈等在唐朝廣受歡迎,異域文化在很多地方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中國對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和國家的影響方面,結合所學可知,朝鮮、日本等國把儒家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歷法、建筑、繪畫、飲食、節日、習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響。中國文化對西亞和歐洲的影響方面,結合所學可知,交通線上的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中國的醫藥知識和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阿拉伯文化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遺產,阿拉伯帝國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史論結合,最后小結即可,唐代文化交流之路促進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文化融合,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其他稱呼符合題目要求,論證圍繞擬定稱呼,且言之成理亦可得分。福建省福州市福州九縣(市、區)一中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考試日期:7月3日;完卷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如圖是新石器時代不同地區文化遺址出土的玉龍。據此可知中華文明()A.起源最早 B.多元一體 C.中原中心 D.延綿不斷〖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依據圖片信息可知,紅山文化遺址、凌家灘遺址以及良渚文化遺址中的玉龍在形狀上有差異,但是都以圓為核心,說明這些地區的文化具有相似性,不同地區存在相類似的文化,這體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B項正確;材料沒有將中國文明的起源時間與其他國家的文明起源時間進行對比,無法得出“起源最早”的結論,排除A項;良渚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一種史前文化,凌家灘遺址文化屬于長江中下游的史前文化,不屬于中原文化,體現不出“中原中心”的特點,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中華文明后世延續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2.如表中歷史史實與歷史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史實結論A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門]齒化石發掘中國有百萬年的文明史B西周時期何尊銘文中的“宅茲中國”目前所見“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C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頭啟土狀青銅農具在夏朝已經得到普及D鄭國子產參照夏、商、周三代之法令鑄刑書,讓百姓遵從鄭令、野令,按照禮儀行事子產鑄刑書體現了輕視禮制的變革思想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據所學可知,西周時期何尊銘文中的“宅茲中國”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中國”一詞的實物,B項正確;A項元謀人化石只能證明我國古人類距今的歷史,不能代表中國文明史的時間,古人類出現以后,人類并沒有馬上形成文明,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雖然高超,但是青銅農具很少,排除C項;據材料“按照禮儀行事”可知,D項結論子產鑄刑書體現了輕視禮制的變革思想不符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3.夏商時期,人們對天文、星象有一定認識,根據天文星象制定了歷法。《夏小正》記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等內容;商朝的殷歷設置了閏月,并將一年區分為春、秋兩季。材料表明,夏商()A.對自然界的認識有所提高 B.農業發展推動社會分工C.統治具有濃厚的神學色彩 D.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夏商時期(中國)。根據題意可知,夏商時期人們根據天文星象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這是對自然界的認識提高的表現,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當時人們對自然界認識的提高,沒有體現社會分工,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對自然界的客觀認識,并不能體現濃厚的神學色彩,排除C項;當時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有所提高,但并不能說明社會經濟是否有長足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4.商朝時“王權神佑”的思想觀念盛行,商貴族標榜天神是自己的祖先;西周在商朝的基礎上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并對天命觀做出了“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等新的解釋。西周天命觀念的變化反映了()A.人文精神植根久遠的歷史傳統 B.統治需要影響思想觀念的嬗變C.反思夏商文化催生了民本思想 D.早期國家治理強調政權合法性〖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商周時期(中國)。據材料“商貴族標榜天神是自己的祖先;西周在商朝的基礎上提出了……”,可知,商朝時期,商貴族標榜天神是自己的祖先,西周時期,對天命觀做出了“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等新的解釋,說明商周時期思想觀念的變化,其本質是為了維護統治,B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統治需要對思想觀念的影響,并不是強調人文精神,排除A項;“反思夏商文化催生了民本思想”,是表象,并不是本質,排除C項;僅從思想觀念的變化,并不能說明早期國家治理中,對政權合法性的強調,排除D項。故選B項。5.春秋時期,魯國實行“初稅畝”,規定按畝征稅,根據土地實際畝數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為賦稅。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不同情況分等征收賦稅。據此可推知,春秋時期()A.人頭稅開始被廢除 B.井田制已經徹底瓦解C.民眾賦稅負擔較重 D.土地私有制走向合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的中國。魯國“按畝征稅”、齊國“按照土地不同情況分等征收賦稅”,這些舉措都表明國家對土地的征稅依據發生了變化,意味著土地私有制逐漸走向合法,D項正確;材料說的是田地稅,與人頭稅無關,排除A項;雖然魯國實行“初稅畝”和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但不能就此得出井田制已經徹底瓦解,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只是提到了征稅的方式,并沒有明確表明民眾賦稅負擔較重,排除C項。故選D項。6.不同地區關于端午節賽龍舟的傳說:湖北荊楚地區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楚大夫屈原;浙江吳越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湖南長沙紀念掌管雨水、為民造福的金角長龍。雖然說法不一,但都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這反映了()A.華夏民族的文化認同B.古代傳說因地區差異而不同C.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D.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與認同〖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不同地區關于端午節賽龍舟的傳說雖然說法不一,但都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可知華夏民族對端午節文化習俗的認同,A項正確;題干事件不是傳說,排除B項;中古文化博大精深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不體現交流,排除D項。故選A項。7.王夫之認為商周之變和周秦之變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兩次政權更替,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曾隨之發生變化。下列最能體現“周秦之變”的是()A.從傳位賢能到血緣世襲 B.從官僚政治到貴族政治C.從分封諸侯到郡縣制度 D.從禮樂治國到法律治國〖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周秦之變”指的是秦朝與西周相比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結構方面發生的深刻變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轉型,西周實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秦朝實行的政治制度是郡縣制,從分封制到郡縣制折射出我國由貴族政治進入到官僚政治,C項正確;我國原始社會后期實行了禪讓制,夏朝實行了世襲制,故從傳位賢能到血緣世襲不能體現“周秦之變”,排除A項;“周秦之變”不是官僚政治到貴族政治而是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排除B項;禮樂與法律治國都是國家治理的方式,不涉及政治體制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8.據統計,在湖南省里耶鎮出土的秦簡多為遷陵縣署日常行政管理文書,包括戶籍變化、田租賦稅、勞役徭役、倉儲錢糧、兵甲物資、道路里程、郵驛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農以及教育、醫藥等政令。這反映出秦朝()A.賦稅負擔沉重 B.法律制度嚴酷C.強化地方管理 D.行政效率提高〖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在湖南省里耶鎮出土的秦簡多為遷陵縣署日常行政管理文書,包括戶籍變化、田租賦稅、勞役徭役、倉儲錢糧、兵甲物資、道路里程、郵驛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農以及教育、醫藥等政令”可知,這些都是對地方加強控制的具體體現,C項符合題意,C項正確;材料強調“日常行政管理文書”,“田租賦稅、勞役徭役”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賦稅負擔沉重”的說法片面,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日常行政管理文書”比較全面,但未體現“法律制度嚴酷”,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日常行政管理文書”,未體現其實施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9.梁啟超曾說:“我想中國歷史上有意義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黃帝、堯舜以來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漢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來貴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們今天所紀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漢朝革命”的舉措是A.實行察舉制B.實行內外朝制度C.分封同姓王D.推行刺史制度〖答案〗A〖解析〗梁啟超所謂“漢朝的革命”是指選官制度的變革,即由漢代的察舉制取代了以前以世襲官制為主的選官制度,由重血緣出身到考查品德、才能,故選A選項。B選項是削弱宰相權力的措施;C顯選項錯誤,分封同姓王指的是分封制,發生在西周。D選項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10.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示意圖,請你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A.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B.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C.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 D.社會發展繁榮與開放〖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圖示反映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三國、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權分立時期,政權分立的同時,各民族共同交往,促進了民族交融,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交融,故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項正確;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指的是夏商周時期,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比魏晉南北朝時間更早,排除C項;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處于戰爭和混亂之中,排除D項。故選A項。11.如表為東漢后期和唐朝前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縣城數量表(單位:座),此表反映的變化最能說明()時間區域東漢后期唐朝前期黃河流域765669長江流域342611A.長江流域已占據經濟優勢 B.唐朝政治制度比東漢完善C.南北方經濟差距逐漸縮小 D.唐朝統治疆域在不斷擴大〖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后期和唐朝前期中國。題干所給材料數據反映了東漢后期到唐朝前期長江流域縣城數量大幅增加,與黃河流域數量基本持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北方經濟差距逐漸縮小,C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據所學可知,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時期,題干涉及時間截至唐朝前期,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信息僅涉及東漢后期至唐朝前期黃河長江流域縣城數量,據材料無法得出唐朝與東漢政治制度優越的認識,排除B項;材料信息不涉及唐朝疆域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12.據《新唐書·食貨志》載:唐初,每年通過汴河調運東南地區的糧食不過一二十萬石,而高宗以后平均每年為二百三十萬石,最高時達四百萬石。代宗時期(762-779年)“每歲所運,或至百余萬斛(石)”。自文宗至宣宗年間(827-860年),“歲漕江淮米不過四十萬石”。據此可知()A.唐代糧食供給仰仗南方 B.政治局勢影響汴河運輸C.漕糧運輸決定王朝興衰 D.農業糧食生產出現波動〖答案〗B〖解析〗汴河,亦即通濟渠,是大運河的一段。唐朝時伴隨著江南經濟的開發,唐朝中央政府越來越依賴南方的糧食、賦稅供給,通過大運河大量調運東南地區的錢糧入京。但材料信息顯示,代宗時期(762-779年)漕運數額銳減,自文宗至宣宗年間(827-860年)時數量更低。結合所學知識,755年至763年爆發安史之亂沉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唐朝末年,政局動蕩,唐朝衰亡,所以題干中的現象與政局有關,即政治局勢影響汴河運輸,B項正確;A項說法正確,但不能全面反映題干信息,排除A項;“決定”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農業生產情況無從得知,排除D項。故選B項。13.有學者認為,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失敗,意味著政府已不能再把土地和農民束縛起來,而且門閥及有關政治勢力也不允許將土地所有權交由政府支配。該學者意在說明()A.土地兼并激化社會矛盾 B.重農抑商政策阻礙商業發展C.門閥士族危及政府統治 D.實施賦稅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可知,隨著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失敗,政府已經不能再把土地和農民束縛起來,這說明唐朝的賦稅制度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需要進行改革,D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到土地兼并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相關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所給的信息是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的變化,與重農抑商的政策無關,排除B項;隋唐時期,隨著科舉制的推行,門閥勢力削弱,已經不會對政府統治構成威脅,排除C項。故選D項。14.太平廣記記載了大量唐代故事,許多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選夫婿。如《聶隱娘中忽值磨鏡少年及門,隱娘便說“此人可與我為夫”“父不敢不從,遂嫁之”。此時女性擇偶的標準多是相貌氣質、素養,并非僅看功名。這些故事反映出唐代()A.女性社會地位高于男性 B.理學的社會影響力凋敝C.社會價值觀念開放多元 D.君主集權程度有所下降〖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選夫婿”,“女性擇偶的標準多是相貌、氣質、素養,并非僅看功名”,可以看出唐朝女子可以有自己的擇偶標準,可以不遵父母之命,說明唐代社會風氣相對開放,社會價值觀也相對開放多元,C項正確;《太平廣記》記載的唐代女性故事,多是一些個性鮮明、性別意識強烈、人格覺醒的女性,但這不等于唐代社會存在著大量此類女性,也不能反映出女性整體上的社會地位問題,排除A項;理學于北宋時期興起,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這些故事被記錄下來,反映出即使是古代專制集權社會,也對這類女性在價值觀上抱有一定程度的認可,排除D項。故選C項。15.唐初三省制下本無“中書門下”一職,“蓋以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兩省先于政事堂議定,然后奏聞”,才在置政事堂后設立中書門下以職。由此可知,“中書門下”的出現A.進一步加強了皇權專制 B.調和了中樞機構的矛盾C.破壞了三省決策的機制 D.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礎〖答案〗B〖解析〗所謂的“中書門下”是一種在中書省和門下省之間的一個機構,這一機構的作用可以調節中書和門下之間的矛盾,達到政治和諧,因此本題選擇B選項。A選項錯誤,這一機構的本質目的不是加強皇權;C選項錯誤,這是一種維護并不是破壞;D選項錯在“基礎”二字。16.下圖為中國古代文獻中“仁”“禮”詞匯出現頻率變化圖。對隋唐時期“仁”的頻率變化原因理解正確的是()A.道教佛教盛行沖擊儒學地位 B.國家統一需要強化思想控制C.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強 D.社會經濟繁榮促進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下圖為中國古代文獻中‘仁’‘禮’詞匯出現頻率變化圖。”可見隋唐時期,古代文獻中“仁”字的出現頻率大幅度下降,“禮”字相較于春秋至魏晉時期,也有較大幅度的下降,結合所學,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信徒眾多,儒學的發展出現危機,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唐朝時期,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A項正確;材料主旨信息是隋唐時期,道教佛教盛行沖擊儒學地位,與加強思想控制無關,排除B項;從材料中的表格信息無法得出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強,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文化交流,排除D項。故選A項。第II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題組共4道試題,其中第17題8分,第18題8分,第19題2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文明的標準我國學術界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有歷史文獻和古史傳說為參考,更重要的是,百年考古獲得的極為豐富的考古材料,揭示出中華文明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積淀,有獨特的發展道路,我國學術界理應提出相應的文明標準。根據恩格斯關于“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的觀點,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提出進入文明社會標準:一是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二是社會分工,階層分化,出現階級;三是出現王權和國家。——王巍《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啟示》從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提出的三個進入文明社會的標準中,任選其二,結合所學進行論述。〖答案〗【選答一】生產、人口和城市:生產方面,中國新石器時代以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的出現。人口方面,在中國南北各地出現大量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聚落,如同滿天星斗。城市方面,古史傳說中的“萬邦”證明大量城市的存在,考古發現大量的新石器時代的城市,陶寺是城市的代表性的遺存。【選答二】分工、階層分化和階級:考古發掘證明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明確;由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私有制產生,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中國開始進入階級社會。【選答三】王權和國家:古史關于“三皇五帝”和“禪讓”的傳說與國家的產生相關。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有些邦國都城規模較大,如陶寺遺址中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種禮器,階級階層分化也比較明顯,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解析〗本題為選擇觀點說明題題型,所涉及的最大范圍的時空是:中華文明進入文明社會。這一題屬于開放性試題,根據恩格斯關于“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的觀點,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提出進入文明社會標準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證。【選答一】生產、人口和城市:結合蘇秉琦先生滿天星斗說和新石器時代在生產、人口、城市等方面的表現作答。【選答二】分工、階層分化和階級: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角度作答。由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私有制逐步產生,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中國開始進入階級社會。【選答三】王權和國家:古史關于“三皇五帝”和“禪讓”的傳說與國家的產生相關。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有些邦國都城規模較大,如陶寺遺址中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種禮器,階級階層分化也比較明顯,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史料一圖中繪有山脈、河流、居民點,著重標出了9支軍隊的駐地、軍隊番號、防區界線、軍事設施和行動路線。圖幅中部的三角形城堡,是各支駐軍的指揮中心。指揮城堡后面注有“甲鉤”“甲英”的地方是軍隊武器、糧草的集聚地。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長沙國南部駐軍圖》(內容見右邊文字說明)史料二《晉書·裴秀傳》記載,裴秀曾提出制圖六體:一為“分率”(比例尺),二為“準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間的相互方位關系),三為“道里”(用以確定道路距離),四為“高下”(相對高程),五為“方邪”(坡度起伏),六為“迂直”(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根據上述二則中國古代地圖測繪的歷史史料,分別指出其史料價值,并做出合理推斷。〖答案〗史料價值:史料一是實物史料,反映了西漢時期軍事地圖繪制的內容。從中可以推斷出西漢時期軍事地圖的繪制內容翔實、技術高超。史料二是文獻史料,記載了西晉時期的地圖繪制方法“制圖六體”。從中可以推斷出當時中國已經具有系統先進的地圖繪制方法。〖解析〗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根據材料“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長沙國南部駐軍圖》”和所學知識可知,史料一是實物史料,反映了西漢時期軍事地圖繪制的內容。;根據材料“圖中繪有山脈、河流、居民點,著重標出了9支軍隊的駐地、軍隊番號、防區界線、軍事設施和行動路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中可以推斷出西漢時期軍事地圖的繪制內容翔實、技術高超。根據材料“史料二《晉書·裴秀傳》記載,裴秀曾提出制圖六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史料二是文獻史料,記載了西晉時期的地圖繪制方法“制圖六體”;根據材料“ 一為‘分率’(比例尺),二為‘準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間的相互方位關系),三為‘道里’(用以確定道路距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中可以推斷出當時中國已經具有系統先進的地圖繪制方法。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東漢末年,曹操崛起,能否得人才成為其功業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但這一時期的選官制度,流于形式,充滿著弄虛作假的現象。曹操從建安八年(203年),連續五次下令求賢,指出不論身份貴賤,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便可選拔為官。但是,世家大族在當時擁有強大的勢力,因此,曹魏政權采取的選官制廢除了要考慮自身利益,還需要對世家大族有利。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設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擔任。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州、士人的資品,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摘編自陳澤萍《試論九品中正制創立的原因》(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曹魏改革選官制度的原因。材料二孝文帝親政后,十分重視對各級官吏的考核,把能否勸課農桑作為考核地方官的主要內容之一、他還打擊貪官污吏,以澄清史治。孝文帝選官任人,“先盡才學”。他不僅從世家大族中選拔人才,而且還委任于寒門庶族。李彪“家世寒微”,但由于有治國之術,所以受到重用,輔佐孝文帝打擊豪強,使“遠近畏之,豪右屏氣”。遷都洛陽后,漢族官員在朝廷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引起了拓跋部“國戚舊人”的不滿,孝文帝公開宣布:“茍有才能,何必拘族也?”于是中原地區的懷才之人紛紛投奔到北魏朝廷而“志竭其忠,才盡其概”,莫不致力于北魏社會改革的洪流之中。——摘編自尚志邁《評魏孝文帝的納諫與用人之道》(2)根據材料二、概括孝文帝的用人措施,并分析其用人之道的特點。材料三自隋九品中正用人流弊百出,改立科舉制度……(一)設進士、明經、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權一歸中央,由朝廷定專司、專官知貢舉;(二)招考向全社會開放,原則上許平民或官員“投牒自舉”報考;(三)地方與中央定期、定點舉行二級以上考試,命題統一、“以文取士”。——摘編自祖慧、龔延明《科舉制定義再商榷》(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隋唐選官制度的變化及其意義。(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人才選拔任用的認識。〖答案〗(1)原因:軍閥混戰,社會動蕩;察舉制的弊端凸顯;曹魏統治者加強統治的需要;世家大族勢力強大;儒家思想的影響。(2)用人措施:重視官吏考核;整頓吏治。特點:任人唯才,打破士庶界限(不按門第高低)打破民族界限(重用漢族官員)。(3)變化: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選官標準從注重品德名望到考試成績為主;選官過程從鄉舉里選中央任命到國家定期組織考試,擇優錄取;選官范圍從相對封閉到相對開放;選官權從地方門閥士族把持收歸到中央。意義: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了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4)人才選拔任用要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選拔制度要合理、公開、公平、公正;選拔人才應該德才兼備。〖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曹魏時期的中國。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社會動蕩;據材料“這一時期的選官制度,流于形式,充滿著弄虛作假的現象”和所學可知,察舉制的弊端凸顯;據材料“曹操從建安八年(203年),連續五次下令求賢,指出不論身份貴賤,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便可選拔為官。但是,世家大族在當時擁有強大的勢力,因此,曹魏政權采取的選官制廢除了要考慮自身利益,還需要對世家大族有利”可知,曹魏統治者加強統治的需要;世家大族勢力強大;據所學可知,儒家思想的影響。【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北魏時期的中國。用人措施:據材料“孝文帝親政后,十分重視對各級官吏的考核”可知,重視官吏考核;據材料“還打擊貪官污吏,以澄清史治”可知,整頓吏治。特點:據材料“先盡才學”可知,任人唯才;據材料“不僅從世家大族中選拔人才,而且還委任于寒門庶族”可知,打破士庶界限(不按門第高低);據材料“遷都洛陽后,漢族官員在朝廷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可知,打破民族界限(重用漢族官員)。【小問3】本題是對比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隋唐時期的中國。變化:據材料“自隋九品中正用人流弊百出,改立科舉制度”可知,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據材料“以文取士”和所學可知,選官標準從注重品德名望到考試成績為主;據材料“設進士、明經、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權一歸中央,由朝廷定專司、專官知貢舉”和所學可知,選官過程從鄉舉里選中央任命到國家定期組織考試,擇優錄取;據材料“招考向全社會開放”和所學可知,選官范圍從相對封閉到相對開放;據材料“取士權一歸中央”和所學可知,選官權從地方門閥士族把持收歸到中央。意義:據所學可知,從科舉制的積極影響方面做答。如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了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小問4】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九品中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合作伙伴研究合同書
- 2025至2031年中國雙泡盒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加氫反應器三通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錦綸四叉五環吊裝紡織繩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鍍鋁濕紙巾袋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迷你蘋果雙卡電視手機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熱熔技術布料油漆滾動刷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版合同:附條件租賃協議書
- 高校商鋪裝修方案范本
- 會計考證介紹培訓
- 【土木工程畢業論文】施工組織設計
- 交互設計(精華)課件
- 護理病例分析試題題庫
- 開寵物店的創業計劃書
- 心外科常見疾病診療常規
- 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課程設計-變速箱廠布置與搬運系統設計
- 腫瘤靶向藥物治療
- MT-T 1201.6-2023 煤礦感知數據聯網接入規范 第6部分:工業視頻
- 數據結構課件完整版
- 黃芩中黃芩苷的提取分離
- 2023屆匯文中學化學高一第二學期期末復習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