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遵義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適應性考試(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貴州省遵義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適應性考試(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貴州省遵義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適應性考試(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貴州省遵義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適應性考試(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貴州省遵義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適應性考試(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遵義市2025屆高三年級第一次適應性考試語文(滿分:150分;時間:150分鐘)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明清以降,隨著科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中國人關于月球的敘事亦隨之一變。現代物理學知識的傳播,令人們漸漸知曉月球是人類難以抵達之地。1920年代末開始,隨著國外火箭理論的發展和實驗的紛紛展開,中國人對于火箭實驗也有了自己的興趣,除了介紹西方科學家的旅月理論外,一些國人更自覺闡述其有關構想。1929年,劉開坤在《中國工程學會會刊》上發表的《火箭機游月球之理想》一文,可稱此種思想之代表。在劉開坤看來,德國初造火車軌道、愛迪生發明留聲機等最早都曾受到過世人的質疑,但它們最終都實現了,因此火箭登月的實驗決不應停止。他說以往自己與親朋好友“茶余酒后,嘗作空談,每有往游月球之夢想,謂吾人伏在炮彈上,不難一射而抵月球也”,如今這樣的“玄談”,“以科學之理想,已證實其或可能成功”。針對世人關于登月的種種疑問,作者均一一作出回復,他認為月球上雖沒有空氣,但是人類卻可以仿照潛水服,“背負著氣袋,則不患無新鮮空氣”。至于冷熱轉換人類難以適應的問題,可以通過“制造一種器具,令其寒冷不至懸殊”。同時,人類登上月球后,還可以利用月球上的太陽光,“借光學各種鏡片收光之理,而設日力電廠”。至于如何能到達月球,首先需要找到一種高速行駛的方法,只有速度快到一定程度,才能夠突破地心引力的約束。劉開坤甚至還設計出了地月飛行的軌道圖(圖1),認定唯一可行的交通工具只有火箭(圖2)。若以“后見之明”來看,劉氏的一些設想,正是后來探月的發展方向。圖1劉開坤所繪飛行軌道圖 圖2劉開坤所繪火箭(摘編自李世鵬《“到月球去”:近代中國火箭探月知識的傳播與演變》)材料二:中國探月工程中航天器的命名都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嫦娥六號只是其中之一,在月球上還有很多帶有中國元素的地名。“廣寒宮”“天河”“織女”“泰山”“華山”……這些獨具中國韻味的元素,以月球地理實體命名的形式標記著月球上的山脈、盆地、環形坑等。目前,月球上以中國元素命名的地名共35個,其中,包括3個著陸點、22個環形坑、2條月溪、5個衛星坑和3條山脈。給月球上的地理實體命名,不僅是起一個名字那么簡單。月球地理實體命名與探測成果、科研水平和國際貢獻相關,比如具備原始探測數據是取得月球地理實體命名權的基本條件。我國科學家利用嫦娥一號影像數據,申請獲批了“畢昇”“蔡倫”和“張鈺哲”三個環形坑的命名。嫦娥三號取得成果后,著陸區包含“廣寒宮”在內的4個月球地理實體命名被正式批準。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背面的著陸區“天河基地”和“天津、河鼓、織女、泰山”等名字被批準。嫦娥五號任務,“天船基地”等8個月球地理實體被命名。(摘編自2024年1月10日央視網相關報道)材料三:8月29日,在2024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與阿里云聯合發布國際首個“月球科學多模態專業大模型”(以下簡稱“月球專業大模型”)。該大模型以視覺、多模態及自然語言等通義系列模型為基模,結合RAG檢索增強等技術,在阿里云百煉專屬版平臺進行微調及訓練,目前最佳落地場景為月球撞擊坑識別。撞擊坑的大小、深淺、形狀等特征是研究月球地質演化的重要依據。據統計,目前月球上直徑一公里以上的月球撞擊坑數量已超100萬個,直徑一公里以下的撞擊坑數量還無法確定。如果完全依賴人工,識別所有月球撞擊坑幾乎無法實現,大模型的應用將極大提升這項工作的效率。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忠介紹,在月球撞擊坑年代和形態識別上,月球專業大模型的準確率已達到80%以上。研究人員只需輸入月球撞擊坑的圖像和相關問題,大模型即可調用通義視覺、多模態模型,從光譜、高程、重力等17種多模態數據中判定該圖像對應的模態類型;通過檢索知識庫、調用通義語言模型,月球專業大模型可回答該撞擊坑的形態、大小、年代等相關問題,并給出推理過程。“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準確把握,大模型不僅可以對撞擊坑進行分類,還可以解決一些目前仍未解決的科學問題。”劉建忠說。“人工智能正在為月球和行星科學的科研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隨著人類深空探測活動的快速推進,探測數據呈井噴式增長,科學大數據已經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在數據管理方面,我國已經取得先發優勢;在數據應用方面,我國必須充分發揮現有的人工智能技術優勢。月球專業大模型將大大加速海量數據的處理,幫助科研工作者挖掘新的科學發現。(摘編自《科技日報》2024年8月30日相關報道)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國外火箭理論的發展和實驗的推進,使中國人對火箭實驗也有了自己的興趣,也使一些國人自覺闡發旅月構想。B.劉開坤認為火箭登月的實驗決不應停止,因為他從德國初造火車、愛迪生發明留聲機的史實中明白登月一定能成功。C.月球上有越來越多以中國元素命名的地理實體名字,體現了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見證了中國探月事業的發展。D.人類深空探測活動快速推進,探測數據呈井噴式增長,科學大數據推動科技創新,在數據管理方面我國已有優勢。2.根據材料一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奔月是國人內心深處的夢想。劉開坤就曾在茶余飯后和親朋好友空談,每每涉及“往游月球之夢想”,可見他對月亮的向往。B.從圖1可知,劉開坤認為月球和地球都有吸力,以一定的速度沖到地球和月球吸力相等境界,人們就有機會按軌道飛抵月球。C.劉開坤繪制了火箭圖,認定通往月球的工具只有火箭,后來的科技發展證實了他的設想,可見當時中國的探月技術水平已經很高。D.針對人們對于探索月球的種種疑問,劉開坤利用相關科學知識作了回復,可見其對探月充滿興趣,擁有較為豐富的科學知識。3.根據材料三有關“月球科學多模態專業大模型”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B.C.D.4.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中的作用。(4分)5.如何推動中國探月事業持續往深處發展,請結合材料,從科技的角度進行分析。(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鑒賞家汪曾祺全縣第一個大畫家是季匋民,第一個鑒賞家是葉三。葉三是個賣果子的,專給大宅門送果子,也就是給二三十家送。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門的和狗都認識他。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來了。里面聽到他敲門的聲音,就知道:是葉三。葉三賣果子從不說價。買果子的人家也總不會虧待他。有的人家當時就給錢,大多數是到節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說。葉三把果子稱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聲“得罪”,就走了。他的果子不用挑,個個都是好的。他的果子的好處,第一是得四時之先。市上還沒有見這種果子,他的籃子里已經有了。第二是都很大,都均勻,很香,很甜,很好看。他的果子全都從他手里過過,有疤的、有蟲眼的、擠筐、破皮、變色、過小的全都剔下來,賤價賣給別的果販。他經常出外,出去買果子比他賣果子的時間要多得多。立春前后,賣青蘿卜。“棒打蘿卜”,摔在地下就裂開了。杏子、桃子下來時賣雞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團雪,只嘴兒以下有一根紅線的“一線紅”蜜桃。再下來是櫻桃,紅的像珊瑚,白的像瑪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賣瓜。七八月賣河鮮:鮮菱、雞頭、蓮蓬、花下藕。賣馬牙棗,賣葡萄。重陽近了,賣梨:河間府的鴨梨、萊陽的半斤酥,還有一種叫做“黃金墜子”的香氣撲人個兒不大的甜梨。菊花開過了,賣金橘,賣蒂部起臍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賣栗子、賣山藥(粗如小兒臂)、賣百合(大如拳)、賣碧綠生鮮的檀香橄欖。他還賣佛手、香櫞。人家買去,配架裝盤,書齋清供,聞香觀賞。不少深居簡出的人,是看到葉三送來的果子,才想起現在是什么節令了的。葉三賣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兩個兒子都成人了。他們都是學布店的,都出了師了。老二是三柜,老大已經升為二柜了。這年是葉三五十歲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給老爺子做壽。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門賣果子了,他們養得起他。葉三有點生氣了:“我跑慣了。我給這些人家送慣了果子。就為了季四太爺一個人,我也得賣果子。”季四太爺即季匋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稱之為四太爺。“你們也不用給我做什么壽。你們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爺送我的畫拿出去裱了,再給我打一口壽材。”這里有這樣一種風俗,早早就把壽材準備下了,為的討個吉利:添福添壽。于是就都依了他。葉三還是賣果子。他真是為了季匋民一個人賣果子的。他給別人家送果子是為了掙錢,他給季匋民送果子是為了愛他的畫。季匋民有一個脾氣,一邊畫畫,一邊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畫兩筆,湊著壺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執筆接著畫。畫一張畫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葉三搜羅到最好的水果,總是首先給季匋民送去。季匋民每天一起來就走進他的小書房——畫室。葉三不須通報,由一個小六角門進去,走過一條碎石鋪成的冰花曲徑,隔窗看見季匋民,就提著、捧著他的鮮果走進去。他給季匋民送果子,一來就是半天。他給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綠、抻紙。季匋民畫的時候,他站在旁邊很入神地看,專心致意,連大氣都不出。有時看到精彩處,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氣,甚至小聲地驚呼起來。凡是葉三吸氣、驚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筆。季匋民最討厭聽人談畫。他很少到親戚家應酬。實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盞茶就道別。但是他對葉三另眼相看。季匋民最佩服李復堂①。他認為揚州八怪里復堂功力最深,大幅小品都好,有筆有墨,也奔放;也嚴謹,也渾厚,也秀潤,而且不裝模作樣,沒有江湖氣。有一天葉三給他送來四開李復堂的冊頁,使季匋民大吃一驚:這四開冊頁是真的!季匋民問他是多少錢買的,葉三說沒花錢。他到三垛販果子,看見一家的柜櫥的玻璃里鑲了四幅畫,——他在四太爺這里看過不少李復堂的畫,能辨認,他用四張“蘇州片②”跟那家換了。“蘇州片”花花綠綠的,又是簇新的,那家還很高興。葉三只是從心里喜歡畫,他從不瞎評論。季匋民畫完了畫,釘在壁上,自己負手遠看,有時會問葉三:“好不好?”“好!”“好在哪里?”葉三大多能一句話說出好在何處。季匋民畫了一幅紫藤,問葉三。葉三說:“紫藤里有風。”“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亂的。”“對極了!”季匋民提筆題了兩句詞:“深院悄無人,風拂紫藤花亂。”季匋民最愛畫荷花。他畫的都是墨荷。他佩服李復堂,但是畫風和復堂不似。李畫多凝重,季匋民飄逸。李畫多用中鋒,季匋民微用側筆,——他寫字寫的是章草。李復堂有時水墨淋漓,粗頭亂服,意在筆先;季甸民沒有那樣的恣悍,他的畫是大寫意,但總是筆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凈,而且筆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參用了張大千,但更為舒展。有一天,葉三送了一大把蓮蓬來,季甸民一高興,畫了一幅墨荷,好些蓮蓬。畫完了,問葉三:“如何?”葉三說:“四太爺,你這畫不對。”“不對?”“‘紅花蓮子白花藕’,你畫的是白荷花,蓮蓬卻這樣大,蓮子飽,墨色也深,這是紅荷花的蓮子。”“是嗎?我頭一回聽見!”季匋民于是展開一張八尺生宣,畫了一張紅蓮花,題了一首詩:“紅花蓮子白花藕,果販葉三是我師。慚愧畫家少見識,為君破例著胭脂。”季匋民送了葉三很多畫。有時季匋民給葉三畫了畫,說:“這張不題上款吧,你可以拿去賣錢,——有上款不好賣。”葉三說:“題不題上款都行。不過您的畫我不賣!”“不賣?”“一張也不賣!”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畫都放在他的棺材里。十多年過去了。季匋民死了。葉三已經不賣果子,但是他四季八節,還四處尋覓鮮果,到季匋民墳上供一供。葉三后來也死了。他的兒子遵照父親的遺囑,把季匋民的畫和父親一起裝在棺材里,埋了。(有刪改)【注】①李復堂,名,字宗揚,復堂是他的號,又號懊道人。②蘇州片:仿舊的畫,多為工筆花鳥,設色嬌艷,舊時多為蘇州畫工所作,行銷各地。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葉三出去買果子比他賣果子的時間要多得多,可見他更喜歡買果子而不是賣果子。B.五十歲以后,葉三也還是賣果子,但是他這時候只賣給季匋民,不再賣給其他人。C.季匋民最佩服李復堂,認為李復堂在畫家中成就最高,他收藏了不少李復堂的畫。D.有時季匋民給葉三畫畫,特意提出不題上款,這是他回饋葉三友情的一種方式。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本文最核心的人物是“鑒賞家”葉三,小說開篇先簡要介紹葉三和季匋民,之后重點寫葉三,再讓季匋民出場,從行文結構上來說非常合理。B.小說第二段采用的是全知視角,較詳細地描述了葉三的職業特征。他的職業形象和“鑒賞家”的身份形成互補,讓他的形象更為立體豐富。C.小說補敘了葉三生日籌備的家庭事件,后輩想給他做壽,而他的愿望則是裱畫與做壽材,后輩也遵從了他的意愿,小說結尾又進行了呼應。D.作者在描述季匋民畫荷花的段落使用了專業的鑒賞語言,將其與李復堂、張大千進行對比,由此可推斷作者在畫作鑒賞方面也有一定造詣。8.小說第三段很“美”,試選取兩個角度進行簡要分析。(4分)9.“全縣第一個大畫家是季匋民,第一個鑒賞家是葉三。”這句話內涵豐富,請結合兩人的交往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衛懿公喜鶴,鶴有飾以文繡而乘軒者,賦斂繁多而不顧其民,貴優而輕大臣,群臣或諫,則面叱之。及翟伐衛,寇挾城堞矣,衛君垂泣而拜其臣民曰:“寇迫矣,士民其勉之!”士民曰:“君亦使君之貴優,將君之愛鶴以為君戰矣。我儕棄人也,安能守戰?”乃潰門而出走。翟寇遂入,衛君奔死,遂喪其國。故賢主者不以草木禽獸妨害人民,進忠正而遠邪偽,故民順附而臣下為用,今釋人民而愛鳥獸,遠忠道而貴優笑?反甚矣。人主之為人主也,舉錯而不僨者,杖賢也。今背其所主而棄其所杖,其僨仆也,不亦宜乎?語曰:“禍出者禍反,惡人者人亦惡之。”管子曰:“不行其野,不違其馬。”此違其馬者也。鄒穆公有令,食鳧雁者必以粃①,毋敢以粟。于是倉無粃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粃。吏請曰:“以粃食雁,為無費也。今求粃于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粃,以粃食雁,則費甚矣。請以粟食之。”公曰:“去!非而所知也。夫百姓煦牛而耕曝背而耘苦勤而不敢惰者豈為鳥獸也哉?粟米,人之上食也,奈何其以養鳥也?且汝知小計而不知大計。夫君者,民之父母也,取倉之粟移之與民,此非吾粟乎?鳥茍食鄒之粃,不害鄒之粟而已,粟之在倉,與其在民,于吾何擇?”鄒民聞之,皆知其私積之與公家為一體也。王輿不衣皮帛,御馬不食禾菽,無淫僻之事。食不眾味,衣不雜采,自刻以廣民,親賢以定國。鄒國之治,路不拾遺,臣下順從若手之投心。是故以鄒子之細,魯衛不敢輕,齊楚不能脅。故愛出者愛反,福往者福來。二世胡亥之為公子也,昆弟數人,詔置酒饗群臣,召諸子賜食先罷。胡亥下陛,視群臣陳履狀善者,因行踐敗而去。諸侯聞之,莫不太息。及二世即位,皆知天下之棄之也。(節選自賈誼《新書》)【注】①粃:同“秕”,糧食籽粒中空或不飽滿。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夫百姓A煦牛B而耕C曝背而耘D苦勤E而不敢F惰者G豈為H鳥獸也哉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貴,以……為貴,意動用法,與《赤壁賦》中“侶魚蝦而友麋鹿”的“侶”用法相同。B.城堞,城墻上如齒狀的矮墻,也稱女墻、城垛,是古代城市重要的防御建筑。C.“人主之為人主也”的“之”與《馬說》中“馬之千里者”的“之”用法相同。D.饗,以酒食犒勞、招待,與《鴻門宴》“旦日饗士卒”中的“饗”字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衛懿公喜愛仙鶴,重視俳優,不顧百姓,輕視大臣,還當面訓斥勸諫自己的臣子。后來,敵軍攻入衛國,衛懿公在逃跑途中喪命,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B.鄒穆公下令用粃谷喂養鴨鵝,當糧倉沒有粃谷時,用兩石小米換百姓一石粃谷。下屬覺得這種交換太浪費,不如直接用小米喂養鴨鵝,但被鄒穆公拒絕了。C.鄒穆公批評請求換糧的官員不懂大道理,認為糧食在糧倉中和在百姓手中是一樣的。百姓得知此事,也把自己的糧食當作國家的糧食,君民同心,鄒國大治。D.秦公子胡亥和他的兄弟們宴請群臣,胡亥離開時走下臺階,看到群臣鞋子擺放得整整齊齊,趁機走過去踩得亂七八糟。等到他繼承皇位時,天下都厭棄他。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我儕棄人也,安能守戰?”乃潰門而出走。(2)食不眾味,衣不雜采,自刻以廣民,親賢以定國。14.請結合本文和賈誼《過秦論》,簡要概括賢明的君王一般擁有哪些品質。(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5~16題。庭樹鄭珍①昔余種樹時,意使蔽庭日。蔭成繞檐戶,乃覺似居室。隨時各含花,無心復結實。夜涼壁上影,靜共人抱膝②。雖辭晝閑日,永礙初上月。人事寧可兼,此得彼亦失。窅然③發深心,陰陰亂蟲唧。【注】①鄭珍,字子尹,貴州遵義人。②抱膝:手抱膝,有所思貌。③窅(yǎo)然:深遠的樣子。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一二句緊扣詩題“庭樹”起筆,寫種樹是為遮擋照進庭院的日光。B.天涼夜靜時詩人與墻上自己的影子為伴,陷入了對種樹得失的思索。C.末句寫幽暗中亂蟲鳴叫,既描寫了庭院實景,又寄托了詩人情感。D.本詩為五言古體,篇幅較五律略長,在敘事、描寫與議論上收放自如。16.詩人通過種樹獲得了什么?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寫到以“攏”“抹”等動作彈奏琵琶名曲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剛登上高山,只見天云一線,朝霞如綺,就覺此情此景特別貼合姚鼐《登泰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寫。(3)描述女性畫眉毛的句子在古典詩詞中較為常見,如唐宋作品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題。對于經常久坐的人群,每天坐兩三個小時以上,臀部肌肉的萎縮幾乎是在所難免的。盡管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根據人體工學的坐姿椅,但那只能緩解在一定程度上久坐帶來的不適。要想真正改善臀部肌肉的健康狀況,還是要加強臀部肌肉的鍛煉和保養。通過健身,特別是針對臀肌的鍛煉,如臀橋、深蹲(注意保持身體平衡,發力點集中在臀肌上)以及壺鈴搖擺等動作,可以有效代償并增強肌肉力量。建議①,像是臀橋、深蹲、壺鈴搖擺這些動作每天可練習3組,每組15個,根據個人情況適當調整。在鍛煉過程中要②,避免追求極限而受傷。此外,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姿勢③。因此,站立時應保持雙腳均衡受力,避免長時間采用不良站姿、斜靠或“葛優躺”,這些姿勢容易導致臀部肌肉力量分布不均,引發不對稱的肌肉問題。18.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4分)(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題。我剛進入這片荒野的時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氣好,總會一個人出去走很遠很遠。每當我穿過一片曠野,爬上曠野盡頭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曠野,以及這曠野盡頭的另一道沙梁,無窮無盡。——當我又一次爬上一個高處,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遠處的人居和炊煙啊!可什么也沒有,連一個騎馬而來的影子都沒有。黃昏斜陽橫掃,草地異常放光。那時最美的草是一種纖細的白草,一根一根筆直地立在暮色中,通體明亮。它們的黑暗全給了它們的陰影。它們的陰影長長地拖往東方,像魚汛時節的魚群一樣整齊有序地行進在大地上,力量深沉。走了很久很久,很靜很靜。一回頭,我們的羊群陡然出現在身后幾十米遠處,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這么地安靜。記得不久之前身后還是一片空茫的。它們是從哪里出現的?它們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這樣一個軟弱單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賴的呢?20.下列句子中的“異常”,與文中加點的“異常”,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袁隆平欣喜異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終于找到了。B.午飯后,天氣更陰沉,更郁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C.但暴風雪刮得異常兇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們無法離開帳篷。D.風場異常變化導致海水長時間向岸堆積,也是造成局地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之一。21.請簡要分析文中畫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4分)22.文中畫波浪線的三句分別以“它們”“它們”“我”作為開頭,試將第三句也改為以“它們”開頭的句子,可以適當增刪詞語,要求三句整體連貫通順。(3分)四、作文(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本試卷語言文字運用Ⅱ的文本中有一段話引人深思:“每當我穿過一片曠野,爬上曠野盡頭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曠野。”試想,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是否應繼續向前,繼續攀爬?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能照搬本套試卷中的材料;不少于800字。遵義市2025屆高三年級第一次適應性考試語文參考答案1.B[解析]材料一中,原文是“以科學之理想,已證實其或可能成功”。B選項中“登月一定能成功”把或然當成必然,邏輯有誤。2.C[解析]“可見當時中國的探月技術水平已經很高”不成立。3.C[解析]材料三中,原文中“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忠介紹,在月球撞擊坑年代和形態識別上,月球專業大模型的準確率已達到80%以上。”C選項“精準識別撞擊坑的年代、形態等”擴大了范圍。4.①增強國人對中國航天事業的了解,豐富并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時代月球文化。②助力中國航天形成一套獨有的文化話語體系,體現中國航天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歸納、分析、整合文中信息和內容要點的能力。題目問“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中的作用”,我們首先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身特點入手,材料二中“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獨具中國韻味的元素”都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不僅可以增強國人對中國航天事業的了解,還可以形成中國特色的新時代月球文化。另外,原文說“月球地理實體命名與探測成果、科研水平和國際貢獻相關,比如具備原始探測數據是取得月球地理實體命名權的基本條件”,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命名,體現了中國航天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評分細則]圍繞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幫助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時代月球文化來闡釋,得2分;圍繞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來闡釋,得2分。言之有理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給分。5.①在前人研究與探索基礎上不斷進取;②獲取更多一手數據,對外開展國際科研交流,助力探月事業發展;③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加強科技創新,提高科研水平。[解析]本題考查信息的整合與拓展理解,題干明確指出要從科技角度進行分析,材料一講的是過去國人對探月的科學理解,材料二雖然主要講的是中國文化對探月工作的影響,但“月球地理實體命名與探測成果、科研水平和國際貢獻相關,比如具備原始探測數據是取得月球地理實體命名權的基本條件”則提示了探月工作中獲取一手數據、國際交流等思考角度。材料三則主要是人工智能技術的角度,較好理解。[評分細則]探索的精神、提高探索的水平、摸索探索的方法,1點2分。如有其他答案,考生言之有理即可。6.D[解析]A項“可見他更喜歡買果子而不是賣果子”無中生有;B項“只賣給季匋民,不再賣給其他人”于原文無據,原文說的是“他真是為了季匋民一個人賣果子的。他給別人家送果子……”,所謂為了季匋民一個人賣果子,意思是他主要是為了給季送果子才賣,是主觀意圖,而客觀上他也還在賣給別人;C項,原文說的是“他認為揚州八怪里復堂功力最深”,而不是選項說的“李復堂在畫家中成就最高”。7.C[[解析]補敘是補充敘述,是對情節、人物等的信息進行補充說明,以便讀者理解。葉三生日籌備的家庭事件,在小說中屬于情節正常推進中的敘述,算不得補敘。8.示例:①風物美:將不同時令的果子展示在人們面前,鋪展開的是小城風物的畫卷。②人物美:葉三四季的生活圍繞一個“賣”字展開,其熱愛生活的形象呼之欲出。③語言美:本段如同一篇《果子賦》,各種果子自然靈活地先后呈現,給讀者一種似俗實雅的審美享受。[解析]本題屬于典型的關鍵詞類主觀題,題干已經明確給出了關鍵詞,考生必須要圍繞“美”字做文章。本題開放與限制兼顧,限制主要體現在:①只能以第三段為依據分析;②只能圍繞“美”來展開分析。開放體現在:“美”的欣賞角度很多,只要是合理分析,都可酌情給分。[[評分標準]點點2分,答到兩點即可給滿分。如果學生從修辭美、色彩美等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給分。9.示例:①季匋民畫藝高超,葉三鑒賞力高,兩人惺惺相惜,互為知音。②大畫家為“太爺”,而鑒賞家只是賣果的,身份的差異并未影響他們的共鳴。③鑒賞家指出畫家的錯誤,畫家能夠欣然接受并贈畫,可見鑒賞家的眼光與畫家的胸襟。④季匋民送葉三很多畫,葉三死后以季的畫陪葬,藝術讓他們生死相連。[解析]本題關聯的是對二人相互關系的理解,這是全文的核心內容。根據題干要求,如果考生不能夠從相互關系的角度出發進行梳理,不能得滿分。參考答案組答的思維路徑是:總體解釋→身份視角→關鍵情節。這并不是唯一的路徑,如果考生能夠組答合理答案,仍然可以酌情給分。[評分標準]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三點可給滿分。如果只從季或葉單方面出發,能夠體現二人之交往,合理分析某些情節,一點給1分。10.[[參考答案]CDG[[解析]文大大意:百姓們使喚牛耕田,曬著脊背除草,勞苦辛勤而不敢偷懶,難道是為了養鳥獸嗎?整大主語為“百姓”,“百姓”發出的動作是“耕”“耘”,其中大中第一、二個虛詞“而”表修飾,此分別在動作“耕”“耘”后斷大;第三個虛詞“而”表遞進,連接詞語“苦勤”“不敢惰”,故不能在該個“而”前斷;“豈……哉”為固定搭配,表示反問,譯為“難道……嗎”?固定搭配不能斷開,此在“豈”前斷開。綜合判斷,本題限斷三處,應為C、D、G。文言文斷大既需要對文言語法、實詞虛詞、特殊大式有正確的理解,也需要對古人的表述習慣有所認識。11.[C[解析]本題要點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大式的能力。A選項“貴優”的意思為“以徘優為貴、看要徘優”,[“貴”為意動用法;“魚蝦””中的“魚”表示“以蝦”為魚”,[“魚”也是意動用法。兩處用法相同,故A項為正確的選項。B選項考查文化常識,指城墻上如齒狀的矮墻,用于城頂防護和御敵屏障,是古代必備的傳統防御建筑,解讀正確,故B項為正確的選項。C選項“人主之為人主也”的“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大子獨立性;而“馬之千里者”的“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兩個“之”用法不同,故C為不正確的一項,答案是C項。D[選項“饗”的意思為以酒食犒勞、招待,[“日日饗卒””的“饗”字也是以酒食犒勞、招待。兩處“饗”的意思相同,故D選項為正確的選項。12.D[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材料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點考查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相關能力。A選項概述了衛懿公作為君王,驕奢淫逸,不聽勸諫,并最終身死國滅,相關描述與材料二第一段相符,故A選項是正確的選項。B選項概述了鄒穆公下令用粃谷喂養大雁,用兩石小米換百姓一石粃谷,拒絕下屬用小米喂大雁要求的情形,相關描述與材料第二段相符,故B選項是正確的選項。C選項引用了鄒穆公的發言,有臣子提出用小米喂鴨鵝,被鄒穆公批評。鄒穆公愛民如子,認為糧食在糧倉中和在百姓手中,是一樣的,此得到了百姓的愛戴,國家大治,相關描述與材料第二段相符。故C選項是正確的選項。D選項要明確“詔置酒饗群臣,召諸子賜食先罷”中“詔”是君王下令,此時秦公子胡亥尚未即位,不能用“詔”字;另外“諸子”和前大“昆弟數人”對應,可知“諸子”指的是胡亥和他的兄弟們。是秦王下詔宴請群臣,而不是胡亥和他的兄弟們。所以D選項描述不正確,是答案選項。為D選項的錯誤點具有一定隱蔽性,考生可能誤選其他幾個選項。在文言文文本中,通常會對主語進行省略,導致學生分不清人物行為。建議考生細讀文本,圈點勾畫關鍵詞,理清“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基本信息,避免張冠李戴。13.(1)臣民說:“我們這些人是被拋棄的人,怎么能保衛國家去打仗呢?”于是沖出城門離開了。(2)吃飯沒有多種菜肴,穿衣沒有多種色彩,對自己要求苛刻,但對民眾寬厚,親近賢者來安定國家。[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譯的能力。文言文翻譯既要求文大大意理解無誤,又要求關鍵詞語翻譯準確。第(1)題的關鍵詞語有“儕”“安”兩處,“我儕”是“我們這些人”的意思,在《過秦論》中有“之屬”“之徒”“之倫”,《鴻門宴》中有“若屬”,這些詞都翻譯為“這些人、這類人”。“棄人”是“被拋棄的人”,雖然沒有被動詞,但要翻譯出被動義。“安”是疑問副詞,在此處翻譯為“怎么”,《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安能”都翻譯為“怎么能”。第(2)題的關鍵詞語有“眾”“雜”“刻”“廣”四處,“眾”“雜”兩字在構化上對應,根據上下文可推出“多”“多結”的意思;“刻”是“苛刻”的意思,“自刻”是“對自己苛刻”,和“廣民”相對,意思是“對百姓寬容”[這些考點都是古漢語中常見字詞的常見含義,能靈活分析大子構化,就能理解字詞含義,大意也就通順了。[評分細則]第(1)題,“我儕”1分,被動大翻譯1分,“安”1分,通順1分。補充主語不作為采分點。第(2)題,“眾”1分,“刻”1分,“廣”1分,通順1分。14.①愛護百姓:施行仁義,不違背百姓意愿,不橫征暴斂;②要求自己:尊重大臣,重用賢臣,不沉迷享樂。[[解析]本題要求考生充分審題,在理解材料和課文《過秦論》的基礎上,歸納出“明明的君王擁有的品質”。材料中有三個君王,故事豐富,有昏庸的衛懿公、秦二世,有明德的鄒穆公。考生以問題為導向,從課外到課內,依理推論,可從明德的鄒穆公推出答案,也可從昏庸的衛懿公、秦國君反推出答案。構合《過秦論》秦王朝滅亡的原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反推出明明的君王應“施行仁義”。[評分細則]構合《過秦論》答到“施行仁義”,得1分。構合材料,從對待大臣的角度得到其余答案,得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參考譯文]衛懿公喜歡仙鶴,他喂養的仙鶴中有身穿華美衣服乘坐車子的,卻征收繁苛賦稅,不顧百姓,敬重徘優而輕視大臣,眾臣子中有人勸諫,便當面訓斥。到了狄人來攻打衛國時,狄兵逼近都城矮墻了,衛懿公流著淚向大臣和百姓跪拜說:“敵人逼近了,士民們要努力保衛衛國啊!”臣民們說:“您還是派您寵愛的徘優,率領您的愛鶴去作戰吧。我們這些人是被拋棄的人,怎能保衛國家去打仗呢?”于是打開城門離開了。狄兵便進了城,衛懿公死在逃跑過程中,因此丟掉了自己的國家。所以賢明的君王不因為偏愛草木禽獸就傷害人民,接近忠誠正直之人,遠離邪僻詭詐之人,所以百姓歸順依附,大臣樂于為之效命。現在拋棄人民去偏愛鳥獸,疏遠忠誠之人卻敬重徘優,是非顛倒得太厲害了。人民的君主作為百姓的主宰,要想一切行為不招致失敗,依靠的是賢人,如今背棄了他所靠的人民,又丟掉了賢人,遭受失敗,不是很正常嗎?俗話說:“制造災禍的人,災禍也反過來害他。”管仲說:“即使不到野外去,也要讓馬照自己的意志行走。”衛懿公的情況,就是違背馬的意志的結果。鄒穆公有命令,喂鴨和鵝一定要用秕谷,不能用小米。這時國家糧倉中沒有秕谷,只得向老百姓換,用兩石小米換一石秕谷。有關官吏請示說:用秕谷喂鵝,是為了不浪費,如今向百姓交換秕谷,用兩石小米換一石秕谷,再用換來的秕谷喂鵝,那么浪費也太嚴重了,請允許用小米來喂吧。”鄒穆公說:你算了吧!這不是你所能懂的。那百姓們使喚牛耕田,曬著脊背除草,勞苦辛勤而不敢偷懶,難道是為了養鳥獸嗎?小米是人所吃的最好糧食,怎么能用它來養鳥?而且你知道的是小道理而不是大道理。國君是百姓的父母,拿國家糧倉中的小米送到百姓那里,這難道就不是我的小米了嗎?鳥如果吃鄒國的秕谷,就不會吃鄒國的小米了。小米在國家糧倉和它在百姓那里,對于我來說又有什么不同呢?"鄒國百姓聽說了這件事,都知道了他們糧食儲存和國家是一樣的。鄒君的車子不用皮帛做披掛,給鄒君拉車的馬不喂谷子和豆子,鄒君沒有淫蕩邪僻之事。飯菜品種少,衣服也不華麗,對自己要求苛刻,但對民眾寬厚,親近賢者,國家安定太平。鄒國太平,路不拾遺,臣下順從君意,就如同手聽從心的指揮一樣。因此憑鄒國的弱小,魯國、衛國不敢輕視,齊國和楚國不能脅迫。所以付出愛的人,人們也會反過來愛他,給別人幸福的人,也會從別人那兒得到幸福。秦二世胡亥做公子時,有兄弟數人。秦王下詔置辦酒肉招待眾大臣,召喚諸公子賜給食物,讓他們先回去。胡亥走下臺階,看到群臣鞋子擺放得整整齊齊的樣子,趁機走過去踩得亂七八糟而離開了。諸侯聽到這件事,沒有人不嘆息。等到秦二世胡亥繼位,大家都知道天下人會唾棄他。15.B[解析]聯系詩題及前后大,可知“夜涼壁上影,靜共人抱膝”一大的意思是:夜晚微寒之時,墻上的樹影靜靜地陪伴著我一起思考。此,壁上之影是指庭樹之影,而常自己的影子。故B項錯誤。16.①得樹蔭:庭樹長成,可以遮陰蔽日;②得花果:庭樹開了花、結了果,詩人收獲意外之喜;③得道理:庭院種樹有得有失,詩人認識到人生有得必有失的道理。[解析]聯系全詩,可知“人事寧可兼,此得彼亦失”大,是詩人庭樹引發的哲思。往前梳理,找到對應大子“昔余結樹時,意使蔽庭日”,歸納整理可得:庭樹長成可以遮陰蔽日,詩人得以實現自己的初衷。“蔭成繞檐戶,乃覺似居室。隨時各含花,無心復構實”歸納整理可得:庭樹成蔭,還開了花、構了果,居室更像居室、更雅致,詩人得以收獲意外之喜。聯系前六大與“雖辭晝閑日,永礙初上月”一大,可知詩人對人事得失有了新的認識,即人生之事有得必有失。歸納整理可得:蔥蘢的庭樹,雖可為庭院遮陰,卻也擋住了照進庭院的月光。由此及彼,詩人得以認識人生之事有得必有失的道理。17.(1)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書名號不寫本次不扣分)(2)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3)示例1: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溫庭筠《菩薩蠻》)示例2: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馀《近試上張籍水部》)示例3:去來窗下笑相扶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歐陽修《南歌子》)18.①每天進行適量鍛煉②注意量力而行③也會影響臀部肌肉[[解析]①處前前“建議”二字,根據后文列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