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8-第一講區域的基本含義和區域發展階段、發展差異[考綱展示]1.區域的含義。2.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3.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85頁[基礎梳理]一、區域的主要特征1.含義:通常是指肯定的地域空間。2.eq\a\vs4\al(主要,特征)eq\b\lc\{(\a\vs4\al\co1(區域具有肯定的界線,有的區域界線是明確的,有的區域界線是模糊的,區域內部表現出明顯的相像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區域具有肯定的優勢、特色和功能,區域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二、區域空間結構1.概念一個地區各種區域要素的相對位置關系和空間分布形式。2.影響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活動、人口狀況、城市化水平、區域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等。3.類型及特征類型鄉村地域城鎮地域范圍大小生產活動農業非農業二者關系是城鎮地域發展的基礎和依托對鄉村地域產生帶動作用4.空間分布形式經濟要素農業交通運輸線路城市和工業城市群和工業區表現面狀線狀和網絡狀點狀島狀三、區域產業結構1.概念三次產業及其內部的比例關系。2.影響因素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資源配置狀況、勞動力素養等。3.差異表現(1)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2)三次產業的就業比重。(3)三次產業的內部構成。4.時空差異(1)(2)四、區域發展階段1.衡量標記(1)常用指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2)綜合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化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2.區域各發展階段的特征發展階段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工業化階段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推動水平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產業結構傳統農業占有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為主體其次產業比重快速上升,第三產業加速發展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和產值明顯超過其次產業,以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對外開放程度低逐步提高大幅度增加交通運輸交通線路少而稀疏交通運輸建設顯著加快現代化交通運輸網絡、信息商務網絡逐步形成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發展速度高于區域平均發展速度水平高,區域內部差異小發展狀態低水平的均衡狀態不平衡的加速發展狀態高水平的均衡狀態五、四大地區的差異1.四大地區(1)劃分依據: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發展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2)詳細劃分eq\b\lc\{(\a\vs4\al\co1(東部地區:13個省(直轄市、特殊行政區),中部地區:6個省,西部地區:12個?。ㄗ灾螀^、直轄市),東北地區:3個省))2.四大地區的發展差異(1)總體發展水平差異: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明顯落后于東部地區。(2)經濟差異的詳細表現: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差異加工制造業、高科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或綜合型產業為主農業經濟占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產業為主,中部具有肯定過渡性特征以重化工業為主導工業化差異工業化進程快,工業產值高,工業類型困難,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工業化進程相對滯后,工業產值低,以傳統型工業為主體工業化進程快,工業產值高,以傳統型工業為主體城市化差異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分布密度大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分布密度小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分布密度較小對外開放的區域差異對外開放程度高,吸納外資的實力強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六、南方與北方1.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2.南方與北方的差異比較區域項目北方地區南方地區優勢地跨三大溫度帶,平原面積廣袤,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等資源豐富熱量豐富,水分足夠,有色金屬礦產、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等相當豐富限制性因素水資源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峻等洪澇災難、環境污染、山地丘陵區地形破裂等發展方向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改善生態環境等主動對外開放、推動外向型經濟建設,治理環境污染七、西部大開發1.目的縮小地區差距,加速西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2.范圍西部地區的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資源優勢礦產、油氣、水能、土地等資源優勢突出,發展潛力巨大。4.制約因素基礎設施落后,人才、技術、資金匱乏。5.意義(1)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有。(2)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平安,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3)將西部地帶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將潛在優勢變為現實優勢。[圖文拓展]1.區域的開放性區域作為地球表層肯定范圍的地理空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區域有著多種多樣的聯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間,人與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之間的聯系,使地球空間呈現出開放性的特點。上圖示意的是區域之間經濟要素的流淌。2.區域差異的分析方法不同區域之間因為在自然條件、歷史基礎、社會經濟發展水同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別,因此形成了顯著的區域差異。區域間的差異,首先表現為自然環境的差異,一般可從經緯度和海陸位置入手,探尋氣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環境下,人類的活動也會不同,一般來說,可從農業生產類型(種植業、畜牧業等)和生產方式(包括耕地類型、復種指數等)、工業發展特點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進行比較。eq\a\vs4\al(3.區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的改變)區域在發展前期,以第一產業為主,隨著工業化的不斷加速,轉變為以其次產業為主,當區域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常,區域經濟以第三產業為主。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87頁考點一區域差異及其成因(2024·高考全國卷Ⅱ)19世紀50年頭,eq\a\vs4\al(淮河自)eq\a\vs4\al(洪澤湖向南經長江入海)?;黃河結束奪淮歷史,改從山東入海。eq\a\vs4\al(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自1999年,江蘇)eq\a\vs4\al(境內又接連建成了多座長江大橋)?。eq\a\vs4\al(江蘇習慣上以長)eq\a\vs4\al(江為界)eq\a\vs4\al(分為蘇南和蘇北兩部分)?(下圖)。據此完成(1)~(3)題。(1)目前,在洪澤湖以東地區,秦嶺—淮河線()A.無劃分指標依據B.與自然河道一樣C.無對應的自然標記D.兩側地理差異顯著(2)習慣上蘇南、蘇北的劃分突出體現了長江對兩岸地區()A.自然地理分異的影響B.人文地理分異的影響C.相互聯系的促進作用D.相互聯系的阻隔作用(3)進入21世紀,促使蘇南、蘇北經濟合作更加廣泛的主導因素是()A.市場 B.技術C.資金 D.交通規范審答我的答案:(1)C(2)D(3)D對不同區域進行對比,找出區域間的差異,是分析各區域發展方向、實行因地制宜開發治理措施的前提。區域差異的分析原則應從區域組成要素特征的差別動身,同時注意要素間的聯系。對區域差異的影響因素詳細分析如下:1.自然環境因素差異及其成因(1)氣候差異的形成例如,第(1)題所涉及的秦嶺—淮河線的南北差異,南側為亞熱帶季風氣候,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側為溫帶季風氣候,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年降水量為800毫米以下。由此分析兩側農業生產、交通方式等人類活動差異。(2)地貌差異的形成(3)水文差異的形成(4)土壤差異的形成不同的氣候、植被及人類生產活動因素的差異造成了土壤類型、厚度、肥力、酸堿度的差異。(5)植被差異的形成不同的氣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數量、種類、形態等方面的差異。2.社會經濟因素差異因素差異形成的緣由農業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差異→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產量等差異市場、交通、勞動力、政策、科技等社會條件差異→機械化、生產率、商品率等差異工業資源、市場、勞動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異→工業類型、規模等差異人口區域耕地、水資源等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科技發展水平、開發歷史等社會條件差異→人口規模、密度、增長速度等差異城市地形、氣候、河流、資源、交通等差異→城市形態、數量、規模、發展水同等差異交通地形、位置、經濟、科技、人口等差異→交通方式、通達度等差異[拓展延長]我國三大自然區的區域差異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青藏高寒區自然因素地貌海拔較低,其次、三級階梯,有三大平原、兩大高原,低地、丘陵、盆地海拔較高,差別顯著,其次級階梯,有高原、山地、盆地海拔高,第一級階梯,有高大山地氣候季風影響顯著,夏季高溫多雨干旱、半干旱氣候,降水少,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大風天氣多高寒,空氣淡薄,太陽輻射強,風力大植被森林為主,部分為森林草原大部分為荒漠,小部分為草原荒漠、草原與高山草甸灌叢土壤多為林下發育,淋溶作用強有機質含量低土層薄,發育差水文多外流河、多大河,以雨水補給為主;湖泊多為淡水湖多內流河,短小,雨水、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湖泊多為咸水湖內外流河兼有,東南部是很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人類影響廣泛、深刻,主要農耕區影響小,農業以綠洲農業和畜牧業為主微弱,原始自然狀態保存較完整,以高寒畜牧業為主利馬是世界聞名的“旱城”,街道上沒有排水溝渠,房屋沒有雨檐,百貨店中也沒有雨具出售。但一年之中,約有半年是大霧充滿季節。濃霧移動時,如霏霏細雨,當地人稱這種濃霧為“毛毛雨”。結合“利馬及周邊區域圖”,回答1~2題。1.利馬多大霧天氣,主要緣由是()A.受沿岸暖流影響,空氣濕度大B.地處低緯地區,空氣對流劇烈,水汽上升冷凝C.受沿岸寒流影響,空氣中水汽簡單冷凝成霧D.位于沙漠地區和盛行西風的迎風坡,空氣中塵粒多,水汽易凝聚2.關于圖中甲、乙兩處氣候的說法,正確的是()A.甲處氣候的形成與地形、東南信風、暖流有關B.氣候類型相同,都是終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限制的熱帶沙漠氣候C.氣候類型不同,甲為亞熱帶季風性潮濕氣候,乙為熱帶草原氣候D.乙處氣候主要是受沿岸洋流限制形成的解析:第1題,利馬受沿岸秘魯寒流的影響,氣溫降低易使水汽凝聚,因而多霧。第2題,甲處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經,增溫增濕,同時又位于東南信風的迎風坡,降水較多,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乙處全年受赤道低氣壓帶限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答案:1.C2.A(2024·高考天津卷)讀圖文材料,回答3~4題。2024年四城市基本狀況統計表城市名稱人口數量(萬人)城市面積(平方千米)經濟總量(萬億美元)東京135121550.95巴黎106028450.74紐約8337980.90倫敦97817380.523.依據圖表信息,對四城市地域文化的正確推斷是()A.東京眾多的星級餐廳,是構成該市地域文化的主體B.巴黎地域文化的標記是美術館、電影院屏幕總量最多C.紐約人寵愛欣賞戲劇,是該市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D.倫敦地域文化特色突出,體現為外籍學生、博物館多4.四城市相比,經濟功能比文化功能突出的一組城市是()A.東京、紐約 B.紐約、倫敦C.東京、巴黎 D.巴黎、倫敦解析:第3題,由圖可知,紐約百萬人所擁有的劇院最多,且明顯高于其他文化服務設施,說明該市人民寵愛欣賞戲劇,成為其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東京星級餐廳的個數最多,但其并不代表文化設施;巴黎和倫敦的人口相近,百萬人擁有的美術館數量倫敦多于巴黎,說明倫敦的美術館數量比巴黎多;倫敦外籍學生多,說明其文化多元化明顯,具有明顯的開放性。第4題,由表格可知,東京、紐約在四城市中人均經濟水平最高,經濟功能明顯,同時這兩個城市文化遺產、美術館等文化服務設施遠少于巴黎和倫敦。答案:3.C4.A考點二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讀某城市近30年來產業結構改變示意圖,完成(1)~(2)題。(1)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圖中a、b、c三點所代表的時間,排序正確的是()A.a、b、c B.c、a、bC.c、b、a D.b、a、c(2)下列關于各階段區域發展的特點,敘述正確的是()A.a時期城市化水平最高B.b時期環境質量最佳C.c時期城市的產業結構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D.b~c時期可能出現企業外遷現象規范審答從圖像中獲得信息我的答案:(1)A(2)D1.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影響人類活動的地理環境要素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人類活動的主體結構不同,影響人類活動的地理環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詳細如下所示:2.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依靠性越來越小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減弱,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依靠性減小。表現如下:(1)優勢因素的效益放大。如東北平原地廣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進步,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優勢得到更好發揮。(2)劣勢因素的制約弱化。澆灌技術、溫室等的發展,使干旱寒冷地區的農業得到更好發展;運輸條件改善,使資源短缺地區的工業發展得到促進。3.綜合分析區域發展的方法從時間上看區域發展呈階梯式遞進。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初期階段、成長階段和衰落階段。初期階段主要表現為以傳統農業為主體;成長階段可分為工業化階段和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從空間上看區域發展是一個由點到線再到面的過程從產業結構上看區域發展一般會經驗從以第一產業為主到以其次產業為主,再到以第三產業為主的過程,區域產業結構日趨優化、合理從人地關系上看區域發展一般經驗由人地關系基本協調,到明顯不協調,再到人地沖突最為激烈,最終重新走向協調的過程下圖示意某區域中心城市不同年頭的制造業就業人口密度的改變。讀圖,完成1~2題。1.讀圖可分析該城市制造業的空間改變,與其改變不相符的是()A.制造業集聚中心逐步從城市中心區向郊區擴散B.在城市周邊形成多個集聚區C.集聚中心呈現出沿高速馬路向外擴散的趨勢D.制造業重心有北遷的趨勢2.圖中顯示出的改變,說明城市制造業()A.在區域社會經濟進入高水平常期,城市制造業的就業比重將大幅度增加B.空間集聚與擴散會影響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C.空間格局演化與區位通達度及政策引導關系不大D.在區域產業發展的結構中資源密集型企業始終為主體解析:第1題,該城市制造業向郊區轉移,所以A、B、C三項正確。而制造業重心是北遷還是其他方向,無法推斷。第2題,區域社會經濟進入高水平常期,城市制造業的就業比重將大幅度削減;空間集聚與擴散會影響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所以B項正確??臻g格局演化與區位通達度及政策引導關系重大;在區域產業發展的結構中資源密集型企業始終為主體的說法錯誤。答案:1.D2.B下圖為我國東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區工業布局改變圖。讀圖,回答3~4題。3.圖中a地早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基地,中期當地改種蔬菜、瓜果、花卉,現在成為市區。導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改變的主要緣由,下列敘述正確的是()①早期到中期:農業科技的發展②早期到中期:市場需求的增加③中期到現在:城市化的發展④中期到現在:傳統工業的發展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4.該城市傳統工業區規模的改變與緣由,下列敘述正確的是()①規模:先增大,后縮?、谝幠#合瓤s小,后增大③緣由:早期到中期——交通的發展④緣由:中期到現在——產業的升級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第3題,a地由早期的商品糧、棉、油基地到中期變成了蔬菜、瓜果、花卉基地,是因為城市規模擴大,對蔬菜、瓜果、花卉等農副產品的需求增加;a地現在變為了市區,說明該地區城市規模擴大。第4題,結合圖例很簡單看出,該城市傳統工業區的規模為先增大、后縮小;從早期到中期,該城市傳統工業規模擴大,與經濟發展和政策因素有關,布局也從市中心遷往城市東北郊區,與地價和環境因素有關;從中期到現在,傳統工業區規模在縮小,出現了高新技術區,這與該城市產業升級有關。答案:3.B4.C
規范答題模板系列9|區域差異分析類題目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91頁綜合分析近幾年高考的命題,對本題型的考查主要是通過區域圖、區域統計圖等圖表資料,對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進行對比,找出異同點,其答題思路為:析高考真題——知答題思路[模板構建]1.自然要素差異對比要素關鍵詞答題思路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位于××半球;位于××緯度(或××帶);距海較遠(近);位于××大陸××部、××大洋××岸氣候氣候類型氣溫降水年較差光照災難屬于××半球;夏季××,冬季××;氣溫年較差××,降水季節改變××;光照××;易受××災難影響地形地形類型地形特征地勢以××地形為主,地形××;地勢××高××低;多××地貌,地質××水文內流河(湖)外流河(湖)水文特征為內(外)流河;徑流量××、季節改變××;汛期××、含沙量××、結冰期××;有(無)凌汛植被覆蓋率植被類型以××林為主;植被覆蓋率高(低)2.人文要素差異對比要素關鍵詞答題思路人口人口數量人口素養人口結構勞動力豐富(不足);人口素養××;老齡化問題××;就業壓力××城市數量規模布局城市化城市數量××;規模××,輻射帶動作用××;多沿××分布;城市化水平××產業交通科技類型利弊社會經濟交通科技以××產業為主;農業地域類型為××;工業類型為××;以××(交通運輸方式)為主,交通便利(不便);科技水平高(低)[典例]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分析南島降水量西多東少的緣由。(2)與南島相比,說出北島經濟發展的優勢地理條件。[獲得信息]1.從圖像中獲得信息獲得信息解讀信息南島位于南緯40°以南地處西風帶,盛行西北風南島中部為山地山地迎風坡與背風坡降水差異明顯與南島相比,北島緯度較低熱量條件較好與南島相比,北島山地面積較小地勢較平坦與南島相比,北島國內、國際機場多,交通干線較密交通更便利與南島相比,北島城市數量多城市化水平高2.調動和運用學問第(1)題,影響降水的主要因素——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地形等。第(2)題,影響經濟發展的區位條件——包括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人口、城市、交通等社會經濟條件。[嘗試解答](1)地處西風帶,西側為迎風坡降水多,東側為背風坡降水少。(2)緯度較低,熱量條件較好;地勢較平坦(平原面積較大);機場密度較大(數量多),路網密度較高;靠近首都,城市密度較大(數量較多)。練經典試題——知命題特點1.(2024·高考江蘇卷)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我國糧食供需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圖Ⅰ為2012年中國糧食供需空間分布示意圖。材料二區域糧食供需狀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改變。圖Ⅱ為2005~2013年江蘇省人口改變與糧食增產關系圖。(1)與全國高余糧區相比,簡述高缺糧省市的主要分布區域及其形成緣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