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非遺系列木偶戲目錄壹木偶戲劇種由來貳木偶戲造型藝術叁木偶戲表演藝術肆木偶戲傳承意義伍木偶戲傳承保護木偶戲劇種由來01木偶劇是由演員操縱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又名傀儡戲。中國木偶藝術,是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技藝精巧。中國木偶真正成為藝術,還在它的戲劇特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木偶藝術是借助木偶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產生的,迄無定論。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前16世紀初至前11世紀),春秋、戰國(前770-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掘出的樂俑、歌舞俑,工藝、種類和造型水準較前朝又有很大進步。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經歷了一個由工藝到表演的變化過程:由祭儀而成了喜慶娛樂活動的一種方式。1979年,山東萊西縣院里鄉岱墅村發掘的一具高193厘米的大木偶,肢體由13段木條組成,關節可活動,坐、立、跪兼善。它的發現,一則體現了木偶自喪葬而娛人的過渡;再者表明,木偶制作已達到與真人無二、活動裕如的境地,這為木偶戲的萌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因而多數人認為,中國木偶藝術“源于俑”(服侍木俑、木樂俑、可活動的木歌舞俑)。普遍的觀點是:"源于漢,興于唐"。漢代(前206--220年),已有"作魁儡"(《后漢書·五行志》)的記載,三國(公元220--265年)時馬鈞的"水轉百戲"顯然是對漢代人戲的模仿;北齊(公元550--577年)時水動的"機關木人"制作,技藝高超,尤其出現了"傀儡子"演"郭禿"故事的木偶藝術,暗示了中國木偶戲的形成年代。只可惜少有文字記載。后世歷朝多有木偶戲演"郭禿"故事的記載,陜西合陽線戲今猶在的"來報子"(癩包子)角色,也有"郭禿"的影子。依史而斷,"至遲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齊時代,中國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縱、木偶裝扮具體人物、當眾表演簡單故事的木偶戲"。隋朝(公元581--618年)“百戲”中多“水飾”,“機關木人”多搬演神話、傳說、三國故事,人物頗眾,對木偶戲的制作與表演有直接影響。唐(618--896)文化繁榮異常,歌舞戲、參軍戲爭奇斗艷,機關木人可以飲酒唱歌吹笙,表演與制作已達統一。據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畫及詩詞歌賦推斷,提線、杖頭、布袋、“盤鈴傀儡”等木偶類型,此時皆有。木偶戲造型藝術02木偶戲的“演員”是雙重的,真正當眾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繪成的戲劇角色,又是為人操縱的戲具。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入鄉,多種風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出現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民國以后,尤其近幾十年,木偶戲由民間走向專業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劇場,木偶造型逐步現代化,雕繪工藝達到了相當高度,就整體而言,當今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水平,是與時代同步的。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軌跡,大體分三個階段:⑴三雕七畫階段。由藝人先雕頭形,再畫臉譜,以區別人物,造型主要靠畫臉。⑵雕繪結合階段。造型、雕刻、繪畫并重,講求創造性和技法性,出現了專業偶頭藝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屬這兩個階段。⑶可塑性與隨意性階段。木偶戲“以物象人”的表演特性,決定了木偶舞臺的功能:遮蔽操縱者,分隔觀、演區,突出木偶和吸引觀眾。傳統傀儡戲舞臺,很長時間承襲戲曲舞美特征,甚至演出場所亦與戲曲合一。提線戲舞臺,多數是露天舞臺,背部設有遮擋操縱者的帷幕,以及“出將”、“入相”的木偶上下場門,演員持線板立于幕后操縱木偶表演,觀眾可從三面欣賞。布袋戲舞臺具中國殿閣建筑風格,木雕金飾,組合靈活,空間自由,典雅玲瓏,堪稱工藝絕品。近幾十年來,成為劇場藝術的木偶,承前啟后,借鑒現代戲劇藝術之長,采用新材料,聲、光、電一體化,營造氛圍,加設幕位、景別,強調舞臺布局的全方位效果,形成了框式結構的多功能木偶戲舞臺,突出其藝術的綜合性。七、八十年代以來,木偶變革突飛猛進,突出“偶性”成為觀念更新和探索的焦點。強調動作的假定性,打破框式結構,撤去遮擋物,人偶同臺甚至走出舞臺,一個作品中同時出現提線、杖頭、布袋等幾個木偶品種,“黑絲絨木偶”的使用,多景區的空間調度,大舞臺手段的運用,無一例外地深化著木偶藝術的獨立品格,同時也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木偶戲表演藝術03木偶藝術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除了藝人的精彩表演外,偶人造型藝術和操作裝備也是吸引廣大觀眾的一個重要方面。造型藝術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設計,就一般情況而言,提線木偶造型較高,多在2.2尺左右。關鍵部位均綴以提線,最多可達三十多條,至少也有十余條,如進行特技表演還須根據需要增加若干輔助提線。木偶人表演各種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藝的水準,完全取決于藝人的操作技巧,這是提線木偶表演藝術水平高低的關鍵。杖頭木偶高于提線木偶,一般偶高3尺左右,裝有三條操作線,兩條牽動雙手,一條支配頭部與身軀表演。布袋木偶造型最小,僅有7寸左右,靠藝人兩手托舉表演,操作技藝特別,不同于提線和杖頭木偶。根據木偶的結構和演員操縱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又可分為不同的種類。托棍木偶又稱杖頭木偶,在木偶頭部及雙手部位各裝操縱桿,頭部為主桿,雙手為側桿,演員操縱時左手持主桿,右手持側桿,舉起木偶操縱其動作。手套木偶,又稱掌中木偶、布袋戲等,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頭部中空,頸下縫合布內袋連綴四肢,外著服裝,演員的手掌伸入布內袋作為偶人軀干,五指分別撐起頭部及左右臂,相互協調操縱偶人作各種動作,偶人雙腳可用另一手撥動,或任其自然擺動。提線木偶又稱線偶或線戲,也叫懸絲木偶。古稱“懸絲傀儡”,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兩尺。偶頭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內設機關,五官表情豐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筆走龍蛇,把盞揮扇,妙趣橫生;腳分赤、靴、旦3種,勾牌與關節間有長約3尺的提線。木偶舞臺演出區域擴展,泉州木偶劇團提線表演占據整個舞臺空間,提線可達6尺,難度大,但表現力大增。提線一般為16條,據木偶動作需要取舍,合陽線戲基本提線5條,做特技時可增加到30余條,演來細膩傳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稱贊。鐵枝木偶流傳于粵東、閩西,據說源自皮影戲,潮汕人稱“紙影戲”。偶高1到1.5尺,彩塑泥頭,桐木軀干,紙手木足;操縱桿俗稱“鐵枝”,一主二側,鐵絲竹柄。表演者或坐或立,于偶后操縱,形象規整,結構獨特。幾年來,又加高了偶身,調整扦位,使其出現了新的轉機。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偶高尺余,由頭、中肢和服裝組成。它以樟木雕頭,機關控制表情和肌肉運動;手分拳、掌,食指入頭頸,中指、拇指操縱雙手,動作敏捷,準確豐富,構成布袋木偶的主體;有時表演者以一小竹簽插入偶袖捻動,豐富了手臂動作,而且他們可以憑借精巧技藝,做出開扇、換衣、舞劍、搏殺、躍窗等高難動作,令人叫絕。布袋木偶劇目豐富,傳統、現代、神話、童話,題材眾多,新型工藝結構,不勝枚舉。木偶戲傳承意義0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木偶戲的表演更加豐富多彩。除了演出傳統的戲曲節目外,還表演話劇、歌舞劇、連續劇,甚至出演廣告等。與此同時,木偶戲也面臨著與其他藝術形式的激烈競爭。傳統的木偶戲蘊藏著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審美意識,應加以扶持和保護。木偶戲傳承保護052006年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原乙酸三甲酯合作協議書
- 2025-2030中國轉角沙發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車輛CNG油箱(CNG氣缸)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超導材料行業市場深度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谷胱甘肽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觸摸屏手機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蜂箱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蒸汽清洗機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蘿巴辛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茶飲料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 華為商務禮儀課件內部
- (完整版)作文格子紙模板
- 課后習題詳解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智慧樹知到課后章節答案2023年下日照職業技術學院
- 第13章 實戰案例-鉆石數據分析與預測
- 鋼筋混凝土用鋼材題庫
- 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三冊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Listening Speaking課件
- 【課件】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體的書寫方法課件高二化學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
- 光伏過戶轉讓協議書
- 劉禹錫浪淘沙九首賞析
- 宇電溫控器ai 500 501用戶手冊s 6中文說明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