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專題滾動檢測5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及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_第1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專題滾動檢測5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及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_第2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專題滾動檢測5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及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_第3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專題滾動檢測5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及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_第4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專題滾動檢測5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及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滾動檢測(五)eq\a\vs4\al(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及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注:第1-3題為專題四內容,第4-14題為專題五內容。(時間:45分鐘分值:85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題4分,共48分)1.(2018·華中師大一附中押題)伯里克利曾說:“法律對于一切人們,不問其個人的差異如何,皆予以平等的正義……但我們在私人關系所享有的一切安逸不應使我們成為不守法的市民。為免陷于這種危險,我們的主要防護措施,即在于教導我們服從裁判官和法律。”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保護公民平等而輕視自由 B.公民意識等同于法律至上意識C.法律體系已經達到完備的程度 D.公民的個人才能不被城邦重視解析:選B“但我們在私人關系所享有的一切安逸不應使我們成為不守法的市民”不能理解為對自由的輕視,而是相對理性的自由,與“平等的正義”相吻合,故A項錯誤;“私人關系所享有的一切安逸不應使我們成為不守法的市民。為免陷于這種危險,我們的主要防護措施,即在于教導我們服從裁判官和法律”可理解為公民享受自由的前提是對法律的尊重和服從,反過來說即遵守法律更有利于享受公民的自由,故B項正確;“為免陷于這種危險,我們的主要防護措施,即在于教導我們服從裁判官和法律”不能體現法律本身的完備性,故C項錯誤;“但我們在私人關系所享有的一切安逸不應使我們成為不守法的市民”沒有涉及個人的才能方面,故D項錯誤。2.(2018·溫州“十五校聯合體”聯考)研讀《美國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表》(如下)該表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地方權力中央與地方重合的權力中央權力調控州內貿易;設立公共教育體制;制定地方性法規等保證稅收、健康及公共安全;保護消費者利益等調控州際及對外貿易、宣戰、發行貨幣等A.體現了中央集權原則 B.協調了大州與小州的矛盾C.加強了聯邦政府的權力 D.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解析:選C通過材料表格得知,所講政治制度是美國的聯邦制,在該制度之下,聯邦政府雖然保留了較大的政治權力,但各州依舊維持了較大的地方自治權,這并非是一種中央集權原則,故A項錯誤;材料中并沒有對大小州關系的提及,故B項錯誤;聯邦制是取代邦聯制的政治制度,它的創立改變了邦聯的松散狀態和加強了聯邦政府的權力,故C項正確;種族歧視在材料中并沒有相關提及,故D項錯誤。3.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討論制定憲法時,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曾希望自己能稱為“德國皇帝”,但卻遭到巴伐利亞國王為首的很多國王的反對,因為它意味著正式承認普魯士國王居于帝國內其他國王之上,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稱號。這說明德意志帝國()A.實行聯邦制原則 B.國家統一尚未完成C.專制主義色彩濃厚 D.皇帝權力受到限制解析:選A從材料中“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稱號”,表明普魯士國王并未取得凌駕于帝國內其他國王之上的至高地位,各邦國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這很明顯是一種聯邦制而非君主專制,故A項正確;通過在1870與法蘭西第二帝國之間的戰爭,德意志已經完成了實質上的國家統一,故B項錯誤;“德意志皇帝”較“德國皇帝”,民主色彩顯然是提升了許多,故C項錯誤;有關德意志帝國皇帝的權力,材料中并沒有相關的提及,而且“皇帝權力受到限制”的表述與史實也不相符,故D項錯誤。4.19世紀初的英國,無產階級把機器當成了攻擊的直接目標。相傳盧德是搗毀機器的首創者,因而破壞機器的運動就被稱為“盧德運動”。導致“盧德運動”出現的原因是()A.工人階級有了先進理論的指導 B.電力的推廣提高了生產效率C.勞動力相對過剩導致工人失業 D.工業革命導致生產能力過剩解析:選C19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并成為工人運動的先進指導理論,而19世紀初馬克思主義還未誕生,故A項錯誤;19世紀初還未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故還沒有電力及其廣泛運用,故B項錯誤;勞動力相對過剩導致工人失業,激化勞資矛盾,因此導致工人破壞機器運動的出現,故C項正確;D項導致經濟危機的出現,而不是工人破壞機器運動,故D項錯誤。5.(2018·常州模擬)馬克思認為,“公社以其審慎溫和著稱的措施,只能適合于被包圍城市的情況。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過人民自己實現的人民管理制的發展方向。”這段材料表明()A.巴黎公社的出現不是歷史必然 B.法國具備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C.工業革命推動工人運動的發展 D.巴黎公社實行無產階級的專政解析:選A根據材料“公社以其審慎溫和著稱的措施,只能適合于被包圍城市的情況”可以看出巴黎公社的出現并不是歷史的必然,故A項正確;材料中的“只能”說明法國并不具備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故B項錯誤;材料與工業革命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與巴黎公社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無關,故D項錯誤。6.(2018·梅州模擬)沈志華的《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蘇聯74年興衰歷史》中說:“最主要的是,臨時政府沒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臺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認任何權威的群眾,沒有把群眾的迫切需要作為穩定政局的問題來解決,在一系列具體問題上拖延不決,結果最終被群眾拋棄。”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人民強烈要求推翻專制統治 B.人民急迫要解決生存與和平問題C.臨時政府沒有掌握實際權力 D.臨時政府對外妥協引發人民不滿解析:選B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二月革命后,“群眾的迫切需要”不再是要求推翻專制統治,故A項錯誤;據材料“群眾的迫切需要”可知,二月革命后,臨時政府不顧人民死活,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廣大群眾迫切要求早日實現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故B項正確;二月革命后,掌握實權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故C項錯誤;臨時政府在前線出擊遭到慘敗,引發人民不滿,故D項錯誤。7.(2018·蘭州模擬)“最后,這一新政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像沙皇專制政權在3月時那樣孤立無助地崩潰了。”得出這一結論主要緣于()A.臨時政府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權 B.新政府沒有讓人民得到和平與土地C.軍隊忙于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D.俄國全部政權已歸屬蘇維埃解析:選B根據材料內容可判斷“這一新政府”為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像沙皇專制政權孤立無助地崩潰了”的原因在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參加一戰,沒有滿足國內人民“要和平”“要土地”的要求。A項與材料題意無關,故錯誤;B項符合題意,故正確;C項不是主要原因,故錯誤;俄國全部政權歸屬蘇維埃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后,與題意不符,故D項錯誤。8.判定歷史事件和歷史事物的性質是研究和認識歷史的重要方法,歷史事件和歷史事物的性質一般是由其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決定的。我們認為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最主要的論據是()A.由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B.打倒地主資產階級,消滅私有制C.推翻統治俄國三百多年的封建王朝D.采取了無產階級暴力奪權的手段解析:選BA項體現的是階級屬性,因此是其判斷的論據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論據,故A項錯誤;打倒地主資產階級,消滅私有制,既體現了其階級屬性,又體現出社會屬性,故B項正確;C項體現了社會屬性,故錯誤;D項體現了階級屬性,故錯誤。9.(2018·安徽皖智教育聯考)下圖反映了二戰后國際關系的主要特征。該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國家利益的沖突 B.大國實力的變化C.社會制度的矛盾 D.意識形態的分歧解析:選A兩圖反映了二戰以后國際關系的主要特點是美蘇冷戰對峙,造成美蘇冷戰對峙的原因有大國實力的變化(美蘇實力最為強大,西歐普遍衰落),美蘇國家利益的沖突以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對立,國家利益的沖突與題目中的“主要原因”相符,故A項正確;大國實力的變化是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故B項錯誤;社會制度的矛盾為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項錯誤;意識形態即社會制度同樣只是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故D項錯誤。10.(2018·浙江“超級全能生”聯考)不結盟運動倡導人之一尼赫魯曾說,“我們的政策(不結盟)仍然是不但要獨立于國家聯盟,而且要試圖做盡可能多的友好合作……不結盟不能與中立或中立主義相提并論,它是一個尋求建立集體和平的積極的和建設性的政策”。對此理解正確的是,不結盟運動()A.致力于促進國際合作和世界和平B.要與美蘇兩大陣營保持絕對的中立C.體現亞非拉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消極態度D.主張不結盟國家結合成一個與美蘇相抗衡的軍事政治集團解析:選A據材料“我們的政策(不結盟)仍然是不但要獨立于國家聯盟,而且要試圖做盡可能多的友好合作……不結盟不能與中立或中立主義相提并論,它是一個尋求建立集體和平的積極的和建設性的政策”得出不結盟運動致力于促進國際合作和世界和平,故A項正確;據材料“不結盟不能與中立或中立主義相提并論,它是一個尋求建立集體和平的積極的和建設性的政策”可知要與美蘇兩大陣營保持絕對的中立是錯誤的,故B項錯誤;不結盟的含義不是消極的中立,而是積極的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故C項錯誤;不結盟的宗旨是“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故D項錯誤。11.“2001年,日本首相向聯合國聲明:日本擔負了聯合國會費的兩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會改革卻遲遲不能實現,對此在國民中間有不滿情緒。”該材料表明日本()A.國民經濟獲得持續增長 B.要求獲得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席位C.企圖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D.日本民眾與國際社會對立情緒增長解析:選C材料沒有體現出日本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故A項錯誤;日本要求獲得的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故B項錯誤;日本所希望的安理會改革,即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謀求政治大國地位,故C項正確;“國民中間有不滿情緒”,但沒有反映出情緒增長,故D項錯誤。12.2011年,西班牙《起義報》在新的“世界體系”一文中指出:“雖然西方傳統大國(美國、英國和法國)仍自認為代表著‘國際社會’,但‘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已不再聽命于它們的號令。”這實際上反映了()A.國際新政治格局已經建立 B.國際重心轉向金磚國家C.國際政治多極化發展加強 D.南北國家間的沖突加劇解析:選C目前國際政治格局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因此還未形成國際政治新格局,故A項錯誤;“‘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已不再聽命于它們的號令”不能代表國際重心的轉移,故B項錯誤;材料“不再聽命于它們的號令”反映國際政治多極化發展加強,故C項正確;“金磚國家”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D項與此不符,故錯誤。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25分)二戰結束后不久,世界就進入了以美蘇對抗為主的“冷戰”時代。“冷戰”及其結束對歐洲,乃至世界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與蘇聯關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國對歐洲安全承諾的性質和范疇上發揮了關鍵性作用……1944—1951年間,美國與其他先進的工業化民主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設。戰后秩序的制度化因此在范圍上大大超過了以往,涵蓋戰后聯盟間的經濟穩定、貿易、金融、貨幣和政治、安全等關系。——[美]約翰·伊肯伯里《大戰勝利之后》材料二二戰結束……來自美國的新的軍事消費,其影響外溢到歐洲和日本。到20世紀50年代,在大炮和黃油需求的推動下,西方的經濟已經走上了一條擴展增長之路……正是蘇聯的馬克思主義體制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救命稻草……由于蘇聯控制了相當數量的中歐和東歐國家,法德之間發生爭執的傳統根源也就消失了,而且由于德國被分裂開來,并受到外族的控制,這也大大便利和鼓勵了法德之間的合作。——[美]戴維·卡萊歐《歐洲的未來》材料三“冷戰”結束后……全球失去了對混亂和暴力的威懾,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對未來的確定性,在一個不再以意識形態斗爭為特征的時代里,人們也缺少了目的性……“冷戰”的結束暗示了權力關系發生劇變的可能性,暗示了標志著世界歷史的一個新時代的全球重組正在進行。——[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美國在“戰后秩序的制度化”方面的表現及動機。(10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辯證地指出“冷戰”對歐洲的影響。(9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冷戰”結束對世界形勢的影響。(6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可以從材料一中“1944—1951年間”“涵蓋戰后聯盟間的經濟穩定、貿易、金融、貨幣和政治、安全等關系”的信息為線索,結合戰后美國“冷戰”的表現及主宰資本主義世界金融和貿易等史實分析概括答案;第二小問,可從美國霸權主義實質角度分析作答。第(2)問,從材料二中“來自美國的新的軍事消費……西方的經濟已經走上了一條擴展增長之路”可以歸納出美國對西歐經濟援助;從“由于德國被分裂開來,并受到外族的控制,這也大大便利和鼓勵了法德之間的合作”可以概括出歐洲分裂與走向聯合的統一。第(3)問,直接從材料三中歸納即可。答案:(1)表現:實行馬歇爾計劃;簽訂《北大西洋公約》;主導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關貿總協定”。(6分)動機:主宰資本主義世界,對抗蘇聯。(4分)(2)造成歐洲分裂和長期對峙;促成美國對西歐的援助和合作;推動了西歐經濟發展和一體化進程。(9分)(3)給世界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推動了世界格局的變化。(6分)14.(2018·湖北百所重點中學聯考)(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關于戰后世界政治格局演變的分期,是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國際關系史等學科研究的重要課題。由于在分期標準(依據)上觀點不同,有的以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變化為依據,有的以國際階級斗爭及其力量對比為依據,有的以社會矛盾的發展變化為依據,因而分期各異。有“兩分法”(1945—1972年,1973年—現在);“三分法”(1945—1955年,1955年—60年代末,60年代末至今);“四分法”(1945—1949年,1949—1960年,1961—1968年,1968年—今天);“六分法”(1945—1949年,1949—1955年,1955—1962年,1962—1972年,1972—1979年,1979年以來);等等。——張脈強《論戰后世界政治格局演變的分期》1994年結合材料與所學世界現代史的史實,圍繞“政治格局與階段特征”自行選擇一個分期法或提出新的分期法,并就所選分期法進行簡要闡述。(要求:選擇其中一種分期法,也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期法加以分析說明,闡述及說明須有史種實依據。)解析:首先根據材料中“由于在分期標準(依據)上觀點不同,有的以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變化為依據,有的以國際階級斗爭及其力量對比為依據,有的以社會矛盾的發展變化為依據,因而分期各異”選擇一種分期標準或依據,然后根據下面的分法,看看有沒有相吻合的,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