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2024版 歷史《高中全程學習方略》 選擇性必修1第四單元 第14課 當代中國的外交_第1頁
【部編版】2024版 歷史《高中全程學習方略》 選擇性必修1第四單元 第14課 當代中國的外交_第2頁
【部編版】2024版 歷史《高中全程學習方略》 選擇性必修1第四單元 第14課 當代中國的外交_第3頁
【部編版】2024版 歷史《高中全程學習方略》 選擇性必修1第四單元 第14課 當代中國的外交_第4頁
【部編版】2024版 歷史《高中全程學習方略》 選擇性必修1第四單元 第14課 當代中國的外交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溫馨提示:此套題為Word版,請按住Ctrl,滑動鼠標滾軸,調節合適的觀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關閉Word文檔返回原板塊。第14課當代中國的外交課標·定位核心·導學了解當代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1.注意“一大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理解“兩個依據”:國際環境和國家利益3.把握“三類外交”:與發達國家、與周邊國家和與非洲國家學習任務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活動1】閱讀教材第一目第一至五自然段,梳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1.背景:新中國的成立。2.特征及內容(1)特征: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2)內容:1949年上半年,毛澤東先后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三條方針。①“另起爐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外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②“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是有步驟地徹底地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③“一邊倒”,就是中國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使新中國在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捍衛和平以及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處于孤立地位。3.成就(1)與蘇聯以及保加利亞等10個人民民主國家還有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建交。(2)1954年,中國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3)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4)1956年,中國與挪威、南斯拉夫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概念釋意]求同存異(1)“同”,一是指與會亞非國家的遭遇相同,都曾經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臨著發展民族經濟和維護民族獨立的任務。(2)“異”是指各國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存在差異。(3)“求同存異”就是要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為共同的利益加強團結與合作。[圖解歷史]“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活動2】閱讀教材第一目第六自然段,了解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外交。1.背景世界亞非拉國家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侵略干涉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中國中國的支持和援助,贏得了這些國家的友誼和信任,也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2.成就(1)出現了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2)逐步沖破西方國家封鎖。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情境創設]新中國外交,人們形象概括是“50年代一邊倒,60年代一大片”。請對“60年代一大片”的外交特點加以說明。“60年代一大片”是指20世紀60年代掀起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的建交高潮。【活動3】閱讀教材第一目第七自然段,掌握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成就。時間史實1970年起中國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希臘、聯邦德國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關系也升格為大使級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中國迎來建交高潮[教材開發]閱讀教材“周恩來迎接尼克松”圖文資料,史料體現的事件有何影響?標志著中美兩國結束了20多年的敵對狀態,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學習任務二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活動1】閱讀教材第二目,掌握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1.改革開放后(1)政策調整國內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的外交政策朝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向進行重大調整國際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2)主要成就①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②1989年:中蘇兩國實現國家關系正常化。2.世紀之交鞏固與發展周邊關系(1)解決了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的邊界問題(2)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即“10+1”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建立(3)中國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鮮、韓國、越南、蒙古等國的關系也取得新進展建立伙伴關系與發展中國家合作(1)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論壇(2)2003年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推動區域和國際合作(1)發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博鰲亞洲論壇(2)推動二十國集團成為國際經濟治理主要平臺(3)與俄羅斯、印度、巴西一起創立“金磚國家”合作機制(4)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教材開發]閱讀教材“史料閱讀——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據史料說明影響國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綜合國力。【活動2】閱讀教材第三目,概括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主要成就。1.中共十八大后的外交(1)成就:在對外工作上進行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2)活動:發展與不同國家的外交發達國家推動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妥善處理分歧,與俄羅斯、法國、德國、英國等世界主要國家的關系穩步發展東亞、東南亞國家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推出多種新機制和新舉措,深化同日本、韓國、東盟各國等周邊國家的關系非洲國家提出“真實親誠”理念,加強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2.特點: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3.中共十九大后的外交(1)方針①提出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②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④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2)政策:中國積極推進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3)活動發達國家與俄羅斯、美國等大國領導人進行會晤周邊國家出訪越南、老撾等周邊國家國際會議出席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等重大多邊國際性會議4.提出中國方案(1)多邊外交表現倡導、支持并踐行多邊主義,大力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活動在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等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中國積極探索解決辦法,維護正義和世界穩定(2)全球治理措施①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②倡議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③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主場外交影響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貢獻中國智慧5.面臨的挑戰: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共二十大提出,中國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搞雙重標準。[教材·再開發]閱讀教材“歷史縱橫”——中國與二十國集團,“二十國集團”的崛起反映了當今世界怎樣的發展潮流?反映了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發展潮流。主題一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體系構建】【史料探究】1.問題探史——“一邊倒”方針史料“一邊倒”是當時中國共產黨基于國家利益的現實考量,為處理新中國與蘇聯的國家關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針,這一選擇并非雙方意識形態同一性的必然結果,也并不主要是應對當時國際格局的對策。隨著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運動的領導者成為執政者,面臨的主要任務轉向建立和鞏固新政權。新中國在安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國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邊倒”的選擇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對這些利益的考慮。——摘編自關錦煒《新中國成立初期“一邊倒”政策研究綜述》[研討交流]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推行“一邊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意義。(歷史解釋、史料實證)[成果展示]主要原因:維護國家利益、國家安全和發展經濟的需要;戰后兩極格局之下,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遏制中國;中蘇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相同;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安全和擴大新中國的國際影響。意義:贏得了蘇聯的支持和幫助,出現第一次建交高潮;有利于鞏固政權,維護國防安全,保障經濟建設;有利于改善與周邊鄰國關系;為國內經濟建設贏得良好的國際環境;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鏈接學術前沿】中國的反動分子在外交上一貫是神經衰弱怕帝國主義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國民黨的蔣介石,哪一個不是跪在地上辦外交呢?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周恩來《新中國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觀點解讀]史料說明新中國成立后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2.史家明史——20世紀50-70年代的外交成就史料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貿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頻繁。與此同時,中國與聯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1955年,聯邦德國與蘇聯建交后,中國逐步推動與聯邦德國的民間往來。②20世紀60年代,隨著中蘇關系日益緊張,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冰點。70年代初,聯邦德國調整“新東方政策”,決定改善與中國的關系。1972年10月,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決定互派大使。此后,兩國的交流活動迅速升溫。——摘編自劉德斌主編《國際關系史》[研討交流]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20世紀50—7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聯邦德國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時空觀念、歷史解釋)[成果展示]變化:中國與民主德國從交往密切到降溫、冷淡,與聯邦德國從對立到實現關系正常化。原因:20世紀50年代,在冷戰格局下,中國和民主德國同屬社會主義陣營,聯邦德國外交依附美國;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民主德國緊跟蘇聯;20世紀70年代,中國與美國關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聯邦德國調整對中國的政策。【史論闡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特點特點闡釋革命性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的方針,表現出一種強烈的革命性結盟性“一邊倒”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與蘇聯等國結盟,是新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點平等性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基礎上,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針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時也在日內瓦會議、亞非會議等外交實踐活動中得以體現過渡性其形成過程是從革命型外交向國家型外交過渡的過程,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逐漸擺脫了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束縛【點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出發點是鞏固人民民主革命的主要成果,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國際和國內環境。主題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體系構建】【史料探究】1.問題探史——新時期的外交政策史料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中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爭取世界和平。在爭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發展自己的國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研討交流]據史料,指出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變化及主要目的。(歷史解釋、時空觀念)[成果展示]變化:新時期的主要外交政策是繼續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推行和平外交、不結盟政策。主要目的: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祖國統一,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史料證史——當代新型大國關系的主要特征史料習近平同志到訪海湖莊園,向特朗普介紹了中國發展理念,強調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不奉行你輸我贏的理念,不走國強必霸的老路,愿同美方一道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繁榮……國務卿蒂勒森在兩國元首見面前訪華時表示,中美之間要“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這從側面上承認了“新型大國關系”。——央視網及相關評論[研討交流]根據史料,歸納當代新型大國關系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成果展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3.史家明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史料21世紀以來中國在維護亞洲安全、全球問題治理等方面更積極地樹立這一形象。今天的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對捍衛全人類利益負有重要責任,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世界所矚目。因此,中國尋求復興之路的過程需要不斷探索與思考如何對人類社會以更大的貢獻。——吳兵《從“天下責任”到“負責任大國”——身份視角下的中國國際責任觀歷史嬗變研究》[研討交流]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證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展示“負責任大國的國家形象”。(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成果展示]進入21世紀,中國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推出多種新機制和新舉措,深化同周邊國家的關系,積極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和發展,維護亞洲和平與安全,促進亞洲地區的發展;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國支持并踐行多邊主義,大力推動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并積極推動其實施。可見新時期的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正在向世界展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國家形象”。【鏈接學術前沿】現如今,雖然人類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全球化的新時代,但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之前,人類仍然沒有完全打破資本邏輯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陳舊桎梏……新時代全球化意味著彼此之間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開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量子通信技術的爆炸式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愈加緊密,人類的普遍交往呈現出“零距離”“零時空”的態勢。——鄒廣文《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哲學思考》[觀點解讀]史料說明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性的時代潮流,尊重國家主權;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史論闡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特點特點闡釋不結盟不與任何國家締結針對第三國的盟約,這確保了中國外交政策的獨立性,不會被盟國扯進對抗或戰爭中平等性對強國弱國、大國小國一視同仁。大國不欺負小國,強國不欺負弱國獨立性遵循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包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等準則無附加條件在中國的外交手段中,對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是區別于西方國家的最顯著特點【點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新戰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要求我們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對外工作理念,使我國對外工作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題組1】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2024·韶關高二檢測)新中國成立第一年,我國與蘇聯以及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人民民主國家建交。其體現的外交方針是 ()A.“一邊倒”B.“另起爐灶”C.“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D.“求同存異”【解析】選A。蘇聯以及保加利亞、朝鮮、越南都是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與這些國家建交體現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故選A。“另起爐灶”是指不承認國民黨政府的屈辱外交,在獨立自主基礎上開展新的外交,排除B;C指的是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在平等互利基礎上開展外交,排除;1955年,中國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排除D。2.若以“初登國際舞臺”為題設計展板,應選擇下列哪一事件 ()A.萬隆會議 B.重返聯合國C.中日建交 D.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解析】選A。1955年中國參加萬隆會議,中國初步登上了國際舞臺,故選A。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1972年中日建交,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B、C、D不符合“初登國際舞臺”,排除。3.1971年新聞照片《喬的笑》(如圖)獲得普利策新聞攝影獎。照片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是 ()A.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簽署《中美聯合公報》C.中日關系實現正常化D.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解析】選D。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故選D。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排除A;中美雙方于1972年在上海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上海公報”),標志著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排除B;1972年中日關系實現正常化,排除C。【深化點撥】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國迎來又一次建交高潮。【題組2】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4.(2023·成都高二檢測)1987年,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的新認識。這一認識 ()A.緣于中美兩國關系的改善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C.有助于確立改革開放方針D.有利于推進國內經濟建設【解析】選D。題干材料表明我國改變了長期把備戰作為重要任務的看法,有利于把主要精力用于國內經濟建設,故選D。中美兩國關系開始改善是在1972年,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是在1991年年底,改革開放方針確立是在1978年底,排除A、B、C。5.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屈從于任何外來壓力,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這體現了我國對外關系遵循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互不干涉內政原則C.平等互利原則 D.獨立自主原則【解析】選D。題干材料體現了我國對外關系遵循獨立自主原則,故選D。題干材料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不干涉內政原則和平等互利原則無關,排除A、B、C。【補償訓練】改革開放初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外交成就,包括 ()A.參加萬隆會議 B.中美正式建交C.加入世貿組織 D.發起上海合作組織【解析】選B。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屬于改革開放初,故選B。A、C、D分別是在1955年、2001年、2001年,排除。【題組3】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6.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外交為維護本國利益和增進人類共同利益發揮更大作用。這說明我國外交的出發點是 ()A.國家性質 B.國際形勢C.國家制度 D.國家利益【解析】選D。從題干材料“維護本國利益和增進人類共同利益”可知我國外交的根本出發點是維護國家的利益,故選D。雖然國家性質各國不同,但是都執行符合本國利益的外交政策,A錯誤;B、C都不是制定政策的出發點。【補償訓練】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展全方位外交,在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主要表現在 ()A.中國與法國建交B.中國與美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C.出現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高潮D.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布局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