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限時練)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限時練)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限時練)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限時練)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限時練) 高一上學期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限時訓練(高一歷史)編號:LSST-001使用日期:2024-09-18(星期三)組編:試做:限時訓練(高一歷史)編號:LSST-001使用日期:2024-09-18(星期三)組編:試做:高一歷史第3頁(共8頁)高一歷史第4頁(共8頁)高一歷史第1頁(共8頁)高一歷史第2頁(共8頁)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一課時)(快速、準確、高效,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填空題(每空2分,共20分)距今約萬年,我國進入新石器時代;典型文化遺存代表: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文化、大汶口文化、文化;距今約5000年:文化、文化、良渚文化;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xiàn)社會,生產力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xiàn)社會,社會與不平等開始出現(xiàn),氏族間的聯(lián)系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lián)盟。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國家的產生:發(fā)展——剩余產品——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分化——國家產生。二、選擇題(每題5分,共60分)考古學者在某史前遺址發(fā)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類墓葬分別占總數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規(guī)模大、隨葬品豐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禮器等。據此可以推斷,該遺址處于()A.舊石器時代早期B.舊石器時代晚期C.新石器時代早期D.新石器時代晚期近日《云南蟲谷》熱播,該劇改編自天下霸唱小說《鬼吹燈之云南蟲谷》講述了胡八一等人前往云南原古滇國的獻王墓尋找重塵珠的故事。在云南曾生活著我國境內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類是(

)A.元謀人 B.山頂洞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是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是距今10萬—5萬年的古人類活動珍貴證據。目前共出土遺物4萬余件,包括石制品、動物骨骼和少量竹木質等有機物標本。其中1件象牙質鏟形器形體碩大、人工打制痕跡明顯,為國內首次發(fā)現(xiàn)。據此可判斷山東沂水跋山古人類(

)A.從事漁獵和采集 B.種植粟和小麥 C.過著定居生活 D.貧富差距懸殊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西柿子灘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鴕鳥蛋皮串珠和蚌殼飾品,鴕鳥蛋皮出自本地,而蚌殼則來自山東沿海。由此可知(

)A.私營手工業(yè)已經十分發(fā)達 B.不同地區(qū)存在交往和聯(lián)系C.柿子灘是華夏文明發(fā)源地 D.多元一體文明特征的呈現(xiàn)考古工作者研究發(fā)現(xiàn),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河北平原東西兩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東側出土的遺存自始至終都有一條穩(wěn)定的脈絡(譜系);西側出土的遺存存在多種文化因素,其面貌有些駁雜。這一差異可用于說明,新石器時代(

)A.跨區(qū)域貿易的興起 B.龍山文化的輻射力C.“萬邦”的競爭角逐 D.文化發(fā)展的多元性考古發(fā)現(xiàn),龍山時期的中心聚落或城邑,存在內城、外郭與城壕共存的現(xiàn)象。內城規(guī)劃有大型建筑及居址區(qū),外壕則修筑有護城河或壕溝,用于防御,間或作為聚落排水之用。這主要說明當時該區(qū)域(

)A.邁入成熟國家階段 B.城市布局已成定式C.社會復雜程度增強 D.部族之間戰(zhàn)爭頻繁云南洱海白羊村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其中出土的陶器幾乎都是夾砂的,紋飾以劃紋、繩紋和篦紋為主。劃紋中也有之字紋,它同中原磁山文化的之字紋以及內蒙古東南與遼寧等地的之字紋似不屬于一個系統(tǒng)。這反映出,當時(

)A.云南地區(qū)制陶技藝高超 B.中國早期文化缺乏交流C.該地區(qū)的陶器樣式單一 D.中國早期文化多元發(fā)展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已經遍布今天中國的各個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長江流域至少各自存在三大族群……正是這些族群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造就了早期中華文明。這說明中華文明的特點是(

)A.起源最早 B.星羅棋布 C.多元一體 D.中心單一距今約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早期墓葬中,隨葬石斧、石鏟和石鐮之類生產工具的墓主多為男性,而隨葬石磨盤、石磨棒之類生活工具的墓主則多為女性。由此可知,當時(

)A.父系氏族社會形成 B.社會勞動分工出現(xiàn)C.貧富差距已經凸顯 D.男耕女織生產盛行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1928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廣泛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等地區(qū)。該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A.黑陶 B.彩繪陶器 C.玉器 D.骨器圖1、圖2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出土的原始彩陶器,玫瑰花圖案的彩陶盆具有典型的黃河中游地區(qū)仰韶文化的特征,鱗紋彩陶罐帶有明顯的遼東、蒙西紅山文化的特征。這體現(xiàn)了(

圖1玫瑰花圖案彩陶盆

圖2鱗紋彩陶罐A.中華文明起源南北差異 B.各地區(qū)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C.中原文化發(fā)展領先全國 D.中華文明起源呈現(xiàn)多元一體的特征河姆渡遺址是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地區(qū)的文明代表,稻穗紋陶盆(見如圖)即出土于此。盆上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兩束沉甸甸的谷粒向兩邊下垂。據此可知,當時(

①屬于舊石器時代

②人們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③原始農業(yè)已出現(xiàn)

④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tài)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三、材料分析題(共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材料二《中國新石器時代重要文化遺存分布圖》材料三

距今約1萬年前,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當時人們已經大量使用陶器,開始從事原始農業(yè),飼養(yǎng)家畜,生活逐漸穩(wěn)定。

……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黃河中游地區(qū)進入仰韶文化時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繪陶器,以粟等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時期,黃河下游出現(xiàn)了大汶口文化,長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種植水稻,并且掌握了養(yǎng)蠶繅絲技術。——《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課(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列舉新石器時代遼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代表遺存(每個流域舉一例即可),同時概括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并談談你對“中華文明多源并起、相互影響的發(fā)展模式”的理解。(15分)(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出現(xiàn)哪些變化?(5分)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二課時)(快速、準確、高效,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判斷題(每題5分,共20分)我國古代由“公天下”變成“家天下”的標志是實行禪讓制()夏朝實行世襲制和內外服制()甲骨文主要是夏人刻寫的占卜記錄()商王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未實現(xiàn)了權力的高度集中()二、選擇題(每題5分,共60分)1.商王在戰(zhàn)爭、祭祀等重大活動之前進行占卜,預知天命,主宰國政。這反映出商代政治的特點是()A.行事謹慎運籌帷幄B.王權衰微諸侯爭霸C.神權王權緊密結合D.敬畏自然尊重規(guī)律2.夏朝是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是中華文明興起的典型代表。以下屬于夏文明成就的是(

)①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②實行內外服制度③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等方面的機構與職官④創(chuàng)立干支紀日法A.①④B.②③C.②④ D.①③3.林語堂在《如何理解中國人》中說:“中華民族有三座長城……第二座長城是指漢字……”。目前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較成熟漢字是(

)A.甲骨文B.小篆C.隸書 D.楷書4.三星堆遺址是一處距今約4500年至2800年的古蜀文化遺址,該遺址出土的一些文物風格與黃河流域夏、商的文物風格具有相似性。如圖分別是三星堆出土的銅尊和商朝的青銅尊,據此可以推斷(

)A.血緣分封影響深遠 B.手工業(yè)水平長期世界領先C.部落聯(lián)盟戰(zhàn)爭頻繁 D.巴蜀與中原存在文化交流5.夏代居住在古河濟地區(qū)的氏族,除與夏王同一族姓的氏族外,還有有虞氏、昆吾氏、豕韋氏、有仍氏、薛氏、豢龍氏等,他們都與夏王氏族通過聯(lián)姻或擔任夏朝官職等方式保持著聯(lián)系。這表明當時(

)A.君主專制受到了制約 B.對地方的治理比較松散C.實行了內外服的制度 D.已經確立了大一統(tǒng)局面6.夏朝時期,最高統(tǒng)治者為夏王,中央設有分別專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這表明當時(

)①中央集權制度形成

②政府分工開始形成③社會階級分化加劇

④具備早期國家形態(tài)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7.有學者指出:“內服是商朝的本土地區(qū)(王畿),由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直接加以治理;外服是指商方之外的政治轄區(qū),由臣屬商王的諸侯方國進行統(tǒng)治。”該學者認為殷商內外服制(

)A.呈內外分治特征 B.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權制C.是一種職官制度 D.為分裂國家埋下了隱患8.商朝出現(xiàn)了文字、數學,有了禮制。商朝文明很注重法制和契約,把嚴刑峻法放在德治之上,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的法制文化。這可用來說明商代(

)A.社會文明得到發(fā)展 B.仁政思想傳播廣泛C.農業(yè)經濟高度發(fā)達 D.政權具有神秘色彩9.武丁是商代的第23代國君。在當王儲的時候,其父小乙讓武丁長期居住在民間,使他熟悉農業(yè)生產,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了解百姓疾苦。武丁即位初,曾經“三年不言",為的是“默以思道”,“以觀國風”。這說明商代統(tǒng)治者()A.重視國家治理 B.重民思想形成 C.強調農業(yè)生產 D.實踐仁政理念10.下圖中的銅爵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是采用復合范鑄造而成的青銅酒器,器壁單薄,紋飾簡單,是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最早的青銅容器之一。該銅爵可用于說明我國(

)圖:二里頭文化銅爵A.農耕文明博大精深 B.殷商時期酒文化盛行C.奴隸制文明的發(fā)展 D.原始社會私有制產生11.夏啟之后,王位世襲制中政治權力由傳賢演化為傳子,國家成為帝王的私產,王權在一家一姓中傳承,宗族關系從此成為基本的政治關系。據此可知,王位世襲制()A.確保了國家的穩(wěn)定發(fā)展 B.阻礙了中國歷史的進步發(fā)展C.與宗法血緣的關系密切 D.避免了王位傳承中的奪權現(xiàn)象12.下圖是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重要遺存分布圖。這種布局(

)A.折射出濃厚的祖先崇拜 B.體現(xiàn)了中央集權初步形成C.蘊含著皇權至上的理念 D.反映了階級分化日益明顯三、材料分析題(共20分)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印象夏朝》“及禹崩,雖授益……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史記·夏本紀》“夏后氏百官。”——《禮記·明堂位》“芒芒禹跡,畫為九州。”——《左傳·襄公四年》材料二《印象商朝》“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尚書·湯誓》“國之大事,在祀在戎。”——《詩經·商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禮記·表記》材料三:商代青銅器(1)依據材料一,從《印象夏朝》中可獲得哪些信息?(2)依據材料二,商朝的政治統(tǒng)治具有什么顯著特征?(3)對于研究商代歷史來說,材料二和材料三哪一則歷史價值更高,為什么?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三課時)(快速、準確、高效,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填空題(每題4分,共20分)1、公元前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2、宗法制:用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tǒng)治的政治制度;3、的目的是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4、手工業(yè):商周時期是中國古代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二、選擇題(每題5分,共60分)1.這一制度的實質是周天子作為國家元首委派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統(tǒng)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是(

)A.禪讓制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襲制2.西周建立后,為穩(wěn)固和擴大統(tǒng)治,實行了分封制,史稱“封邦建國”。當時周王分封諸侯主要是基于()A.血緣親疏B.軍功大小 C.財產多寡 D.才能高低3.如圖反映西周分封制的特點是(

)A.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 B.嫡長子繼承制C.西周分封諸侯的對象是同姓親族 D.社會等級森嚴4.“在姬姓宗親內,周王是大宗,諸侯是小宗。在諸侯國內,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類推,層層區(qū)別。”這反映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縣制 D.王位世襲制5.周初,諸侯要到周王室參與助祭,并與周王分享祭典中的祭肉。西周晚期,諸侯很少參與或不再參與周王室的祭典,周天子往往將祭肉賜予強大諸侯,并表彰其功業(yè)。這一變化表明此時(

)A.等級尊卑觀念強化 B.禮樂制度逐漸走向成熟C.王權衰落諸侯崛起 D.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6.商朝的內外服制:附屬國君長與商王很少有血緣姻親關系,因此他們時常反叛商王的統(tǒng)治;而周滅商之后,西周利用宗法血緣關系把眾多的諸侯同周政權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即“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周王對地方控制的加強 B.擴大了西周的疆域C.中央集權新體制的建立 D.君主專制不斷加強7.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通過“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據此可知,西周時期(

)A.貴族政治確立 B.君主專制強化 C.家國同構鮮明 D.中央集權形成8.井田制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發(fā)展演變而來,其基本特點是實際耕作者對土地無所有權,而只有使用權。土地在一定范圍內實行定期平均分配。關于井田制說法錯誤的是(

)A.性質為奴隸主土地國有制 B.周王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C.有組織的集體生產勞動 D.土地可以流通買賣9.井田制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土地制度。下列關于井田制的敘述正確的是(

)A.實質是一種土地私有制,土地歸全體國人所有B.主要采用奴隸個體耕作的方式C.受封奴隸主擁有使用權,不得轉讓與買賣D.農業(yè)生產中主要使用青銅農具10.周人以九百畝為一“井”,平均分為九塊,每塊一百畝,中間一塊為公田,周邊八塊為私田;私田由個人耕種,每家一塊,收獲歸己,中間的公田由八家人共同耕種,收獲歸公。這制度是(

)A.均田制 B.井田制 C.土地私有制 D.租庸調制11.西周實行“同姓不婚”制度。春秋時,魯昭公從吳國娶回夫人,由于魯國是周公封地姬姓,吳國也是姬姓,時人指責魯昭公“君而知禮,孰不知禮”,甚至該夫人過世后也不能執(zhí)行夫人一級葬禮。這說明當時(

)A.分封制度遭到破壞 B.宗法分封互為表里C.宗法觀念影響較大 D.諸侯爭霸連年不斷12.西周早至中期,同姓公卿逐漸增多,異姓公卿逐漸減少;西周中至末期,同姓公卿逐漸減少,異姓公卿逐漸增多。西周各時期政權建構的變化說明()A.血緣紐帶日益強化 B.集權趨勢有所加強C.統(tǒng)治力量逐漸下降 D.多元治理模式形成三、材料分析題(共20分)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據史料記載,周武王死后,子成王誦繼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輔政,而帶兵駐守在殷周圍的管叔、蔡叔等貴族懷疑周公有奪取王位的意圖,對周公極為不滿,致使紂之子武庚有機可乘,拉攏管叔和蔡叔,又聯(lián)合東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經過三年苦戰(zhàn),周公才平定叛亂。平叛后,周公意識到分封勢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

這是北京天安門東側的一座古代建筑(見下圖),是明清兩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稱為太廟。中國對列祖列宗的膜拜,從夏商周三代就開始了。

材料三見下圖

(1)據材料一指出周初實行了怎樣的政治制度?實行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分)(2)通過材料二你會想到中國古代的哪一政治制度?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4分)(3)通過材料三你可以獲得有關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些信息?(4分)(4)綜合上述三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早期國家的政治特征。(8分)高一歷史第7頁(共8頁)高一歷史第8頁(共8頁)高一歷史第5頁(共8頁)高一歷史第6頁(共8頁)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一課時)參考答案:一、填空題1.距今約1萬年,我國進入新石器時代;2.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距今約5000年:龍山文化、紅山文化;3.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xiàn)母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xiàn)父系氏族社會,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出現(xiàn);4.國家的產生:生產力發(fā)展——剩余產品——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分化——國家。二、選擇題1.D【詳解】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并結合所學可知,墓葬中隨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貧富差別開始出現(xiàn),階級已經萌芽,社會中正孕育著文明因素,結合所學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發(fā)展到更高的層次,青銅鑄造已經發(fā)明,城市出現(xiàn),墓葬中隨葬品的種類和數量相差懸殊,反映了階級的出現(xiàn),表明在此階段已經出現(xiàn)了文明的曙光,社會歷史已接近文明時代的門檻,D項正確;舊石器時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明發(fā)展階段,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前,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現(xiàn)階級分化,排除A、B項;新石器時代早期,考古學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漁獵采集為主,農業(yè)和家畜飼養(yǎng)業(yè)處于初期階段,且早期,社會復雜化程度相對較低,發(fā)現(xiàn)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較少,排除C項。故選D項。2.A【詳解】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生活在云南的古人類,A項正確;山頂洞人生活在華北地區(qū),排除B項;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地區(qū),排除C項;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排除D項。故選A項。3.A【詳解】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中國。根據時間“距今10萬—5萬年”和“人工打制痕跡明顯”,判斷山東沂水跋山古人類處于舊石器時代,A項正確;種植粟和小麥、過著定居生活、貧富差距懸殊都是新石器時代出現(xiàn)的新特征,與題意時間不符,排除BCD項。故選A項。4.B【詳解】據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舊石器時期(中國)。據材料概括得出結論是:山西柿子灘遺址出土的蚌殼來自山東,說明山西和山東兩地區(qū)有交往和聯(lián)系,B項正確;當時生產力極其落后,私營手工業(yè)已經十分發(fā)達說法錯誤,排除A項;只是出土了鴕鳥串珠和蚌殼飾品,無法得出柿子灘是華夏文明發(fā)源地,排除C項;材料中只涉及到柿子灘遺址,沒有其他地方比較,不能得出多元一體文明特征的呈現(xiàn),排除D項。故選B項。5.D【詳解】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河北平原東西兩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得出,新石器時代文化發(fā)展的多元性,D項正確;新石器時代并未發(fā)展出貿易,排除A項;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萬邦”的競爭角逐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6.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石器時代(中國)。龍山時期的中心聚落或城邑存在內城、外郭與城壕共存的現(xiàn)象,說明當時的社會已經有了較為復雜的社會結構和分工。內城規(guī)劃有大型建筑及居址區(qū),外壕修筑有護城河或壕溝用于防御和排水,這些都表明社會的組織和管理能力增強,社會復雜程度提高,C項正確;龍山文化時期并未邁入成熟國家階段,排除A項;城市布局已成定式說法絕對化,排除B項;部族之間戰(zhàn)爭頻繁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D項。故選C項。7.D【詳解】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云南洱海白羊村遺址的之字紋同中原磁山文化的之字紋以及內蒙古東南與遼寧等地的之字紋不屬于一個系統(tǒng),說明陶器紋樣的發(fā)展具有多樣性,反映出中國早期文化的多元發(fā)展,D項正確;夾砂的陶器和陶器的紋飾以劃紋、繩紋和篦紋為主不能反映出制陶技藝的高超,且白羊村遺址無法體現(xiàn)整個云南地區(qū)的制陶技術,排除A項;各地區(qū)僅憑之字紋的不同無法體現(xiàn)文化間交流的缺乏,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白羊村遺址陶器的樣式,排除C項。18.C【詳解】依據材料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時期(中國)。依據材料“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長江……正是這些族群和文化之間碰撞與融合,造就了早期中華文明”可知,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已經遍布今天中國的各個地區(qū),知中國古人類活動地區(qū)比較廣泛,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區(qū)文化,正是這些族群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造就了早期中華文明,說明這些文化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也在相互融合,強調中華文明的特點是多元一體,C項正確;材料側重點在于人類遺存分布和交融的特點,不是起源早,排除A項;星羅棋布,只能體現(xiàn)材料一部分的內容,過于片面,排除B項;中心單一,與材料古人類已經遍布今天中國的各個地區(qū)不相符,排除D項。9.B【詳解】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的中國。據題意可知,裴李崗文化早期墓葬中,男性墓主的隨葬品多為生產工具,而女性墓主的隨葬品多為生活用具,由此體現(xiàn)出男女不同性別之間的勞動分工出現(xiàn),B項正確;約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的一段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為父系氏族社會所取代,排除A項;材料只是說勞動工具不同,由此看不出貧富差距,排除C項;男耕女織是小農經濟的特點,排除D項。10.A【詳解】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根據材料“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廣泛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等地區(q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龍山文化距今約4000年,分布于黃河中下游,其精美的磨光黑陶為代表器物,A項正確;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大汶口等文化中,代表器物是彩繪花紋的陶器,排除B項;紅山文化玉器依據造型和題材可以分為動物形玉類和幾何形飾玉類,良渚玉器的造型、裝飾技藝都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但都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不是骨器,排除D項。11.D【詳解】河北省張家口市出土的原始彩陶器帶有仰韶文化、紅山文化的特征,這說明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還具有一體化的特征,D項正確;材料并非強調南北文化的差異,排除A項;B項“十分頻繁”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材料沒有將中原文化和其它地區(qū)進行比較,排除C項。故選D項。12.B【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原始社會。根據材料“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前”并結合所學可知,河姆渡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文明,排除①;根據材料“稻穗紋陶盆”可知,河姆渡居民已經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②正確;根據材料“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兩束沉甸甸的谷粒向兩邊下垂”并結合所學可知,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這說明原始農業(yè)已出現(xiàn),③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國家的初始形態(tài),排除④。綜上所述,②③符合題意,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三、材料分析題1.(1)文化遺存:遼河流域——紅山文化;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每一流域答出一處文化遺存即可)中華文明起源特點:數量眾多,遍及全國,分布廣泛(“滿天星斗”);相對集中于黃河、長江等大河流域;起源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理解:早期中華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分布廣泛,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遼河流域都有重要文化遺存。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之間、部落之間聯(lián)系的日益密切,早期文明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緊扣多元一體作答即可得分)(2)變化:原始農業(yè)的出現(xiàn)、手工業(yè)出現(xiàn)、定居生活。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二課時)參考答案:一、判斷題1.(×)【詳解】我國古代由“公天下”變成“家天下”的標志是實行世襲制;2.(×)【詳解】夏朝實行世襲制,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內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qū);外服: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3.(×)【詳解】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寫的占卜記錄;4.(√)【詳解】商王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對王畿地區(qū)實行直接控制,對其他地方實行間接控制,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二、選擇題1.C【詳解】根據材料“重大活動之前進行占卜,預知天命,主宰國政”可知,體現(xiàn)了商朝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的特點,故C選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xiàn)了商朝神權和王權相結合的特點,行事謹慎運籌帷幄不是材料主旨,故A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王權衰微諸侯爭霸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特點,而不是商朝時期的特點,故B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內容中占卜反映當時對自然的認識有限,并且材料內容沒有體現(xiàn)敬畏自然尊重規(guī)律的信息,故D選項錯誤。2.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實行內外服制度和干支紀年法是商朝的文明成就,①③符合題意,D項正確;①④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②③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②④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3.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古代(中國)。據材料可知,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朝時期的文字,是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古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A項正確;小篆是秦朝建立后統(tǒng)一使用的文字,不是年代最早的文字,排除B項;隸書創(chuàng)于秦朝,不是年代最早的文字,排除C項;楷書由隸書發(fā)展而來,也不是出現(xiàn)時間最早的文字,排除D項。故選A項。4.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商朝時期。根據材料“該遺址出土的一些文物風格與黃河流域夏、商的文物風格具有相似性”可知,古蜀文化遺址有著與黃河流域夏商的文物風格相似的狀況,說明巴蜀與中原地區(qū)存在文化交流,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血緣分封影響深遠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外對比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手工業(yè)水平長期世界領先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部落聯(lián)盟戰(zhàn)爭頻繁的相關信息,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5.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夏代(中國)。根據題干材料表明,夏朝社會“聚族而居”,實際上就是一個大邦統(tǒng)治下的眾邦結成的部族聯(lián)合體,這表明當時仍具有原始社會的某些特征,地方治理體系較為松散,B項正確;先秦時期,尚未形成專制集權,排除A項;內外服制度是商代的制度,排除C項;D項說法和題干主旨無關,排除D項。6.C【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夏朝時期(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夏朝產生了專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和職官,這說明夏朝已經開始形成政府職能分工,②說法正確;夏朝政府架構還相對原始,呈現(xiàn)出早期國家特征,④說法正確,C項正確;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在戰(zhàn)國時期開始形成,①說法錯誤;材料并未體現(xiàn)社會階級分化狀況,③說法錯誤,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7.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內外服制度下,“內服”和“外服”都是對商王的服侍,商王對內服實行直接統(tǒng)治,對外服實行間接統(tǒng)治,說明學者認為殷商內外服制呈現(xiàn)出內外分治的特征,A項正確;商朝并未建立中央集權制,排除B項;殷商內外服制并不是一種職官制度,排除C項;;殷商內外服制有利于穩(wěn)定統(tǒng)治,排除D項。故選A項。8.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商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學屬于文化成就,數學屬于科技成就,禮制和法制屬于政治制度方面的成就,這些體現(xiàn)了商朝在不同領域的發(fā)展和成就,即社會文明得到發(fā)展,A項正確;材料強調商朝的禮制和法制,未提及仁政,并且仁政是孟子提出,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農業(yè)生產模式、土地制度和農業(yè)生產技術,不能體現(xiàn)農業(yè)經濟高度發(fā)達,排除C項;商朝王權統(tǒng)治具有神秘色彩主要體現(xiàn)在重視祭祀和占卜,但材料未提及,排除D項。9.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在武丁當王儲的時候,其父讓其料“了解百姓疾苦”,武丁即位后“默以思道”,“以觀國風”,據此可知武丁之父小乙在培養(yǎng)武丁的國家治理能力,“以觀國風”“默以思道”可知武丁在在思考如何治理國家,A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商朝彌漫著神權色彩,并沒有形成重民思想,排除B項;材料雖然涉及武丁熟悉農業(yè)生產,但不能說明重視、強調農業(yè)生產,排除C項;仁政是孟子提出的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10.C【詳解】根據材料“采用復合范鑄造而成的青銅酒器,器壁單薄,紋飾簡單,是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最早的青銅容器之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銅爵是青銅器,屬于商周文明,是奴隸制文明的產物,C項正確;銅爵與農耕文明無關,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xiàn)酒文化的盛行,排除B項;此時不是原始社會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11.C【詳解】根據“王權在一家一姓中傳承,宗族關系從此成為基本的政治關系”可知王位世襲制的依據是宗族血緣關系,由此可知該制度與宗法血緣關系密切,故選C;王位世襲制并不一定能確保國家穩(wěn)定發(fā)展,排除A;王位世襲制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促進中國歷史進步的作用,排除B;王位世襲制并不能避免王位傳承中的奪權現(xiàn)象,排除D。12.D【詳解】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夏朝(中國)。據圖中信息可知,墓葬呈現(xiàn)為貴族墓集中分布,這些墓葬的分布體現(xiàn)了階級分化,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xiàn)祖先崇拜,排除A項;夏朝尚未出現(xiàn)集權,排除B項;皇權至上不符合夏朝史實,排除C項。三、材料分析題1.(1)信息:夏王朝是禹建立的;河南的二里頭文化已被證明是夏文化;禹死后傳位于益,從諸侯皆朝拜啟可以看到王位世襲的影子,夏朝已產生早期國家制度。(2)顯著特征:神權與王權相結合。(3)材料三。因為材料三是一手史料;材料二是后世文獻。【詳解】(1)可以從材料信息“二里頭文化遺址”“及禹崩,雖授益……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夏后氏百官。”中分析得出夏王朝是禹建立的;河南的二里頭文化已被證明是夏文化;禹死后傳位于益,從諸侯皆朝拜啟可以看到王位世襲的影子,夏朝已產生早期國家制度。。(2)根據“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概括得出神權與王權相結合。(3)結合史料價值相關所學可知,材料三作為第一手史料比材料二文獻記載歷史價值更高。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三課時)參考答案:一、填空題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2.宗法制:用父系血緣關系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tǒng)治的政治制度;3.禮樂制的目的是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4.手工業(yè):商周時期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二、選擇題1.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的中國。材料中“周天子”“委派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并聯(lián)系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將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qū)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B項正確;夏朝,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題干不涉及繼承問題,排除C項;題干不涉及王位繼承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2.A【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周王分封諸侯主要是基于血緣,A項正確;軍功大小是秦朝選官標準,排除B項;CD均和史實不符,排除CD項。故選A項。3.A【詳解】時空是西周時期。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片為西周時期分封制下諸侯國的分布,其中分封的諸侯國主體是姬姓的家族,體現(xiàn)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A項正確;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材料體現(xiàn)的是分封制,排除B項;圖片中體現(xiàn)出分封的對象還有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并不都是是同姓親族,排除C項;圖片主要體現(xiàn)的是諸侯國分布,不能看出社會等級的森嚴,排除D項。故選A項。4.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宗法制是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lián)系的制度。其核心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同時在家族內部和政治關系中體現(xiàn)出大宗與小宗的等級差別和從屬關系,B項正確;分封制是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等,主要體現(xiàn)的是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關系,重點不在這種血緣等級的區(qū)分,排除A項;郡縣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存在這種大宗小宗的血緣等級體系,排除C項;王位世襲制主要強調的是王位在家族內部的傳承方式,沒有涉及這種層層的大宗小宗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5.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周朝(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從諸侯參與助祭到諸侯很少參與或不再參與,變?yōu)橹芴熳訉⒓廊赓n予強大諸侯,說明諸侯實力增強,周天子的權威下降,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諸侯的強大,等級尊卑觀念逐漸淡化,排除A項;西周晚期諸侯很少參與或不再參與周王室的祭典,說明禮樂制度受到了挑戰(zhàn),排除B項;周王室衰微,諸侯崛起,說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減弱,排除D項。故選C項。6.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周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可得出,相對于商朝,西周周王對地方控制的加強了,A項正確;西周的分封制的確擴大了西周的疆域,但是材料把商周進行對比,要反映的是西周對地方控制加強這個主旨,排除B項;中央集權的確立是在秦朝,排除C項;西周尚未建立君主專制,排除D項。7.C【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西周(中國)。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典型體現(xiàn)了早期國家血緣關系濃厚,家國同構色彩的特征,C項正確;貴族政治的確立在西周之前,排除A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形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