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學基礎1
中醫學基礎中醫學基礎1一、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及其學科屬性(一)中醫學的基本概念中醫學是發祥于中國古代的研究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學科。它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獨特的思維方法,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相交融的醫學體系。中醫學基礎1(二)中醫學的學科屬性
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但具有明顯的社會科學特性,同時還受到中國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是一門以自然科學為主體、多學科知識相交融的醫學科學。巫術是宗教和科學的搖籃中醫學基礎1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概念、形成與發展(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概念中醫學理論體系,是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整體,是關于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學知識體系。它是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和思維方法,以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為生理病理學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治特點的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學基礎1陰陽五行學說——中醫學的指導思想。主要用以闡釋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從其矛盾運動過程中分析諸方面因素的動態變化及其相互作用,以指導臨床診斷和疾病的防治。五運六氣學說(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運)(風、寒、暑、濕、燥、火六氣)
——根據陰陽五行理論建立起來的、專門用來探討自然環境變化規律及其對人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影響,以通過具體的演算方法來預測疾病流行,并指導疾病防治為特點,堪稱現代氣象醫學、地理醫學等新興學科的先導。中醫學基礎1臟象經絡、精神氣血津液等學說——是中醫的生理學,特別強調以心、肝、脾、肺、腎五臟為核心的五大功能系統的整體諧調,是中醫生理學的基本思想。病因病機學說——中醫的病理學。它是中醫認識疾病本質及其發病機理的思辨過程。四診八綱——望聞問切下,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等中醫的診斷方法。四氣五味、君臣佐使等理論——是中藥藥理學、方劑學的基本內容。
中醫學基礎1(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1.時期:戰國至秦漢。2.基礎:(1)有利的社會文化背景;(2)醫藥知識的大量積累。3.方法:(1)古代醫家先后采用直接觀察法和整體觀察法對人體生命現象和自然現象進行觀察,以探求人體生命的奧秘及生命活動與外界環境的關系;(2)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等中國古代哲學中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對醫學的滲透。4.標志:《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的問世中醫學基礎1《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公元前5世紀開始成書。是黃帝與岐伯等醫臣之間在進行的發問、探討。該書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一個標志。內的含義?要健康長壽,不要外求,要往內里求,即內觀我們的五臟六腑,通過內練調整氣血、臟腑、經絡來達到健康。其思想是靠內觀、體悟、直覺來達到內求。中醫學基礎1《黃帝內經-素問》“素”就是指素質,也就是一個人本來的體質,這里指生命的體質、生命的本質。就是指對生命的體質、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本原進行發問。系統闡述了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辯證、治則、針灸、湯液治療、預防和養生等內容。
中醫學基礎1《黃帝內經-靈樞》
"靈"是神靈,"樞"是樞紐,樞紐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關鍵。靈樞,意思就是神靈的關鍵,生命的樞紐。《靈樞》原來稱為《針經》,主要是講經絡、針灸的。這說明經絡是生命的樞紐、神氣的關鍵。
中醫學基礎1《難經》《難經》,該書用問答的方式對《內經》的內容做了補充和闡釋,是一部可與《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為扁鵲所著。約成書于東漢以前(一說在秦漢之際)。該書以問難的形式,亦即假設問答,解釋疑難的體例予以編纂,故名為《難經》。《難經》對診斷學、針灸學的論述也一直被醫家所遵循。對歷代醫學家理論思維和醫理研究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中醫學基礎1《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為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該書在后世被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是中醫學中成功地運用辨證論治的第一部專書,為中醫辨證論治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傷寒論》:外感病,確立了六經辯證論治的綱領《金貴要略》:雜病,發展了病因學說中醫學基礎1張仲景著作的精神和他所掌握的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可以歸結為“八綱辨證”和“六經論治”。
八綱辨證是書中貫徹辨證論治的具體原則。所謂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是通過運用四診--望、聞、問、切來分析和檢查疾病的部位和性質而歸納出來的。在辨證時還聯系病人體質以及致病因素的強弱。
六經論治是從《黃帝內經·素問》中的六經理論引出,而通過張仲景的運用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所謂六經,就是三陽經(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和三陰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
張仲景把疾病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癥狀,根據病人體質的強弱,引起病理生理的變化現象,以及病勢進退緩急等變化,加以綜合、分析,用三陽經、三陰經的名詞,歸納成為六個證候類型。
中醫學基礎1《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漢代,為后世中藥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為我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歷代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根據養命、養性、治病三類功效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種為上,無毒,主養命,多服久服不傷人,如人參、阿膠;中品12種為臣,無毒或有毒,主養性,具補養及治療疾病之功效,如鹿茸;下品125種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為除寒熱、破積聚的藥物,主治病,如附子等。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于秦漢時期,或謂成于戰國時期。
中醫學基礎1(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1.魏晉隋唐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得以充實和系統化。(1)晉·王叔和編撰的《脈經》,是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2)晉·皇甫謐編撰的《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3)隋·巢元方等人編撰的《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第一部病因病機學專著。(4)唐·孫思邈編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稱我國第一部醫學百科全書,并開中國醫學倫理學之先河。中醫學基礎1《大醫精誠》:出自中國唐朝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為習醫者所必讀。
…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側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中醫學基礎1
希波克拉底的宣言“我以阿波羅及諸神的名義宣誓:我要恪守誓約,矢忠不渝。對傳授我醫術的老師,我要像父母一樣敬重。對我的兒子、老師的兒子以及我的門徒,我要悉心傳授醫學知識。我要竭盡全力,采取我認為有利于病人的醫療措施,不給病人帶來痛苦與危害。我不把毒藥給任何人,也決不授意別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醫和生活。無論進入誰家,只是為了治病,不為所欲為,不接受賄賂,不勾引異性。對看到或聽到不應外傳的私生活,我決不泄露。如果我違反了上述誓言,請神給我以相應的處罰。”中醫學基礎12.宋金元時期:學派紛呈,某些理論有新的突破(1)南宋·陳言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系統闡述了三因理論,對其后病因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2)金元四大家①劉完素:倡導火熱論,在治療中力主以寒涼清熱,后人稱其為“寒涼派”。②張從正:提倡攻邪論,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為主,后人稱其為“攻邪派”。③李杲:創立內傷脾胃學說,治病善用溫補脾胃之法,后人稱其為“補土派”。④朱震亨:力倡在“相火論”基礎上的“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學說,治療上倡導滋陰降火,后人稱其為“滋陰派”。中醫學基礎13.明清時期:中醫學理論的綜合匯通和深化發展階段(1)溫病學說的成熟是中醫學理論的創新和突破。明.吳又可在《溫疫論》中指出“溫疫”的病源“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將病因學推進了一步。(2)清·王清任著《醫林改錯》,改正了古醫籍中在人體解剖方面的某些錯誤,肯定了“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并發展了瘀血致病等理論。中醫學基礎14.近代與現代(1)近代時期(鴉片戰爭后):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呈現出新舊并存的趨勢:一是繼續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學術成果;二是出現了中西匯通和中醫學理論科學化的思潮。(2)現代時期(建國后):國家大力提倡中西醫結合,繼而倡導以現代多學科方法研究中醫。中醫學基礎1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一)整體觀念
1.基本含義整體觀念,是關于人體自身的整體性(或稱“完整性”),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統一性的認識。中醫學基礎1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在中醫學的具體體現,是同源異構及普遍聯系思維方法的具體表達。它貫穿于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養生、防治等各個方面,是中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的指導思想。中醫學基礎12.主要內容
(1)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生理上的整體性:主要體現于五臟一體觀和形神一體觀。病理上的整體性:相互影響。診治上的整體性中醫學基礎1生理上的整體性:主要體現于五臟一體觀和形神一體觀a.“五臟一體觀”,是指以五臟為中心的結構與機能相統一的觀點。在結構上: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以心為主導,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官竅等有機地聯系起來,并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而形成的完整統一的整體。在功能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雖各有不同的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協調一致,共同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是在心神的統一主導下,既依靠各臟腑組織器官正常地發揮自己的功能,又依賴于臟腑組織器官之間密切配合、相互協調來完成的。中醫學基礎1b.“形神一體觀”(在《內經》中稱為“形與神俱”,古人又稱作“形神合一”),是指人的形體和精神的結合與統一的觀點。形體的概念神的概念形神一體觀的主要內容:形體與精神的關系。中醫學基礎1病理上的整體性:相互影響。局部的病變,可引起整體性病理反映;內臟有病,可反映于相應的五體、官竅;五臟中一臟有病,可影響他臟;形與神相互影響。中醫學基礎1診治上的整體性
在診察疾病時:可以通過觀察分析五體、官竅、色脈等外在的病理表現,來推測內在臟腑的病理變化,從而作出正確診斷,為治療提供可靠依據。在治療上:應從整體出發,在探求局部病變與整體病變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確立適當的治則與治法。在康復治療疾病時:應形神共調;尤其應當重視調理精神情志在整個疾病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的作用,即強調首先“治神”。中醫學基礎1自然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a.人體的生理活動隨著一年之間季節氣候的規律性變化而出現相應的適應性調節。b.人體隨晝夜陰陽二氣的盛衰變化而出現適應性調節。c.地域環境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進而影響體質的形成。(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中醫學基礎1③自然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a.人體受不同季節異常氣候變化的影響,常可發生一些季節性多發病或時令性流行病;季節氣候的變化,還可加重病情等。b.疾病病情的輕重可隨晝夜晨昏人體陽氣的消長而發生變化。c.某些地方性疾病的發生,與地域環境的差異密切相關。中醫學基礎1自然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
由于自然環境的變化時刻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心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過程中,必須重視自然環境與人體的關系,遵循人體內外環境相統一的客觀規律。在養生防病中順應自然規律,在治療過程中遵循因時、因地制宜的原則。中醫學基礎1(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①立論依據:重視情志對機體的影響②社會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③社會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④社會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中醫學基礎1②社會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社會環境不同(主要指社會的變遷及個人政治、經濟地位的高低),造就了個人的身心機能與體質的差異。中醫學基礎1③社會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劇烈、驟然變化的社會環境,會損害人的身心健康;不利的社會環境,不僅易引發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發疾病的病情加重或惡化,甚至死亡。中醫學基礎1④社會環境與疾病防治的關系
在預防和治療疾病時,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因素對人體身心機能的影響。通過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獲得有利的社會支持,以及通過自我精神調攝,提高個人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來盡量避免不利的社會因素對人的精神刺激,以維持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或促使疾病好轉、痊愈。中醫學基礎1(二)辨證論治1.病、證、癥的基本概念(1)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或生理機能失常或心理活動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病理過程。中醫學基礎1(2)證,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癥狀和體征構成。證候具有時相性和空間性特征。證候是確定治法、處方遣藥的依據。中醫學基礎1(3)癥,即癥狀和體征的總稱。就單個癥狀而言,是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孤立的現象。癥狀與體征相對來說,癥狀是指病人異常的主觀感覺或行為表現(如惡寒發熱、惡心嘔吐、頭痛、腰酸、煩躁易怒等);體征是指能被檢查到的異常客觀征象(如腫塊、舌象、脈象等)。中醫學基礎12.病、證、癥的區別與聯系(1)區別就病與證而言,兩者雖然都是對疾病本質的認識,但是病的重點是全過程,而證的重點在現階段,所以證比病更具體、更具有可操作性。癥與證兩者的區別在于現象與本質的不同(癥僅僅是疾病的現象,而證能反映疾病的本質),所以證是確定治法、處方遣藥的依據,而孤立的癥一般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質,不能作為治療的依據。中醫學基礎1(2)聯系癥、證、病三者的聯系,類似由點所構成的縱橫交錯關系:癥是病和證的基本要素(即“點”),病、證、癥三者統一在人體病理變化的基礎上。病和證都由癥所構成。有內在聯系的癥狀和體征組合在一起即構成證候,反映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變本質;各階段或類型的證候貫串并疊合起來,便是疾病的全過程。一種疾病由不同的證候組成,而同一證候又可見于不同的疾病過程中。中醫學基礎13.辨證與論治的概念及兩者的關系(1)辨證(即辨識證候),就是將四診所收集的有關疾病的所有資料(包括病史、癥狀和體征等),運用中醫學理論進行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發展趨向,然后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辨證思維的主要內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和辨病勢等四個方面,即辨明疾病從發生到轉歸的總體病機。中醫學基礎1(2)論治(即論證治療),是依據辨證的結果,確立相應的治則、治法,選擇適當的治療手段(或措施),并付諸實施的過程。論治過程的步驟,一般分為因證立法、隨法選方和據方施治等方面。中醫學基礎1(3)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延續、目的和對辨證正確與否的檢驗。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銜接、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理論體系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因而是指導中醫臨床診治的基本原則。中醫學基礎1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可深化對疾病本質的提示和認識,使診斷更為全面、準確,治療更具針對性和全局性。在臨床上,要做到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必須貫徹“以辨病為先,以辨證為主”的診治原則。即首先運用辨病思維來確診疾病,對某一病的病因、病變規律和轉歸預后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再運用辨證思維,根據該病當時的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來辨析該病目前處于病變的哪一階段或是哪一類型,從而確立當時該病的“證候”,然后根據“證候”來確定治則治法和處方遣藥。中醫學基礎1中醫學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其不斷的運動過程中產生的,人類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并賴以獲得必要的生存條件,因此自然環境的變化(天時、氣候、地理等)必然相應地在人體引起生理或病理性的反應。
(三)恒動觀中醫學基礎1
養生學中的“四氣調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方法;臨床上的“辨證論治”、“因時、因地制宜”等診療原則,以及針灸治療上的“子午流注”等方法,均是其整體恒動觀的體現。近年來時間生物學研究表明,日月的陰晴圓缺、晝夜的晨昏更替、四季的寒暑迭換,對人的血壓、體溫、情緒、智能,內分泌的調節、生老病死、藥物作用的發揮等都有明顯的影響中醫學基礎1倫敦大學化學教援Lay.A.楊通過對宇宙間元素及其在生物系統分布之間的欄孫進行了研究,發現兩者問的曲線圖完全一致,從而得出了生物系統元素的分布是地球化學元素組成復制品的結論。
由此可見,中醫的整體恒動觀包含有現代系統論、全息論等理論的雛形,難怪日本學者丸山敏秋盛贊其為“具有幾千年傳統的中醫學之真正價值”。
中醫學基礎11.生理上的恒動觀人的生、長、老、已是生命活動的全過程,這一過程中體現了“恒動”思想。又如人體對飲食食物的吸收,津液的環流代謝,氣血的循環貫注,物質與功能的相互轉化等,無一不是在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陰陽運動之中實現。中醫學基礎12、病理上恒動觀從病因作用于機體到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對整個疾病的全過程進行動態觀察,發現疾病的病理亦處于不停發展變化之中。
如外感表寒轉內熱實證轉虛證等舊病不治添新病,新病引動舊病中醫學基礎13、疾病防治的恒動觀治病求其本,治療應以扶正祛邪、調整陰陽的動態平衡為基本原則。
中醫主張“未病防治,既病防變”的思想中醫學基礎1四、中醫學基礎的主要內容理---中醫基礎理論法---中醫診斷學方---方劑學藥---中藥學中醫學基礎1理、法、方、藥是中醫學關于診斷與治療操作規范的四大要素。辨證論治是理法方藥運用于臨床的過程,為中醫學的基本特色。
理:是指根據中醫學理論對病變機理作出的準確的解釋。
法:指針對病變機理所確定的相應的治則治法。
方:是根據治則治法選擇最恰當的代表方劑或其他治療措施。
藥:指對方劑中藥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劑量的最佳選擇。中醫學基礎1中醫基礎理論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氣血津液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中醫學基礎1中醫診斷學望診聞診問診切診辯證—八綱、臟腑、氣血津液辯證防治原則中醫學基礎1中藥學中藥總論—性能、炮制、應用中藥各論—解表、祛風濕、清熱..中醫學基礎1方劑學方劑學總論-方劑組成原則、概念方劑學各論中醫學基礎1針灸與經絡針灸的起源砭石《說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新石器時代的出土砭石甚多。以后用竹針(箴),骨針(商代),陶針,以至金屬針(漢墓)。灸產生于用火之后。燒熱的石塊(北京猿人山洞)。中醫學基礎1熨法戰國墓的穿孔石器,繩系后放鼎內煮熱,熱熨。《五十二病方》“燔小隋石,淬醯中以熨”。灸法由熨法而來。《五十二病方》長沙漢墓出土十四種醫藥帛書,竹簡和木簡。1979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其中五種,定名為《五十二病方》。
中醫學基礎1經絡學說的形成最初為點(穴),以后連成線(經)。東周時期《孔穴主治》殘卷,記有腎俞等四個穴位。新疆和闐出土。目前發現最早著作,為足臂十一脈灸經。(足六條,手五條。無手厥陰經)《五十二病方》。而且各經脈循行路線各自獨立,互不相干。尚未形成上下縱橫的經絡系統。中醫學基礎1經絡學說的完善。《黃帝內經》的〈靈樞經》可能成書于漢,晚于足臂十一灸經等。1093年高麗獻來《黃帝針經》,南宋1155年史崧將家藏舊本《靈樞》九卷,校正出版,稱為《靈樞》,為目前最早版本。晉皇甫謐著《針灸甲乙經》256-258。為現存最早針灸專書。以前的針經均佚失。中醫學基礎1第二章陰陽五行學說中醫學基礎1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合稱,古人用以闡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并用以指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成為中醫學重要的論理工具。
中醫學基礎1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本身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都存在著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與變化,都源于陰與陽對立雙方的矛盾運動。
第一節陰陽學說源頭《易經》:不知易者不足以言醫中醫學基礎1亞健康:陰陽的輕度失衡中醫西醫的區別中醫學基礎1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陰陽家學說的觀點:最初的陰陽家多為天文學家,《漢書.藝文志》對陰陽家的評論,“舍人事,任鬼神”。其論說的要點在于順應自然,對于自然的看法在于循環輪回,而不是在于對立的兩面。但,對立學說逐漸成為主流。五行學說家的觀點:中國古代人最早分類思想,重分類逐漸變為重循環的學術
中醫學基礎1(1)一陰一陽之謂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2)淵源最初指日光的向背:陽---向日;陰---背日(3)陰陽的概念是自然界中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既可代表相互對立又相互關聯的兩種事物或現象;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又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面。(一)陰陽的概念中醫學基礎1(二)事物的陰陽屬性
陽: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陰: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舉例:天地、水火、上下、表里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陰陽的無限可分性中醫學基礎1陰陽概念的相對性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概念,而是相對的一是陰陽可以相互轉化二是事物的無限可分性,所謂“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陽中之陽、陽中之陰如晝夜可無限可分中醫學基礎1關于三陰三陽三陰三陽:太陰少陰厥陰陽明太陽少陽中醫學基礎1六經辯證:中醫學基礎1中醫學基礎1中醫學基礎1(一)陰陽的對立制約陰陽的對立是指陰陽雙方屬性相反,屬性相反的陰陽雙方存在于一個統一體中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制約的作用。如春夏陽氣上升且盛,抑制了寒涼之氣,因而春夏溫熱;秋冬陰氣上升且盛,抑制了溫熱之氣,因而秋冬寒冷。陰與陽相互制約和相互斗爭的結果,取得了統一,即取得了動態平衡。故陰與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中醫學基礎1陰陽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聯系。陰陽互根是指相互依存,即陰陽雙方中任何一方都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依據,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為陽,下為陰,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沒有下也就無所謂上。陰陽互用是指陰陽雙方不斷的相互資生、促進和助長的關系。如組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和血兩者的關系,氣屬陽,血屬陰,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二者是互根互用的。“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二)陰陽的互根互用中醫學基礎1消有消減衰弱之義,長有增加盛大之意。陰陽消長是指對立統一的陰陽雙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的消長變化之中。導致陰陽消長的根本原因是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與互根互用。陰陽消長的形式有兩種:其一是此長彼消,此消彼長,這種消長形式一般出現在陰陽的對立制約過程中。其二是陰陽皆長與陰陽皆消,這種消長形式一般存在于陰陽的互根互用過程中。
(三)陰陽的消長平衡中醫學基礎1當陰陽消長穩定在一定范圍之內時,即稱為陰陽平衡。因此,陰陽的消長平衡,是指陰陽之間的相對平衡,不是靜止或絕對平衡,而是指在一定限度內的"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相對平衡。如四時氣候的變化,從冬至春及夏,氣候從寒冷逐漸轉暖變熱,為“陰消陽長”;由夏至秋及冬,氣候由炎熱逐漸轉涼變寒。為“陰長陽消”。人體是氣血為例,氣虛久了會導致血虛,屬于“陰陽皆消”;而補血后,氣血得以恢復為“陰陽皆長”
就治療而言,總的原則是調整陰陽以恢復陰陽的平整。中醫學基礎1(四)陰陽的相互轉化陰陽轉化,是指一事物的總體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轉化的條件是“極”、“重”。事物的總體陰陽屬性之所以會發生轉化,是因為該事物內部陰與陽的量和比例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的消長變化之中,一旦這一消長變化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使陰與陽的比例出現了顛倒,則該事物的總體屬性即發生轉化。所以說消長是轉化的條件,轉化是消長的結果。
中醫學基礎1《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重”和“極”是事物發展到了極限、頂點,它是陰陽轉化的必備條件。陰陽轉化的形式一般有兩種:一是漸變,如四時寒暑的更替,晝夜的轉化既是。二是突變,如某些急性熱病,由于熱毒極重,大量耗傷機體元氣,在持續高熱的情況下,可突然出現體溫下降,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陽氣暴脫的危象,這種病證變化,即是由陽證轉化為陰證的突變過程。中醫學基礎1二、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陰陽的對立統一觀點被古代醫家所吸收,并與長期所積累的解剖、生理知識和疾病防治經驗相結合,從而形成中醫學的陰陽學說。
中醫學基礎1(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陰陽學說在闡釋人體的組織結構時,認為人體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有機整體,其組織結構可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且又彼此相互聯系,密切合作。首先,就人體的部位與結構來說,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頭部為陽,足部為陰;體表為陽,內臟為陰。而體表之中的皮膚為陽,肌肉筋骨為陰;就臟腑的生理功能而言,則六腑為陽,五臟為陰。五臟之中,則心肝為陽,肺脾腎為陰。再具體到每個臟腑,則又有陰陽之分,如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胃有胃陰、胃陽等。若從經絡系統循行部位來說,則循行于人體四肢外側者屬陽,循行于人體四肢內側者屬陰。氣血中,氣為陽,血為陰。中醫學基礎1但是應當指出,人體各部位、各組織結構、各臟器之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它們常根據一定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如以胸背關系來說,則背屬陽,胸屬陰。若以胸腹上下關系來說,則胸又屬陽。腹則屬陰。同樣,五臟若以上下關系來分,則心肺在膈上屬陽,心為陽中之陽臟,肺為陽中之陰臟;肝脾腎在膈下屬陰,肝為陰中之陽臟,腎為陰中之陰臟,脾亦為陰中之陰臟。總之,人體部位、組織結構上的陰陽,只是其相對屬性的一般歸類而已。中醫學基礎1(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中醫生理學認為,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是陰陽兩方面對立統一協調平衡的結果。人體的生理功能,一方面表現為機體防御邪氣侵襲的整體衛外功能,另一方面則表現為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從機體的防御機制來說,陽在外,為保護人體內部組織器官的衛外機能;陰在內,則為陽的物質基礎,并不斷地為陽儲備、提供能量補充。
中醫學基礎1從臟腑功能活動來說,則五臟主藏精氣為陰,六腑能消化、傳導飲食水谷為陽。而每一臟腑之中又各有陰陽,凡是功能活動則屬陽,而產生這些功能活動的器質和營養物質則屬陰。如心有推動血液循環和主持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此種功能屬陽,而心血、心臟器質則屬陰;腎有藏精生髓,主生殖發育,主持水液代謝等功能屬陽,而腎精、腎臟器質則屬陰。中醫學基礎1對于人體整體生理上的陰陽關系,則主要強調其協調和平衡。如就人體機能狀態而言,則機能興奮屬陽,機能抑制屬陰;功能亢進屬陽,功能減退屬陰。而在生理活動中,興奮和抑制、亢進和衰退等是互相拮抗的,并保持著相對的平衡狀態。陽氣和陰精的轉化,陰精是化生陽氣的物質基礎,而陽氣的作用又是在不斷地產生著陰精,因而陽氣和陰精,相互轉化,相互為用,并保持著相對的平衡。故《素問》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生之本,本于陰陽。”中醫學基礎1(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人體的陰陽關系由于某種因素的影響而失去相對的平衡協調,從而出現偏盛偏衰的結果(即陰陽失調)。疾病的發生、發展,關系到正氣與邪氣兩方面:病邪有陰邪、陽邪之分,正氣則包括陰精與陽氣兩部分。所以,病理上的陰陽失調,多表現為陰陽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且一方面的異常,亦必影響及另一方面。中醫學基礎1
所以,《素問》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又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因此,盡管疾病的變化復雜,但就其陰陽屬性來說,亦不外陽盛、陰盛、陽虛、陰虛等四大類病變而已。故中醫學把“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稱為病理總綱。
另外,機體陰陽任何一方虛損到一定程度,亦常導致對方之不足,即所謂“陽損及陰”和“陰損及陽”,最后則可導致陰陽兩虛,氣血雙虧,此即慢性病常見之病理發展過程。中醫學基礎1陰陽互損病機示意圖
中醫學基礎1(1)陰陽偏勝a.陽勝則熱,陽勝則陰病陽邪致病,邪并于陽,可導致陽偏盛,陽盛則表現出陽的特性——熱,因而出現熱證。同時陽盛則傷陰;陰邪致病,邪并于陰,則可導致陰偏盛而傷陽,因而出現寒證
中醫學基礎1陽偏勝病機示意圖
中醫學基礎1b.陰勝則寒,陰勝則陽病陰邪致病,邪并于陰,則可導致陰偏盛而傷陽,因而出現寒證;陽氣虛損不能制陰,則可出現陽虛陰盛的虛寒證;陰液虧耗不能制陽,則可出現陰虛陽亢的虛熱證。中醫學基礎1陰偏勝病機示意圖
中醫學基礎1(2)陰陽偏衰a.陽虛則寒:泛指人體陽氣虛損的病理狀態,根據陰陽動態平衡,陽的不足必然導致另一方相對偏盛。陽虛不能制約陰,則陰相對偏盛而出現寒象,出現自汗、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神疲蜷臥、脈微等寒象。中醫學基礎1陽偏衰病機示意圖中醫學基礎1b.陰虛則熱:泛指人體陰液不足的病理狀態。陰虛不能制陽,則陽相對偏亢而出現熱象。如久病陰虛,出現潮熱、自汗、脈微等陰陽兩虛常常存在著偏于陽虛或偏于陰虛的主次、輕重之分。中醫學基礎1陰偏衰病機示意圖
中醫學基礎1(四)用于疾病的診斷由于陰陽失調是病理變化的總綱,所以臨床診斷疾病時也要分陰陽。首先四診當辨陰陽:例如望診,一般面色光滑潤澤為陽,面色沉濁晦暗為陰;青、白、黑色多屬陰,而黃色、赤色則多屬陽。又如聞診,凡氣粗聲高屬陽,氣弱聲低屬陰。而在切診中則把浮、大、滑、數等脈象歸屬于陽脈,把沉、小、澀、遲等脈象歸屬于陰脈。中醫學基礎11、分析色澤、聲息、癥狀的陰陽屬性色澤:黃、赤屬陽,青、白、黑屬陰聲息:語聲高亢洪亮而多言屬陽,語聲低微無力而少言屬陰呼吸:有力聲高氣粗者屬陽,呼吸微弱而省低氣怯屬陰癥狀:口干而渴、躁動不安屬陽,口潤不渴屬陰,蜷臥靜默屬陰。
中醫學基礎12、辨別證候的陰陽屬性八綱之中,表、熱、實為陽;里、寒、虛為陰。辨證,即是把通過四診所獲得的癥狀、體征及多種病情資料,進行客觀地分析和判斷,從而對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關系得出正確的結論,以指導臨床治療。中醫診斷以陰陽作為辨證之總綱,用以辨別疾病的表里、寒熱、虛實。故凡表證、實證、熱證均屬于陽證;凡里證、虛證、寒證均屬于陰證。所以臨床病證雖然千變萬化,總不出陰陽兩綱范圍。
中醫學基礎1陰證與陽證陽證:凡見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表現的表證、熱證、實證,具有向上、向外、容易發現、陽邪致病、病變較快等特征者。陰證:凡見抑制、沉靜、衰退、晦暗等表現的里證、寒證、虛證,具有向下、向內、不易發現、陰邪致病、病變較慢等特征者。中醫學基礎1(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導養生。如順四時,調陰陽,適寒暑。
陰陽學說認為,人體的陰陽變化與自然界四時陰陽變化相應,必須協調一致,才能延年益壽。“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中醫學基礎1由于陰陽失調是病理變化的總綱,所以,調理陰陽,補偏救弊,使陰陽關系恢復相對平衡,就是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則。故《素問》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調整陰陽的方法有多種,常用的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則瀉之““虛者補之”以及"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等。
2.用于疾病的治療中醫學基礎1其中陰陽偏盛者宜損其有余,即“實則瀉之”。如陽熱亢盛而致的實熱證,則應用寒涼藥物損其有余之陽,此即“熱者寒之”之法;若因陰寒過盛而致的實寒證,則應用溫熱藥物以祛其過盛之陰寒,此即“寒者熱之”之法;中醫學基礎1陽偏勝病機示意圖
中醫學基礎1
陰陽偏衰者宜補其不足,即“虛則補之”。如陰液不足不能制陽而形成的虛熱證,則須用滋陰以斂陽的方法治療,即所謂“陽病治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由于陽氣不足,陽虛不能制陰而形成的虛寒證,則須用補陽以消陰的方法去治療。這就是“陰病治陽”,“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考慮到陰陽互根互用的原理,治療陰虛或陽虛時,在滋陰或補陽的同時,稍佐以補陽或滋陰的藥物,即所謂陽中求陰,陰中求陽。
中醫學基礎1陰偏衰病機示意圖
中醫學基礎1同樣,在歸納藥物的性味功能上,陰陽亦具有重要的意義,并可作為指導臨床用藥的依據。藥物的四氣、五味,以及升降浮沉等一般性能,都具有陰陽之不同屬性。以四氣來說,則寒、涼屬陰,溫、熱屬陽。以五味來說,則酸、苦、咸屬陰,辛、甘、淡屬陽。以升降浮沉來說,則具有重鎮斂降作用的藥物屬陰,具有輕浮升散作用的藥物屬陽。所以臨床用藥必須注意病證陰陽與藥物陰陽之關系,正確運用藥物的陰陽性能,以改善或調節病理上失調的陰陽關系,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中醫學基礎1第二節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則是古代的一種哲學范疇,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的規律來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和探求宇宙規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其內容主要包括:五行特性;事物五行屬性的推演和類歸;五行生克、乘侮等運動變化規律。
中醫學基礎1五行,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木、火、土、金、水:1、五材“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尚書大全》2、行列、次序、運動方式“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秉五常,以有五臟”中醫學基礎1(一)五行各自的特性《尚書?洪范》對五行的特性作了經典性的概括:即“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木曰曲直”,是指木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特性;“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穡”,是指土具有受納、承載、生化、長養的特性;“金曰從革”,是指金具有收斂、肅殺、變革、沉降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的特性。一、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中醫學基礎1木曰曲直—肝、春
所謂“曲直”,是形容樹木的生長形態特征,主干挺直向上生發,樹枝曲折向外舒展,根向下伸展,故引申為木有升發、生長、條達、舒暢,曲直剛柔于一身等特性。凡具有此類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都可歸屬于木。
另據《尚書本義》的疏證,認為“木可操令曲直”,故稱“木曰曲直”。中醫學基礎1火曰炎上—心、夏
所謂“炎上”,是說火在燃燒時,能發光放熱,火焰蒸騰上升,光熱四散于外,故火有發熱、溫暖、光明、向上的特性,進而引申為凡具有溫熱、升騰、溫通、昌盛、繁茂等作用的事物和現象,均可歸屬于火。中醫學基礎1土爰稼穡—脾、長夏
“稼穡”,是指莊稼的播種與收獲,即所謂“春種曰稼,秋收曰穡”。土有播種莊稼、收獲五谷、化生萬物的作用,進而引申為土具有生長、承載、化生、長養的特性,凡具有此類生長、受納、承載、化生等作用的事物和現象,皆可歸屬于土。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土為萬物之母”諸說。中醫學基礎1金曰從革—肺、秋
“從革”,順從和變革。金所謂“從革”的特性,來自于對金屬可以順從人意、改變外形、制成器皿的認識。故《尚書正義·洪范》在疏證“金曰從革”時說:“可改更者,可銷鑄以為兵器也。”另外,還有人認為,“金曰從革”是說金屬是由對礦物的冶煉而成,即所謂“革土成金”。以后,將金的特性,引申為變革、肅殺、下降、潔凈等。中醫學基礎1水曰潤下—腎、冬
所謂“潤下”,是指水有滋潤寒涼、柔順、流動趨下的特性,進而引申為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閉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現象,均可歸屬于水。中醫學基礎1用五行屬性對宇宙間事物進行推演和歸類,首見《尚書》。《周書·洪范》“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將五行的抽象屬性推演而及“五味”。
(二)事物按五行屬性進行歸類中醫學基礎1《左傳》將五色、五聲等分歸于五行。如該書《昭公元年》說:“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災。”
《呂氏春秋》則以五行為綱,把氣候、天象、物候等自然現象與農事、政令、祭祀等社會活動聯結起來,構成一個無所不包的整體系統。對世界諸事物進行五行的歸類,是以取象比類和推演絡繹為基本方法的。中醫學基礎1五行學說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其主要的思維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據事物的不同性質、作用和形態,采用“取象比類”和“推演絡繹”的方法,將事物或現象分為五大類,分別歸屬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并根據五行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規律,說明各類事物或現象的聯系和變化。“取象比類”,就是從事物的形象中找出能反映本質的特征,直接與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較,以確定其五行屬性的方法。“推演絡繹”法,就是根據已知的某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歸納與此事物相關的其他事物的五行屬性的方法。
中醫學基礎1將事物進行五行歸類的意義在于,通過五行屬性歸類,將人體與自然界的多種事物或現象作了廣泛的聯系,從而構筑了人體內外環境相互聯系的五行系統,表達了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及人與內外環境的統一性的思想。中醫學基礎1五行屬性與人配屬關系表五行人體五臟六腑五竅五體五液五志五聲木肝膽目筋淚怒呼火心小腸舌脈汗喜笑土脾胃口肉涎思歌金肺大腸鼻皮毛涕憂悲哭水腎膀胱耳骨唾恐呻中醫學基礎1五行自然五音五時五臭五味五色五化五氣五方五季木角平旦臊酸青生風東春火徵日中焦苦赤長暑南夏土宮日西香甘黃化濕中長夏金商日入腥辛白收燥西秋水羽夜半腐咸黑藏寒北冬五行屬性與自然界諸事物配屬關系表中醫學基礎1(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調節是五行關系的正常狀態,用以解釋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和機體的正常生理。中醫學基礎1(1)相生,即五行之間有序的依次遞相資生、促進、助長的關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相生關系又稱為“母子關系”。
中醫學基礎1(2)相克,即五行之間有序的依次遞相制約與克制的關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克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兩方面關系,我克者為“我所勝”,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所以,相克關系又稱為“所勝”、“所不勝”的“相勝”關系。中醫學基礎1中醫學基礎1(3)五行的制化:制,即制約。化,是生化。所謂制化調節,主要是指五行系統結構在正常狀態下,通過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調節作用,又稱為“五行制化”。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發展;沒有克,不能維持正常協調關系下的變化與發展。因此,必須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維持促進事物的相對平衡協調和發展變化。中醫學基礎1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構成了事物正常情況下的循環運動,因而事物是經常處于運動發展之中的,是不平衡的。然而就五行整體來看,相生與相克又都在總體運動中表現出了相對的動態平衡:五行中的每一行,由于既生別行,又被別行所生;既克別行,又被別行所克,故在整體上呈現出動態均勢。由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所達到的這種動態均勢——協調平衡,即是五行的制化調節。中醫學基礎11、相生關系的異常:五行母子相及,及,即連累之義。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母病及子:又稱“母虛累子”,系病變從母臟傳來,并依據相生方向傳于屬子的臟器。如水不涵木子病及母:又稱“子盜母氣”,系病變從子臟傳來侵及屬母的臟器,臨床多見先有子臟證候,繼則又見母臟證候。---心病及肝(四)相生、相克關系的異常中醫學基礎1相乘,即相克的太過,超過了正常制約的力量,從而使五行系統結構關系失調。導致相乘的原因有兩種情況: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襲者乘其虛而凌其弱。二是乘襲者亢極,恃其強而襲其應克之行。應當說明,“相克”與“相乘”是有區別的,相克是正常情況下的制約關系;相乘則是正常制約關系遭到破壞以后的過度克伐,是反常現象。在人體,則前者是生理狀態,后者則為病理狀態。1)五行相乘:2、五行的相乘、相侮(相克的異常關系)中醫學基礎1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統結構關系失去正常協調的另一種表現。導致相侮的原因同樣也有兩種情況:一是被克者亢極,不受制約,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應克木,若木氣亢極,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氣虛衰,則木因其衰而侮金,即為木侮金(衰)。2)五行相侮:中醫學基礎13)相乘與相侮的關系:
五行的相乘與相侮往往同時發生,即:“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即是說,五行若某一行之氣太過,則對其所勝(我克)之行過度制約,即發生相乘。而對其所不勝(克我)之行發生相侮,即反克。若某一行之氣不足,則克我之行必過度制約而乘之。而己所勝者,即我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克相侮。
中醫學基礎1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在中醫學中,根據五行特性歸納五臟的生理特點,構建起五臟與六腑、形體、官竅的生理與病理聯系,揭示以五臟各大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借助于五行學說,中醫學奠定了人體自身整體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相協調的認識,構筑了中醫學的整體觀。中醫學基礎1根據五行特性,確立與心、肝、脾、肺、腎五臟相對應的五行屬性,并推演類歸人體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五行屬性,構建起以五臟為中心的,與六腑、形體、官竅等相聯系的組織系統。如“心”臟腑體系——腑臟:小腸五竅:舌五體:脈……1)說明人體組織結構的系統構成中醫學基礎1
以五行相生規律說明五臟之間的相互資生關系,以相克規律說明其相互制約關系,并用生克制化的理論來闡釋五臟之間動態的生理平衡。
2)說明人體臟腑生理的正常活動與相互關系中醫學基礎1《黃帝內經》以五行相生規律來闡釋五臟之間的相互資生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肝生筋,筋生心”,可理解為木生火,肝藏血以養心;
“心生血,血生脾”,可理解為火生土,如心陽可以溫暖脾陽,以助運化;
“脾生肉,肉生肺”,可理解為土生金,如脾運化之水谷精微化氣以充肺;
“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可理解為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養腎精,肺之肅降以助腎納氣;
“腎生骨髓,髓生肝”,可理解為水生木,如腎所藏之精可滋養肝血,腎陰資助肝陰以制約肝陽,防其上亢。中醫學基礎1《素問·五藏生成》說: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這里所謂的“主”,即制約、相畏之義。水克火,腎陰上濟心陰,共制心陽,以防心火過亢,故腎為心之主。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火克金,心火溫煦肺臟,推動呼吸,以防肺之過寒,故心為肺之主。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金克木,肺氣清肅下降,可抑制肝氣的升發上騰,故肺為肝之主。
“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木克土,肝氣之升發,疏泄條達,可促進脾胃的運化,防其壅滯,故肝為脾之主。
“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土克水,脾氣之運化水液,可防腎水泛濫,故脾為腎之主。
以五臟相克規律說明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也首先見于《黃帝內經》。中醫學基礎1如某臟的器質性病變或功能虛弱,不僅可以出現本臟病變,還會影響他臟而出現與之相關的病變。
如以腎為例:腎水本可涵養肝木和上濟心陽,當腎精不足時就會出現所謂“水不涵木、肝陽上亢”,或心陰不得腎水滋養而引起“心腎不交”、“心陽偏亢”等病變,并進一步導致腎水更虧……這些都是五臟正常的生克制化關系遭致破壞,構成了五行相勝乘侮的病理關系。3)說明五臟之間的病理關系中醫學基礎1
臟腑之間病理上的相互影響,謂之傳變。臟腑之間的傳變可分為相生關系的傳變和相克關系的傳變。(1)相生關系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兩種情況:
母病及子,又稱“母虛累子”,系病變從母臟傳來,并依據相生方向傳于屬子的臟器。臨床多先見母臟證候,繼則又見子臟證候。如水不涵木證,即腎陰虧虛,不能滋養肝陰,陰不制陽,以致肝陽虛亢,臨床可見腰膝酸軟,耳鳴遺精,眩暈,健忘,失眠,急躁易怒,咽干口燥,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等癥。
子病犯母,又稱“子盜母氣”,系病變從子臟傳來侵及屬母的臟器,臨床多見先有子臟證候,繼則又見母臟證候。如心肝火旺證,即心火亢盛而致肝火上炎,可見心煩失眠,或狂躁譫語,口舌生瘡,舌尖紅赤疼痛,又兼見煩躁易怒,頭痛眩暈,面紅目赤等癥。中醫學基礎1
相乘傳變,即相克太過而致疾病傳變。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證或肝胃不和證,臨床多見肝氣橫逆,侵及脾胃,導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亂。多先見肝病證候,繼則又見脾氣虛弱或胃失和降證侯。如肝氣橫逆,可見煩躁易怒,胸悶脅痛,眩暈頭痛等證。橫逆犯胃則繼見惡心,噯氣,吞酸,嘔吐等癥。橫逆犯脾則繼見納呆,厭食,脘腹脹滿,大便溏泄或不調等脾虛失運病證。
相侮傳變,即反克為病。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之證,臨床多見心肝火旺,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傷肺津或肺絡,一般先見胸脅疼痛,口苦,煩躁易怒,脈弦數等肝火亢盛之癥,繼則又見咳嗽,甚則咳血,或痰中帶血等肺失清肅之候。由于肝病在前,肺病在后,病變由被克臟傳來,故屬相侮規律傳變。
(2)相克關系傳變包括“相乘傳變”和“相侮傳變”兩種情況:中醫學基礎1
應當指出,所謂五行母子或乘侮關系之傳變,在臨床上并不是必定要發生的,此種傳變發生與否,還與臟氣虛實、病邪性質,以及護理治療等多方面因素或條件有關,一般來講,臟氣虛則傳,臟氣不虛則不傳或難以傳變,對此應靈活看待,不能機械理解。中醫學基礎1中醫重視面部色診,根據五行主色理論,以面部色澤的變化判斷病情輕重。
肝青心赤,脾臟色黃,肺白腎黑,五臟之常。臟色為主,如脾虛病人,面色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庫房經營合同協議
- 安全擔保合同協議
- 家電家裝安裝合同協議
- 委托安保服務合同協議
- 家具廠打包轉讓合同協議
- 工地起草合同協議
- 婚紗影樓股份合同協議
- 山林租山合同協議
- 干渣供貨合同協議
- 帶牌轉讓合同協議
- 東北三省三校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二次聯合模擬考試數學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山東魯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屬駐陜西煤礦企業招聘(15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屆上海市浦東新區高三二模英語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主題班會
- 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題
- 開曼群島公司法2024版中文譯本(含2024年修訂主要內容)
- 工程變更通知單ECN模板-20220213
- 結婚登記申請表
- 深基坑邊坡噴錨防護施工方案
- 捷達離合器設計畢業設計)
- 邁瑞-呼吸模式的應用及參數設置-V1.0-201603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