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二中2025屆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二中2025屆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二中2025屆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二中2025屆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二中2025屆高考歷史必刷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二中2025屆高考歷史必刷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09至1910年,清政府各省咨議局相繼成立,許多議員為爭取對本省行政、參政、法律等方面的監督權,要求改革地方弊政、檢舉地方官吏貪贓枉法等。咨議局的成立反映了A.清王朝加強專制主義的傾向B.晚清政府打擊官員貪腐的決心C.列強對中國政治侵略的放松D.有識之士憲政救國的迫切愿望2.《漢書·藝文志》記述了部分稷下(戰國時期的稷下學宮)先生的著作目錄。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學者薈萃稷下,往往是率領弟子門徒一并來的。稷下先生與各派著名學者在學宮傳道、授業、解惑。這主要表明()A.國家大分裂容易出現“百家爭鳴” B.稷下學宮造就“百家爭鳴”的局面C.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規模大 D.諸子百家的活動具有鮮明的政治性3.下表是蘇聯與西歐部分國家相互貿易的統計數字表:(單位百萬盧布)從圖表可知當時A.出現了蘇攻美守的戰略態勢 B.戰后歐洲擺脫了美國的控制C.蘇聯調整了與西歐國家關系 D.美蘇冷戰對峙的格局被打破4.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與此無關的評述是:()A.中國是《聯合國家宣言》的創始國B.中國是《聯合國憲章》的創始國C.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長期被剝奪D.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5.明朝初年,各地藩王王府的文官由中央直接選任,并納人國家官僚系統正常的考察,升遷途徑中.這一做法的目的是A.加強中央集權 B.完善科舉制度 C.重視官員監察 D.防止地方靖難6.西晉文人傅咸曾作賦贊美一物“夫其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貞。含章蘊藻,實好斯文。取彼之弊,以為此新”。此物A.在《韓非子》中曾有所提及 B.經阿拉伯人傳往歐洲C.是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 D.為遠洋航行提供條件7.晚唐詩人杜荀鶴,詩名遠播卻屢試不中,發出“空有篇章傳海內,更無親族在朝中”的感慨,并寫下“閉戶十年專筆硯,仰天無處認梯媒”的詩句。這反映了唐代科舉A.忽視對文化內容的考察 B.受魏晉以來選官制度的影響C.以家世門第為選拔標準 D.推動了古代文化的繁榮發展8.西周中后期,土地買賣和轉讓的現象開始出現,只是這一時期土地在進行轉讓時還要經過必要的程序,以示此為天子所允許的行為。由此可知當時A.小農經濟開始形成 B.王室地位下降C.土地私有成為主流 D.諸侯爭霸激烈9.下列戰爭以如圖描繪的史事為借口的是中國官兵扯下了“亞羅號”上的英國國旗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0.2016年11月,法國國民議會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紀念之際,依據《憲法》通過了“為所有遭鎮壓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員平反”的第907決議,宣稱這是一次“盡歷史責任”的“莊嚴行動”。此決議說明了A.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B.歷史價值觀的變化逐步影響了歷史評價C.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歷史認識更加清晰D.巴黎公社的史料豐富程度影響歷史結論11.歷史上西方的許多思想家為人類豐富的人文精神寶庫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貢獻。在以下的啟蒙思想家的觀點中,由法國思想家盧梭提出的是A.我不能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B.地主是貪婪的野獸,永不知足的醉漢,他們留給農民的只是無法搶走的空氣C.社會秩序是為其他一切權利提供了基礎的神圣權利,這項權利是建立在約定之上的D.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于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12.李鴻章認為,華商如能自立公司,由熟悉商情、公廉明干之員出而擔當,復有專門生意(漕運),自不至為洋商侵奪,遂成立輪船招商局。據此可知輪船招商局A.由方舉贊在上海創辦 B.目的之一是與洋商競爭C.是近代中國第一家航運企業 D.體現洋務派的自強理念13.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一般認為孔子及儒家所稱頌的這種理想社會終結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14.米谷先生取材1954年日內瓦會議,創作了下圖漫畫《日內瓦的喜劇——美國大使在與一位“不存在”的對象談判》。漫畫表明A.新中國取得了對美外交的勝利B.印度支那問題得以和平解決C.新中國沖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D.美國仍堅持敵視新中國政策15.“他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最后一位君主,又是近代中國的第一位君主”。“他”是A.乾隆皇帝 B.道光皇帝 C.光緒皇帝 D.宣統皇帝16.1982年,在聯合國第二屆裁軍大會上,中國就裁軍問題提出了基本原則,包括反對軍備競賽;各國均有權在平等的基礎上參加討論和解決裁軍問題,而不應由少數大國包辦壟斷;制止侵略,公正合理地解決地區沖突等。1985年6月和1997年9月,中國主動宣布單方面裁減100萬和50萬軍隊員額。此舉表明,中國A.打破美國遏制所形成外交僵局 B.外交主導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C.倡導建立公正合理國際新秩序 D.將積極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17.1989年5月,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聲稱:“歐洲的認同使我們的大陸在世界上產生了影響,它所依據的價值觀也正是歐洲委員會開展行動的基礎,按照你們的說法,我將這些價值觀念簡單地概括為:自由,一切自由;人權,一切人權。”據此,他強調A.歐洲一體化具有歷史必然性 B.共同價值觀造就了歐洲一體化C.自由、人權易形成一個國家 D.歐洲大陸的文化淵源最為密切18.史學家甲:“文藝復興不只是文學或藝術的再興,也是人類智識和個人之覺醒或再生,而為近代世界的開始。”史學家乙:“文藝復興是中古時代轉移至近代的過渡時代,它同時具備了兩個時代的特性。”以下選項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最為恰當的是()A.史學家甲關注歷史的延續和連接 B.史學家乙側重歷史的新異和變遷C.兩位史學家的解釋并無明顯差別 D.兩位史學家論述視角有較大不同19.巴黎公社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公社委員會,公社委員會同時行使立法權和行政權,實行普遍的直接選舉,公社的一切管理人員直接向選民負責,接受選民的監督,為后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重要經驗。這里的“經驗”是指A.為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借鑒B.為民主共和制度開辟了道路C.為直接民主制積累了經驗D.豐富了三權分立理論的內涵20.材料表明19世紀前期,中國在對英國A.棉紡織品貿易一直處于出超地位B.棉紡織品貿易由出超變成了入超C.貿易往來中一直居于出超的地位D.交往中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21.1998—2007年,全球貨物貿易出口、服務貿易出口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0.9%、10.8%。2008—2017年,全球貨物貿易出口和服務貿易出口年均增速分別下降到1.0%和3.2%。這表明2008年以來經濟全球化A.遭到世界各國的普遍抵制 B.獲益最大的是發展中國家C.由快速發展期轉入調整期 D.促進了各國新經濟的崛起22.1921年10月21日,美國《紐約時報》載文指出,邀請中國參加華盛頓會議雖是“明智之舉”,但“如果認為他們能解決問題,就大錯特錯了”,中國“還沒有成長到足以獲取尊重和顯示力量的地步”。這反映出美國的主流媒體A.對列強的外交規則有清醒認識B.低估了中國人民維護主權的決心和能力C.能夠正視中國問題出現的原因D.為美國逃避國際責任的行為作積極辯護23.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描述鴉片戰爭后的社會情景“洋布、洋紗、洋花邊等入中國,而女紅失業;煤油、洋燭、洋電燈入中國,而東南數省之柏樹皆棄為不材;洋鐵、洋針、洋釘入中國,而業冶者多無事投閑…華民生計,皆為所奪矣。”這種情景說明A.西方商品涌入沖擊自然經濟B.中國工業崛起抵制西方侵略C.洋務運動推動民族工業繁榮D.資本輸出終止中國工業步伐24.《全球通史》中說:“明朝的這些遠航為何是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業方面的原因而進行的……那時的西歐是無可匹敵的,它擁有向外沖的推動力-宗教動力、思想騷動、經濟活力、技術進步和有效地動員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國。”這種導致中西遠航反差的根源是A.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 B.統治者治國的指導思想C.君主專制統治的程度 D.經濟結構方面存在差異25.川漢鐵路公司的《商榷書》以巧妙而隱晦的言詞,一方面要川人“竭盡赤誠,協助政府”,“厝皇基于萬世之安”;另一方面,又揭露清政府“日以賣國為事”,“奪路劫款轉送外人,激動我七千萬同胞幡然醒悟”。與此相關的史實A.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臺C.促使五四愛國運動的發生 D.推動北伐戰爭的興起26.董仲舒為樹立儒家之權威,曾建議對其他學派加以“滅”“絕”,但漢武帝并未實際推行,只是剝奪了其他學說在官方學校中的傳授資格。就是在官場之中,武帝也重用了一批具有法家、黃老道家、陰陽家色彩的人物。這說明漢武帝A.顧忌新儒家,承天意施政 B.以“外儒內法”之術治國C.兼用百家之學以粉飾統治 D.容許多元文化并存,統治開明27.美國為建立以其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而采取的重大舉措不包括:A.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 B.倡導建立關貿總協定C.建立起國際貿易組織 D.掌握了世界銀行的決定權28.某學者研究了古代中國政治從“三公九卿”發展到“三省六部”的歷史,認為古代中國政治有了一定的“現代屬性”。其主要依據是A.皇室事務逐漸從政府部門剝離B.三省體制下,大臣議政可以集思廣益C.部門有所精減、名稱得到更改D.六部直接隸屬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29.1938年初,中國共產黨創建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下列表述正確的是,它A.是八路軍正面戰場的戰區之一B.壯大了新四軍的力量C.是抗戰時期中共中央所在地D.是敵后戰場的組成部分30.1780年6月由馬薩諸塞州制憲委員會制定的州憲法,規定了大、小鄉鎮之間圍繞邦議會代表權、行政職位的設置、司法權的地位、邦與各鄉鎮之關系。馬薩諸塞州憲法A.是美國地方最早的憲法 B.標志著美國成為了聯邦制國家C.突出該州在美國的地位 D.為聯邦憲法的制定提供了借鑒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后,民族歸附與分離并行,威脅最大的是突厥。打敗突厥之后,唐太宗并沒有把突厥遷入華夏內地散居同化,也沒有把他們趕回故地,而是就地安置,“因其習俗而撫馭之”,任用突厥首領治理,朝廷不派官員,基本是自治,相當于世襲封建。唐太宗與異族分天下,還有更深一層考慮,把“敵國變成異族自治,留住外部監督,不留邊禍,則外有制衡,內不失道”。清朝入關后,并沒有把漢人排除出政權之外,而是建立了一套權力分享的“滿漢復職制度”。并在中央另設理藩院,既與中央政府保持隸屬關系,又可按民族地區傳統方式處理族內事務,有相對的自治權。康熙年間,南方有三藩之亂,北方蒙古族噶爾丹的分裂叛亂。康熙采用戰爭方式解決民族分離問題并取得勝利。雍正年間,在西藏實行駐藏大臣、達賴、班禪“互參制”。不改變各族舊有制度,不改變各族內部的社會結構,“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舊俗”——摘編自邱成嶺《論中國古代民族政策觀》材料二甲午戰后,梁啟超積極宣傳民族國家觀念,強調“合群”的必要性,要求國人確立“國群”認同,結成一個具有凝聚力的政治實體。他指出國家是國民個體彼此之間“團結”、“補助”,“捍救”與“利益”的保護者,是民族立于世界之最有力的競爭單位。由此,梁啟超創造了他最有價值的“大民族主義”理論。——摘編自暨愛民《近代中國民族國家的認同建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古代民族政策觀的特點,并說明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梁啟超關于民族國家的觀點,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32.材料朝鮮半島是整個東北亞的地理要沖,是世界上大國利益影響最為深刻的地區之一。根據雅爾塔協議,美蘇軍隊于1945年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南北。朝鮮、韓國成立之后,美國和蘇聯相繼撤軍。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以聯合國軍名義出兵朝鮮。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后,美韓雙方簽署《共同防御條約》,美國取得在韓國長期合法駐軍權。1991年蘇聯解體后,朝韓關系總體趨向緩和,韓國人民反對美國駐軍的呼聲日益高漲。此時,美國的戰略中心轉向亞太地區,故堅持在韓國駐軍,并不斷要求韓國增加駐軍費用。朝鮮多次呼吁美國撤走部署在韓國的核武器、停止美韓聯合軍演,美國以朝核問題為由拒絕撤軍。——摘編自李華《從威懾、遏制到制衡——論駐韓美軍歷史角色的轉換》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朝鮮半島分裂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堅持在韓駐軍對亞太地區局勢的影響。33.(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一戰留給人們的教訓是.大國必須在維護世界秩序中發揮核心作用。正如聯合國的設計者所設想的那樣,中、蘇、美、英、法五大國被賦予了“世界警察”的職責。他們可以聯合其他國家一道對他們認為將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這五國的任何一國,也可以行使其至關重要的一票否決權否決以聯合國名義發起的任何干涉。對于大國的核心作用聯合國顯然比國聯更為看重。另一方面聯合國也更為重視和保護中小國家及弱小民族的主權與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僅使德意日受到沉重打擊,也對英法主導的舊的殖民體系形成了沖擊。《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聯合國的宗旨是“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第一次使民族自決成為公認的國際準則。為了促進民族自決,《聯合國憲章》專門列有“關于非自治領土之宣言”“國際托管制度”“托管理事會”三章。總體而言,二戰后期盟國對國際秩序的設計基本上得以實現,這對于維系世界和平發揮了積極作用,一直到今天。——摘編自王建朗《淺議二戰后國際秩序設計的幾個特點》(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二戰后國際秩序設計的基本理念。(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戰后國際秩序設計的歷史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由材料“各省咨議局相繼成立,許多議員為爭取對本省行政、參政、法律等方面的監督權,要求改革地方弊政、檢舉地方官吏貪贓枉法等”反映了有識之士憲政救國的迫切愿望,故選D;材料反映了清末地方與中央權力漸漸分離,有利于削弱專制統治,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地方有識之士的愿望,排除B;材料沒有反映列強侵華的信息,排除C。2、B【解析】

據材料“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學者薈萃稷下”“稷下先生與各派著名學者在學宮傳道、授業、解惑”可知,稷下學宮是“百家爭鳴”的重要基地,造就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故B項正確;國家大分裂與“百家爭鳴”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故A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體現“百家爭鳴”的規模是否大的問題,故C項錯誤;諸子百家的活動側重于學術,材料內容沒有強調諸子百家是否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的問題,故D項錯誤。3、C【解析】

依據表格數據變化可知,當時蘇聯與西歐經濟往來迅速擴大,由此可得出當時蘇聯調整了對外政策,緩和了與西歐國家的關系,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排除;B選項依據材料無法得出,排除;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被打破,D選項錯誤。故選C。4、A【解析】

1942年,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與聯合國無關,A符合題意,故選A;BCD都是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原因,不符合題意,排除。5、A【解析】

本題考查明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材料反映,明朝初年各地藩王府文官均由中央任命,并納入國家官僚監察升遷體系,其目的就是加強對地方藩王的控制以強化中央集權,故A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科舉制的完善,故B項錯誤;材料主旨反映的是加強中央集權,而非重視官員監察,故C項錯誤;“靖難”為平定叛亂之意,明初加強對藩王的控制是為了防止地方叛亂而非防止地方平叛,故D項錯誤。6、B【解析】

從“章蘊藻,實好斯文”可以看出,此物與書寫文章有關,結合所學可知,造紙術在漢代就已經發明,因此此物是造紙術,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往歐洲,故B符合題意;《韓非子》是戰國韓非子的作品,不可能提及造紙術,排除A;C表述太絕對,錯誤,排除;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用指南針,12世紀,指南針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指南針不可能被西晉文人贊美,排除D。7、B【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科舉制度雖然形成在李唐,但在草創時期不可避免地保留了部分魏晉以來的薦舉制度的弊病,因此B選項正確。A、C選項不符合科舉制的特征,排除;D選項材料并未體現,排除。故選B。8、B【解析】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買賣和轉讓實際是對井田制的破壞,說明了周王室的權力和地位的下降,故B正確;小農經濟開始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故A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土地私有制成為主流,并且不符合史實,故C錯誤;材料未體現諸侯爭霸,故D錯誤。9、B【解析】

根據材料“中國官兵扯下了‘亞羅號’上的英國國旗”結合所學可知英國將此事件稱為“亞羅號事件”,并以此為借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答案為B;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是虎門銷煙,A錯誤;C與英國無關,排除;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發動有英國,但是直接原因是義和團運動,與材料無關,D錯誤。10、B【解析】

“盡歷史責任”的“莊嚴行動”,是對巴黎公社的高度評價,體現了現實國民議會與“巴黎公社”均對“公平”與“正義”的追求,也反映了歷史價值觀的變化逐步影響力歷史評價,B正確;法國是資產階級社會,不可能因為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政權而對其社員平反,排除A;平反屬于歷史評價而非歷史解釋,排除C、D。11、C【解析】試題分析:A項是蘇格拉底的觀點;B項是18世紀末期俄國著名文學家拉吉舍夫是在他的《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提出的;C項是體現的盧梭的社會契約論;D項孟德斯鳩的觀點。故選C。考點: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啟蒙運動?盧梭的思想12、B【解析】

根據“華商如能自立公司,由熟悉商情、公廉明干之員出而擔當,復有專門生意(漕運),自不至為洋商侵奪”可知,成立輪船招商局目的是為了與洋商競爭,選項B正確;輪船招商局由李鴻章創辦,排除A;選項C與題無關,而且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得出這一結論,排除;輪船招商局是民用企業,意在求富,排除D。13、A【解析】

夏朝開啟了世襲制度,天下為公局面結束,A正確;商朝已經有等級制度,B錯誤;C和D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14、D【解析】

材料“1954年日內瓦會議……美國大使在與一位‘不存在’的對象談判”反映了日內瓦會議時期美國仍然堅持敵視新中國政策,拒絕與中國代表接觸,故D正確;日內瓦會議的成果并不能說明新中國取得了對美外交的勝利,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印度支那問題得以和平解決,而是說明美國敵視中國,故B排除;新中國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表明新中國沖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故C排除。15、B【解析】

從材料中可以看了,這位皇帝跨越了中國古代與近代這一時期,結合所學可知,道光皇帝在位的時間是1820-1850年,包含了1840年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正好處在這一時期,故B項正確;排除ACD項。16、C【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中國反對進行軍備競賽,要求各國要有平等的討論權,并率先做出了裁軍的表率,反映出中國倡導建立公正合理國際新秩序,故C正確;A項是中國重返聯合國,排除;B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意思,排除D項。17、B【解析】

材料強調歐洲委員會開展的一體化行動是在踐行著歐洲共同價值觀,即歐洲共同的價值觀造就了歐洲一體化。故答案為B項。A項是對材料的進一步拓展并非材料本身所強調的,排除;C項歐洲一體化并非形成一個國家,排除;D項材料沒有涉及世界其他地區文化淵源,不具有可比性,排除。18、D【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兩位史學家的視角有很大不同,史學家甲更關注歷史發生的新的變化,史學家乙更關注歷史的延續和連接,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史學家甲側重的是歷史的變遷;B選項錯誤,史學家乙關注的是歷史的延續和連接;C選項錯誤,兩位史學家解釋的視角有很大不同,存在著明顯差異。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19、A【解析】

從材料中的“公社委員會同時行使立法權和行政權”“公社的一切管理人員直接向選民負責”等信息來看,巴黎公社一方面確立了民主制度,另一方面又實行民主基礎上的權力集中,為后來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借鑒。故答案為A項。民主共和制度最早由資產階級確立,排除B項;公社委員會由選舉產生,代表人民行使權力,說明巴黎公社實行間接民主,排除C項;“公社委員會同時行使立法權和行政權”說明巴黎公社不是實行三權分立體制,排除D項。20、B【解析】

材料表明,1832年之后英國對華戶口棉紡織品超過了在華進口的土布值,說明了中國對英國棉紡織品由出超變成入超。B正確;1832年之后變為入超地位,A排除;材料只體現了棉紡織品值,不能反映整體貿易往來狀況,C排除;材料未體現中國以“天朝上國”自居,D排除。故選B。21、C【解析】

材料核心信息兩方面,一是2007年前后全球貨物貿易出口,服務貿易出口比較,二是2008年后服務貿易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地位提升,答案要完整涵蓋這兩方面信息,這是經濟全球化調整的表現,故答案為C項;A項本身錯誤,經濟全球化是歷史趨勢;B項錯在經濟全球化規則是發達國家制定的,他們也是最大獲益方;D項錯在材料本身無法體現新經濟興起。22、B【解析】

據所學可知,華盛頓會議討論中國問題的時候,中國代表團向會議提出了收回山東權益的要求,最終中國收回了“日本在一戰期間占領的山東”。因此材料中美國的主流媒體“低估了中國人民維護主權的決心和能力”,B正確;ACD與材料無關。23、A【解析】

材料反映在列強經濟侵略下,“華民生計,皆為所奪矣”,傳統手工業紛紛破產,說明西方商品涌入沖擊自然經濟,故選A項;材料沒有涉及中國工業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洋務運動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主要反映列強對華商品輸出而非資本輸出,排除D項。24、D【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明朝時期中國遠航是出于宣揚國威的政治目的,其根源是中國實行小農經濟,封閉性較強;西方航海家遠航是出于經濟目的,這是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中西方結構的差異是導致中西航海反差的根源。D正確;自然地理條件、統治者治國的指導思想、君主專制統治的程度是影響差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ABC錯誤。故選D。25、B【解析】

材料信息“川漢鐵路公司”“奪路劫款轉送外人,激動我七千萬同胞幡然醒悟”反映的是1911年的四川保路運動。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四川保路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及清王朝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斗志,為武昌起義的爆發提供了條件,從而加速清朝政府的垮臺,故B正確;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是在1854年的,故A錯誤;五四愛國運動的發生是在1919年,故C錯誤;北伐戰爭的興起是在1926年,故D錯誤。26、D【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漢武帝既給儒家以尊崇的地位,又給其他學派留下適度發展的空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漢武帝容許多元文化并存,實行開明統治政策,因此D選項正確;這并非是漢武帝顧忌新儒家,也無法體現對天意的順承,A選項錯誤;B選項與重用陰陽家、道家等人物不符,排除;漢武帝兼用百家思想,并非只為粉飾統治,C選項錯誤。故選D。27、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關貿總協定、建立世界銀行并掌握了世界銀行的決定權均是屬于二戰后美國為建立以其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而采取的重大舉措,而重大舉措并不包括“建立國際貿易組織”,綜上所述本題答案只能是C。考點: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28、A【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三公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針對國家事務進行管理,而三公九卿中有六卿專門處理皇室事務,此時皇室事務尚未從政府部門剝離,到三省六部制度階段,則完全與皇室事務無關,故A項正確;三公九卿制中的“朝議”制度,已經可以集思廣益,故B項錯誤;部門有所精減、名稱得到更改只是表面現象,不能說明古代政治具有現代屬性,故C項錯誤;明朝廢宰相后六部才直接隸屬于皇帝,與題干時代不符,故D項錯誤。29、D【解析】

據所學可知1937年秋中國共產黨在陜北洛川召開會議,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即全面抗戰路線。在這次會議指導下,1938年中共創建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把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故D正確;據所學可知,正面戰場是對國民黨戰場的稱呼,A錯誤;據所學可知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八路軍一一五師開辟的,且新四軍的主力在南方,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在北方,B錯誤;據所學可知,抗戰時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陜北的延安,C錯誤。30、D【解析】

據材料“規定了大、小鄉鎮之間圍繞邦議會代表權、行政職位的設置、司法權的地位、邦與各鄉鎮之關系”可知,馬薩諸塞州憲法調整了大小鄉鎮、邦與各鄉鎮之間的關系,為聯邦憲法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故D選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馬薩諸塞州憲法是美國地方最早憲法的結論,故A選項錯誤;標志美國成為了聯邦制國家是通過1787年憲法,故B選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體現馬薩諸塞州在美國的地位,故C選項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特點:對于分裂叛亂勢力,堅決武力鎮壓;追求統一;包容文化多樣性,因俗而治;倡導和而不同。影響:推動了各民族各地區的發展;促進了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有利于維護中華民族多元--體格局。(2)觀點:民族國家應該是統--的具有認同感的群體;民族國家是個人的保護者;民族國家是多民族共同組成的;民族國家是相對于外來國家而言。原因:近代中國遭受西方列強侵略,特別是甲午戰后,民族危機大大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西學東漸;先進知識分子思想觀念的變化。【解析】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民族政策和近代梁啟超的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